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入团申请书的家庭主要成员 > 导航 > 浅析连杆螺栓折断的主要原因

入团申请书的家庭主要成员

浅析连杆螺栓折断的主要原因。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连杆螺栓折断的主要原因,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浅析连杆螺栓折断的主要原因

从船用柴油机 47起事故调查及处理中得知,在整个柴油机机损事故中,化瓦事故(连杆瓦、曲轴瓦)计25起,占机损事故的53.1%,机体破碎事故11起,占事故的23.4%,自然事故(在机器内根本无法检查)5起,占事故的10.8%,曲轴折断4起,占事故8.5%,缸套破碎1起,占事故的2.1%,飞车事故1起,占事故的2.1%。从机体破碎的11起事故中看,因连杆螺栓折断事故在整个机损事故中虽说不占大的比例,但事故的后果都是极为严重的,甚至导致整机报废。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数台柴油机连杆螺栓折断的主要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安装时螺栓扭力过大
因连杆螺栓是细牙螺纹精制而成,杆成较长,当螺帽扳到应有紧固程序后,若再加力扳紧仍可扳动。所以操纵者往往因心理素质差,怕螺栓松动,不安螺栓规定的力矩用扭力表扳手扭紧,而是凭经验用大扳多人一齐用力,有时为能赶上螺栓于螺母的销孔串到一起而多拧半圈,致使螺栓承受过大的拉应力而产生拉伸变形。
2、安装前对螺栓的技术检验不够
鉴别螺栓的质量好坏,不能从单方面宏观上检查没问题就可放心使用,而应从每一个细节认真检查,对螺栓的质量及能否重复使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拆修重新组装的螺栓进行磁力探伤检验,在没有仪器检查的情况下,螺栓也要保证表面不许有裂纹、斑痕及麻点。(2)因螺栓是采用细牙螺纹,所以螺纹的表面应没有凹痕,毛刺及擦伤。螺栓的配合表面应保证要求的光洁度。(3)测量螺栓的拉伸变形的办法,可用千分卡或专用样板测量,螺栓支承面至尾部的长度也可用标准螺栓对照检查,一般变形长度超过0.2%即应换新。(4)测量螺栓是否有裂纹的简易方法,可用绳将螺栓吊起,用锤轻轻敲击听其清晰程序辨认好坏。
从螺栓折断的事故调查中发现,多数是因忽略了上述原因导致。
3、产品质量不过关
连杆螺栓看起来简单,但在工艺及材质上要求比较严格。通常用优质碳钢或合金钢(根据高、中、低速柴油机而选材),实践中往往出现,同种机型多家生产,用户为减少途径而就近取材,对组装后的螺栓,在没有达到使用的极限就出现问题甚至导致机损事故。
4、轮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
主机在正常运转时,无法辨认螺栓的质量好坏。当螺栓在受损或折断的瞬间会发出不正常的异响,如果对经验丰富的轮机管理人员而言,会采取紧急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但几起事故也证实了有的值班人员,在听到主机发出不正常异响时,不能果断的采取措施,而是围绕主机徘徊查看,束手无策,当感觉到出现问题时已未时过晚,致使事故发生。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

阅读精选(1):

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由整理]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

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决定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

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一样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

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

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取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超多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我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务必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内含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

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之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哲学思想包内含极为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并富有民主性的精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墨子思想中的合理用心的因素,为后期墨家和其他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迷信消极的方面,则为之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利用。

阅读精选(2):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一样时期记述编纂而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

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

今本《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著于《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据此。晋惠帝时,鲁胜曾作《墨辩注》,早已失传,仅存其《叙》。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尧臣刻本为善本。清亁、嘉年间,《墨子》研究兴起,陆续涌现出许多注释或阐发墨学的著作,有清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等。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

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用心好处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到达目的,在《墨子》一书中大致能够归纳以下几点。

墨子的学说思想共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务必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方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

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个性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十分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决定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

系。

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也十分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以人为本

