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数学怎样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 导航 > 数学评课稿范文

数学怎样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数学评课稿范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数学评课稿范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数学评课稿

2013年10月11日谷城县数学教研会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的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的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的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的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的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的目的,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的三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的课《24.1.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的“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的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的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的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讲的是垂径定理。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的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课件。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课件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的,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的变式,我个人是赞赏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对外教研活动数学评课稿


在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对外教研活动上的数学评课稿

追求“开放的”

--从“三个理解”说起

刘东升

陪同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听七年级数学课《不等式》(左起:施俊进、刘东升、李庾南、顾亚男)

0 说在前面

虽然到平潮实验初中现场学习是第一次,但是这里有师兄陆志强校长、研究型教师徐小建兄,还有师兄海南中学施俊进校长,感觉像在家一样,很亲切。今天活动材料上的标题有“对外”两字,这让想起了“开放”。所以我的发言就引郑毓信教授“开放的数学教学”来开场。今天的教研活动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形式是开放的,然而开放需要放开,背后应该是基于章建跃教授说的“三个理解”。

1 关于“三个理解”

章建跃教授指出的三个理解是: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

舒尔曼提出的pCK,本质上是我国教研传统中的三个话题,即“教什么”“教谁”“怎么教”。

在这个理解上开展教学预设,促进课堂生成。今天的课堂都体现了这一追求。

刚刚有老师在评课时提及板书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也可以看成是对教学预设的更高追求。

2 关于读书心得

我们都是李庾南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大家目前都在认真研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我研读的心得是,自学是独立自学,议论是群体议论,引导是相机引导。

我理解,自学在各个环节中都有,议论要注重时机,京剧大师裘盛戎曾说过“拢神”,大意是“京剧演员在唱重要的大段唱之前,先要铺平垫稳,造成一种非唱不可的气氛,然后再开始唱,这样观众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这段唱上来。我们说的拢神就是这种意思。”(见《裘韵流芳》京剧演唱会开场录音)我想关于议论也要有这样的追求。引导妙在、难在相机,重在指向八方,我想,课堂要向四面八方打开也是这个意思。

3 关于平衡艺术

刚才我的师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海门海南中学副校长施俊进老师说到“平衡”,并且从很多视角进行了阐释,很受益。比如施兄说今天的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长课堂,提法很有创见,赏析也很到位。受施兄启发,我也想说两个平衡,在这意义上说,施兄帮助我打开了发言的思路,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吧!

3.1 多了些原题、陈题的简单呈现,少了些精心改编和自然生长

比如今天有个“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课堂中,崔老师注意了问题的变式,这很好,但是变式问题仅仅是原题拼凑起来,如果能将变式问题进一步改编和自然生长,效果应该会更好。而另一节关于“不等式”的课堂上,沈老师对不同类型的不等式就做了自然生长和变式,预设得到位。

当然,这个角度的思辨可以迁移到命题研究方向。

3.2 多了些抽象中的归纳概括,少了些形象(案例)中的观察、对话与思辨

追求“互慧共进”(李庾南 语)

数学追求抽象,训练抽象思想。但是帮助初中生理解抽象是困难的,因为抽象后往往要归纳和概括,而概括是很难的,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境,再引导学生在这个形象、生动过程中尝试归纳和概括,也许效果要好些。

这个角度的思辨,对于论文写作是有参考价值的。

东升 即兴整理发布

画家乡评课稿


画家乡评课稿(一)

谢**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牢牢抓住"对家乡的爱"这条主线展开,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学习活动组织有序,适时使用课件,时间分配合理,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中的亮点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谢老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课件,把课文精美的插图、学生喜欢的游戏等内容穿插其中,极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同时,老师注意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盖小奖章等方式,这些都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是教与学的方式的恰当使用。这篇课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2至6自然段段式特点相同。基于这一点,谢老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详细讲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内容,及时总结学法后,组织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选学3至6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这样既做到了精讲课文,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全员参与,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谢老师设计的朗读形式很多,范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等,尤其重视朗读指导。在每一次的朗读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渐增加,对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在不断加深。

最后是语言训练把握准确设置巧妙。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正道。这节课,谢老师设计了以下几处语言训练:一处是学习一艘艘这样数量词的叠表示数量多,学习把又…又…的句子转换成那么…那么…的句式,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新的构词方式、新的句式,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一处是比较上下两句话,那句话更美?通过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使学生明白说话写话时适当地加一些词,可以让内容更加具体。第三处是安排在学完课文后的小练笔,学生联系实际,仿照课文写法夸一夸自己的家乡。这个内容的安排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在老师的点拨下,阅读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这几处语言训练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目的不同,难度不同。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次次地进行说话训练,这样读与说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画家乡评课稿(二)

