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邮政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强化专业培训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邮政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强化专业培训。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邮政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强化专业培训,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邮政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强化专业培训

发展是硬道理,是时代的最强音。用不同的发展观去认识和追求发展,其结果必然大相径庭。**邮政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第一,从企业的根本任务上,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认识。当前**邮政要着手进一步思考好以效益为轴心的发展战略,我们已经制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规模是做到年业务收入30亿元;以客户为中心调整好组织机构;以竞争为核心设计好营销体系;以职业化为主题强化专业培训。

第二,从发展的根本目的上,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观点的认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要在我们各级管理者工作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这是我们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邮政应当形成充分重视人、正确看待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的良好氛围,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文化需求,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要实现高度统一。

第三,从基本的要求上,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观点的认识。从目前来说,在全面发展上,讲全面发展并不排除重点发展。在一定的阶段上,就专业的层面来说,我们应当有重点;在专业内部来说,在产品上讲,我们应当有重点,只有我们牢牢地抓住重点不放,才能使整个专业做大做强。

第四,从根本的方法上,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观点的认识。领导班子、机关处室和专业部门,都应当在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又要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要注重城市邮政的发展,更要关注农村邮政目前比较薄弱的这个环节;既要强化专业化的经营,同时更应当注重经营资源的综合利用;既要创新传统业务的发展模式,又要切实抓好战略性业务的发展;既要物质生产,又要有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邮政作为第一批参加集团公司的学习单位,在实践当中,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统一加快发展认识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省公司党组研究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要重点解决好目前企业在加快发展上的“七重七轻”问题,如重规模,轻效益;重投资,轻挖潜;重当前,轻未来等,要解决“七重七轻”,目前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是机制问题。

第二,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当前,邮政已从单纯靠加大投入来实现发展的阶段,转入主要靠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以资源整合推动发展的步伐。各业务板块要充分利用资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要整合好物流与银行的资源,利用银行的资金运作功能,发展好现代物流,在物流的发展中进一步促进金融类业务的发展,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要通过组建虚拟的经济组织,加强不同板块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在深化邮政体制改革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政企分开,实施了速递、物流实体化经营,组建了邮储银行,消除了一些体制性障碍,但新旧体制仍处在磨合期,邮政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在这个历史新起点上,我们要在深化邮政体制改革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四,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敢于进行更大胆的探索。我们应着力构建体现岗位价值、个人能力和绩效的宽带薪酬体系,应当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使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管理者健康成长。

第五,在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是否解放、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改革发展能否深入推进、能否进一步加快,特别我们制定的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能否实现。机关和二级单位的同志,作风要在一线转变,情况要在一线了解,问题要在一线解决,功业要在一线创立,形象要在一线建树。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


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


最近报刊上对科学发展观的讨论比较多,也有一些很重要的内容,但是我今天讨论的角度不是从政治理论的层面和实践的层面,更多的是从社会学、文化学、发展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这是我想和同学们说明的。我想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可能对大家去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我的题目叫做: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
大概是将近一个月以前,省委讲师团请我去做了一次讲演,就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在那个讲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欢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我讲完之后,政协有位领导同志说:我做一些讲演或报告,从来没有用过“欢呼”这个词。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觉得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还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说,不但是对我们当前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我提出了“欢呼”这样一个富有情感的词汇。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我们国家的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来的。而且是总结了已经实现现代化的一些国家、地区、民族的一些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发展中国家全力以赴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是1972年的罗马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实际是一个国际性的战略研究机构。它每年发表一个研究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报告。它在1972年的题目就叫做“增长的极限”,就是人类像现在这样采取一种向自然宣战,剥夺自然的这样一种发展的模式,经济的增长达到了极限。以后他们又提出新的报告就是“可持续发展”。因为增长达到极限,但是人类不能停止自己的发展,生产还要发展,社会还要进步,人类的福利还要提高,人类的文化还要发展,所以,不能停止。那么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解决一个人和自然的矛盾。我们那时的总理在有关的报告中也提出来,中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到现在已经又过了十年,二十年了,中央又在前面加上了“全面”和“协调”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总体的表述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总体的表述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现在想讲一讲“以人为本”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科学发展的一个基础。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这个发展为目标。这是有严格的区别的,不以人的发展,或者不以人的物质和文化的获得为它的目标,只追求经济目标,这就不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就不是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求发展,来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确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根本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执政为民是一致的。执政为民也是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里我想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人和文化的关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是人又被文化所装备。什么样的文化装备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就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人。所以以人为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用什么样的文化来装备人的问题。所以人的文化和文化的人是“以人为本”的很重要的一个内涵。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集中在人的身上,因此,以人为本就包含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1848年的《经济哲学》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但是,这个早期的著作里包含着许多的重要思想,包括美学思想。在这里面他提出人性复归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造成人心的异化,那么共产主义最后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复归,因此,以人为本与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与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是结合在一起,是从这个理论和这个思想中产生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提出,正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的发展观,国际社会学界关于现代化的指标,关于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有许多的规定,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规定,有的6条,有的9条,有的12条,他们的表述不完全一样,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但是,无论哪个学派的现代化指标体系,都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继续发展,有的人说的叫经济起飞,另一个是社会进步,这两个方面,是任何一个社会学派对于现代化指标的规定。经济发展或者说经济起飞,这是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都注意到的问题,都注意到的目标。但是社会进步这一点,许多国家和民族,或者说是许多的政府或者是很长时间内,或者是一定时期内被忽略了,对社会进步这一方面被忽略了,所以讲经济繁荣,文化贫困;经济发展,文化滞后,这个就是社会进步方面被忽略了,而一个民族要真正实现现