《墨子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近,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广见博闻了。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看见不修行或毁誉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能够修正了。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杀伤人家孩子的念头,心中不能产生。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靠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我,因此自我的品行就能够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墨子之意

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务必首先修身。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修身》篇还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为,"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务必要从修身做起,务必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兼爱中》云:"于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为自我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义,利也。"可见,墨子所言的"兴天下之利",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为此,仁人君子务必具备强烈的社会职责感与社会正

义感。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原则之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应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我。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齐,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这一思想是十分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兼爱中》云:"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我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我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我的身体一样。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

够避免误解、消除冲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大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能够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兼爱交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持续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交相利"就

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到达的目的,也是人为所思考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透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贴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贴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通常,将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而在哲学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人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所谓人本管理,就是透过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用心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活动。正因为墨子要求管理者爱护部下,为其着想,所以能充分调动部下的用心性与创造性。墨子从修身,到爱他人、利他人、为他人。终究其实质,是提出了管理学的"人本管理"思想。

《论语里仁》中说:"君了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义"很明白并且看重,而小人对于"利"很明白并且看重。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克服了君子只讲"义"不讲"利"的虚伪性,从而

勇敢地正规"利",使"义"、"利"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这对于当代的管理实践极富借鉴好处。管理者对下属就应讲究"义利统一",不能只空有口头上的表彰与承诺;上司对下属的嘉奖也就应精神与物质两者并重齐举。

二、尚贤使能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士》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

《尚贤上》篇云:"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土,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务必由贤良人士来治理。之后,墨子透过列举"善射御之士"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

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平,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能够获得并且增多。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升得高贵,受到尊敬、获到赞誉。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土也将能够得到并且会增多。

《尚贤上》又云:"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宫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其意思是,所以古代圣贤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给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贤能的人,即使在农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潜力的就举荐,给予其高

爵位,重赐其厚俸禄,任用其以政事,断定给其政令。并且说,爵位不较高,则百姓不敬重,俸禄不丰厚,则百姓不信任,政令不专断,则百姓不畏惧。将此三者授予贤能人士,不是为了赏赐贤能,而是要其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职为国家服务,按劳动绩效确定奖赏,按照功勋分给俸禄。因此做官的不会经常富贵,而百姓也不会终身贫贱,有才能的就举荐之,没有潜力的就撤下之,举荐要讲公义,回避私人恩怨。这就是墨子所说的意思。其实,墨子所说的"爵"、"令"、"禄"用当今之通俗语言讲就是职、权、利三者,若要重用贤人,却又不赐此三者,即使是再贤的人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墨子还说:"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人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意即为官者得意时,贤士不可不举用;不得意时,贤士不可不举用;崇尚贤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可见,墨子所崇尚的是精英开明治理。虽然"儒家也主张选贤举能,但他们的贤能范围只限于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不包括小人或野人,而墨子则把贤能的范围扩入到贱人阶级。"可见,墨子的选贤是没有范围限制的。墨子在论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个注意点,即:"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尚贤中》)但是,如果

管理者不肖,就应当"仰而废之,费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好处的,用人时重裙带关系,职务只能升而不能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大胆地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礼貌与进步。

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其一,墨子强调"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这些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就是任前的考察与试用;其二,《亲上》篇云:"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意思是说,君主务必要有敢于谏停的大臣,上司务必要有敢于提出反论的部下。《尚同上》云:"闻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意即,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要报告上司。上司有过错就要规劝他,下方有好的(人、事、主意等)就要接近上司推荐之。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现严重失误,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其实,这是一种严格的任上监督制度。其三,《尚贤中》云:"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万民从而誉之曰圣土,至今不已。若音者三代暴王纣、幽、厉者是也。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这其实就

是任后评论制。

墨子还强调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争取效益的最大化。《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耕柱》篇云:"警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合理分工,各尽所能,将每个人都置于最适合的岗位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体利益最大化。此外,《杂守》篇还说:"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土,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土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内之",即"纳之"。就是说,为了守城,就应容纳所有这些人。这完全贴合现代用人原则,即"用最适宜的人,而不是用最完美的人。"

