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基层领导工作总结 > 导航 > 浅论基层领导权威

基层领导工作总结

浅论基层领导权威。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浅论基层领导权威”,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浅论基层领导权威

基层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基层领导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一支领导队伍。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基层领导者的权威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发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一、基层领导权威的重要作用所谓领导权威即影响力,是职务权威(即权力)和信任权威(即威信)构成的。职务权威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职务权威具有强制性、外在性,它是由领导者的职位和社会观念决定的,对于一个基层领导者来讲,职务权威是外来的东西,当在其位时,它与你结合在一起,一旦职位解除,它就自然和你分离。信任权威则是基层领导者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渗透性和内在性,是由基层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实践经验、思想水平、群众关系、执政能力、工作方法等因素产生的,在一般情况下,职务是个常数,不论哪个领导者,只要是同一等级和同一范围的领导职位,就具备相同的权力,相同的职务权威。而信任权威则是一个变量,它可因领导者素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可以因一个领导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不同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而有所差异,所以基层领导权威的大与小、高与低起决定作用的是信任权威,是人格的力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领导者的信任权威和普通常人的信任权威等同时,或不及常人的信任权威时,就说明该领导的领导权威丧失殆尽,就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了。一般来说,领导者没有和领导者职位相适应的信任权威时,就应该调整其职务。基层领导权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面:(一)职务权威(即权力)是进行领导活动的必备条件。人类社会的领导活动总和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领导权力可以使领导拥有强制下属的力量,凭借权力可左右下属的行为、处境、前途和命运。随着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其领导职务权威逐渐弱化。(二)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与领导功能是同向同步,水乳交融,密切联系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训也正是对领导权威特别是领导者信任权威作用的最好注释。具体的讲,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是领导功能的基础,从现代领导的特点看,领导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者所以能够率领被领导者(包括群众)完成领导任务,实现领导目标,原因就在领导者具有影响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正是领导的信任权威。领导功能的发挥和作用大小,都依赖于领导信任权威的高低,信任权威越高,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一个没有相应领导信任权威的人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担当领导重任,实施其领导功能。2、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是领导活动成败,事业盛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江泽民同志、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而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任权威则是领导功能基础。所以,一个领导者是否具有较高的信任权威,不仅直接关系着领导者的业绩,而且也关系着领导活动的成败,事业的兴衰。3、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风范力量。领导干部身居领导岗位,掌握有干预和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权力和手段。因此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对国家机关的防腐拒变,对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对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大的道德作用、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4、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是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等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提高的领导力量。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任权威是领导者由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对社会产生的某种影响力,从而获取人民群众信任拥戴的一种精神力量。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作用都有赖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这种信任权威。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这种信任权威的力量,再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都难以落实,再健全完备的组织机构也是空泛、无力的。二、当前基层领导权威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在基层领导权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层领导干部的事权、财权、人权逐渐上划,而责任确下放无限大。随着近几年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领导的事权、财权、人权逐渐被上级政府上收。使其领导权威不断下降,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了阻力。(二)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威意识淡薄,不注重建立自身较高的领导权威。领导干部有无领导权威意识,领导权威意识是否端正,这直接关系到领导行为是否科学和富有成效。然而现在不少基层领导干部权威意识淡薄,认为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不去追求建立应有的权威,而是一味地追求权力的大小和权力效应,以至放松了个人才智

