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走进古典诗词演讲稿 > 导航 >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走进古典诗词演讲稿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走进法律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走进法律(一)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及评价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积极的学法、用法、护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的培养;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情境,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讲练结合,升华思想。本框内容从课件形式、教学素材、教学环节等方面来看较完整,结合课堂演示、课堂评价,基本上达到有效课堂的条件。但是,这节课所暴露的问题也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讲课语速过快,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缺乏鼓励性的语言。

2、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的讲解没有详细展开,而是忽略而过,如:讲述法律三个特征的时候。课件在相关内容中链接了相关案例,但是没有对这些案例展开并详细地讲解。还有讲述法律作用的时候,也显得过于简单,并且这一环节还主要是教师的教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环节可以把时间赋以学生,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学习的感受。

3、从整节课堂各环节来看,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及材料,我选取的素材过于丰富,也较为复杂,使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同时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就显得时间不够,今后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比如说:今后尽量选取一个主要的事例贯穿始终,使得整节课能够把知识和事例有机结合地起来,形成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主线。

4、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这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上总是怕出现磕磕碰碰,力求一节课学生没有问题,一切按照自己设想的完成,即使教学中有生成出现,也想把学生的回答极力拉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这就使得生成性的火花太少了,一切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得不到重视,那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以后学生只会变成装知识的容器而已,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说我们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动口、动手,更要学会动脑。

5、中学生好动,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很不成熟,还要进一步塑造,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可是由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急躁,包办代替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逐步修正的地方。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层:首先让学生意识规则的重要性,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层通过对比突出法律的特征,让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第三层重在阐述法律的两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在这三层内容中,教学的难点是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通过药家鑫的材料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比较图片,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则,在比较分析中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接着通过寻找规则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老师的启发初步认知规则的种类。之后过渡到法律的特征。法律的特征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实是一个难点,因为要深刻的理解需要很多知识作为铺垫,例如:要明确有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特征,其实需要人大制度,全国人大职权等方面的知识作铺垫。鉴于此,教师用书上也建议:对于这一知识点。采用典型材料说明即可,不要过多的展开深入。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于这一知识知识提出了“了解”这一能力要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了《反分裂国家法》和药家鑫的材料来说明。

明确法律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合作填写 p88 表格进一步来了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的不同。在小组合作中自我解决疑问,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了生生互动。

明确了法律是什么之后,通过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不违法,就不要与法打交道,而且我是未成年人,即使违法也不会处罚我。”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生活离不开法律”。后部分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范作用,我在导学案中提供了四个情境让学生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其实在布置学生查找依据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了,知道哪些可以做、必须做、不可以做是法律中有规定的,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规范作用。对于保护作用,我是通过学生就近期的问题食品问题排练成小品,让学生在欣赏小品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靠什么维护。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法律武器。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通过制裁违法犯罪分子,规范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国家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强化了法律不仅有规范约束的作用,更重要的通过规范实现保护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自己反思和小结收获,自然引出对待法律的态度,实现情感较直观的升华。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的全过程,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教学法,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 “ 以学定教 ” 。

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通过播放录像、案例、图片、学生排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并创设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 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并感悟知行,实践应用,从而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积极的学法、爱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精心设计过渡语言和设问,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问,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选取一个主要典型案例贯穿始终,充分挖掘案例的有效信息,精心设问,使得整节课能够把知识和案例有机结合地起来,形成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主线。让学生结合案例和学案资料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讲练结合,升华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思想价值观。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表现在三方面。在教学时间把握上,对于法律的三大特点,用时过多,删除其中重复的环节,比如看教材插图的环节就可省略。相对,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这一环节用时少了些,应该让学生多交流发表他们的见解看法,或让他们再举其他案例来说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语态方面,我对学生的鼓励语言过多,在学生思考阅读时,启发语言也过多。这些失误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快﹑慢﹑动﹑静”的节奏,辨证处理好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在教学设计方面,其中辩论式发言有欠妥当。辩题的设置是个很科学严谨的问题,辩论本身是个很缜密的过程,短短时间内不可能让学生完成一个很精密的过程。今后教学中,类似的辩论发言一定慎用。

