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 导航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第2页

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xx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我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是一位中师,在赣州工作,叫谢香福。经过三天的短暂的二次,共同来学习一下“人生哲学”。其实就谈谈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和感悟(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假如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各位见谅!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诉我们后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子孙后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内容,儒、释、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释家的教育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我们称之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为教育基础,是以自制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为教育基础,是以自省、因果教育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为修学基础,以戒、定、慧为修学核心。

何为人生:人生就是人们的生活。何为宇宙:宇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包含五大内容: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什么是伦理:就是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性、姓、信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把随顺自然落实在人事上,就是伦理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的关系)。

曾经有这样令人发省的一幕:

一位学者至某高校作报告,向台下的听众提问:“你们认为,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缺德!”

确实,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缺乏的正是好的品行,即德行!那么它为什么会缺的呢?它又能从那里得来呢?缺: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德: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得来。

那么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道德:道与德是两个字而组成,道是最为底层的,基于在德的基础,它是一个有界限的规则。

道不是人为的,它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作。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是属于自然的,则是道。

德:是随顺自然,一切自然的成长,是基于在道之上行为,在规定的道上行走,用中国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德。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拜读一本书,名《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童蒙养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做人、做事的集大成,只有1080个字,360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它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规范、是戒律,用它来作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人生会很有成就,会幸福!今天我带来了几部,恭请大家一起学习,你会受益匪浅…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的一生有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他是基石。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终极圆满。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都很忙,缺少学习的时间,整天喊忙、忙、忙,忙的什么呢?不少人忙吃喝玩乐。

比如,可能爸爸会打来一个电话说:“你妈妈身体不舒服,头晕呕吐,你快回来陪妈妈上个医院吧!”电话哪边的回答是,我现在没有时间,我在忙。其实,在麻将桌上,在歌舞厅里,在饮酒席上的可能都有。

忙啊忙!不学习,忙到后来,繁忙的忙就会变成盲目的盲,再后来,会变成迷茫的茫。盲目是眼睛瞎了,看不见了,不能辨别方向了。忙到后来变成迷茫的茫时,就分别不出善恶、真假、美丑、好坏了。

然而,学习还需我们去感悟,悟、悟、悟,不悟就会变成另外三个“悟”字,感悟的悟会变成迷雾的雾,再会变成错误的误。迷雾就是能见度很低,前面有了障碍你看不清,不知道回避,造成错误的判断,迎错而上,最终走到边缘,掉入了泥坑,难以自拔。这就是忙的后果,不学习产生的恶果。

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是了解,了解了才能知道,知道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去感悟,感悟什么?善恶、真假、好坏,做人、做事的道理。接着我们再去做到,就是身体力行,最后我们才能得到(知道---悟道---做到---得到)。这是人生之轨迹,是天下大道。不经一番寒彻苦,焉得梅花朴鼻香。不经过这样的轨迹,那全是妄想啊!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啊!我们一定要学习。

现代人缺少学习,古时候皇宫里,大臣们、后宫们必修圣贤哲人的儒家教育和大承佛法,后来到了清朝,被慈禧太后取缔掉了。这话要从清朝末期开始算起,至今圣贤哲人的教育已脱节了100年之久。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打、砸、抢,损失就更严重了。红卫兵把祠堂、孔庙、城皇庙全砸碎了。这对我们后人来说损失惨重,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祠堂是尊祖教育的场所,孔庙是尊师教育的场所,城皇庙是因果教育的场所,它使匡正社会人心,增强人间道德勇气!

现代的人们不相信因果,所以什么恶事都敢做。不懂因果,不怕因果,纵然肆无忌惮,无恶不作。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取缔呢?我们就来讲一讲清朝这一末代太后--慈禧。

(1)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生于1835-1908,享年73岁。满清建立时,爱辛觉罗灭了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就是叶赫拉娜族。他的首领叫金太吉,金太吉被爱辛觉罗(努尔哈赤祖先居住地方,爱辛:金,觉罗:地名,今黑龙江省伊兰一带)杀害时,心里十分愤恨,生为族群领袖,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子民。所以他临终发了毒誓:“你灭我的族,我也要灭你的族,那怕我的族里只留下一人,即便是女人,我也要灭掉你的族”。所以后来在清朝皇宫里立下一个不可抗拒的规矩,则不准与叶赫拉娜族配婚。可是200多年过去了,祖上的规矩忘记了。清文宗咸丰皇帝必取纳拉氏(慈禧太后的乳名)为妃子不可,后为皇后,且垂帘听政48年。国家外忧内患,卖国条约犹她而签。当她60岁寿辰时,是用国家的海军军费建造的颐和园。

所以说:满清“兴与叶赫,亡与叶赫”。《生死轮回科学的证明》述说,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首领金太吉的投胎。她是来报仇的,不是来拯救民族的。

大家可能会有疑惑,可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都在研究,证明的案例很多,网上也都有介绍,即便可以查阅。

这是因果教育中一个典形的案例。接着讲第二个因果教育的案例。

(2)、明朝大忠、大孝、大儒学家方孝儒。他是明朝始祖朱元璋的宰相,(生于1357-1402,享年45岁)。他是一个宁破玉碎,不为瓦全大忠臣。

当他还没有出生时,他的爷爷过世。作为孝顺之子的方父(方克勤),特别为方祖父去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定好明天一清早出宾。但在当天晚上,方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红衣老人对方父言:“你为父看好一块‘宝地’,但此地现有我居住,并有家族800余人,今天我特地来恳请你,容我三天,让我把家族搬移后,你再安葬父亲”。而后作礼告退。方父梦醒后,没有把这个梦当作一会事(一般人们都会犯同样的错误,谁会把一个梦境当会事呢?),那就按原定计划出宾安葬方父。可是到现场打开宝地一看,啊!原来是一窝蛇,红蛇!下人清点数目,确有800余条。方父有些疑惑,回忆着当晚的梦境。但最终还是让手下点火焚烧了红蛇。安葬完毕返回,天色已不早了,大家都累了,各自休息了。可是又在当晚,方父旧梦重见红衣老人(就象电视连续剧一样)。红衣老人说:“你此人不仁、不义啊!我已恳求过你,只要容我三天,让我移址让你,你且灭了我的门族。我现在告诉你,你灭我的门,我必灭你的门!”说完告退。当方父夜梦初醒回忆梦境时,心中忐忑不安,即把梦境记录了下来。

但时隔无几,方母有孕,即怀一子,名:方孝儒。孩子天生聪慧,敦厚老实,但相貌中有一与常人不同点,他的舌头比别人长毫分,能自舔鼻尖,也就是象蛇一样的舌头(传说中:此乃红衣老人投胎)。方孝儒成人后,当了明朝始祖朱元璋的宰相。建文三年,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参位,要求方孝儒写诏书,告天下百姓书“燕王接位。”方孝儒是个大忠臣,他怎能肯做违背良心、缺乏德行之事呢!此乃天地不容啊!所以他拿起笔来写上了另外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当场火冒金星,手如铜铲,眼如电光,怒不可遏,道:“我要诛连你九族!”方孝儒是宁破玉碎,不为瓦全的大忠、大孝啊。他不但没向他哀求!反言之:“九族怕什么,十族又何方”。燕王说:好!我成全你!