浅论基层领导权威第2页

、能力、品德和政绩的提高,加之滥用职权,使其领导权威不断下降,贻误了事业,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不应有的巨大损失。(三)部分群众的领导权威意识淡薄,无政府主义的思潮影响依然存在。一些人崇尚拜金主义、目无组织、目无纪律,无政府主义盛行,不能很好贯彻或不愿意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四)滥用职权出现某些权力蜕变的现象。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谋取政策和制度之外的特殊待遇。如超规定用车,超规定医疗以及为子女亲友谋取各种好处等,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领导跑官要官;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打着本人职务的旗号经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来谋取非法利益,借婚丧嫁娶活动,收钱敛财等行为,这种吃权现象已发展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三、怎样建立基层领导权威基层领导权威的建立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锻炼,修养和改造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建立和提高领导权威,我以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基层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和服务观,正确使用权力、使领导权威中的权力常数切实有效。党的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基层领导干部要立足基层,紧扣实际,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使老百性从心底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所以基层领导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有办小事的成就感。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基层领导干部要利用手中权力去多做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事。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而不能丝毫的背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原则,秉公办事,勤政为民,不能也不允许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权钱交易。权力是一种历史责任和社会义务。基层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权力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观念。权力和义务同时存在于一切领导活动之中,对于无产阶级的权力来讲,权力就意味着服务。绝不可忘记服务这个宗旨而一味地追求伴随权力而带来的荣誉和待遇。在正确处理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关系,发挥职权投影能力和非职务影响力的作用时,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1、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使用职务权力,不施加职权影响力,主要应用信任权威,实施非职权影响力。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靠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同志间的友谊,靠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来影响、带动、说服、帮助下属、齐心协力完成任务。2、在紧急和关键时刻,必须大胆果断地使用职位权力。在一些紧急关头和重大问题上,要勇于负责,敢于拍板。当断不断,优柔寡断就会耽误工作,贻误战机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3、在运用职位权力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求实,切忌主观武断,不以感情用事,讲实话、办实事、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统一起来,讲究实效。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不放弃职权,也不乱用职权,大胆而谨慎地做好工作。(二)要经常开展自由化思潮的批判和斗争,清除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全体人民进行领导权威意识的教育,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有效领导。(三)努力塑造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信任权威。要培养和塑造,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树立起较高的权威,关键要能够做到“六要”:职务观念要对。作为领导者必须明确领导的职权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滥用职权,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权利。政治素质要高。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和复杂情况面前,旗帜鲜明,不随波逐流。领导才能要强。领导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科学分析和鉴别各种信息,敏锐地观察事物,认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预测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目标方针。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要善于倾听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多谋善断,依靠集体智慧,避免决策失误。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善于把自己管理的系统组成一个功能齐全,高度统一的整体,有效地协调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关系,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娴熟业务本领。务实形象要佳。基层领导干部努力培养和树立自己务实形象,要下功夫做到:知民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使实劲。以上对下高度负责精神,认真指导基层办实事、把劲头使在提高基层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和基础工作基层建设上。抓落实。树立“实干、公正、廉洁、奉献”的形象。讲实话。对上对下,以诚相待,绝不可虚情假意,不可为讨好上级报喜不报忧,不可欺上瞒下,特别要敢讲真话,绝不可阿谀奉承。权力观念要正。能否具有正确的权力观,进而正确地行使权力,关键还在于基层领导干部的自身,因此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在履行职务、行使权力一定要牢记权力属于人民、如果用权来谋取私利,那就必然从根本上丧失掉为人民掌权的资格,二更要明确领导权就是服务,要把掌权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放在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应该慎重地对待权力,切记权力是一把“双忍剑”,人民的权力不容亵渎,从而严格自律,树立牢固正确的权力观。生活作风要好。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嘴不馋、手不长,腿不懒,耳不偏,心不散,从而树立较完善的形象。基层领导干部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领导权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加强,党的威信才能提高,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葆,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浅论基层法院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实践点


浅论基层法院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实践点

浅论基层法院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实践点
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这既是新新形势下党中央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期望,同时也为政法工作谋求新的作为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法院必须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当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找准抓好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实践点。笔者仅就本人学习和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抓好队伍建设,提升司法能力
基层法院处在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前沿,基层法官既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力军,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还是公正廉洁执法的主体和践行者。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基层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把领导班子建成讲政治、懂业务、爱学习、会管理、能吃苦、威望高、组织信任、群众满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好班子。其次要深化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法院的要求,改进学风,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固树立新时期人民法官的核心价值观。三要深化基层法院党的建设。强化党员法官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号召广大党员法官勇于承担重任、敢于严格执法、善于破解难题、甘于吃苦奉献。四要选准载体,继续把“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基层法院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队伍现状和审判、执行工作的岗位性质、特点,强化教育培训、转变司法作风。要把学习贯穿整个主题实践活动的始终,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业务、学历史、学科学,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通过学习拓展法官的知识层面,把每一位法官都打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法官,从而有效促使司法能力提升。自去年以来,县法院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目标,开办了“法官讲坛”,每周五下午,邀请领导党校教授、上级法院法律专业人士讲课的同时,给本院的每一名法官提供均等的展示才华和技长的机会,实践证明,“法官讲坛”充实了队伍建设的内容,助推每位干警司法能力提升。
二、强化能动司法,提高服务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指出:“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司法理念的重大创新。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不能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而必须主动服务,积极作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司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对照法条得出结论“投币机”般的操作过程,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司法必须遵从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司法必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动司法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结构调整、转变过程中的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基层法院审理案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案件在具体、内容和环节上出现了新的难度,新类型案件的解决需要寻求新的途径。案件处理过程中,在依法的前提下,既要考虑社会稳定,又要考虑经济发展,既要切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社会对裁判的承受限度,因此能动司法具有广泛的国情基础。
当前还有部分案件按照法律规定作出的裁判,很难达到案结事了,受儒家思想、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商业规则等非法律因素长时间的浸润影响,个别案件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判决难以接受,办案过程中,需要法官因案制宜,用调解的办法和谐解决,以达到双方满意的良好社会效果,因此说能司法具有深厚的司法基础。
能动司法以为人民群众、为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目的,能动司法的过程应当充分体现为经济发展提供的政策服务、为社会稳定提供的保障服务、为知识产权提供的科技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的热情便捷服务,通过能动司法、有效服务,把办案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三、突出以人为本,强化便民利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三项重点工作的推进离不开人,同时也是为了人。无论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还是内部管理创新或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都要把人的生存、成长、发展、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对人的教育、尊重和关怀。
在诉讼的初始环节,就为来诉来访的群众提供热情便捷服务,尤其是基层法院,要立足辖区现情,从细微处做起。4月份,法院设置了立案信访便民服务窗口,加强诉讼引导、诉讼流程介绍、查询咨询服务、风险提示、首问负责、公开承诺等工作,一声问候送去春风般的温暖,一杯开水消融心头积淀的冰川,一把椅子解除路途奔波的疲劳,一支钢笔记下依法表达的诉求,一腔热情驱散额头凝重的疑云,文明接待树立起人民法官的司法公信。结合某些当事人的特殊情况,推出了“假日法庭”,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均可即时开庭。
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进一步弘扬“马锡五审判方

