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

传统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中国的心得体会(一)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是篇好,涉及到我们、传统文化、自己、一个、学习、文化、中国、历史等方面,希望对网友有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我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是一位中师,在赣州工作,叫谢香福。经过三天的短暂的二次,共同来学习一下“人生哲学”。其实就谈谈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和感悟(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假如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各位见谅!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诉我们后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子孙后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内容,儒、释、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释家的教育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我们称之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为教育基础,是以自制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为教育基础,是以自省、因果教育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为修学基础,以戒、定、慧为修学核心。

何为人生:人生就是人们的生活。何为宇宙:宇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包含五大内容: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什么是伦理:就是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性、姓、信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把随顺自然落实在人事上,就是伦理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的关系)。

曾经有这样令人发省的一幕:

一位学者至某高校作报告,向台下的听众提问:“你们认为,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缺德!”

确实,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缺乏的正是好的品行,即德行!那么它为什么会缺的呢?它又能从那里得来呢?缺: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德: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得来。

那么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道德:道与德是两个字而组成,道是最为底层的,基于在德的基础,它是一个有界限的规则。

道不是人为的,它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作。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是属于自然的,则是道。

德:是随顺自然,一切自然的成长,是基于在道之上行为,在规定的道上行走,用中国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德。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拜读一本书,名《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童蒙养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做人、做事的集大成,只有1080个字,360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它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规范、是戒律,用它来作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人生会很有成就,会幸福!今天我带来了几部,恭请大家一起学习,你会受益匪浅…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的一生有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他是基石。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终极圆满。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都很忙,缺少学习的时间,整天喊忙、忙、忙,忙的什么呢?不少人忙吃喝玩乐。

比如,可能爸爸会打来一个电话说:“你妈妈身体不舒服,头晕呕吐,你快回来陪妈妈上个医院吧!”电话哪边的回答是,我现在没有时间,我在忙。其实,在麻将桌上,在歌舞厅里,在饮酒席上的可能都有。

忙啊忙!不学习,忙到后来,繁忙的忙就会变成盲目的盲,再后来,会变成迷茫的茫。盲目是眼睛瞎了,看不见了,不能辨别方向了。忙到后来变成迷茫的茫时,就分别不出善恶、真假、美丑、好坏了。

然而,学习还需我们去感悟,悟、悟、悟,不悟就会变成另外三个“悟”字,感悟的悟会变成迷雾的雾,再会变成错误的误。迷雾就是能见度很低,前面有了障碍你看不清,不知道回避,造成错误的判断,迎错而上,最终走到边缘,掉入了泥坑,难以自拔。这就是忙的后果,不学习产生的恶果。

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是了解,了解了才能知道,知道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去感悟,感悟什么?善恶、真假、好坏,做人、做事的道理。接着我们再去做到,就是身体力行,最后我们才能得到(知道---悟道---做到---得到)。这是人生之轨迹,是天下大道。不经一番寒彻苦,焉得梅花朴鼻香。不经过这样的轨迹,那全是妄想啊!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啊!我们一定要学习。

现代人缺少学习,古时候皇宫里,大臣们、后宫们必修圣贤哲人的儒家教育和大承佛法,后来到了清朝,被慈禧太后取缔掉了。这话要从清朝末期开始算起,至今圣贤哲人的教育已脱节了100年之久。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打、砸、抢,损失就更严重了。红卫兵把祠堂、孔庙、城皇庙全砸碎了。这对我们后人来说损失惨重,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祠堂是尊祖教育的场所,孔庙是尊师教育的场所,城皇庙是因果教育的场所,它使匡正社会人心,增强人间道德勇气!

现代的人们不相信因果,所以什么恶事都敢做。不懂因果,不怕因果,纵然肆无忌惮,无恶不作。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取缔呢?我们就来讲一讲清朝这一末代太后--慈禧。

(1)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生于1835-1908,享年73岁。满清建立时,爱辛觉罗灭了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就是叶赫拉娜族。他的首领叫金太吉,金太吉被爱辛觉罗(努尔哈赤祖先居住地方,爱辛:金,觉罗:地名,今黑龙江省伊兰一带)杀害时,心里十分愤恨,生为族群领袖,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子民。所以他临终发了毒誓:“你灭我的族,我也要灭你的族,那怕我的族里只留下一人,即便是女人,我也要灭掉你的族”。所以后来在清朝皇宫里立下一个不可抗拒的规矩,则不准与叶赫拉娜族配婚。可是200多年过去了,祖上的规矩忘记了。清文宗咸丰皇帝必取纳拉氏(慈禧太后的乳名)为妃子不可,后为皇后,且垂帘听政48年。国家外忧内患,卖国条约犹她而签。当她60岁寿辰时,是用国家的海军军费建造的颐和园。

所以说:满清“兴与叶赫,亡与叶赫”。《生死轮回科学的证明》述说,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首领金太吉的投胎。她是来报仇的,不是来拯救民族的。

大家可能会有疑惑,可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都在研究,证明的案例很多,网上也都有介绍,即便可以查阅。

这是因果教育中一个典形的案例。接着讲第二个因果教育的案例。

(2)、明朝大忠、大孝、大儒学家方孝儒。他是明朝始祖朱元璋的宰相,(生于1357-1402,享年45岁)。他是一个宁破玉碎,不为瓦全大忠臣。

当他还没有出生时,他的爷爷过世。作为孝顺之子的方父(方克勤),特别为方祖父去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定好明天一清早出宾。但在当天晚上,方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红衣老人对方父言:“你为父看好一块‘宝地’,但此地现有我居住,并有家族800余人,今天我特地来恳请你,容我三天,让我把家族搬移后,你再安葬父亲”。而后作礼告退。方父梦醒后,没有把这个梦当作一会事(一般人们都会犯同样的错误,谁会把一个梦境当会事呢?),那就按原定计划出宾安葬方父。可是到现场打开宝地一看,啊!原来是一窝蛇,红蛇!下人清点数目,确有800余条。方父有些疑惑,回忆着当晚的梦境。但最终还是让手下点火焚烧了红蛇。安葬完毕返回,天色已不早了,大家都累了,各自休息了。可是又在当晚,方父旧梦重见红衣老人(就象电视连续剧一样)。红衣老人说:“你此人不仁、不义啊!我已恳求过你,只要容我三天,让我移址让你,你且灭了我的门族。我现在告诉你,你灭我的门,我必灭你的门!”说完告退。当方父夜梦初醒回忆梦境时,心中忐忑不安,即把梦境记录了下来。

但时隔无几,方母有孕,即怀一子,名:方孝儒。孩子天生聪慧,敦厚老实,但相貌中有一与常人不同点,他的舌头比别人长毫分,能自舔鼻尖,也就是象蛇一样的舌头(传说中:此乃红衣老人投胎)。方孝儒成人后,当了明朝始祖朱元璋的宰相。建文三年,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参位,要求方孝儒写诏书,告天下百姓书“燕王接位。”方孝儒是个大忠臣,他怎能肯做违背良心、缺乏德行之事呢!此乃天地不容啊!所以他拿起笔来写上了另外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当场火冒金星,手如铜铲,眼如电光,怒不可遏,道:“我要诛连你九族!”方孝儒是宁破玉碎,不为瓦全的大忠、大孝啊。他不但没向他哀求!反言之:“九族怕什么,十族又何方”。燕王说:好!我成全你!

