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对社团的工作计划和建议 > 导航 > 对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对社团的工作计划和建议

对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对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建议,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对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内容显示中
农村小城镇发展一直是农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小城镇、大战略”一直是指导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为农村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肯定,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还应看到,对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村小城镇的定位应是城乡结合部
它肯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中城市,今后一般的也不会“长大”成为大中城市,它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城市。因此,不能把农村小城镇当成若干年后城市的“童年”来看待和培养。严格地说,农村小城镇是一个农村的概念。它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有希望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形态。
另外一点需要弄清楚的是,城市和乡村在人类历史上是同时作为不同的人群聚集形态而存在的。有资料记述,从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形成之日算起,城市已有大约一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在城市中大约已经生活了一万年。当然,城市比乡村有更完善更进步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一万年中,特别是近200年来,城市生活方式以其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乡村人口不断地迁入城市。现在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人口城市化成了世界各国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爆炸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这一系列问题并确定解决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思路。有意思的是,城市化以及城市爆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可能最终求助于农业解决。这个观点是科学的有远见的,如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我以为“城市求助于农业”的思路应该锁定在农村小城镇。
我们现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以繁荣发达的小城镇带动和提升农业和农村,也为最终倒过来解决城市问题留一条后路。
因此,我们在认识上应该明确,既不能以大中城市作为目标发展农村小城镇,也不能以传统的农村集镇的观念来看待和建设小城镇。它一头和城市相连,具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一头和农村相接,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二、县城的发展应该区别于农村小(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城镇
一般的县城应以建设中小城市为目标。虽然目前我省多数县城在规模、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总量诸方面还是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少数县城还不如一个好一点的镇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和指导思想上看,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认识发展县域经济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作为一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在一个县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情况下,应把建设中小城市作为县城发展的目标,而不要与农村小城镇混为一谈。目前我省十个地区已全部设市。除个别城市有可能成为大城市外,一般应以建设租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而全省106个县市区(杨凌区除外)中,已有23个为区建制,属城市的范畴。3个县级市。80个县的建制。这80个县的发展一般地应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当然其中一些县城可能因资源或其他因素而成为中等城市,有的则在较长时间还只能是小城镇的规模。据有关资料介绍,我省的城固、岐山、神木等县已基本达到设市的标准,勉县、蒲城、富平、乾县、略阳、黄陵、礼泉、户县也正在向设市城市努力。只是由于国家在控制县改市的情况下,未能审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推进县城城市化的进程,并不影响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县城。恰恰相反,我们的县级领导应该用市长的理念和目光对待县城的发展。
而我省小城镇的状况不一样了。据统计,全省共有乡镇1719个。加上一些不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集镇约近1800个。其中建制镇930个。这应该成为我省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基础和框架。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些农村小城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上连城市、下接乡村,就会构架成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局面。事实上,我省少数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富平县庄里镇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咸阳秦都区马庄镇、户县秦渡镇等15个小城镇也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因此,我们应该把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在定位上区别开来,分类指导。
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随势应变。不失时机”的指导思想
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观点。费孝通先生认为,研究小城镇的发展,目的在于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实质上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发展路子。费孝通先生在80年代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后又提出了“珠江模式”。其实他在考察了西部的内蒙、宁夏和甘肃等地后提出了这些地方必须走以牧为主,农特结合的道路。这为我们发展农村小城镇提供了重要思路。
我们不是一定要弄出一个“关中模式”、“陕北模式”、“陕南模式”。而是从这里应该产生两个认识或观点:一是农村小城镇如何尽快地兴旺繁荣起来才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二是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随势应变”。
小城镇怎么会兴旺起来呢?在我国农村,从古到今曾有许多兴旺繁荣的小城镇驰名中外。纵观这些城镇,可以看出,它们首先是一个集镇、一个商品集散地、一个方圆几十里人聚会聚集的地方。它们曾经表现为门店林立、作坊聚集,后来是有如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这些工厂、公司、店铺吸引农民从田里走出来去当工人,集镇人口多起来了,新的建筑一座一座盖了起来,宽阔的马路,各类生活服务行当应运而生,城镇的面貌大变。它们便成为方圆一定范围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样的城镇在温州可能是纽扣家庭作坊和市场,在珠江三角洲,可能是两头在外的玩具生产厂家。在我省的关中,可能是果品批发市场和果汁生产、果品分级、果品包装,也可能是乳品厂、奶牛场。当然,也不是过去的“三就四为”,而是随势应变。比如过去我省长武县城曾经是全国有名的槐米市场,自己却很少生产槐米。乾县的三眼桥布料市场也没有当地的纺织业,而是从广州那边贩运过来的、但这些都说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有市场。而这些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随势应变。
四、加快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1、抓紧编制和深化小城镇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由有关经济建设管理部门、十市一区政府和规划设计单位参加成立农村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根据改革、开放、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计划的编制,抓紧完善、修编全省、市域、县域三级小城镇体系规划,由市县负责组织有资质的单位对没有编制建设规划的小城镇抓紧编制详细建设规划,对已编制详规的进行修改完善。要加强规划的组织工作,完善规划机制,放开规划市场,提高规划质量。
2、加紧鼓励政策和法规制度研究,尽快取得改革突破。组织有关部门,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小城镇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农村安置等政策、制度改革措施,力争尽快提出突破性改革方案,解除其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健全促进人口、资金、技术、项目向小城镇集中的市场化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自我集聚发展的能力。
3、突出重点,加大支持建设力度,加强示范试验作用。重新审视全省小城镇布局发展,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省市两级小城镇建设布局重点,在项目布局、没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议由投资管理部门将有关建设资金打捆、财政再新注入一部分资金,设立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确定一批集聚程度高、产业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农村小城镇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使其发展成为跨县域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地方的经验,使其起到示范、幅射的作用,同时及时总结推广。
4、积极引导和支持小城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在具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省市确定的重点小城镇,积极引导和支持加强乡镇企业园区、民营企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对条件具备的可按省级开发区对待,促进小城镇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加大机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扶持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集聚项目、壮大产业实力、加强国内外联合合作,带动建设和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速度。
5、尽快组织调查研究,为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组织综合管理、城建、农业、乡企、土地、公安、统计等部门,对全省农村小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重点就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解决对策,提出实际可行的分析报告,以供省委、省政府就新时期我省农村小城镇如何加快发展做出决策。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在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讨会上的典型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龙港镇委、镇人大、镇人民政府对出席在我镇召开的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将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研讨会安排在龙港,使各位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能进一步认识龙港、了解龙港、支持龙港,给龙港传经送宝,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我将龙港建镇十八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情况简要向大家汇报。

