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小学音乐课改工作计划 > 导航 > 课改心得--浅谈对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

小学音乐课改工作计划

课改心得--浅谈对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改心得--浅谈对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课改心得--浅谈对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内容显示中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在研讨热潮中,一项对于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已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这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这场讨论中得以获得科学共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中小学音乐课程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首先应该从课程内容谈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观念,即是课程内容强调系统和规范,不成熟的内容是不能进入课程的。我们的课程强调的是打好学科的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中的原理部分。因此,我们是教所有人按同一种方法做同一种事情。老师讲,学生去操作,强调的是记忆、模仿,重现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强调学生听讲与接受。几十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宁可要若干个知识的结论,也不愿意要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种“唯书、唯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了人的一生。这是目前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西方课程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西方课程强调理解和创造,强调实践活动,强调直接经验,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强调合作学习;西方人也有原理,但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原理.强调学科中应用的部分。他们学原理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原理,寻找原理。他们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获得知识。也许时间不够,也许最后没有形成共识,但过程的教育价值比结论的教育价值更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教育追求的第一价值是知识拥有的多少;二十世纪中叶随着苏联卫星的上天导致国际教育和科学的变化,国际教育的改革运动引起人们的思考;二战后随着计算机的产生,知识的更新极为迅速,在学校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因此,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使得课程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能及时予以调整,强调应用和生活,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我们要从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开始:正如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如果没有精心建立一个真正的儿童心理或心理社会学,就不可能产(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生新的方法,新方法的存在无疑必须从建立这样一门学科之日算起。”纵观本世纪重大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建立在研究儿童心理基础上的。而音乐学科中音乐学习的心理研究可以说在我国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土地。这种滞后直接影响了目前音乐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即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有碍于二十一世纪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前景。
课程内容只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是根据教学目的来组织的,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是供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和改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善学习方式。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和实践过程,构成教学方式的思路为,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参考建立当代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如目前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创设和开发的教学形式有:发现式、情境学习式、范例式、问题解决式、资科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学指导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等。其中分层自主学习式是利用编制“人机交互”型的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课件的设计、大量资料的“引入”、“帮助”等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是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例如:1.配合教学以各种形式欣赏听音乐,2.配合教学搜集音乐资料;3.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5.教师参与活动,如角色扮演等;6.研究音乐材料,进行间题研究式学习等等。音乐课程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音乐,领悟音乐和人生。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快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是我们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说过一句话:“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愿此言作为共勉。
当然,当前这次大面积而迅速的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来讲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某些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如,课程标准正在征求意见进行修订),对于教学中某些问题还显得模糊和茫然,在一些操作层面尚存在着和理论相脱节的现象,甚至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课堂是越“活”越好吗?
2.表扬是越多越好吗?(程式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如必要的识谱教学的必要性和唱歌方法的习惯性培养等等)
4.学科综合的某些问题(顾彼失此的现象)
5.音乐课的音乐含量的问题(音乐课应以声响为载体,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
6.如何看待主导与主体的问题
7.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情感有多少的问题(只有在教学中授课者以自己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和表现才能与学生一起享受音乐的快乐和美的真谛。)
面向21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涉及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和贯彻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不断探索、总结音乐课改实验的规律和经验,经过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课改心得--课改后对音乐课的反思


课改心得--课改后对音乐课的反思
课改了,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我认为上好音乐课,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尽量作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要大胆的放,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能做的自己做、学生能说的自己说,变“填鸭式”教学为“放鸽式”教学。没有悠长无味的说教,学生知识的获取都是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去感知、理解、表现中得到的。教师在启发、暗示、等待中增加学生勇气,引导学生应怎样想、怎样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研讨,得到结果。始终让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以便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
再有,从这样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得到锤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语言氛围,培养形式是让学生对活动感兴趣,尽在“不言”中,精简技术学习的过程,尽量减少难度尽快让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
还有,在处理唱歌教学中最难处理的发声,要大胆尝试,把发声练习放在了课堂的2/3处,学生在休息期间去感受生活,体验回声,在一种意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发声练习完成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避免枯燥的技术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让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送给了学生,把学习的空间送给学生,又要把说话的权力送给学生,让学生随便说,这就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学生开口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表现自己所思、所想、所感。至于说的对不对,这不重要,关键是先参与进来,然后再研究发展,研究结果,以奏、唱、编等富有创造因素的方式听赏音乐,培养学生听赏的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离不开认真听音乐。教师应总说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你们认真听这是什么声音?”音乐是听赏艺术,听赏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把发展学生听觉训练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整节课,应设法使学生始终没有离开音乐,在音乐中学习,在音乐中探究。
成功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自信、合作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空间”清晰地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合作、交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达(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到是颠峰。
三、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重组教学内容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在建构上要体现新课改精神,突出人文教育与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内容时时体现生活化,并能与相关文化做以整合,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也就是有效地调整了学生的注意。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站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符合音乐审美、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头至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主要表现为: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注意的时间、就在学生注意力变换的一刹那,教师就会用一个新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四、教学要从生活入手,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成为一次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课堂教学还应注重自己角色的转变,要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进入课堂。教师要能够关注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人尽其才。改变以往教师自始至终以琴带唱的现象,多数时间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进行,依靠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学歌迅速。而在练习期间,担任伴奏的是平时音准不太好的、有自己特长的学生(电子琴、葫芦司等伴奏),增加每位学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勇敢的承担这样的事,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的评价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水平及在音乐听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以上只是我的点滴体会,在新理念指导下,音乐课堂教学还有很多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仍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相信,通过我们努力,音乐课堂一定会百花齐放的。