听了名老师的课,第一感觉就是实在。

《画家乡》这篇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学时,名老师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把学习课文变为到小画家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欣赏,激发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学生有了这样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更好地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积累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方法,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激发兴趣,让孩子乐学,把单调乏味的生字变成动听的音符,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趣。在教学中,名老师采取了随文识字,把认识生字放在学文中。今天名老师的这堂随文识字是让孩子记住生字后,再次把生字放回到文中,去体会去感受,并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朗读表现出来,随文识字做到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而在教学中,名老师也没有忽视写字教学,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好" "生字,让他们掌握写法,并注意书写的姿势,评价书写,这样处理,使识字教学与写字教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教得比较扎实。

三、结合文本进行句式训练

在欣赏课文描写的美景时,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语句。课文中的"那么 ……那么 …… "这个句式,是打好语文基本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素材。在教学中名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跟随涛涛去他的家乡走一走,在学生欣赏美景读懂句子以后进行说话训练,老师先让学生看画面进行说话训练,然后再联系生活进行说话,这样即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积累语言。

画家乡评课稿(三)

郑素芬

今天,听了林美娥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 《画家乡》,获益匪浅。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林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以下三方面值得肯定。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同桌互读,读对了打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来检查订正。然后,教师用生字卡片以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巩固了生字。

二、林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林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威尼斯的小艇》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蔡志梅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小艇》是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陈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样子,同时注重学文,教学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样子上的特点。在了解了船夫的技术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能生动地描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进而加以练笔训练。

再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施老师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生字的书写,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郑老师采用默读、齐读、范读、赛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异国的风情。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掌握了运用打比方、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还有,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威尼斯,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了解外国风俗、地域风情,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一节课。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小白兔和小灰兔》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周文英2012.5.11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小白兔辛勤耕种,小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小白兔种的菜丰收了,小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通过对比的写法,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快乐、有意义的语文课。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识字认字激趣。(小编 )丁老师重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鼓励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介绍识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认字。这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图文结合激趣。在分析课文时,吴老师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来上。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画的是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而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菜子)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哪几段写的就是这幅图中的内容,然后再来指导朗读。再出示文中第四幅图(画的是小灰兔又来向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白菜),请小朋友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哪几段写的是这幅图的内容。最后一起出示两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小灰兔只吃不干活,小白兔却自己种来吃。通过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结尾悬念激趣。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在课文上完时,吴老师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小白兔或小灰兔,你们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我会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种”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依据课文体裁、题材的不同,还可灵活多样的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引领他们步入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两位老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课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5玲玲的画评课稿

2012-5-11龙华中心林慧媚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很感谢赖店中心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学习并与大家一同探讨。也很感谢我们赖店中心的宋丽钦、傅美容老师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两节研讨的课例。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的。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

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今天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得兴趣盎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妥之处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宋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能根据低年级的认知特点,适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让学生动起来“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毒、自由地读,读中求知,读中感悟。

二、整体感知全文架设台阶,降低难度。宋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了填空式的办法,降低了概括课文的难度。我个人认为既教给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无形之中保存了学生概括课文的热情。

三、注重语言积累,朴素而扎实。况且不论在对爸爸的话的感悟方法是否恰当,但是傅老师已经敏锐地注意到爸爸的这番话值得学会与积累,所以设计成教学的重点,并采用多种形式读的方法。可谓扎实有效。

四、能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也落实到位。

其次,课外名言的拓展、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也是两节课的精彩之处。

当然有几个探讨的地方,比如:傅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很多时候是指名读、齐读,对5-7小结的对话朗读,傅老师没有展开到位的朗读指导教学。

2.宋老师在教学认读生字时,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觉得是否应该对识字认字再作具体的指导。

诸如此类的小问题还是存在的,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拙见,还望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评课稿

2012.5.11纪丽萍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旅行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和帮助。下面就对这两位老师执教的课谈几点想法:

第一课时: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导课时,赖老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让学生说出查找资料的途径(访问、上网搜索等);理解词语时,也让学生说出多种方法,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等。

2、在感知课文内容时,赖老师采用填空式的方式来引导,理清文章的脉络,给孩子创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这正好落实了“课标”中“三四年级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相一致。

3、以读为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整堂课中,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想法。在读中体会到“我”对祖国的无比深情。

建议:朗读的时间和形式少了一些。生字词只有两位学生读和一次齐读,没有落实到位,可以开火车读,面广一些,才能真正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初读的时间不够,学生一拿到纸条就马上填写,读的过程忽略了。

