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演讲稿 > 导航 > 一个草根教师的粉笔生涯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演讲稿

一个草根教师的粉笔生涯。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一个草根教师的粉笔生涯,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个草根教师的粉笔生涯

作者/胡明道

扎着两根小辫子,活跃在校内外文艺舞台,又深得数理老师宠爱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会迈进的殿堂。1959年,校党总支书记的一次谈话,倍感恩宠的我就不无自豪地留在母校任教了。五十多年的粉笔生涯,并不全是鲜花坦途,五十多个寒暑春秋,并不都有夸奖赞扬,其间也不乏惶恐与困惑。因为不是科班,自然就常常为底气不足而惶恐;因为没系统学过教学法,自然就往往为害怕自己是否不符“章法”而困惑。惶恐是懦夫的同义语,而困惑则常常成为懒汉的托词。我于是拼命啃,拼命赶,学习了找得到的教育学、读本,为的是充实底气,冲出困惑。同时,许是受了白居易就教子老妇人的启发,我开始向学生咨询,走路问,开会问,问哪节课你最懂,哪节课你过得最快活,哪种老师你最讨厌,哪种讲课方法你最喜欢。我想,要从做“不让人讨厌的老师”开始,要从体会学生的感觉开始。就这样,我便“开始”了。开始琢磨每一节课的教法,琢磨如何让自己最受人欢迎,如何让学生最受益。备课时想,休息时也想,甚至睡觉、坐车、走路也念念有词,于是有人笑我是“教书疯子”,有人戏谑“着了魔”、“痴迷了”……

我确实着魔了,确实痴迷了。

有人曾戏言:你就是奋斗、再奋斗,直至成功的典型,但是,生活的色彩永远是丰富的,挫折与机遇并存,失落与鲜花同在。我也曾有过不该进“教门”的委屈,我也曾有过失意的痛苦、冷寂的孤独,我不敢妄言有前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聊以自慰的是,我能经常以此为箴言,警策自己,鼓励自己。

对于“憧憬”,人们格外钟情,因为它绝对含着甜蜜;对于“回忆”,人们有时却不愿涉及,因为它可能带有苦涩。然而我想,甜蜜固然是前进的动力,苦涩也未必不是营养。有感于此,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今天,我对过去的日子进行了一下盘点,聊作青年朋友赶路时的谈资吧!

一、就这样,“一”变成了“十”、“百”

偌大的礼堂黑压压的一片,台上却光秃秃的一个伴也没有。5分钟前我突然接到来台上作20分钟发言的通知,虽然兜里装着在学校写好的文章;虽然从做学生起就是个“贼大胆”,多次参加过辩论、演讲,但不知怎么,此时心里仍像揣着个兔子:突突的,蹦蹦的!空气好像凝固了,大脑也一片空白,仅仅几秒钟,我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心一横,怎么做的就怎么说!撇下了文稿,我一口气向台下的前辈及同行们汇报了我是如何与学生同读、同写,变着法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及水平的。“哗!”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我终于在全省的教学讲坛上第一次发了言。这是1981年,改革开放后省里召开的第一次教学研讨会。

说起这次发言,还颇有些性。开学时教导主任在施政演说中规定一学期每人要交一份总结,但到期末回应者寥寥。历来有不欠作业习惯的我按期交了一篇。新学期伊始,我忽然接到要去区里交流论文的通知,吓了一跳的我才知道是那篇作业“惹的祸”。就这样,我在区里把文章念了一遍,谁知被在场监听的老教授点名到了市里,接着又被在场的省教研室主任点名到了省里,成了武汉市出席全省大会两名正式代表中的一个。就这样,我第一次来到了省里,第一次登上了令我仰望的讲坛。

发言后,我的论文被与会搜集情报的山西师大及华中师大的记者一分为二。前者将我总结的后半段以“我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名著的”为题,刊登于《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4期;后者则取了我的中间段,以“我如何指导学生记”,刊登于《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后来,前一篇文章又被全国中语会会长张定远选入了《阅读教学论集》,我的名字不仅第一次变成了铅字,而且忝列于诸位大师之中。

带着“第一次”的兴奋,凭着与生俱来的热情,我开始对教学艺术、教学研究着迷了。我自己给自己提出专题,拟定方向,进行了原生态的教学科研。

1983年前我研究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如何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1983年至1986年,我着迷于“如何艺术地教读小说”,归结了小说教学十法;1986年至1988年,我的专题则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如何进行单元教学”。我思考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概括了创造性课堂的标准:气氛的民主性,教法的多样性,思维的节奏性,应变的灵活性。