那大家可知道,什么是十族?十族就是其门下的学生也算一族(从已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所以方孝儒的一家最后被诛连十族,总共算下来,被杀大小人等800余人(共计873人)。与被烧死的红蛇数目完全相同,这其中差了一人,这一个人就是侥幸逃过极难,在外运游的大儿子。

后改姓袁,隐蔽深山,以采药为生。他的孙子叫袁黄,后改名叫了凡,留有一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又名叫《了凡的》,这本书值得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了凡他生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

还有一篇值得推荐大家拜读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净意他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10岁。这两部书现在都有电视连续剧,《了凡的故事》是23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8集,网上都有,太有教育意义了。我觉得这两部电视剧是对人们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升华。有时间大家可以带领自己的家人、孩子一起观看,它对我们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明天的希望,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是整个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做家长的责任很重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及时,孩子是很受教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如今,由于现在的家庭教育普遍重识轻德,不重视家庭传统的教育(如:孝道、温、良、恭、俭、让等),使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严重扭曲。我们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社会管理者的,能不深深地思考吗?

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的荣辱观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启迪于圣贤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喧讲中又提到:“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就是在追随古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命生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啊!所以培养孩子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件迫不及待的大事啊!

家和万事兴,大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然而,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迷茫,为之烦恼,痛苦一生。这全离不开我们做母亲的(女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举止行为。

女人是世界之源头!这源头的水清澈了,不管它流淌到哪条河溪,它都可以洗涤凡尘的污垢,化解难以化解的坚固。是它滋润了大地,蕴育了万物。我们女人要正本清源!愿我们今天在坐的每一位女人都是这源头的一滴清泉。

那么,如何正本清源呢?首先我们思想上要从克服两重性做起,那两重性呢?就是“虚荣心”和“嫉妒心”,这是每个女人都有的习气、通病,包括我本人也是同样。但是我们不能要!虚荣心是什么?虚假的荣耀,是假相,我们要不得。要了它,你会为此“虚荣”二字而苦思冥想,追求攀比,产生物质欲望、拜金主义。由于思维的错误,就会钻到牛角尖里去,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有虚荣性的害处。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这是古圣先贤的经验啊!

再来看嫉妒两个字,“嫉妒”二字是专门为女人制造的,两个字都有女字边旁。

女字旁边一个疾病的疾字,读嫉妒的嫉,也就是说,女人有了疾病她才会嫉,什么病?错误的认知观念,形成了心里疾病。嫉妒的妒字呢?女字旁边一个户口的户,户口是一口子,就是自己,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心量小,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说这个嫉妒心和虚荣心我们是要不得的,要是犯上了它,让你整个人生,做人、做事没有顺利可言。因为你的认知观念错了!所以我们要把它降伏了。

如何来降伏呢?那么我们必须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育,“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也就是反问自己,检讨自己?然而,我们要把她人的优点放大了看,把她人的缺点缩小了看,不彰人短,不炫已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然而放下我们自己的功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放下自己的贪嗔痴慢(贪欲、嗔恚、愚痴、傲慢),放下自己的名闻利养(名誉、地位、利益),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当你放下了有限,你却会拥有无限……,就会换来一颗平常心!人生就能做到不计较,不比较。然而去分享她人的欢乐,去帮助分担她人的痛苦和忧愁。古人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有了这份平常心,我们的人事关系、社会关系就会越来越畅通。

在这基础上,接着再来学会人生的三大布施,你的前途将会一遍光明。

什么叫布施呢?布施就是不求回报的奉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布施对我们有无偿的好处呐?财布施得富贵!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那怎么就会得到这些好处了呢?其实它就是人生的大哲学、大学问,做人、做事的道理。

也就是当别人(近的是同事、朋友、亲戚,远的是社会)遇上困难的时候,你不求回报,用真诚心去帮助别人,用钱财去解决别人的困难或痛苦,这叫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那么倘若你遇上困难的时候,你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你的行为,你的善举动,众人都看在眼里,老天也看在眼里,天庭无亲,常与善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当然,也有可能你的今生并没有得到这份回报,那我相信,你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得到这份回报。你记住我们的老祖宗在《易经》中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于你的善良布施,你积的阴德在冥冥之中,你的子孙就会享用你这份福报,这是叫做明里去,暗中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头顶三尺有神明!这不是假话,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在书中还读到,刘备临终写给儿子刘禅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啊!

《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对窦燕山教育子女经验的总结(也就是五子登科的来历)。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ji)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市蓟县(1976年划归蓟县,原属河北遵化县治),目前蓟县境内尚存窦禹钧墓和碑。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窦燕山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

窦燕山心地善良。仆人盗钱二百千,担心事发,具字将12岁的女儿卖给窦宅,以偿负钱,逐遁去。窦燕山见小女甚怜,收为养女,成年后,为其择配良婿并陪嫁二百千钱。正月初一晚,窦燕山游延庆寺,拾遗银200两、金30两,等候多时,不见失主。次日,持遗金、银复去延庆寺等候失主。窦燕山家业丰裕,经常救济穷人。资助棺椁埋葬者27户,资助陪嫁者28户,资助做买卖维持生活者数十家,经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后唐923-934,后晋936-940时任宰相)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所以我们要懂“五子登科”并不是指新娘子陪嫁的新马桶里放五个鸡蛋就能五子登科了。他是一种表法,是提醒即将做妈妈的新娘子懂得如何培养、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能取得功名,能名登科弟(子孙的多少算不上家丁兴旺,要能培养出圣贤之才,才是真正的家丁兴旺)。

所以古人曰:留万金遗於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住;留经书遗於子孙,子孙未必能读诵;不如积些阴德於冥冥之中留於子孙!

