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爱留守儿童中央讲话 > 导航 >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

关爱留守儿童中央讲话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叙事 ”,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一):让尊重与宽容浇开幸福之花

有句教育名言这样说:" 真诚的尊重像春风,能够吹尽寒冬的冰冷,更何况是学生纯洁的心灵?它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细细品悟,设身处地的想想,确实如此。在帮扶一个留守儿童的转变案例中我也颇有感触。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有1/3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现状令人堪忧,很不利于学校的管理。怎样培育好这部分学生,是一个很具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以本次课题研究为契机,我想方设法地帮扶着我班几位特殊的留守儿童。有位特级教师认为:在教师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待放的花蕾,或迟或早,或长或短,只要教师不放弃,只要耐心等待,幸福之花就会开放。为此,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尽可能地让他们有所转变,逐步成为优秀学生。

我班有一个名叫陈浩的学生最为典型,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父亲为了挣钱能在集镇买地盖房,常年在广州鞋厂当搬运工。陈浩就靠爷爷、奶奶抚养,加之奶奶对其溺爱有加,导致孩子身上问题很多:性格暴躁孤僻,上课听讲不专心,最不愿动手写作业,无视班纪班规的存在,常常惹是生非。我多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一天中午自习,陈浩因不完成课堂作业,我让他站起来说明原因,可他不但没站起来,还大声说:"我不舒服,还让我写作业,你眼睛瞎了吗?"那时教室里六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当时我真是义愤填膺,本想将他拽出来扇几个耳光,可理智告诉我此时必须冷静。于是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说:"你真不舒服吗?对不起,老师不知道。"我示意其他学生继续写作业,装做若无其事挨到下课。课后我刚来到办公室坐下,我班的另一位学生就来告诉我说陈浩没有不舒服,在楼道跳皮筋呢!我思考再三,这件事也不能随意了之,否则我以后怎么做呢?我突然想到《心灵写诗》中一位特级教师说过班主任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走进心灵,用"悄悄话"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放学时,我将陈浩叫到办公室谈话交流,告诉他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我没有当场让他难堪,还让他说说自己真实的想法。陈浩似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点头保证以后改正。

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故意提到昨天老师"误会"陈浩同学的事,出人意料的是陈浩自觉站起来大声说:"昨天我没有不舒服,是我自己想偷懒不写作业。"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似乎都在指责陈浩的不是。我认为给孩子们实施思想教育的时机到了,就带着肯定的目光说:"陈浩虽有缺点,但有知错就改的勇气,他昨天放学时就找我承认了错误,你们说这也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我急忙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谈谈陈浩同学有哪些优点。开始全班没有人举手发言,我就举例说陈浩打扫教室很认真,看到同学之间闹矛盾,主动帮老师调解等等,在我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纷纷交流起来,有的说陈浩很可爱,有的说陈浩胆大,我看到了陈浩满脸的欣喜。最后我又讲到:"尊重他人的同时,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多一些宽容,就会多一分融洽。昨天我用尊重与宽容感悟了陈浩同学,今天陈浩就多了一分承认错误的勇气,同学们能宽容陈浩的缺点,发现他的优点,希望以后多与他交朋友,我相信陈浩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定能进步的!"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发现陈浩显得无比喜悦。

从这以后,陈浩确实变了:上课能专心听讲了,作业写得虽不够整洁,但没拖欠了;性格也静默了些,不像以前那样暴躁了。然而教育是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施肥,幸福之花才能枝头绽放。为了给予陈浩的自信,我推荐他为班级卫生监督员,针对他的表现,及时肯定表扬,并鼓励他再好好表现。经过半年的努力帮扶,陈浩成为了我班优秀的卫生委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现在被学校评为整洁卫生之星。

在陈浩这位留守儿童的帮扶转变案例中,让我明白了老师的尊重就是学生自信的源泉,教师多一点宽容,学生就会多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在尊重与宽容的浇灌下,生活中幸福之花就会灿烂绽放!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二)

潜江市竹根滩镇小学433101 周红芝

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我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

一位老奶奶在家领着孙子,她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这位老奶奶对八孙子的照顾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一点儿也不舍得让他受委屈。一天早晨,老奶奶发现小孙子的眼角有泪痕,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孙子又哭了,说:"奶奶你要爸妈有什么用?他们不照顾你还叫你照顾我。"老奶奶一惊,忙问:"你为什么想呢?"孙子说:"奶奶,我太想妈妈了,可他不想我们。每天我都睡不着觉,在梦里见到妈妈,我去让她抱我,可是妈妈不理我,却抱着别人的孩子……我太伤心了"老奶奶把孩子搂进怀里,祖孙俩都哭了。

与此同时,这位孩子的母亲在上海给一家老板的儿子当保姆,难以想象,当这位母亲看着自己伺候的孩子健康、幸福的生活,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吗?

