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驻村工作回信精神感悟心得体会 > 导航 > 感悟“三农”——挂职驻村的感想

驻村工作回信精神感悟心得体会

感悟“三农”——挂职驻村的感想。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感悟“三农”——挂职驻村的感想,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感悟“三农”——挂职驻村的感想

我是学工程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农村的关系也不大,平时除了听同事、朋友说些农村见闻,对“三农”工作没怎么了解。前几年看到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中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倒是想了解了解“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1996年,我和团县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乡水碓村“奔小康”,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今年,市里决定在全市抽调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我又被抽调到城郊乡梨坑村挂职,让我有更好的机会了解“三农”工作。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浙江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村里,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虽然我县近年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人口和经济的来说,应该说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好农业带头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的富裕。从全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对特哈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国计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要面对诸多风险的产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面对的市场风险远比工业产品要高得多。谈起农业,大部分农民显得无奈。我县是个山区县,从农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我们是劣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药材、茶叶等。发展的方向应该说没错,但农民说起来,大部分叹道“赚不了多少钱”。几个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种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农药30元,除草剂10元,一般收割7-9担稻谷,按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担103元,平均来说共800多元,一亩赚300多元。但这当中还没计上人工费用,由于难以实现机械作业,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费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农村一般用类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帮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一天仅3 元。茶叶,一亩一年农药、肥料要240元(按现在农民常用的农药、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园面积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

感悟“三农”——挂职驻村的感想第2页

,连6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与农民接触久了,发现了一个农民看似矛盾的地方。梨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群众原来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102户中有41户在城关建了房子,说明他们大部分在外面过得不错。我们直觉上一般认为近郊的村子农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实上近郊的如际头、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远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这只能归因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区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饿死人,所以战乱之时,大家喜欢往山区跑。而易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阳等地的群众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特哈人爱说“天下绝收,特哈半收”,安稳于饿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较少,更容易安于现状。近郊村子的状况就是这样,自然、区位条件比较好,容易发点小财,也就更不愿放弃农业,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梨坑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厂,有些开店铺,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虽然他们由于素质与机遇所限,还没产生什么大富翁,但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梨坑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亟需扶持的农村
农民说起眼前之急,一般离不开“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民反映致富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当前电已经没问题,路、水、电视是他们关注比较多的。的确,到梨坑的路,1996年在潘副省长的支持下修建,由于长年失修,目前路况很差,多处路基塌方,窄的地方只能让吉普车勉强通过,路面坑坑洼洼,只要略有小雨,就无法通行。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出来长了见识的村民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深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村里修路等他们也愿意出钱。不过他们还是认为城乡二元格局比较明显,他们认为在城关,居民只有在自己住的巷子等硬化时才要出钱,道路建设等,全部由政府投入。他们也对近年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怀感激之情,但希望政府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再加大些投入,减少村里自筹资金的比例。今年政府加大农村公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建设力度,群众很欢迎,他们也正积极集资,准备将路基再整修一下,争取明年硬化。
在了解情况中,村民还反映了“三怕”:一怕病灾,二怕野猪,三怕天灾。的确,现在农村返贫的人口当中,大约有10是由于病灾引起的。而且由于现在医疗比较昂贵,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生一场大病,一般这个家庭就要返贫。群众认为这些人不是因为懒才穷,也就是不是他们认为“没得救”的人,他们很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帮扶机制,让他们有重新发展的机会。对野猪,群众一般是恨,又无可奈何,现在对野猪不允许随便猎杀,农民也没有猎枪。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能统一组织一些猎杀行动,减少野猪数量,让农业少受点损失。怕天灾,不仅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产业,而且因为现在许多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包产到户后,组织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比较困难,特别是梨坑外出人口多,组织起来更加困难。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削弱了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三怕”,他们还对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充满了迷茫。不知调什么,即使知道调什么,也不知如何调,就是当前大部分农村的情况。几年来,他们也尝试了一些新品种,如花菇等,但都没多少收益,或因市场、或因技术、或因没人收购。他们很希望政府在农产品销路是能有些更有力的服务。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挂职驻村的感想