什么叫积阴德,就是做了好人好事不为人知,不宣扬于外,它所积功德是一比百千万。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这其中包括身、口、意、戒、见、利都要有善意。身,身和同住,在行业为上不侵犯别人,不触及他人的利益、损人利已、伤害别人,做违法乱纪之事。要用身体去做好人好事、做善事、做社会志愿者,这是相处的和乐。口,口和无诤,我们不出妄语、诳语、奇语、恶口、两舌,在语言上和谐无诤,用我们的口来传布人事、社会好的讯息,这是语言的亲切。意,意和同悦,我们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有正念、正觉、正智、正思维,这是心意的开展。戒,戒和同修,在法律上人人平等,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就是法律的平等。见,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不搞分歧,这是思想的统一。利,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不多吃多占,占小便宜,这是经济的均衡。

好的,再讲法布施得智慧,什么叫法布施呢?又怎能得智慧呢?也就是当你学到了知识,善的知识,对社会、对民众都有好处的道理、学文、技能,那怕是一顶点善道理,一句好话,一项小技术,都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广喧流布,受益于他人,这就是法布施。你有这个善主动,你就会得智慧。因为你自己首先要学习的呀!你体内要沉淀知识量啊!你才能广喧流布,你才能为大众服务,你当然就会生聪明啦,因为你比他人先学习嘛!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儿早逢春,这就是法布施对我们带来的好处。

再来看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来打个比方,南京中山陵有三百多个台阶,有位退休的老太太,退休后一直做好人好事,在中山陵捡垃圾、捡口香糖粘胶(我们把她称之为环保志愿者),从60岁捡到现在80多岁了,二十多年来,三百多个台阶,二个多小时一个来回,一点都不费劲!身体很健康,一点儿小毛小病也没有。老太太这种善举动就叫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很多报纸,多次报导过她的事迹)。

无畏布施就是身体力行,用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求回报的去做好人好事,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你就会得健康长寿,这就是人生大哲学,是忘我的精神,是奉献社会的精神,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还有放生也是无畏布施(你会得健康长寿)。我们与动物、生物、植物乃之与矿物都是平等的,无我高下。因为万物众生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宇宙的一份子,我们和宇宙是一体的,宇宙就像一个人的整体,万物众生就是宇宙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健康了,人的整体才会健康,这样日月星辰才会运行正常,才会风和日丽,风调雨顺。这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纵然才能够换回我们的身体健康,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健康的身体从何谈起。

唯我独尊这是错误的观念,动物不是生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大家若有这种想法,不懂怜悯万物众生的生命,尔时你的学业、事业、家业等等,会遭遇到莫明其妙的障碍或灾祸,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它是有因果关系的,也就是因缘果报,即:因果报因。汉文帝说过这样一句话:“灾祸因积怨而起,福泽由施德而兴”。所以我们要晓得“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浙江绍兴人)曾经写到“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古诗中又曰“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所以我们对天地众生都要有慈悲心,怜悯心、禧舍心。当我们用爱心、慈悲心、怜悯心去帮助众生,解决众生的困难、痛苦或生命时,你真得会很幸福(你看,舒=舍+予,也就是舍掉一点,给予一点,换回的是舒服)!所以施予,比接受更快乐!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相反,那就会遭受莫明其妙的障碍或者灾难。古人云:人为善,虽未福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好了,我们讲了克服两重性和三大布施。

接着再来讲讲三个让字,礼让、谦让、忍让。我们中国是礼义之邦,我们的老祖宗孔老夫子,必身的精力都在追求周公之礼、文王之道。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懂得礼仪。礼仪中间蕴含着让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人们的好品质,做人的集大成,好品质离不开礼让,它是美德、是修养、是德行,它会使每个人生活在幸福里,使黑白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那么,相反不懂礼,他将会变成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案例1、北京有一家外企公司招聘员工,去应聘的人都是很优秀的,经过很多关口的考试,专业考试、外语考试等等,考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进入了面试。主考官来到了会议室说:“我现在刚好有一点急事,需要出去一下,10分钟以后我们继续面试。”在主考官走出去的10分钟里,这些年轻人站起来,摸东摸西,将桌上的文件翻来覆去,看了又看,还顺手拿给其他参考人员看看。10分钟后主考官进来了,对参考者说:“对不起,考试已经结束,你们统统都没有被录取。因为你们连最小的、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因为会议室里有摄像头,他们的行为被主考官一览无余。)

《弟子规》上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他们对主考官的决定很不服气地说:“从小到大也没有人教我们不允许乱动呀。”经典中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过去的前辈,没有遇到圣贤的教育,确实缺乏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也没有以身作则,子女走入社会不知道怎么为人处事。所以,纵使他们的能力很好,学历很高,但是这些细微地方的礼仪都没有顾虑到,小事办不好,不可能办成大事。一个很好的就业良机就在这样一瞬间失掉了,谁的责任?我们做父母的该到深思的时候啦!

案例2、还有在深圳,有一个博士生,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终于被一家很有名的大企业录用为高级职员。但是,在上班后不久的一天早上,他走到办公室楼的走廊里,遇到了一把笤帚横在地上,就毫不犹豫地从笤帚上跨了过去,这时正好董事长走在他的后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办公室后通知人事部,将这位高级职员立刻除名。这是为什么呐?主要是缺少社会公德啊!

因此,一个公司录用员工,考察的不仅仅是他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的德行。如果平时一个小小的事情都不做,或者都看不到,这不是说小事你不爱做,而是你缺乏恭敬心,也是你在德行上面有缺失(恭敬心就是礼)。所以说:“成就我们的是德行,障碍我们的是习气”。一定要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气,对待任何人、事、物都要有恭敬心、平等心,那你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会高帆远航。

所以说:“我们不能把祖宗的积善用亏了,也不能把子孙的支援用亏了。”高尚的人品必须具备“三德”啊!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谦让呢?谦是骄傲的反意词。谦卑就是自尊,人只有谦让了,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老舍曾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古时候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故意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其实这个故事是皇帝考验大臣们的,从小事中观察大臣们的心量。宰相起了带头作用。之后呢,大臣们之间就会以国家大局为重,效仿宰相懂得谦让。所以上至大臣,下至庶民都要谦让啊!