这是发生在我班真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不再度引发关于对留守孩子的思考:这样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家庭的关爱——母爱有什么能代替吗?这样的家庭幸福吗?

在我们农村,有大批的外出农民工,他们把孩子交给父母,随便放些钱作为孩子的生活费,一出去就是一年,回来不几天就又一次外出,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对孩子的关心也是少之又少。于是在这些孩子中间出现了不少‘留守儿童’病——平时受到爷爷、奶奶的无原则溺爱,生活上随便、散漫,学习上没有压力;爸爸妈妈回来时,又会有极大的物质供应,父母在短短的几天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立规矩。这种病在农村孩子中间非常普遍,应当引起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等的高度重视。我班有一个女孩,就是因为从小父母在外打工,一直是爷爷、奶奶看护,她的奶奶对她是有求必应,只要是她和别的人争东西,她的奶奶就会对别人说:这孩子很可怜,她爸妈都不在家,你们让着她点。久而久之,这位女孩养成特别霸道的习惯,只要看到别人手里拿着她想要的东西就要。爷爷奶奶对她的行为不仅不教育,相反孩子只要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就以她爸爸妈妈不在家,没有人保护为理由,对别人的孩子横加指责,自己的孙女一点也没有批评,于是给孩子养成有事没事就告状的坏习惯,弄得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以来小女孩又养成了孤僻的毛病。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致使这位小女孩的教育出现失误,责任在于谁呢?

还有不少孩子的爷爷奶奶到学校给孩子讲情,说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我们看着孩子很可怜,由不得管理就放松些,请老师们多多关照,对他们的要求不要太高、太严。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这两年国家社会都在重视关心‘留守儿童’问题,但社会的关爱,怎么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慈爱,真正的家庭教育才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兄弟们,我们挣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幸福生活吗?如果没有早期的良好教育,孩子们不能成才,不还是要走你们的路吗?你们愿意自己的孩子一辈一辈都常年在外打工吗?

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基本前提。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上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吧!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三)

我的教学叙事----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去年我接一个班,是 小学二年级,我代语文 课 兼班主任。班里有个住校的小女孩,平时少言寡语,学习一般,我 慢慢 发现班里很多孩子都不爱跟她玩,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询问了我们班的班长,班长也是个女生,结果班长的话让我很吃惊,原来班里的孩子都说她是个小偷,经常在寝室偷别人的吃的和钱,"小偷"这一词被用在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身上,听了我心堵 ! 于是我立刻纠正班长的说法,不可以把这个词随便用在同学身上的!这时候班里别的孩子看我在和班长说话就好奇的凑过来听,结果所有围观的孩子们也都这样说!我又纠正孩子们"小偷"这个词可不以随便用!听我这样说孩子们就更激动了,都七嘴八舌的说起她拿别人东西的"事迹".还说以前他们的老师也知道,我半信半疑。

从那以后,我就故意引导我们班的孩子跟这个女孩一起玩,我想:也许是因为她的少言寡语不与别人接触才引起大家对她的怀疑吧。 不料,没过多久,我班数学老师的钱包放在班里,包里的钱丢了,就询问了班里的同学,有同学说看到被公认为是"小偷"的那个女孩翻看过数学老师的钱包。我便把她叫到我跟前 询问 ,结果她一会说西一会说东,从她的语言和表情看到了她 很 心虚。

数学老师就开始训她,我说:"别训了,我来帮你处理。"于是,我就把她领到她住的寝室里跟她单独沟通:我先问她家里的情况,原来,她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有爷爷奶奶照顾,住学校10天才回家一次。我问她每次来学校的时候爷爷奶奶 是否 给她带零花钱,她说有时给几块钱,有时不给。问到这,我就基本了解了这孩子的情况。

现在的孩子上学带零花钱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有的孩子带的很多,下课,放学,小卖铺就拥挤很多孩子买零食吃。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没有零花钱的孩子会是什么心理?可想而知,这种吃零食的诱惑怎么不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动心呢? 我语重心长的对她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受了很多委屈,看到别的孩子每天拿着大把的钱买零食吃你也会嘴馋,()是吧?"她泪汪汪的点点头。

"但是,咱来学校是干嘛的?学习的呀 . 不是花钱吃零食的,所以啊,咱没有零花钱就不去想吃零食的事,想想爸爸妈妈在外 地 打工挣钱为了你的学费多辛苦啊!要做个好孩子就得一心一意的好好学习,别让辛苦为你挣钱的爸爸妈妈失望!学习好了,才是最棒的!只知道花父母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知道吗?所以咱不应该跟那样的孩子比。 对吗 ?"

