范文 > 教案 > 初中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 导航 >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运球

初中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运球。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许"初中体育教学案例:运球"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以上的练习,学生的运球技术会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这时学生的自信心陡升,对篮球运动产生很高的兴趣,就会自觉的投入到篮球运动中来。近几年来我一直以这种方式教学生,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可行的。我的学生现在好多虽然升到了高中,篮球打的特棒,但他们的技术基础是跟我学的。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初学阶段,要想把学生的兴趣引到篮球上来,真正喜欢上这项运动,必须让他们了解这项运动,并掌握一些简单技术,具有一定的篮球运动能力。这时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基础抓起,学习篮球运动的各种攻防技术。而运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攻技术,也是掌握篮球技术的基础,可要让学生运好球,在教学中要狠下工夫才能实现。
一、进行原地运球练习
首先,练习手指、手腕的灵活性。方法是运起静止不动的球、固定手臂运球、直臂对墙运球。在固定手臂运球较熟练后,可练固定两臂在膝上的换手变向运球。
其次,进行全身协调性的运球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上、下肢配合协调,为合理、熟练运球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可采用单臂支撑旋转运球,原地高运球踢腿、原地跨下左、右运球,原地跨下前、后运球,原地背后换手变向运球。
最后,复习巩固前面的运球技术,待学生运球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后可加大难度练习。这个阶段我们可让学生练习环绕两腿做8字运球,原地同时运两球。运两球时要经常改变练习的节奏,可做两球同时起落、交替起落的运球。
二、行进中运球
在练习中选定15-20米距离的场地进行比赛或游戏性练习。由易到难逐步练习,先练持单球的高运球、低运球,跨下左、右运球。此时为了加强练习的质量,在对学生的评价时要把技术评定作为重点。在练习时让学生相互观察练习,识别同学的动作优劣,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技术。经过一至二个单元练习后,学生运球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时,可再练双球运球。练习方法同上,用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定的运球距离。
三、综合性的提高应用练习,采用的方案有:
1.快速高运球(15米)----低运球(5米)----遇障碍做变向突破运球(4次)。变向时先做左、右手体前变向过障碍,再做左、右手背后变向运球。
2.跨下左、右运球(5米)---单手低运球---不换手的变向运球2次(两手交替练习)。
3.快速运球---做体前换手变向与背后换手变向结合的过障碍练习(连续晃动)
四、较高难度的运球,练习的方法有:
1.环绕两腿做8字运球,先练直线行进运球,再做曲线运球。通过练习可使学生在运球时可达到“人球合一”的程度。
2.采用消极防守的形式,让学生做运球过人的练习。运球过人时可用急停急起、变向、转身过人。此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个人水平、篮球技术发展的快慢,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过人方式。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在练习中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篮球运球技术。
通过以上的练习,学生的运球技术会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这时学生的自信心陡升,对篮球运动产生很高的兴趣,就会自觉的投入到篮球运动中来。近几年来我一直以这种方式教学生,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可行的。我的学生现在好多虽然升到了高中,篮球打的特棒,但他们的技术基础是跟我学的。

Fwr816.COm精选推荐

高中体育课实心球教学案例


高中体育课实心球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的内容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缺乏新意。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令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特别是高中学生上体育课时出现无精打采,畏难情绪较大,请假较多等等。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和一些游戏来结合本课内容促进体育教学,以此来提高同学对体育课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他们的力量素质。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创新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收获。

教学目标:

1、掌握投掷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安全锻炼意识

2、发展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和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质。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运动态度,增强自尊和自信。

教学内容:抓手指——排头抓排尾——投远、投高、投准——放松操

设计思路:投掷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学校体育的测试项目,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依据课程水平五的要求,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自我的运动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体验阶段:

我将队伍带至投掷场地,宣布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体验开始,并重申“尽量不重复别人已采用过的动作,看谁的投掷动作新意”的要求。

“我先来”,我以原地侧向的方式将实心球双手抛出,成年人的力量是足以让这群孩子信服的,我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随后,男、女各两组,按顺序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练习,真是千姿百态,花样迭出:弓步正向、马步后抛、双手胯下后抛、双膝跪姿前后左右抛、原地侧向抛、侧向上步掷……。课堂上,大家不但完成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姿势,使得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以承载和发扬。