浅论基层法院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实践点第2页

式”,深入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大力推广巡回审判,积极开展了送法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把法庭开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最大限度地给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切实减轻当事人的奔波之苦。自去年以来,县法院共巡回审判案件630件,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普遍好评。
今年拟对标准化审判法庭进行内部装饰,我们将充分考虑对残疾人的关心和重视,尽力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通行条件。
在平时工作中,进一步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诉讼要求,尽可能多的给予属于弱势群体范围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申请人司法救助,近三年来,我院共给予30多名弱势当事人司法救助46万元,使部分长期上访缠访的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置。
四、多措同步并举,化解社会矛盾
基层法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化解社会矛盾,基层法院受理的案件,全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反映,基层法院要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执行、涉诉信访处理等职能作用。
在刑事审判中必须把握好宽严的重点和幅度,把握好同类型犯罪的量刑标准,推进量刑规范化,通过刑罚的手段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在民事审判中要妥善审理好民间借贷、损害赔偿、教育、医疗、住户、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劳动争议以及涉农等类型的案件,依法妥善审理好调结构、扩内需中发生的各类合同纠纷、融资纠纷、公司清算、企业破产、股权纠纷、税收征管、基本公共服务等案件。在行政审判工作中要坚持监督与支持并举,依法支持合法行政行为,依法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协调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的关系,积极推动完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力促官民和谐。
执行工作是整个诉讼的终端程序,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实质、关键环节,“执行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司法公信力的突出问题,解决执行难是基层法院维护法律文书的既判力、权威性、化解涉诉当事人矛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法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通过集中执行、法警参与、交叉执行、审计执行、和解执行、媒体曝光、联动机制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执结各类案件960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难,但执行案件一直是“清了又积,积了再清”。从内部原因分析,存在执行队伍素质不高、执行装备落后、执行方法艺术、执行程序不规范、消极执行等问题;从外部原因分析,也存在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执法环境有待改善、联动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从法律和机制层面上看,还存在执行立法滞后的问题。对抗拒执行、妨碍执行、不配合执行的行为进行追究和处罚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完善机制。
基层群众常按民间风俗习惯行事,给基层法院办理案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成“规”不成文的风俗与法律规定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现实,对法官的综合处置能力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给法官调解带来了机遇。去年以来,最高法院把“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工作原则,实践证明,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是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当前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的。用调解的办法可以解决依法裁判,但当事人不予接受认可的诸多问题,也可以实现裁判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法院调解结案1167件,调解率67.8%,这些案件无一上访缠诉。有一起274户农民状告某企业环境污染案,两次开庭未果,最后以调解方式结案,避免了矛盾升级和群体事件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调解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审判方式,可以贯穿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可以覆盖民事、刑事附带民事、轻微刑事、行政、执行案件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可以延伸至立案、再审审查阶段。需要强调的是,调解工作也需要以合法为前提,遵照法律关于调解的规定办事,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在优先调解的同时,明确调解的时限、要求和程序,不能无限期调解,更不能草率调解,必须切实保证调解的效率和质量。
五、做好内管外联,推动管理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包括法院自身审判和执行工作的管理,做好法院内部管理有助于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法院内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修改完善制度,建立机制、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等方式,加强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程序和质量管理。
近几年来,县按照科学管理、和谐治院的管理理念,坚持客观、公正、量化、公开务实、高效的原则,对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司法政务、审判执行、信息管理、涉诉信访、司法能力等涉及法院工作的各个方面跟踪问效、动态管理、综合绩效考评,考评办法、过程、结果全部公开,严格界定了奖励附加项目和否决指标,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文明奖励的重要依据,为每个庭、室、队、局和每位干警分别建立了绩效考评档案,通过考评,给勤奋有为者提供了创业平台,焕发了工作激情,令平庸后进者警醒感奋,尤其是增强了全体干警注重审判质量、追求案结事了司法意识。
从4月起,县法院进一步完善了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在立案之初就排定主审法官、开庭时间、地点、适用程序,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庭审过程一律公开,所有案件裁判结果全部公开,每一个诉讼环节都严格界定了时限,实行审限督办,无故超审限,按照错案追究责任。同时我院还推行了工作巡查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院务会,集体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和下两周工作打算,中层正职每月写出工作动态分析报告,先进的总结经验,后进的表态发言。院党组视具体情况不定期抽查个别部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现场及时指导、督办,推动各项工作均衡发展。
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参与特殊人群帮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重罚为辅”的原则,切实做好未成年犯罪审判工作,在其本人悔罪的前提下,尽量使用非监禁刑,注重庭后、判后延伸教育,使他们走希望之路,做有用之才。同时做好缓管免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跟踪帮教工作,帮助其自新,预防重新犯罪,减少社会对抗,增加社会和谐。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细心洞察,从各类案件中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妥善处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针对相关部门、单位在生产、经营、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适时提出司法建议,对提出司法建议要注意问效跟踪。三是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打击网上诈骗、网上盗窃、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同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选好新闻发言人,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主动向媒体介绍法院的工作情况,大张旗鼓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六、公正廉洁执法,树立法院形象
公正廉洁执法是党中央对政法机关、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既是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基本保证。古语云:“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廉洁是执法公正的底线,很难想象没有廉洁支撑的公正司法,一旦腐败,必然导致偏袒一方甚至枉法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把“公正、廉洁、为民”作为人民法庭的庭训,这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期盼,同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法官的素质要求,更是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每位法官必须达到、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最高人民法院号召在全国法院系统培养人民法官以庭训为核心内容的司法核心价值观,非常必要,也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力行之举。
公正廉洁执法是法官的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对法院而言也是一种风气。树立公正廉洁司法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人民法院、人民法官人民性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靠谁司法”的问题,把亲民、爱民、为民的行为升华为法官的自觉行动。基层法院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意、倾听民声、多办民盼、常解民忧。把深入群众形成一种制度,常态化、规范化。
加强廉政建设是执法公正廉洁的重要保证。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严格自律是廉政建设的旗帜,“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管好了自己,就表明了狠抓廉政建设的决心,也有利于加大力度。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尤其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生动教育。今年以来,法院重新聘请了廉政监督员,推行了“廉政跟踪监督卡”,建立了廉政报告和通报制度,在每月开展的卷宗评查活动中,开展案件回访,评查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评廉。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为主线,修改、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廉政建设制度,形成了贯穿整个诉讼全过程、覆盖全体法院工作人员的廉政网络。
三项重点工作涵盖了政法工作的方方面面,基层法院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有直接联系群众、熟悉社情民意、便于工作结合等优势,做好审判、执行和其他工作必须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推进势必会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得通过诉讼反映出来的社会矛盾得以有效化解,法院内部管理得以创新,并通过职能发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公正廉洁执法为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法院应有的贡献。