她流着眼泪又点了点头。

"那你实话告诉我数学老师的钱是不是你拿的?说实话,不用怕,我会给你保密的。"

她犹豫了一会又点点头。

" 孩子,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永远都是别人的,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一旦养成了习惯,以后长大了就会成为犯法的罪人,会背警察带走受处罚的,会失去生活的自由!多可怕呀!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也得不到小伙伴们的喜欢,就会失去很多好朋友,也会失去老师和亲人的爱,孩子, 随便 拿别人一点 东西 会失去这么多,你要吗?"

听我说到这, 她已经哭的控制不住抽噎起来 .

我 把她拥在怀里抱抱她, 说:" 好孩子不哭, 老师理解你,犯错是很正常的,大人还犯错误呢,何况是你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呢!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才是最了不起的!"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改掉这个坏习惯。你想证明给老师看吗?" 她还是一句话也不说,低垂着头抽噎,只是点点头。

"不哭了孩子。"我又一次把她搂在怀里 ------

然后我让她把拿数学老师的钱拿出来 给 我看,她去了自己的棉被里掏出一把钱,是几张十块二十块的零钱。我表扬她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老师很喜欢。 最后 叮嘱她:"以后如果你需要钱买本子笔的时候,或者真想吃零食的时候,就来找我要,在学校你就把我当你的妈妈好吗?"这时看她的表情感觉到她心里轻松多了。

看到她能主动把钱拿出来,并安抚了她幼小的心灵,我很欣慰,带她回到班里,我跟数学老师协商好,就在班里故意说:"王老师,你再找找你的钱,是不是放别的地方了,你记错了没有?这孩子确实没有拿你的钱,她只是看你的钱包好看,看了看。"

王老师跟我配合着摸摸自己的衣兜说:"哦,我把钱放在衣服兜里了,记错了,真不好意思。"

接下来,我面向全班的同学说:"其实她是个好孩子,她没有拿老师的钱,以后谁也不许再说她拿别人的东西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重新认识她,跟她做好朋友,行吗?"

同学们都齐声回答:"好——"

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 .从那天开始,每到 下课放学的时候我都要喊班里的同学主动找她一起玩,一起写作业 , 还经常走近她 给她谈话 .

从那以后,我再没听说过她寝室里谁的钱和吃的丢过。再没有同学说过她是小偷,慢慢的也有同学跟她一起学习一起玩了,她的学习也有了进步------

如果我像以前的老师直接把她当小偷训斥,也许她还是原来的样子。

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才能拥有教育孩子的资源。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会很深,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我与五(1)班xx同学结了对子,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很内向的小女孩,很少与他人交流,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在班级集体活动时,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xx同学学习成绩中等,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我找到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针对她的情况,专门拿出方案,进行补课。她的成绩稳步提高了,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了,还经常打电话和我交流。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获得爱的互助、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信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有所帮助,帮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儿童教育心得体会


儿童教育心得体会

(1)自己穿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并可以教孩子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2)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①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②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③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并坚持不懈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

(3)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婴儿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

①每次抱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

②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③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④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的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这种负责的意识。

总而言之,早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而是要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土,撒种,并坚持不断地施肥,灌溉,才能使它及早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成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儿歌日对儿童教育的体会


缺乏优秀的儿歌作品

之所以现在的孩子不怎么唱儿歌,多唱流行歌曲、灰色童谣,是有各种原因的,首先是适合于学龄前孩子的幼儿儿歌看上去倒是不少。粗略数下来,约有20多种。这些书大多装帧精致,印刷华美,有些书籍甚至还配上了光碟。可是,翻开书一看,年龄段基本局限在6岁之前,多数儿歌也都是好多年前创作的。

其次是因为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人员基本没有。幼儿园的一些老师虽然能从事儿歌创作,可由于能力有限,写出的作品多少有些缺陷,或内容偏深,或脱离儿童生活等,优秀的儿歌作品十分缺乏。现在的孩子非常早熟,以前的儿歌过于浅显幼稚,不能满足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导致流行歌曲和灰色童谣的出现。

一方面,孩子对儿歌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我国儿歌的资源库十分贫瘠,于是便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现在,似乎越来越少听到孩子们传唱儿歌童谣了,更多地是听他们唱起《super star》和《两只蝴蝶》之类的成人歌曲。没有了儿歌,似乎童年也变了味道。在世界儿歌日来临之时,希望“还孩子一个儿歌的时代,重塑健康童年!”