著名学者苏东水先生将中国管理文化之精华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墨子重视修身,注重德行,强调为人、利他、利国,能够说,墨子是将中国管理思想之要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所以,对于墨子的管理思想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三、尚同控制

《尚同上》云:"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取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取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墨子之

意是,首先选取天下最贤能且可胜任的人为天子,次而选取天下之贤能之人为三公,进而选取天下贤能之人为诸侯国国君,最后选取诸侯国之贤能人士为政长。墨子是让最贤能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次而复择其贤担任次一级的职务,再次再择其贤担任其下的职务。这对于管理来说,同样是值得借鉴的。

《尚同上》云:"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思是说,上司所认为是正确的,务必都要认为是正确的;上司所以认为是错误的,务必都要认为是错误的;与上司持续高度同一,而不与下方朋比结党,这是上司所要奖赏的,而且也是下方所要赞誉的。这其实就是行政管理的原则。墨子的"尚同"思想与孙子的"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由君王来统一天下的义,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社会不致发生混乱,国家就得到治理。"

《尚同中》云:"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有为不善者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人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已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

之心助已思虑,使人之股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举其事速成矣。"那里的意思是说,上级有隐微的事或被遗忘的事,下级明白后就会去办妥从而有利于上级。下边有积蓄起来的怨恨与祸患,上级明白后就会去排解与消除。所以数千里之外,有行善的人,他的家人与家乡人还未完全明白,天子得知就会嘉奖他。有做坏事的人,天子得知就惩罚他。因此,天下人都恐惧、颤慑与谨慎,不敢做淫荡、暴乱的事,都说天子的视与听如同神灵。先王说,并不神啊,只有使别人的耳目助已闻见,使别人的嘴巴助已讲话,使别人的心灵助己思考,使别人的手脚助己动作。助已视听的人多了,那么闻见就广远;助已谈论的人多了,那么其善言安抚的范围就博大;助己思考的人多了,那么他的谋略、计划就

会迅速获得;助己行动的人多了,那么他办事就会迅速成功。

墨子在此建立了一个兼容信息收集、宣传、智囊与行动的网络,而各级政长则是这一网络的网站。境内人的所见、所闻能很快传递到天子,因此,天子便能据此及时奖惩;境内人都助大子讲话、宣传,有利于臣民的思想统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境内人为

天子的事业谋划,高超的谋略、最佳的方案等都可快速传递到天子,这充分提高了天子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严密性,如此也到达政府首脑决策的最优化,大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极大地利用了众多宝贵的政治资源;境内人都助天子办事与活动,天子所要做的事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在墨子看来,天子、臣民间上下情是互相畅通的。这也完全贴合现代管理层级"扁平化"的趋势要求。可见,墨子具有非凡的先见之明与高超的远见卓识,这是值得任何一位管理会所学习与借鉴的。

四、察其志功

墨子认为人们从事务必要有正确的动机,《经说上》云:"志行,为也。"又云:"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意即动机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一番事业。做事的动机不应求名声;苦求名声,就是投机取巧,象盗贼一样。《经上35》云:"功,利民也。"就是说,行为的效果只要对于人们有利就行。《经说上》云:"功,不待时,若衣裘。"大凡要成就事业必须要预先酝酿,而不要等到冬天才做衣裘一样。

《鲁问》篇云:"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末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诗人序

》云:"在心为志。"故"志"为"志向、动机"之意。《孟子公孙丑上》云:"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功"意为"功效、成就、效果。"故原文意思是,鲁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喜欢分给人钱财,谁可立太子呢?墨子说,还不能明白,也许是为了奖赏与名声吧。钓鱼者的恭敬,并不是为对鱼恩赐;以虫为诱饵捕鼠,不是爱鼠;我期望君主将其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墨子对于人员的考察评估综合动机与效果两者来进行,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对于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墨子在考察下臣使时,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反对唯命是从的奴才,器重有正义感的忠臣,这也是从动机出发思考的,体现了墨子匡扶正义的凛然正气,也体现了墨子助人利民的爱国精神。