浅论公仆、公心、公认


浅论公仆、公心、公认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这三种意识中,公仆意识是关键。领导干部只有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保持一颗公心,得到群众公认,才能更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干部就是公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强调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有其内在必然性。一方面,我们党所坚持的唯物史观决定了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真正的主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党的领导干部只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做好人民的公仆,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种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工具的思想,其实就是公仆意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增强公仆意识,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公仆须有公心。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其职责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公心。有公心,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公正、公道、公平,决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坚持从公共利益出发来领导和管理公共事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和党的事业的行为坚决反对、敢于制止,决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坚持清正廉洁、永葆本色,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一个把党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领导干部,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人民公仆,必定能够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公认才有威望。真正的人民公仆,不是自封的,而是群众认可的。得到群众认可的领导干部才有威望,才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如何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呢?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但这个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如果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或者发生偏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二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认认真真地帮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三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出现矛盾时,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不与民争利,切实做到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浅论沟通与协调


浅论沟通与协调文章标题:浅论沟通与协调
沟通是一种集思广益的表现,是一种谈判的艺术及科学的方法,更是领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成功有效的沟通其首要法则是抓住对方的心。沟通的目的是要建立人与人间的桥梁,就像江河能纳百川。沟通协调为人类的企业组织提供更深层的意义,让广大的员工有所追随。多元化的社会更需借助沟通过程来达成共识,使得整个决策能顺利推动。所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有效的沟通协调是品质保证的先决条件之一。
沟通方式分为4种;沟通管道可分为2种;第一种沟通管道是正式管道,例如:布告栏、意见箱、内部通讯、年度报告、员工手册、员工调查、庆生会、忘年会、小组会议、动员月会、公文签呈等。第二种是非正式管道,例如:葡萄藤(小道消息)、球友、牌友、酒友、标会、结拜、死党、小圈圈。
沟通协调的障碍在于每人心中害怕说出真正的感觉、拒绝聆听别人的看法以及常见的防卫意识。企业体系内沟通协调的障碍包括:层层关卡阻挡(例如接待人员、助理秘书、总机小姐)、老板经常不在家(例如出差、开会、打球)、叠床架屋的结构(例如超过层级太多、下情无法上达)、本位主义浓厚(例如只接受本单位的工作训练,缺乏整体生产流程规划)。
为了消除以上种种障碍,我们必须大刀阔斧进行几项改革措施。
nbsp;沟通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迫切想与他人沟通协调。运用浅显易懂的辞句,掌握人性基本的原则,历经模拟情境的演练,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成为沟通协调大师。
良性沟通协调不外乎想达成2种最终的成果,第一种是包容不同意见,向上开展,获得最小公倍数;第二种是建立共同观点,向下聚焦,获得最大公因数。沟通协调方式包括书面的方式及口头的方式,书面沟通协调方式包括公文签呈、备忘录、意见书及通知书等等。口头式沟通协调方式包括语言、眼神、表情、姿势、衣着、仪容、生活形态、个人风格等等。
沟通协调犹如盖房子,开场白就像是盖地基,主文就像是钢筋水泥、隔墙屋顶,结论就像是内部装潢、粉刷油漆。沟通协调如同文章也应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应讲究以下原则:保持清晰的头脑,想什么就说什么、不拐弯抹角、简单扼要、真诚无伪、不矫揉造作。
企业内不仅主管能与每位员工保持畅通的管道,员工也必须随时向主管反应,同时员工之间的联络也同样重要。
管理阶级不仅要与员工共享资讯,更应大胆地将营运成败交付在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手上,故资讯的快速流通将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的运作像海绵般从四面八方搜集各种信息,然后再将所有信息快速传达到内部各个角落,如此运作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企业内部的沟通并非由老板下达指令,也不是由基层呈报,而是由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共同操作的沟通型态,这种快速的沟通模式称之为海绵式的沟通协调。
“海绵式”的沟通协调侧重4F技术,4F就是四大原则。
“说服”的内容不单纯是阐明真理,最重要的是要让对方接受。语言仅透露出某人的想法及意见,非语言的东西则流露某人的感受,93的沟通是属非语言性质。语言的沟通需注意:音量要深沉柔和,速度要冷静自持,声调要沉稳内敛,抑扬顿挫、收放自如。过程必须有起承转合,条理分明。非语言的沟通管道包括语调、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衣着打扮及其它方式。
说服是通过特殊技巧劝说他人接受某种信仰和价值观,并且改变他人思想和行为。价值观和信仰在说明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你要说服一个人,首先要让对方相信你是他最诚挚的朋友。要想说服别人,就要懂得掌握说服的技巧。说服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局面、共同分享彼此心中秘密、勾划共同的立场、倾吐出内心深处真实的话,说服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每一个情境中创造双赢的局面。
一般人通常只听进对方说话的25,专业人士的成有40-80是靠聆听得到的。当员工有问题来找你时,你必须很专心。当员工主动提出沟通时,倾听也是极重要的。加强你倾听的技巧,让员工有机会回应。
聆听比演讲还难,尤其对有主见、意志坚强的管理者更是如此。聆听者需要超凡的胸襟与意愿来包容不同的想法,这表示要让多样的愿景共存共荣。用心聆听是统合所有个人意愿的正确途径,成功的企业领袖就是要能倾听组织的声音。聆听的原则就是不要打断对方的说话,不要预设立场,不要有偏见、定见、陈见。注意对方说了什么,而不是看对方怎么说。要放开心胸,接纳忠言直谏。要明察秋毫,注意对方一举一动。
聆听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从聆听中学习。要表现出对双方的交谈深感兴趣,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及动机,解除对方的警戒及防卫。通过聆听对方,也让对方聆听自己,增加互信基础,达到双向沟通。
深度汇谈(Dialogue)这个字的原意是与他人共处、与他人谈话,使真正的意义能够在谈话人之间流通。
 浅论沟通与协调

