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撒谎反思检讨 > 导航 > 云教学反思

撒谎反思检讨

云教学反思。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云教学反思,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云(一)

在设计《云》这节也就是课时,我首先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彩虹也偷偷地跑出来了,那么多的白云,天空上可热闹了!”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和兴趣。在教唱环节中,我用轻柔的声音:“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现在你的身体越来越轻,慢慢升上天空,现在你就是一朵白云,轻轻地飘到老师身边来跟着音乐哼一哼”。把学生带到天空、白云的情景当中。良好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演唱欲望,他们很感兴趣的“飘”到教室中间轻轻地哼唱,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其次,在编创环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编创的兴趣。我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形态的云朵让学生猜一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孩子们都想参与到游戏当中,最后让他们来做动作我来猜,无形中创立了一种自由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得孩子们大胆的参与、充分的表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戴上云帽子,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把每朵“白云”组合起来,就像天空中一幅美丽的云图画。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想象和体验,有的编创云火车、有的编创云房子、还有一个组的学生编创出载人的云火箭,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却是最真实的表现。

回想愉悦之后,我也有些遗憾。在音乐创编活动环节上应该让每个小组充分展示自己设计的云图画,并及时反馈、评价。

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既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也为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

云教学反思(二)

《云》是一首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抒情优美的歌曲。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们真诚而美好的愿望,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云》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在教唱时,我以以听唱为主,并且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求学生从声音上来表现歌曲旋律优美的特点。

编创环节中,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把每朵“白云”组合起来,就像天空中一幅美丽的云图画。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想象和体验,有的编创云火车、有的编创云房子、有的编创云南瓜等,同学们参与得特别积极。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激励学生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

云教学反思(三)

在近两年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什么是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最重要的。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我就是本着这种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高低年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孩子都参于到音乐中去。

一、诱导教学

在歌曲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但创新的时机并不是处处都存在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不能做有心人,不能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或不注意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创新。

如教学《云》时,结合这首歌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宜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运用直观、感性的手段,给学生展现“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动感画面。随着轻轻的背景音乐,教师如解说员般描述:“地上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以后变成水蒸汽冉冉地上升,它们越积越多,变成了云,云在空中飘呀飘呀,受到冷化作小雨点落下来。”接着。教师问:“小雨点落下来除了能浇麦田,还能浇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蔬菜、瓜果、树木……接着,一段极富动感的前奏音乐又一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大门,学生仔细倾听这段音乐后,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们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音乐:“花朵在绽放”,“小树在长高”,“水蒸汽在上升”……在创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懂得了雨点来自云这一科学道理,还在自然状态下得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二、想象教学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云》的练声环节设计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入身临其境的云海之中。接着,让学生选用象声词“呜”“啦”“哒”来表现不同情景下的云,一位学生用轻柔的“呜”声来唱月光下的云;另一位学生说,阳光下的云很亮丽,云的周围金边环绕,用明亮、流畅的“啦”唱比较好;还有许多学生赞成表现乌云的小雨点应该用短促、有弹力的“咕”声来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尝试了小小的创意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

教师从学生的创作、演唱、表演、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音乐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音乐是美的,游戏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奇迹!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作者/ 束会琴

《云房子》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篇课文到底怎么教?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与反思,我觉得通过“我住云房子,我造云房子”这种“另类”教法,可以营造游戏状态的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活动体验、更充分的语言训练、更充分的理解感悟,进而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我住云房子

师:雨过天晴,蓝天上还飘着朵朵白云。(课件出示蓝天白云)小朋友,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雪白的云朵真是千姿百态。

生:天空真蓝,简直像透明的。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天空。

师:这么美的天空引来了一群小鸟,(出示鸟儿飞来)它们也想住进云房子。想想看,如果你是小乌,住进了云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一定很开心,我能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

生:我会感到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多美丽的白云?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我要用这些白云来造更新更美的房子。

师:是呀,小鸟的心情跟我们一样。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生练读,指名读)

师:小鸟造了哪几种云房子?请你自己在课文里找出来,读一读。再想想,你最喜欢哪幢云房子?为什么?(生读后交流)

生:我喜欢像冬瓜那样的云房子。因为它傻傻地横着的样子很可爱。

师:那你能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吗?(生读)

生:我喜欢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因为鲜花盛开的样子很美,很漂亮。

生:我喜欢像大礼堂一样的云房子。它那么宽敞,小鸟们可以在里面快活地游戏。

生:我喜欢大楼房一样的云房子,因为我家的房子小,我希望能住进大楼房。

师:只要你努力,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生:我喜欢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的云房子,那样子大概像个玩具吧!