语文阅读课早点进课堂--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体会


听了山东的专家和教师关于语文阅读课的有关讨论,感受颇多。而留给我最深印象是语文阅读水平下降已成为各地各校学生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种局面?据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改从xx年就付诸实施了,高中课改也从5年之前就已经推行了。按理说,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应该在课改的“光辉”照耀下,不断提升才是。可是,事与愿违,大把大把的阅读教材出现了,倒是语文阅读的时间没有了,甚至语文阅读的“理念”都没有了。其“折腾”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严重下挫。
常说“好心办坏事。”出版商或者说所谓的“专家”始料未及,他们硬是要塞进学生书包或课桌的阅读资料,原来学生天生就 “抵抗”,如果可以回收的话,硬要断人后路的话,估计这样的阅读资料,还可以码上“货架”,照卖不误。且不说质量的好坏,形式的单调,单说那一本一本的,捆绑式的(中听点“配套式”)东西,也确实有点枯燥乏味。如果学生指定读的话,又难免限于了“填鸭式”教学了——这可又是课改的大忌!更何况哪里有时间呢?一会儿必修教材、一会儿选修教材。如果真如此,赚得盆满钵满的“出版商”和“专家”,真是谬种流传,贻害无穷啊!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我觉得还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想各种激励办法,让学生把阅读兴趣提振起来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其次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谈及阅读时间,想补充的是,语文阅读课应该允许进课堂。对于在校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慢慢养成。殊不知,这一种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其阅读心理、阅读速度、阅读能力还何愁培养不好呢?然而,当前很多学校视“语文阅读课进课堂”如“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其结果,换来的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极度低下。这是一种悲哀啊,是一种违背学科教学规律的悲哀啊!
诚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不要我在这里赘述了,但是趁着重新审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时候,我还是呼吁:语文阅读课早点进课堂。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毫无疑问,肇始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几近崩溃的中国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崛起;而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先导,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是“力”,解放思想是“源”,中国社会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辉煌,正是这一“力”与“源”的交响。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历了三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尽管每一次取向有别,但目标一致。开始于1978年的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思想大解放,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为取向,重点解决的是工作重心转移和经济发展问题;开始于1992年的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思想大解放,以制度创新为取向,重点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刚刚开始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发展、和谐为取向,重点解决的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上述三次思想大解放,既有阶段性特征又一脉相承,既合逻辑又合目的,完整、生动地演绎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正确道路,在世人面前高高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新的伟大旗帜,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伟大胜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经济国际化的潮流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科技自主创新越发显示出强国的实力,综合国力更看出我们的差距,而且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国外势力时常给我们制造压力,我们不进则退,不进则被动,不进就会挨打。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面对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也相当艰巨,既有经济体制的纵深改革,又有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横向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纵横交错,需要整体推进。就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体制内部的难题需要破解,如粗放经营、分配不公、就业、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资源占有不合理问题等等,而且许多矛盾已经深刻地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地涉及到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由此说,严峻的国际形势、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而紧迫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赋予新一轮思想解放以重任,只能继续,不可停滞,更不能倒退。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前后,各地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可以这样说,任务虽艰巨,道路虽艰难,但只要上下同心,全党聚力,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羁绊中国前行的脚步,我们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新一轮思想解放,核心是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要破除固步自封思想。受“改革成功论”的影响,一些地方在官员中甚至在主要领导干部中滋长起骄傲自满情绪,只看到成就,看不到自身的差距和问题,以为可以停下脚,歇口气,这实质上是一种惰性思维在作怪。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无止境。解放思想应是一种常态,不能此一时彼一时。应对挑战需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也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受阻时需要解放思想,改革顺利时也需要解放思想。其次,要破除粗放经营观念。粗放经营追求的是“广种博收”。事实证明,经济发展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量的增长,更要注重增长质量,要靠优化结构、集约经营、提高效益实现真正的增长,同时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再次,要破除“拿来主义”观念。我们需要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借鉴不是简单地“拿来”,不是简单的“引进”,而是要理性选择,研究吸收,同时更要自主创新,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思想解放,目标是和谐。改革说到底,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再分配。新一轮思想解放,就是要着力于打破和矫正既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构建公正和谐的利益关系。首先,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机构庞杂,也由于职能的偏颇,使得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导致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同时也使能够接近权力的商业资本由此获得暴利,这于国家、于社会、于公众都是最大的不公,而且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又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打破这一格局,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政府改革,合并、压缩不必要的部门和层级,减少审批项目和程序,加强权力监管。同时将由社会管理的权力交给社会,使政府在保留必要的管理职能之外,主要履行好服务职能。其次,矫正现有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矫正这些利益关系,应抓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公共财政分配政策和机制,加大共享性的公共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扶助弱势群体。再次,形成有效的民意沟通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好民意反响最大的问题,解除民生之忧,同时顺应公民素质提升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发展平台,使其能力得以展现,价值得以实现。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基本取向。