《鲁问》将云:"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於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已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如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仇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谓忠臣者也。"墨子认为领导考核与评价下属,不就应看其俯首听

命就认为是忠臣。而就应是上司有过错就微微劝谏,自我有好的谋略就告诉上司;纠正其不正,输送其善念,与上司同一而不与下朋比,有美誉归为上司,有怨仇下属承担,安乐在上司,忧戚在下属。墨子所言的下臣就是管理中所需要的管理者,这也是很好的管理人才之标准。

此外,《耕柱》篇又云:"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於此,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於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可见,墨子重视对人员考核的长期性、完整性、全面性。这无疑有助于对他人的整体把握与了解,俗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意思。这无疑也要求大家做人要始终一贯,要坚持原则性,不要当面一副面孔,背后一副面孔。

教育思想

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构成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构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强调染不可不慎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触发,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透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兼士就应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和贫富,对所有人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在教育资料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个性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潜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构成逻辑思维潜力,善于与人进行论辩,说服别人,推行自我的政治主张。与儒家主张六艺教育相比,这是墨子在教育资料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

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虽不叩必鸣,就应用心主动地去说教。也不满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这天的教育方法与古代不一样,务必重在创造。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

与儒家教育异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资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阅读精选(3):

墨子

人物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

创始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之后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约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约公元前480年,一说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早年经历

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

士人。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我先祖以前有过的荣光。

师从儒者

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评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能够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扞格。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证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一样的诠释构建起自我的理论体系。

创立墨学

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构成了自我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

称。

广收门徒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用心宣传自我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我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到达数百人之多,构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周游列国

墨子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访问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终没有理解。之后他又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遭到越王拒绝。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

十大主张

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一样国家的不一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取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墨家团体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

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务必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能够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第一任矩子是墨子,之后的矩子有孟胜、田襄子、腹等。由矩子执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贴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我的儿子杀了。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

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但是,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史记》记载,在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矩子孟胜就站在阳城君一边。之后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传矩子于田襄子,自我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从这个故事能够看出,墨者有"侠客"的精神。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游侠那样,可能行为并不贴合正义,但是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务必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爱惜自我的生命,去解

救别人的危难。

墨家三分

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庄子天下》所说的相里勤的弟子、邓陵子的弟子苦获、己齿,即这三派中的两派。他们都传习《墨子》,但有所不一样,互相都攻击对方是别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约就是墨家分裂为三派的证据。据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团到秦惠王时,有集中于秦的趋势。因此,从第四代矩子时起,墨学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秦国。

此后还有记载,东方的墨者谢子,不远千里入秦而见秦惠王。这时墨学还是兴盛的。但是到汉代,墨家已经消亡。为什么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分歧很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墨家内部来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论上是可取的。墨家与儒、法、道等家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是由墨者组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集团,有严格的纪律,能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这些,作为一般人是难以办到的。禽滑厘是春秋时期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为慎子。禽滑釐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向潜心墨学。

墨子怒耕柱子

这篇古文写了墨

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羊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潜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职责。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策驱而非驱羊也?耕柱子曰:骥足以驱。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驱,故怒子。耕柱子悟。(出自《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羊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羊呢?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才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墨子名言

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2、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马难乘,然能够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能够致君见尊。

4、兼相爱,交相利。

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7、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战虽有陈,而勇

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10、天欲义而恶不义。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3、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1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7、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8、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9、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20、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墨子的主要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

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方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个性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节用:节用是墨家十分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

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人物评价

墨子是位思想巨子,因为他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他也是位大爱无言的圣贤,因为他是整个中国两千年礼貌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因为他与众多的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还是位科学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人。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