第二课时:

1、以“主题”为核心,展开“链”的教学。徐老师整节课的设计以“爱国情”为教学核心,以面包店老板的态度转变为契机,展开了一条“链”,有机地整合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文字背后的蕴涵的“爱国情”,从而使课堂中的“爱国情”自然的生成、深化。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徐老师关注这一学生学习行为,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学习课文4——10自然段时,徐老师问学生: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我”的爱国精神?然后引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理解这些重点句子时,徐老师让学生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徐老师又相机引导,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建议: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单单是讲爱国,挖掘不够。布置作业时应该要有课外阅读,可以推荐与本单元主题思想相一致的好书籍,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林瑞哥

刚才两位评课老师评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我是个感性的人,只能零零星星谈一些我的感受。我很佩服这两位授课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吐字非常清晰,让我们听得很舒服。

上过公开课的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吧:刚开始是很难进入教学状态的。而第一课时的林老师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得一手那么工整那么娟秀的板书,足见她的书法功底有多深厚,我们视觉上的愉悦感油然而生。

林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个环节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这个环节前十年似乎特流行,这几年好像已经无影无踪了。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之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足见质疑有多可贵。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不该置之不理了,何况该班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认为可以顺着学生提的问题“鱼是怎么游到纸上”来直奔重点组织教学,又把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这样就会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琐碎的提问,又能体现出明朗的教学线索,腾出几分钟时间把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精彩的说话训练内容,当堂写下来,还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保证每节语文课都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

张田若先生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视为评价阅读教学的第一标准,他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很显然,第一课时很符合这个标准。林老师善用以读代讲法,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答疑解惑,在读中品词析句。假如林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评价读的质量,就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上第二课时的陈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真正体现了读为写服务的理念,这组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并懂得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本单元的写作要领。

陈老师在让学生交流昨天摘抄的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时,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本课的写作方法:(1)通过细心的观察;(2)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来写出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接下来,陈老师及时地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阅读课本p177页的《到期归还》,运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自主分析文中是怎样刻画毛主席的形象?这正应了那句话:得法于精读课文,用法于课外阅读,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有了这两个例子的语言储备和老师对习作要领的点拨,再加上平时的观察储备,最后的小练笔就水到渠成了。如果陈老师能引导学生对习作作出点评,这节课就堪称完美了

液体压强评课稿


液体压强评课稿(一)

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听完这节课后,有几点值得我以后教学时注意: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2、建议把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的实验放手由学生完成。

液体压强评课稿(二)

舒迎

柯云峰老师的《液体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科学知识用学生实验或是演示实验进行体验,能恰当地运动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本节课通过海绵能形变,因为受到了压力,压力越大,形变程度也越明显进行类比引入液体对其它物体或是本身也有压强。 然后通过学生合作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 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给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在凉讨论的过程中,柯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凉、查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这会更加比较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正确的运用各种科学学习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其实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科学地进行科学方法探究。

三、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 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限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完善,如何在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向容器中不断加入水,柯老师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说液体压强与浓度有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成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因为加水时液体深度是增加了但液体质量也增加了,如何把这个难点突破,可以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两端都开口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向两根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这时学生会发现,细的那根管橡皮膜形变明显,其实深度也大一些,而粗的那根玻璃管橡皮膜形变不明显,这样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而不是与质量有关。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液体压强评课稿(三)

时间是四月八号,科目是物理,班级初二一班,教学内容是液体的压强,任课老师张英献。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我现在已经作为实习老师一个月了,但是对于上课我还是一个经验不足的老师。物理的课堂需要很多的脱离课本的知识,需要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在课堂上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法,积极以学生为主要的方向,做足引导过程,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在探究学习中,取得成功。但是要想取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我必须得时时去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就是今天我要做的听评课。

首先第一步,因为我现在带着两个班级的物理课,所以我必须得好好的学习如何在一节物理课上统筹时间讲课和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第四节课开始听课,我前三节课就在办公室里面,先自己看书备课,先自己在脑海当中想象,如果自己上课该怎样讲,写怎样的板书,设计怎样的环节,让学生们参加进去,自己动手写了不少,了解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到了第四节课,我拿着书进入张老师的教室。

第二步,张老师上课,我要保持着我全堂课的认真。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们发了一张卷子,也给我一份卷子。卷子上分为几大类:课前热身,随堂演练和课后作业。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自己准备每次上课的工作做的是微不足道,我没有准备那么多,顶多会去准备一个ppt,我觉得老师讲课那么胸有成竹是有原因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好了,老师开始上课: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第三步,我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我听完老师课之后,自己开始做笔记,写下了老师的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以上就是我的听评课内容。