新一轮思想解放,路径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党的全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改革创新。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任务很更重,每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更加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向前推进。为此,必须高扬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不仅善于向新的领域拓展,而且勇于向现有的模式包括成功的模式挑战。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每一项创新目标的实现。要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使创新的激情永在,创新的源泉涌流。同时,要积极培育集体创新能力,锻造出特别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困难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的事业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音乐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音乐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经过了不断的实验和研究,现总结实验的工作情况及经验。
一、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为教学的新理念。
课改实验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以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练声再拍节奏等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听、感受歌曲及猜谜、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节研讨课中,我这一课,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并围绕着我校音乐科的校本教研课题《如何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编创活动》展开研究。如:在节奏中和在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让学生互评。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份自然活跃。也就是一堂优质课了。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让学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份自然活跃。又如:谭秀韦老师的课例《牧童笛教学》,在这一课中运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笛子指法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曾冬霞老师的课例《上学》,以游戏来引入,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表演各种角色并积极评价。三位教师都围绕着我校音乐科课改年级的校本教研课题《如何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编创活动》展开研究,教改实验科研化,使科研与教改相结合,并每月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记录、每月小结和学期总结等,总结出好经验,使研究专题更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课改的实验及总结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有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音乐,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们对学习音乐更有兴趣了,也更喜欢音乐课了。
《音乐课改教学心得体会》音乐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新一轮百千万名教师学习心得


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上海学习有感

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工程高文班 江海燕

10月金秋,乘着清凉的西风,我们来到上海,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学习之旅。四天中,我们走过了四所学校,观摩了五节课例,聆听了五个讲座。时间安排紧凑,内容安排丰富,我们的收获也是很大的。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什么都走在全国的最前面,教育也不例外。教学设施的先进与完备,教学楼的高大和宽敞,课程设置的全面多样化,教师队伍的高学历高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优秀都让我们感触良多。最大的感受是:不管时代怎么变,不管教学的设备多先进,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课堂的质量

就我听到的两节语文课来谈谈我的感受。在上海市市西中学听的是高一的语文课——加拿大作家里柯克的散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非常享受!老师很年轻,该是三十出头,柔美的外表,柔美的声音,观之可亲,听之可醉。没有用多媒体,整节课除了中间五分钟左右的学生研讨,其他时间都是老师在问与学生在答,可是正是这问与答将课堂由波澜不惊推向暗潮涌动,也正是在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引出一个问题的问与答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隐藏在幽默语言、平凡琐事与生活细节的描写中作者的用意与情感逐渐显示出来。温婉灵秀的小女子深藏驾驭课堂的超能力和对文本理解的大智慧。真让人喜欢!

在上海进才中学听的是一节高三的语文课《荷花淀》。起初,以为是高二的学生,看了课表才知是高三,不禁感叹:上海的教育真是宽松。这节课是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整节课围绕"从作者视角,分析战争中的女性形象"展开探究。老师选取文中片段,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分析形象,发表见解。不紧不慢的节奏,渐入佳境的分析,独到深入的解读,将听课者带入一个唯美的意境,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这样的课在广东是不敢放在高三上的,因为我们得抓紧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在这里,我们感觉不到高考的紧迫感,但这宽松的课时安排的背后是每节课上能力的落实。

这两节课共同点都是老师有着扎实的基本功,视野广阔的教学理念,走在全国最前沿的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他们的教学可以不急不徐,同时又能保证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中得到各种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

现在很多老师非常依赖多媒体,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必将课件做得精美绝伦,算好每一分钟,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把一节课完成得像一件完美无瑕的作品。美则美矣,可是,那只是表面的华丽,只能满足视觉一时的享受,很快就会被人忘记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真正能够让学生产生智慧,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不能被预设、是因学生的表现而临场生成的师生的智慧。课的精彩,是由老师的素质决定的!

