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团员入团申请书白话文 > 导航 > 白话文陈涉世家词语了解笔记

团员入团申请书白话文

白话文陈涉世家词语了解笔记。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白话文陈涉世家词语了解笔记”,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而陈涉世家就是史记当中的一篇。那读这篇文言文,大家的笔记都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希望你喜欢。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篇一

1、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2、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

3、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4、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5、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

6、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

7、若:代词,你,指陈胜。

8、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9、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

10、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闾左,指贫民,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适(zh),通谪,适戍,发配去守边。

11、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12、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13、亡:逃跑;逃走。

14、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

15、等:同样。

16、死国:为国事而死。

17、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8、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

19、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秦始皇嬴政。

20、项燕:战国末年楚国著名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

21、怜:爱戴。

22、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诚:果真,表假设。

23、唱:通倡,首发。

24、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

25、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7、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书,写。王,称王。

29、置人所罾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zēng):鱼网。这里作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3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以,通已,已经。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篇二

31、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

32、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

33、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34、往往语:到处谈论。

35、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6、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

37、忿恚(fnhu)尉:使尉愤怒。

38、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39、剑挺:拔剑出鞘。

40、旦日:明天,第二天。

41、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42、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43、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4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45、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46、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47: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

48、蕲:今安徽宿州南。

49、符离:今安徽宿州。

50、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51、铚(zh)、酂(cu)、苦(h)、柘(zh)、谯(qio):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

52、柱国:指蔡赐。

53、比:等到。陈,秦时县名,今河南淮阳。

54、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55、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56、谯门中:城门洞里。

57、三老: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58、被(pī)坚执锐:披着铠甲,拿着兵器。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被,通披,穿。坚,指铁甲。锐,指武器。

59、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

60、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一说定国号为张楚。

61、刑其长吏: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刑,惩罚。

62、荥阳:位于今河南省,是古代的军事重镇。

63、楚兵:指楚地的起义军。为聚,结成一伙。聚,集合在一起。

64、还报:回去向陈胜汇报。

65、视日:占卜日子吉凶的官。

66、春申君:战国时楚相黄歇的封号。

67、关:指函谷关。

68、郦山徒:指发配在骊山服劳役的人。郦,今作骊。奴产子生,家人奴婢所生的儿子。

69、捕系:逮捕拘禁。

70、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源。

文言文陈涉世家词语理解笔记篇三

71、贾生:指贾谊。以下文字引自贾谊的《过秦论》上篇。

72、王王:前一个王字是名词,指武臣,后一个王字是动词,称王的意思。

73、计莫如毋西兵:最好的计策莫过于不向西方(指秦国)出兵。

74、使使:前一个使字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字是名词,使者。

75、燕故贵人:过去燕国的贵族。

76、令之不是者:命令他而不顺从的。

77、五反:指往返了五次。反,同返。

78、周章:即上文中的周文。

79、旦暮至:早晚就要到。

80、兵权:指用兵的计谋策略。

81、矫王令:假传陈王的命令。矫,假托。

82、敖仓:秦代在敖山上筑仓储粮,所以叫敖仓,也叫敖庾。故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氓山上。

83、郯: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当时章邯的军队并没有到达那里,不当在郯交战。郯当为郏(ji)。郏,在今河南郏县,与邓说家乡阳城临近。

84、皆特起:都各自起兵反秦。特,单独。

85、御:驾车的人。

86、谥:古人有地位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隐:有功业未显使人哀伤之意。

87、其所不善者:指与朱房、胡武关系不好的人。

88、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马分尸。徇,这里是示众的意思。

89、首事:指首先起兵反秦。

90、左右校:即左、右校尉,次于将军的军官,这里指他们所率领的军队。

91、鄱盗:黥布在陈胜起义前曾在鄱阳一带的长江中为盗,故称鄱盗。相收,指吕臣与黥布的军队互相联合。

92、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名心。

93、王:称王。凡,总共。

94、王陈:即王于陈,在陈地做王。

95、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

96、辩数:反复解说。

97、夥颐:意思是真多呀。夥,多。颐,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98、沈沈:形容宫室高大深邃,富丽堂皇。