那大家可知道,什么是十族?十族就是其门下的学生也算一族(从已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所以方孝儒的一家最后被诛连十族,总共算下来,被杀大小人等800余人(共计873人)。与被烧死的红蛇数目完全相同,这其中差了一人,这一个人就是侥幸逃过极难,在外运游的大儿子。

后改姓袁,隐蔽深山,以采药为生。他的孙子叫袁黄,后改名叫了凡,留有一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又名叫《了凡的》,这本书值得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了凡他生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

还有一篇值得推荐大家拜读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净意他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10岁。这两部书现在都有电视连续剧,《了凡的故事》是23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8集,网上都有,太有教育意义了。我觉得这两部电视剧是对人们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升华。有时间大家可以带领自己的家人、孩子一起观看,它对我们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明天的希望,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是整个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做家长的责任很重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及时,孩子是很受教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如今,由于现在的家庭教育普遍重识轻德,不重视家庭传统的教育(如:孝道、温、良、恭、俭、让等),使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严重扭曲。我们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社会管理者的,能不深深地思考吗?

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的荣辱观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启迪于圣贤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喧讲中又提到:“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就是在追随古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命生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啊!所以培养孩子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件迫不及待的大事啊!

家和万事兴,大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然而,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迷茫,为之烦恼,痛苦一生。这全离不开我们做母亲的(女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举止行为。

女人是世界之源头!这源头的水清澈了,不管它流淌到哪条河溪,它都可以洗涤凡尘的污垢,化解难以化解的坚固。是它滋润了大地,蕴育了万物。我们女人要正本清源!愿我们今天在坐的每一位女人都是这源头的一滴清泉。

那么,如何正本清源呢?首先我们思想上要从克服两重性做起,那两重性呢?就是“虚荣心”和“嫉妒心”,这是每个女人都有的习气、通病,包括我本人也是同样。但是我们不能要!虚荣心是什么?虚假的荣耀,是假相,我们要不得。要了它,你会为此“虚荣”二字而苦思冥想,追求攀比,产生物质欲望、拜金主义。由于思维的错误,就会钻到牛角尖里去,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有虚荣性的害处。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这是古圣先贤的经验啊!

再来看嫉妒两个字,“嫉妒”二字是专门为女人制造的,两个字都有女字边旁。

女字旁边一个疾病的疾字,读嫉妒的嫉,也就是说,女人有了疾病她才会嫉,什么病?错误的认知观念,形成了心里疾病。嫉妒的妒字呢?女字旁边一个户口的户,户口是一口子,就是自己,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心量小,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说这个嫉妒心和虚荣心我们是要不得的,要是犯上了它,让你整个人生,做人、做事没有顺利可言。因为你的认知观念错了!所以我们要把它降伏了。

如何来降伏呢?那么我们必须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育,“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也就是反问自己,检讨自己?然而,我们要把她人的优点放大了看,把她人的缺点缩小了看,不彰人短,不炫已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然而放下我们自己的功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放下自己的贪嗔痴慢(贪欲、嗔恚、愚痴、傲慢),放下自己的名闻利养(名誉、地位、利益),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当你放下了有限,你却会拥有无限……,就会换来一颗平常心!人生就能做到不计较,不比较。然而去分享她人的欢乐,去帮助分担她人的痛苦和忧愁。古人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有了这份平常心,我们的人事关系、社会关系就会越来越畅通。

在这基础上,接着再来学会人生的三大布施,你的前途将会一遍光明。

什么叫布施呢?布施就是不求回报的奉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布施对我们有无偿的好处呐?财布施得富贵!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那怎么就会得到这些好处了呢?其实它就是人生的大哲学、大学问,做人、做事的道理。

也就是当别人(近的是同事、朋友、亲戚,远的是社会)遇上困难的时候,你不求回报,用真诚心去帮助别人,用钱财去解决别人的困难或痛苦,这叫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那么倘若你遇上困难的时候,你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你的行为,你的善举动,众人都看在眼里,老天也看在眼里,天庭无亲,常与善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当然,也有可能你的今生并没有得到这份回报,那我相信,你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得到这份回报。你记住我们的老祖宗在《易经》中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于你的善良布施,你积的阴德在冥冥之中,你的子孙就会享用你这份福报,这是叫做明里去,暗中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头顶三尺有神明!这不是假话,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在书中还读到,刘备临终写给儿子刘禅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啊!

《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对窦燕山教育子女经验的总结(也就是五子登科的来历)。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ji)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市蓟县(1976年划归蓟县,原属河北遵化县治),目前蓟县境内尚存窦禹钧墓和碑。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窦燕山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

窦燕山心地善良。仆人盗钱二百千,担心事发,具字将12岁的女儿卖给窦宅,以偿负钱,逐遁去。窦燕山见小女甚怜,收为养女,成年后,为其择配良婿并陪嫁二百千钱。正月初一晚,窦燕山游延庆寺,拾遗银200两、金30两,等候多时,不见失主。次日,持遗金、银复去延庆寺等候失主。窦燕山家业丰裕,经常救济穷人。资助棺椁埋葬者27户,资助陪嫁者28户,资助做买卖维持生活者数十家,经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后唐923-934,后晋936-940时任宰相)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所以我们要懂“五子登科”并不是指新娘子陪嫁的新马桶里放五个鸡蛋就能五子登科了。他是一种表法,是提醒即将做妈妈的新娘子懂得如何培养、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能取得功名,能名登科弟(子孙的多少算不上家丁兴旺,要能培养出圣贤之才,才是真正的家丁兴旺)。

所以古人曰:留万金遗於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住;留经书遗於子孙,子孙未必能读诵;不如积些阴德於冥冥之中留於子孙!