一、龙港建镇以来的改革发展概况

龙港镇地处温州南翼,位于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1984年建镇,经过1992年和2000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现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户籍人口23.1万),其中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下辖9个办事处、23个居民区、107个行政村。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0.5亿元,工业总产值87.5亿元,市场商品成交额42亿元,外贸供货值3.32亿元,财政收入2.67亿元,人均收入6066元,经济总量占全县的四成多。是苍南县的经济中心、温州市和浙江省综合实力主要强镇,是温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浙江省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项目试点镇。

可以说,龙港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和试验田。建镇之初,就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三大改革”,吸引周边广大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自寻岗位就业,实现了龙港建镇初期的人口、资金和产业集聚,使龙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镇,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1995年6月,龙港镇又抓住了国家十一部委将龙港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历史性机遇,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从1996年开始,全面实施龙港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体制、财政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城镇建设和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城镇运行的管理机制,实现了龙港经济社会的四个转变,即政府行为由滞后型向适应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建设方式由城镇型向城市型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由居民型向现代市民型转变。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市场商品成交额和财政收入分别是综合改革前1995年的3.3倍、3.6倍、2.3倍和3倍,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

二、龙港镇改革发展过程中主要做法和经验

龙港建镇十八年来,历届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抢先发展,积极通过各项改革,不断营造新的优势。

一是用活土地有偿出让政策。建镇初期,面对5个只有6000人口、工农业总产值不到500万元的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在一没有资金、二没有人口、三没有产业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建设一座相当规模的小城镇,单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我镇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推出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当时小城镇没有规划理念的情况下,率先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向周边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宣传龙港的发展蓝图,吸引他们进城建房安家落户,以每间地基(长)按不同地段分6个等级(最高5000元、最低700元),通过收取市政设施配套费的形式,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到1985年底,就征收了1000多万元的市政设施配套费,基本上解决了当时“三通一平”建设所需的资金,从1987年开始,对非工业用地实行招投标。我们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土地供应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级差地租,避免土地资产不应有的损失,实现了以地生财、以土养城。1992年最好地块每平方米出让价格为15000元,全年收取出让金5800万元;1997年最好的地块每平方米出让价格为53750元,全年收取土地出让金7556万元;1998年以来,共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5.8亿元,并将收取的大部分资金又投入到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形成收取——投入——再收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投资机制,建镇18年来,全社会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达81.7亿元,确保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要。

