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 导航 >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本领恐慌》有感

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本领恐慌》有感。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本领恐慌》有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本领恐慌》有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小平女士编著的《本领恐慌》系列丛书,重点研读了其中的《学习化生存》。综观众人对此书的评论,有的认为是对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反思,有的看到的是对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有的认为是讲述学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还有的把它看作是类似卡耐基的生活指导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每个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联系实际的角度和关注问题的重点互有区别,但“本领恐慌”的普遍存在为大家所认同。
早在1939年毛泽东主席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正是有了这种清醒和觉悟,我们党在毛泽东带领下开展了著名的延安学习运动,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高超的领导能力,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可以看出“本领恐慌”彰显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也成了战胜困难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把党的自身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放在首位,第一站以赶考之心重返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他在西柏坡的讲话中,不少语句成为了之后中国公众熟知的语录,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也为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从实践中找到解决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理论思想。党的第四代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是对第一( )代党的领导人的“本领恐慌”延续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工作的观念和学习、调研的方法,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是更宽辐面、更高层次正对这种发展变化的层级,产生本领恐慌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压迫感和危机感越大。
面对本领恐慌,应该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其一,只有学习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应变之道也是学习,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抓住新机遇,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不停顿地克服本领恐慌,走向成功。其二,才能是从学习中得来。本领恐慌的因果关系在于,恐才能之不足而慌张,而才能从何而来?诸葛亮在著名的《诫子书》说“非学无以广才”。 康熙皇帝在群臣称赞他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立即予以批驳:“如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无论多高,都是学习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
关于什么叫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古往今来都是常说常新的永恒课题。具体到个人,在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间来工作和创造时,“学习”就是不断提高和不断超越的基础,更是逆流而上时需要不断思考、调整和修正的“航标”。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都是对怎样学习的阐述。《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巩固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又把学习分成学、问、思、辨、行等五个步骤等等。这些论述既回答了什么是学习,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是对学习方法的精辟总结。但从根本上讲,在工作实际中最基本是要做到“工学和合”,就是工作与学习和谐一致。学习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容易直接针对当时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更能直接促进工作,快速提高本领。工作与学习相合一,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因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是本领恐慌的症结。联想总裁柳传志说:“别的企业都看重应聘者有没有经验,而我们看重的是会不会总结经验。”会总结经验,才会把经验转化成为智慧、素质。因此,“工学和合”也就回答了三个问题,为何学——为工作而学;学什么——根据工作的需要学;怎么学——从工作中学习工作。
每个人都有不同侧重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习理论思想和法规政策,学习本职业务和专业技能,学习谋划创新和协调办事等等,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从一般意义讲,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正是老生常谈的“三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一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能拓宽视野,对素质培养大有脾益。今天,虽然有电视,有网路,书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载体。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呢?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要翻翻目录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本领恐慌》有感第2页

,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绝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马观花,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控制地读万卷书,建立起自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改革创新的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行万里路。人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百闻不如一见”。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卷书得不到的很多好处。书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行万里路,则能够“见”,效果大大胜于闻。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事实更能给人以触动,亲身经历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从而观念变,见解变,头脑变!绝不能呆在书堆里练本领,练素质,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行万里路,就是要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交万个人。诺贝奖获得者瓦勃格指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当代的科学巨人进行个人接触” 。交万个人不仅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广得资讯,开拓视野,扩大智慧来源,多一些读书得不到的收获,甚至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联系工作实际,办公厅也在不断创造这种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每年深入持久地开展读书和写读书心得活动,结合实际组织进行考察调研,省市办公厅(室)人员交流学习等,既促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又指导大家不断实践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曾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越来越高工作目标和要求,我们要克服本领恐慌,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要达到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只有靠学习,学习才能生存!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夜读《鲁迅选集》有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夜读《鲁迅选集》有感


(一)
破落子弟一少年,穿梭当铺知世炎!
