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导航 > 六中全会新体会—党内和谐的内涵及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六中全会新体会—党内和谐的内涵及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六中全会新体会—党内和谐的内涵及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六中全会新体会—党内和谐的内涵及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党内和谐的内涵及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党内和谐的内涵
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从整体上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的,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和谐,正是要努力形成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
从党内和谐的要求来看,它同样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一般特征。具体地说,和谐的党内关系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第一,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共同信仰,是党内和谐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同心同德,是凝聚党心、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和保持党内安定团结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由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第二,统一的组织原则和充分的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所在。统一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也是党内组织和谐的重要体现;充分的民主为实现“和而不同”、生动活泼而不是“一潭死水”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第三,全体党员在党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党内和谐的集中体现。在党内同志之间,权利义务平等,不存在特殊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党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四,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制度,并且使之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和谐,是暂时的和谐,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和谐,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党内和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由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首先,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内关系不和谐的政党肯定是一个缺乏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党如果不能实现党内和谐,必将影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执政效率,从而影响到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因此,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和谐关系本身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党内民主对国家人民民主将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法制将对国家法制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党内的团结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内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和平等相处将对全社会成员起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者,党内和谐不仅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不仅有着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它自身又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内和谐涉及到党员之间、党员和领导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大和谐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全党7000多万党员的和谐关系,对实现全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党内和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而一个团结和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和谐政党的必备条件。实现党内和谐,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保证党员成为党内的主人和发挥党内的主体作用。
规范党内生活,努力维护党内三大和谐关系,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核心和关键。一是要不断促进党内党员和党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党内同志之间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和接受监督,努力营造一种同志之间的鼓励批评、欢迎监督、闻过即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民主氛围。二是要不断促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关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决不允许党内任何同志凌驾于组织和集体之上,也不允许党内存在“一盘散沙”的现象,更不允许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拆台。三是要不断促进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和谐,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要求,同时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另外,党的下级组织也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还要独立负责地解决本级组织职责范围内的问题。
严肃党的纪律,贯彻落实好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机制和保障。党内和谐必须靠机制和制度来保障,这就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真正做到在党内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党章是党内法规制度的核心,是党内根本大法,是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也是维护党内和谐的总章程。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要严肃党的纪律,增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加大对违反法规制度的查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真正使党内法律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努力依靠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党内和谐。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党内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党内和谐的内涵
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从整体上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的,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和谐,正是要努力形成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
从党内和谐的要求来看,它同样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一般特征。具体地说,和谐的党内关系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第一,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共同信仰,是党内和谐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同心同德,是凝聚党心、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和保持党内安定团结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由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第二,统一的组织原则和充分的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所在。统一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也是党内组织和谐的重要体现;充分的民主为实现“和而不同”、生动活泼而不是“一潭死水”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第三,全体党员在党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党内和谐的集中体现。在党内同志之间,权利义务平等,不存在特殊的党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四,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制度,并且使之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和谐,是暂时的和谐,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和谐,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党内和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由党在文 秘 家 园wmjy.net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首先,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内关系不和谐的政党肯定是一个缺乏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党如果不能实现党内和谐,必将影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执政效率,从而影响到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因此,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和谐关系本身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党内民主对国家人民民主将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法制将对国家法制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党内的团结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内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和平等相处将对全社会成员起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者,党内和谐不仅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不仅有着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它自身又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内和谐涉及到党员之间、党员和领导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大和谐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全党7000多万党员的和谐关系,对实现全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党内和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而一个团结和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和谐政党的必备条件。实现党内和谐,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保证党员成为党内的主人和发挥党内的主体作用。