总之,自从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以来,收获是很大的,在同伴的帮助下,思考问题的方向也更加多样化。接受这节“同课异构”公开课的任务之后,我便积极准备上课的各种资料,力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喜欢思品课。通过这次亲身参与“同课异构”,感慨最深的是:接触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得很多,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乘着“同课异构”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同伴互助,相互学习,接受专业引领,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教学反思


篇一:excel

(一)微机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认为这是放松是课,那么如何使同学们在放松中学习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了。我个人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种饱满的激情,用你的激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课堂上的举例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体现了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代沟。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要求学生先求出同学的各科总分,再求个人平均分和单科最高分,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求平均分时的取值区域选择不正确,以致结果出错,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指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数值区域的选择,即总分也在计算范围内了,同学们就会解决了。这样的过程远比老师演示如何去做好得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三)同学们在熟练了SUM函数、AVERAGE函数、MAX函数的使用后,会觉得利用函数运算很简单,也很方便,此时就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将成绩表按总分递减排序?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课件学习,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难在如何选择排序的数据,有的同学把最高分选择在内,有的同学只选择总分,这时就要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只选择总分进行排序?并指出排序应注意的问题。

篇二:excel教学反思

《认识新帮手——excel》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本教材是2009年新出版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Excel是微软办公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是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表格,能完成许多复杂的数据运算,能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且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的功能。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3的操作,对Excel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Excel的电子表格世界。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Excel与word2003同属office办公系统软件,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悬念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促“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利用word与excel的对比,来学习excel,这是整节课的主线,在完成启动Excel后,介绍主界面。教师机广播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出此窗口和学过的word窗口的相同部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找出不同部分(名称框、全选按钮、列标、行标、工作表区),认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边认识边学习。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针对新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自己上课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趣味性教学。

从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在本节课中,始终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2.注重合作性。

学会合作是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问题,但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的思维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适时作出评价。

肯定学生是对学生最好的认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就是对全体学生都作出了评价,每节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随时评价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

篇三:excel教学反思

电子表格一课,是八年级计算机课程下册的内容。虽然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平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习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乎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任何工作都需要不断反思,老师更是这样。请看本文!

在《摸一摸画一画》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觉,运用主观能动性,表现感知觉。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十分艰难,所以我毅然决定使用游戏作为开课统领。我用两个黑色严实的袋子装着两种感觉的物品,并用十分神秘的话语吸引孩子迫切的希望能亲自体验这样的触觉。我提出参与的条件,用点、线、面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手中的触觉。孩子将小手伸进袋子那瞬间的表情,有恐惧、有好奇、有微笑、有疑问……这一系列的表现,使未参与的学生激情高涨,使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通过手中的触觉,课堂的氛围,孩子创造了许多表现感知觉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成果,同时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只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的生命。同时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

我觉得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教师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总之,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使严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他们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培养心智。同时在游戏性教学方式中,尊重了学生的愿望、乐趣、情感、选择等“学”的权利,学习热情将会有增无减,教师也实现了教的义务。我想小学的美术教学是一门研究性的学科,有待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的探索与追求,将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其他学科心目中的轻松、愉悦的学科。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对的“反思”
——20年的一点遗憾

在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说有辉煌,也有遗憾。遗憾之一就是教学反思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没有坚持写教学随笔。对20余年教学反思和教学笔记情况反思如下:

反思之一:有断断续续的反思,但是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

应该说,自己还算是个善于反思的人。10多届送高三的时段里,自己有时会在课后、考试后和高考结束后,对语文教学状况和管理状况做一番总结,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到新一届学生身上,使教育教学在总结中慢慢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特色,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在,班级管理新方法——星级化管理,就是我对深感困惑的班级管理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的,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应;语文教学新方式——五步三段式语文教学法,就是在不停地对语文教学成败得失的反思中,在困惑中思考,在精彩中提炼,在德州市教研室李玉忠、张敬军等同志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的一套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应该说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应该说,这得益于教学反思。反思,提炼了昨日的精华;反思,催开了今日的精彩;反思,埋下了明日希望的种子。

但是,我个人觉得自己的反思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反思多数停留在头脑中,形成文字的不多,没有经常写教学笔记,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没有使写教育随笔成为一种教育生命的常态,而是在一种反思的不确定中工作生活了若干年。因此,教育教学虽时有进步,但进步幅度不是很大,成型的东西出来的还是太少,想法有千万,付诸实践的做法却寥寥无几。如能时时反思,就能时时进步,那进步就可能不是用年计算,而是用天计算了。倘能如此,那进步会有多大?

