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我为什么空题检讨书 > 导航 > 解惑篇--为什么会做的题不一定全做对?

我为什么空题检讨书

解惑篇--为什么会做的题不一定全做对?。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解惑篇--为什么会做的题不一定全做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指路高手:康静?

很多时候,我们会做的题不一定能全做对,做对的题也不一定能拿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没有研究答案。研究答案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点在和学习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怎样用最简明准确的语言将你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也是一门学问。我认为,短期内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参考答案。答案中所体现的答题思路、表达方式都是我们要尽力模仿的,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比较,从中发现不同之处,改起来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解惑篇——为什么一到考试我就总有一种畏难情


正确对待每一次。高三的大考一个接一个,且每一个都有它重要的理由,往往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对于这些联考、调考,千万不要畏惧,而要把它们当成暴露问题的绝好机会。要知道,平时错的越多,暴露的问题就会越多,问题被解决的就会越多,时出现新问题的几率就会越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感谢平常的每一次,是这些考试给我们提供了练兵的机会,是这些考试使我们在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

解惑篇--学习很用功但为什么成绩老是提不高?


指路高手:徐语婧?

同学之中总有一些人,非常用功,整天埋首书本,也不见他抬头过,可是成绩却很少有提高,或者说提高不明显。出现这样的情况,据我妄加揣测,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种,是目前的状态,尚处于一个较低平台之中,想要上升到另一个平台,就需要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第二种,就是的问题了,譬如说,各学科学习的安排,学习的提高等。对于没有这些问题的同学来说,如何在有限的高三一年里,获得尽可能大的进步,如何把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背单词的关键:一定学会应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触,就是单词背了一大堆,但是真正要用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着合适的,写出来的文章翻来覆去就那么一点词汇,要表达复杂,或者再精确一点的意思的时候,怎么样都觉得别扭。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认识不够。有些描写常用的形容词,或者有形容词派生的副词,对写文章非常有帮助,应该多积累一些。

比如说天冷,很多人就说it‘s cold.那么很冷呢?it‘s very cold.非常冷呢?very very cold?不好吧......很多中国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副词的贫乏。只要表示很,非常的意思,就只会用very,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有很多由形容词衍伸而来的副词,都可以很好的替代very。比如说天冷,我们可以说it‘s pretty cold.翻译过来叫“这天挺冷的”。或者说it‘s extremely cold.叫做“天真冷啊”。关于pretty,我还想说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也是外国电影中的常见场景。一对年轻情侣在大街上走,迎面走来一个年轻女孩子,这个女的就问的男的,“你觉得那女孩长得怎么样?”男的就说“she is pretty ...”然后观察身边女的表情,如果没什么变化,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结束了。如果她面露愠色,赶紧补上一个单词“...ugly.”这个场景诠释了pertty作形容词和副词时的经典用法,不错吧。

说到人的相貌,这里问一下大家,如果说人长的难看,怎么说呢?ugly?这太过了点儿,下面告诉大家一些比较诙谐的说法。如果这个人长得实在难看,可以说aesthetically-challenged,翻译过来叫做“美学上受到挑战的”,无论是口语还是写在文章里,都是很见功夫并且不失幽默的说法。也可以用interesting looking来形容长相难看,或者可以说you have a face that !形容人漂亮,可以说you are so gorgeous today !或者用dazzling,awesome(美式用法)都是好的。象这样的形容词,要多积累,才能够不断丰富表达。这里给大家欣赏一句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他自传里的话。罗素在自传的序言中写到他生命中的三个passions,其中一个是love,他说:i have sought it (指love), next,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 ---- 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篇序言,短短几百字,写得非常漂亮,精彩。

为什么读书


为什么读书

书是一把钥匙,能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以启迪;在你对生活麻木时,能给你以突然的提醒;当你陷进自己世界的漩涡时,书会带你走出漩涡,带你体验世间的喜怒哀乐。

人生是需要思考的,而现在的世界充斥了各种娱乐,各种项目,严重占用了大家的时间。这些虽然能够消除我们一时的焦虑,却让我们停止了思考,没有思考的人生会变的越来越焦虑,且又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请你安静的坐下来思考,考虑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做才能得到这些?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你就需要读书来充斥自己空白的内心了。因为你需要书来指导你的人生。[由整理]

读书的时候你需要记笔记,虽然一本好书会在不经意间洗涤你的心灵,但是大多时候你就会一过就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你需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一个好的习惯绝对会给你带来好运。

一、写读书感悟你需要把自己在书中看到后,感受到的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不想体验的东西都写下来,然后给这本书打分。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别人。环保公益广告