浅论沟通与协调 参与深度汇谈尚有4项基本条件。
深度汇谈的真谛就是在人们之间深植自由流通的意义,就像游荡在两岸之间的水流汇合一样。“如何将澎湃汹涌的大小河川汇流为浩瀚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深度汇谈的精髓,也是21世纪沟通协调的最高境界。
《浅论沟通与协调》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浅论沟通与协调。


浅论沟通与协调

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


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要办大事,也要善于办小事。但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一是“思路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出大思路、做大文章,工作中往往忽视基层的客观条件,只喜欢选择“大事”去做,一心想着“办大事”,贪“大”求“洋”,而对身边一些群众十分需要解决的“小事”不屑一顾,不躬身办理,自认为思路超前,“大事”办了不少,执政能力很好,结果是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好,到头来群众不满意。
二是“手笔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有急功近利思想,往往不顾所处的工作环境,一味追求“大手笔”,搞“大规划”,绘“大蓝图”,盼“大轰动”。应该讲,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基层任何一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都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有一些工作,明明是目前难以实施的,你硬要“打肿脸充胖子”,显然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三是“投入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过分追求政绩,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在发展方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可承受程度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唯GDP论”;在建设项目方面,片面认为规模越大越好,热衷于搞“见效快,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超越了当地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成了“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结果投入越大,损失越大,最后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
四是“声势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同志在工作上喜欢大造声势,热衷于设计工作载体,误以为声势越大,工作载体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就越能“一鸣惊人”。应该说,符合客观实际的工作载体的推出,对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是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如果载体过多、过滥,搞形式主义,大呼大嚷,表面上看声势很大,实质上却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结果“招数”越多,基层越难以“接招”,越难以抓好落实,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就是一些地方出现“上面热热闹闹,下面疲疲沓沓”现象的症结所在。
之所以陷入以上四大误区,主要原因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对党的执政能力缺乏全面理解,在思想上脱离了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使我们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具体到基层工作,我认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全心全意办好小事。这是基层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大事与小事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大事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小事,许多小事集合起来也就成了大事。可是有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办,大事不能办。我们一切工作的好坏都是以老百姓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为农民提供一条信息,帮助农民牵线搭桥找一项技术,这些事在基层领导干部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讲却是大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好了,群众才会信赖我们、亲近我们。因此,连小事都不会办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办成大事。
群众看重小事,小事会变大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小事里面有民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一定要办好。今年浙江遭受了台风袭击,在抗御台风及灾后的生产自救工作中,老百姓对我们基层党委、政府为其接通自来水、提供照明蜡烛、送去几斤大米等小事都十分看重、万分感动,正是这些“小事”为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反之,我们如果不把人民群众的这些“小事”当大事,不把这些“细节”当重要环节,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就会削弱执政的群众基础。二是小事连着大局。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环境下,对老百姓小事没有解决好或考虑不周到,完全有可能酿成大的后果。如前段时间,我们有些重点工程停建缓建,除一些历史原因外,主要是由于调研不深、工作不细,没有处理好征地工作中的一些小事造成的,最终影响了重点工程建设的进程,教训极其深刻。
提倡办小事,并不是否定办大事。领导干部要学会办大事,抓前瞻性、根本性的工作,但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应有不同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立足基层,紧扣实际,脚踏实地,不必争先恐后地去办所谓的大事。假如大家都去办“大事”,那么与老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小事”由谁去办?我们要练好一个基本功,就是善于办好“小事”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中央领导同志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在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同时,总是经常到基层去体察民情,到群众中去嘘寒问暖。对一些很小的事,他们总是不厌其烦,一再过问,使老百姓从心底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所以,基层领导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有办小

