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导航 > 大学精神读后感

读后感

大学精神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精神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在我自己看来,大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大学校园里所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与发展而来的结晶,是种无形的东西,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

而它比较准确的释义是:“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学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因为,精神是作为一种主心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他就只认别人的傀儡,什么事都听从于别人,没有一点能动性,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更不用指望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被各方誉为“象牙塔”,是纯洁的象征。而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从人们的眼中渐渐地褪去了痕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精神大讨论”这样的一个主题探讨,去引发我们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寻求大学校园文化只根本---“大学精神”。

一座大学校园,有教学楼,有图书馆,有树木,有花草,有羊肠小道,有学生,有老师。光从外表而言,不论隐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那样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大学,那肯定有其不同于其它场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大学精神”。所以说,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除去了“大学精神”,就没有大学可言。

因此,作为一所旨在于培养有用之才的大学,应当把发展其“大学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怎样,已经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与不好了。

那么,如何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工匠精神读后感900字:工匠精神读后感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不仅仅在问自我,自我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用心向上的人就应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简单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在受罪。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就应问问自我,这是不付职责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我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我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取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我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用心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我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就应持续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就应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我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我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职责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长征精神读后感


长征精神读后感


70多年前的长征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她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辉煌精神,仍是我们事业鲜活的灵魂。第1,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大力弘扬长征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军之所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他们死板地把书本上的一套搬到革命苏区,在反“围剿”中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导致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军力、民力、物力消耗巨大,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因此,长征要取得胜利,首先必须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结束“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长征开始后,广大红军的干部和战士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屡屡失利中逐步认识到,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是红军不断失利的主要原因,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红军就无法摆脱困境。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正确指导思想,结束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勇气。正是因为发扬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红军才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二)在长征过程中,随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形成,随着党的主要领导人思想认识的转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在党的决策中体现。关于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发现预想目的地的环境、条件和敌情不适宜建立根据地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拘泥于已定方案,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选择、寻找适宜红军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落脚点。经过多次改变,党最后选定陕北为落脚点。这样,粉碎了蒋介石一次次“围歼”的计划,摆脱了一次次的危险,避免了损失;最后建立了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发展的战略基地,形成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战略态势。长征之初,由于党内“左”倾领导者实行机械教条的军事路线,致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几乎陷入绝境。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指挥下,重新确立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正确的军事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转变的发生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战胜教条主义的过程。
(三)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使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伟大的长征精神,则是长征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扬长征中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自觉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势,真正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新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把握“新长征”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长征精神读后感》长征精神读后感

《工匠精神》读后感


静心品读《工匠精神》这本书,被书中传递的思想吸引,使我有了很深的体会,让我进一步深刻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在工作中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具备的精神,这是一种信仰与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这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

工匠精神真正的价值是在于一种对工作心无杂念、心无旁骛的专注态度,体现了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一种全身心的热爱和真正的敬业精神,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

下面分享我的一些感悟:

一是工匠精神就是要持之以恒。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甚至许多困难,但不要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坚持寻找各种办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同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持之以恒做工作,最终成就个人,也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是工匠精神就是精通专业。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磨炼出精湛的技能,把工作做到完美精致。这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充实自已的专业知识,勤于思考,追求对工作ji艺方法的提升,进一步提身自已的专业水平,使得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会显得尽善尽美。

三是工匠精神就是做事要认真仔细。在工作中要带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事,不能只因为完成任务,马马虎虎的工作,更不能有凑和的想法去完成任务。做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要把心静下来,脚踏实地,工作上力求精益求精,把事做好,做完善,才能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利益。

四是工匠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以一个工匠的心态去工作,去为企业添砖添瓦才能实现自我。工作是一个积累自己能力、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把勤奋和热情投身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在工作中的寻找乐趣,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从而为企业创建价值,也会为个人赢得发展空间和荣誉。

当前,集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高速时期,作为一名新徐汇人,我将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以匠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争做一流员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集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匠精神读后感