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第2页

代化,必须具有社会进步,必须有人的现代化这一条。有一些非洲的国家,因为石油的资源,他们是很富有的,有的国家的人均收入是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在70年代曾经设想用钱来买现代化,高薪聘请国内外的专家,高价收买国外的先进技术,花很大的资金买来先进设备,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买来一个现代化。但是正像国际经济学界一位著名的教授叫英格尔斯所讲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落后,不仅仅是一大堆落后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国民心理素质的落后。在当时的非洲的国家,有的还是部族,它距离现代化的程度还是相当遥远的。当时法国有位教授叫杜鲁教授,就写了本书叫《非洲走入歧途》,就是用钱买来现代化,没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结果这个杜鲁教授被驱逐出去了。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认识到钱买不来现代化,许多先进的机器放在那里用不上,因为文化程度极低甚至是文盲,甚至于很浓厚的个人思想,对于机器是拒绝使用的,因此大批的先进机器扔在那儿,后来他们又把杜鲁教授请回去,说我们是错的,杜鲁教授是对的。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也是一个比较偏的表现,在一般的情况下,要注意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忽视的状况。
所谓社会进步,包括城市的、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包括生活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我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省委组织了3个调查组,我是负责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的调查,还有沿海地区的调查。我负责的这个调查组是一个最先进地区的调查,当时各市的副市长都参加这个组,担任副组长,根据各市的汇报,许多相当发达的市,有相当的现代化水平的,还有许多,他们叫做吹胀,就是社会基础设施的欠账,包括煤、电、水、住宅等等,社会进步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文化设施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是滞后的。
我一直有一个也许不是正确的看法,就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在经济发展的前进的脚步方面是快于文化的发展,快于社会的进步的,甚至于我们在道德方面,在思想方面,在社会风气方面,在社会心理方面有滑坡的现象,这既是社会进步中的一个不足,又是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在今天的报纸上就看到两个消息,一个消息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来,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投资规模,要控制发展的速度。大概两个月以前就发生过争议。在学术界发生过争议,包括国外的,有三种意见,一种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又有过热的现象,一种认为不存在过热的现象,我们国家的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他们执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三种意见是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讲,中国的经济过热一点也好,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热和不过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所谓过热的话,就是不够协调,工业内部各个行当之间的不协调,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不协调,工、农、商之间的不协调,马克思讲的生产、运输、分配,这三个环节、还有协调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还有一个报道就是我们国家现在自杀的现象很严重,每分钟有一个自杀的,还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我记得,大概是80年代中期,我是美国的亚洲研究会的会员,亚洲研究会是分地区开会,80年代中期在加拿大开会的时候,有一个东方国家的学者的一个报告讲,中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自杀大国,第一自杀大国是匈牙利,我看过那个数字,但我推测指的是绝对数,不是相对数,若是相对数第二位,我们人口基数那么大,那自杀的人太多了,而且今天讲的自杀的人数,这个我觉得是很奇(怪),就是我们原来预计的现象不是这样的,农村的多于城市的,男性多于女性,以前是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是18到35,这就是一个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社会构造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个需要调整。
在全面发展里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或者说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要保持一种和平意义的协调发展,这里特别要讲到的一个就是人的协调发展。刚才我讲到了英格尔斯,英格尔斯专门有一本书就讲的是人的现代化,他很强调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的目标里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智力:智慧和能力,人的智力的发展终于对它所处理的对象,就是客观的对象,能够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其中他特别讲到了能源,再造性能源的创造,如此等等,都包含了人的现代化在里面,所以一个社会要现代化,必须要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追求、现代化理想的人来做。那么现代化的人的产生又需要有现代化的社会环境,所以两者是互动的,互相推动的,人的现代化前进一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人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间,推动了自己的现代化,自己实现了一定现代化,又可以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走一步。所以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的现代化一个必要的前提和保证,而且又是社会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这个战略思想的时候,做出解释的时候,提出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两者发展的一致。这是我想讲的一个。