二、摘录笔记一本好书离不开摘录笔记,不管你对文学敢不敢兴趣摘录笔记能够很好的记录各种精彩,供你慢慢回顾。也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对将来想要写文章的人这可是很大的工作,不可眼高收低。

在书海里徜徉,你能体会到生命在流淌,你能在迷茫时寻找到方向,你能在痛苦时安慰自我,你能在失落时冷静思考。有书为伴,才不会走失方向。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精选阅读(1)】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打开以后就能欣赏到更精彩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打开一道门,进去之后,改变了的,也许就是自我的一生。

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幅图片,甚至一本小说,不管是文学还是历史,也不管是科技还是娱乐,只要你去阅读,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整理]

当然啦,像笛卡儿所说的那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也说过:各种蠢事,在每一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意思是说读好书能够使人避恶扬善。

宋真宗赵恒为提倡读书的风气,广开读书人登仕之途,御笔亲作了一首《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首短短的篇章,倡导男儿要为自我的荣华富贵而发愤读书,迷醉过天下士子几近千年。读书后感

可让宋真宗无法预料的是,毛泽东却说:读书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要紧一着,要为改变中国之命运勤奋读书。周恩来也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相比较,不难辨别何为大气,何为小气。

阅读好书,就如同为自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今

今中外的大门,能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东西,提升自我的学术素养。与孔孟谈儒学,跟司马迁论历史,跟李白杜甫说诗,同苏东坡辛弃疾讲词,与帝王们探讨治国之道,和改革家论社会利弊,还有绘画、歌舞、书法,以及生活常识,只要用心,都能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

透过读书,你能够明白四季变换的原因,日月星辰的秘密;你也能明白世界某一个角落的物产,一些原始部落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你还能明白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和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阅读能够让你在不经意中发现,一些苦苦困扰着你的问题突然会变得简单易解,一些让你棘手的难题使能迎刃而解。经典台词对白

经常读书,能够使人的生活充满光彩。使人构成正确的思想,帮忙人塑造独立的人格,净化人的灵魂。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时,你如果选取了读好书,就会让你步入一个世外桃源,一个脱离了纷扰现实的精神殿堂。

在工作毫无起色的时候,去阅读优秀人士的经验理论,你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在迷茫的时候打开好书,大师们会为我们解读人生,诠释生命,告诉我们生存的好处何在,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前行的航向。

一个爱读书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可能貌不惊人

,但那种内在的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幽雅的谈吐,深邃独到的思想见解,以及为人处世上的大度。

爱读书的人,大多聪明,智商高,遇事会思考,深思熟虑,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事务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避免盲从,把事情处理的得体恰当。以内在的气质,和独特的处事方法,很容易征服周边的人。

对于书,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品味,不一样的品味会有不一样的选取,不一样的选取得到不一样的效果,因而演绎出一道道人与书的风景线。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注重思想性强、有哲理、有内涵的书。书,提高了人们的人生境界,使他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深刻经典的好书;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哉游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了淡泊平和的一生。这样的人像首诗,清新素净可爱怡人;有的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者只是附庸风雅,热衷于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和现代小说,沉浸于浪漫的幻想之中,书为他们创造了寄托精神的世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论读哪种书的人,只要读书就有收益,就会增加自我的见识,就会使自我变得有气质,就会增强自我的修为。

当我们每日忙碌后,捧

一本喜爱的书,随好而读,随意而思,随情而感,随心而录。细细地品味书香、书魂、书音、书韵,静静地感受怡然、泰然、淡然、超然的情趣,在书香的氛围中升华灵魂。让一缕属于文字和心思的馨香,在静静地旖旎在你的周围。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精神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我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精选阅读(2)】

人为什么要读书?

我想,好多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

周国平说过: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真正的阅读务必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困扰许多人的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越多越感觉迷茫?

这种困惑,简单的两点就应能够解释:读的太少、知易行难。如果书读的足够多,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朗。但是,明白做不到,却只会让自我更加痛苦。

那,人为什么要读书呢?或者说,读书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呢?

1

满足

对未知的渴望

因为难得活一回,我们总是想多了解这个世界一点。但是一个人的时光和精力很有限,如果全靠自我亲自去体验,一个人这辈子能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毕竟有限。但是,还好我们有书!

