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读书心得演讲稿 > 导航 > 《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演讲稿

《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心得。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心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里阅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看了此书才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想成为有艺术、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从细节入手,好好“修炼”。教师如何修炼呢?《教师的20项修炼》从细节入手,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规划,以下就这三项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中的第6项修炼是:教师的德行——用德行育人。教师德行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只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 有教育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的结果是:“有爱心,愿意跟学生交朋友的老师”,“对学生宽容,有耐心的老师”,“知识渊博,教课教得好的老师”,“风趣幽默,有突出人格魅力的老师”等位居前列。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德行”,也就是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育人的智慧。其中“爱心”位居第一。教师德行中的爱,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美好的人生是被爱所唤起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形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有学生自己造成的,教师在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真诚撞击真诚,用高尚塑造高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只要能够坚持用德行去教书育人,同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成果,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优秀教材,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本。

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成就教育人生。

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画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有志于提升品位的教育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

作者简介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8项。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教育逻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生活与教育》、《学校的30个细节》等著作15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教师的20项修炼


暑假里阅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看了此书才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想成为有艺术、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从细节入手,好好“修炼”。教师如何修炼呢?《教师的20项修炼》从细节入手,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规划,以下就这三项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中的第6项修炼是:教师的德行——用德行育人。教师德行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只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 有教育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的结果是:“有爱心,愿意跟学生交朋友的老师”,“对学生宽容,有耐心的老师”,“知识渊博,教课教得好的老师”,“风趣幽默,有突出人格魅力的老师”等位居前列。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德行”,也就是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育人的智慧。其中“爱心”位居第一。教师德行中的爱,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美好的人生是被爱所唤起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形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有学生自己造成的,教师在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真诚撞击真诚,用高尚塑造高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只要能够坚持用德行去教书育人,同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成果,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优秀教材,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本。

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成就教育人生。

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画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有志于提升品位的教育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

作者简介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8项。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教育逻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生活与教育》、《学校的30个细节》等著作15部。

读《教师的20项修炼》心得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这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成果,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优秀教材,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本。书中指导我们如何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从而成就教育人生。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对我感触颇深的是教师的规划和教师的反思。

自从当老师后,就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老师的每天工作就像上打仗,只要跨入学校大门,神经每时每刻的都是紧绷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上课、批改作业、处理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学生的问题等等,有时下班回家还得继续工作,甚至节假日也无法完全清闲的脱离工作好好休息。就这样忙忙碌碌着,却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有时候对自己当初选择当一名教师都产生了怀疑,完全找不到工作的激情。不仅如此,还从工作中养成了一些坏脾气,遇到事情总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读了这本书后,我豁然明白,自己之所有产生这种困惑,是因为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好好的规划,没有学会正常调整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造成自己工作既累,弄得自己既累又没有成就感。

于是明白,对自己的人生作规划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书中说我们部分教师缺乏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规划每天沉溺于琐碎繁杂的事务之中,不进行自我成长的规划。这些对教师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要摆正心态,作好如下的打算:教师的规划可分为自我专业生涯设计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等不同的类型。我自己在这方面没有特别注意这点,我想以后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规划,让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充满阳光和色彩。

现在的学生有朝气,有个性,有热情,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对环境视听各方面的变化也是非常敏感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着装从视觉上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到课堂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普鲁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学生各不相同,他们不会同样地成长起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就必须帮助不同的孩子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实现孩子自己的理想。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的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人自我觉悟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当前教师专业研究和教师教育实践中,造就“反思型教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的教育观念,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回答自己是怎样看待学生的,如何设计和分解教学目标、怎样处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等方面的关系,甚至要思考自己与课程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其次是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在处理教育思维的方式上,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犯单一性思维、封闭型思维、客体性思维等等方面的错误。反思就是要超越其局限,确立复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主体性思维,方能切实实现教育教学的丰富价值。反思贵在坚持,适时总结,时时反思,持之以恒,才能体会到反思的作用。反思要有深度,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突出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反思,有助于反思的深刻性。反思,还需要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成长。作者向每一个读者提出了“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这样的要求,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反思和实践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把自己的每天的教育生活当作一种学术行为——始终以一种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让自己获得真正的专业提升。