规范党内生活,努力维护党内三大和谐关系,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核心和关键。一是要不断促进党内党员和党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党内同志之间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和接受监督,努力营造一种同志之间的鼓励批评、欢迎监督、闻过即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民主氛围。二是要不断促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关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决不允许党内任何同志凌驾于组织和集体之上,也不允许党内存在“一盘散沙”的现象,更不允许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拆台。三是要不断促进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和谐,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要求,同时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另外,党的下级组织也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还要独立负责地解决本级组织职责范围内的问题。
严肃党的纪律,贯彻落实好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机制和保障。党内和谐必须靠机制和制度来保障,这就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真正做到在党内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党章是党内法规制度的核心,是党内根本大法,是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也是维护党内和谐的总章程。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要严肃党的纪律,增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加大对违反法规制度的查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真正使党内法律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努力依靠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党内和谐。

十六届六中全会新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新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联系十多年来党领导全市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促进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天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寓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坚持把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寓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受益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形成了推进天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贯坚持的基本思路。为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并完成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实施了“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从1993年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536.1亿元增加到3697.6亿元,财政收入由74.96亿元增加到725.5亿元,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特别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使人民群众及时地、较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抓住控制物价、扶贫和解困再就业三件事不离手,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解困基金,率先实现了农村脱贫。2000年又提出抓好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文化品位的新三件事。经过全市人民多年的努力奋斗,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总指数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三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十五”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39元和7202元,五年年均增长10.7%和10.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462亿元,是2000年的2.1倍。物价指数多年保持较低水平,“十五”期间年均上涨1.1%。多年来,天津市场繁荣兴旺,货源充足,价格稳定,交易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6.7%和38.3%,比“九五”末分别降低了3.4和4.3个百分点。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缩小差距,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天津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克服多年积累的困难中发展起来的,就是在妥善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中实现全面进步的。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巩固和发展天津的大好形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市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每次收入调整,都是首先考虑增加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和社会困难群体的收入,力求做到整体受益。今年作出了“一次出台、三年连调”的部署,使全市上百万企业退休职工大幅度提高了收入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些年来,我市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城乡就业并举,自主就业和政府促进并举,积极创造就业岗位,使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十五”期间,我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多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数量,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7.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3.91%下降到2005年的3.7%。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年来财政拿出260多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基本做到了“两个确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统筹兼顾困难群众,决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着力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特困企业职工安置和债务清偿问题、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医疗问题、农民工工伤和医疗保险问题、精简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问题、老工伤人员生活保障问题、失业保险人员和城镇低保人员生活保障水平问题,等等。通过连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工资指导线增资幅度,实施收入增长目标考核,努力使企业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最低工资标准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相协调,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幅相协调。(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目前,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从2002年12.4万人降为3.4万人,享受低保人员从2002年的31万人降为14.4万人。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由2000年的1.86:1下降到2005年的1.75:1,低于全国3.2:1的水平。基尼系数为0.34,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贫富差距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从全市来看,困难人数越来越少,困难程度越来越低,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从多方面得到实惠,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衡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收入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包括就业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保障、教育水平、卫生医疗、环境质量、合法权益、治安秩序等多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群众谋利益的标准更高了,领域更宽了,任务更重了。我市在逐年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不断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着力从不同层面上让群众得到实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物质文化需要。多年来,我市坚持把财政支出的30%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中小学,实现了天津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十五”期间,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和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建成了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3.4%。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不断完善。儿童保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覆盖率分别达到90.08%和96%,人均平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5.14岁提高到2005年的77.33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成绩突出,新闻出版业繁荣兴旺,广播电视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竞技体育不断取得突破,群众体育工作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建立了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三条住房保障线,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1平方米,居民家庭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比例达到53.1%。旧楼区综合整治累计完成640片、1800多万平方米。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43%。,进入低速增长期,人口素质普遍提高。蓝天、碧水、安静、细胞、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等六大环保工程全面实施,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显著改观,成为全国首个创模达标的直辖市。城市交通更加发达,公交线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多种便利交通工具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改造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和10条二级河道,城市居民家庭气化率达到98.5%,热化率达到83.2%。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监管日益加强,社会治安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