什么叫积阴德,就是做了好人好事不为人知,不宣扬于外,它所积功德是一比百千万。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这其中包括身、口、意、戒、见、利都要有善意。身,身和同住,在行业为上不侵犯别人,不触及他人的利益、损人利已、伤害别人,做违法乱纪之事。要用身体去做好人好事、做善事、做社会志愿者,这是相处的和乐。口,口和无诤,我们不出妄语、诳语、奇语、恶口、两舌,在语言上和谐无诤,用我们的口来传布人事、社会好的讯息,这是语言的亲切。意,意和同悦,我们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有正念、正觉、正智、正思维,这是心意的开展。戒,戒和同修,在法律上人人平等,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就是法律的平等。见,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不搞分歧,这是思想的统一。利,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不多吃多占,占小便宜,这是经济的均衡。

好的,再讲法布施得智慧,什么叫法布施呢?又怎能得智慧呢?也就是当你学到了知识,善的知识,对社会、对民众都有好处的道理、学文、技能,那怕是一顶点善道理,一句好话,一项小技术,都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广喧流布,受益于他人,这就是法布施。你有这个善主动,你就会得智慧。因为你自己首先要学习的呀!你体内要沉淀知识量啊!你才能广喧流布,你才能为大众服务,你当然就会生聪明啦,因为你比他人先学习嘛!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儿早逢春,这就是法布施对我们带来的好处。

再来看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来打个比方,南京中山陵有三百多个台阶,有位退休的老太太,退休后一直做好人好事,在中山陵捡垃圾、捡口香糖粘胶(我们把她称之为环保志愿者),从60岁捡到现在80多岁了,二十多年来,三百多个台阶,二个多小时一个来回,一点都不费劲!身体很健康,一点儿小毛小病也没有。老太太这种善举动就叫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很多报纸,多次报导过她的事迹)。

无畏布施就是身体力行,用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求回报的去做好人好事,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你就会得健康长寿,这就是人生大哲学,是忘我的精神,是奉献社会的精神,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还有放生也是无畏布施(你会得健康长寿)。我们与动物、生物、植物乃之与矿物都是平等的,无我高下。因为万物众生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宇宙的一份子,我们和宇宙是一体的,宇宙就像一个人的整体,万物众生就是宇宙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健康了,人的整体才会健康,这样日月星辰才会运行正常,才会风和日丽,风调雨顺。这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纵然才能够换回我们的身体健康,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健康的身体从何谈起。

唯我独尊这是错误的观念,动物不是生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大家若有这种想法,不懂怜悯万物众生的生命,尔时你的学业、事业、家业等等,会遭遇到莫明其妙的障碍或灾祸,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它是有因果关系的,也就是因缘果报,即:因果报因。汉文帝说过这样一句话:“灾祸因积怨而起,福泽由施德而兴”。所以我们要晓得“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浙江绍兴人)曾经写到“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古诗中又曰“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所以我们对天地众生都要有慈悲心,怜悯心、禧舍心。当我们用爱心、慈悲心、怜悯心去帮助众生,解决众生的困难、痛苦或生命时,你真得会很幸福(你看,舒=舍+予,也就是舍掉一点,给予一点,换回的是舒服)!所以施予,比接受更快乐!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相反,那就会遭受莫明其妙的障碍或者灾难。古人云:人为善,虽未福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好了,我们讲了克服两重性和三大布施。

接着再来讲讲三个让字,礼让、谦让、忍让。我们中国是礼义之邦,我们的老祖宗孔老夫子,必身的精力都在追求周公之礼、文王之道。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懂得礼仪。礼仪中间蕴含着让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人们的好品质,做人的集大成,好品质离不开礼让,它是美德、是修养、是德行,它会使每个人生活在幸福里,使黑白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那么,相反不懂礼,他将会变成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案例1、北京有一家外企公司招聘员工,去应聘的人都是很优秀的,经过很多关口的考试,专业考试、外语考试等等,考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进入了面试。主考官来到了会议室说:“我现在刚好有一点急事,需要出去一下,10分钟以后我们继续面试。”在主考官走出去的10分钟里,这些年轻人站起来,摸东摸西,将桌上的文件翻来覆去,看了又看,还顺手拿给其他参考人员看看。10分钟后主考官进来了,对参考者说:“对不起,考试已经结束,你们统统都没有被录取。因为你们连最小的、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因为会议室里有摄像头,他们的行为被主考官一览无余。)

《弟子规》上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他们对主考官的决定很不服气地说:“从小到大也没有人教我们不允许乱动呀。”经典中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过去的前辈,没有遇到圣贤的教育,确实缺乏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也没有以身作则,子女走入社会不知道怎么为人处事。所以,纵使他们的能力很好,学历很高,但是这些细微地方的礼仪都没有顾虑到,小事办不好,不可能办成大事。一个很好的就业良机就在这样一瞬间失掉了,谁的责任?我们做父母的该到深思的时候啦!

案例2、还有在深圳,有一个博士生,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终于被一家很有名的大企业录用为高级职员。但是,在上班后不久的一天早上,他走到办公室楼的走廊里,遇到了一把笤帚横在地上,就毫不犹豫地从笤帚上跨了过去,这时正好董事长走在他的后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办公室后通知人事部,将这位高级职员立刻除名。这是为什么呐?主要是缺少社会公德啊!

因此,一个公司录用员工,考察的不仅仅是他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的德行。如果平时一个小小的事情都不做,或者都看不到,这不是说小事你不爱做,而是你缺乏恭敬心,也是你在德行上面有缺失(恭敬心就是礼)。所以说:“成就我们的是德行,障碍我们的是习气”。一定要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气,对待任何人、事、物都要有恭敬心、平等心,那你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会高帆远航。

所以说:“我们不能把祖宗的积善用亏了,也不能把子孙的支援用亏了。”高尚的人品必须具备“三德”啊!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谦让呢?谦是骄傲的反意词。谦卑就是自尊,人只有谦让了,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老舍曾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古时候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故意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其实这个故事是皇帝考验大臣们的,从小事中观察大臣们的心量。宰相起了带头作用。之后呢,大臣们之间就会以国家大局为重,效仿宰相懂得谦让。所以上至大臣,下至庶民都要谦让啊!

忍让呢?忍字头上一把刀,刀在心上有险招,你不忍让会遭祸,闯出祸来谁担当。也就是说刀架在心口上都得忍,刀上的一点,就意味着心在滴血,你都还要能忍哪!忍是大学文,忍乃心头无名火,奸恶险诈藏其锋,忍气饶人消百孽,休要逞强结祸根。你看浪花虽巨,但瞬间消逝;山洪虽猛,但片刻无踪,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可知道吗?世上什么最宽?陆地不够海洋宽!海洋不够天空宽!天空不够胸怀宽!所以说人们的胸怀才是最宽广的啊!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六尺街》。长沙市开福区六堆子附近有条小街,叫六尺街。相传这条街上曾住着两个大户人家,一户是当朝刘宰相家,一户是兵部侍郎李大人家。两家的夫人、孩子因不适应北方的水土,都留在家乡长沙生活。两家大门正好相对。

李家儿子多,自恃人强力壮,在家大兴土木,扩大自家门面,将一堵墙砌到了刘家的门口。刘家见此情景,气愤万分,连夜修书一封,火速送往京城。刘宰相得书后,凝思片刻,当即回书一封。书中写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宰相夫人读了,深感其意,当即教导一家上下人等,不得再谈此事,并下令拆除自家围墙,退让三尺,以作进出之道。李家风闻此事,惭愧不已,不但拆除了新墙,还效仿刘家,也退三尺,作进出之道。从此两家来往密切。退出来的六尺地,成了百姓的自由通道。后来,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之为“六尺街”。这个故事同样流芳百世。这就是忍让的最好案例,避免了一场不小的斗争,让我们后人去效仿。

以上例子,就是正本清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特别是我们女人是一个举着轻重的人物,是世界之源头,我们必须要修身(正本清源),修身就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圣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和功力,再来教育我们的子女!修身为了齐家,家庭好了社会才会好,社会好了国家才会太平,世界才会和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源头都在我们女人身上,天下治乱之权在女人的手中!在我们的心田!

