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关于人生的思考演讲稿 > 导航 >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人生的思考演讲稿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必然途径。自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后,城市化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地处山区的文成来说,推进城市化更是增强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赶上平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中心城镇这个重点,切实有效地加快山区城市化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绘制城市发展蓝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山区城市的规划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平地里做文章。对照城市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文成县现有的城镇布局,要坚持做到准确定位、适度超前规划,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努力构筑“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体系。要拓展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县城,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结合侨乡、旅游服务基地等特点,把县城建设成为“风光秀丽、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浙南“山水乐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的规划,要善于依托当地优势条件,确立城镇发展的主要格调、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做到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市范围内的一些具体规划,政府只能提供几个控制性的指标,具体详规可以由开发商设计,以提高城市规划的档次。
二、多元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县、乡两级财力更有限,各级政府可用于城镇建设的专项投入较少,难以支撑较大范围的小城镇建设,是山区城镇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设投入将急骤增加。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城市建设市场化步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个人、外资投入等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从以下渠道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出让项目经营权,实行招商建设。对经营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要采取“借鸡生蛋”、“借船渡河”办法,按照“谁、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外资参与小城镇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二是是以地生财,增加城建自有资金来源。政府要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功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征地,分期入市,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动员城镇群众支持、参与城市建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合法的途径,向群众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同时,山区城市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依托,确保建设资金来源,达到永续发展。
三、加大改革力度,创造城市建设良好环境。
城市化建设涉及到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山区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城镇配套制度改革的滞后。因此,只有加快城镇配套制度改革步伐,减少城市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山区城市化建设才能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城镇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是致约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文成县现有33个乡镇、550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城镇的平均人口仅一万人。城镇规模偏小,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人、财、物难以聚集。所以,要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撤乡并镇、撤村并组,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保证城市的建设规模,增强其辐射力。二是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人口的集聚是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打破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或经营场地,并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城镇申请落户,办理城镇居民户口,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积极吸引高素质的外地人口,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力。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入城镇居住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医疗、社会保险工作,推社会化服务,加强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四是要深化城镇建设方式的改革。要处理好城镇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由里向外逐步推进,有计划的拓展,集中力量建一片、成一片,投入使用一片。要逐步控制城镇通天房的建设方式,全面推广公寓式建房,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四、注重建管结合,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镇管理应贯穿于城市化发展的全过程。一要理顺城管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当前城镇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协调好部门和地方利益,改变“有利争着管,没利无人管”的状况,建立乡镇城管中队,明确管理职能,真正形成人人都服务于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镇容环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美化绿化等管理办法,制定具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强化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法律意识;要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单位、文明庭院、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增强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起现代化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对城镇中普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占行为,要依法予以拆除清理。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引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城镇管理队伍中来,逐步充实提高城镇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更好地投身到城市化建设中去。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对安康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跟进西部强省步伐的关健和突破口。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市gdp达到137.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5.54:29.79:44.67,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74.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9:34.6:41.5。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4.8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2.6%,分别低于国家、省上17.7个、21.3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丝绸水平。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思考第2页

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三)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组织他们参加境内外的培训,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创新。采取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大胆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发展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扩展产业领域,提升产业层次。三是推进市场创新。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推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行清洁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五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张扬个性,创造特色。鼓励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创建,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四)扎实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从以来,我市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随着我市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明析,交通等一系列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以及一批大项目的引进,安康突破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安康发展的根本是要能形成强大的企业集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承载功能,使之成为我市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集约的重要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引导新建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一是高起点规划。切实抓好省上已批的10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编制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二是高标准建设。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工业园区的水、电、路、通迅、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通盘考虑工业园区环境评估和安全评估,打造低成本经营的洼地,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入园。三是高水平管理。组建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选派精干的工作人员,为园内企业提供全天侯、无障碍的优质服务,使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要在突显特色上下功夫。目前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上,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全国新一轮的工业园区建设上,彰显特色成为各类园区建设的焦点。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博弈已不再是优惠政策的比拼,而是园区特色的选择。所以各县园区一定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以特色占优取胜。五是要建设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体系。加强市县区联动,加强县域间合作,在招商引资上既要竞争,更要互补。只要项目能够在安康境内落户,都要做到地域不分南北,园区不分东西,同心协力,促进项目落地。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市十个县域工业园区都成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县域工业和产业的发展。