忍让呢?忍字头上一把刀,刀在心上有险招,你不忍让会遭祸,闯出祸来谁担当。也就是说刀架在心口上都得忍,刀上的一点,就意味着心在滴血,你都还要能忍哪!忍是大学文,忍乃心头无名火,奸恶险诈藏其锋,忍气饶人消百孽,休要逞强结祸根。你看浪花虽巨,但瞬间消逝;山洪虽猛,但片刻无踪,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可知道吗?世上什么最宽?陆地不够海洋宽!海洋不够天空宽!天空不够胸怀宽!所以说人们的胸怀才是最宽广的啊!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六尺街》。长沙市开福区六堆子附近有条小街,叫六尺街。相传这条街上曾住着两个大户人家,一户是当朝刘宰相家,一户是兵部侍郎李大人家。两家的夫人、孩子因不适应北方的水土,都留在家乡长沙生活。两家大门正好相对。

李家儿子多,自恃人强力壮,在家大兴土木,扩大自家门面,将一堵墙砌到了刘家的门口。刘家见此情景,气愤万分,连夜修书一封,火速送往京城。刘宰相得书后,凝思片刻,当即回书一封。书中写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宰相夫人读了,深感其意,当即教导一家上下人等,不得再谈此事,并下令拆除自家围墙,退让三尺,以作进出之道。李家风闻此事,惭愧不已,不但拆除了新墙,还效仿刘家,也退三尺,作进出之道。从此两家来往密切。退出来的六尺地,成了百姓的自由通道。后来,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之为“六尺街”。这个故事同样流芳百世。这就是忍让的最好案例,避免了一场不小的斗争,让我们后人去效仿。

以上例子,就是正本清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特别是我们女人是一个举着轻重的人物,是世界之源头,我们必须要修身(正本清源),修身就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圣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和功力,再来教育我们的子女!修身为了齐家,家庭好了社会才会好,社会好了国家才会太平,世界才会和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源头都在我们女人身上,天下治乱之权在女人的手中!在我们的心田!

讲了许多,我今天想借此机会,回答不少同志想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烧香、叩头、拜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烧香?香是天然植物所制,点然香以后,香会产生出一种特有的香味,这种香味在虚空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磁场,然而良好的磁场会使人们的心净下来,不浮躁,感觉天净地宁,仿佛站在一块净土的中央!

就如幢钟是同样的道理,寺庙里的大钟,上面都刻有经文,经文是善知识,是对我们普罗大众教育的篇章,教我们行好心、办好事、做好人。那么这个钟用木棒这样一撞,发出来的声音回荡在尽虚空、遍法界,同样形成了良好的磁场,在这良好的磁场里,人们的心就会很宁静、不浮躁。人们就会产生许多许多善念,念念是善。很奇怪,在佛菩萨面前,人们绝对没有一个是恶念,这就是佛的力量。善念中必然会有祈求佛菩萨的保佑!庇护!佛力加持等等的念想!

有了这些念想,同时就会增进自已的信心和责任,信心有了,我们就会去不懈的努力。通过努力,学业也好、事业也好、家业也好,士农工商样样会成功,事事就会顺意,百事就吉祥,万事就会如意!所以叫做佛氏门前有求必应!这是一种心里的暗示,也就是佛力的加持!境由心造,境随心转,环境是由我们的心念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心境产生什么样的环境;环境又随着我们的心在转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成就。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有这样两句偈:“晨钟幕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叩头:叩头就是放下傲慢性,向佛菩萨学习,学习他慈悲、博爱、怜悯众生。傲慢的人他一般情况不肯叩下他的头胫骨的。但是一担当他肯叩下自己的头脑时,就弄懂谦卑了,他真的就放下了,只要能放下自己的偏见和执着,你离成功又迈出了一大步,因为放下是对心灵的一种解脱,而不是对责任的放弃。你放下了有限,却会拥有无限,这就是人生的大哲学。

那么点蜡烛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我们学习佛菩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的心要亮堂,不要太黑暗,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只要见到有光明,我们的心就要明心见性。

那么佛台上放的水果又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一种表法,告诉人们要种好因,才会结好果子。你种善因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就结恶果。万事皆有因果而起,任何一件事都有因果关系的,只要我们净下心来加以思考,全会有答案的。

它不是迷信!迷信是当一件事没有弄懂、弄通就去乱相信、瞎相信,这才是迷信。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弄懂弄通,它是哲学、是科学!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好的,我们接着讲种好因结好果,那好果子从何而来呢?

好果子是从母亲的心里来!母亲的心是家中的福田,心厚则果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母亲这块福田肥沃,孩子就像树一样,家中的财富像树一样,都长在母亲的心地上,结出来的果实就甜、就大。母亲承载着家庭的未来,心厚则果好,心是良田百世耕。所以母亲的形象特别的重要,母亲的心是深厚的大地啊!言教、身教、境教全有赖于母亲啊!

换言之,一辈无好妻,十辈无好子。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举止行为,无不是善、无不是恶;无不是好、无不是坏;无不是美、无不是丑。母亲的心地很薄,家里的田地就“贫瘠”,就像锅壁滩一样,土地没有营养,纵然有了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发了芽也成不了才,更不用说结好果子了。

这全基于母亲的心地啊!女人在家庭也好、单位也好、社会也好,都存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女人乃是世界之源头,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女人要性如棉,既洁白又温暖,棉花拍之如饼,纺之如线。我们女人要用《女人八德》做人做事,即:孝顺、和睦、慈良、贞静,将它用运到生活中、工作中,延绵不断(孕育-养育-哺育-教育),向孔子之母、孟子之母、岳飞之母学习。圣人是圣母之生,先有圣母后有圣人。我们的家需要我们做母亲的去辛勤的耕耘啊!去相夫教子啊!