“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美妙动听;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修炼是一种对卓越境界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要求,是领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读书心得


假期里,我读了《教育力的十二项修炼》这本书,让我收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不仅要勤奋、敬业。还有有一颗爱心去关爱学生。身为班主任的我还知道教师还要学会如何冷静沉着的去处理突发时间,为什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及怎样沟通。在教育教学上,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要不断的追求卓越。今天,我仅就其中的两点展开谈谈我的读书体会。

第一、谈谈教师的亲和力

某天,打开电视,正播放着某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综艺节目。只见舞台上主持人和嘉宾正侃侃而谈,主持人风趣、幽默,嘉宾也无拘无束,偶尔玩个游戏,观众也能参与进来。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让观众易接近,感觉不是明星,而是朋友。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亲和力”吧。主持人需要“亲和力”,当教师更需要“亲和力”。

长期以来,宣扬“师道尊严”,教师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尽管受到新课程的冲击,但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有一定的“市场”,教师的“神圣”地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枷锁,是新课程的绊脚石。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的一个核心就是突出一个“爱”字,说白了,教育就是爱心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教育的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心灵,无法引起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惰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海岛教师杨爱军的感人事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当他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你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和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杨老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当他因病不能上课而住院,他还坚持给学生发短信督促作业。当他刚做完手术还没有痊愈,就着急要登上了他留恋的讲台。套用一句话说,就是“他心里装着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用伟大的爱塑造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常言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冰心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教师“亲和力”的特点是“宽容”。在安徽桐城市至今还有一条“七尺巷”,它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两家为建房,都想把房子建在对方的“领土”上,其中有一家写信求助于在朝中做宰相的亲戚。不久,亲戚来信写的是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到信,他们就把“地基”向后退几尺,对方也向后退几尺,这样“七尺巷”的故事就流传到现在。这个故事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宽容”。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新世纪,教师面对的已不是上个世纪“很听话”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有时表现的的很“另类”,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有“宽容“的胸怀。

有材料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教师被一名学生无理顶撞了,而这位教师没有发火,课后给该学生写了一首小诗: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彩云,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这位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反久,终于悟出了自已的错误……

列宁说过,青年人犯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的。

宽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宽容,是一种崇高的教育艺术;宽容,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精神生活的关怀。

教师的“亲和力”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的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一副不可冒犯的样子,学生唯恐躲都躲不及,怎能亲近呢?教师应是学生的助手,应把课堂的地位“降”下来。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欢乐着他们的欢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你当成“贴心人”,有什么话也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你问。教师放下架子,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粘合剂,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润滑油,它像春风一样可以融化学生心里的“冰”,它可以使后进学生产生奋进的动力,它可以使迷途的学生找到前进的灯塔。同时,也能使教师在人生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有了热爱,就有了爱,有了爱,便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这是做好一个小学教师的前提。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我在就书中其中的几章内容谈谈关于组织力的修炼的一些心得。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读完这本数,我知道了教师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设计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设计能力,是指制订课时授课计划(即编写教案)的能力在教案中,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做出详细的具体的安排:一节课如何开头,如何导入新课;教材重点如何突出,教材难点如何突破;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出示板书板图;哪些问题在课上练习巩固,哪些问题留作课后思考解答;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怎样完美地结束一节课,等等。

二、施教能力,是指把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施的能力教师的施教能力首先应表现在教师要具备讲课基本功上,即具备口头表达基本功、板书板图基本功、教态动作基本功和演示操作基本功

第三,教师的施教能力还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教师应该实施不同的教学对策。三、控制能力,是指驾驭课堂形势的能力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容易长久保持,因而,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善于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将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注意”状态。有的教师采取严厉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这不迫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有的教师热衷于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变能力,是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时,未必能百分之百地执行,这是因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例如,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令人吃惊的无知。或是有严重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等等。这种时候,教师绝不能焦躁,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否则,将不仅导致教育的失败,而且会在学生心灵上造成难以挽回的极坏影响。

这本书中所传授给我们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我反复研读,细细体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