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红军精神演讲 > 导航 >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有感

红军精神演讲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有感。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有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有感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有感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那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郁的自然景观令人向往,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百折不挠,为着信仰而奉献一切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更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心潮激荡、难以忘怀。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的感受。
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面,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这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看起来和其他的山路并无太大不同。然而,1928年10月,就在这条小道上,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42岁的朱德毅然扛起扁担加入到挑粮队伍之中,红军战士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保障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据说,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而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于是,这条挑粮小道上不仅有“朱德扁担”的故事,还有毛泽东和红军战士“荷树对”的佳话。也因此有人说,“这是一条挑粮小道,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阳关大道”,“是理想之路、希望之路”。
我们的体验活动开始时正是雨后初晴,大家身穿红军服、手持竹竿,走在空气清新、凉爽湿润的林间小道上,笑语欢声、兴致勃勃。随着路途的推进,大家的脚步渐渐沉重,开始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队伍越拉越长,而小路蜿蜒曲折,好像看不到尽头,不觉之间,说说笑笑的声音渐渐淡去,静谧中只听见沙沙的脚步和沉重的呼吸声。路越来越陡,衣服早已湿透,三三两两行进的同伴们开始互相鼓劲、咬牙坚持,“我们几乎是空着手走,走的又只是当年漫漫长路的一小段而已,却如此艰难,当年革命先辈们挑粮上山,又是何等的艰辛!”走在这承载着历史的斑驳小道上,看着雨后更显苍翠的翠柏青竹,听着身边微微的叶声竹风,不见飞鸟,未闻虫鸣,偶尔遥想当年革命先辈们打江山的艰苦奉献和壮志胸怀,但更多时候是拄杖前行,小心躲闪着土坡的松滑和凸起的石块。“坚持,再坚持……”终于,我们走完了既定路途,尽管大汗淋漓,却都带着胜利笑容。
“革命必将有时转,得到胜利方始休”。返回途中,面对云雾缭绕的井冈群峰,大家思绪万千,重走挑粮小道,缅怀伟人业绩,再忆峥嵘岁月,这里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感


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感文章标题: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感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感》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感。
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感

忘不了那田间小道


忘不了那田间小道

武汉市十大名师 程良焱

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大约有三公里。我每天从它上面走过,不间断地走了一年。我不知道这时间是长是短;但是,它在我四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印记却是很深很深的。

说是一个人走,其实不很准确。1971 年,我被“选拔”到“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学校教书。学校“小学戴帽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共七个年级。我教初一年级,语文、数学“包班”(其实我也只是个1967 年武昌县一中毕业的初中生)。那时的“大队学校”老师,多数是“民办”,我的家在学校南边,因此,每天南来北往,像候鸟一样。那时候,比“大队”还小的行政单位叫“小队”。我们“小队”有两个自然村,相距一公里多,中间隔着一条高高的长长的“岭”,乡亲们称为“长岭”。我家住在“长岭”东边;还有一位学校同事,叫朱功淮,大家喊他“朱老师”,住在“长岭”的西边。我们是一个“小队”的人,自然比一般的同事多了一层关系。

说起朱老师,这个人可真不简单。他是正规师范学校毕业,中专学历,“公办”教师,这在当时的“大队”学校,那是少之又少了。他在一所初级中学教过几年生物,又在一所规格很高的小学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效果很好,名气很大。教师“下放”,他从镇上的小学回到家乡大队的学校,教初中二年级数学。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虽然是一位数学老师,语文功底却很深厚,他曾经长期购买和阅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胸中“藏书”很多,还写得一笔好文章;而且字也写得不错,毛笔书法在小天地里也算是出类拔萃了。

每天放学后,我和朱老师便相约一起回家。一个三十岁开外,一个二十岁不到;一个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羔子”,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新贩子”;一个虽然说不上“学富五车”,却也知识丰富,一个勉强读完了初中,算是了解一些常识。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田埂上的路太窄),不舍不弃,不紧不慢。

出校门,向南,穿过一片稻田,跨过一条小巷,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要分路了。( )我朝左,顺着“长岭”往南走,然后转向东边回家;他向右,穿过一畈农田,绕过一片树林,就到家了。可是,我们几乎很少在这里分手。先是邀请一番,谦让一番,后来则是习惯成自然,谁走在前面,就朝着自己回家的相反的一条小路走,一直走到非分路不可才各自朝着自己的家走去。这样,每次总有一个人要多走一里多路。

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东拉西扯,几乎无所不谈。现在回忆起来,说得最多的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知识,二是方法。古今中外,哲经,数理化生,什么知识都讲;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方法,教书的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都是他讲我听;也有相互讨论乃至争论的时候。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几张纸,是一期《中华活页文选》,他让我带回去读一读。那上面有一篇古人的什么文章,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最后有一首林则徐的《即目》诗,却印象很深刻:“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这是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林则徐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途中经贵州境时写的一首七律。之所以至今还记得,一是我当时认为,诗的最后两句写得很通俗,很生动,很有味道;二是当天晚上我回家以后背了几遍。我还记得有一次,他向我说到他自己晚上读书的事,他说,有些文章读起来很有味,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听见鸡叫了。他还顺便说到了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两个典故,觉得很新鲜、很刺激。