周国平说过,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读书能让你见识到世界之大,同时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让你在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上孤独却不会寂寞,让你对自然界的万物充满好奇,并满怀敬畏。

2

丰富精神世界

现实的世界,我们能够看到摸到感受到,但是另一个世界,即精神世界,不但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想一想,如果只有冷冰冰的物质世界,而没有丰富精彩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

书能明智。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文字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基础。

读书,等于又重建了一个世界,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拥有今世今生是不够的,他还就应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3

认清生活的本质

文学使我们了解现实生活背后的本质,构建对生活和生命更深刻的感悟。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资料,都不是按部就班的。好多人之所以喜欢稳定的

生活,对改变如此的抗拒,就是出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生活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未知意味着风险。但是,生活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才会充满乐趣,如果是一成不变的人生,几十年如一日,又有什么意思呢?

好多人都在为一些人生选取而焦虑操心,比如选取什么样的工作。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明天是确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静地计划,然后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的尝试。因为,人生的选取本没有对错,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同时,一个人的收获总是与他所经历的挑战是相当的。人们总是喜欢待在自我熟悉的领域,因为熟悉会带来简单,但也会带来停滞不前。如果你不甘愿平庸,那么你务必走出舒适区。

4

理解人生的好处

人类几千年来,总是在探究各种好处。但是,好处究竟是何物?好处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飘忽不定,就应如何衡量?

好处看似来自外物,其实发源于我们的内心。毕竟人活一辈子,终究还是内心的满足。人类的困扰总是类似的。文字,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归根到底分析的还是人为何存在、人生的好处这类问题以及这类问题的延伸。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出路在哪里,而文字,就是人生迷雾中的指明星。

应对困扰时

,我们发出疑问,一路摸索,最终藉着文字的星光,走出人生的迷宫。

5

促进内心的成长

阅读能够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透过读书,我们能够从前人的文字中学习经验教训,提高心智的成熟。

不明白在你读书时,有没有过这样一种经历:

某一天,你在阅读一本经典著作的时候,某篇文字恰恰解答了你目前的困扰。或者,看到某一段文字,你会感觉跟你想说的如此契合。那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困惑、你的见解,有的作者几千年前就思考过了,而且写下来了,并且写得比你想的还好。

就像周国平说过的: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读书就是我在吸取营养,把自我丰富起来。我自我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明白的东西唤醒了。

你经历过的痛苦彷徨,前人都经历过,你思考过的人生,作者都已经写好。

这也是我为什么文章里喜欢引用文字的原因,我也尝试过用自我的话表达,但总是感觉前人的文字比我想写的全面的多!

6

过有意识的生活

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有一句话: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是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

阅读能够让你学会反思,让

你时刻持续有意识的状态。

人生旅途中,我们常常回望过去,思考过往经历的好处。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去哪儿?我该怎样办?

我们在每一天周而复始的忙碌生活中,常常会迷失自我。而当光阴飞逝,岁月流转,我们再回首时,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呢?

所以,别过无意识的生活,要留心观察和体会,别让生活悄然溜走却浑然不觉。

7

读书不能太功利

前几周,简书上有几篇关于阅读教育的文章比较火,比如农村的孩子就应多读书、农村的孩子不应读太多书等。

那里暂且先不去区分读书、学习、教育、学历这几个概念。这几篇文章的观点都很好,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文字本身没有错。但是,之所以会出现针锋相对的两篇文章,还引起了那么多的讨论和争辩,我想是因为有些人的出发点稍微有点功利了。

现代人,对好多事情的评判标准就是钱。无论对读书、教育,还是成功等,都想着这件事能带给自我什么好处,这样难免会出现太功利、太焦躁的心理。

其实,我们读书,终究是为了寻找和安顿自我。如果出发点太过功利,反而容易失去了读书的乐趣,而且欲速则不达,因为无论是读书、还是成功,都是积累的过程,一点也急不来。

就像龙应台写给自我儿子安德烈的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

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取的权利,选取有好处、有时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好处,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光,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们读书,是因为我们想变成更好的人。读书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和人生的好处,读书能够让我们获得内在的安静和平和,而不是外来的赞许和认同。

读书,归根到底是用来丰富内心,强大精神,并最终指导行动的。

所以,好多问题,你想要的答案,都在书里以及你的心里。

【精选阅读(3)】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生命的一种需要。

人生是一个立体,有长、宽、厚三个度。长度就是在世时光,活多久,这个基本不由自我,能够说是上天安排好的;宽度就是人生经历,从事过的职业,走过的地方等等,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经见。一个人经见多寡,一部分由客观注定,一部分靠后天个人努力。人生的厚度,或者叫人生的高度,是指学识与思想,这个全靠后天学习而来。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人有思想,而人与人的最大差别也还在于思想。有人很高,高到什么,高山仰止。有人就很低了,有一个形容词叫做浅薄,就是厚度不够。读书是思考的前提