我是学工程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农村的关系也不大,平时除了听同事、朋友说些农村见闻,对“三农”工作没怎么了解。前几年看到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中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倒是想了解了解“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1996年,我和团县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乡水碓村“奔小康”,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今年,市里决定在全市抽调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我又被抽调到城郊乡梨坑村挂职,让我有更好的机会了解“三农”工作。
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浙江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村里,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虽然我县近年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人口和经济的来说,应该说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好农业带头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的富裕。从全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对特哈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国计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要面对诸多风险的产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面对的市场风险远比工业产品要高得多。谈起农业,大部分农民显得无奈。我县是个山区县,从农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我们是劣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药材、茶叶等。发展的方向应该说没错,但农民说起来,大部分叹道“赚不了多少钱”。几个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种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农药30元,除草剂10元,一般收割7-9担稻谷,按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担103元,平均来说共800多元,一亩赚300多元。但这当中还没计上人工费用,由于难以实现机械作业,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费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农村一般用类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帮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一天仅3 元。茶叶,一亩一年农药、肥料要240元(按现在农民常用的农药、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园面积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看似矛盾的农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连6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与农民接触久了,发现了一个农民看似矛盾的地方。梨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群众原来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102户中有41户在城关建了房子,说明他们大部分在外面过得不错。我们直觉上一般认为近郊的村子农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实上近郊的如际头、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远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这只能归因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区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饿死人,所以战乱之时,大家喜欢往山区跑。而易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阳等地的群众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特哈人爱说“天下绝收,特哈半收”,安稳于饿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较少,更容易安于现状。近郊村子的状况就是这样,自然、区位条件比较好,容易发点小财,也就更不愿放弃农业,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梨坑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厂,有些开店铺,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虽然他们由于素质与机遇所限,还没产生什么大富翁,但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梨坑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亟需扶持的农村
农民说起眼前之急,一般离不开“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民反映致富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当前电已经没问题,路、水、电视是他们关注比较多的。的确,到梨坑的路,1996年在潘副省长的支持下修建,由于长年失修,目前路况很差,多处路基塌方,窄的地方只能让吉普车勉强通过,路面坑坑洼洼,只要略有小雨,就无法通行。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出来长了见识的村民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深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村里修路等他们也愿意出钱。不过他们还是认为城乡二元格局比较明显,他们认为在城关,居民只有在自己住的巷子等硬化时才要出钱,道路建设等,全部由政府投入。他们也对近年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怀感激之情,但希望政府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再加大些投入,减少村里自筹资金的比例。今年政府加大农村公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建设力度,群众很欢迎,他们也正积极集资,准备将路基再整修一下,争取明年硬化。
在了解情况中,村民还反映了“三怕”:一怕病灾,二怕野猪,三怕天灾。的确,现在农村返贫的人口当中,大约有10%是由于病灾引起的。而且由于现在医疗比较昂贵,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生一场大病,一般这个家庭就要返贫。群众认为这些人不是因为懒才穷,也就是不是他们认为“没得救”的人,他们很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帮扶机制,让他们有重新发展的机会。对野猪,群众一般是恨,又无可奈何,现在对野猪不允许随便猎杀,农民也没有猎枪。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能统一组织一些猎杀行动,减少野猪数量,让农业少受点损失。怕天灾,不仅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产业,而且因为现在许多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包产到户后,组织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比较困难,特别是梨坑外出人口多,组织起来更加困难。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削弱了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三怕”,他们还对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充满了迷茫。不知调什么,即使知道调什么,也不知如何调,就是当前大部分农村的情况。几年来,他们也尝试了一些新品种,如花菇等,但都没多少收益,或因市场、或因技术、或因没人收购。他们很希望政府在农产品销路是能有些更有力的服务。