讲了许多,我今天想借此机会,回答不少同志想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烧香、叩头、拜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烧香?香是天然植物所制,点然香以后,香会产生出一种特有的香味,这种香味在虚空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磁场,然而良好的磁场会使人们的心净下来,不浮躁,感觉天净地宁,仿佛站在一块净土的中央!

就如幢钟是同样的道理,寺庙里的大钟,上面都刻有经文,经文是善知识,是对我们普罗大众教育的篇章,教我们行好心、办好事、做好人。那么这个钟用木棒这样一撞,发出来的声音回荡在尽虚空、遍法界,同样形成了良好的磁场,在这良好的磁场里,人们的心就会很宁静、不浮躁。人们就会产生许多许多善念,念念是善。很奇怪,在佛菩萨面前,人们绝对没有一个是恶念,这就是佛的力量。善念中必然会有祈求佛菩萨的保佑!庇护!佛力加持等等的念想!

有了这些念想,同时就会增进自已的信心和责任,信心有了,我们就会去不懈的努力。通过努力,学业也好、事业也好、家业也好,士农工商样样会成功,事事就会顺意,百事就吉祥,万事就会如意!所以叫做佛氏门前有求必应!这是一种心里的暗示,也就是佛力的加持!境由心造,境随心转,环境是由我们的心念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心境产生什么样的环境;环境又随着我们的心在转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成就。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有这样两句偈:“晨钟幕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叩头:叩头就是放下傲慢性,向佛菩萨学习,学习他慈悲、博爱、怜悯众生。傲慢的人他一般情况不肯叩下他的头胫骨的。但是一担当他肯叩下自己的头脑时,就弄懂谦卑了,他真的就放下了,只要能放下自己的偏见和执着,你离成功又迈出了一大步,因为放下是对心灵的一种解脱,而不是对责任的放弃。你放下了有限,却会拥有无限,这就是人生的大哲学。

那么点蜡烛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我们学习佛菩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的心要亮堂,不要太黑暗,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只要见到有光明,我们的心就要明心见性。

那么佛台上放的水果又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一种表法,告诉人们要种好因,才会结好果子。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万事皆有因果而起,任何一件事都有因果关系的,只要我们净下心来加以思考,全会有答案的。

它不是迷信!迷信是当一件事没有弄懂、弄通就去乱相信、瞎相信,这才是迷信。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弄懂弄通,它是哲学、是科学!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好的,我们接着讲种好因结好果,那好果子从何而来呢?

好果子是从母亲的心里来!母亲的心是家中的福田,心厚则果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母亲这块福田肥沃,孩子就像树一样,家中的财富像树一样,都长在母亲的心地上,结出来的果实就甜、就大。母亲承载着家庭的未来,心厚则果好,心是良田百世耕。所以母亲的形象特别的重要,母亲的心是深厚的大地啊!言教、身教、境教全有赖于母亲啊!

换言之,一辈无好妻,十辈无好子。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举止行为,无不是善、无不是恶;无不是好、无不是坏;无不是美、无不是丑。母亲的心地很薄,家里的田地就“贫瘠”,就像锅壁滩一样,土地没有营养,纵然有了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发了芽也成不了才,更不用说结好果子了。

这全基于母亲的心地啊!女人在家庭也好、单位也好、社会也好,都存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女人乃是世界之源头,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女人要性如棉,既洁白又温暖,棉花拍之如饼,纺之如线。我们女人要用《女人八德》做人做事,即:孝顺、和睦、慈良、贞静,将它用运到生活中、工作中,延绵不断(孕育-养育-哺育-教育),向孔子之母、孟子之母、岳飞之母学习。圣人是圣母之生,先有圣母后有圣人。我们的家需要我们做母亲的去辛勤的耕耘啊!去相夫教子啊!

相夫教子不光光是帮助丈夫洗衣、烧饭,而是帮助丈夫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成长,扶助丈夫之德业,有了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学业、事业、家业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就是德行要厚重,你才能承载得了你的家业和事业。

但是我们作为妻子“相夫”(就是对待自已的丈夫),也要讲究一点艺术,要把丈夫当作人生中的三个人来看待。哪三个人呢?父亲、朋友、孩子。当丈夫在外面学习、工作、事业取得成就的时候,你一定要把他当作父亲来看待,尊重他、恭敬他、崇拜他、赞美他。平时我们要把丈夫当作朋友来看待,多给他一点空间,一点自由,给予他足够的信任。然而当丈夫学习、工作、事业有不顺利、有失败,包括有过错了,我们要把他当作孩子来看待,真正来理解他、体恤他、包容他、原谅他。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也没有那一个人一辈子不犯错误。但是一个大丈夫最需要妻子的时候,我认为恰恰是他的仕途不顺利或是失败的时候。你看男人的外表虽然都很是刚强,其实男人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男人只有爆发力,很多的是缺少耐力。在这种状况下,男人是非常需要我们女人去呵护他。我们的胸怀就是他的避风港湾,帮助分担忧愁和痛苦是我们女人的天职。要把他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安抚他,教育他,让他重新树立信心,重头再来。我在这里有一首歌想献给大家:

《丈夫辛苦了》

没事的时候,也不觉得啥;

有了事没你,还真抓瞎;

要说这日子呀,你才是主心骨;

你东奔西忙,支撑起这个家;

丈夫你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

一天天孩子长大,你也有了白发;

再苦的日子,没见你流过泪;

也许你背地里,咬碎过牙;

有些时候你也发发火,我知道你工作压力很大;

钱是不好争啊!也不禁花!你没让妻子手里太紧巴。

丈夫辛苦了!丈夫辛苦了!

一天天疼爱孩子,你更孝敬爹妈;

再甜的日子,没见你耆侈过,你尽量让家里不缺啥;

丈夫你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撒少女之性子,把丈夫一脚踹开,推卸责任,我们做妻子的要敢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其实家有贤妻,夫不出枉祸!男人的过错、过失,女人有不可推卸责任。更不能再把自己当作年轻貌美的少女看待,弄不弄就谈离婚。你的孩子会受到伤害,造成孩子不孝的起因从此而来,孩子就会产生仇视父母的心里,家庭就会破裂,也会给家族蒙受耻辱。社会再发展,没有男人的女人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所轻视。所以女人不要撒少女性子,不要抛弃孩子和家庭,要把丈夫拉回到自己的怀抱!丈夫再没有用,你就把他当成佛菩萨一样恭在家里,他也是女人的底气,家庭的底气。

同样,丈夫对待妻子呢?要真心相待,体贴入微,知恩报恩。我记得在书中还读到印光大师说过:“所有的丈夫要对太太很好,因为太太有一个恩德是我们永世都报不完的,那就是帮我们传宗接代和相夫教子。”印光大师又说:“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要做好母教,首先,要做好胎教;其次,要做好;再次,要做好圣贤教育。不然,凭我们自己是不行的,太太成就了我们,这个恩德一辈子也报不了。”