社戏途中伴闰土,辗转求学仅八元。
飘扬过海怀壮志,祛除病痛欢父颜。
日俄战争在辽东,看客围观心凄然!
(二)
学医本为医世人,人心不古壮志变。
人无精神如朽木,看客哪个不体健?
喜笑怒骂皆文章,赤膊摇旗来呐喊!
昏昏沉沉皆欲睡,痴痴痛痛在心间。
(三)
风卷残云荡污尘,天子从此非为神!
民国当为民众醒,封建遗老均转身。
馍沾鲜血医痨病,菜和人肉出狂人!
痛定思痛久彷徨,东方欲晓雾更沉。
(四)
为了忘却叙纪念,龙华喋血哭英年。
华北难容一书桌,可怜东北好河山!
奋笔疾书夜正阑,孤灯相伴无意眠。
华盖运交复何求,剿匪何日能罢战?
(五)
攘外必先安国内,哪管国破金瓯残!
愤世嫉俗出正义,投笔胜枪缘抗战。
三立当为有志年,三多天命即入棺!
铁骨铸就民族魂,先生梦中战前线!
(六)
万人空巷为哪般,泪奠先生魂归天!
孱弱身( )躯战病魔,浩然正气挽狂澜!
铁骨奴颜泾渭明,站死跪生谁汗颜?
轰然逝去炳千秋,立雪程门夜感言。
(七)
英雄何不寿比山?南山竹海心中念。
西子湖畔瞻武穆,唾骂四小跪亿年!
古今多少遗恨在,青史不废自留传。
民族脊梁渐淡出,空留躯壳魂九天!
近日,听说,我只是听说,仅是听说而已,有人想让先生的文章渐渐地淡出中学课本,不想让先生的文章再让我们的后人读了,心中顿感万分之愤怒。“民族魂”,这是先生不幸逝世后,国人对先生的忠恳评价。毛泽东在《新民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是:“……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真的不知道有些人的社会观察力与洞察力,是不是比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还要深刻、还有敏锐?鲁迅先生在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看看近来的各种刊物,昏话之多,每与十年前相同,但读者的眼光,却究竟有进步,昏话刊物,很难久长。”选不选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不要下决心忘记历史、下决心忘记过去;然而,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过去,就实在是意味着背叛,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让某些人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课本中淡出去吧!可我总以为,在中华民族新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如果缺失了鲁迅先生的这一页,是不是多少有点数典忘祖、连自己是哪国人也不知道了!?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 )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办事的艺术》一书,是一本为人处世枕边书、迈向成功实战书、公务人员实用书,它告诉我们办事的艺术:通过谋略、方法和技巧,力求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实现因人而异、因势而就、因时而为,从而把事情对待好、选择好、把握好、处理好。
《办事的艺术》一书,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有人事虽办得好,却不为人赏识,不为人重视,甚至遭人嫌,更( )有遭人议,与其初衷大相径庭。为什么?未掌握其中的真谛。其实,只要有特定的套路、明确的方案和清晰的目的,一切按计划运作,事情一定会办好、会成功。
