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做个好人演讲稿 > 导航 > 《做个减法表》课后反思

做个好人演讲稿

《做个减法表》课后反思。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也许以下内容“《做个减法表》课后反思”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横向对比 积累经验

——《做个减法表》课后反思

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丁美玲

本课时的教材地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减法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名称还没有认识,是在第五单元的时候才认识。另外,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按加减分和按得数分。基于这种情况,本课时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虽然我自己也是刚教完一年级,但是这次的备课与授课,我发现,每一份教案从课本走向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解疑下通透的。本周我上的这个内容,从一年(7)班、一年(6)班的试上课,到一年(5)班的正式开课。其实我自己是在与不同的学生对象交流中悟出教材的编排意图的,也真正理解教材定下的教学目标,进行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中的各环节。

下面我就结合所上的三个班级,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如下对比与反思。

一、口算练习,导入新课。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三组口算题(一组减号前面的数相同的,一组减号后的数相同的,一组得数相同的)进行开火车的练习。一年7班的学生能比较快速说出口算得数,但由于课件中没有呈现算式,只是师生的口头交流,学生没法很快发现每组算式的相同点。一年6班的学生有了课件中的呈现,很快说出每组的相同点,但是由于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和差要在本册第五单元才正式介绍,所以个别学生会把减号后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即被减去的数),我没有及时理会学生的说法,以为学生会认识减法算式中的三部分名称,就纠正学生说被减数是在减号前面的数,时间稍微停顿一些。一年5班在开火车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后面坐的听课老师很多,加上我有点紧张,教师语言与表情影响了学生,每组算式开下来都不顺利,如12-4等于几,叫到的学生说不出来,这时我有让其他学生来帮忙,并说出破十法的思考过程,但是第二组中又有一位学生说不出得数,此时我又让其他学生来帮忙说出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时间比较拖拉。在说出各组算式的特点时,所设计的三组算式第三组是得数教是7的算式,不巧第一组和第二组也各有一个算式得数是7的,这时有的学生就横着看。

二、动手分类,寻找整理的标准。

这个环节我是在小结第一环节后,用语言引导学生可以按三种不同的标准(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得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进行分类整理,一年7班没有适当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是按第一种分法和第三种分法,在一年6班试上时,我面对全班学生提醒了一下:可以先算出得数。不想一经这样提醒,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按得数相同来分。上一年5班前,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按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分法是占大部分的,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这种分法人数最少。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上展示台展示分法,是为了让学生有个对比,怎么排列有序,有序排列有什么好处。这种作法在一年5班体现了比较清析,为第三个环节做好铺垫。

三、整理表格,感受算式间的联系。

当对学生提出独立完成书上第17页减法表的填空时,我这时才引出课题——做个减法表,时机比较合适(板书的安排比较满意的。)。三个班下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这样比较快,有一部分学生是想从中间下手的,比较慢。一年7班、一年6班在交流——说说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时,学生说得不是很清楚,才想到要在课件上文字体现规律,但是发现一年5班学生想要全部说得很完整还是比较不够的,但是一年5班的孩子很积极,在交流完横着看的规律后,学生竖着看说不好,于是才让学生同桌说一遍的,但效果还是不是很好。

四、拓展练习、学会应用规律。

抛给学生这三个开放式的算式,旨在运用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写出多种算式。时间比较仓促,设计是留为作业。

五、谈谈收获,全课总结。

不同的班级能说出的收获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次课上完都做设计上的调整,但是一年5班的学生能说出“按顺序”,我觉得本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然,最后的公开课上还是存在着不足:1。教师的语言比较啰嗦,不够简练。2。时间安排上不是有欠思考。3。虽有一定的教龄,但是教师还是比较紧张的,课一开始这种紧张气氛就影响了学生,在课一半后,逐渐进入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4。课堂中生成的部分,教师的处理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明信片课后反思


明信片(课后反思)
幸福小学 季鸿芳

整堂课,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学习,通过媒体白板的操作演示,学得快乐,学得扎实,顺利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我觉得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几点值得我反思:
第一、将课文的情境与白板的操作演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识字的兴趣与效率。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个重点,但识字教学恰恰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本堂课上,课文的故事情景成为整堂课的主线,开始请学生认读树叶上的生字帮明明收集树叶;接着请学生帮明明整理树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和拼音;再通过寄明信片的过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词语、进行连词成句的练习。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学习字词,一点也不觉枯燥乏味,再加上能到白板上动手拖一拖、划一划、圈一圈,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连词成句”这个练习,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在白板上拖动词语,进行连词成句的练习,使学生更易理解了。
第二、说话练习紧扣文本,由浅入深。这堂课是《明信片》的第二课时,除了复习巩固字词外,说话练习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课上,我将说话练习贯穿始末,如:在复习巩固字词时,请学生用上已学词语“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爱好。在介绍明明制作的明信片时,仿照课文用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最后让学生说说明信片上的,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词汇量有限,我就为孩子们准备了“好词语锦囊袋”,打消了学生的顾虑,降低了说话练习的难度,也帮助孩子积累了好词,让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
不足之处是整堂课学生读得太少,老师对朗读的指导也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减法教学反思