优秀范文:挂职驻村的感想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挂职驻村的感想》的详细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我是学工程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的关系也不大,平时除了听同事、朋友说些农村见闻,对“三农”工作没怎么了解。前几年看到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中说“农村真穷,真苦,真危险”,倒是想了解了解“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1996年,我和团县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乡水碓村“奔小康”,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今年,市里决定在全市抽调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我又被抽调到城郊乡梨坑村挂职,让我有更好的机会了解“三农”工作。
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浙江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虽然我县近年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人口和经济的来说,应该说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好农业带头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的富裕。从全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对特哈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国计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要面对诸多风险的产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面对的市场风险远比工业产品要高得多。谈起农业,大部分农民显得无奈。我县是个山区县,从农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我们是劣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药材、茶叶等。发展的方向应该说没错,但农民说起来,大部分叹道“赚不了多少钱”。几个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种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农药30元,除草剂10元,一般收割7-9担稻谷,按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担103元,平均来说共800多元,一亩赚300多元。但这当中还没计上人工费用,由于难以实现机械作业,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费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农村一般用类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帮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一天仅3 元。茶叶,一亩一年农药、肥料要240元(按现在农民常用的农药、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园面积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看似矛盾的农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连6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与农民接触久了,发现了一个农民看似矛盾的地方。梨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群众原来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102户中有41户在城关建了房子,说明他们大部分在外面过得不错。我们直觉上一般认为近郊的村子农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实上近郊的如际头、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远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这只能归因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区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饿死人,所以战乱之时,大家喜欢往山区跑。而易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阳等地的群众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特哈人爱说“天下绝收,特哈半收”,安稳于饿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较少,更容易安于现状。近郊村子的状况就是这样,自然、区位条件比较好,容易发点小财,也就更不愿放弃农业,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梨坑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厂,有些开店铺,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虽然他们由于素质与机遇所限,还没产生什么大富翁,但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梨坑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亟需扶持的农村
农民说起眼前之急,一般离不开“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民反映致富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当前电已经没问题,路、水、电视是他们关注比较多的。的确,到梨坑的路,1996年在潘副省长的支持下修建,由于长年失修,目前路况很差,多处路基塌方,窄的地方只能让吉普车勉强通过,路面坑坑洼洼,只要略有小雨,就无法通行。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出来长了见识的村民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深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村里修路等他们也愿意出钱。不过他们还是认为城乡二元格局比较明显,他们认为在城关,居民只有在自己住的巷子等硬化时才要出钱,道路建设等,全部由政府投入。他们也对近年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怀感激之情,但希望政府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再加大些投入,减少村里自筹资金的比例。今年政府加大农村公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建设力度,群众很欢迎,他们也正积极集资,准备将路基再整修一下,争取明年硬化。
在了解情况中,村民还反映了“三怕”:一怕病灾,二怕野猪,三怕天灾。的确,现在农村返贫的人口当中,大约有10%是由于病灾引起的。而且由于现在医疗比较昂贵,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生一场大病,一般这个家庭就要返贫。群众认为这些人不是因为懒才穷,也就是不是他们认为“没得救”的人,他们很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帮扶机制,让他们有重新发展的机会。对野猪,群众一般是恨,又无可奈何,现在对野猪不允许随便猎杀,农民也没有猎枪。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能统一组织一些猎杀行动,减少野猪数量,让农业少受点损失。怕天灾,不仅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产业,而且因为现在许多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包产到户后,组织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比较困难,特别是梨坑外出人口多,组织起来更加困难。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削弱了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三怕”,他们还对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充满了迷茫。不知调什么,即使知道调什么,也不知如何调,就是当前大部分农村的情况。几年来,他们也尝试了一些新品种,如花菇等,但都没多少收益,或因市场、或因技术、或因没人收购。他们很希望政府在农产品销路是能有些更有力的服务。