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就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我们开始了以投准为目的的创新体验练习。

“老师先来。”学生整齐地向我发号“施令”。

“好!遵命。”我拾起地上的垒球,以投飞镖的方式向四米外的箩筐投去。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接下来又是同学们千姿百态的动作,叹息声、赞赏声、指责声、鼓励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应用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投远、投准的特点发展学生控制力量的能力,并通过集体协作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下面我们作一个游戏,你们听说过保龄球吗?”我问。

“听说过”、“我还跟爸爸去玩过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甚至有些炫耀。

“好!我们就做保龄球投掷对抗游戏。”我说。

学生分成四组,男女各两组。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进行小组淘汰赛,最后男女生优胜组进行决赛。每人只投三次,胜负以各组击倒手榴弹的总个数来定。

这时男生更是兴奋不已,斗志十足,看得出他们没把女生放在眼里,而女生则多数露出胆怯神态。我见状,便补充说:“女同学有投掷距离比男同学少—米的优势”,这下男生可慌了神,而女生则立即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各组同学应注意比赛规则,要以地滚球的形式击倒手榴弹,投掷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但不得越过投掷线。”我补充比赛规则。

“哎呀!打偏了”、“用力一点”、“瞄准再扔!”各组学生紧张地指导着本组同学的投掷动作。

同学们忘我的投入劲着实让我感动。课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仍然很高。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投掷创新体验,来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案例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设计投掷方式,并以“保龄球”集体竞赛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享受投掷乐趣之余,体验集体合作获取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淡化投掷教学的竞技性色彩,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本案例淡化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本案例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投掷体验活动中。师生间没有隔阂,平等的对话呈现了一种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得以有效实现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本案例让学生提出一个投掷目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设计相应的投掷练习方法,促进其在生活实践中投掷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开心愉悦的学习情景下,更要注意运动安全教育。

教学形式越是强调自主则越容易出现松散,这必将增加课堂教学的不安全因素。如在进行投远、投准及保龄球练习时,一定要求各组学生在将投掷物全部投完后,才可以将本组的投掷物取回,以避免发生危险。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背影


――《背影》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的父爱》

三.教学反思

开展主动性学习,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因而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驾驭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对学生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教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把握课文的“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本课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能好。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春


研讨话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一体化”如何构建?

教材分析

《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已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眼。)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大部分学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学生四处张望寻找闭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1: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2: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要不是老师叫我,我真不愿睁开眼睛呀!(说完自己笑了一下。)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们的感觉不同。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这优美的朗读声中,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中,我被带到了我的童年。记起了童年在农村度过的春天,我跟伙伴们在河边放牛的情景。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我们不时在草地上打滚,不时又爬到牛背上。河里的鸭子也在悠闲地浮水,还不时地把头一咕噜扎到水中呢。

师:这个同学由作者的描绘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错,联想力较强。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的日记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生3: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生5:“桃树、李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写得好。他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生5:不是。(显得不好意思)

师:那好在哪里?

生5:好在……好在……

师:看来要再仔细想想。那你先坐下来。我们说它好肯定要说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吧!有没有哪个同学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举手)好,那你来说说理由。

生6: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把花竞相开放的情态与花色艳、花色多都写了出来。

师:对。我们只有这样说才有说服力。不能只顾着讲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鹏同学(刚才没说出理由的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点头)好的,那我们再继续。

生7:我认为迎春图写得好。因为前面的四幅图画都是写景,给人的感觉总缺点什么,就像欣赏一幅没上色的山水画,很单调。而迎春图却写了人,就像给这幅画一个很好的点缀,给它涂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对春的喜爱表现了出来。

师:嗯。见解独到。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分组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这组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我们以前学的那些文章那么难懂,特别是像“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词语,感觉就像在说话,显得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生3:我们觉得文章的结构严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讲结构美的那个学生)所讲的一样。这也该算是它的一个特点吧。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生4:我们觉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物,但处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作者抒情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啊!我爱你春天!”这样,而是显得含蓄,蕴抒情于描绘之中。总之,要不是作者对春天有这么喜爱,我想是难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下课!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春》是从旧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也是初中语文传统的经典篇目。这次已经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这次最成功。