墨子对自我的评价: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墨子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间以前产生了广泛影响,一度与儒家学说并驾齐驱。但在儒者看来,墨家学说却是邪说流布。《荀子成相》曰: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但是诸子对墨家的批评却不是针对墨子的尊天、明鬼。有论者据此认为,尊天、明鬼只是墨子及墨家学派的宣传其思想形式,这说明天志、明鬼不是墨子的真实思想,更不是墨子思想的主流。

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

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文章标题: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真实是信息的生命之所在,是信息工作永恒的要求。只有真实的信息才具有参考价值,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就要做到喜忧兼报,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表面看来,这似乎比较容易,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实话、报实情就行了。但具体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普遍感到信息工作报喜容易报忧难,并且报忧难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信息工作发展的瓶颈。报忧难问题的形成是由一系列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成因,一是真实情况难掌握。信息工作人员难以经常抽身到基层调查研究,有的虽然“身子”下去了,但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仅限于看一看、听一听,看到的是典型样板,听到的是喜多忧少。有的即使了解到一些问题,想搞个明白,但基层的同志怕日后抓“把柄”,借“事因不明”、“正在查处”来推脱。二是层层把关难通过。少数人对信息工作存在偏见,唯恐报忧会影响政绩,只报喜不报忧。对非报不可的事件,“修理”得面目全非,抱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事件遮遮掩掩。三是实情实报难为人。一些信息工作者也想如实报“忧”,但担心“忧”的发源地有关单位和人员加以指责,于是只好报喜不报忧,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成绩、隐瞒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正视问题。科学界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处于连实话都不能说、忧信息都不能报的境地,那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等等各种要求是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问题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结果是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信息的问题性越强,对领导决策、推动工作的价值就越高。社会是复杂的,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为怪。是成绩,你不报也跑不了;是问题,你不报照样捂不住。要科学地认识问题,正确地对待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有正确的机制。一个社会如果假话盛行,则一定存在令说假者的收益大于说实话者的收益的制度环境。有个很生动的故事:幼儿园老师问孩子甲,你要大苹果还是小苹果,甲说要大的。老师批评他自私,给了只小苹果;又问孩子乙,乙说要小的,老师表扬了他,分给他一只大苹果。这样一来,其他孩子纷纷效法,“我要小苹果。”作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如果在上者喜闻赞颂而厌听批评,在下者又每每报喜得喜、报忧得忧,我想无论怎样提倡说实话都是枉然。要解决不说实话、“报忧难”的问题,除了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外,还必须努力创造说真话者的收益大于说假话者的收益的制度环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让愿意说实话、敢说实话的干部得到肯定和褒奖,防止那些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善于吹吹拍拍的人钻空子,更不能让说大话、说假话的人得到重用。只要建立了正确的长效机制,“报忧难”的问题就会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就一定能得到更好地发扬。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