所有这些,都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时代的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更加信任党和政府,更加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支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今天,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标志,我们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天津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上升期。随着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财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和更好的改善。





六中全会心得—社区和谐篇


六中全会心得—社区和谐篇
区委五个结合学习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高度概括,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对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我区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五个结合的”开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
一、与深入推进先进性教育相结合
我区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党员是否做到“八荣八耻”列入先进性教育整改提高范围,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对照“八荣八耻”进行认真学习讨论,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荣知耻、扬荣弃耻、兴荣抑耻。区纪委、宣传部联合下发通知,专门部署安排把学习讨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从区纪委、区宣传部、区教育局、区委党校抽选了精干同志组成荣辱观教育宣讲团,深入区直机关、乡镇街道、中小学校进行宣讲,并将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印成5000份小册子下发。该区还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从区直各单位和乡镇抽派了1025名党员干部组成163个工作指导组,带着小册子下到行政村进行集中宣讲。区教育局组织精干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联系当地实际,把“八荣八耻”编写成课程讲义,进行具体、细致、生动、形象地讲解,并决定在全镇开展一场群众性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征文、教学和论文写作竞赛。
二、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学习活动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党的建设的新局面。为摸清有关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区抽调了区、镇、村干部组成调查组,对全区163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及治安情况、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然后请涉农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为各镇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方把脉,对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村作出祥细的规划,特别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融入新农村的建设中,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细化在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建设中,使社会主底荣辱的学习贯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
三、与做好本职工作、增进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
我区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结合先进性教育整改工作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一是精简会议和文件。进一步完善对会议、文件的审批制度,减少会议、减少发文、减少各类检查评比表彰,提高办文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告知制和失职追究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三是建立机关效能投诉制。成立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自觉接受外来投资者及社会各界的投诉,切实解决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与“吃拿卡要”等官僚主义习气和衙门作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来,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有效转变了党政机关工作作风,优化了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
xx局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党员干部联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名学生。活动开展后,该局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学校,全面了解联系对象的情况,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为学生的进步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同,把社会主义荣辱的宣传教育和为学校学生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达(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到在学习荣辱观中解决实际问题。到目前止,该局党员干部共建立了39个联系点,扶持了39所薄弱学校,资助41个特困生,并为扶持对象捐款5300元,捐赠学习用具等折款2300元,为基层学校上教研示范课80多人次。
xx局以开展“服务群众,让群众得到实惠”的主题实展活动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抽调7名党员干部组成宣传服务队,深入镇、村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一条街”、康检、妇检、术后回访、慰问纯女户同时宣传社会主义荣辱,使广大农村农民在接受优生优育的同时学习到社会主义荣辱观。
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抓落实,使我区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我区各级各单位组织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经常性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与制定完善党员教育的有关制度规范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贯彻党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在社会生活中,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我区各镇、各部门广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八荣八耻”宣教活动。如xx社区开辟了专门的宣传栏,并组织了“居民论坛”,引导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八荣八耻”;xx镇邀请区宣传部、区委党校的专家,为机关、社区内的干部职工开设课堂,倡导“八荣八耻”;xx社区与xx镇上的三所中小学的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孩子们提供劳动平台,让他们每周星期五到社区帮助打扫公共卫生,体会劳动的快乐,牢固树立以劳动为荣的观念。
四、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抓落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我区要求各镇、各部门要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想结合的方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和核心内容,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为和谐xx、平安xx、文化xx和生态xx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区要求各镇、各部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中;各有关部门也要在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纪念《纲要》颁布五周年和“920”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以“点点滴滴见荣辱”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之中;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区教育局组织精干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联系我区实际,把“八荣八耻”编写成课程讲义,进行具体、细致、生动、形象地讲解,并决定在全镇开展一场群众性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征文、教学和论文写作竞赛。
五、与全区工作大局相结合
结合全区工作大局抓落实,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务求长效的局面。当前,“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已经确定,我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一定要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六中全会心得--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和心理基础,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精髓。历史上我国具有丰富的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它是以“和”为宗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儒家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墨家“尚贤”、“兼爱”、“非攻”等主张,道家 “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在历史上,这些“和为贵”的文化气质直接体现为人们崇文好学、秉守礼仪、和睦家庭、睦邻交友等和谐精神和行为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文化环境过程中,应该继承中国崇尚和谐文化传统的精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
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明。
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文化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精简、统一、高效”的政务环境、唯才是举的用人环境、安全可靠的保障环境;政府机关大气开放、公正开明以及充分尊重创业者自由创业意志的姿态,牢固的亲民、亲商的服务观念;社会大众对于创业者具有一种满腔的热情、宽容和合、开放开明、宽容失败的胸怀,所有这些和谐创业的文化因素,都能增强对创业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要努力营造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互相协调、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文化氛围,为公平正义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奠定社会心理基础。因此,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氛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祥和的社会生活,以共同目标为价值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共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在营造和谐文化环境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还要重视家庭、学校、制度、大众传媒的作用。(作者系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