《办事的艺术》一书,从提高办事素质到挖掘思维潜能,从探求办事方法到讲究礼仪艺术,从遵守办事准则到发挥聪明才智,从办好领导、下属、同事有关的事到朋友、家人有关的事,告诉我们:无规则不成方圆;办事是人生智慧。智慧有大智慧、小智慧。大智慧是根本,是主线,如做人、信念、胆识、态度、习惯、资本;小智慧是枝叶,是扶持,如眼力、变通、套路。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整棵树的生命旺盛,枝繁叶茂。
《办事的艺术》一书,让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办事为处世,二是处世是做人,三是做人看办事。如何与时俱进地办好事。我认为,不仅要读实用书、专业书,还要读文史哲,有时对指导工作也有用甚至更有用。对于领导干部,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读点文史哲,可以处理矛盾,化危为机,更好地工作。对于公务人员,主要工作是办好公务,完成任务,读实用方法书,可以熟悉理论,掌握方法,熟练地工作。最重要的是,公务人员主要职责是为民办事,为党办事,读点文史哲,可以以史为鉴,清醒头脑,修养自身,境界高远,积极有效完成使命。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二)——读《远去的罗敷河》随感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二)——读《远去的罗敷河》随感


王琪无疑是我的偶像。在我还为堆砌一篇作文而头晕目眩的少年时期,这位生于华山之阴、罗敷河畔的才子便驾驭着诗歌驰骋在中国校园诗坛。世事沧桑,诗歌山呼海啸的时代在工业文明的澎湃中迅速沦陷,坚持在诗行中行走的王琪,也在这难以逆转的沦陷中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十多年后,我无意中闯入了王琪的博客,水到渠成地与他有了交流。其时,他刚刚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远去的罗敷河》,谦虚地要赠我这个小乡党指正。我学识浅薄,岂敢指正,唯有虔心拜读,甚至只有看热闹的份儿。
诗集到我手上颇费周折,王琪寄出去许久我仍未收到,我用“好诗多磨”安慰他,猜想是不是被哪位钟情他诗歌的邮递员收藏了。最终,王琪只好再次赠我一本,很快我便收到了。只是轻轻的翻阅,王琪的质朴、袒露、忧郁、自省、沉思、伤感裹挟着罗敷河的气息和夫南村的记忆迎面扑来,令我猝不及防、欲罢不能。
诗集分上下部。在以《时光是缓慢的疼》命名的上部,王琪对往昔、家庭、事业、世故、故乡的思考在白纸黑字间闪烁。
白白流失的那些时光
时常让你感到懊悔
一个三十多岁的人
经受过的东西
写出来,不过是一张纸
显得又轻又薄
——《简单的生活》
在增高的岁月门槛面前
我俯首自问
今天的分量究竟多重
——《说到今天》
倾诉般自然流畅的诗句,透露出诗人对光阴的惋惜和现状的自责。但诗人又没有自怨自艾,他笔锋一转,对生活的热爱、现状的释然直至大彻大悟又跃然纸上:
这些年,你过得不好也不坏
生活简单极了
简单的生活真好
这正是你所想要的
——《简单的生活》
放下苦痛
放下悲伤
放下人世间的恩怨
放下生与死
放下全部的泪水
没有放下的
都让它升入天堂
——《放下》
王琪在西安西郊的一个工厂工作了九年,可诗人刚毅的秉性似乎在官僚气息浓厚的老牌国企中不合时宜,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拂袖而去,尽管那里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尽管这是一种艰难而痛苦的抉择:
执意离开那家工厂后
你就再也不肯回去
——《在城西》
那个让你失落了九年,也
愤懑了九年的工厂
险些断送你的前程与梦想
曾经是你一处不可言语的痛
而今,却对你并不重要
更多的梦想还在前方
——《简单的生活》
诗人告别了一段并不美好的经历,重新找寻自己的前程与梦想,最终成为一家杂志社的编辑,也许植根文字,他才会找到真实的自我!