二是做好市政设施经营文章。作为小城镇,在没有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要想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做好城市经营文章。我们针对龙港经济发达、民资丰厚这一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镇建设市场化道路。第一,积极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将一些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推向社会。现在已推出的公交车线路营运权、街道保洁权、城区河道保洁权、公厕保洁权、垃圾拾荒权、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等经营权均实行公开拍卖、竞价招标,使收益型项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项目成本最低化。如在浙江省最早实行的城区河道保洁权招标,环卫部门对我镇城区内河的保洁成本进行低限估算后,将城区内河的保洁权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谁出最低价就把内河全年保洁权让给谁,经测算,城区13段内河保洁的成本标底为23.2万元,通过向全社会招标,最后以16.88万元中标,仅这一项为城镇管理节省费用6.32万元,而保洁效果明显改善。同样,我们对城区的主要街道实行了保洁权拍卖,确保了主要街道的全天候保洁,环卫部门则对街道的保洁情况予以督查。环卫工人变扫垃圾为找垃圾,保洁质量大大提高。通过保洁权招标,既降低了城镇运行成本,又提高了保洁效果。第二,我们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把专业市场、学校、医院、宾馆等公用配套设施推向市场,吸引民间投资,现镇内20多个专业市场、128所幼儿园、5家上档次宾馆餐饮、7所中小学、1所县级中医院均由社会力量承办。第三,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公建性项目

。如河底高村利用集体经济创办了龙华大酒店;方岩村投资建成了龙港影剧院、长途客运车站、陶瓷用品批发市场;新渡村创办的纺织工业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7亿元,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些公建性项目转由村集体经济投资建设后,既减轻了镇政府的负担,又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三是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龙港是靠农民进城自办企业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就没有发展和竞争的优势,也就很难留住企业,进入农民城的企业家又可能走出农民城到大城市去发展。因此,我们始终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是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近年来,我镇相继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园区3个,其中印刷类工业园区2个,塑编工业园区1个,并以龙金大道经济走廊为发展轴,规划了面积5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以城东广阔的海积涂园规划了面积10平方公里的综合工业园区,使之成为龙头集聚、品牌集聚、生产要素集聚的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最优越的地理位置,最优惠的用地价格,最优质的服务”来吸引企业投资,降低用地价格,放低企业进区“门槛”,在园区建设全过程充分体现优惠政策的导向性,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跟踪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当前,相继有占地350亩年产5.5万吨带钢生产线,占地150亩的礼品生产园区,投资2.2亿元的BOpp项目及投资1.8亿元的BOpET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其次是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龙港印刷业凭借庞大的业务网络、灵活的经营机制、快速的技术创新和迅猛的区域集聚,而一跃成为我镇的第一支柱行业。目前全镇共有印刷企业400多家,2001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0,占全市印刷总产值的40,占全省印刷业总产值近六分之一,从业人员4.5万余人。龙港已成为国内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印刷业集散地,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批准命名的“中国印刷城”,是我市正在全力打造国际轻工城十个“国”字号轻工产业基地的一张“金名片”,通过印刷产业基地建设,举办一年一次的龙港国际印刷设备及材料展览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有影响力的印刷会展和产品交易会,以及与温州服装、鞋革业的“穿在温州、印在龙港”产业互动联谊活动,在国内外打响“中国印刷城”的区域品牌,进一步扩大龙港印刷业的影响。

四是注重提高城镇品位。龙港作为农民城,其主体是农民,由农民变迁过来的居民是城镇化过程的产物,随着城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居民的文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把革除小农意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社会进步的一大战略措施来抓。首先是以教育培养人。建镇以来,镇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投入教育经费达5.2亿元,逐步把龙港建设成为浙江省的教育强镇,在办学体制上逐步探索出一条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新路子,形成公办、民办一起上,普教、、特教、成教、五教一体、各具规模、颇有特色的教育新格局,现全镇有中小学校55所,其中民办学校占13,幼儿教育全部民办化。其次是以环境熏陶人。在城镇建设和管理中,我们十分注重环境建设,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来吸引人、熏陶人。近年来,在绿化建设中投资1亿多元先后建成江滨外滩公园、龙港大桥公园等,近三年增加绿地面积25多万平方米;并积极实施旧城“改缮工程”,促进老城区亮化、美化。同时,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积淀,丰富文化底蕴,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举办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如99年举办了中国电视吉尼斯龙港200架钢琴大演奏,2000年外滩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等。通过硬软环境的改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品位。再次是以制度约束人。为了加强城镇管理,我镇先后制订了《市民文明卫生八不公约》、《市容市貌管理办法》等制度,在城区范围划定噪音和烟尘控制区,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实行严管重罚,逐步消除一些居民的不良生活行为;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城区的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居民的文明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