我的驻村感悟


我的驻村感悟

今年6月,本人光荣地成为了驻**村连心小分队的一员。初来乍到的我,面对这样的挑战,心里不免有些畏惧:一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二是乡村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落差,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驻村工作和农村生活。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多余。我一到驻点村,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适应了驻村工作。

三个月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如今我对驻村扶贫工作也有了些许理解。驻村工作考验的不止是能力和智商,经验和情商更为重要。工作如何符合严格的标准,如何正确协调多方关系等等,几乎每项工作都得百般思量。

在许多人的眼里,乡村是山水田园,驻村扶贫则是带薪休假。但事实上,驻村工作绝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这里是战场,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有冲锋陷阵。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无硝烟战争,想要打赢这场战斗,我们必须要防止厌战懈惰、畏难放任、急躁求成等不良情绪的滋生。扶贫前线中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要严把动态信息管理,确保信息动态更新;要加强统筹协调,打好帮扶组合拳,使各项工作安排科学、精确到位,确保扶贫工作全面开花。

今年以来,**村清退贫困户9户、合并1户,目前贫困户数52户,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我将会以更大的努力、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驻村工作中,以广大扶贫干部的点滴之水汇聚助推脱贫攻坚的滚滚洪流,为整县脱贫摘帽贡献力量。


挂职干部驻村工作体会


送我去xx挂职的汽车一大早从贵阳美术馆出发。

天下着小雨,路面湿滑,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缓慢前进……小雨拍打着车窗也威胁着田里的稻子和包谷。路边的稻田里还有没来得及脱粒的谷把、旁边还停放着盖着薄膜布的脱粒机……这些似乎在说——今又是个“偷收”天。

对于曾在乡下生活20多年的我来说,这种“偷收”一点也不陌生。从儿时到成年,也不止一次参加过这样的劳动。他其实就是老百姓周而复始的一种生产生活规律,也可说是老百姓“战天斗地”的轨迹之所在。难怪有人说老百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不得闲”,居山靠山、傍水靠水,随命打撞、靠天吃饭,百姓苦啊……思想的野马伴随着滚动的车轮,儿时的记忆交织着今天的感想,不知不觉到了xx乡政府。乡里的领导很热情,安排大家吃完中午饭后驱车前往凯坝召开村民大会。会上听了乡情村情介绍,心中感慨万千。这种油然而生的感慨一句话可以概括——基层才是最好的大学校。

之二:走错道的随想

昨晚没带铺笼盖被,所以回了趟家。今天早上洗漱完毕,照例检查车况后驾车去xx上班。因车限号,我驾车经水东路、金阳上麦站走高速去花溪xx。哎呀,路不熟,走着走着居然错到了清镇……绕来绕去走了200多公里才到xx。

晚上村里给我安排了住宿。乡村的夜晚很静,静得让人有些害怕。习惯晚间散步的我没敢出门,和衣躺在床上,伴着孤灯翻阅着组织编发的各种文件和交流资料。白天的错道也给了我许多联想——组织为什么要派干部下乡来? 派干部下乡来干什么? 干部下乡来该怎么做? 干部应该给百姓留下什么? 诸如种种问题总是在半睡半醒中反复映入脑海。无眠的辗转反侧间,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组织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在把舵——不让社会主义建设走错道、走弯道,不让干部的成长走错道、走弯道……

之三:乡场忆童年,农村大变化

今天是周四,xx赶场天,处理完村里工作,我决定上xx乡场看看。

xx的乡场并不大,抽完一支香烟的时间可走一个来回,但很热闹。年岁大点的老人家盘算着美味佳爻割肉的割肉、打酒的打酒;年轻的小媳妇小姑娘们正打量着光鲜耀人的时尚衣妆;小孩们点数着“摊子”上有趣的玩具,恨不得全都买回家。看起来心情不错……乡村在变化、生活水平在提高!