基层领导干部要办好小事第2页

事的成就感。
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就是大事的思想,多做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事。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水电气供应、社会治安、就医看病、就业再就业、关爱困难群体、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一一放在心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急需办的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实、办好、办成,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加强,党的威信才能提高,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浅论法律的理想


浅论法律的理想

什么是法律的理想?也许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在这方面,古希腊人曾有过颇为丰硕的论述,诸如公正与秩序等。但当公正本身以及其与秩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问题时,这些抽象的概念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了。奇怪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其颇为广泛的论述中却极少涉及到这一点,也许,这在中国士人们看来根本就不该是个问题,至少不是个紧要的问题。可能正是这些思想为深入人心的实用主义哲学提供了土壤,又或者反过来深受后者影响,这些就是法律的工具主义本质观。
当我们考查“法”字、“律”字的起源时,会发现其公平如水、均布之义也用来指代法律,这就表明“法律”一词本身就是一个人们不懈追求的品质——公平正义。如同给子女起名字一样,中国古人已将他们对法律的憧憬或法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应然性嵌入法律的姓名之中。但关于公平的各个侧面及其缘起却缺乏进一步的解释,为何如此?其重要原因就是世俗王权的强大和神权教义的缺失,将世俗法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推向不容置疑、不容争辩的地位。
上古时期,刑或起于兵、或起于祭,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诸如“受命于天”或“以德配天”,以此来证明立法的正当性。虽然神秘,但其主要基础并不全部来源于宗教,因为宗法制下的王权和伦理秩序仍然是把各个氏族和整个血缘社会紧紧维系在一起的主要手段。因此,当昏昧渐除,民智渐开,人们对神权法的抛弃并没用想象中艰难。即便在“铸刑鼎”、“铸刑书”的年代,最激烈的反对理由也仅是“民在鼎矣,何以尊贵”,一切与神无关。“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对实在价值的看重排斥了法的先验性,当法律的神秘主义薄雾渐渐透露出理性的曙光,也就为人们拒绝法律找到了与天意无关的理由。此时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如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而诸如公平与正义等已不再是跟秩序对等的概念了,它们不过是维护秩序下的一种基本手段,而并非最终追求,自然在哲学讨论中也无需多费笔墨。
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篇传世判词为例,案情是某甲与妻离婚后,其妻因事犯罪,妻请求用儿子立下的功劳为自己抵罪,某甲怒而不许。判词开篇即阐明大义“二性好合,义有时绝;三年生育,恩不可遗。凤虽阻于和鸣,鸟岂忘于返哺?”继而陈述案件事实“旋观怨偶,遽抵明刑。”后文则不厌其烦地多处用典,向当事人反复诉说“王吉去妻”之义、“母兮鞠我”之情,言辞恳切,说理性强,用心可谓良苦,因而深受后人赞叹,有称“真老吏判案,若金粉淋漓”。但反观通篇,虽文采飞扬,竟无一字涉及法律适用和法理明晰,至于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及是否适格也仅含蓄晦涩地隐藏在各种文学典故之中,全篇文体用四六格式,对仗工整,与其说是判决文书不如说是道德规范、纲常伦理的“劝谏书”、“劝世文”,法律反而成为了台面下的陪衬。历代被传为佳话的判词大多都是喻情说理、博采华章的文学杰作,但至于法理论证则语焉不详。
白氏的判词颇具典型性地表明中国士人不太关心法律的本体和未来,在他们看来,法律不过是礼教之后的不得已手段。由此古代立法思想也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重实效,轻法理。实效的取得并不完全依靠法律,其他手段在短时间内甚至比法律更为有效,如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在立法和司法上表现出任意性和随意性,如商鞅认为刑法的理想状态是“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不过失。”——也就是惩治所谓的思想犯,这种滥刑的主张虽然加强了君主的统治权威,却也当然地破坏了刑事犯罪的法理基础。古代司法裁判的理想即建立社会阶级各安其道的大同社会,但法律本身已是不得已手段,更遑论法理思辨、关系推理和抽象总结了。
当各家学派不再关注法律的本来意义和未来形态,只想最大限度发挥其“兴功惧暴”的功能时,也就留给了司法裁判者偌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不必过多考虑法条的适用与推理。这种朴素的法律价值观导致法律适用的模糊和司法裁判的人治模式,也使民众对法律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感,与其诉诸于法,不如诉诸于官。这种文化基因是中国古代迟迟不能形成一套系统法学理论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一格局已随着清末修律和西方近代法学理论的引进而有所改观,但传统的影响并未全部褪去,深入人心的观念不可能一夜之间消除,这一点或许值得我们关切。

浅论中国网络广告的创意


浅论中国网络广告的创意

互联网在十年间从“西洋镜”变为“生活必需品”。20xx年,中国网民突破亿人大关。对中国网络广告来说,“上亿网民”是一个里程碑,20xx—20xx年它以我们难以预估的速度在继续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xx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在今年年初就会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一、网络广告创意想法