丈夫要让妻子感受到,我这一辈子是因为娶了你这么好的妻子,我的家业、事业才能有这样好的发展。当丈夫对妻子这样评价和感受时,做妻子的就会做得相当圆满,再苦再累她也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这里我还想献给大家一首歌:

《妻子辛苦了》

起早贪黑紧忙活,上班回来就下厨;

每天三顿家常饭,一年三百六十五;

买菜烧饭洗衣服,下有儿女上有母;

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一年三百六十五;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

辛苦为了全家福,精打细算为了家;

你常把家缝补,细水长流过日子,全靠你简朴;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

有你那日子能过富,有点安慰就满足,丈夫心里最有数!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一家老小都和睦,都和睦……

所以说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互敬、互爱、互相尊重,做孩子的榜样!典范!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还需境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依教奉行,以身力行!

你看,教育的教字,老字头下面一个子,也就是说,老的和小的要融为一体,他才称之为孝。旁边加上一个文化的文字,才能称之为教。它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怎样教的,下面跟着怎样效法。(中国的文字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汉字是智慧的符号,中国的汉字是老祖宗苍颉发明的,他为了造字吃尽了苦头,爬山趟水……为的是留于子孙后代,我们只要细致地拜读,宇宙人生真相全在文字之中!)

这里讲一个上所施,下所效的反面故事,《宋朝少年沈元觉》。沈元觉是一个10岁刚出头的少年。他有个爷爷,年迈多病,只会吃,不会干活,增添了家里的负担。沈元觉的爸爸几次要把爷爷去扔掉,还骗沈元觉说,爷爷老了不死会变成妖精,但是沈元觉太小,说服不了爸爸,只有无奈。有一次,爸爸把爷爷装在了篓筐里,带着沈元觉一起把爷爷背到了野山顶上,扔下爷爷就走了。然而,沈元觉回头把篓筐背上了肩。父亲问,爷爷都已扔掉了,你要篓筐干什么?沈元觉对爸爸说:“等你老了,还用这个篓筐背你到山上,把你扔掉啊!” 爸爸顿时感悟了,羞愧不如,重新把爷爷背回了家中,孝养老人。

这虽然是一个反面故事,但他说明了上有所施,下有所效的道理!当我们今天在孝敬父母、公婆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孝敬自己,在给孩子们做榜样,这就是现身说法,上有所施,下才有所效。愿今天在坐的各位姐妹在家都是一位好母亲、好媳妇、好太太!

接着把太太的来历分享给各位姐妹。(妻子被称之某某人的太太,其实她的来历并不是很简单的),太太称呼的起源于周族太王古公亶父,他的贤妃叫“太姜”,即是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顺,并且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

季历即位,又娶贤妃,叫“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叫“太姒”。《史记amp;#8226;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叫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八百多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育教化而来,并非偶然徒然的提三尺剑,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所以称谓太太乃责任重大,扶助丈夫之德行,教育子女之才学。

讲到了太太,我又想起了美国费城百贷公司有这样一个故事(其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位太太)。

一个阴雨密布的午后,大雨突然倾泻而下,行人纷纷逃入就近的店铺躲雨。这时,一位浑身湿淋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衣裙,年轻的售货员都对她不理不睬。

只有一个年轻人热情地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但是,她的脸是明显露出不安的神色,因为雨不断地从她的脚边淌到门口的地毯上。

正当她无所适从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一定有点累,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地向他要了名片,就颤巍巍地走了出去。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来信,写信人指名要求这年轻人前往苏格莱收取装璜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让他负责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当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才知道这封信是一位老妇所写,就是几个月前曾在自己商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而她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毫无疑问,当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莱时,他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不久,菲利应邀加盟到卡内基的麾下。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在事业上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灵魂人物。

不过,一个人的善行像这个故事所说的一样,有性的报答或是获得社会赞赏,毕竟是很少的。帮助别人且不图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善、无私的善。如果仅仅是为想让人感谢或期待被社会认同而行善,那么美好的诚意就会减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善良的人以匿名方式来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去行善,他们并不期待因此而获得感谢或赞扬,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施爱者,因为他们的善良,才使这个世界充满爱意、温情和感动。

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天庭无亲,常与善人。诸如此类的善行,他都基于在孝道的基础上,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晓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中国的古圣先贤将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分为两大类:一曰孝身,二曰孝心,我觉得还要再添加一曰孝志。

“孝身”就是养父母之身。《弟子规》中说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就是说的是养父母之身,关心父母的冷暖、温饱。

“孝心”呢?就是恒顺父母之心。父母希望子女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子女一一做到了,就是顺了父母的心,这就是孝心。《弟子规》又说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希望子女身体健康,希望子女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子女若不知节俭度日,一味骄奢淫逸,玩物丧志,弄得满身是病,父母一定会忧伤不安;子女违法乱纪,或者做出有损道德的事,一定会使父母蒙受羞辱,这都是大不孝。

历史上我们的老祖宗特别重视恭敬父母。孔子有个学生叫子游,他问老师,“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把对父母的孝仅仅当做养父母的身体,那么犬马也能养。所谓犬马能养是指犬马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即犬能守夜,马能代劳。但是犬马不知敬。只有人能够知礼,知礼则能敬。如果子女只能养父母的身体,而不能恭敬父母,这同犬马有什么不同呢?

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子女做到了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同时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就是养父母之志,这是子女给父母增添了光彩,增添了家族的荣誉,为家族光宗耀祖,这就是养父母之志。

拿中国圣贤的教诲看现实,人们发现,当今社会固然有不少善事父母的孝子,但是不可讳言,有相当多的子女,不用说顺父母之心了,单就孝养父母之身来说,也难于完全做到。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从孝道我们又要讲到一个人的品德和事业的关系上来了,具有良好或高尚品德会成就你事业的成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说道:我把人品(就是德行)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出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单位去考虑雇用他。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缺乏诸如忠诚、敬业、服从、正直、诚信的优良品德。那么人的优劣品德重要体现在那里。我们试想,比如我们的企业、公司的干部或员工,品德普遍低下,充满重重矛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我们的公司又怎能发展壮大呢?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公司就如一只木桶,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能盛载多少水量,不在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在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并要促使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结合紧密度。尤其是领导者(领导者就是木桶圆周的一条箍,松了会漏缝,紧了会散架)不仅仅要关注你下属每个员工的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更要学会让所有员工团结一心(这其中就包括:不泄露公司的秘密,不占公司的便宜,不身在曹营心不汉,不找不到下家骂上家,不做工作以外的事,自觉维护公司荣誉这就是木桶的紧密度),而不是互不往来,甚至互相拆台。

一滴水要想不干涸的唯一办法就是融入大海,一个员工要艳情生存唯一选择就是融入团队团结一致。处在底层者,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处在中层者,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处领导的副手,要精心辅佐,克尽厥职。

在这基础上,我们作为一名公司员工,还必须要学会感恩。人从有了生命的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你的生命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值得你去感恩,比如,朋友、家人、老师、同事、领导。

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如果连最起码的感恩都不能知道,又怎么能够珍惜工作、热爱生活呢?