最初的纯真和温暖

是什么曾经伴我们一天天长大?是什么打湿过我们闪亮的童心?是什么让我们拉起彼此的小手?是儿歌。也许,今天的孩子体会不到儿歌的魅力,相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的童年很单纯,没有背不完的单词,没有一个接一个的竞赛,也没有层出不穷的流行歌,只有儿歌引领着我们,做最简单的游戏,过最快乐的童年。儿歌像慈祥的老祖母,带大了我们和我们的上几代人。可惜,现在的孩子却把儿歌丢在了风里。

爱人和我是同龄人,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那天,我问他,你最难忘的儿歌是什么?他说,是《找朋友》。我呢,最记忆犹新的儿歌是《丢手绢》。儿子则在一边大笑,说:“看你俩这点出息。”问他知道这两首儿歌吗?他说,不知道,我们崇尚的是周杰伦的《双节棍》。

诚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精神寄托,我们不能再过多地强求孩子什么,在他们的小肩膀上,已经扛上了许多我们家长的意志,我们惟独忘了我们的童年是那样的简单和快乐。那时,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太富裕,但自由啊,成天像鸟儿一样,在外面玩,还不是一个人玩,是小朋友们扎堆玩。我们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大家拉起手来,坐下围成一个圈,然后,有一个小朋友在圈外跑,大家一起唱着那首熟悉的儿歌“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她,快点、快点抓住她,快点、快点抓住她”。

那时候,我胆小,最怕被抓住,因为抓住了就得站在圈子中间表演节目,我嗓子不好,不会唱歌,每次被逮住都是给大家讲故事,所以,我当学生时作文一直写得不错,也许是故事编多了,想象力就比较丰富,老讲老讲,慢慢地口才也锻炼好了。现在这样讲,未免有点生拉硬扯,儿子又该说我“脸大无极限,又在自己表扬自己”。其实,儿歌作为启蒙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除非有特定事件给了你特别的记忆。

爱人说他之所以对《找朋友》这首儿歌印象最深,是因为他在一次找朋友中,找到的不是好朋友,而是一个刚和他打过架的小朋友,但是先敬礼,后鞠躬,握握手后,俩人又说开了话,真的像儿歌里唱的那样,大家都是好朋友。爱人开玩笑地说,是这首儿歌大大地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要不,从谈恋爱开始,每次我们俩人吵了架以后,都是他先找我说话。

我白了他一眼:“敢情你打小思想觉悟就比我高。”他笑笑,不紧不慢地批评我:“瞧你这点姿态,咱这不是讨论儿歌对你我的影响吗?”

经典儿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

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白船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

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棵桂花树

白兔在游玩

桨儿桨儿看不见

船上也没帆

飘呀飘呀,飘向西天

小燕子

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儿童教育的心得体会


(1)自己穿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并可以教孩子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2)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①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②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③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并坚持不懈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

(3)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婴儿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

①每次抱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

②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③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④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的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这种负责的意识。

总而言之,早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而是要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土,撒种,并坚持不断地施肥,灌溉,才能使它及早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成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心得体会


双休日,应朋友邀约小聚,路经青少年活动中心,堵车厉害,原因不说也明白,是因为兴趣班的超前火爆。和朋友说:这些赶着参加兴趣班的孩子中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真的因为感兴趣?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流着眼泪来参加的?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好辛苦!没有快乐的童年好可悲!

记得刘晓东博士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生活,必须立根于儿童的天性,从而有可能高于和超越儿童的自然状态的生活。是的,天性是孩子教育的起点,教育要尊重并发展孩子的天性。作为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有别于成年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找到教育的节奏,既不能盲目超前,也不能盲目滞后。而如今的成年人,打着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规范孩子的生活,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去束缚孩子的天性,这都不是孩子所喜欢的。假如,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孩子永远的逆反,最终导致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再无求知欲,再无好奇心,一看到书本就已经厌烦了,一毕业就把书全部扔了、烧了,这个是最致命的,由这种伤害带来的就是噩梦般的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终身厌弃。我觉得这个很可怕。《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也指出,要让我们对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反思:儿童教育目的和任务,尽管要适应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但是与此同时,它更需要符合儿童生活的本性。如果教育不能符合儿童的生活本性甚至于背离儿童生活本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种文化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公民?这个民族还能进步吗?难道一代又一代地再生产异化的人能使一个民族富强吗?绝对不能!

我的感悟: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最完全的时期,是充满潜在人性内容最完整的时期。正确而适当的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茁壮成长,不恰当的开发、挖掘将使起受伤甚至腐烂。我们千万不要做违反儿童天性、拔苗助长的蠢事哦。我们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创造孩子喜欢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我们要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工细作,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耐心等待。所以,我要大声呼喊:请尊重孩子的天性!请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