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 导航 > 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八、 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实例探究
[例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 决定的 ( )
DD. 当前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军事力量状况
C.我国的综合国力 D.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答案:D
[例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 坚持独立自主,不搞国家联盟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下列能体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立场的是 ( )
①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处理国际问题根据是否符合我国利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③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④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为解决朝鲜核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举办了朝鲜核问题的两轮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
①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 ②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④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Fwr816.COm精选推荐

高中高一下册政治教案范文: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中国*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 中国*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5、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16、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执政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八、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中国*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中国*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
④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② 世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③ 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④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党之所以强调科学执政,根本原因在于 ( )
R.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B. 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C. 党内腐败问题严重,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
D.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依法执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依法执政教师依法行政
B. 依法执政是中国*执政的基本方式
C. 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D. 依法执政表明中国*直接履行行政权
答案 B
[例4]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 ②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③要实现科学执政,就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④要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我国的建国过程和党的执政成果,从而感受中国*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也更深刻理解中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6.2 中国*: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能力目标
18、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
(二)进行新课
九、*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作为*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走进新时代》《先锋颂》的有关片段和任长霞、牛玉儒等事迹。
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四)实例探究
[例1] 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
S.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理论
C.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D.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答案:D
[例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①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④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A
[例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_________,核心是坚持_________。 ( )
A.与时俱进 执政为民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立党为公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
答案 D
[例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 )
A.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B.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C. 执政兴国 与时俱进
D. 与时俱进 坚持党的先进性
答案:B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3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20、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十、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二、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回答我国有哪八个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情况。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制度制度的特点。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中国*的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知识和学过的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的执政地位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是执政党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因此,中国*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提问: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为什么要坚持*的领导?中国*怎样领导各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的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多党合作当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政党制度巩固、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1页,理解十六字方针。
(4)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教师提问:中国*和各民主党派为什么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学生回答:因为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志,是治国安帮的依据。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当然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和各民主党派都同样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中国*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5)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首先,人民政协是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人民政协中,中国*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党派身份参加,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
其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产物。人民政协的全部工作都突出体现了这两大主题。
再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履行这三种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活动。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参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由40多万名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形式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我国既然存在多党,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实行怎样的制度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我国近代页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其结果证明它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的领导地位,其后果必然是人民政权的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造成社会倒退,人民遭殃。,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新阶段的八大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及性质,重点理解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政党政党的优越性,让学生澄清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实例探究
[例1] 对我国的民主党派理解正确的是 ( )
T. 是单一阶级的政党
U. 是在野党
C. 其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D. 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答案:D
[例2] 中国*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 )
③ 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④ 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③ 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 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关系
⑤ 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④ B.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C
[例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这表明 ( )
A.人民政协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B.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C. 人民政协在国家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
D. 人民政协是中国*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 D
[例4]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 )
① 是由中国*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②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③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④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课余作业
十届政协一次会议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的提问表明,他们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状况和多党合作的有关问题十分关注。八大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给了他们满意的答复。
你了解我国各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的吗?结合实际概括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和它显示的优势。

高一下册政治教案: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Y.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货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货币的职能;阐释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3、纸币的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上涨,纸币的发行量也要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商品的价格总额在上升,纸币的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而一旦增加额超过了增长额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保持不变,而加快货币流通次数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5、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关键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应道学生根据公式来进行推论。从纸币的发行量上看出要控制纸币的发行,要使纸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上引导学生明白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经济尽量作到良性发展。


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进行实例说明,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


五、关于正确对待货币。


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而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对金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预先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谈心、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参观革命伟人的故居等。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关键要把握住两点:


首先,应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应该看到在今天金钱也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那种一味追求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良心、道德、民族的、国家的利益的做法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忽视金钱的消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六、关于纸币


首先,讲清楚纸币是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弄明白纸币的含义。在理解这个含义时应该清楚:


1、纸币是一种符号,它是货币的符号,代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


3、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发行纸币。


第三,讲明纸币为什么会代替铸币。即纸币和铸币相比较有哪些优点。这让学生看书即可。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纸币情况以及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纸币。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书*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2、货币与纸币比较表

区别

货币

纸币

定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职能

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只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是否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无价值。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的严重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内容:(1)“另起炉灶”:同 一刀 两断。(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 是肃清和取缔 。(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 一边,与其结成盟友。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1)在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 个国 家建交,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1950年2月,中苏签署《 》,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2.提出:为发展同 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底,*总理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4.意义:(1 )它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2)它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 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讨论 、 、 等问题。针对阴谋、分歧和矛盾,*提出 的方针,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同 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情景激疑
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xx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知识归纳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变式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2)提出:①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访闽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典例 剖析 【例2】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变式题2】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万隆会议上 b.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谈判时
c.日内瓦会议上 d.1954年6月,*总理出访印度、缅甸时
知识点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情景激疑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归纳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历史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会议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苏联推动,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于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3)日内瓦公约的达成: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出席万 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蓬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3】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巩固测试
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日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 ( )[来源:z_xx_k.com]
a.1951年 b.1 953年 c.1954年 d.xx年
3.周思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会议
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3年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运用这一原则成功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在国际上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54年与中国一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 ( )
a.印度、越南 b.缅甸、越南 c.印度、缅甸 d.泰国、缅甸
6、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这是为了……( )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 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8、温家宝总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推断一下,上述会议是哪年召开的
a.1999年 b.xx年 c.xx年 d.20 xx年
9.阅读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 、二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三: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主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四: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与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成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2)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原则?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其内容。

高中高一下册政治教案范文: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程学习

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22、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3、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一、 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民族团结
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要从中体会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在我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各民族 ( )
①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别 ③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强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
V. 维护民族团结 B. 实现民族平等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民族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C.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答案 B
[例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我国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已经消失
B.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平等
C.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D.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答案:C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创建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24、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5、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W. 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
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答案:D
[例2] 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 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Y.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一文,希望“高中高一政治下册教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