曾经的失意并没有使王琪消沉,对于未来他依然充满期待,于是象征生命和希望的春天作为意象时常在诗人的笔端盛开:
等到春天,就会等到希望出现
等到旧梦复发
——《等待春天》
春天来了,爱就来了
撒向人间的,一定会是
采花的蜜蜂,解冻的河流
——《我对你的爱少之又少》
诗人对春天的期盼,无疑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所有的不快终将过去,春天终会将一切温暖。
像所有古往今来的诗人一样,故乡是王琪生命中的一个图腾。翻开诗集,罗敷河及夫南村以故乡的名义贯穿每一页篇章。那些质朴的村庄、田野、河流、青草、农夫、羊群、桃花、蚂蚁以及沟沿垄畔等俯首可拾,充满了无限生命的气息,所有这些浓郁的意象无不承载着诗人的童年、亲情、梦想、记忆和眷恋:
当我走了很久,离开你很多年
故乡,一碰到这个字眼
为什么我的胸口就沸腾不止
——《故乡》
仿佛用尽我一生歌唱
也不能停止我对他的怀恋
——《夫南村》
正如诗人在后记中所说,“不论走到何方,在我的记忆和体内,一直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在流动”。在欲望的城市,诗人一次次沿着深邃的梦、沿着罗敷河踏上怀乡之旅。尽管离开故乡到城市生活已20余年,“家园已不再是昔日的家园”,可故乡已渗入诗人的血脉和骨髓。在孤独、伤心、失意、困惑抑或彷徨之时,罗敷河便会沿着诗人的笔触汩汩流淌,夫南村的炊烟也会在诗人的万千思绪中袅袅飘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的问答,是诗人胸口沸腾的经典写照。
《谁取走了我内心的灯盏》是诗集的下部,盛满了诗人对家父离世的无限悲伤和深切缅怀。此时的诗行汹涌着诗人的悲伤,所有的文字都被泪水浸泡。一个三十多岁的关中汉子,面对父亲的离去,用一首首悲痛的诗歌哀悼、祭奠父亲,也可以说,那是献给父亲最诚挚的心灵挽歌:
一个人突然离去
把他的世界带走了
把我的整个世界也很快带走
——《一个人的突然离去》
父亲的突然离去,让完整和美的家庭突然残缺,多愁善感的诗人陷入无助和孤独:
而今,你远去了
一个人的生命史宣告结束
我郁积许久的苦闷和孤独
该去向谁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二)——读《远去的罗敷河》随感第2页

倾诉?
——《而你,却离我远去》
当父亲叶落归根,融化在夫南村的泥土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便日益浓厚,特别在人间芳菲、思念滋生的清明四月,诗人与故乡与生俱来的血脉相连被升华到极致:
请一列东去的火车
带上我,连夜驶离城市
回到故乡,回到小村夫南
让我去父亲耕种的田间看看
去父亲的坟头看看
——( )《四月的火车开往故乡》
父亲谢世整整四个月
他如今已魂归故乡
在这个祭奠亲人的日子
我在城市一想起他
就忍不住泪雨纷飞
——《清明》
丧父之痛带给王琪的悲伤是无限的,这种悲伤在心之深处是永远挥之不去。但长子如父,王琪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告慰操劳一生的父亲:
家里的事不必牵挂
我会照顾好母亲
帮大妹成个家
供小妹完成大学学业
把小小的女儿抚养成 人

——《天亮以后》
尽管走出悲伤需要时间,但诗人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尽管他并不富有,甚至也很艰辛,但和善、朴实、刚毅的脾性和血脉里流淌的责任感会永远支撑着他走过泥泞、走进幸福。
王琪的诗歌就像他本人一样,清新、朴素、真诚,让每一个潜心阅读的人都会轻而易举进入一种恬静,进而灵魂得以洗礼。他忧伤的文字也是一种美感,让我想起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忧郁而深邃的眼神。他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采撷于生活,都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飘荡在长短不一的诗行,而王琪对生活、生命、亲情和世事的关心和思索都浸透了诗行。比起所谓的“口语化”诗歌,王琪的诗歌是高贵圣洁的;比起高举“朦胧派”旗号却晦涩难懂的诗歌,王琪的诗歌是明朗清新的;即便那莫名其妙的“梨花体”,更应该在王琪的诗歌面前自惭形秽。
与王琪同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西郊,却一直未曾谋面。我时常在躲开喧嚣,陶醉在他热情的诗歌之中,在那唯美、凄丽的诗行中,仿佛看到淳朴热情的王琪正行吟在罗敷河畔。他的身后,诗歌的光芒灼灼夺目。
美学家朱光潜说:“诚实是诗人的责任,努力求领悟是读者的责任”,不知浅薄的我是否真正领悟到了他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但毋庸讳言,《远去的罗敷河》是一本清澈、纯粹的优秀诗集,我愿意向每一个热爱生活的朋友推荐!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感言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感言


《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是山西人民出版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准备的献礼图书。该书通过讲述1945年至1949年国统区与解放区在军事、政治、经济、民心等方面的历史事实,旗帜鲜明地表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各阶层、各族人民,根据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经济现状、军事现状等等社会现实的理性选择,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选择。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