三、下步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迈入新世纪的龙港,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镇要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指导,加快龙港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步伐。努力把龙港建设成为鳌江流域的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是做好“五个加快、五个提高”:

第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

以鳌江港口为依托,做好鳌江两岸整体协调规划,加快城区跨江桥梁、高速公路接线、东海大通道、城市道路骨架以及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城市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以提升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扶持重点骨干企业上规模、成气候。重点抓好印刷产业基地、综合工业园区、塑编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做大做强印刷、纺织、塑编等一批优势产业,做好“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以温州礼品城为窗口,加快礼品行业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不断延伸产业链。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高素质的第三产业,拓宽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通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建设“信用龙港”。

第三,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水平。

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科教投入,推进科教优先发展。引导帮助企业与国内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长期协作的机制,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镇建设推向更高层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对渔检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渔检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渔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用新思路、新做法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如何进一步加强渔业船舶的检验工作,如何提高检验能力、检验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渔民服务,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验船师的检验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为渔业船舶保驾护航。

渔业船舶检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国际性,集技术监督和渔业行政执法于一体。从业人员要计算吨位和稳性,判断渔业船舶的适航性,要评判渔业船舶的船体结构、机电设备、航行、信号、救生、消防、无线电以及防污染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的要求;要熟悉国家渔业和船舶产业政策;要掌握有关的国际公约。这就决定了从事渔业船舶检验工作的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验船师的能力水平和责任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检验质量。过去检验人员考核审批的门槛较低,自使一些地区检验人员水平素质不高,有些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地发现,造成安全事故。个别检验人员只有初中文化,有的处、站没有一个和船舶有关的专业人员。我们认为把好检验机构和验船师的审批关,是提高检验质量的最好办法。在检验机构审核和审批的过程中,把握好注册验船师和专业技术员的比例,以防止地方政府随意安排人员到检验机构,影响该地区的检验质量。对于已取得验船师证书的人员,国家和省级检验部门应加强培训和考核,可在全国设立几个验船师培训基地,定期地组织验船人员学习和交流。学习应多采用实践性的教学和考核,如在一条船上人为地设置几个缺陷,考核验船师的实际检验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执法手段,争取海上执法权,提高渔船检验率。

尽管20xx年国家出台了《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明确规定了渔业船舶的检验为强制检验。但是,渔业船舶的违法事实是在海上发生的,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没有海上执法权,也不具备海上执法的条件。此外,渔政、渔监由于体制的原因,也都是自己强维持生存,没办法顾及检验部门,所以造成检验率长期偏低,船舶安全事故频发。以我们**为例,20xx年“四家合并”以前我们检验处每年只能检验船舶1500多条,检验率只有50%,逃避检验的现象严重,“沙滩造船”现象也是屡禁不止。合并后,三家渔业执法部门形成合力,海上加大了检查漏检现象,20xx年当年我们处就检验船舶2600多条。“沙滩造船”现象也得到了彻底取缔和禁止。当前,广大渔民还不具有自觉检船的意识,所以只有加强海上执法,才能提高船舶检验率。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三家渔业执法部门合并;二是检验机构配备执法船,培训海上执法人员,提高海上的执法力度。

三.国家应加大对木质渔业船舶检验的投入。

木质渔业船舶的数量占我国渔业船舶总数的决大多数,也是海上安全事故多发的船舶种类。近年来,近海资源枯竭,多数木质渔船从事远海作业,航区逐渐扩大,木船也越建越大,由原来的80-120马力发展到200-240马力,有个别木质渔船主机功率达到380马力。正因为木质渔船在结构、水密、防蛆、防腐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因此其检验难度不小于钢质渔船。可在检验规则、检验规程等技术规定方面,关于木质渔业船舶的只有星星点点几篇且一代而过,《20xx木规》中也有部分内容对现在的木质渔船不适用了。关于木质渔船建造和捻缝等方面的工艺性规范至今还没有,至于关于木质渔船方面的检测机构就更少了。钢质船舶有焊缝的检测机构,木质渔船完全可以认可几个捻缝和蛆蚀的检测机构。