99、夥涉为王:这是当时流传的口头语,意思是一朝得志就变得十分阔气。

100、发舒:放肆,随便。

101、颛:通专。妄言,胡说。

102、居数月:过了几个月。

103、系:拘捕。罪之,把他判罪。

104、仓头军:以青巾裹头的军队。

105、下吏:交给执法官吏。

106、血食:享受祭祀。古时祭祀要宰杀牲畜作祭品,所以叫血食。

107、兵革刑法:指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

108、固塞文法:坚固关塞,文饰法律条文。

109、此生一秦也:这样做又制造出一个像秦一样的敌国来。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白话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则文言文,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都怎么写笔记的呢?下面是小编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一:重点词语理解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是)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二:主要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篇三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读完《白话区块链》有感


拥抱新时代

——读完《白话区块链》有感

罗亚衡

读完《白话区块链》,感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区块链,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去中心化、大家共同维护的公共账本,这其中,为了维护传统记账模式的弊端,保证账本的准确性,其中采取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的新型应用模式。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滥觞,也是第一个结晶。随着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加深,大家渐渐意识到,与其说区块链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这是一类思想。无疑,区块链开启了人类的一个新时代,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公正透明、信任协作的价值观,这也是这个时代倡导和追求的。

拥抱新时代,要有认识改变、直面新时代的视角。在我们看来,千百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惟独货币的发行与支付从未改变,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必须要有一个第三方担保机构,必须要点对点的双方确认,直到比特币的诞生,让人感到为之一震:就这么一弄,就能产生货币?比特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信任,区块链技术催生了比特币,第一次让信任成为可以变成价值。当然,可能这还只是区块链的“初显身手”,精彩在后头!

除了金融领域外,区块链可以应用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才开始值钱”,画家梵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梵高在世时穷困潦倒,去世后作品身价百倍、千倍。这个例子说的是,画家死了后再无新作品出现,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画家作品保护权即自动失效。各国的法律不一,我国法律规定是作者死亡50年后,所以,近年来翻拍《三国》《西游记》的人漫天遍地,也就不足为奇了,难道罗贯中、吴承恩还活过来找我讨账吗?但是,如果区块链的技术得到充分应用,这种现象完全可以避免,因为,自从作品登上区块链的那一天起,每一次翻拍、改编,都会标上一个印记,作者及其后人都能追朔。原则上来说,只要互联网还在,区块链就会存在。

拥抱新时代,要有摒弃过往、走进未来的决心。文明,是一个发展进程,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出现知识的爆炸,或者叫文明的进步,据统计,进入20世纪以来,如今3年的科技成果,比19世以前过去300年的成果还要多,文明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嬗变。看看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名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虚拟现实、核聚变、自动驾驶等,稍不留意,一项新科技就诞生了。我们曾经在电影和小说中幻想着未来的样子,事实上,我们的幻想也正在一个个变成现实,19世界我们与大自然苦苦鏖战时,我们发明了火药、蒸汽机;我们幻想在蓝天翱翔,莱特兄弟发现的飞机帮助我们实现了梦想;我们希望“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如今登月火箭、入海蛟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部手机,就可与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浏览新闻、聊天交友、动漫游戏、购物支付,都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这是过去十年甚至五年前都不可现象的事情。历史犹如波浪,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波动中,我们正在从遥远的蛮荒,赶向文明的未来,区块链或许又是一项颠覆性的科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蓦然间,我们期待的未来,我们以为还有等待许久的未来,忽然有一天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总期待科技改变生活,可经常是当科技出现在身边,推动了生活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我们却不以为然、毫不察觉,总以为这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浪花而已,区块链的出现,这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一个文明的起点吗?我们期待着。

拥抱新时代,要有勇立潮头、长袖善舞的行动。区块链的技术已经在一些领域大展身手,很多行业趋之若鹜、引以为快,我们的工作如何引入这一理念?仍然亟待去思考和解决,才不至于落后这个时代。