篇一:减法

1、图文并貌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喜爱的动画引入,直观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喜爱的旅游情景引入,让学生依据美丽的风景和告诉的数字中去发现数学信息(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提出数学问题(到丽江还有多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她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把握学生的基础,针对实际进行教学。

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它是在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连续退位的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的知识,一部分孩子已经在课前接受并掌握了笔算万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老师走,思维正逐步发展的阶段;而个别孩子对万以内的不连续退位减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面对差异如此之大的学生群体,应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笔算,并思考跟以前学的减法笔算有什么不一样。再交流算法。学生们各抒己见:生1说:“我在计算时,发现个位上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也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再减。”()生2说:“我发现原来学习的只一位退位,这次计算要2次退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在表达自己见解同时又学会了倾听同伴的见解,使课堂教学的重点(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再减。)由此游刃而解。

篇二: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4)、教育学生计算完要及时检查。

篇三:减法教学反思

整百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减法计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预案中100-36时,主要让学生解决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处理这个0?我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现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不够减再向百位借一,十位是10,个位向十位借一算10-6=4,十位0减3不够减……

2、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没法借……

对于小组成员中其他学生的纠正也不是很到位,有部分学生明白算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关键还是对中间的0的处理方法不当。

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计数器演示法,让学生理解1个百=10个十,1个十=10个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继续向百位借一,十位变面10个十,个位向十位借一,十位变成9个十……通过演示,让学生利用竖式一边说过程一边笔算,加深理解。在说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出每个数位上相减的过程,理解十位0被借后的变化原因,这节课虽然只说了几道这样的题,但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只要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一:退位减法

这节课我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4)、教育学生计算完要及时检查。

篇二: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6-4、45-5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6-4、45-5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2、师:个位6不够减8怎样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从学生的疑问中反映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和关键,同时也表达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法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学生上台展示并说算理

生1、算法一:从10根小棒时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全起来是28根,即10-8=2,26+2=28(当我想问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不同的算理接着回答。)

生2、算法二:把36根分成20根和16根,即16——8=8,20+8=28。

生3、算法三:从30根拿出8根剩下22根,即22+6=28元……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36-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36-8等算式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但不限制学生的说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三: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小组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理发师》课后反思


《理发师》课后反思

《理发师》是人音版第二册第七课《巧巧手》中的一首澳大利亚民歌,歌曲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歌曲生动的表现了理发师在理发店愉快劳动的情景,把理发师为他人服务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栩栩如生。这首歌曲既符合儿童爱模仿成人劳动的心理,又适合一年级学生做有劳动情节的的歌舞表演。

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聆听,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不同问题的带动,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聆听,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歌曲重难点的掌握。通过反复的聆听,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但是,我也发现在歌曲的最高音,也就是"哎,快要成功了"这一句时,由于音高的原因,学生的歌声就显得不是那么优美动听了,出现了喊叫的现象,与前后句的演唱形成了脱节现象。于是我就采用了科尔文手势,让学生找到"DO"的位置,根据手的位置来演唱,通过寻找位置、模唱、轻声哼唱、演唱的过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句的演唱。在完整的演唱时,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情绪轻松愉快地演唱歌曲,由于歌曲的情绪的感染,很多学生都已经忍不住模仿起理发师的劳动的样子在歌曲中加入动作。我由此为引,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等自己编创动作,并通过观看、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动作适合这首歌曲,表演应该注意些什么。果然,在随后的小组展示、个人展示时学生的表演唱很精彩。

在打击乐器伴奏环节,由于原先已经学习过一些打击乐器,所以学生对乐器的演奏并不陌生,并能根据以往掌握的方法,探索出沙锤的演奏技巧及在歌曲中什么地方伴奏合适。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在歌曲学习中适当地加入科尔文手势有助于学生找准音高位置,达到演唱声音的统一,原先,其实也进行过类似的训练,可是没有将科尔文手势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今后再训练学生歌声时,可借助手势来达到歌唱声音统一的效果。其次,在歌曲学习中,不需要过多地讲解知识技能、歌曲情绪等,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让学生在多听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进而表现音乐。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要做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引路人,而不是过多地干预学生、限制学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