《生命生命》评课稿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生命生命》评课稿

娄星区小语工作室核心团队成员 聂元庆

微笑着面对生命,你会发现生命中多了一丝别样的色彩;微笑着走进课堂,你会发现课堂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第一次认真听程老师的课是在去年青华杯,有幸和我班孩子一起与程老师来了亲密接触。今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她的认真与精心,再次领略了她与孩子的默契和风采。接下来就《生命 生命》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与体会。

程老师的课,如同一缕清风,在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的同时,能够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地听说读写训练。纵观整个课堂,我觉得有以下闪光点:

1、通过丰富的情感渲染来调控课堂教学。程老师对情感地把握十分到位,充分调动学生释放感情。例如在对文本的朗读中,巧妙地设计了几个朗读训练点,师生分别读、学生对比读等充满个性化的朗读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了文本,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使课堂中的读书声各具特色,以读促思,思中感悟,让学生在读中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研主题的落实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读体会来凸显教研主题,同时,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的环节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口语训练;在渗透情感教育的环节中安排的说话练习,都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的安排,更是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倾注于笔端,在落实情感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这些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中浓厚的语文味儿。

3、教学方法运用恰当,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方式,恰当进行学法的指导。例如,课文中呈现的三个事例,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飞蛾求生"这一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和归纳,在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自学剩下的两个事例。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新课标》指出,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我相信,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一定能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当然,如果老师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通过认知文本来思考生命这个主题,我想,这篇语言朴素,但意蕴深刻且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会更能引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6.3.31

对"生命"课堂的思考

娄星区小语工作室核心团队成员 杨城花

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场"遇见春天遇见你"的美丽约会,演绎在石井中心小学这个小巧精致又充满生机的舞台。原生态的语文课,诚恳贴切的点评,再加上一语惊醒梦中人似的总结,让这次咱们娄星区小语人的约会充满了遇见般的惊喜。

语文课堂是自己灵魂能够有所寄托的栖息地,是自己的生命能够在其中像真理般自我实现的场所,所以,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激情挥洒后的畅快淋漓,是与之共舞后的不露痕迹。程老师与肖老师应该是享受其中的,课堂上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而静悄悄的圈画书写,用语文教语文,不失情趣,言意兼得。两个学段不同、体裁不同,没有刻意却如此巧合的探讨关于生命意义的课堂,有着许多类似相通之处:关注文本体裁,指向语言表达,尊重独特感受,传授阅读方法……在"拨开云雾见月明"寻求语文本真的今天,阅读课堂教学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拿捏得恰到好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佩服之余,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我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思考。

在这堂课上,程老师在品读词句体会感情这一重点环节中下了功夫,用的是抓关键词、标点符号的方法。初读感知抓住了词,再来领悟句子,看似这种阅读方法切入角度很独特,事实上效果我认为却不够明显。假如老师能用提问的方式:"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从哪儿看出它的顽强?""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这些关键词自然地蹦出来,再加上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会更有水到渠成之妙。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与方向,接下来结构类似的两个事例自然也迎刃而解了。其次,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但如果老师首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钻研,缺少了深度的思考,那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浅显。飞蛾挣扎不仅体现了生命的顽强,还隐含了脆弱,当原本脆弱的生命还这般"极力鼓动双翅",是不是更加感叹飞蛾的"顽强"!瓜苗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不仅仅有着"不屈",还有着生命的未知与偶然!心跳的沉稳有规律,那是独属于自己的,当它停止了,一切的虚无将是苍白的,无意义的,生与死的强烈对比才能突显出生命的可贵!当由老师带领孩子们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拨开生命特有的迷雾,孩子们将会受到怎样的震撼啊!杏林子只活了有限的63年,而她创作的40多部文学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奥运会上健儿们十年磨一剑,只为台上那一刹那的精彩;一株花儿尽管只有7天的花期,但它仍然要恣意地绽放;穿越古今中外,如此多的伟人贤士,他们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流传至今的精神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怎样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这无限的价值呢?当有了这一块块的垫脚石,孩子们的回答也许就不会像"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好好读书"这么空洞无力了。他们也会对课题"生命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再有,课堂的练写一定是贴合文本主题、语言特色或结构特点来设计的,如果老师在细读文本设计练写时能将视角着眼于全文,注意到本文结构及语言表达的特点,让孩子们能模仿作者的写法,将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体现生命顽强的事例写成一段加入到文章中,会不会一举两得,既能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千姿百态呢?