这里还要补充的一个资料。最近我们的国家统计局有一个统计资料,就是人民所关心的问题,17.27是关心就业问题,15.9关心腐败问题,15.5关心社会治安问题,13.73关心教育问题,0.89关心工资问题,4.0是住房问题,4.34是搬迁问题,2.03是环保问题,这里我们有两点可以注意,一个关心的方面综述起来就是一个社会进步问题,这里可以看到,没有关心速度问题、发展速度的问题,关心工业问题,等等。这里提出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治安问题、教育问题,这里所谓很重要的一个教育问题是教育经费问题,这反映了全面协调发展中一个社会进步问题,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可以注意的,关于工资问题、住房问题、搬迁问题,它的比例数都在10以下,就是说,这些问题是问题,但是不是人们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问题,都在15-21之间。还有一个统计腐败问题的时候,摆在最前面的是公检法、教育、银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几个部门是最不应该有腐败现象的,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们追求经济指标,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一定要同时保持社会进步,这是全面发展的一个要求,也是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第三点,从三大反思和三个适度回归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谓三大反思是人类在20世纪取得重大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人的文化和思想的发展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100年,甚至可以说这100年的发展超过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发展的程度,而20世纪的发展很重要的依靠和基础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人类发生了许多的问题,因此对20世纪的发展进行了许多方面的反思,我把这些反思归纳起来,我想可以说是三大反思,三个方面问题的反思。这个反思可以说人类进行了100年,在1904年的时候,就是20世纪初,德国有位思想家,也是一位学者,斯皮格写了一本书叫《西方的没落》,就提出了西方文化方面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许多问题,对西方的发展持批判的态度。到1972年,美国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写的一本书叫《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这两本书在中国都有中文译本。可以说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其中还包括德国的法兰克福什派,它对人类在20世纪的发展中间对自然的问题,相对来讲在这方面问题上阐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因此在20世纪定义新的百年反思。
这个百年反思归纳起来是三个问题的反思,第一个就是现代化的反思,或者说是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思,那么现代性产生了什么问题呢,最高的概括来说就是过度现代化,人过度地依靠了现代化,这个提法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含义,就是过度现代化对传统的破坏过多了、过深了,抛弃过多了,针对这个现象,联合国提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始就是说保护文物古迹、名胜、古典文物,现在提出了口头和非物质精神遗产,包括口头维权,包括手工艺品,这个就是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就是过度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破坏过多。
大家知道云南,我们向来认为云南在大西南是落后的,贵州是落后的,但是现在云南成为了一个先进的地方,这是它保护遗产方面的成就,上海市委还专门组织学习团到云南学习。(云南保护遗产)这里有个搬迁的问题,这个搬迁问题不是动迁户的搬迁,而是指一些有意义的有文化价值的旧居、故居,旧的建筑,现在强迫搬迁现象可以说很严重,这就是对传统的破坏,而且,联合国对北京的四合院非常重视,但是现在保留的很少!那么云南由于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对滞后,所以,它有些东西保留下来!记得我在1992年、1993年到日本访问期间,原来定了和一位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助内石先生会见,结果他迟到了一天!他跟我解释,“因为我到中国去刚回来,所以迟到了一天!”他说,我到中国去做什么呢!因为日本的一家大出版社要求我出一本书,介绍中国的三大古都!他说,我去专门考察了三大古都!很遗憾,两大古都都已被破坏,而且无法恢复!只有一个古都还保留,因为它的落后。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这两个古都都已遭到破坏!只有开封这个古都,开封是近期发展滞后,所以相对保护得比较好!我回国后就给当时的河南省省长、原辽宁省省长(我认识)李长春同志写信,我把这个情况介绍了,因此我建议开封这个城市在开发、建设的时候保留这个古城!另辟新区去发展!我说从投资,从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方面来讲,这样做可能会受到批评!但是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一个中国的古城来说的话,作为一省省长是万古流芳,后来,它给我回信说到,我的信已经批给开封市委去做去执行,所以这次意见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对现代性的反思。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我觉得同学们将来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争论的很多,很多的古迹被破坏!因为历史学方面有一句话叫做不尊重历史的就不能接受历史的教训,而恩格斯讲过一个进步的党从自己的错误中所学到的也许比成功的经验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因此,对于历史的尊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是一个反思,对现代性的一个反思。
第二个就是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前面我讲到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成功,很大成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靠高科技,但是所有文化学家一致认为科技是双刃剑,祸和福是同时存在的!那么科技在20世纪取得成功的同时,有三大破坏!一个是自然的破坏,人类的三大家园,自然家园,社会家园,人自己的心灵家园,三大家园都遭到了破坏,自然所遭到高科技的破坏是严重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中国农民,从小种地用锄头种地,用犁子种地,现在基本上还是这样一个思想状态,那么,这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问题,它对地球的损害有三寸,最多五寸,在大跃进的时候,错误的提倡深耕,深翻地才不过七寸、九寸,对地球来说是浮皮潦草的破坏,但如果是面积的破坏,也是很大的问题了!如果你用炸药去破坏,那就是几米,几十米!如果用原子能破坏,那就是几十公里,这对地球的破坏是伤筋动骨,所以这不是科技的责任,是人类的科学政策的责任,人类的科技政策产生了问题,这对自然产生了破坏,现在每小时都有一个物种在灭绝,现在人类还不能了解某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人类有什么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曾经看到过这样的现象。1958年打麻雀,全国各大城市打麻雀,麻雀没被消灭,但是麻雀伤亡很多,这时出现一个现象,公园里的大批麻雀死亡,(虫子大量繁殖),因为没有麻雀去吃虫子,这是我们在消灭麻雀以前不知道的。当时我们只计算每一只麻雀一年吃多少粮食,但是不知道也不掌握它一年吃多少虫子!这个现象就是恩格斯讲的大自然对人类对它的破坏所实行的报复。这个报复不是说今天做了明天就报复,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以后。最近沈阳的沙尘暴,北京的沙尘暴,这个沙尘暴已经影响到日本和韩国,这个沙尘暴就是我们对内蒙大草原破坏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个报复是50年后的报复,这是对自然家园的破坏。第二是社会家园。我刚才讲的自杀问题,还有心理障碍的问题,现在发疯的人、有心理障碍的人比较多,上海的专家统计不一致,有的说10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但不管百分之几,绝对数是值得注意的,这都是和社会环境有关“节奏”生活过于紧张,竞争过于激烈,物质生活的享受过于热忱,还有感官刺激过于严重等等有关的。这是对社会家园的破坏所产生的后果。还有一个就是人类心理家园的破坏!人都有两个方面的生活,政治的,业务的,事业的,热闹的,这是人的生活的主题。但是,还有另一方面,内在的,精神的,文化的,后院的,家庭的等等,这样一些生活,这个生活看起来是生活之辅助的,但是这个后院的生活如果是不健康的,那么前院的生活一切都不存在了!