相夫教子不光光是帮助丈夫洗衣、烧饭,而是帮助丈夫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成长,扶助丈夫之德业,有了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学业、事业、家业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就是德行要厚重,你才能承载得了你的家业和事业。

但是我们作为妻子“相夫”(就是对待自已的丈夫),也要讲究一点艺术,要把丈夫当作人生中的三个人来看待。哪三个人呢?父亲、朋友、孩子。当丈夫在外面学习、工作、事业取得成就的时候,你一定要把他当作父亲来看待,尊重他、恭敬他、崇拜他、赞美他。平时我们要把丈夫当作朋友来看待,多给他一点空间,一点自由,给予他足够的信任。然而当丈夫学习、工作、事业有不顺利、有失败,包括有过错了,我们要把他当作孩子来看待,真正来理解他、体恤他、包容他、原谅他。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也没有那一个人一辈子不犯错误。但是一个大丈夫最需要妻子的时候,我认为恰恰是他的仕途不顺利或是失败的时候。你看男人的外表虽然都很是刚强,其实男人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男人只有爆发力,很多的是缺少耐力。在这种状况下,男人是非常需要我们女人去呵护他。我们的胸怀就是他的避风港湾,帮助分担忧愁和痛苦是我们女人的天职。要把他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安抚他,教育他,让他重新树立信心,重头再来。我在这里有一首歌想献给大家:

《丈夫辛苦了》

没事的时候,也不觉得啥;

有了事没你,还真抓瞎;

要说这日子呀,你才是主心骨;

你东奔西忙,支撑起这个家;

丈夫你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

一天天孩子长大,你也有了白发;

再苦的日子,没见你流过泪;

也许你背地里,咬碎过牙;

有些时候你也发发火,我知道你工作压力很大;

钱是不好争啊!也不禁花!你没让妻子手里太紧巴。

丈夫辛苦了!丈夫辛苦了!

一天天疼爱孩子,你更孝敬爹妈;

再甜的日子,没见你耆侈过,你尽量让家里不缺啥;

丈夫你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撒少女之性子,把丈夫一脚踹开,推卸责任,我们做妻子的要敢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其实家有贤妻,夫不出枉祸!男人的过错、过失,女人有不可推卸责任。更不能再把自己当作年轻貌美的少女看待,弄不弄就谈离婚。你的孩子会受到伤害,造成孩子不孝的起因从此而来,孩子就会产生仇视父母的心里,家庭就会破裂,也会给家族蒙受耻辱。社会再发展,没有男人的女人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所轻视。所以女人不要撒少女性子,不要抛弃孩子和家庭,要把丈夫拉回到自己的怀抱!丈夫再没有用,你就把他当成佛菩萨一样恭在家里,他也是女人的底气,家庭的底气。

同样,丈夫对待妻子呢?要真心相待,体贴入微,知恩报恩。我记得在书中还读到印光大师说过:“所有的丈夫要对太太很好,因为太太有一个恩德是我们永世都报不完的,那就是帮我们传宗接代和相夫教子。”印光大师又说:“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要做好母教,首先,要做好胎教;其次,要做好;再次,要做好圣贤教育。不然,凭我们自己是不行的,太太成就了我们,这个恩德一辈子也报不了。”

丈夫要让妻子感受到,我这一辈子是因为娶了你这么好的妻子,我的家业、事业才能有这样好的发展。当丈夫对妻子这样评价和感受时,做妻子的就会做得相当圆满,再苦再累她也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这里我还想献给大家一首歌:

《妻子辛苦了》

起早贪黑紧忙活,上班回来就下厨;

每天三顿家常饭,一年三百六十五;

买菜烧饭洗衣服,下有儿女上有母;

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一年三百六十五;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

辛苦为了全家福,精打细算为了家;

你常把家缝补,细水长流过日子,全靠你简朴;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

有你那日子能过富,有点安慰就满足,丈夫心里最有数!

妻子啊妻子,你挺辛苦,一家老小都和睦,都和睦……

所以说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互敬、互爱、互相尊重,做孩子的榜样!典范!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还需境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依教奉行,以身力行!

你看,教育的教字,老字头下面一个子,也就是说,老的和小的要融为一体,他才称之为孝。旁边加上一个文化的文字,才能称之为教。它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怎样教的,下面跟着怎样效法。(中国的文字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汉字是智慧的符号,中国的汉字是老祖宗苍颉发明的,他为了造字吃尽了苦头,爬山趟水……为的是留于子孙后代,我们只要细致地拜读,宇宙人生真相全在文字之中!)

这里讲一个上所施,下所效的反面故事,《宋朝少年沈元觉》。沈元觉是一个10岁刚出头的少年。他有个爷爷,年迈多病,只会吃,不会干活,增添了家里的负担。沈元觉的爸爸几次要把爷爷去扔掉,还骗沈元觉说,爷爷老了不死会变成妖精,但是沈元觉太小,说服不了爸爸,只有无奈。有一次,爸爸把爷爷装在了篓筐里,带着沈元觉一起把爷爷背到了野山顶上,扔下爷爷就走了。然而,沈元觉回头把篓筐背上了肩。父亲问,爷爷都已扔掉了,你要篓筐干什么?沈元觉对爸爸说:“等你老了,还用这个篓筐背你到山上,把你扔掉啊!” 爸爸顿时感悟了,羞愧不如,重新把爷爷背回了家中,孝养老人。

这虽然是一个反面故事,但他说明了上有所施,下有所效的道理!当我们今天在孝敬父母、公婆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孝敬自己,在给孩子们做榜样,这就是现身说法,上有所施,下才有所效。愿今天在坐的各位姐妹在家都是一位好母亲、好媳妇、好太太!

接着把太太的来历分享给各位姐妹。(妻子被称之某某人的太太,其实她的来历并不是很简单的),太太称呼的起源于周族太王古公亶父,他的贤妃叫“太姜”,即是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之母。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贞静柔顺,并且极有智慧。教导诸子,至于成人,从来没有过失。古公谋事,必与太姜互相商量。随便古公要迁徙到什么地方,她都不辞劳怨,顺从追随。

季历即位,又娶贤妃,叫“太任”,史载,称其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文王又有贤妃,叫“太姒”。《史记amp;#8226;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叫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八百多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育教化而来,并非偶然徒然的提三尺剑,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所以称谓太太乃责任重大,扶助丈夫之德行,教育子女之才学。

讲到了太太,我又想起了美国费城百贷公司有这样一个故事(其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位太太)。

一个阴雨密布的午后,大雨突然倾泻而下,行人纷纷逃入就近的店铺躲雨。这时,一位浑身湿淋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衣裙,年轻的售货员都对她不理不睬。