慢慢地,我开始跟着他读一些东西。那时的读物很少,因此,凡是我们能够找到的,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记得当时学校订有《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还有两本杂志,都是上海出版的,一本是文学杂志,叫《朝霞》,另一本是理论杂志,叫《学习与批判》。我们差不多是每一篇文章都读,每一个字都读。有读得懂的,也有很多读不懂的。晚上放学以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就经常讨论读过的这些东西。说来也巧,说着话,不知不觉就走完了该走的路——要分手了,只好暂时打住,以待明天再议。很多时候,分路时双方都颇感到遗憾,甚至耿耿于怀,真不知是什么魔力在作怪。

小路一天天地走,时间一天天地过。我感到自己像一个正充着气的气球,渐渐“鼓”起来了那么一点点。现在回过头去看一看,想一想,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一个初“入道”的青年教师,有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经验的教师带一带,是多么难得、多么必要啊!

可是,好景不长,我和朱老师的“蜜月”只维持了一年。第二年,奉上级指示,大队初中一律“摘帽”撤除,全“公社”集中办一所初中。朱老师是公办教师(新的初中只要公办教师),又是全公社的权威教师,首先就被选拔走了。从此,在这条几公里的田间小道上,无论上学放学,只有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

1971 年,是我走上教育之路的起点;那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多少年来,一直蜿蜒在我的心里。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一中)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有感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你可曾到过泸定桥,你可曾看过如此险恶的地理环境,你可曾在一条条铁索上走过。没有参加过长征,这些困难中的“美”何尝领略。红军们不怕困难,拥有超人的智慧,飞夺泸定桥的身影我们如何能忘?

你去过雪山吗?你会用双脚跨越过雪山吗?你可能忍受零下十几度的寒冷。没有参加过长征,与这些“难得的幸福”只能擦肩而过。红军们用一颗火热的心融化积雪,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冷魔,用希望的脚步走出了大雪山,他们蹒跚的脚步我们又何尝能忘?

你领略在草地的“美”了吗?你了解大草地“别致”了吗?一步一揪心。随时都会被吞噬,红军们冒着生命危险横跨险恶的大草地,那最后一句话都来不及说,渐渐下降的红军身影叫我们又如何能忘怀呢?

忘不了红军血散湘江的惨烈。

忘不了敌人狂舞砍刀最终被砍下头颅的爽快。

忘不了张国焘冒出第二个“中央”时,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抗争。

忘不了惩治叛徒的大快人心。

更是忘不了三军会师的壮观景象和庆祝长征胜利的喜悦面孔。

红军长征路的每一步,都洒下红军将士们的鲜血,这条曲折坎坷之路,是一条鲜红的血路,我们忘不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奇迹,我们忘不了!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忘不了。

请为这些“忘不了”献上一朵花,它将不会枯萎。它将永远仰着头生长在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中。

小故事小道理读书笔记


读小故事大道理,可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那大家都明白了哪些道理呢?下面是小编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故事大道理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小故事大道理读书笔记篇一

这几天一口气读完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书中共收集了469个小故事读后沉思,顿觉豁然开朗。感到世间充满了美好和快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把人难倒。生活中心态很重要,做人心胸要开阔,命运要自己掌握。为人要厚道,待人要诚实,困难面前要坚强,这世界上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

丢了一只鞋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上弄出去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是这样,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与其抱残守缺,不如就地放弃。事物的价值不在于谁占有,而在于如何占有。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

小故事大道理读书笔记篇二

这本书读了很久,到底有多久我有点记不清楚了。经过一次次的阅读,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本书里面有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有自然,有历史事件及人物等等。好多小短文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呢!比如,爱迪生用镜子反射光的原理,解决了他妈妈手术时光线昏暗的难题。再比如《五兄弟》这个故事,讲一个人就像一根木棍,很容易就会被折断,但是如果大家能团结起来,就像捆起来的木棍一样,会变的很结实有力。所以要团结和睦,因为集体的力量最强大。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更加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有多大!

小故事大道理读书笔记篇三

朋友们,你们阅读过《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吗?光听书名就能猜测到它是一本包含许多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让我们能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一本好书。的确,我在这本书里看过许多故事,都含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希望之弦》这篇故事我记忆犹新、紧记在心。

《希望之弦》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盲琴师他在街边拉琴卖艺乞讨,可是,他一天根本得不到别人的施舍,最后他想不开想自杀时,有个人看见后,便马上阻止,安慰他,问他为什么自杀,那人听了他的事迹后,也十分可怜他。那人给了他一张药方,说:只要你拉琴给人们听,拉断一万根琴弦后,再打开药方,药方里有着让你能看见的药方。之后,他四处流浪,到哪就给哪拉琴,在流浪时,他还收了一位徒弟,这位徒弟也是盲人,也很喜欢拉琴。在拉完一万根琴弦后,他找了个人帮他看药方里写了什么,看的那个人说:这张药方上一个字也没写。就在这时,他知道了能让他看见药方的药方就是:希望。这是一篇多么令人深刻的故事啊!而生活中的一些人却整天无所事事。有的人虽然残疾,但是他们有着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

通过阅读书本,我深深懂得: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书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读书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育德、励志、启智、明理,是我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