第三个就是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标准的反思,什么样的生活标准是人类最幸福的生活,一般的讲都是高收入,有高级住宅,有豪华轿车,这就是美满的生活,这是物质的标准。经过20世纪,尤其是在西方个人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里面,经过一二百年社会生活的时间,感觉这样并不能使人的生活真正获得幸福。1992年我在德国住了三个月,是应德国“海尔希伯尔”会议的邀请去访问和讲学的。“海尔希伯尔”是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去世以后,建立一个“海尔希伯尔”基金,邀请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教授到他原来的写作便所去住三个月,他提供一切生活的费用!我也是中国作家第一个到“海尔希伯尔”别墅去写作的,我在那里住一个月以后,德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我,问我对德国的印象,我讲了三点,其中第三点就是说德国的(原西德,因为当时在波恩附近)生活水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我觉得,更舒适更好。但是我说,并不是每一个德国人都说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德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同意我的观点,他说确实是这样。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概念,比如说婚姻的不协调,你再有钱,婚姻不协调,生活也不会觉得幸福。德国的养老院的条件是非常好的,那不是我们中国人可以想象的,但是德国的住在养老院里的老头、老太太说这是感情的集中点,因为没有儿女的亲情。因此呢,不是物质生活水平高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我知道有两个作家,一个是美国的女作家安娜,50岁自杀,她有自己的私人飞机,每年邀请10个世界各国有名的作家到她的家里做客,招待10天,她每月选择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旅游胜地去度假,她的物质生活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但是她为什么自杀呢?她没有遗书,没有解释,等我看到她的生活状况,我想她独身,就是说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她离婚了,丈夫是否死了不了解,没有子女。因此她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的温暖,缺乏亲情,再高的物质生活,甚至说越是高的物质生活就越感觉到生活上的空虚,所以她自杀啦!还有一个是日本的女作家,一个畅销书作家,推理小说的作家,她的版费是很多的,也是50多岁自杀,有的说是酗酒导致死亡,有的说是自杀了,反正她也是单身一个人生活,这个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活质量的标准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最佳生活目标,可以说在现在社会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中国目前条件之下,在温饱保证的前提条件下,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这是第三个反思。
在三个反思的基础上,就有三个适度回归。适度回归不是完全回归,一个是回归自然。对于自然,不但是要开发,要利用,而且要养哺自然,要保护自然,要敬爱自然,要与自然为友。有一位搞民俗学的我们省的一位教授,他就给我讲,他到云南去考察的时候,他说一个山沟的山涧两边,这边是一个先进的乡,经济发展得很好等等,这个乡的领导年年得奖,涧的那边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敬拜树木神,不砍树木等等。因此这位教授说,按照我的标准,这个乡长(开发很好的乡的乡长)应该受到惩罚,甚至法律的制裁,那么涧的那边那个乡的乡长应该受到表扬,现在看他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云南重视原始自然的保护。那个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因为他敬爱自然,当然他是出于迷信的程度,但是不砍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的很多的东西,因此他是正确的,所以三个适度的回归甚至向自然的回归,成为一个趋势。像美国、德国,住宅都是郊区化,我们中国还没到郊区化的程度,但是现在很多人,我知道北京的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人在通县(北京郊区县)买房子居住,沈阳也有很多,在半郊区,在三环的边上,在美国和德国是郊区化!我在“芝加哥”看到一个美国的经济地图,红色代表贫困阶层,蓝色代表中产阶级,绿色代表富豪!那么芝加哥的经济地图是红色包围了芝加哥的所有的任何地区!就像沈阳的太原街,南湖这边的地方都是红色,贫困阶层住的,绿色应在郊区!蓝色在远郊!郊区就是要更多的接近自然,这是一个回归。
第二个适度回归就是科技向人文文化的适度回归,现在提出了使科技具有人性!什么叫做科技具有人性!还有一句是人性的使用科技。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创造。如果是对环境有污染,对人体有害,那么这个使用就要受到控制,而且是否使用都要考虑!这就是科技政策的一个调整。现在甚至研究零死亡战争,就是打一场战争没有一个人死亡,怎么办呢?就是研究这样的子弹打过去使敌人昏倒六个小时以后醒来,打昏倒了你就没有战斗力了。然后胜利以后俘虏以后你就活过来,没有死亡,零死亡。是不是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人们考虑到这个连战争的手段都考虑到它的人性的东西。我记得有一次在我们省科委讨论的一个软科学的成果的时候,我发言的时候,评审的过程中我讲了这样一个问题,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对人对环境对社会有负面的效应的时候,就要考虑它的使用和对它的的改进。我发现咱们学校的郝世明教授,他也是评委,他跟我说,我们搞材料的现在也有这样一个东西。如果创造了一个合成材料,它的性能甚至比钢铁还要好,但是如果它对环境有污染对人体有害,那么它还是使用手段控制。这主要是人性的使用科技和使科技具有人性。
第三个就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适度回归,比如说保持相对稳定的婚姻家庭,寻找更好的家庭生活方式。现在德国,大家知道是发达国家,大家庭全部破坏了,全部摧毁了,没有了。他们主要的形式是核心家庭,就是父母子女。现在与这个核心家庭所不同,现在的美国家庭它的形式有很多了,不是夫妇俩构成家庭,有单亲家庭,有非婚家庭,有同性恋家庭。就是人类的家庭遭到了破坏。所以现在想这个传统生活方式的适度回归过程中间,像德国现在有这个人为的大家庭,就是张姓和李姓、王姓这几个核心家庭住在一个社区里边,互相的经济是独立的,但是互相帮带小孩,互相看家,互相帮忙。有的负责送报纸,有的送牛奶,好像一个大家庭。就是我想说的这是一个对过去生活的一个回归。像我们中国似的封建大家庭反映了人是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应该说是三代人在一起比较好的一个家庭。现在法国有爷爷奶奶学校,爷爷奶奶上学校学什么呢?学带小孩的现代知识。我90年代到美国去的时候,辽宁电视报要我写国外通讯。我连续写了几篇,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住宅问题的,我在有关的会议上提出过,以后今后自己的建筑应该借鉴这样模式,几代人的住房,最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关起门来是一家,打开门来是两家。那就是关起门来爷爷奶奶这一辈住一个单元,父母带着子女,第二代和第三代住一个单元,当第二代去上班的时候,爷爷奶奶带孙子,带外孙子、外孙女等等。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而且从心理来讲对儿童的成长会有好处。还有我最近在美国驻华使馆出的一个中文杂志《交流》,现在杂志上登了一篇很大的文章就是提倡过简朴的生活。这个简朴的生活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这个标准的基础上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那么从这个三大反思和三个适度回归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包含着人、自然、社会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还给大家补充一个有关的资料吧,我们现在社会风气里头奢侈浪费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一家法国的报纸登了一个报道,就是现在在法国消费最多的,也可以说最浪费的是中国的旅游者。他们消费的标准超过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的人。这中国大陆的人,他统计的主要的旅游者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国的大款,在一个就是官员。官员很多是公费消费,所以它的标题就叫做《中国旅游者肆意挥霍震惊世界》。法国有一个商店接待了一个中国大陆的30个人的旅游团,一个消费50万美元。