只有一个年轻人热情地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但是,她的脸是明显露出不安的神色,因为雨不断地从她的脚边淌到门口的地毯上。

正当她无所适从时,那个小伙子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一定有点累,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地向他要了名片,就颤巍巍地走了出去。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来信,写信人指名要求这年轻人前往苏格莱收取装璜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让他负责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当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才知道这封信是一位老妇所写,就是几个月前曾在自己商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而她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毫无疑问,当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莱时,他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那年,菲利22岁。

不久,菲利应邀加盟到卡内基的麾下。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左膀右臂,在事业上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灵魂人物。

不过,一个人的善行像这个故事所说的一样,有性的报答或是获得社会赞赏,毕竟是很少的。帮助别人且不图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善、无私的善。如果仅仅是为想让人感谢或期待被社会认同而行善,那么美好的诚意就会减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善良的人以匿名方式来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去行善,他们并不期待因此而获得感谢或赞扬,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施爱者,因为他们的善良,才使这个世界充满爱意、温情和感动。

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天庭无亲,常与善人。诸如此类的善行,他都基于在孝道的基础上,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晓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中国的古圣先贤将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分为两大类:一曰孝身,二曰孝心,我觉得还要再添加一曰孝志。

“孝身”就是养父母之身。《弟子规》中说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就是说的是养父母之身,关心父母的冷暖、温饱。

“孝心”呢?就是恒顺父母之心。父母希望子女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子女一一做到了,就是顺了父母的心,这就是孝心。《弟子规》又说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希望子女身体健康,希望子女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子女若不知节俭度日,一味骄奢淫逸,玩物丧志,弄得满身是病,父母一定会忧伤不安;子女违法乱纪,或者做出有损道德的事,一定会使父母蒙受羞辱,这都是大不孝。

历史上我们的老祖宗特别重视恭敬父母。孔子有个学生叫子游,他问老师,“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把对父母的孝仅仅当做养父母的身体,那么犬马也能养。所谓犬马能养是指犬马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即犬能守夜,马能代劳。但是犬马不知敬。只有人能够知礼,知礼则能敬。如果子女只能养父母的身体,而不能恭敬父母,这同犬马有什么不同呢?

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子女做到了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同时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就是养父母之志,这是子女给父母增添了光彩,增添了家族的荣誉,为家族光宗耀祖,这就是养父母之志。

拿中国圣贤的教诲看现实,人们发现,当今社会固然有不少善事父母的孝子,但是不可讳言,有相当多的子女,不用说顺父母之心了,单就孝养父母之身来说,也难于完全做到。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从孝道我们又要讲到一个人的品德和事业的关系上来了,具有良好或高尚品德会成就你事业的成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说道:我把人品(就是德行)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出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单位去考虑雇用他。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缺乏诸如忠诚、敬业、服从、正直、诚信的优良品德。那么人的优劣品德重要体现在那里。我们试想,比如我们的企业、公司的干部或员工,品德普遍低下,充满重重矛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我们的公司又怎能发展壮大呢?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公司就如一只木桶,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能盛载多少水量,不在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在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并要促使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结合紧密度。尤其是领导者(领导者就是木桶圆周的一条箍,松了会漏缝,紧了会散架)不仅仅要关注你下属每个员工的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更要学会让所有员工团结一心(这其中就包括:不泄露公司的秘密,不占公司的便宜,不身在曹营心不汉,不找不到下家骂上家,不做工作以外的事,自觉维护公司荣誉这就是木桶的紧密度),而不是互不往来,甚至互相拆台。

一滴水要想不干涸的唯一办法就是融入大海,一个员工要艳情生存唯一选择就是融入团队团结一致。处在底层者,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处在中层者,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处领导的副手,要精心辅佐,克尽厥职。

在这基础上,我们作为一名公司员工,还必须要学会感恩。人从有了生命的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你的生命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值得你去感恩,比如,朋友、家人、老师、同事、领导。

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如果连最起码的感恩都不能知道,又怎么能够珍惜工作、热爱生活呢?

对待感恩,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作为员工,想要懂得如何感恩公司、感恩老板,就必须正确看待你和公司、老板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员工可以为一个陌人的点滴帮助而感谢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上司、同事的种种恩惠、帮助和支持,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或者说老板是剥削阶级,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老板开的豪车、住的豪宅看了眼红,嫉妒心像火焰一样愤然而起,好像全是剥削他的剩余价值而得来的。那么,这样的人他们将会整天被怨恨情绪所啃噬,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而无心工作,这样将会离他失业的日子越来越近,而离他的幸福日子越来越远了!

其实每个人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我在这里再插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李嘉诚,他在20几岁的时候遇见一位高僧大德,他向高僧大德乞求,乞求什么?李嘉诚说我想求财,高僧大德问他你要求多少?李嘉诚逼了好一会儿,逼出了一个数字,多少?2000万元港币。大家都知道(李嘉诚1928年出生,再加30岁吧,等于1958年的时候),那时候的2000万元港币是个天文数字。可是那位高僧大德说:“太少了,你往后是香港的首富,香港70%都是你的。李嘉诚问为什么?高僧大德说:“你前世修得很多呐!”

那这是什么道理呢?大德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古人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你要知道你的前世是什么样的,你的今生所感受的就是,那么你要想知道你的来世又如何?那么你今生赶紧做!快点修!快点做布施!也就是我上述所讲的三大布施,布施就是从感恩至力行。

比如你们的周董办企业,他的举措就是在回报社会,承担社会的责任,帮助国家挑担子,养活多少个家庭,这就是大布施。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由前世所修定的,不是靠今生妄想得来的,所以我们都要懂福、惜福、再造福(中国人用《易经》能算命,它是大哲学、大学文呐)。

那么高僧大德他怎么又会知道李嘉诚前世的呢?真真的修行人他很清净,他把人生的“三毒”全放下了,即:忘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禅定!要能入定,他就能超越时空。我们现在的人生活在三维中间,蚂蚁生活在二维中间,蚂蚁只有平面没有立体,我们看蚂蚁寻食、搬家看得清清楚楚。入定后的高僧大德超越三维,看我们寻食、搬家、做善事、做恶事看得清清楚楚。现代科学研究已达到了11维秩,可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经书里老早就讲到了28维秩。古人云:“祖宗虽远,拜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念啊。”

所以雇佣和被雇佣之间表面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契约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因缘关系,是一份亲情、友谊和缘份,就凭这种缘份也值得我们毫不懈怠的去努力工作,感恩给予我们就业机会的领导、老板啊!