前两次上课我都是这样设计──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前两次每次教完课文,对自己课堂的分析也颇感满意,从学生书本上满满的笔记也感觉学生收获挺大的。

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堂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

高中体育教案格式:行进间运球


教材 篮球:行进间运球
急停急起。 任务 1、进一步熟练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
2、进一步提高行进间运球的动作技术。
3、巩固提高进间运球中的急停急起。
结构 课 的 内 容 次数 时间 强度 组 织 教 法 与 要 求
开始准备部分 1、体育委员整队、
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和
注意事项。
4、安排场地布置及
见习生活动内容。
5、队列练习:
6、慢跑热身:
7、徒手操: ××××××××××××
××××××××××××
××××××××××××
××××××××××××

领取篮球并做轻微运动。
齐步走---立定。
绕两个篮球场三圈。
扩胸、俯背、体转、踢腿、压腿、腕踝绕环。
基 本 部 分 篮球:
一、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



二、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的练习:
1、面对面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
◇◇◇◇◇◇→→→→◇◇◇◇◇◇
◇◇◇◇◇◇←←←←◇◇◇◇◇◇

2、四角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
△△△ △△△


△△△ △△△


1、利用篮球场地线段图形练习变向跑、急起急停。
2、原地运球看教师手势做简单算术。
3、行进间运球看标志急停急起。
××× ××
××× ××
××× ××
××× ××

结束部分 1、整理放松:
2、整队总结:
3、布置收拾器材:
4、宣布下次内容: 上、下肢抖动放松。

见习生送还篮球。
篮球:原地体前变向运球。
器材 篮 球 四 颗
篮球场两块 小结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既要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又要谨防流于形式。我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一、忌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卖油翁》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卖油翁为什么“睨之”、“但微颔之”?与其地位、身份是否相吻合?
生:文中:“笑”的含义是什么?
生:卖油翁酌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预设了很多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但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无效参与者居多。如上黑板写生字、注音、解词,或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等。
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讳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春》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的哪些景色?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人迎春。
师:请喜欢春草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花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风……(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小组中,而人迎春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禁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及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辩证的看待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

高中体育教案:假动作后运球突破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水平五)
即墨市第一中学 赵刚
一、学习内容
篮球基础运球技术----假动作后运球突破
二、学习目标
学习并基本掌握假动作后运球突破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机动灵活、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学习步骤
1.导入 阶段:明确课的目标,教师简单陈述
2.学习体验:篮球运球技术----假动作后运球突破
(1.)求实:热身运动 : 篮球场名称识记
( 球操一套 )
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体转运动、腰部绕环、俯背运动、胯下运球、垫步绕环、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五分钟时间进行提高控球能力练习(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练习)。游戏:运球打球(两人一组运球,在保护好自己的球的前提下,把对方的球打掉) 而后可进行多人练习
◎◎◎◎◎◎◎◎◎
◎◎◎◎◎◎◎◎◎
◎◎◎◎◎◎◎◎◎
◎◎◎◎◎◎◎◎◎


(2.)求知:建立正确概念
提示1、持球的技术: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持球置于体侧
提示2、身体重心的运用
① 提问与说明:攻守两人对峙,采用何姿势
提示:在不采用传球、投篮前提下
② 简介假动作后运球突破的特点、作用、注意事项(以右脚为中枢脚为例):进攻队员持球面对防守队员,左脚向左跨一步,做假动作迷惑对方,让他误以为要从他的右侧突破。待防守队员重心向右移动时,进攻队员左脚迅速向对方左侧跨一大步,将对方置于身后,运球突破过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解:▽为标志物或人,◎为进攻队员