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文章标题: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历史的教训和现实国际国内的许多情况都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反腐倡廉的经验,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科学架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体系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之中。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是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更是财政部门的光荣职责。笔者拟结合财政、财政工作和财政部门的实际,就如何构建廉洁财政,谈谈自身的若干学习体会。一、构建廉洁财政的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作用。财政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坚持廉洁为本,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只有倾力构建廉洁财政,着力建立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效的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机制,推进财政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才能为我国转型期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可靠持续的财力保障。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吸取。我国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清朝“康乾盛世”,整个封建社会不断发生王朝更替与盛衰演变,每个王朝的前期统治者和官员大抵都能勤勉廉洁,励精图治,表现在财政上都能节俭以兴邦富民。而达到鼎盛之后,随着生活的富足,统治者开始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逐渐走向衰退。“盛而骄,富而奢,奢而贪,贪而腐,腐而朽,朽而亡”,成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财政角度分析,就是一条从节俭、富国又富民的廉洁财政到贪污、浪费、失信于民的腐败财政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中,腐败是一个带有相当普遍性的“顽症”,国外许多政党由兴盛到衰败,腐败问题往往是致命的毒素。有的政党甚至在执政政绩非常显赫的情况下也走向自我毁灭,主要原因就是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旗帜鲜明反对腐败,一批社会蛀虫受到了惩处,但形势依然严峻,腐败多发易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消除。从国家审计署去年和今年相继披露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来看,财政资金的“黑洞”是触目惊心的。可以说一些较大的腐败行为或多或少的都与财政预算、国有资产监管有关,财政直接或间接与钱财打交道,属高责高危地带,在保持廉洁、反对腐败问题上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财政是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廉洁财政本质上是廉洁政府。从财政职能上讲,财政不仅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供给者,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游戏的调控者,财政廉洁与否,既是一个“运动员”的廉洁问题,也是一个“裁判员”的廉洁问题,“裁判员”的“黑哨”比“运动员”的“假球”要可怕的多。只有构建廉洁财政,才会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那么廉洁财政可以表现为这样一种状态:尊重客观规律,求真务实,为民聚财,科学理财,廉洁用财,使财政成为纳税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信赖的、满意的、放心的忠实代理人。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廉洁的财政部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围绕聚财、生财、用财之道,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一)突出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是财政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财政和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的财政管理重点就是要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作为县级财政主要是要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建立县级公共财政体系。一是继续抓好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继续完善和细化县直全额预算单位部门预算,同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确保部门预算圆满实现。二是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单一账户体系,要加大财政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狠抓财税库网络建设,预防财政收入截留占压。三是继续抓好政府采购改革,着重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扩大采购规模上下功夫,同时规范各项操作程序,预防和堵塞政府采购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四是继续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堵塞漏洞,实现财政资金的公平配置,逐步消除因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而导致部门苦乐不均的现象。(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理财。依法理财是依法行政在财政领域的体现,是构建廉洁财政的根本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财政要履行好职能职责,做好聚财、生财、用财文章,就必须做到依法理财,照章办事。作为财政部门,要做到廉洁理财,首先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财经政策,其次要狠抓财经制度和财政行为规范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制度建设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居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

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现化制度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命题所讲的,好的制度使坏人不敢作恶,坏的制度会让天使变成魔鬼。因此,作为财政部门,理应在规范财政运行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理财行为的法制化、制度化,用制度和机制规范所有财政行为,杜绝政策制定和资金拨付上的随意性。(三)狠抓财政监督,构建防腐体系。要充分发挥县乡人大对财政预算及其他财政工作的监督作用,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细化和规范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的报告机制,主动接受监督。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作用。特别是财政监督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职能,承担所肩负的职责,切中财政监督的重点,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应该说,自今年2月起正式实施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在赋予监督机构执法“尚方宝剑”的同时,也成为悬在监督机构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深刻蕴含着执法机构“依法行政”的双重含义。这把威力无比的双刃剑,要求财政监督机构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因此,财政监督机构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条例》,与审计、监察等执法主体密切配合,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监督检查办法,切实构建防腐体系。(四)坚持政务公开,建设诚信财政。按照构建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要求,财政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财政活动应该是阳光操作,所有具体的财政政策和行为规则都要尽可能做到公正、透明,使于民众理解和运用。财政资金是人民的血汗钱,资金使用必须做到锱铢必较,公之于众,这是为民理财的本有之道。作为财政部门,包括财政资金收支在内的财政活动,都要力求做到公示、公开、透明,这将是今后政府财政部门理财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只有坚持财政政务公开,诚实地将财政和财政工作信息一五一十地传递给社会公众,守信地执行财经方针政策,为民理财、为民服务,政府财政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理财水平。构建廉洁财政,必须首先建设廉洁财政机关,因此,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特别是要加强局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自觉接受考验。要建立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全体财政干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切实做到财政资金不浪费,财经纪律不违反,权力寻租无人干,树立勤俭节约、清政廉明、务实进取的财政形象。
《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
浅析构建廉洁财政的基本途径的体会

浅析法官司法为民


浅析法官司法为民

浅析“法官司法为民”

正式施行的《法官行为规范》与试行规定相较,第五条规定是新增加的一条的规定:法官当“ 一心为民。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做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坚持能动司法,树立服务意识,做好诉讼指导、风险提示、法律释明等便民服务,避免“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这条规定单独作为一条,恰如其分地彰显了民众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立国安邦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政治观念。人民法官如何更好地司法为民,关系到社会主义法院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认同。