师:谁能把这几幢云房子连起来向我们介绍?(整体指导朗读)

师:想读的都站起来读。(齐读)

师:我们不看书,只看图,加上动作来介绍这些云房子。(看图,配动作试背)

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和情感元素,根据教材的特点,提出“如果你是小鸟,住进了云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一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理解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研读重点语句,读得有层次、有深度。其间,我十分舍得在朗读和感悟上下工夫,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云房子各种形状的句子,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去感受天空云朵的千姿百态。学生们根据词语的含意动起来,肢体语言、方位的移动都清晰地告诉老师,他们理解了词的意义,他们学得有意义,学得愉快,进而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亲近文本,进入文本,领略文本中那神奇与美丽,获得情感的享受与满足。

我造云房子

师: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多有趣呀,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呢!让咱们都来当小鸟造云房子吧!(课件展示多幅蓝天白云图。教师示范:揉纸,造云房子。)

(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的云房子造好了吗?现在我们请大家到前面来说说你用纸做的云房子。注意用这样的句式说:“我造的云房子像……”

生:(略)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同学们造的各种形状的云房子。现在谁能用“云房子太美了,有的像……有的像……也有的像……”来说说。

(学生练说)

生:云房子太美了!它们有的像亭子,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宝塔。

生:云房子太美了!它们有的像帐篷,有的像茅草屋,有的像寺庙。

生:云房子太美了!它们有的像胖乎乎的绵羊,有的像小狗在甩尾巴,有的像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师:看到大家造的云房子这么美,这么有趣,我要到你们的云房子里去玩耍,去作客。(做鸟飞状)

师:我可以到你的房子里作客吗?

生:可以。

师:你能向我介绍你的云房子吗?

生:(做介绍)

师:(对此生)瞧,那边的云房子也很有意思,咱们一起飞过去玩耍吧!

师:(对全班)小鸟们,咱们都飞起来去玩耍,去作客吧!

(学生活动,师指导说话,相互交流。)

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体验到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感受到造云房子的快乐,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揉纸团造云房子”这一活动。我让学生揉纸成团,依据自己的想象揉出各种形状的“云房子”。接着,我相机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用所学的句式说说自己的“云房子”的样子,再飞到其他“鸟儿”的“云房子”去作客,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情境中深化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那么浓,思维才会那么活跃,想象才会那么丰富,语言才会那么生动……可谓一举多得。而师生共同演绎则充满着人文气息,像是在童话世界里,又不是在童话世界里,亦幻亦真!动而不乱,形散神聚,原因只有一个,体验给课堂灌注了勃勃的生机!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认为,我们所言的在尊重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是一种“主体性神话”,是一种“悬在半空的主体”,因为这一切只有在必须与教师的互动,在与教材、同学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加以体认才有意义。所以,佐藤学给出一个概念叫“被动的能动性”。()就是说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能够时刻保持着一种“应对”的姿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同样,能够时刻保持着一种“应对”姿态,且这种“应对”不是霸权的,不是生硬的,而是客观的、润泽的,这样的主导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导。

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段的观照,我越来越感觉到,“云房子”就是一个关于“润泽课堂”的隐喻。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应对”的状态下“主导”教学的进展。因为他们就“住在”云房子里面,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在造着自己的“云房子”,这又是与文本的高级对话。课堂中师生的相互“应对”主导着我们的思维流程,主导着我们反观自身的“主导”。现在的“主导”与“主体”就是在不断交换角色体验、建立在一定的活动与“应对”之上而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与“主体”。二者辩证统一,但又大多交错模糊,此时为“主导”,彼时或许就是“主体”,不管怎样它必须产生在互动与联系之中,产生在用心倾听与自由言说的和谐氛围之中。一句话,“云房子”成了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是感性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应该主要从感性体验人手;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把握,对教材这一文本的准确感悟和体验,是新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如果缺少对儿童心理的移情理解,缺乏对文本、对生活细腻而丰富的感受,就无法和儿童、和文本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通过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教学反思