对待感恩,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作为员工,想要懂得如何感恩公司、感恩老板,就必须正确看待你和公司、老板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员工可以为一个陌人的点滴帮助而感谢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上司、同事的种种恩惠、帮助和支持,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或者说老板是剥削阶级,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老板开的豪车、住的豪宅看了眼红,嫉妒心像火焰一样愤然而起,好像全是剥削他的剩余价值而得来的。那么,这样的人他们将会整天被怨恨情绪所啃噬,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而无心工作,这样将会离他失业的日子越来越近,而离他的幸福日子越来越远了!

其实每个人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我在这里再插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李嘉诚,他在20几岁的时候遇见一位高僧大德,他向高僧大德乞求,乞求什么?李嘉诚说我想求财,高僧大德问他你要求多少?李嘉诚逼了好一会儿,逼出了一个数字,多少?2000万元港币。大家都知道(李嘉诚1928年出生,再加30岁吧,等于1958年的时候),那时候的2000万元港币是个天文数字。可是那位高僧大德说:“太少了,你往后是香港的首富,香港70%都是你的。李嘉诚问为什么?高僧大德说:“你前世修得很多呐!”

那这是什么道理呢?大德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古人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你要知道你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你的今生所感受的就是,那么你要想知道你的来世又如何?那么你今生赶紧做!快点修!快点做布施!也就是我上述所讲的三大布施,布施就是从感恩至力行。

比如你们的周董办企业,他的举措就是在回报社会,承担社会的责任,帮助国家挑担子,养活多少个家庭,这就是大布施。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由前世所修定的,不是靠今生妄想得来的,所以我们都要懂福、惜福、再造福(中国人用《易经》能算命,它是大哲学、大学文呐)。

那么高僧大德他怎么又会知道李嘉诚前世的呢?真真的修行人他很清净,他把人生的“三毒”全放下了,即:忘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禅定!要能入定,他就能超越时空。我们现在的人生活在三维中间,蚂蚁生活在二维中间,蚂蚁只有平面没有立体,我们看蚂蚁寻食、搬家看得清清楚楚。入定后的高僧大德超越三维,看我们寻食、搬家、做善事、做恶事看得清清楚楚。现代科学研究已达到了11维秩,可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经书里老早就讲到了28维秩。古人云:“祖宗虽远,拜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念啊。”

所以雇佣和被雇佣之间表面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契约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因缘关系,是一份亲情、友谊和缘份,就凭这种缘份也值得我们毫不懈怠的去努力工作,感恩给予我们就业机会的领导、老板啊!

如果我们心存感恩之情,那么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宁静,生活也会将赋予他最大的回报。

当一个好企业要想长期的发展,要依靠我们每个人的好品德,用好品德来创造好业绩,这就叫做到。然而有了好业绩你才会获到领导的认可、上级的恳定,诸多的荣誉,纵然你才能有所得到。

总之,一个成功的领导背后,必须有一群品德高尚,能力卓越,忠心耿耿,且业绩突出的员工,这个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才不会被市场而淘汰。公司这个大木桶里有水了,我们员工的碗里才能盛水,这才能真正的得到。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靠实力打天下,拿业绩来说话。

我们要把公司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荣辱,好人品铸造好企业,好企业培养好人才。

谢谢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孙青松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

学习之可以陶渊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标题非有哗众取宠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学理解的“道”只是伦常道,过去日用而不知,读传统文化经典后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二、闻“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篇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长期相处,我知其天资聪颖,国学功底更是深厚,方知与其相差太远,方才对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见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国学书籍,知道我对国学也有了兴趣,就建议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读懂了《论语别裁》才可去看。虽当时虽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亏当时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论语别裁》(很是惭愧,一年才磕磕绊绊读完,因为读读就犯困,后来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场不够,就如用100伏的电压带220伏的灯泡)。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径在哪里?在人之五伦上。除鳏寡孤独外,人人都有五伦,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伦又有五伦,五伦的五伦又有五伦……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

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想想看,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顺其序”,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这恐将是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圣人孔子薄天下(卫国)不为而宁愿饿困于陈蔡之理想吧。

想一想,人生确实就是一场戏,每个人须同时演多个角色且不得辞演,只是有人演的好;有人演的不好,其关键在演的到不到位(素其位而行),如是而已。

再一想,既然人一生都是在演各种角色,亦即做演员,都是为别人而演,那自己呢?自己又是谁呢?这恐亦是子路替我等中人以下所疑惑的吧,故其有问孔子“敢问死”、“问事鬼神”,圣人未直接回答,大概是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之故,故其不语“怪、力、乱、神”,既然“天道远,人道迩”,且天道亦由人道始,那就安心行人道吧,故圣人言传身教“尽人事以安天命”。

圣人又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由此亦知,其所言、所行不可须臾离身之道便是人道。

当然不管我们知不知这个须臾不离我们身的“道”,其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做到须臾不离就是合道,而离了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不合道,不合道也就是背道,背道而行自然灾夫逮及身,这不是迷信,这是客观规律,因道就是客观规律啊。

五、慕“道”

事实上,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环境等一切不顺及灾难之根源均在于人道之不立、不行。

皆因不知其位、不守其位,不行其位,强不知以为知,以贪欲为中心,视道德为无物,肆无忌惮不择手段之争夺为生存法则,以丑为美、拿无耻做光荣之事,如此者当今社会比比皆是。

高强度、高压力、快节奏、物欲化、空虚化、焦虑化成为现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此社会,人人自危。

噫,人退化为动物,社会则变成弱肉强食之丛林。

如此,正常的成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成为正常,此为当今社会之写照。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其国必亡”,先哲之警语犹言在耳,贵中心诸贤人君子发心振兴传统文化之目的盖由乎此:序圣贤文化之慧命,扶华夏民族之将倾。

吾非贤人君子,然睹诸贤人君子无私之心行,虽恐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孙青松

2011-6-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

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老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才能创造新生活。传统文化是财富,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中用,这就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后的心得体会。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一)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

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篇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丁雪 兰西三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

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

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 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

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集锦11篇)


每当我们经历一些难忘的事情的时候。感言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你收集了多少关于感言的经典模板呢?我们为您特别准备的“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一定能够满足您的需求,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1】

《孝经》里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曾经我以为"孝"不难,给父母买买东西,给父母零用钱就是孝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参透“孝”的内涵,孝养父母不仅是养其身,还要养其心养其志,所以很惭愧自己还没有做到从精神上给父母关心和理解。正是因为自己对“孝”的领悟不够,使自己的孩子对"孝"也有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的娇纵和不负责任。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在认识上转变,更要在行动上力行,要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虽然这只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一点点对“孝”的认识上的转变,但是我感到这却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我认识到了"百善孝为先"。