于是,这个“第一次”就变成了二,变成了十、百;于是,就有了1985年暑期在河南一连五天的讲学展示,就有了1986年7月在全省大会讲“如何艺术地教读小说”;也就有了1986年8月在曲阜杏坛全国研讨会上的掌声……

忆起二十多年前这些碎片,我重新领悟了“第一”这个序数词的含义,它可以等于“一”,也可以等于“十”、“百”乃至更多。耳旁经常听到“没碰到机遇”的抱怨声,我想,如果能将每次的“第一”都当作“机遇”——来前积极地等待,来时热情地拥抱,认真把握好每个“一”,它就可以变成“十”、“百”。反之,它当然就只能是“一”。

我想,当初如果我不与学生一起折腾,不带头写下水文章,不记下三言两语的“教后记”,我就完不成作业,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第一次发言、第一次发文了;如果我没上好第一次校外课,也就不会有后面数百次的市外课、省外课了。

二、原来,课题就藏在困惑之中

我怔住了!万没想到我精心准备的“设问”会引来如此非议!虽然,非议者声音极小,说完后还惴惴地望着我;虽然,不少“护师派”正用眼瞪着那些“异端”,以示对我的维护,对我的抚慰;我仍然怔住了!

这是发生在《简笔与繁笔》学习中的一幕。课前我自学了此篇课文,对作者为了辩证论理而将发论的针对性放在文末这一构思颇感兴趣,于是设了一问:“一般议论文总在开篇部分摆出社会现象以示议论的针对性,本文却在文末才出示,仔细读读全文,你认为这种构思妙不妙,为什么?”谁知话音刚落,就听到了不满的声音:“怎么又是妙?”“谁知写文章的人有没有构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课,下了,尴尬也过去了,但这一幕却一直挥之不去,好奇的我想了很多,蒙咙中似乎感到课堂是活的,学生心理是变化的,还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这大概就是‘课堂心理’吧,对!就把这作为下一个研究专题!”为了给困惑找到答案,我找来了《课堂教育心理学》(美·林格伦)、《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邵瑞珍)、《阅读心理学》(张必隐)等理论书籍,进行了专题阅读,做了大量的笔记。这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下午都在教室里,学生们上课、上自习,我也“上课、上自习”。

经过大量的阅读及大量的调查研究,我大胆地对传统心理学中有关结论进行了质疑,提出“当代中学生是思而后信、思而后行的一代,他们不再在意成年人的评价,而更关注同伴的认可”。他们富有逆反精神,这一心态反映在语文课堂上则是“怀疑心态”及“饥渴心态”。为了把握课堂的心理流向,教师应在“课堂情境创设”、“课堂焦虑心理的调节”、“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等方面加以把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总结了调节课堂心理的诸种策略。

1991年我完成了论文《课堂心理流向的把握》、《揿动课堂的旋钮》,1992年我带着前一篇论文出席了在旅顺召开的“全国中语会年会”并在大会上发了言。已故前中语会理事长张鸿苓在总结报告中说:“大会发言的内容很丰富,尤其是洪宗礼、胡明道等同志已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了课堂内部,这些老师将来一定会成为出色的教育专家。”会后,陈金明教授给我发了红红的“全国中语会论文评比壹等奖”的获奖证书。以后,这篇论文又相继获得了省、市各级大奖6项。

正是不断直面困惑,不断产生好奇,不断探索对策,才使我能在世纪之交提出“学长式教学”,能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预设与生成的和谐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倡导”、“生本教学价值观的确立与思考”等课题的研究,并归结出具有操作价值的教学策略。

三、有意思的“一日两江三地游”

右手抓牢扶手,左手护着书包,顾不得去擦满脸的汗水,我侧歪着,挤在公交车上的人缝中。虽然偏着的头、扭曲而立的身子很别扭,但我必须这样,否则就会分享到右边那个小伙热干面的美汁了。可是,左边的姑娘也不是能挨挤的,她不停地摆头,扭身,并频频送来白眼,以示对我侵占“领土、地盘”的抗议。“哎哟!”随着一阵猛刹,车厢里的“资源”好似又进行了一次重组,占据最佳位置的既得利益者伴随着惯性运动的压挤,给我挪出了一点空,我终于可以站直了。

这是我每天早起的第一门“功课”——乘公交车进行免导游的“一日两江(长江、汉水)三地(武昌、汉阳、汉口)游”,自从把家搬到武昌后,我就一直享受着这种“自导游”。虽然公交车车厢内拥挤、嘈杂,但我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它开来,祈祷着它在路上不坏,不罢工,不抛弃我。