四.应尽快解决体制问题,将检验部门纳入公务员管理。

渔船检验机构做为一个法定检验部门和执法部门,既要检验又要收费,而且要靠检验费来维持正常的工作开支,是必对检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将检验部门纳入公务员管理,解决其后顾之忧,将对检验质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检验装备的投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渔业船舶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都应用到现在的渔船上了。可检验装备50年不变,不少检验机构就是几把尺子,几把小锤这样的检验装备怎么能完成现代化渔船的检验。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对各检验机构的检验装备加大投入,使其与现代化的渔船相适应。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基层干部们大有作为。很高兴看到了几个雄心勃勃的农村同志,他们要在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显身手,率领乡亲们走出三农困境,使家乡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让家乡走上长远发展的金光大道。羡慕你们能在农村的基层基层岗位上为乡亲们谋利益,敬慕你们高尚的品格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在这里我要高声的呼喊一声:谢谢你们!祝你们成功!
为大家谋福利,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也一定会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你们一定会成功的。然而,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强大了理论武器)指导下,善于探索,敢于探索!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觉得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聊一下,不能亲自实践,所以没有经验,不能与你们一起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感觉十分遗憾。姑妄听之,作参考吧。
1、集体化。只有集体化,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舍得投入,机械化,乡村规划,修路架桥等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事才能去做。才能解决那些亟待解决而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2、组织化。组织起来,才能凝聚民心,才能战无不胜。把青年人组织起来,就是一支无坚不摧的战斗队;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就是一个考虑周细的后勤部,还有什么能难道我们呢?有组织,人才能齐心来做事,人心齐泰山移。组织人,就得有思想,有目标,有统一的利益,在思想上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就能形成巨大的合力;目标,就是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大家都富裕起来,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统一的利益,就是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3、知识化。创造条件,让人人有所作为,建立人人成才环境。通过举办农校,技校等,特别是利用夜校或半读学校,让农民们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例如农机维修,农机操作,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可用到的知识和技术。利用各种时间,实时实地地让大家相互学习,包括让青年人拜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为师等提高青年人的技术水平。组织青年人有目的地在外打工,在打工中有目的地学习家乡用得上的技术,回来后为家乡服务。举办一些业余技术学校,聘请一些技术人员或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讲课,组织高初中毕业生前来学习,可以用不定期培训的方式,利用简单的办学条件,让人人能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也可以举办学习会,提供机会大家进行交流,目的不是文凭,而是大家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使有经验的人懂得理论,有理论的人学会技术。
4、民主化。集中民智,群策群力。民主不仅仅在选举,人民选择了你,你就必须体现民意,走群众路线。办法不是自己头脑发热就会有的,办法必须从群众中来。眼睛向下,从群众中找办法,向群众学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要怕会多,会多才能与群众常联系,群众的想法才能知道。采取各种方式,多跟群众接触,多跟群众沟通,多与群众商量,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始终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心一意为群众,又尊重群众意见,群众还会不理解你,不支持你吗?这样群众意见制定出来并在实践中根据群众意见不断完善的政策,才有号召力,群众才有积极性,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
5、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只有机械化,才能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才能让农业变得高速度高质量。节省劳力,节省时间,使大部分农民转向工业等非农业或辅助农业方面。让农民把更多的时间都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化娱乐活动上来。
6、工业化。利用农村优势办一些农产品加工、养殖、农业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等企业,包括适当的旅游业(我觉得除了个别地方,其他地方不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我认为旅游是破坏环境的,既然花钱旅游,游客就不可能在乎自己对这个环境的污染了。)工业能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增强乡村的发展后劲。
7、文明化。无论怎样发展,环境优美,人人健康、快乐,是最重要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卫生健康事业等得到发展,没有冲突暴力,没有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人人安居乐业的景象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都是一切良性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
8、现代化。破除一切迷信思想、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所形成的旧习俗、旧风气、旧体制,建立适应集体化、民主化、机械化的新体制、新风尚。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总之,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方向,做一代有知识、有作为、有开创力的新型农民,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具有社会主义新气象的新农村。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⒈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⒉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⒊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⒋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⒈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⒉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⒊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⒋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⒌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⒈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⒉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⒊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⒋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⒌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我局最近组织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谈几点对科学发展观中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浮浅看法: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前进,而发展观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标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误以为是以gdp为中心。随着人类进 入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发展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概括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既是物质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既满足基本需要,也追求高级需要。
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
新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能与人类友善相处的一切生命,进行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交流。
二是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然,也会出现某些“间断”或衰退,但是总体是连续的。在发展中,要注重持久和协调,要不断克服和纠正阻碍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思维,用全新的发展观,审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贯彻到指导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要实现现代化目标,既要经济繁荣,又要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避免单项突进。
三是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和谐。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共荣;要统筹地区发展,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现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础,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真正提高人们的净福利水平。
来源 射阳外经贸信息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