小时在乡下赶场,多次随父亲挑着农产品到乡场变卖。那时侯,农村经济条件不如现在好,交通条件也不行,乡场再远也只能依靠肩挑背托和步行。农产品换成钱后,置办些日常用品,条件好点的人会在街上吃碗“少午”再走,不少人总是舍不得花钱空着肚子赶路。渴了累了在路边饮口山泉或坐在石头上裹根叶子烟——尊为“歇气”……

之四:再加一个“数”

和我打过交道的人几乎都知道我在业界的一句戏言:“作曲家只管八个数(01234567),其余的别人去管”。这句戏言伴我走了十来个春夏秋冬,也伴随我完成了不少音乐作品,成了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些作品有的上过央视面向全国公开播映、有的发表在各级各类专业杂志深得好评、有的唱遍大江南北愉悦了不少心灵……这八个数字带来的和谐之音让我一度很幸福也很自豪。

通过一周的调研和走访,我对乡情村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心里又多了些以前没有的想法,诸如:想写一首乡歌在全乡推广演唱,唤起老百姓自尊和自信;想给全乡五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购点相关资料,以备教学参考之需;想对全乡布依族苗族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拯救民族文化遗产;想给全乡留守儿童作些义务教学、想给凯坝小学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这些也当成作品来做,再加一个“数”——那就是百姓的幸福指数。

之五:例会

第一次参加乡政府例会,八个村的主任、支书、文书以及全乡各口的负责人都到了。听完工作汇报,心中很有感触。总觉得自己还有好多知识应该向大家特别是一线同志们学习。这个会是一个集思广益的盛会,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帮助很大。这里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吸取、也有很多实际的工作得到具体处理。


之六:计生宣传黑板报

今天是计生办的熊玉龙等同志到凯坝开展计生宣传工作,正好支书、主任、文书都外出开会去了。来工作的同志都不会写排笔,我毅然接了此活。没想到一干就是一整天,虽然很累,但很开心。

之七:考察学校联系书籍1000余册

来凯坝之前,没想到这里居然会有这么个相对完善的完小。看到学校后,心中有不少喜悦,但又多了些困惑。村委会农家书屋及凯坝小学学生课外读物稀缺的情况让我突生捐书之心。随后向市作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出版社等联系,共得到文学、音乐、科技、儿童读物等方面专家的响应,大约有1000余册读物的收获。哎呀,心中说不出的高兴、感激……

挂职干部驻村工作领会


送我去xx挂职的汽车一大年夜早大年夜贵阳美术馆出发。

第一次参加乡当局例会,八个村的主任、支书、文书以及全乡各口的负责人都到了。听落成作报告请示,心中很有感触。总认为本身还有很多多少常识应当向大年夜家特别是一线同志们进修。这个会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嘉会,对工作的┞俘常有序开展赞助很大年夜。这里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汲取、也有很多实际的工作获得具体处理。

昨晚没带铺笼盖被,所以回了趟家。今天早上洗漱完毕,按例检查车况后驾车去xx上班。因车限号,我驾车经水东路、金阳上麦站走高速去花溪xx。哎呀,路不熟,走着走着居然错到了清镇……绕来绕去走了200多公里才到xx。


对于曾在乡间生活20多年的我来说,这种“偷收”一点也不陌生。大年夜立时到成年,也不止一次参加过如许的劳动。他其实就是老庶平易近周而复始的一种临盆生活规律,也可说是老庶平易近“战天斗地”的轨迹之地点。难怪有人说老庶平易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时不得闲”,居山靠山、傍水靠水,随命打撞、靠天吃饭,庶平易近苦啊……思想的野马伴跟着滚动的车轮,立时的记忆交错着今天的感触,不知不觉到了xx乡当局。乡里的引导很热忱,安排大年夜家吃完正午饭后驱车前去凯坝召开村平易近大年夜会。会上听了乡情村情介绍,心中感慨万千。这种油然而生的感慨一句话可以概括——基层擦鲱好的大年夜黉舍。