课堂,首先必须是"思"的,从认真地聆听开始,进到对文本结构以及行文风格的一种整体洞察,并在此过程中,就文本的思想见解、表达技巧等,带领孩子一起与作者开展反复的对话。"思"的结果,就是一个个冷静与理性的,拥有独立精神的人,从课堂上站立起来。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小燕主任的"教学前三个思考"敲醒了我们,需要我们时时拷问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小语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考!

附: 《 生命 生命》教学详案 程铁环

一。激情导入

(幻灯片第1张,配乐)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在她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身体百分之八十以上关节坏死,只能在轮椅上保持着这样的姿势,一坐就是整整五十年,她就是轮椅上的女作家——杏林子。

看,这就是她那双被病痛折磨得已经变形的手。然而正是用这双手她创作了文学著作四十多部,成为台湾杰出的女作家。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命生命》就是其中之一。

在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幻灯片第2张)是呀,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杏林子,走进19课,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已布置了预习。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来读一读。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关于生命的哪些事例?(生概述)

你说得很清楚,要是能抓住关键词,用更简洁的语言概述就更好了。谁来试试看。

(飞蛾挣扎求生 瓜苗顽强生长 心跳沉稳规律)

2.不错,你的概括能力很强,作者通过三个精巧的事例向我们传递了她对生命的感悟,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品读。

三。细读课文,朗读渐进

1.(幻灯片第3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段,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试着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标点符号来读一读,说一说。

2.读着读着,有一个词在你的眼中是那样显眼,你就重读。我们自己来读读看

3.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生读句子)(幻灯片第4张)

4.你抓住了哪个词?为什么?(能把"跃动"改成"跳动"吗?为什么?)

5.你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标点符号来感悟句子,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你来读读看?

6.同样一句话,重读词语不同,就会读出不同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段话。(幻灯片第4张)

7.是呀,要赢得生命,飞蛾得竭尽全力,可结束这生命,只需杏林子的手指稍一用力,可就在这天差地别的力量面前,飞蛾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知道吗?飞蛾的生命力有多久吗?平均九天。只有九天,为了这九天,它却在手中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这个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来鼓舞自己呢?

(生交流)

8.是呀,生命再难再短,也要好好活,这是发自心底的力量。为了这九天的生命,飞蛾极力鼓动双翅,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只飞蛾,你又会怎么想呢?

(生交流)

9.对于生命的渴望,飞蛾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让我们带着敬意,带着震惊,齐读这段话。(幻灯片第4张)

四。小组合作,学以致用

1.飞蛾的求生欲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奇迹;那么砖缝中的香瓜子和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抓重点词语和标点符号来感悟句子的方法,阅读第3段或第4段,读一读,说一说,派小组代表来交流(幻灯片第5张)

2.小组交流(幻灯片第6张)

3.是呀,尽管瓜苗的生命只有仅仅几天,然而为了这短暂的生命,瓜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读(幻灯片第6张)

是呀,这是怎样一株顽强生长的瓜苗啊,它的生命力是如此的强大,再读(幻灯片第6张)

4.当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谁来把划出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好好使用 白白糟蹋)

6.谁来说说什么是好好使用,什么是白白糟蹋。带上你的理解读一读。

7.这一声声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跳,对于每时每刻都在病痛折磨中的杏林子来说,它的意义是那样的重大,再读(幻灯片第7张)

五。抓住主旨,情感升华

1.因为生命只属于自己,所以要对自己负责。杏林子在文中这样说过,她也做到了。看,即使她的一生都被病痛肆虐着,然而在她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却是那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乐观积极的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写下了文学著作四十多部,成为了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幻灯片第8张)

2.同学们,读书时,把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的理解才会更透彻,正是因为杏林子如此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才更真切地听到了杏林子心底那坚定有力的声音,读(幻灯片第9张)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做才是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谈感受,是呀,好好读书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

六。拓展延伸,追问生活

1.读着读着,文本变成了,齐读这首小诗。它是杏林子对生命是什么的回答。同学们,让我们听听大自然的回答。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竹笋破土而出的坚韧;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花儿尽情绽放它最美的姿态;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条丑陋的毛毛虫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林间鸟儿清脆的叫声。(幻灯片第10张,配乐)

2.小练笔: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请展开你们的想象力,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一起将这首原创诗歌《生命生命》完成吧。

(幻灯片第11张) 生命 生命

我常常想,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飞蛾永不放弃的求生欲望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瓜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顽强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奋发向上

结束语:同学们,虽然你们的年龄很小,但你们对生命的感悟却是如此的深刻,一次又一次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与感动,谢谢你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