一是要深入群众解纠纷。为民司法是法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们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一份子,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殊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养育了我们,并赋予我们手中的权力。我们一切劳动、一切付出既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尽心尽责、定纷止争,化解社会矛盾具体实践过程,是我们报答社会、回馈人民最好的诠释。保一方平安,促社会和谐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我们责任使然。我们工作性质、工作职责注定了我们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作为公平正义最后的一道防线,我们寄予了人民太多厚望。工作稍有差池,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也许是一辈子,所以我们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我们每一次的苦口婆心、每一次的春风化雨、每一次的耐心细致都会给当事人增加一份理解、增加一份信任、增加一份稳定,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能粗枝大叶。我们的工作,注定了要多持辛苦,深入实际、深入矛盾纠纷第一线,深入实地解决问题。这一方面是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民间疾苦,体会到当事人的酸甜苦辣,从而更加增强我们的使命感,珍视虽苦尤荣的工作。当我们下乡办案,走在田野上,我们会更加知道衣食父母的不易;当我们深入田间地头、烈日炎炎下开庭审理案件,我们会多了一份快乐、自豪,因为我们给当事人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他们的诉累,为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解决了他们的纷争、困扰,我们是愉悦的。只有爱民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只有心中装着百姓人民才能真正视你为他们的贴心人。马锡五之所以被称为“马青天”,赢得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刻刻想着群众、时时刻刻装着群众,视百姓疾苦为自己疾苦,视百姓困难为自己困难,与人民心贴心,与人民心连心。

二是重视民意化矛盾。百姓之事无小事,即便再小,我们也要视为大事,一心一意、尽心尽责办好。要满腔热忱的对待当事人,让他们到法院打官司,解决自己的纠纷心里托底、踏实。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实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当事人,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影响着他们对法官、法院的评判;影响着他们对案件结果是否接受。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自己的每一个言行,即便一句亲切话话、一个有礼貌让座、一个倒杯水的举动、一个真挚起身相迎、一个热情相送,看似平凡、看似简单,却让当事人体会到了法官的人文关怀,体会到了法官的平易近人,拉近了当事人与法官的心里距离,打消了疑虑,增强了对法官、法院工作的理解,减少了对立情绪,有利说服、调解工作,增加息诉服判率。当然,要想让当事人真正对法官、法院工作满意,还要体现在具体的每起案件中,要使每起案件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历史的检验。审理千余起案件,无一起重审改判,无一起超审限,无一起上访缠诉,无一起违法违纪案件的基层好法官金桂兰当是我们的楷模。

三是勤于学习强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疑难复杂案件不断出现,这既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法官的考验。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能说百分之百胜任当前工作,法官出现不适应甚至掉队在所难免。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正视它,奋发图强,迎头赶上。我们说提高法官素质,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一个法官素质不高,办案时有差错,怎能谈得上司法为民,又如何能让当事人心安?我们说办案如履薄冰,说的是一种态度,更离不开时时对自己的检视,看我们还存在哪些方面工作不胜任的地方,具体在处理在每起案件是否还有更多能改进、完善的地方。法官不是完人,不懂的地方可能很多,因为每一起案件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新问题,带来新知识需要学习,因此,我们既要学习法律,又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甚至不相关知识,因为法官的素质是全面的,不单单是法律方面的。当然我们说要以学法律为主,但一个法律知识娴熟,兼具其它学科的通才更重要。因为,法官说到底,不单单是在研究法律,他更是一个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案件到手,绝不是一审了之,一判了之。他要多方权衡,既要维护立法宗旨,又要法律至上;既要妥处纠纷,又要调和矛盾;既要兼顾各方利益,又要维持公平正义,所以这时的法官更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他要以他的坚实的法律业务知识,扎实深厚的审判功底,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不断学习的态度办好每起案件,实现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