之五:例会

世界着细雨,路面湿滑,汽车袈溱蜿蜒的公路上迟缓进步……细雨拍打着车窗也威逼着田里的稻子和包谷。路边的稻田里还有没来得及脱粒的谷把、旁边还停放着盖着薄膜布的脱粒机……这些似乎在说——今又是个“偷收”天。

之三:乡场忆童年,农村大年夜变更

xx的乡尝尝不大年夜,抽完一支掀揭捉的时光可走一个往返,但很热烈。年事大年夜点的白叟家计算着厚味佳爻割肉的割肉、打酒的打酒;年青的小媳妇小姑呐绫乔正打量着光鲜耀人的时尚衣妆;小孩们点数着“摊子”上有趣的玩具,恨不得全都买回家。看起来心境不错……村庄在变更、生活程度在进步!

今天是计生办的熊玉龙等同志到凯坝开展计生宣传工作,正好支书、主任、文书都外出开会去了。来工作的同志都不会写排笔,我毅然接了此活。没想到一干就是一成天,固然很累,但很高兴。

今天是周四,xx赶场天,处理完村里工作,我决定上xx乡场看看。

经由过程一周的调研和访问,我对乡情村情有了必定的懂得,心里又多了些以前没有的设法主意,诸如:想写一首乡歌在全乡推蛊揭捉唱,唤起老庶平易近自负和自负;想给全乡五所黉舍的音乐教师购点相干材料,以备教授教化参考之需;想对全乡布依族苗族平易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顿,拯救平易近族文化遗产;想给全乡留守儿童作些义务教授教化、想给凯坝小学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这些也当成作品来做,再加一个“数”——那就是庶平易近的幸福指数。

之四:再加一个“数”

小时在乡间赶场,多次随父亲挑着农产品到乡场变卖。那时侯,农村经济前提不如如今好,交通前提也不可,乡场再远也只能依附肩挑背托和步行。农产品换成钱后,置办些日常用品,前提好点的人会在街上吃碗“少午”再走,不少人老是舍不得花钱空着肚子赶路。渴潦攀累了在路边饮口山泉或坐在石头上裹根叶子烟——尊为“歇气”……

之二:走错道的随想

和我打过交道的人几乎都知道我在业界的一句戏言:“作曲家尽管八个数(01234567),其余的别人去管”。这句戏言伴我走了十来个春夏秋冬,也伴随我完成了不少音乐作品,成了我生活和工作中弗成缺氨赡成分。这些作品有的上过央视面向全国公开泊竽暌钩、有的揭橥在各级各类专业袈溆志深得好评、有的唱遍大年夜江南北愉悦了不少心灵……这八个数字带来的调和之音让我一度很幸福也很骄傲。


晚上村里给我安排了住宿。村庄的夜晚很静,静得让人有些害怕。习惯晚间漫步的我没敢出门,和衣躺在床上,伴着孤灯翻阅着组织编发的各类文件和交换材料。日间的错道也给了我很多联想——组织为什么要派干手下乡来? 派干手下乡来干什么? 干手下乡来该怎么做? 干部应当给庶平易近留下什么? 诸如各种问题老是在半睡半醒中反复竽暌钩入脑海。无眠的┞贩转反侧间,我似乎找到了谜底:组织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在把舵——不让社会主义扶植走错道、走弯道,不让干部的成长走错道、走弯道……


之六:计生宣传黑板报

来凯坝之前,没想到这里居然会有这么个相对完美的完小。看到黉舍后,心中有不少喜悦,但又多了些困惑。村委会农家信屋及凯坝小学学生课外读物稀缺的情况让我突生捐书之心。随后向市作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出版社等接洽,共获得文学、音乐、科技、儿童读物等方面专家的响应,大年夜约有1000余册读物的收成。哎呀,心中说不出的高兴、感激……

之七:考察黉舍接洽书本1000余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