身边很多朋友知道我在学习传统文化,都问我:“你通过学习得到了什么?”我说:“看似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收获了正知、正念、正能量,失去了负能量!”是啊,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失去了愤怒、纠结、指责和悲观,失去了无知的干扰和障碍!这一点点的失去,却让我获得了更多。首先自己的家庭和睦了,孩子愿意和我亲近,婆媳之间没有了无谓的争吵,老公愿意给我更多的陪伴、理解和分担;其次在工作上,我明白了自己想要是什么,想做什么,该如何展现的自己!这于我是多么重要的启发啊,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天清晨的读经,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经典滋养了我,给我内在的力量,让我更加精神焕发,在这条修为的路上,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不论学到什么,哪怕就一句话,只要我力行到生活中去,就说明我进步了,成长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软实力,运用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今天,我庆幸我自己走进本善国学,我感恩汇导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感恩导师们的辛勤付出!我愿意通过学习,修为自己,弘扬和传承中华五千年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愿意用生命唤醒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2】

从带着纠结和困惑踏入校门,到怀揣着感恩和不舍踏出校门,三天封闭学习,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涤,门内门外仿佛已是两个世界。传统文化不再是起初心里那虚无缥缈的模样,变得立体、真实。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习班上,学员们通过读诵经典、观看视频、听取授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国天下”的真理。传统文化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这么简单,更不是迂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四十年来,诸多新鲜事物夹杂着糟粕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古圣先贤及革命先辈们世代承袭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脑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我们摒弃纷扰,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重新认知,从古圣先贤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产党提出的“共产主义”,向善而行的世人终究会殊途同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学习中,“反求诸己”一词频繁的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会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间几十年,自认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得体,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来扪心自问,“反求诸己”何曾做到过。家庭中出了问题,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诸事皆对。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往往感叹自己起点太低、平台不好,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目前传统纸媒的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当是众志成城之时,然而每每工作不顺或遇瓶颈,总是先找客观原因,归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报媒日衰的大环境。殊不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多家报媒逆势而上、涅槃重生,更胜往昔。

究其原因,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却一直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做人的常识的积累。“知识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识则是人的能量”,老师的这句话一直让我们为之思考。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是一个人处世必须遵从的一些原则,让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五伦八德,不仅仅是作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这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特别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匹夫担当”,让蝇营狗苟的我们无比汗颜。痛定思痛,我们将以古人先贤为榜样,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坚持开始“爱”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开始“爱”的累积,相信“爱”的“萤火之光”终有一日必将成为“爱”的“燎原大火”。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古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仁爱”,就是要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养成浩然正气,从而更好地经营家庭、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家风”“家道”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是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对于我们报人来说,临报集团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汲取力量,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和实践路径。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力量,解决方法、实践路径就是集团的“家风”“家道”。集团良好的“家风”“家道”就是我们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础,就是我们克难而上、逆势崛起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我们改革创新、戮力攻坚的担当和责任;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当集团每个“家人”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集团这种好“家风”“家道”在我们手中塑造、成长、传承,我们将一身正气、精神抖擞、斗志高昂,无往而不胜。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3】

最近,我学习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专家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方略》的讲座视频,我很受鼓舞,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当今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亲人宠爱,俨然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因而他们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献精神,缺少“谦让”、“友善”等品质,为人很自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教育学生,促其成长,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应走进现代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应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风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学校中的运用

孔子曾言“有教无类”,并将此言落在实处。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大众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目前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如城乡差异,东西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等。

孔子说:“仁者爱人”。教师应用“仁”去热爱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受到好的启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天的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要明白:只有弥漫着儒雅文化气息的校园才能造就温文尔雅的一代君子。教师要从孔子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我国现代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孔子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言论,启示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们今天的师生仍然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教师要研究教法,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学中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总之,学校,教师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使他们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才。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4】

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仿佛是一个小故事一样,每一个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国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领悟出来的,每一句话言简意赅,同时又是我们的生活写照。其实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我现在觉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无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么做,以后要怎么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却很少。一个学期以后除了发现自己的年龄大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增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学会了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多看些书。我记得老师说过人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觉得人这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人觉得无聊呢?

我当时就被这句话震住了。是啊,我已经不止不觉过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虚无的时空里就这么浪费掉了。人生最开始的二十年,本应该是我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好让自己过好接下来日子准备着。现在想想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每天都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记得老师解过一个慌字,人为什么会慌,是因为心里没有底,心慌。每个人都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容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挫折。我偶尔会在星期二的时候跑去听老师的从内盛到外亡。我记得当时你讲海上钢琴师的时候,你说了其实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学取舍。我突然有所领悟,对啊,人这一生很幸运的就是有的选择,但也不幸的就是我们的选择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学这学那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会。我也是,学的东西太杂了,到头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换饭吃,是该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实在课中你给的经典句子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传统文化的范围太广太广,太深邃了。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5】

自从今年2月6号开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7个月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的品德可能就有问题。

我 的父母对我们姐弟三人非常疼爱,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样样挂在心上,即使现在我们都成年了照样如此,好像我们总也长不大似的。反观自己,对照《弟子规》,那真 是大不孝了。比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观点明明是错误的,可他们就是认为是对的,自己往往会不耐烦,甚至有时说话还很呛;再比如去 地里干活,父亲很少歇一会,还好靠晌,春秋天还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岁的父亲累着,总是摧他歇会、别靠晌,可他就是不听,自己有时就着急;还 有,虽然离家不算远,也不是经常回家,有时连个电话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真是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这些需要在今后认真加以改过

再 一个体会,就是吃亏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朴,也很本分,很乐于助人。我小的时候,记得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干,父亲也会去给别人帮忙。因为他 干活实在,都愿意找他,没有帮不到的人家。盖屋这样的大活,过去都是找人帮忙,不想现在都花钱包出去。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 院子里转圈。别人家盖屋请他去帮忙,母亲不愿意,因为吃饭有点热气都不行,那么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顾他。父亲就和母亲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个远方叔叔,他 父母去世的早,父亲就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别人都说父亲傻,可他不管别人怎么说,照样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说老实人吃亏,可也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去年父亲脑 梗住院,正好赶上麦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别人帮忙收的,并且给运到家里。今年清明节前,给我爷爷奶奶迁坟,进料压了别人的麦子和春地,父亲给人家送去 200块钱,人家说什么也不要,我又买了一箱酒,父亲给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给送回来了。迁坟这个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钱给人家包工头,后来有的不要钱,有的 少收点。我和父亲都过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这个人情以后有机会再还吧。所以说,吃亏是福。

看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的人都会看: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6】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7】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8】

感恩上苍给我这样一个与正心国学院结缘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末学怀着一颗恭敬之心驱车万里从秦国来到这片神圣的齐鲁大地,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培训,在这七天当中,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同时也深感做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在此浅谈一下末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大家指正!