如果我们心存感恩之情,那么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宁静,生活也会将赋予他最大的回报。

当一个好企业要想长期的发展,要依靠我们每个人的好品德,用好品德来创造好业绩,这就叫做到。然而有了好业绩你才会获到领导的认可、上级的恳定,诸多的荣誉,纵然你才能有所得到。

总之,一个成功的领导背后,必须有一群品德高尚,能力卓越,忠心耿耿,且业绩突出的员工,这个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才不会被市场而淘汰。公司这个大木桶里有水了,我们员工的碗里才能盛水,这才能真正的得到。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靠实力打天下,拿业绩来说话。

我们要把公司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荣辱,好人品铸造好企业,好企业培养好人才。

谢谢大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中国的心得体会(一)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三篇》是篇好,涉及到我们、传统文化、自己、一个、学习、文化、中国、历史等方面,希望对网友有用。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

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更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身为一名老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才能创造新生活。传统文化是财富,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中用,这就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后的心得体会。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一)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

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

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篇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丁雪 兰西三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

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

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 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

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 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 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6篇


 感言能够传递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此刻的感受。我们在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仪式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去发表自己对某些事的感言,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感言呢?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类内容希望能够让你有所收获,请认真阅读本文以获得更多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篇1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湖边中学八班宋文婷

最近,有幸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本书,它令我深深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

书中写到“我临患不志国忠也”,它是选自《左传·昭公元年》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在患难时不要忘记国家,这才是真正的爱国。通过这句话,本书将爱国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心放到书本上,你会感受到喜怒哀乐的变化,也会感受到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对未来的渴望,不仅能从书中感悟到,还能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到,而这正是我们祖国一直前进的动力。

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而让中华民族一直向前的,就是因为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作为支柱,作为民族思想上的依靠。英雄人物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有的奋勇杀敌,有的为经济科学做贡献,有的为历史文学做贡献......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这历史长河添上了一道绝妙的彩虹!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中华民族为他们感到骄傲。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处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情怀并不是只在战场、科技上表现得出来,也可以在学习中表现、生活中表现。努力学习,自信自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祖国正在一天天改变,从开始建立的国家到现在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奉献了多少,牺牲了多少,付出了多少。这些,在“历史”这两字中,已经全面展示了。现在这个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飞驰。

我相信,在中国子孙后代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繁荣昌盛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篇2

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七专题“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有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总书记提出的“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潮流,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作壁上观;全球化浪潮中面对的惊涛骇浪,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因此,对待经济全球化,我们只有秉持合作理念因势而谋,树立创新理念应势而动,贯彻共享理念顺势而为,才能够取得经济新成绩,实现改革新突破,到达开放新境界。

用合作理念,吹响世界经济“团结集结号”。经济全球化引发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延伸将各个国家和地区以一种史无前例、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我们要继续扩大市场开放,有更加开放的市场才会有更加紧密的合作,要激发市场活力,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力量,也要降低关税、建立进口贸易示范区,让他们感受到诚挚的欢迎、合作的意愿、真诚的态度,从而主动伸出“合作之手”,拆除“隔阂之墙”。此外,我们也要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发挥倡导作用和引领作用,用积极的谋划求同存异,用坦诚的交流达成共识,用共同的行动强化落实,通过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使世界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用创新理念,齐奏世界经济“发展交响乐”。创新始终是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发动机”,只有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摈弃固步自封的思维,跳出“舒适圈”,走出“自满区”,才能够激发增长动力,让世界经济这辆“快车”真正跑出高速度。我们要继续完善开放格局,不能搞片面的、低层次的、少数领域的开放,而是要通过创新开放政策,全力推动开放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放的行动落到实处,通过鼓励自贸区勇于尝试,打造对外开放样板,进一步以点带面,从而实现全面的、高层次的、全领域的开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相关条例准则,不断推动建设法律更加完备、市场更加多元、经营更加便利、文化更加包容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这棵“大树”能够深植于肥沃的营商环境“土壤”之中,健康生长,结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甜美之果”。

用共享理念,共谱世界经济“大同和谐曲”。“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为世界谋大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风范担当,只有以共享理念指导行动、以慷慨的姿态去分享成果、以无私的境界去帮助他人,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焕发生机。“一带一路”这一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就是对共享理念的最好诠释,我们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红利”,以“一带一路”带动世界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此外,新冠疫情防治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他国遭遇疫情时我们也积极伸出援手,共享医疗经验,为世界提供了战胜疫情、恢复经济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也应当在教育、科技、医疗等多方面共享经验和成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增长,谱写出“世界大同”的动人乐章。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世界经济发展需群策群力。相信我们通过加强合作、加大创新、加快共享,一定能够建设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一定能够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篇3

自从今年2月6号开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7个月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这个人的品德可能就有问题。

我 的父母对我们姐弟三人非常疼爱,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样样挂在心上,即使现在我们都成年了照样如此,好像我们总也长不大似的。反观自己,对照《弟子规》,那真 是大不孝了。

比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观点明明是错误的,可他们就是认为是对的,自己往往会不耐烦,甚至有时说话还很呛;再比如去 地里干活,父亲很少歇一会,还好靠晌,春秋天还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岁的父亲累着,总是摧他歇会、别靠晌,可他就是不听,自己有时就着急;还 有,虽然离家不算远,也不是经常回家,有时连个电话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对自己的爱相比真是连十分之一也没有,这些需要在今后认真加以改过

再 一个体会,就是吃亏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朴,也很本分,很乐于助人。我小的时候,记得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干,父亲也会去给别人帮忙。因为他 干活实在,都愿意找他,没有帮不到的人家。盖屋这样的大活,过去都是找人帮忙,不想现在都花钱包出去。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 院子里转圈。别人家盖屋请他去帮忙,母亲不愿意,因为吃饭有点热气都不行,那么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顾他。父亲就和母亲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个远方叔叔,他 父母去世的早,父亲就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别人都说父亲傻,可他不管别人怎么说,照样按他的想法去做。

都说老实人吃亏,可也有得到回报的时候,去年父亲脑 梗住院,正好赶上麦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别人帮忙收的,并且给运到家里。今年清明节前,给我爷爷奶奶迁坟,进料压了别人的麦子和春地,父亲给人家送去 200块钱,人家说什么也不要,我又买了一箱酒,父亲给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给送回来了。