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就包括人、自然、社会这三者的协调的全面的发展。其中包括我前面讲的三大反思基础上的三个适度回归。比如说环境意识。现在在西方竞选,环境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是互相交叉互相包含的。我们实现的现代化不是一般的现代化,不是西方驳斥的现代化,不是东南亚驳斥日韩的现代化模式,而是我们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这个现代化模式就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这是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这是我们现代化的一个政治方向和一个最后的归宿。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三位一体的一个任务。那么科学发展观就可以保证这三个目标同步实现。我们所说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就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同时实现它的目标。所以说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间同时要保证我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当然包括我们学生这个素质的提高。应该说我们这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民气氛很多方面都得到提高,文化程度也得到提高,开放意识也得到提高。现代的意识、科学意识、文明程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个是应该肯定的一个方面。也应该说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方面我们也有道德滑坡,民族素质降低,比如说假货,欺骗,虚伪,腐败,这都反映了一种文化素质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间要保证民族的复兴,保证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这就回到从前我讲过的,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间,还有保证社会进步,那么同时在实现现代化和保证民族复兴的过程中间,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保证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复兴能够实现。在这社会主义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共同富裕。
第四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面面观。我们来试验一下,研究一下全面协调可持续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内涵,我现在列举一下。第一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协调的发展。第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者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第三,马克思讲的人民生产过程就是三个过程、三个方面:生产、流通、分配(分配也就是消费),那么我们生产可以说我们注意到了,那么流通方面,我们可能就有一些问题交流通畅或者不够通畅这是一个问题,我前两天参加市委的一个关于人才问题的一个会议,那个会议有个大学教授,他是日本回国的一个海归人员,他是搞物流的,他就说我们现在物流方面的损失是很大的,比如说住在东部的职工要到西部去上班,仓库在南边,生产基地在北边,工厂在西边,铁路、飞机等等是在东边和南边,所以这样交叉和重复所造成的损失是70里地,这个还是80年代中期的统计数字,现在我估计还要高,因为交通更拥挤了,那么沈阳呢,还没有把人损失的时间算在里头,所以交通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分配。我们已经提出来了解决现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差距过大的问题。现在一个歌星一场的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我听电视台的同志讲,过春节的时候请某某歌星来,低于50万不来,还有税扣包括逃税,那就是间接的收入,那么有的下岗工人,他每年的最低生活收入是很低的。这是差距,我们缩小差距不是降低高收入人的收入,而是增加低收入人的收入。现在我们政府采取许多措施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这次全面协调发展包括生产流通分配这样一个方针政策。第四是人口资源环境。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发展协调和全面发展,人口要计划生育,人要生存不能破坏环境,人的生活不要使资源枯竭,如果资源枯竭,那我们就对不起后代子孙。所以全面协调就包括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和协调的发展。这是第四点。
第五,工业、农业、商贸共同的发展。现在我们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大家知道这次两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讨论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现在又讲四农问题,就是还有农工,但主要是三农。为什么要农业、农村、农民分工呢?一是现代化必须达到的一个指标就是90的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最高10。在美国、法国百分之一、二、三,就是10的农民养活人口的90,而我们是70的农民养活30的人口,农业的投资,人力的投资过大,这是农业的问题。农民进入城市,这是城市现代化的目标。现在农民如何进城是一个大问题。三农的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现代化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工业、农业和商贸的发展,应该说现在我们商贸的发展水平是滞后的,国外利用了我们的廉价劳动力,而人家却挣了更多的钱。
第六,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三者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包含这样的问题。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对此非常重视,但是现在我们主要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讲,我们的意识形态里又增加许多东西。现在美国也使用这个名词叫“政治正确”、政治表现好。他们就说这是从中国学来的,但中国人所讲的政治表现好,主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以前是政治运动表现积极;而美国的政治表现好是不歧视妇女,不歧视少数民族,不歧视有色人种,不歧视同性恋。这是他们的意识,还有不破坏环境。
第七,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恩格斯把资料分成三部分:生存资料,保证人们温饱的;享受资料是吃得比较好、住得比较好、交通条件也好等等;第三个是发展资料,有更多人受教育、更多的文化权益等等。全面讲到的文化权益是胡锦涛同志提出来的,我们把文化权益定义为发展资料。
第八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可以说是祖先、我们和后代这三者全面协调发展。对历史的尊重、传统的尊重,发展我们的现在,同时保证后代的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这也是全面协调的一个方面。