当我拿到《工匠精神》一书时,它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阅读yuwang。原以为是那种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或者激进类的成功学,所以被搁置了几天才重新拾起阅读。

当我随手翻开这本书时,第一章便是从谈钱开始,内容似乎有点吸引我,请原谅我这个低俗的人;作者能开门见山光明正大地谈钱,这种率真我很喜欢。第一章节通过西班牙小市民一夜暴富到锒铛入狱、范蠡的三聚三散、广西默默支教的德国人、苏轼之高僧等故事及作者的亲身经历,分别谈及了工作与报酬、心态、觉悟的关系,工作不等于金钱,工作使我们安生立命的同时也发挥我们的才能,使我们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工作就是个人的价值体现,而良好的心态和觉悟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工作,更高地体现价值。

工作就是一场修行,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工作不仅仅只是做事,也是对各种品质的磨练。此外,书中还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人的心xing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的确,人就是善恶并存,而修行是为了使自己身上多一点再多一点善良,引导自己多一点再多一点智慧。

书中描述的工匠之术、工匠之器,更是面面俱到。工作要找准问题的靶心,找准问题的根源,做好每一件事情,好好对待每一个问题。以前,我总认为信仰可有可无,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信仰是多么的重要。(星辰ww)

最后一章节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告诉读者幸福与财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就像儿歌《幸福在哪里》的歌词那样。今后,我要将工匠精神应用到我的工作中,我也要体会书中所说的匠人的幸福。

哈佛精神读后感


哈佛精神读后感
能拯救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不错,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要对你好,要帮你。当你孤身面对仙境时,没有人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这个时候,只有你自己,才能帮助你脱离险境。
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不能每日超越一个恐惧,便从未学得生命的一课。自信是战胜的基础,没有自信的战争即使赢了也只是侥幸,这往往会让自己自大,让敌人找到反击的机会,到了那个时候,你就大败,败得一塌糊涂。哈佛大学的人不满足于一个高峰,他们喜欢不停地攀登,达到新的高度。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永远停留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那就很难再有机会达到新的高度。面对更高的挑战,面对阻碍我们的困难,我们应该更欣然和乐意地去面对。克服了困难,你会发现其实已经超越了自己。多学些技能,其实就是为自己创造的机会。
困难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很常见的石头,小石头一跨就能越过,但我们往往被大石头挡住,前进不了。斗志高昂的人要把石头粉碎,机智冷静的人要绕路而走,胆小愚昧的人留在原地,用祈求的目光望着后面的人,说:我该怎么办?我曾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一种腿法力度不够大,我就在家中一遍一遍的练习,大滴大滴的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是通向成功的道路,一路上,我见过很多人。他们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因为辛苦就不去训练。也有许多坚持下来的,现在已经有了一片天地。不要被困难吓倒,用平常心来对待往往能把问题解决的更好。因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困难本身,而是输给了自身对困难的畏惧。而战胜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击碎它!让它在你面前粉碎!
创新是现代进步的标志,有创新,才能有进步。这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竞技运动员们的训练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人上了场连比赛怎么打都不知道?而有的运动员一上场就全神贯注,对方的各种腿法都被化解的一干二净?那是因为他们在训练后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比赛中可能发生的事,不停的想,不停地练,比赛时反应时间大大减少,打起来就得心应手。其实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一些奇特的想法,但是绝大多数的想法都永远只是想法,而一旦创意成为现实,那贡献就是巨大的。点滴能成就大海,一个小小的创意,一点一滴的积累,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未来的人生之路还需我们去开辟,我们有梦,在追梦。但是把梦想当梦想的梦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法国精神》读后感


《法国精神》读后感

文/马庆云

《法国精神》这本书是大国精神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还有《德国精神》、《日本精神》、《英国精神》、《美国精神》和《俄罗斯精神》几本。《法国精神》这册,由北师大学者天放编撰,它在这套丛书中最为耀眼的主演原因,正在于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因为这种民众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造成我们往西方学的时候,可以更对应的借鉴法国路线。