反思之二:教育教学中的点滴细节记录不够,研究不够。

20余年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自己也好,学生也好,所听的同事的课也好,都有着一些精彩的发言、生动的动作和良好的做法。这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枝枝叶叶,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比如学生排演《雷雨》《窦娥冤》等课本剧时有着天才的表演,但是录像资料和文字记录没有留下,对排演课本剧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升华明显做得不够;比如学生学了《雨中登泰山》《陈情表》等散文后有了入情入境的,一个15年前曾经听过我讲课的学生说,我讲的《雨中登泰山》那淋漓的雨意至今还在心中流淌;比如学生自主组织的各类主题班会都有着杰出的表现,我去年带过的09届学生所组织的班会课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学生的发言异常活跃,我当时就有“简直太精彩了”的激动,但是激动过后也就算了,没有很好地记录和总结;比如学生学习了《鸿门宴》后对各类人物有了独特见解,写出了精彩的文章,但是那些文章被自己丢开了没有保存,没有研究;比如自己设计了各类课前活动,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反思总结不够,难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进一步提高;比如自己设计的自主学习流程,曾经在德州市产生过比较大的反响,为此德州市教育局还在平原一中开过高效课堂观摩现场会,但是精细化的反思研究还是不够,不能在纵深研究中走得更远;比如自己曾经精彩的讲解,如痴如醉,感染了很多学生,但是那些话语,那些设计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没有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自己总结的层级训练式语文体系,想法很好,但是实践不够,反思总结不够,至今成型的东西还是太少;比如自己2000年就已经开展的语文活动课,曾经引起本校教改的高潮,但是自己疏于整理总结,没有及时发表,尽管课改进行得比新课改还早,但是没有产生大范围的轰动效应。。。。。。这些教育海洋的一朵朵雪浪花,如稍纵即逝的天边彩霞,只留下了淡淡的美丽。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记下或者录下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所以他们只能成为自己教育生命中曾经的永恒,曾经的美丽,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倏忽而逝,只在记忆里留下了飘渺的印痕。这些教育生命里的精彩,是异常美丽的,也是令人无比遗憾的。

我想:不止是我,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曾经有过教育的灿烂,可惜的是,因为缺乏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因而很多美丽成了天上飘渺的浮云,很多精彩的细节记不清楚了,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最可宝贵的第一手教育教学的资料,遗落了之后,就好像散失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埋在土壤里沙尘中,终不见天日了,这岂非教育者的遗憾?

谨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能够以平凡的记忆力向漫长而无情的时光挑战,还是勤快些吧,从现在做起还不是太晚。

反思之三:教师的差别本来不是太大,所差的是教学反思。

应该说,能考上师范院校最后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智力等方面差别不会太大,那为什么有些人慢慢成为名师,而有些人“泯然众人矣”?我想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教学环境、机遇和自身素质等都制约着一个教师的成长,但毋庸置疑的是,那些进步较大成名成家的人,往往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的教育有心人。教育人生的境界也许就是如此吧!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面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神圣的事业去用心去做,因此满足于得过且过,完成任务就行,很少有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反思的。而那些成名成家的人,除了自身有比较好的素质外,坚持学习,深入反思,当是成长的重要原因。

反思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从纷纭的教育现象中总结规律,摸索教训,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生态。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是需要反复思索反复验证的,唯有将自己的执教生涯总结系统起来,才能深刻地洞穿表象,从而发现其中深蕴的教育规律。上一节课很简单,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认为上完课就是课堂的

结束,那是普通教师的做法。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只要能做到每节课后都能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日积月累,扬长避短,就可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从而使得教育生命之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我们如果能做教育的有心人,如果有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时时总结,刻刻研究,那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有所成就者还是初出茅庐者,将都会在慢慢的反思和打磨中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美丽,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越来越高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认为:对教育失误的反思,能使教师把失误变成财富;对教育实验的反思,能使教师实事求是,反败为胜、旌旗飘扬;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以情感人;对教育现象的反思,能使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博采众长;对教育理论的反思,能使教师辨析是非、坚持真理、创新发展。

回首过往的路是为了走得更直更远。我反思,我收获,我总结,我成功。愿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