第九,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但对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有不足的地方。中央最近发布一个文件就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也就是要推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就其所担任的社会任务来讲,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是解决战术问题,社会科学是解决战略问题,这没有高下之分,但有性质的区别。关于社会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发展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些都需要社会科学来解决的问题。但是化学、物理、原子学、生物学他们不解决这个问题,它们没有这个责任。
最后一个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这是全面发展的重大指标。不但要生产发展,还要保证人民生活富裕,当然这两者还要保证环境的良好。
我们列举了十个方面,但不只这十个方面。以上就是我对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一些认识,可能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人事编制部门工作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人事编制部门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 强化公共服务 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当前,根据市、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如火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一名人事编制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我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胡锦涛总书记两次来安徽重要讲话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人事编制部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进行深入思考。我认为,要很好的做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也是最可贵在于学以致用,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际工作,从而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才公共服务的水平。
县人事局(编办)是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全县人才开发、公务员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和机构改革等重要职责,服务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证是人事编制部门的头等大事,是人事编制部门必须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永恒课题。我们只有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有作为,才能在大局中有地位。
一、摸清人才现状,为全县经济社会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361人,结构比例为:
——职称结构:正高职称3人,占全县总数的0.07﹪;副高职称205人,占全县总数的4.7﹪;中级职称1608人,占全县总数的36.9﹪;初级职称2545人,占全县总数的58.4﹪。
——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10人,占全县总数的0.2﹪;本科学历1111人,占全县总数的25.5﹪;大专学历2125人,占全县总数的48.7﹪;大专以下学历1115人;占全县总数的25.6﹪。
——结构年龄:35岁及35岁以下1584人,占全县总数的35.5﹪;36岁—40岁747人,占全县总数的17.1﹪;41岁—49岁1461人,占全县总数的33.5﹪;50岁及50岁以上569人,占全县总数的13.04﹪。
——性别结构:女性1924人,占全县总数的44.1﹪;男性2437人,占全县总数的55.9﹪。
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宣城市第一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第二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第三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70人。
二、突出实践特色,找准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全县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把握当前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主要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两翼富民、统筹发展”和“一为主三突破”的总体发展思路,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理解,当前县委、县政府正在着力抓的与人事编制工作紧密相关的重点工作有:积极呼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突出加快工业和园区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源头力量和生力军,发展的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人。人事编制部门要想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工作中建功立业,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和发现一大批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强大的人才队伍,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让他们活跃在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第一线。我认为,这才是当前我们人事编制工作服务全县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是人事编制部门落实科学发展,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明确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一)、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工作
根据人事部第6号令精神,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在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领导组领导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面试考官库建设,全面实行事业单位进人缺编空岗补充“凡进必考”制度。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周密部署,阳光操作,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工作程序和要求,严把人员进口关,实现**事业单位选人进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牵头组织参与开展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的以企事业单位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企业创业带头人和科技带头人参加省、市专业培训,对其中的骨干人员选送到国(境)外研修;每年从现代制造型、科技创新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县直规模企业中选拔若干名经营管理人员开展能力培训。
(三)、加大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规模企业建立科研工作站,探索高校科技专业人才与县级规模企业科研工作站对接工作。选择适合县级企业发展的好项目,建议以政府资助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研发,创造必要条件,促进科研成果在直接在县内转化。同时,依据人事部第6号令有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人事编制部门工作第2页