一、虽然末学自2015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对于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依然是一知半解,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次通过学习儒学的历史发展,深感祖先历经千辛万苦留下来这么宝贵的文化盛宴,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我们要一边践行一边做好传承与弘扬。目前,大家都生活在二元对立的社会形势,多数人在追求金钱利益名利的过程中失去自我,为了私利进入了一个互坑模式,大多数人都过得不快乐,迷茫困惑,没有了道德,因为很多人丢了老祖宗留下的优秀的文化,没有了根,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核心精神伦理道德,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一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通过孝经,让我深感自己在孝敬方面做的还很欠缺,同时在孝经中我也懂得了以后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通过学习五伦八德,让我对夫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后在经营生命关系方面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有我的存在而幸福。通过学习礼记----礼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教学,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注意自身素养,方可传道解惑授业。通过老姐齐文化的孝悌文化,让我对齐鲁大地更是崇拜敬仰。通过游学齐文化景观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让我对儒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一层了解,同时对这些为国付出自己毕生心血甚至生命的政治家身怀感恩与恭敬,如果现在的官职人员能够像他们那样爱国,有他们的治国思想,那我们的国家一定强大百倍。进一步的了解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为以后的传承道路上沉淀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孝道的内涵、孝道为何重要、父母的十大恩德、以及孝道如何落实一系列课程,让我深感父母的伟大,自己在孝顺层面做的还不足,在以后的践行中还需要不断反省总结。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三项修炼,深知想在传承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必须熟读经典理解经典,大量阅读儒家四书五经、论语、孟子、了凡四训等书籍,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同时身体力行,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有一个良好的台风。

二、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1、首先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是什么?

2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怎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三个问题?

1)先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2)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素以崇高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3)怎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首先要科学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学习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米可能组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目前,虽然学生课本中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合力有待加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执着坚持下去渗透下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和不二行为,成为谁发展的正能量和正气场。

发扬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文化的道德风行高尚品格,和谐社会是每个公民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履行一定的义务,自觉地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尊师爱道,尊五伦守八德,使每个公民树立和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道德基础”。

同学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是走在正道上的热血青年,在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后世五千年,在历史发展中,有我们的的身影和脚步,我们无愧人生,也将是我们后代的光荣!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以_x为母校,常回校学习,以袁校长为楷模,在各自的国土上认真践行并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利益国家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9】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已经淡忘了中国五千年总结下来的文化,个人的金钱欲望和享受的生活状态占据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

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怀揣着入学通知书的离家时候,母亲很早在起床为我煮饺子,之后母亲流着泪和父亲把我送到车站,一直到现在每次离家的时候父母还以一样的为送行,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要嘱咐一句,在外边要照顾好自己,什么事情多想一想,我叩首,再道一声:“感恩的父母!”

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束了。杨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束了。在这学期的日子里,杨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杨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生动有趣。特别是杨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向我们传授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史学、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只是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

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之向我们传授了太多的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10】

3月16日,联合中心学习组组织了第二次集中学习,邀请我区社会科学首席专家XX教授作《认祖归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这次学习从深层次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

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

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

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

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

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夷陵区建设发展、为史志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篇11】

作者:索梦雨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有很多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这里简单的说一下自己阅读《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后的感悟及心得。

关键词:数学思维;传统文化;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274-01

一、逻辑思维

(一)逻辑思维是什么

《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前几章首先为我们普及了关于思维的定义即思维包括两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开头简明扼要的点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缺少的数学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公理化方法。为了便于您理解,本文举了一个例子:

1+1=2,告诉我们数学思维是完全理性和客观的,它由概念、证明和反例组成。它还引入了一个概念:真理于讨论有关。

真理的绝对性是在系统内的。

(二)经验思维中的“术”与逻辑思维中的“学”

此后,它还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牵强的东西。例如我们的《易经》与电子计算机、四大发明。四大发明追根到底似乎是由传统经验所导致的发明,古人只是对其生活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称之为“术”但并没有确切的分析出这里面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其并没有升华到“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性质,对逻辑思维的理解引起了我的深思

2、 逻辑思维对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我想在这里说一下我自己浅显的理解,如有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逻辑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按照我们以前的传统思维方式,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就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弊端。本书揭示了数学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和严密的组织性。在阅读过一些经典的中国著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作品往往会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写得比较具有深意,具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性和直觉思维,而逻辑思维则往往不太被我们所重视,在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往往能够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弥补,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罗教授在书中所说的并不是对于中国文化的全部否定,或许是本书颠覆了我们许多已经根深蒂固的认知,所以在一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们会对其有许多的抵触情绪,但是仔细想想这是这些不同的意见的才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在意和爱护才会在学习了国外的知识之后注意到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第2页

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xx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精选3篇)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下面是小编认真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的范文,请大家认真查阅。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篇二)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篇三)

现代人如果不上网,好象显得有点落伍了。但现代的网络时代好象也显得有点落伍了,这种想法好象很矛盾。其实,这就是《易经》的道理,任何事物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害的一面,关键是如何面对?

最近的二年,我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上,从中医养生,易经的研究,佛法的学习和体验等,这二年的变化不但影响了我的工作,还影响了我的健康和家人。当然,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而且,二年的学习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的心态,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主见,智慧的源泉从此打开了。

我现在对自己的儿子说,“我的命运不如你好,但反过来说我有幸运有这么丰富的人生,你可能没有机会经受这种磨砺了”,儿子还太小,虽经常听我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似懂非懂。

说到天资,我的二位姐姐是极力夸张我的,说我小时候就很聪明,我自己却感觉不到。虽说从小学到大学,我是那种不太想读书但又很顺利的人,但面对出生在农村的命运,我又不得不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大学毕业后,我却分配在县城的一个小单位,对于那时我认为“懂事”的我来说,感觉根本没有人生的机会。无意中我看到一本《深圳青年》,我和同学借了400元钱闯荡深圳,也许我出生农村的淳朴和责任感,加上我自己天生的领悟力,我在深圳虽没有发财。

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也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深圳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我不满足于现状,加上在日本公司的那种压抑感觉,虽说日本老总很重视我,但还是无法使我对公司产生归属感,放弃了很好的条件去和同学一起创业,结果命运给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将我从天上打到了地下,那种感觉正如南怀瑾老师所说的“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一人”,我确实感觉到“死过一回了”,当然那只是精神上的感觉,生活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也许正如一位法师所说,我这个人和佛有缘,佛为了使我接受佛法,在我命运最痛苦的时候让我接触到了佛法。人生的道理正是如此,没有经历磨难,哪能懂得人生真正的道理呢?正如中国一样,没有近代百年的灾难,可能还不知道中国龙要沉睡到什么年代?

中国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你就能吸引有道德修养的人,也可以通过有道德修养的行为,改变周围的有良知潜力的人。一个社会的改变,是通过一少部分人群的改变再到一个大人群的改变,最后到整个社会的改变。我们佛法修行的人在一起谈论道德时,感觉到很快乐,那些有钱的人在谈论物质享受时可能会很快乐,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到底谁最快乐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