自清末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才开始关注国民性的问题。清末挨打之前,中国读书人关注的精神气质都是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如果说有对民族性格的涉及的话,也是极少的,只不过在夷狄之分上更注重自己的文化正统性问题。清乾隆年间的大清GDp总值依旧占到世界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种经济上的庞大,造成对其它文明形态的漠视态度。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外来文明强势进驻,中国学者才猛然发现,在中华文明之外,依旧有一种强有力的文明对比形式存在。政治上的越发落后,则造成文明上的越发自卑。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学者于技术、政治上找寻落后的缘由,并在二十世纪初期,将落后寻根进行到了民族性格上边来。

民族性格的落后,造成民族科技与民族政治的落后。这种看法,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革前后的闭关锁国是中间的小插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些学者编撰的大国精神系列丛书,虽然是科普世界其它国家的民族性格问题,但却是在为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考进行服务。因为法国精神与中国精神在气质上的相似性,造成这样一种必须注意的问题:中国是否会走上法国道路,在未来,中国到底应该向法国借鉴什么,借鉴多少?

承认借鉴的存在,那这本科普法国精神的半学术性着作就有了其独特的价值。在编撰体例上,《法国精神》实乃是按着法国的面子与中国的里子的思维模式在进行的。该书开篇明论,法国与中国,在地缘因素上,是如何的相近。

在地缘上,法国是个近似六边形的自给自足的国家。大西洋和地中海形成了三条边,与西班牙接壤的坚不可摧的山脉屏障形成了第四条边,阿尔卑斯山脉和莱茵河形成了第五条边。第六条边是法国唯一开放的边界,与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接壤,但其中依旧有一部分是阿登高原难以翻越的高山与峡谷。这种地缘因素,与中国有太多的类似之处。可以说,仅从地理角度来讲,中法都形成了自己的全包围的生存生态圈。这种自然形成的民族生态环境,更容易形成统一与极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继而,《法国精神》这本书,以故事例证的方式,找寻出了中法两国民众在性格上的多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口腔文化。所谓的口腔文化,是指吃的文化、说的文化和以接吻为代表的性文化。在吃食文化上,法国人一直为自己有246种奶酪而自豪,而无论其它欧洲国家的葡萄酒庄园如何正宗,法国人都只认产自本国的葡萄酒,对这种味蕾文化的重视,甚至表现在对法国人从小的美食教育上。反观中国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狂迷态度,两者在吃食上是何其一致。

而说的文化,仅从侃爷角度来讲,中法又都多有耍嘴皮子的风尚。《法国精神》一书,用故事的方式,从多个角度论证法国人对语言优美度的关注,对侃侃而谈气质的崇拜。近来,有一部叫做《穿裘皮的维纳斯》的法国电影,全篇只有一个景别,完全依靠仅有的两个演员撑满场,可见法国人对说文化的痴迷态度。这种全凭对白的电影,在好莱坞等快餐文化占据主导的地方,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而在中国,东北侃大山、北京老油条、四川龙门阵,这些,都是国人嘴上功夫的明证。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法国精神》一书,并非着力找寻两国民众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而是要在一致中,找到值得中国借鉴的法国元素。法国人,爱耍嘴皮子,但他们很重视对法语语法的教育,这是中国汉语教育中,曾经长期缺失的。在古老中国,音韵、训诂虽然长期存在,但一直被当做小学,背地里边繁荣罢了。汉语没有明文语法的状态,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得到解决。不重视语法,很可能引起民族性格中,不重视逻辑与游戏规则的问题(虽然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大量的依靠逻辑取胜的诸如惠子等名家的学派,但这些学派,并未在以后的中国取得任何暂露头脚的再次机会)。