篇一:excel

(一)微机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认为这是放松是课,那么如何使同学们在放松中学习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了。我个人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种饱满的激情,用你的激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课堂上的举例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体现了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代沟。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要求学生先求出同学的各科总分,再求个人平均分和单科最高分,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求平均分时的取值区域选择不正确,以致结果出错,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指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数值区域的选择,即总分也在计算范围内了,同学们就会解决了。这样的过程远比老师演示如何去做好得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三)同学们在熟练了SUM函数、AVERAGE函数、MAX函数的使用后,会觉得利用函数运算很简单,也很方便,此时就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将成绩表按总分递减排序?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课件学习,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难在如何选择排序的数据,有的同学把最高分选择在内,有的同学只选择总分,这时就要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只选择总分进行排序?并指出排序应注意的问题。

篇二:excel教学反思

《认识新帮手——excel》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本教材是2009年新出版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Excel是微软办公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是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表格,能完成许多复杂的数据运算,能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且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的功能。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3的操作,对Excel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Excel的电子表格世界。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Excel与word2003同属office办公系统软件,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悬念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促“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利用word与excel的对比,来学习excel,这是整节课的主线,在完成启动Excel后,介绍主界面。教师机广播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出此窗口和学过的word窗口的相同部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找出不同部分(名称框、全选按钮、列标、行标、工作表区),认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边认识边学习。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针对新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自己上课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趣味性教学。

从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在本节课中,始终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2.注重合作性。

学会合作是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问题,但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的思维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适时作出评价。

肯定学生是对学生最好的认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就是对全体学生都作出了评价,每节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随时评价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

篇三:excel教学反思

电子表格一课,是八年级计算机课程下册的内容。虽然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平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习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乎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

教学反思: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任何工作都需要不断反思,老师更是这样。请看本文!

在《摸一摸画一画》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觉,运用主观能动性,表现感知觉。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十分艰难,所以我毅然决定使用游戏作为开课统领。我用两个黑色严实的袋子装着两种感觉的物品,并用十分神秘的话语吸引孩子迫切的希望能亲自体验这样的触觉。我提出参与的条件,用点、线、面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手中的触觉。孩子将小手伸进袋子那瞬间的表情,有恐惧、有好奇、有微笑、有疑问……这一系列的表现,使未参与的学生激情高涨,使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通过手中的触觉,课堂的氛围,孩子创造了许多表现感知觉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成果,同时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只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的生命。同时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

我觉得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教师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总之,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使严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他们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培养心智。同时在游戏性教学方式中,尊重了学生的愿望、乐趣、情感、选择等“学”的权利,学习热情将会有增无减,教师也实现了教的义务。我想小学的美术教学是一门研究性的学科,有待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的探索与追求,将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其他学科心目中的轻松、愉悦的学科。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对的“反思”
——20年的一点遗憾

在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说有辉煌,也有遗憾。遗憾之一就是教学反思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没有坚持写教学随笔。对20余年教学反思和教学笔记情况反思如下:

反思之一:有断断续续的反思,但是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

应该说,自己还算是个善于反思的人。10多届送高三的时段里,自己有时会在课后、考试后和高考结束后,对语文教学状况和管理状况做一番总结,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到新一届学生身上,使教育教学在总结中慢慢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特色,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在,班级管理新方法——星级化管理,就是我对深感困惑的班级管理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的,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应;语文教学新方式——五步三段式语文教学法,就是在不停地对语文教学成败得失的反思中,在困惑中思考,在精彩中提炼,在德州市教研室李玉忠、张敬军等同志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的一套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应该说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应该说,这得益于教学反思。反思,提炼了昨日的精华;反思,催开了今日的精彩;反思,埋下了明日希望的种子。

但是,我个人觉得自己的反思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反思多数停留在头脑中,形成文字的不多,没有经常写教学笔记,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没有使写教育随笔成为一种教育生命的常态,而是在一种反思的不确定中工作生活了若干年。因此,教育教学虽时有进步,但进步幅度不是很大,成型的东西出来的还是太少,想法有千万,付诸实践的做法却寥寥无几。如能时时反思,就能时时进步,那进步就可能不是用年计算,而是用天计算了。倘能如此,那进步会有多大?