众多数据及事实似乎都表明: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在20xx年后一路风生水起,前景看好。
但这里笔者想谈的是网络广告的创意,主要是指创意想法。谈到网络广告的创意,首先笔者偏向将创意执行和创意想法两件事分开:在执行的技巧上,笔者认为国内网络广告的水平还不错。但在“创意想法”这一节点上,悲观,还是乐观,这是个问题。我们难以凭偶尔一两次在国际某大赛中的获奖而作出结论。
中国网络广告的设计形式和创意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这主要是在提及网络媒体的状况,但在网络创意想法方面的表现也是同样的。大多数广告主都“被告之”他们应该将一部分市场预算投入到网络广告上:广告主支付几十、上百万的人民币向那些门户网站(比如新浪)购买媒体空间,然后交给他们一幅平面广告——有时甚至是仅仅把平面广告进行了扫描,以此填充购买的媒体空间。而在一些网站公司,其创意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广告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不具备专职文案。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情,不能敏锐地监察到竞争对手的新近动作,不能及时捕捉最新Web广告动态。
广告人做的就是创意想法,没有想法的广告,不管线上线下,都是垃圾。事实上,除了媒体选择,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的创意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通常,线下广告的“点子”被用于线上广告;反之亦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线下广告可做到的,网络广告都能做到,并且还能做到很多线上广告所无法企及的。可见这是一个展示创意想法的大舞台。网络广告可以做到传统广告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于任何创意人而言,都是展示想法的好机遇。尽管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扮演着创建品牌的角色,尤其是通过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进行品牌体验,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方式都无法企及的。在中国,像耐克(Nike)、奥迪(Audi)这些实力强大的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就是网络创意的推动者,在国外这一点尤为突出。于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奥迪在这方面是最超前的。
网络广告策划中极具魅力、体现水平的部分就是创意。一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二是技术上的创意。网络广告的创意因素主要来自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是一个超媒介,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特点。互联网因为不同的传播目的、传播对象,可以承载不同的广告创意,同时互联网是电脑科技和网络科技的结合,注定这个媒介的高科技特性,也带来了更加多变的表现方法,为网络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方向。

二、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

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人类是地球上最具互动性的动物。只要醒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连串与周围的人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我们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方式面对我们周遭的一切,接受不同的信息,然后经过消化,再反馈出去。简单点,就是双向的沟通,唱独角戏是件很尴尬和恼火的事。就像互动性会使交谈的双方或多方都能表达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
internet作为一种媒体,是最具有这种相似的互动性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多数时候是单向传播讯息,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就好像听报告。而internet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讯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讯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讯息,这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网络广告最为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大胆预言:“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无疑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它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在传统媒介可以借助短信互动前,最多也只能用电话和书信来互动,而传统媒介并不具备通信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却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这种新型置入式行销,使消费者不但可以浏览产品信息,还可以将产品把玩在手指之间,这也是网络广告具

浅论中国网络广告的创意第2页

有魅力的地方。“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这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时间,达到了从单一告知性广告转变成互动性产品的比较。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互联网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双向互动)、利用电脑终端的丰富表现形式是对广告创意的巨大挑战。这也给了创意人很大的空间将创意生动化。因此,最出色的互动广告创意人才应该站在发展的最前沿,并拥有扎实的广告创作技巧和专业知识。
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既是“反馈”的渠道,又是“评说”的平台。这正是交互性网络广告的比较优势。网民在浏览网络广告的时候,不仅可以快乐地欣赏,同时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广告使广告主、网民、目标顾客以及发布者之间都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点,而其他媒体的广告却很局限。
如某网站上的“天降好酒”游戏广告就是一个经典的互动广告的好例子。从游戏层面来说,这个广告算不上刺激、好玩,但关键在于它通过设计与创意实现了附加功能与广告内容的完美结合。该广告是这样的,进入游戏,用鼠标控制“爱喝酒的老头”去接天上掉下的各色酒瓶,绿、白、蓝、黄等。各色酒瓶代表着不同分值,其中以黄瓶分值最高。其实黄色正是该产品的外包装,这正是在无意识地强化访客对水井坊外包装的认知。更精彩的是,在接酒瓶的过程中,为了控制游戏时间,各种关于该产品的选择题,如“该产品的包装共有几项专利、该产品有哪几种度数”等会作为“关卡”出现,答对增时、答错减时,这些平时并不惹人喜欢的“问答题”一下变成了游戏中惊险、刺激的“亮点”,访客们不仅争相点击,还会主动记忆。这样的广告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创意者的智慧。
企业、销售、制作全面沟通,使广告创意、制作水平和企业目的达到一致。比如,FM365.com曾经在首页上放置过一则某品牌的广告,打破了常规的呆板做法,不是单调地说明产品情况,而是通过别致的FLASH和人物形象体现其产品的亲和力,它的点击率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百分点。
在互动广告逐渐活跃的今天,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做到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以及如何把互动广告的附加功能转化为广告的直接功能与目的,是摆在互动广告创意、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互动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
某品牌手机有一个ETV广告,它的导航界面是设置在搜狐网站首页上的一个巨幅FLASH广告,这个广告本身不会打搅访客,但如果你晃动鼠标发现这个界面有游戏的功能:点击画面上形态各异的蝴蝶,音乐便会响起,蝴蝶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舞。点击这个广告后,屏幕上出现一个网络电视窗口和该手机的主页,网络电视对话框提示是否播放,点击“是”,便能欣赏其电视广告片了。播放完毕后,屏幕上出现“意见反馈”“转发朋友”等按钮,提示访客可以向其网站提交评价,或转发到朋友的电子邮箱里。在其主页里还可以自由点击它所设置的不同栏目,甚至可以提交自己所设计的广告语等等。
这个ETV广告首先做到了通过动听的音乐、精美的画面以及游戏的功能从心理上对注意它的受众进行奖赏和补偿,让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都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点击广告,并进一步点击;其次,由于是互动,受众不再是受众,点击、发表评论以及“设计广告语”等行动,已经使受众参与到广告展示的过程中,成为了广告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互动广告通过互动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由于我们一再强调网络广告的交互性和实时互动,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性应当成为评估网络广告的主要标准之一。甚至这样的表述也应当可以接受:如果网络广告失去了互动,就没有必要在互联网上投放,最多也只能成为其他媒介传播的一个补充。所以,未来的网络广告创意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当然,对于热衷技术应用的广告创意人来说,互联网的高科技特性也为网络广告的创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事实上,互动性是internet之所以如此丰富和精彩的最重要原因。英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互动TV频道,笔者并不了解它所谓互动的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现代媒体所发展的趋势。这里所说的“互动性”不是仅仅指这种简单的互动性,而是要能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过程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从而最终实现自由的联结性和转变性。
当然网络广告创意仅仅有互动性还不够,还必须更单纯、直接,而且吸引眼球。创意不新鲜,用户不爱点。网民的阅读习惯,是非常跳跃而且没有耐性的,网络广告稍微无聊一点,就会被鼠标消灭掉。