有人奇怪,我何以如此执拗如此傻。有人认为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却能在清晨七点多出现在课堂简直不可思议。我却觉得这刚好是晨练,是思考的黄金时间。就是在车上,我无数次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记下突然迸发出来的火花(车上拟、想关键词,到校立马录、记);就是在车上,我初拟了《语文学习100窍》的大部分“窍门”;就是在车上,我设计了80万字的《作文操作词典》的部分词条;就是在车上,我拿出了25万字的《听名师胡明道讲语文》的文本框架。

耳旁经常听到“教师真是太苦了”,“别人9时才上班,工资却是我们的3倍”,“每天都是这些事,一点刺激也没有”等哀叹声。是的,教师这份职业的确很苦,它需要不倦,需要甘守寂寞,有时甚至需要有自虐的勇气190年代初有朋友劝我,已经“成名”了,不要再到外省讲课了,而我不知为什么仍然坚持去了,而且还将课上到了湘鄂黔的山区!进入新世纪,又有人问我为何连轴转似地在天上飞、地下跑,讲学、听课、评课、爬格子,不觉玩命,反乐此不疲?我想,“执著中有快乐”可能就是答案吧!

自2001年,我开始参与新课程教师工作,直至现在成为“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一员。在培训现场,我与青年同行一起,解读新理念,畅谈新困惑,探索新思路,概括新策略、、我忽然发现,我的生命扩展了,延伸了。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红烛”,誉为“春蚕”,其中蕴涵了悲壮的奉献精神、伟大的人生价值。然而,我却觉得自己并非仅仅是燃烧自己的“红烛”,贡献韧丝的“春蚕”,一方面,我燃烧着,奉献着;另一方面,我却又吮吸着,索取着。即使是“红烛”,我也在凭借改革的“圣火”燃烧、闪亮;纵然是“春蚕”,我也要仰赖教学的“绿桑”养育、成长。

搁笔凭栏:窗外,很好的太阳,视线尽极处,又是一片开阔地。

送给青年朋友的话——我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属于你,它需要热情:

而机遇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冷漠、

职业属于你,它需要执著:

而事业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功利

大脑属于你,它需要敏锐:

而创新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墨守

成绩属于你,它需要平静:

而成功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骄躁。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长期以来,许多人总希望打开幸福之门。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许多人一直争论不休。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陶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我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触感染,它是教师个人价值不雅的体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脚步当朝着精神"行走"。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身就是"燃烧现象本身照亮别人",有了这种蜡烛、春蚕般的价值不雅、人的生活不雅、幸福不雅,就能"一意孤行"地干好本身的工作;就会真心对学生,走进"豪情燃烧现象的岁月";就会专心灵点燃心灵;就会恪守这份职业,坚守这份信念,并绽放出许多精美与豪迈。在读《打点幸福人的生活》这一部分时,我对幸福有了更深一步的熟悉。《打点幸福人的生活》主如果讲人的自身修养。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在世;有的人在世,他已死了”就很好地解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品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汗青使命,是人的总称魂灵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路程经过过程对其潜能的研发,让其领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使成为事实生命的奔腾。”

每当讲堂上感到语言惨白时,与人谈天感到腹中空空时,涉笔感到搜肠刮肚的艰难时,我们会为本身知识的匮乏而羞愧不已,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时我们要反问本身:我有读书的习惯吗?自古大学问者皆好读书。孔役夫的“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开创了让读书成为习惯的先河。“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一代伟人的日理万机不废读让我们汗颜……可见,读书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之前我们常说如许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此刻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此刻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超过我们老师了;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以是,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想想我们熟知的那一些特级教师,哪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以是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资本,就会永远快乐。”

他在书里讲到了四点:

1、内在。内在就是要构建一个内在生命的系统。要做到宠辱不惊,达到了这个境界,你的心理是的,身板自然也是健康的。要容情大度,体谅冲撞本身的人,感恩批评本身的人,宽恕伤害本身的人。要远离不良情绪,不让情绪左右本身的生活。懂得有舍放有得,放下心里极重繁重的负担。

2、精神崇高。真正幸福的人,不但将崇高安适于魂灵之中,还会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要懂得孝顺。

3、充满自傲。困难无处不在,只有充满自傲的人才能从中体验到人的生活的幸福,有了自傲,才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潜能,创造幸福人的生活。