我在思考,区块链技术如何引入督办工作,如果每个部门的工作进展能够自动录入系统,区块链的特性能够保证信息的独立和完整性,督办工作每周重复的统计工作或许可以避免,各个部门的工作进展一览无遗,督办工作不需要再反复的询问了解落实情况,必定能事倍功半;区块链技术如果引入铁路行车系统,数据的不可更改性,加上适当的约束条件,即能保证行车的绝对安全;区块链技术如果能引入铁路客货运系统,客户就能对自己购买的服务一目了然,清楚掌握运输进程和服务状况,铁路的客货运服务水平就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或许,我们期待的这一天,就在明天到来。

白话资治通鉴读书心得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借古鉴今。观后第一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严谨和认真,此书从发凡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白话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白话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白话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2

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是个好东西,虽然据说柏杨是个台独分子,虽然他执拗地非要把尧舜叫做尹放勋先生姚重华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说,现代的青年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古文修为来读拗口的通鉴。读史可以以史为鉴,可以增强古文文学修养,也可以像读故事一样只是为了好玩,只要不是为了增强古文修养,不去读原本而只是从白话版通鉴读起,大概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非要讲究读史书原本才算读史,无非是为了增强少数专业人士的优越感罢了。

但即使是白话版的资治通鉴,也未免太厚太长。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一共72本,我从第一本开始读,读到第七本,已经开始觉得读不下去了,因为前面的内容开始遗忘,往往有接不上头的感觉,这可能也是看大部头著作的常见痛苦吧。无奈,打算边看边写笔记,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笔记,肯定是见识浅薄谬误极多,无非自娱自乐而已。

既然是自娱自乐,当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书上记载的历史,分割成以10~20年为区间的时代,命名为某人的时代,并对时代中主要人物进行评分。评分采用四维制:

A.当世功业;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国家统一、开疆拓土、促进民生、宏扬文化方面的贡献;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B.后世影响;

主要指此人身后,其开创的局面对后人的影响,侧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响;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C.技能;

指人的个人才华,包括军事、内政、战略、文学、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过50.

D.私德

指人的个人品德。最高分不超过50.

影响指数=A+B+C+D

存在指数=(A+B+C+D)^1/2

白话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3

在大学时,有一次听舍友侃:话说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中第一次相遇,在黄浦军校。当时,两大历史人物擦肩而过,相互间匆匆一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两人手中都拿着一本《资治通鉴》当然,这是子虚乌有的杜撰,大家也权当笑话。不过据说,这部300多万字的书毛泽东读了17遍,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我想我虽然成不了毛泽东,但可以向伟人学习不是。咱不求三天学习赶得上刘少奇,但可以天天向上不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这本书。

翻开厚重的历史,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眼前。《资治通鉴》着重政治、军事对经济、文化其他方面也略有涉及。全书以年代为经国家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笔法,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清晰的印象。全文行文流畅、体制严谨、浑然一体。从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借古鉴今。观后第一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严谨和认真,此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就像比如《三国志》之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与《荡寇志》除了文学上所必需的夸张,也给我们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而本书中,对争议的史料作者旁征博引,对史实进行验证推理,让人不禁感叹作者治学的严谨,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

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了然于心,并且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给统治者隐喻的劝谏,这也许是仕途失意后的司马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实写照。此外,作者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不仅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也算是人类向科学和文明发展的觉醒者。他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全书耗时19年,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历史不会重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当你认真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历史,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会与众不同,看问题会比别人透彻、清楚,这就是历史给你的智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向导;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今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我国的一国两制国策就是邓小平同志借鉴

南北朝时期辽采取的蕃汉分制政策还有我们的亲民总理温家宝,他就是喜爱历史,熟读史书的典范,总理的案头经常摆放着《沉思录》,《史记》等史书。每年的两会上他都要答记者问,他回答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古今中外的诗词古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温家宝总理那极具个性的语言,不仅是坦诚睿智,情动云天的典范,也体现了温家宝总理知识的渊博,文辞的精美和立意的深刻。这无不得益于他喜读史书,以史为鉴的好习惯,由此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他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感受到了一位亲民总理的所思所忧。