,不读书很难思考。过去村里人说,三辈子不读书顶如真牲灵哩,话是难听了一些,但道理却还是有的。个性是在古代,无报纸、无电视,无网络,交通又不发达,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只有书。

想一想,如果三辈子文盲下来,人眼中的世界和牛驴骡马眼中的世界差别能有多大?看到的真是差不多。世界客观上是一个世界,但在不一样人眼中,差异就很大了。比如我们身边这条黄河,文盲眼中就是一股水,春天减少了,变清了,秋天涨起来了,水里有很多泥沙。如果他读过一点地理,这股水就变成了一条完整的河,明白发源于青海,我们那里是中游如果再读一点历史,就会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等等,黄河就变得更加有好处。不读书,只能看到世界一个很小很模糊的表面,生命没有多少厚度。

可能有人说,不读书浅薄那是过去了,此刻信息传播如此发达,不读书读网,读手机,看电影,天下事也无有不知。但是这很肤浅。不读书不思考,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晕头转向。此刻读微信的人最多,远远超过读书的人。但铺天盖地的微信只是告诉人们一些表象,不去引导人们进行思考。有的微信更是宣扬一些毫不靠谱的东西,有颂扬文革的,有说中国制造出了新武器,三下两下就能把美国打得趴下的,有说雾霾有害论是海外

敌对分子和国内投机商人合谋制造的一场天大骗局。能够想见,如果不读几本正经书,没有构成自我独立的思考,只看微信和网络,真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人连该往哪里跑都不明白。

除过个体生命需要之外,读书也是家庭的需要,有两句古话: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的就是这个吧。保德民谣里说富贵无三辈,就是不读书的原因。读书还是民族的需要,文化要延续,务必得读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灵魂。如同人活一口气,民族活的就是一个文化。如果没有自我的文化,何处显现自身的特色?一个民族,只要人口不灭绝,只要文化不消亡,纵使灾难再大也不怕,都能扛过去,风雨过后是彩虹。如果文化一旦消失泯灭,这个民族就无根了,就消亡了。所谓世界四大礼貌古国,三家已不知所终,原因何在?半路上把文化丢了。

读什么书,如何读

一、范围要宽广。文史哲要看,自然科学也要看。写散文的更要看诗和小说。我读过《时光简史》,这几天读《万物起源》,很受教益。如果能选到讲自然的文学书籍,那再好但是,比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之类。

写作是一种积累,面宽了,积累才能厚重。如同垒东西,底盘大才能垒得高。读书量要大,我前几年每年读五十来本,有人说好多,其实不多,比人家一些读书

人还少得多。

二、读经典。何为经典,就是历经很长时光还依旧流传的那些书。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给我们选出来的,是时光老人给选出来的。读经典的原因,一是能够汲取无尽的营养,二是很多经典,作为一个读书人是绕但是去的。比如四书、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等等,作为一个读书人,不读是说但是去的。

经典如何读?读原著,再读评介,或者同时读,不能只读评介不读原著。不能被原著吓住。我读四书读得迟,就是早先被吓住了,一说四书五经,就想到穷经皓首。其实四书文字并不多,《大学》一千多字,《论语》一万三千多字,《孟子》三万四千多字,《中庸》也是三千多字。下功夫来读,还是能读过的。读经典不能急,要慢慢读,反复读。我读《红楼梦》《西厢记》大约有十多遍了吧。此刻的古文都有注释和翻译,例如《古文观止》就有译注本。但注释翻译只是引路,不能代替原著。原著有些话一旦翻成白话就少滋无味。经典博大精深,过一两年重读,总会有新的收获,可谓常读常新。一本好书如何才算是读好了?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读到能把自我喜欢的一些段落背下来,终身受益,写作中会不知不觉用上。必须要读原著,评介是靠不住的。我认真读过《论语》,读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译注》,中华书局20xx年版。同时还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张石山先生的《被误读的<论语>》、李零先生的《丧家狗》,同时还听了《鲍鹏山讲孔子》《于丹讲论语》。在以上所说这些书中,大概于丹的最为流行普及,但恰恰是于丹的最不严谨,最不靠谱。《论语》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于丹熬制了一锅心灵鸡汤,又从《论语》树上摘几片