关规定,制定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具体实施办法,规范企事业单位人才直接引进工作。建立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借脑用才。
(四)、组织各类人才服务基层
扩大专业技术人才为民服务示范活动规模,每年组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和农村一线,为他们提供直接及时的咨询、指导服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为民服务资助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和乡镇开展项目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继续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逐年扩大规模和比例。鼓励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县直企业单位和村级组织工作,由县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免费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五)、积极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把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拓展适合我县的组织运行方式和用人特点的信息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招聘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加强县人才市场建设,改善人才服务环境,把人才载体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性举措来抓。引进人才和智力,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免费服务。不断加大紧缺特殊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六)、加强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深入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全县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智力)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和免费发布人才需求情况,积极帮助企事业单位吸引、推荐、配置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三、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人事编制工作怎样服务好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
(二)、解决突出问题
进一步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形成一切着眼于科学发展、一切服务于科学发展、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解决好服务效能问题,以百名股长考评活动为契机,改进服务,提速提效,创新创优。进一步解决好精神状态问题,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推动工作;要进一步解决好素质能力问题,加强人事编制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加强实践 锻炼,不断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等。
(四)、促进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人事编制工作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人事编制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指导人事编制工作发展的实际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人才为本的意识,树立服务为本、服务为先、服务为责、服务为荣的意识,树立主动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意识。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实践,努力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篇一:心得体会: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更好得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让我们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并且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学习、进步。我们不仅要学习其理论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其贯彻落实到自己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篇二: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观点,是一种指挥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理论,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回归到我们教育领域,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强调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努力的探讨并实施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力求能够在教育事业中雪球可持续发展之路,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公民,也为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应当积极的做出各种努力和探讨。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并落实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篇三:学习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学习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心得体会《学习和认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并将它贯彻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凭借我们这一代人的满腔报国热情和不懈努力,一定会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人民网》近日转载。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生活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践行科学发展观破除医院发展认识误区