教师的学科素养决定了课程的精彩

在参观学校和聆听讲座时同样震撼的还是来自上海的教师。

在市西中学的林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的一些设施设备和课室。让人震惊的是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和思维广场。林校长说,他们的实验室是舍得投入的,只要是学科觉得需要,他们就为这个学科配实验室,学校所有学科只有英语没有实验室,其他都有,可以满足喜欢天文观察的,汽车飞机模型拼装的,太阳能采集,水质检测,F1赛车,机器人制作,音乐制作。单单是音乐电子合成设备就投入了200多万,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学生自己创作音乐的需要!林校长说,正是有了这些实验室,逼着老师们要开设拓展性和研究性课程,他还说,现在的老师不应该只满足于站稳讲台,还应该错位发展,找到自己感兴趣又有特长而且能够持续发展的方向去开发课程,这才是能够拿出来与别人竞争的东西。

学校的思维广场也是让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半开放的空间,放置有书,书柜,很舒服的座椅,是供学生上基础性课程用的。学生每周都有那么几节课在这里上,自由讨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彻底放松,更容易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思维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发展。

因人而设课。教师在自己学科领域进行探索,开发出拓展性课程,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发展了自己的专业。在听讲座的时候,这种感受更深了。

上海进才中学的教科研主任的报告:《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边听边深感震撼和惭愧,正如黄牧航副院长在小结中所说的那样,进才中学的课程有三大特点:内容丰富全方位,设计高端又大气,课程渗透力很强。学校与学校的竞争,就是课程的竞争。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体现的是对教育功能和目标的理解,是办学的理念。进才中学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他们的目标是培养有着"公民意识,领导才能,比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谦谦君子和大家闺秀。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之下,他们的课程围绕"科学、艺术、人文三大核心素养"分为基础、拓展、研究三大类。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足以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设置的所有课程都紧紧围绕办学理念,也充分体现办学理念,自然能够真正做到培养出有公民意识、领导才能、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这一点我们已经从上午所听的课中得到管窥。课程的开发,将是未来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未来教师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在课程开发能力上的竞争。

建平中学的陆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建平中学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基础,又有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学校是上海市第一批市重点,在社会上享有盛誉。这跟学校的办学理念分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但这种个性不与社会发展相抵触。办学模式是:"规范加选择,合格加特长。"育人目标是:"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看这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真是感觉上海不愧是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关注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融合;不是去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品质,素养和气质,关注的是求实和执着的精神,仁爱平等的思想,担当和创造的品质,这样的理念下设计的课程必定是多元丰富的!单单特色德育课程就有南京行,国庆通宵,职业生涯规划,感动建平和4s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学上课程更多,分层次,学分制,走班制,选考制,拓展课程分为八大领悟130多个,只要你想学,学校就为你开设!身为建平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身为建平中学的老师也是幸福的!他们有针对不同教师设计的课程,从不去挖别的学校的优秀教师,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培养!

课堂上体现的是教师专业的精深,教学技能的娴熟;课程体现的是一个教师学科的素养,在学科上的心思和成就。课程很重要,可是如果没有开发出课程的人,没有可以来教授这门课程的人,任是你将课程建构得如何高大上,也是如无米之炊,难以饱腹。所以,教师才是课程设置最重要的资源!

感慨上海教师的能力之高,感慨上海教师的钻研精神!但是,最让人感慨的是学校领导的"教师观".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将教师放在第一位,关注教师个人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的基础上的。李希贵提出"学生第二"的观点,引来许多人的非议,认为学校应该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教师功能和责任无限扩大,也是对教师提出不仅人性的苛刻要求。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认为教师就应该无私付出,从而只是对学校硬件进行,只把目光集中的学生的身上,就看不到教师的需求,看不到教师的潜能,又怎么能激发起教师的热情,怎么能够激发教师的兴趣,激发他创造的欲望,从而使教师获得一种成就感,在教师这个职业上乐此不疲呢?建平中学一个数学特级教师在给我们作报告时,讲述自己研究的"高中数学智能诊断系统的创建"课题研究的起因,过程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果。我被他的探索精神和执着所打动,看题目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研究的课题,有人说美国人需要20年才能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这位余老师说希望能用十年研究好。愿意拿十年来研究一个项目的人有多少?这就是真正做学问,真正把事业当作兴趣和爱好来做的人!没有学校背后的支持,能有这个项目,能有这个项目的成果,能有因为这个项目而享受到教研快乐的余老师和他的团队你吗?

教师,才是学校最为重要的资源!这个资源怎么利用,足见领导者的眼光,也决定学校的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