叶子揉碎,撒在鸡汤锅里,然后就吆喝,快来喝,这是《论语》汤。

我此刻读微信也很多,我经常提醒告诫自我,多读经典,少读微信,大家也就应经常这样提醒自我。

三、读喜欢的书。喜欢了自然能读进去,读进去就有收获。有人说只读喜欢的书,会不会像一个人只猛吃喜欢的食物,吃出毛病来?不会,且不说读书毕竟和吃饭有差别,就是一样了,也不会出毛病,因为喜欢会转移。年轻时喜欢大气磅礴感情洋溢的文章,正所谓少年作文,气象峥嵘。随着年龄增加,喜欢就慢慢向深沉转移,再老一些就向平淡转移。前两天为讲这个,我特意翻翻八九十年代我的文章抄录本子,有古剑的《悼笔》、刘成章的《读碑》《安塞腰鼓》、贾平凹的《好读书》《一棵小桃树》《闲人》《棋人》、高建群的《陕北论》,还有什么《教师》《散淡》《以为》等小文章。早年间很喜欢过《我还没有见过长

城》《觅渡觅渡,度何处》,以为是天下第一等好文章,此刻看,就不如当年那样激动了。看见一篇文章一本书,喜欢得不行,那就反复读吧,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我与地坛》我读过不知多少遍,听朗诵也不知多少遍了。某一段时光喜欢一个作家,那就把他的作品收集起来一并读。古文我喜欢史马迁、曹操、陶渊明,最喜欢苏轼,买过他的几本集子。韩愈一般,不喜欢柳宗元,感觉他的文章不流畅,大约与我性格有关,喜欢水,不太注意山,或许生在北方,山看得太多了。现代作家我早先喜欢鲁迅,此刻也喜欢,喜

欢过孙犁,喜欢过杨朔、贾平凹、梁衡、余秋雨、丰子恺、史铁生等,此刻杨朔不喜欢了,余秋雨的也不读了,贾平凹的遇到读一读。梁衡的文章此刻回头看,有些显得太用力,比如选在学生课本里的那个《晋祠》,太锤炼。有些文章又拔得太高,比如《大有大无周恩来》。此刻读得多的是沈从文和汪曾祺。先前读这两位的作品少,之后喜欢上了,就买了好几本。也有别人说是精品,但我读不进去的,最典型的是周作人,买过五六种版本,每二三年试着读一回,还是读不进去。当代作家最近喜欢野夫,有《乡关何处》《看不见的江湖》。喜欢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看过三遍。又弄来他的《草色

连云》,感觉读来不如《寻找家园》。台湾的喜欢龙应台,今年读过《大江大海》。山西的喜欢王祥夫,大同人,笔墨放得开,闲话说得好,买过他的《四方五味》《衣食亦有禅》。忻州作家喜欢杨遥,很年轻。

四、非经典书如何读,包括杂志。我的体会是,放慢一拍。不追着看新书,要看旧书。我也问过好几个作家如何读书,他们一致给的推荐是少读活人的书,多读死人的书。此刻很多书评都靠不住,都是商家炒作,包括一些年度好书榜。要等到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以后才有定论。书有很多,只读经典,只读一流书也不行,一是不可能都选得准,二是只读高大上的书起不了步,看着人家写得那样好,自我连笔也不敢往起拿了。看一些杂志,看见上方文章也一般般,他能写,我也能写,这样能够鼓起我们动笔的勇气。另外,有比较才有鉴别,好文章和次一些的文章比较着来读,能够提高鉴赏力,能够总结得失,提示自我少犯同类毛病。读书如吃饭,五谷杂粮都吃一吃,各类书都看一看,只是方法要得当。比如读杂志,我走过弯路,觉着花钱订回来,不读有些浪费,有些可惜,于是硬着头皮,要把杂志从头到尾读一遍。此刻想,读了才更是一种浪费,浪费了时光。还有一些书也是,感觉买回来就就应读。此刻改过来了,

杂志上有好文章就读,不好只看一眼,甚至一本杂志不看一篇也是有的。有些书买回来不喜欢,自嘲一下自我没眼力,上了书商一次当,然后果断扔掉,毫不可惜。还有一些书,速读一下即可,一天一本也行。

五、如何应对手机和电脑。我的做法,好的放到电脑上甚至打印出来读,一般的就不费那个眼神了。但说归这样说,要分开哪是好的哪是次的,也还费眼神。听书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我这几年听过的书也有几十本了吧,前一段听《静静的顿河》,120集,李野墨朗读,很好。这一段听《红楼梦》。电子阅读器调书方便,不用花书款,也是不错的选取。

六、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动笔,至少也要勾画一下,读完以后记一个账,日后翻检。我有一个书账,在大学时就记着,每一本书占据半页笔记本,上方记着读书时光、书名、作者、出版社、页码、价格等信息。然后简要写几句资料,读过的收获。也有只记一句的:看过无所获。

回想我的读书经历,弯路很多,也是条件所限。正在读书年龄没有书,此刻书多得读不完,但记不住了。有牙时候没锅盔,有锅盔又没牙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