践行科学发展观破除医院发展认识误区

怎样回答我县卫生事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为了谁"这三个关于医院发展的基本问题,我想任何人都可以说几点,但要讲清楚、讲透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上解决这三个问题,尚需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用其武装思想、提高认识。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解决医院在发展中存在的思想认识误区:

第一,"为谁发展"?有的同志认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医院的发展壮大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不全对。医院发展不仅是为医疗事业的进步和提高,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病人,使病人得到优质的服务。医院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医院,是为了病人。医院自身的发展、进步、提高只是发展中的过程,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为了病人而发展才是医院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二,"靠谁发展"?不少人认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完全靠全县医务人员的努力和国家支持,这是正确的,但回答的不全面。我县卫生事业发展不仅靠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靠国家项目和资金扶持,而且还要靠病人的监督和支持。病人也是推动我县医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对医院来说,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病人。如果没有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和病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标准、高要求,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卫生事业发展的好政策,也不可能促进我县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县乡医院的快速发展。靠病人发展就是依靠病人对医院工作的监督和支持,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靠病人发展就要求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对病人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病人诊疗费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可及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第三,"发展为了谁"?不少医务工作者认为,医院发展后主要是为医院增添设备、使医院上档次,为了改善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生活福利和工资待遇。这不完全正确。卫生事业发展了,在改善医院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医务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还要把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让患者得实惠,作为医院发展后重点解决的问题,要让人民群众在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中分享改革的成果,享受发展的实惠。

总之,解放思想谋发展就是我们卫生工作要围绕"一切为了病人"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围绕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降低患者看病就医费用谋发展。在医院发展中,我们只有为病人着想,使病人受益,让病人满意,围绕病人谋发展,才能在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求真:追求发展的合规律性

“真”,即规律性。求真,就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意识和追求。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新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是科学发展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实践,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求善:追求发展的人民性

“善”,即合目的性。求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一种情感意识和追求,反映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历史客体对历史主体的价值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发展的价值目的问题,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目的,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科学发展,不是人民群众被动参与的发展,而是我们党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统一起来,把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依靠人民统一起来。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求美:追求发展的和谐性

“美”,即合理想性。求美,就是历史主体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对历史客体的艺术性构想和能动性创造,对美好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享受。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集中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在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追求的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世界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面对的是一个深刻而迅速变革中的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世界既不安宁,也不和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究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究竟应该怎样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时代发展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科学发展观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科学发展观对现实世界追求的美好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基本观点,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潘绍龙蔡晓东: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教员)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


今年九月以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各地各部门蓬勃开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就如何找准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为分析检查、整改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各地各部门学习实践活动有一条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问题。可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意味着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表明我们党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很多生动事实证明,若要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近,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公布了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其中指出,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走一条成功发展之路,重要的经验就是它们都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现实告诉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扎根现实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获得“自由”和“飞跃”。(徐振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