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也许以下内容“《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学习心得”合你胃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毛泽东一生勤政为民,为中国发展鞠躬尽瘁。他始终站在历史的最高处,用伟人的胸怀和浩然之气,独领风骚,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生生不灭的精神源泉和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将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朝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奋进!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源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牢牢把握好内因,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文明,同时利用好国际环境这个大外因,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矛盾。发展始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毛泽本文东同志说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的不断的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因为通过实践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正确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方正政策。因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客观规律。这些年,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代价惨重,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生态文明更是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
另外,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文中,毛主席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足够数量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这些话很具有前瞻性,充分说明了人才在一国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毛泽东论科学发展的一些论述,使我清晰的看到一位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心中油然升起无限的敬意,伟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出现在眼前。在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加强理论修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去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总结经验,敢于创新。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的旗帜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


通过本次党课的学习,不仅使自己思想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认识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突破重重的危机,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段的向前发展。

本次党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等等。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我听的很入迷,在这儿,针对”科学发展观”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

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学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各高鹇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体会


加强学习增强信心
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如同重新读了一遍新中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历史,重温了新中国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读着这些启迪每一位党员思想的论述,仿佛看到了三代领导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的心血,越发体会到有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读了这些论述,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建国六十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断探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一个经历了几十年战争、百废待兴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带领全中国人民,抱定改天换地的信念,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基础。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也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不符合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借鉴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传大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的重要理论。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发展马列主义理论的历史,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和不断成熟。
二、三代领导人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我们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壮大和不断进步的伟大历程
从建国初期的如何解决几亿人民吃饭问题,到八九十年代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到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好又快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不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无不真实反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迈出的坚定步伐。学习了这些论述,我们仿佛看到了三代领导人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传大身影,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实现复兴的光辉前景。
三、学习了三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了自己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信心,进一步增加了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个人同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自学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重要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可用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借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和基本思想,不断探索完善本部门的工作。

优秀范文:深入学习《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深入学习《毛泽东论科学发展》心得体会》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通过学习《毛泽东论科学》文章体会到: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人们生活需要的增长,就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新,社会才不断进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类总是不断发展,自然界也不断进步,永远也不会停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才有所前进,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学习文章体会到: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会到兼顾、适当安排、各得其所,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问题是综合平衡,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的体会


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
——学习《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的体会

在学习实践的活动中,我初步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通过学习,我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过程。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对于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依据,加深了认识。(小编 )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向世人郑重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跨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他要求全党加强学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强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力求“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地展开,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对现实的国情、具体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强调要“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十个重大关系,要重视“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又告诫全党,“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他还明确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
毛泽东同志的论述,阐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指引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广阔国度上,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前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从解放前所处的崩溃状态中迅速恢复过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得到初步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历史的真实还有另外一面。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出现过“大跃进”的混乱。那时,“极左”的思潮泛滥,“乌托邦”的狂热膨胀,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指标,完全脱离实际,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由此出现的全民大炼钢铁的局面,给社会资源和生态带来了浩劫;水稻亩产数十万斤的“卫星”,给科学实践和民生带来了悲哀。“大跃进”造成的悲剧,留给了我们惨痛而深刻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如果不讲实事求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挫折。面对“大跃进”形成的乱局,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全面整顿的决策,对生产关系、发展速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引导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又焕发出蓬勃生机。直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出现了整体社会的大动荡。
在改革开放、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对科学发展的论述内容丰富。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并且强调,“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他还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他明确提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动,搞好综合平衡”;“‘十五’期间,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又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各方面的工作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他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其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几十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而艰苦探索、努力奋斗,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和行动策略,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途径。总结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也毋须讳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曲折和问题,如全面的“大跃进”带来了经济“大倒退”、某些地区的“工业化”加剧了环境污染、某些“建设项目”破坏了生态平衡等,但这些正是由于背离科学发展思想所造成的恶果,从反面说明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新阶段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联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在课程改革和实施中,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解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再自觉联系工作实际,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改进工作、提高水平。我感到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对自己做好工作和自我发展将是有力的促进。
2009年3月26日

以学生发展为本 按教育规律办事
——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的体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段讲话,清晰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发展为第一要义,针对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向往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抓好发展也就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明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根本目的。而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才能保证社会健康向前发展和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才能保障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和重大关系,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非常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
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办教育,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我国的“大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们正在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推动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内涵、不断提高质量,努力实现“强教育”的目标。
上海的基础教育,近十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上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理念,编制了新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写了新的教材并在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使用。围绕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了轨道。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发展,而且明确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编的课程方案突出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明确了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再进一步确定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以及由这三类课程协调组合的课程计划,编制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的基础教育课程,兼顾了学生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有利于为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打好基础,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上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整体设计、系统建设、先试验再推广的要求在逐步推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市教委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执行力和教研员的指导力,并明确把着力点放在改善教学基本环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但是还应该看到,上海的课程改革从课程设想到教学实施、从课程理念到教学行为,有明显的落差。究其原因,涉及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程的设计不够完善、教学观念的更新有些迟缓

、教师的工作不够到位、配套改革的措施没有跟上;又如教育价值的取向出现偏差、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还有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等。而考试评价改革的严重滞后,则是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
有人曾经这样的论断:如果课程实施被考试所左右,那么课程改革的设想在实施中就会走样。现实的情况正是这样,我们的课程实施中存在“被考试所左右”的状况,如“考什么教什么”、“扎扎实实搞应试”等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导致课程改革的设想在实施中难于全面落实。
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考试又是一把双刃剑,必须恰当、合理地使用。“课程实施被考试所左右”这一情况的出现,其根源是考试分数被看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被作为学生升学的根本依据。当评定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优劣只是取决于有关考试分数的高低时,“分、分、分”就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和学校的命根。这样,追求考试高分和提高升学率就变成了学生、教师、学校“生存”的需要,而且势必走向单纯、片面地追求,于是应考的需要也就堂而皇之地占据课程实施的支配地位。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各种单纯应试的做法必然受到推崇,例如:简化课程,主要关注考试学科;扭曲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关注考试重点;强化训练,无情地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等;与此同时,各种针对考试的材料必然大肆泛滥、涌进课堂,例如:“考试手册”大量发行、“试题汇编”铺天盖地、“应考宝典”充斥市场等,这些材料直接把教“学”引向教“考”,专门为追求考试高分推波助澜。因此,课程的实施必然走样。
上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必须同步进行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还针对学生学习评价和学校教育评价,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实施意见。但是,招生制度的改革进展缓慢,一些评价改革的措施落实不力,而单以考试分数衡量教育质量的做法却在某些场合受到纵容甚至用于教育管理,致使“考试分数”是命根、“升学率”是生命线的状况难于真正改变。还有如考试手段的滥用、考试方式的刻板、考查要求和命题编制的混乱等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不仅限制了考试的积极作用的发挥,而且其消极作用被扩大,进一步影响了课程的实施。
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可以说其指导思想正确、目标要求明确、实施途径清晰。当然,由于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局限性,改革的设想难免存在某些不足或不妥,需要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深入,改革的实施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解决。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这项改革,努力把改革的设想化为成功的现实。
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对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有效促进和有力保障的作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废弃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制止违背教育规律、单纯追求考试高分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的真谛是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养。在学校教育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按教育规律办事。这一要求,也是自己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邱万作
2009年4月6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