关于说的文化,法国人又尤其重视哲学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对适龄学生进行了丰富的哲学教育。这一点,也是中国现在所没有的。当然,古代中国书塾,出于科举的考虑,也曾传授儒家哲学,虽然在中国,向来文史哲并不给予清晰分类。法国人的侃大山,是基于法语语法的坚实基础与各家哲学的充分学习基础上的,他们善谈,而且可以谈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法国精神》虽然在讲法国的各色故事,但却道出中国发展之不足。

口腔文化的第三点,是以接吻为主导的性文化。法国是个性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度。该书不惜用大量篇幅论证法国普通民众乃至政府工作人员对接吻和性的热衷。可能会有读者认为,中国并非性文化繁盛的社会,在这一点上,是与法国不同的。这是被中国历史阶段性走向的误导。中国古代的性文化繁盛程度,并不亚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巴黎。全方面展现明代市井性生活的《金瓶梅》正是很好的佐证。

在这种高度繁荣的性文化身旁,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吐穗飘花。如果不是外力阻挡中国资本化的进程,中法很可能在性的开放度上已经齐平,东西方相映成趣。性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民众对政治开化度的要求程度。性精神,是最直接的娱乐精神,而政治活动,首先也只是生活的一种。2008年世界杯期间,法国第一夫人因为希拉克痴迷足球,而公开抱怨说,恨不得给希拉克吃伟哥这正是法国性精神与政治精神的不错的结合明证。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口腔文化带来了法国的富饶、自由、风度等等。《法国精神》一书花大量篇幅赘述口腔文化,正是要反观东土,启迪思潮。到该书的最后,如绝大多数聊欧美文化的书籍一样,《法国精神》落脚在了法国人对自由的追求方式、对政治的各色要求和对左岸文化(法国左岸文化,更类似中国明代文人的结社)的推崇上。

在口腔文化的各种相同相似之后,法国衍生出了令中国人羡慕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活、娱乐生活等等)。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生活?该书并未给出直接答案。《法国精神》的好处,也正在于对各种能反应法国人精神气质的事件地有机陈述,而不做直接的观点申明。这种西学东用的风格,恰好是在做一种民族性格上的扭转与矫正,且这个动作,是温和得体的,不会另可能不舒服的读者真的不舒服起来。借此,可以认定,这本书,正是法国的面子,与中国的里子。


《职业精神》读后感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了,有时候是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有时候是因为自己懒,总给自己找借口。日前单位组织阅读《职业精神》这本书,可以说总算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己认真读一本书的理由。

谈起职业精神,其实并不陌生,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很明白,但是当深入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自己对职业精神的理解还差得很多。书里写到的那些情况,剖析的那些心理,真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是发生了就发生了,也没去考虑过前因后果,没有去追根就底。工作中也曾经遇到过困惑,也曾经有过牢骚和抱怨,甚至也曾有过“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了当初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不是因为工作不好,也不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更不是自己的运气、命不好,只是因为自己心态没有调整好。

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态度决定了他工作时的心情,也决定了他工作的成绩,如果对于工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工作起来就难免出现懈怠,尤其是碰到困难或者自己觉得不公平的时候,更是能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搪塞。所以,要想把工作做好,关键的问题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喜爱,并心甘情愿的付出。但是对于大多数来讲,工作似乎只是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缺少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工作中碰到一丁点的不顺心,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殊不知造成这一切的正是自己的态度。

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其实不止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我们获得尊重、促进人际交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我们每天的工作不是为老板为企业在打工,而是在一步一步的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并勇于的去承担责任。

另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团结协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水水相连江浩荡,峰峰牵手山雄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所有人手拉手团结在一起的时候,那将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团结不是空口说说就可以实现的,这里需要包容、需要帮助、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信任,更重要的需要真诚。我想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要学会的。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尔腾有句明言“工作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对此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石像”,它是美、是丑,是可爱、是可憎,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偷懒、抱怨、发牢骚、找借口、甚至违纪的时候,想想一下自己的那尊“石像”,也许对自己会有一种提醒,会形成一种激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