反思之二:教育教学中的点滴细节记录不够,研究不够。

20余年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自己也好,学生也好,所听的同事的课也好,都有着一些精彩的发言、生动的动作和良好的做法。这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枝枝叶叶,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比如学生排演《雷雨》《窦娥冤》等课本剧时有着天才的表演,但是录像资料和文字记录没有留下,对排演课本剧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升华明显做得不够;比如学生学了《雨中登泰山》《陈情表》等散文后有了入情入境的,一个15年前曾经听过我讲课的学生说,我讲的《雨中登泰山》那淋漓的雨意至今还在心中流淌;比如学生自主组织的各类主题班会都有着杰出的表现,我去年带过的09届学生所组织的班会课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学生的发言异常活跃,我当时就有“简直太精彩了”的激动,但是激动过后也就算了,没有很好地记录和总结;比如学生学习了《鸿门宴》后对各类人物有了独特见解,写出了精彩的文章,但是那些文章被自己丢开了没有保存,没有研究;比如自己设计了各类课前活动,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反思总结不够,难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进一步提高;比如自己设计的自主学习流程,曾经在德州市产生过比较大的反响,为此德州市教育局还在平原一中开过高效课堂观摩现场会,但是精细化的反思研究还是不够,不能在纵深研究中走得更远;比如自己曾经精彩的讲解,如痴如醉,感染了很多学生,但是那些话语,那些设计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没有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自己总结的层级训练式语文体系,想法很好,但是实践不够,反思总结不够,至今成型的东西还是太少;比如自己2000年就已经开展的语文活动课,曾经引起本校教改的高潮,但是自己疏于整理总结,没有及时发表,尽管课改进行得比新课改还早,但是没有产生大范围的轰动效应。。。。。。这些教育海洋的一朵朵雪浪花,如稍纵即逝的天边彩霞,只留下了淡淡的美丽。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记下或者录下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所以他们只能成为自己教育生命中曾经的永恒,曾经的美丽,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倏忽而逝,只在记忆里留下了飘渺的印痕。这些教育生命里的精彩,是异常美丽的,也是令人无比遗憾的。

我想:不止是我,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曾经有过教育的灿烂,可惜的是,因为缺乏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因而很多美丽成了天上飘渺的浮云,很多精彩的细节记不清楚了,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最可宝贵的第一手教育教学的资料,遗落了之后,就好像散失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埋在土壤里沙尘中,终不见天日了,这岂非教育者的遗憾?

谨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能够以平凡的记忆力向漫长而无情的时光挑战,还是勤快些吧,从现在做起还不是太晚。

反思之三:教师的差别本来不是太大,所差的是教学反思。

应该说,能考上师范院校最后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智力等方面差别不会太大,那为什么有些人慢慢成为名师,而有些人“泯然众人矣”?我想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教学环境、机遇和自身素质等都制约着一个教师的成长,但毋庸置疑的是,那些进步较大成名成家的人,往往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的教育有心人。教育人生的境界也许就是如此吧!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面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神圣的事业去用心去做,因此满足于得过且过,完成任务就行,很少有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反思的。而那些成名成家的人,除了自身有比较好的素质外,坚持学习,深入反思,当是成长的重要原因。

反思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从纷纭的教育现象中总结规律,摸索教训,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生态。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是需要反复思索反复验证的,唯有将自己的执教生涯总结系统起来,才能深刻地洞穿表象,从而发现其中深蕴的教育规律。上一节课很简单,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认为上完课就是课堂的

结束,那是普通教师的做法。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只要能做到每节课后都能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日积月累,扬长避短,就可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从而使得教育生命之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我们如果能做教育的有心人,如果有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时时总结,刻刻研究,那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有所成就者还是初出茅庐者,将都会在慢慢的反思和打磨中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美丽,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越来越高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认为:对教育失误的反思,能使教师把失误变成财富;对教育实验的反思,能使教师实事求是,反败为胜、旌旗飘扬;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以情感人;对教育现象的反思,能使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博采众长;对教育理论的反思,能使教师辨析是非、坚持真理、创新发展。

回首过往的路是为了走得更直更远。我反思,我收获,我总结,我成功。愿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新课改教学反思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一、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1)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3)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4)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囚歌教学反思


篇一:囚歌

根据大纲要求,我把《囚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回肠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为了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部分;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部分。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的革命历史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篇二:囚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

篇三:囚歌教学反思

《囚歌》一诗是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在监狱里写的一首小诗。这首诗语言精练,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整节课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他们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然后采用学生接读,教师范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这一方法效果特别好,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有感情地读诗并在此基础上能熟读成诵,有感情地背诵小诗。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与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崇敬之情,接着提出质疑,让小组讨论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因此,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悲壮,慷慨。整个课堂学生意味深长,情绪高涨,把自己当成叶挺,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没有完美的课堂。”这节课还有一些遗憾,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语速较快,影响学生的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较多,以后要在课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反思自己,总结经验,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