(3.)求学:学与练: 形成正确的技战术概念
学练方法:可让学生先尝试
练习1:持球做假动作练习
练习2:利用标志物进行练习,并让学生展示。
练习3:面对防守队员进行练习,并让学生展示。
学练要求:面对防守,果断突破
学练重点:假动作逼真,过人的步法
提示1:突破前用假动作摆脱防守
提示2:突破时注意侧身控制好球
提示3:把握时机,第二步迈的要大、果断
(4.)求精:学生自练、自评、互评,教师引导
(5.)求美: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集体评价阶段
(6.)求高:让学生展示其它突破过人技术(右侧突破、体前变向、背后运球过人、转身突破),让学生分组练习.
3、挑战体验:教学比赛
(7)求乐:三对三半场比赛
提示1:前提:尽量不直接投篮或传球,多运用所学技术(假动作后运球突破)后投篮得分
提示2:文明比赛、感受竞争
提示3:注意安全




▲▲

四、身心调节
(1.)本课采用心理暗示的放松手法,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消除生活和心理上的疲劳,使情绪很快稳定下来,集中注意力便于更好的进行室内文化课学习。时间:2-4分钟
要求:师生必须相互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师生评议,并介绍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3.)回收器材
场地器材:篮球场三个、篮球37个、录音机一台

加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预计效果、通过学习,学生的掌握情况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


一、教学课型: 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课型是阅读课,内容是一名学生在网页上找到一篇关于圣经中的英语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英语中习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信念,宗教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三、学情分析:
该年级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根据具体语境猜测习语意思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in other words ,among other things ,by and by ,have a vague or loose connection to/with ,kill the fatted calf,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2)、重点句子:It comes from a story in the Bible, where a son returned to his family after …, …among other things, and unless you recognize when an idiom is being used,you can easily misunderstand……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这些习语能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交流技巧。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略读、精读等能力。
2、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交际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nd guess what the idiom means: I took my mother’s car without asking for permission. She is angry at me. I ’m in hot water now! (in trouble )
【设计说明】以有据可依的语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恰当的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 ”
Step2: Fast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is an idiom?
2、Which language was the Bible first written in?
3、Which idiom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children?
【设计说明】简要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careful reading 奠定基础。
Step3: Careful reading
part1: Answer questions
1 Why does the Bible have a lot of idioms?
2 What did ‘by and by’ originally mean in the Bible?
3 What does ‘by and by’ mean today?
4 How many years ago was the Bib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5 What does “feet of clay” mean?
6 Which animals are featured in the idioms in the article?
7 Which foods are included in the idioms in the article?
8 How is studying idioms useful in language learning?
【设计说明】这是对文章的细节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点。
part2: Choose the best idiom from the text to fill in the blanks
1 Sarah’s grandmother adores her; Sarah i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ilson was disappointed when he learnt that the coach had ____________________.
3 She knew it might take a long time for her teammates to change their minds, but she believed that the new plan would wor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The people in my village are very honest and hard-working; they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en my brother came back home from his trip to Europe, we _________________for him.
6 She would not say who told her about the surprise party. She just said 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换一种语境让学生更好体会文中出现的习语的用法。
Step3: Careful reading
Read a short passage about idioms from the Bible and fu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blow.
Hidden underline weaknesses translated idioms group Greek
Soon concept bird
An idiom is a _______of words that has a special meaning which is not usually apparent. If you already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want to polish up and sharpen your language skills, studying_______ can be a good way to do so.
Many of the idioms used in English are from the Bible was ________ from Hebrew into _______ and later into English. Take ‘by and by’ as an example. It originally meant ‘immediately’, but now it means ‘________’.
Idioms can be used to ______ the moral of a story. One idiom about ‘feet of clay’ stresses the ________ that things or people that seem perfect, like a person we admire or respect, can have hidden _________. Another idiom, ‘a little________ told me’, is used to say that you know something but you do not want to tell others how you know it. Some Bible idioms use things related to food such as salt or apples to make a point more clear.
From now on, whenever I read an idiom, I will remember that there could be a ________ meaning in it.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检验学生对文章线索的掌握。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是对文章的综合概括,并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Step4: Appreciation: Enjoy some idioms
1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2 Life is made up of little things.
3 A high building, a low foundation.
4 Many a little makes a miracle.
5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6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7 Better to arrive late in this world than early in the next.
8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Step5: Homework
(1) Shorten the passage using your own words.
(2) Try to collect some idioms.
(3) Find useful and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s from the passage.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体育教学案例:运球”一文,希望“初中体育教学案例:运球”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中体育教学计划范文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