六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迎来了今天的伟大盛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时,我们共产党人非常有必要回头看看六十多年前的那段岁月,对它进行新的思考和总结,以便完成新的使命和责任。当时的南京政府经过8年抗战,由于美国的支持,拥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控制着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同共产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可是,仅仅只有4年的时间,国民党就被共产党击败,1949年南京政权崩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场失利只是表面问题,南京政府的彻底垮台关键在于政治腐败,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崩溃,最终失去民心。我们先就《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一书中所描述的史实对南京政府的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一、派系林立,组织涣散。派系纷争一直是国民党政权无法克服的顽症,派系间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使国民党失去了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国民党虽然号称“一个政党、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但是他们从没有消灭过党内的派系及山头。国民党内派系分为“嫡系”和非嫡系两大派,嫡系内有cc系、何应钦系、政治科学系等;非嫡系以地方实力派为主,如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特别是作为一党之魁的蒋介石更是利用资源分配、人事任用、战场部署等方式挑动嫡庶之争。1949年春夏之交,共产党已占有半壁江山,南京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蒋系和桂系之间却爆发了当时国民党派系斗争中表现最为激烈的第二次“府院之争”,彻底涣散了国民党内的人心士气,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这样的政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战场上往往各自为谋、同床异梦、消除异己、保存实力。内部纷争极大的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最后导致其灾难性后果。历史证明派系之争的结果只能是相携而亡。
二、贪污腐化,失掉民心。无论是蒋介石的美国盟友,还是国民党政权中的高级官员,包括蒋介石父子,都认为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是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所做的第一件事“胜利接收”:国民党文官和军官控制了日本人和汉奸的财产,这些财产本应还给战时随国民政府撤退至西南地区的原主或依据官方程序移交新主。但是,接收官员进入纸醉金迷的平、津地区后,他们穷奢极欲、大肆挥霍,贪赃枉法的程度更是骇人听闻,有时甚至因接收利益分配不均而拔刀相见。南京政府派官员去接收被占区的工业财产,这些官员大多不懂企业管理,因此卖机器和工厂往往比让它运转更为有利可图。日本投降后的一年多,从日伪手中接收的2411家工厂,只有852个恢复了生产,加剧了工业萧条。如果说“胜利接收”只是国民党威信下降的开始,那么到1948年前后,国民党的威信已经是急剧下降,不可收拾。军队中,高级军官克扣军饷,倒卖军用物资,吃空饷,导致底层士兵生活极为凄惨;地方行政机关中,滥用职权,横征暴敛,最终导致南京政权彻底失掉民心。
三、经济崩溃,众叛亲离。经济总崩溃起因于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和内部的贪污腐败。军费支出过大,财政赤字靠增发纸币来弥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金融的崩溃,这是促发国统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卖国的经济政策,官僚资本的膨胀,对农民的横征暴敛,破坏了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加速了经济总崩溃的进程。到三大战役前夕,国统区经济实际上已经完全崩溃了,建筑在这一基础上的反革命内战的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皆唾弃国民党政府,民族资产阶级也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望,从而使国民党政府完全处于孤立境地。同时出现的连续撤换财政部长,军队官兵拒用纸币,政府官员抢购金银、美钞等危机情景,更使国民党政府众叛亲离,垮台势在必然。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败亡不是单纯的军事原因造成的,派系林立、贪污腐化、经济崩溃这些问题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最典型的就是蒋经国上海“打虎”。1948年,南京政府不但在国共内战中节节败退,而且经济上由于历年的通货膨胀,已使国家财政濒临破产的边缘。为稳定物价,平衡国家总预算,南京政府决定:以上海为重点整顿经济。身为“太子”的蒋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蒋介石派到上海进行经济整顿,他信誓旦旦地声称这次来上海是“专打老虎,不打苍蝇”,在蒋经国的铁腕打击下,上海的物价一度稳定,利率也有所回升。但是当他的“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感言第2页

打虎”行动打到孔祥熙长子孔令侃的头上时,就难为继了。这就是著名的“扬子公司案”。在稽查扬子公司财产时,发现了数额巨大的非法囤积,其中还涉及宋美龄的股份,最后“打虎”行动不了了之,上海经济随( )之崩溃。1948年的国统区,完全符合一个“坏时代”的所有特征,当局者谁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这个时代一起沉沦下去,终于同归于尽。
掩卷沉思,鉴古知今。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六十多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变,那个消亡了的政府仍对我们共产党人今天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有相当的警示意义。