三、网络广告的局限性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网络广告也同样有诸多限制,比如:制作门槛低、成本便宜,以及频宽本身的技术限制(文件大小、所占空间、网络转换速度)等。这也是现今网络广告的最大限制。我们的网络技术还没有发展到“随心所欲”的地步,看看本地的获奖作品展,就可以明了中国网络广告当前的水平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创意不进步的借口。创意人应该在创意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在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照广告主的要求。只有当他们开始渴望练达的策略和杰出的创意时,这种情形才会改变。要达到这一点,广告主需要认识优秀的网络广告是如何产生的,并珍视它们。但是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创意人应关注创意,以保持高水准。

结论

总之,网络广告的互动性使得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可以更直接。网络广告就像是一个舞台,无论作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和彼此间的动作互相结合,才有意义。如果没有参与,就没有任何意义。作为广告人应该创造出更有创意、更有趣味、更人性化的互动网络广告。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心得体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对共产党人而言,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思想上出现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心得体会1】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之于政党,堪称生死攸关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现代政党是为共同的政治目标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必须有政治上的纪律和规矩来维系政党运行、保证其政治目标的实现。一个政党如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严,允许其各级组织在政治主张上各树旗帜、在政策主张上各搞一套,允许其党员干部在言论上口无遮拦、想说啥就说啥,在行动上为所欲为、想干啥就干啥,这个政党怎么能有凝聚力战斗力呢?怎么会有政治作为、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呢?更何况我们党是一个有着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领导着13亿人口的执政大党。正是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再次强调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扭住了党的建设的“牛鼻子”。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基础,一直是我们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

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核心是什么?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就是旨在强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确立,服从和执行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听从中央统一指挥,服从中央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成员要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纪律松弛了,中央权威被亵渎了。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必须汲取。那么,新形势下应该怎样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呢?有三个方面必须明确。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不动摇。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对“权威”比较敏感,觉得“权威”提多了就压制了“民主”。这显然有失偏颇。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维护中央权威,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任何工作都要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尤其是在涉及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决服从中央命令,自觉与党中央步调一致。在这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全党每一个同志态度要非常鲜明,立场要非常坚定,行动要非常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在党内,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决不允许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

自觉遵守党章不打折。党章是我们党的总章程、总规矩,是党的根本大法,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要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党章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是对党内生活秩序的总概括、总要求,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纪律要求。党组织也好,党员也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好,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章这些规定,以党章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无论何时何地都做到思想上敬畏党章、行动上有规矩方圆、耳边有警钟长鸣。对于违背党章的言行,必须严肃处理。如果党章形同虚设,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了“纸老虎”“稻草人”,就会形成“一人违纪,众人随之”的“破窗效应”,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

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变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旦作出,就只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没有什么商量选择的余地,也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可能。贯彻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坚决排除“梗阻”,防止上下不贯通,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不能心里拨拉着个人的“小九九”,而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搞变通。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心得体会2】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正是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守崇高理想信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艰巨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增强“四个意识”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四个意识”是统一整体,为的都是确保全党方向和立场坚定正确,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队伍整齐有力。怎样体现“四个意识”?如何检验“四个意识”?首先就要看是否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在党的核心周围;就要看是否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核心看齐。只有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有力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有效应对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伟大事业需要坚强领导核心。这次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人心齐、泰山移。”全党向中央看齐,保持高度团结和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毛泽东同志说过:“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好新的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今天,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四个意识”强不强,不是抽象的,体现在一言一行;不只看表态,更要看实际行动。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切实行动。坚持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我们就能更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不断书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