迁坟这个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钱给人家包工头,后来有的不要钱,有的 少收点。我和父亲都过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这个人情以后有机会再还吧。所以说,吃亏是福。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篇4

艺术类考生已经错过了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强化、全面复习四个过程。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综合性总复习。

现在,艺术生要及时总结线索,梳理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潜力,调整心态尽快进入到高考前的知识和心理最佳状态。

复习时一方面在课堂上要紧跟授课老师的教学思路,理解、总结教师强调的重点,课堂上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询问:另一方面,课余时间在完成教师留下的任务后,自己要复习做过的练习题,总结一些有助得分的规律,自己针对缺漏处,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只要紧扣考试大纲,找好定位,订好计划,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在最后的这段时间,尽最大努力学好文化课。

高考艺术类考生在专业课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因此造成了文化课基础较差,离高考要求差距也很大,在最后阶段中常规高三的复习计划无法满足艺术类考生的迫切要求,他们特别需要因材施教的“突击性”、针对性和技巧性“冲刺备考”。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务必要提高复习的效率,抓住科目复习的重点,在易得分地方拿高分。努力做到在高考中基础知识尽量不丢分,重点、热点争取多得分,难点努力拿点分。

现在高考对知识本身的考察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反而更注重考察对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艺术类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适应新高考,快速提分的潜力也非常大。

只要方法得当、目标明确。再经过专业老师的指点,艺术类考前突击一定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高考需要考数学、语文、英语、文综(或理综),想在这么少的时间里,把六门课都学好对于艺术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考生要学会取舍,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较好的科目安排更多一点时间复习,在短时间内用偏科的复习方法,让强项科目得高分。

文化课的学习应该夯实基础,一切由强化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开始,然后再做好新知识的掌握。

艺术生文化课高考辅导要有针对性。艺术生文化课复习有其自身特点:复习不需要面面俱到,标高不宜太高,且复习时间过短。

因此需要通过全方位策略性辅导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学习习惯,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模块化的教学稳固提升基础知识和考试成绩。

艺术生的高考文化课学习需要和普通考生同步。孔子日:欲乎上则取乎中,欲乎中则取乎下。艺术生不能因录取分数线比文化生低,则放松自己对于文化课学习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篇5

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个人认为起码应该有如下的内容:

1.自然科学,工程机械,农林气象,天文历算等方面的成就

2.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宗教。

3.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艺术。

4.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学。

5.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周易,命理,风水,预测学等等。

6.中国民间一些不为人知频临失传的文化遗产。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构成的六十花甲子从表面上看是我国古代先贤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其实他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进一步细化,比如说十天干,其实就是10个自然数,但是他不仅仅是十个数字,而是把他赋予了阴阳五行的生命。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认识论,是对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认识论,他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力图进一步的对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细密的说明,他不是方法论也不是实践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是比较滞后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西方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应该说发展比较先进,但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认识论的枯竭,所以也会走上歧路,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讨论!

中国的堪舆学即风水学,就是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空间进行的研究,其实中国的风水学说是世界第一的先进科学,其他的国家和地域根本就没有的,是我国古代先贤在生存斗争中积累的最辉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无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实那些大喊风水是迷信的人,对什么是风水一无所知,我自己进研风水数十年,觉得我们祖先的伟大和辉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们先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好不好!你自己先学习学习,遵照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教导:“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然后再下结论。

如果你是学习天文和历法的专业,你就应该清楚我国古代天文历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就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了,就已经进入了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领域,那么你学习过中国古代的建筑学专著-鲁班全书吗?你学习过天工开物吗?你学习过九章算数吗?可惜我老了,已经没有精力再涉猎这些领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全过程,做一个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国传统文化那一点比西方的所谓科学落后呢??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篇6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可惜没能吃到家里的粽子,只能在学校超市买几个回来煮,也就算过节了。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回家陪家人过端午节了,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有羡慕,有无奈,其中滋味,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求学,感觉无依无靠的人都明白的。

来广州读书这一年多,深深感受到自己对传统节日变得冷漠了。像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同学都会回家陪家人一起过,只有情人节、圣诞节和女生节这些我认为不痛不痒的节日才会全班同学一起过。像我这种不能回家又在广州感觉没有任何归属感的,只能宅在宿舍看看书、上上网,看着QQ空间上同学炫回家后家人的各种关爱,默默地点一个“赞”。

据我在中大读书的同学说,他们学院今年给每个学生发了2个粽子,这就是中大学子的福利吧,住在中大附近的广外学子的只能当作没看见。中大孩子们你们就别得瑟了,广外校友在外有所作为,将来衣锦还校之时也是广外腾飞之时!

不过我也很享受这仅有的3天假期,《红楼梦》看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刚好放假有时间,今天又拿出来看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最后那两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子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再次引发我的感慨,突然好想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从心里承认了自己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

我突然又想起不久前在图书馆举办的空巢老人展上看到的那些老人,其中有一张照片的文字写到:我知道把老人放在这边不好,可是我城里的2个孩子要上学,我们夫妻俩要拼命赚钱,都是照顾得了老的照顾不了小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羡慕那些能够每逢有节日就回家的同学,我也好想回家,帮忙料理做粽子的材料,然后美滋滋地跟老爸老妈老弟一起包粽子。家里的粽子里面的馅都是非常多的,岂是学校的粽子所能比的?去年我所在的社团也组织我们在一起包粽子,虽然包的粽子很好吃,大家也玩得很开心,可是那种感觉跟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家人有一种血缘情怀,那意味着至少这辈子我们是彼此在这个世上的依靠。

真感恩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都能流传下来,让那一颗颗在外奔波劳累的心可以在节日期间找到一个“借口”回家。是啊,家永远是温馨的港湾。像我这种因为求学和路途太远而不能回家的人,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不过也没关系啦,想想的“孩儿立志出关山,学不成名誓不还”就OK啦,慢慢在外面磨练,终有属于你的一片天。

我从今年2月22号来广州就没有回过家,暑期打算在这边实习也不回家了,觉得自己好“狠心”,怎么就不回趟家呢?我也说不清其中缘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日子,也挺好的。

大大的端午节,小小的一点个人感想,还有小小的一个愿望:明年端午节回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