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人生最高理想,是世界观的基础支柱。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为科学信念,她不容丢失,不容动摇,不容怀疑,丢掉了共产主义信仰就丢掉了我们共产党人的灵魂。辽沈战败后,南京政府随之迅速覆亡;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几经风雨,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政权易手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第一位。用崇高思想信仰武装的队伍是拖不跨、打不散、不怕失败的,而失去信仰的队伍,只能迷信金钱与强权,最终失败。所以当失去强权——战场失败后,大多数国民党员对自己的政党失去信心,国民党官员或携款外逃、或及时行乐,至于政权的覆亡大家都知道只是时间问题了。如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对人们思想的侵蚀似乎无孔不入,许多人面临着信仰危机。党的建设,不仅是过去制胜的法宝,更是今天执政的根基。要保证我们的堡垒不被自己攻破,坚定信仰是首要,也是必须。
二、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1948年前后国民党军队的兵源主要依靠抓丁拉夫补充,因此,士兵毫无战斗力。反观解放区,不但许多青壮年农民积极报名参加人民军队,而且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支前运动。这都是我们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民最近本的民生问题带来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任务。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警惕全球金融危机。财政金融是社会经济运转的血脉,关系到国家的根基。为了弥补赤字、支撑内战,南京政府违背价值规律,通过国家暴力机关的行政手段强行推行金圆券改革。人为的造成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导致物价飞涨、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终于为民心厌弃。近年来,由美国次贷诱发的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觑。虽然党中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的应对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的认识到每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都是时间漫长的、波及广泛并极具破坏性的。
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光荣与辉煌都属于前人先辈。守业之难更逾创业,60年前要打倒敌人在战场上可针锋相对、拔刀相向,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局面要更复杂,接受的考验会更艰巨。正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所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共产党人更要坚定信念,满怀忧患,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来创造新的成就。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中国式管理》中的哲学思源


“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中国式管理》中的哲学思源


近日偶得曾仕强先生主编的《中国式管理》一书,开卷得益颇多,掩卷有思良久,聊书一二,与诸君共享。
该书认为,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自全球金融风暴蔓延以来,一大批欧美企业纷纷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愈加感受到全球性经济萧条带来的阵阵寒意。在此轮国际经济危机中,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顶礼膜拜的全球知名企业,在一夜之间如巨人般轰然倒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深刻的反思。
曾仕强先生在书中论述中国式管理的核心理论是: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中国式管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能极大地发挥个人能动性,有助于企业进入最佳发展状态。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源,便是《周易》。
《周易》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阴阳二性的分别、卦与卦不同系统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递进演化规律,系统和层次与环境间的互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规律,向人们昭示事物运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物质阴阳平衡、能量守恒等以和谐为易理要旨的哲学,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同理,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 )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变革,更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大背景,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建设起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方可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