4、发展自身。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形成杰出的习惯,不断修养本身的,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幸福的人,还必须是一个充满自傲的人,自傲能创造奇迹,因为自傲者在任何情况下心里都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不但要自傲,遇事还要决不放弃。丘吉尔在牛津大学的成功秘诀演讲竟是如许的简略:“我成功的秘诀有3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 一句深思熟虑的话,胜过肤浅的千言万语。会场上沉寂了半晌之后,爆拍发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句经典发言得到大家的认同很简略,但我们要做到倒是难上加难。要看到日出,就要对峙到破晓;要看到成功,就要对峙到最后。成就大事,往往其实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对峙多久。

看了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打点幸福人的生活》,我的感触很多很多,感想也很多很多。幸福的人的生活是本身创造出来的,杰出的心态,明确的方针,奋斗的快乐,构成为了幸福的元素。在今后的道路上,我要不断提高自我,多读书。只有读书,才会领有内在,才会精神崇高,才会充满自信,才会打点幸福人的生活。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脚步当朝着精神行走。或许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是为了西部的贫困孩子受到教育,为了西部的开发、发展,他很苦但奉献着、快乐着、幸福着;而南方老板的人生价值却是低成本、短时间、高利润,可能为钱活着,所以很富很累,腰缠万贯而永不满足,于是他很不幸福。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身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了这种蜡烛、春蚕般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就能一意孤行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就会真心对学生,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会用心灵点燃心灵;就会固守这份职业,坚守这份信念,并绽放出许多精彩与豪迈。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对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要对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又不断在动态变化提升的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过高的目标定位容易让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沮伤。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我想, 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一个惊喜的体验


一个惊喜的体验

茫茫人海,相遇是一种缘分,相知、相爱更是不易。在我们的粉丝中,就有两个普通的年轻人,彼此心心相惜,很快就要携手一齐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在他们看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对彼此最好的承诺。

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我们七夕活动的幸运观众,两年的坚守足见他们对彼此的真情,这天是周五,小世准备把他们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齐祝福这对新人。

*输入丁森翔。。。我们就这么认识了[由整理]

我和老公是在SMG的集团培训中认识的,当时我们被分在一组里,他是我们组的组长,还记得在自我介绍的环节中,他自信的站起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在*里输入丁森翔三个字,跳出来必须是我,当时就觉得这浑身带着正能量的小伙子有点与众不一样。在培训中,两人在团队合作游戏中配合默契互生好感。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两个人的工作都离不开舞台和音乐。因此,第一次约会选在了世博的博大汽车公园,参加百大DJSHOW电音类音乐节。记得,为了让我看得清舞台的样貌,他一个托举让我骑在他的肩头,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今年,我们要结婚啦

我的工作是和活动相关,因为工作需要,每一天需等到晚间撤场才离开。而老公不管多晚,每一天坚持接送我上下班。工作辛苦之

之外,更多的是他长期的陪伴一向温暖着我。

转眼,两年过去了,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准备结婚啦,因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对彼此最好的承诺。

给彼此一个不一样的七夕

平时,都是老公照顾我比较多一些,所以这一次的七夕,我一向在想能不能给他一点小惊喜。有一天,看到了世博金岸的七夕节活动,便立即回复了我们的故事给到小世进行报名与互动。两天的等待,最后等到了小世的回复。

开奖日那天,丁森翔两个名字出现了,我们真的中奖了!!!幸福与激动溢于言表。

七夕那天

我和老公怀揣着期盼的情绪在下班之后到了世博洲际酒店。进入房间后,红色的玫瑰花瓣印入眼帘,透过落地玻璃窗远眺日落的江景和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绚丽灯光,氛围一下变得温馨而浪漫。同时,酒店还为我们准备了葡萄酒、天气预报及欢迎卡片,服务贴心而又细致。

办理完入住,我们便来到三层的意大利餐厅用餐,餐厅是沿着黄浦江进行布置,华丽而又不失韵味。鱼排香嫩,肉质细腻。牛排入味,口感极佳。巧克力慕斯蛋糕做成了为了七夕的主题,还个性做成了爱心的形状,同时用五彩的水果进行点缀,相得益彰,十分精致。

用餐期间,还有小提琴现场进行伴奏。《闻香识女人》一曲,仿佛像是在电影中的场景,不禁起

身来一段舞蹈。我们在品尝美味的七夕佳肴的之余,同时满足了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最后我们还与意大利主厨进行了交流与合影,感谢他为我们带给了那么丰盛的七夕节大餐。

感谢你们

感谢世博金岸和世博洲际,让我和老公度过了一个这么浪漫而又幸福的七夕夜。我们是在世博这片土地上相识、相知、相爱,也期望能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这次体验不仅仅是给彼此一个惊喜,同时也期望能给世博增添一份爱意,将幸福与好运传递给更多的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