近期,我又重温了《资治通鉴》。细细研读,让对自己的公务员生涯也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树立了群众思想。这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谋而合。国以民为本,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群众的满意为最高奋斗目标。还要通过示范引导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影响群众、示范群众、教育群众。

其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现代社会对公务员的能力与道德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因为现代政府已从过去的官府、衙门,转变为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由过去的管理者到服务者转变。我们的形象不仅代表个人行为更是一个政府形

象,所以对内要严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外要居安思危、常怀虑己之心。从前秦执法不避权贵的王猛、执法一心,不敢惜死时隋文帝时的赵绰、北宋的包拯,他们身上看到闪闪发光的优点,也要从历史的反面人物中汲取教训以自警。

培根曾说过读史可使人明智,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必须以史为鉴。读史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吸取教训,从中继承前人的智慧和阅历,还能使人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明智通达,实乃善莫大焉。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的精妙之处吧,不仅给人客观地展现一段故事,细细品鉴,还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所以我也比较推崇这本《资治通鉴》。

置身于纵横交错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让人品位历史更迭的兴衰成败,更是有立于风云际会之颠的感觉。闲暇之余,静心品读,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淡然

真正了解孩子


真正了解孩子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想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地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就必须对孩子有深入地了解。也许父母都觉得自己了解孩子,孩子的脾气禀性、身体状况、吃穿的偏好等,都能一一道来。但这算是真正的了解吗?有的父母不清楚孩子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兴趣特长;不清楚孩子的所作所为,所交朋友;甚至不清楚孩子的老师是谁,所在班级,不清楚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时间试想,如此情况下,偏偏还要对孩子施以教育,自然是一切皆来源于凭空想象,只能是对牛弹琴,还奢谈什么效果呢?

对孩子最大的不了解,莫过于在成龙成凤理想的引导下,完全不顾孩子实际,想当然地给孩子制订盲目的、高不可攀的发展目标,结果导致父母和子女均苦不堪言:父母为孩子的不争气而苦恼,孩子为父母的不可理喻、不近人情而烦闷。譬如,有的父母不惜重金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重点学校就读,本指望几年后能金榜题名,没成想,孩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滑坡;有的父母明知道孩子基础薄弱,成绩落下太多,短时间内已经无法有本质的提高,却依旧给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反倒让孩子因为无法实现而破罐破摔

由此我想起了那则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括虽然少而好学,能口谈兵书,头头是道,但他的不足是不知变通,死守教条。对赵括的缺陷,赵括的父母是早就发现的。赵奢生前就曾对他的妻子说过:赵括把战争这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说得太容易了。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如果用他做大将,那么使赵国失败的也就是他了。赵奢死后,秦军来进犯。赵王意欲拜赵括为将。赵奢的夫人执意不肯,她向赵王讲了赵括的缺点,认为赵括只善纸上谈兵,不足以担此大任。但赵王就是不听,终于导致后来的长平之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国。[由整理]

其实,在封建社会,盼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为官做相是那个时代做父母的共同心愿。但赵奢夫妇能够从国家兴亡的大局出发,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是将帅之才,不让朝廷委以重任,这种知子之明,报国之心,是能昭示后人的。俗话讲,知子莫如父。按说,父母是应该最了解子女的。子女究竟有什么特长,有多大能力,能干什么与不能干什么,做父母的比别人都清楚。老舍教育自己的儿女,长大后,若无特殊本领,可学一、二门手艺,靠劳动生活。鲁迅也在遗嘱中嘱托: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然而,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做父母的,不顾孩子的实际才能,单从自己的

意愿出发,做些费神、费力而自寻烦恼的事情,似乎还没有古人赵奢夫妇开明。我们的父母,从孩子小时侯,就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完全不顾孩子是否有天赋,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妄图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所希望的某类人。这才有了父母带孩子赶班赶点,上这个班,学那个特长的奇特景象,事实证明,弊大于利。对父母而言,最高明的就是有知子之明,能够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孩子的发展,这种建立在孩子基础上的关心和期待,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