(五)切实做好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一是做好监测。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形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做好预警预测。二是抓好服务。继续强化煤电油运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化解阻碍生产经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障企业健康运行。三是及时引导。对全市规模工业实行动态监管,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运行走势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布预测信息,增强经济运行调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加大扶持。千方百计做好中省技改项目、新增产能、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扶持资金的争取工作,以技改扩能和新增项目,确保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五是搭建银企平台。签订我局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合作框架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及时向金融部门推介好项目、好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扰。六是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和优化配置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源,支持发展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强措施抓特色增亮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强措施 抓特色 增亮点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我们清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强措施、抓特色、增亮点,培植壮大杞柳产业,加快发展瓜菜和特色养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镇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杞柳面积达到2万多亩,建成了鲁西南杞柳第一镇,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60元。

一、正确引导,积极激发农民调整活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民意,正确引导,让调整成为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前几年,我们也号召农民搞结构调整,但收效甚微,有些农民还栽了跟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农民对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不开步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信守的是眼见为实,只要看到赚钱了,他们才会积极参与。“人叫人干人不干,典型带动一大片”。因此,我们在制定工作思路时,突出做好“引导”文章,让典型引路,让经济能人带头,激发了农民进行调整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把产业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西菜东林南稻麦”的产业格局。一是“外引”。坚持高产、优质、高效,把调整重点放在提高品质和区域化布局上,引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促进优势产业向区域集中,形成生产基地。多次组织村干部、农民代表到寿光、临沭、郯城、新乡等地参观学习反季节蔬菜、杞柳种植加工、特色养殖、优良品种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种植。二是“内树”。树立推介本镇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召开经济能人座谈会,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植树立了巩庄杞柳专业村这一典型。发挥该村的带动作用,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发展杞柳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鼓劲”。鼓励干部、能人创业,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评先树优、职务调整、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的现任村干部,增加年工资600-1000元。政策的实行,调动了广大村干部参与调整的积极性,全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头进行结构调整的村干部。四是“感召”。积极推进“爱心回流”。党委政府时刻注意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用乡情、亲情、感情“三情”感化他们,邀请他们回镇投身农业开发。王楼村刘相波创办的养猪厂、相西的王怀彬创办的菌种厂等,就是通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才回镇创业的。通过“外引、内树、鼓劲、感召”,目前全镇已发展成为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大生产格局,形成了以张集、王楼为中心的万亩大蒜、元葱生产基地和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石集为中心的4万亩绿色无公害优质小麦、水稻生产基地;以巩庄为中心,辐射周边20多个村,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2万亩杞柳生产基地和600余亩的杞柳新品种种苗繁育基地;以新刘、田庄为中心的存养量达到15000余只的貉狐特色养殖区;以王楼、杜屯、吕屯为中心的存栏量达16000多头的养猪区;以学屋、新刘为中心的存养量达30万只的养鸡区;以大薛村为中心的鹿洼煤矿塌陷地的渔业养殖区等。同时,培植了诚昌贸易、柳帘厂、菌种厂、振宇粉业、辰龙米业等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

二、完善政策,扎实构筑调整保障机制

为优化政策环境,党委政府逐步完善了“三个机制”,将农民“扶上马、送一程”。一是领导机制。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包村人员具体抓,实行层层包保责任制,将任务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村、到农户、到地块;按照镇《村级量化管理》和《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列入干部政绩年终考核,严格奖惩。二是政策激励机制。年初,镇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经济发展奖励的决定》,出台了十条优惠政策和减免措施。规定凡引资发展一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企业股东和引进经办人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年度内实缴国家税金十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企业负责人或股东税金3%的现金奖励;对农民投入资金进行结构调整,在技术、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三是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了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和增长新机制,去年全镇共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支农资金3000余万元。同时开展了信贷扶持。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出面与银信部门协调,主动承担风险,为农民担保贷款。去年为杞柳种植户担保贷款300余万元,调动了群众种植杞柳积极性,全镇新增杞柳面积8000余亩。

三、优化服务,有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镇党委政府在号召群众调整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做好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宗旨,从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是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多次聘请农牧专家上课,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近两年来,共组织各类班、技术讲座50余次,受训农民达万余人次,编发《农情快讯》58期,印发科技明白纸5万余份。同时要求机关干部“人人学技术、全面搞服务”,广大机关干部坚持自学学技术,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耐心指导。二是扶持发展专业协会。党委政府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先后成立了杞柳协会、大蒜协会、养猪协会、养貉协会等专业协会,并指导协会制定章程、工作规范、工作制度等。各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强化会员技术培训,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目前要求加入协会的群众越来越多,达到8000余人。三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镇政府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对重点加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生产服务区;以清河、石集为龙头、济徐公路为纽带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建成了年交易额均在亿元以上的杞柳产品和草编两大交易市场,全镇个体工商户、私营小企业已达1000余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四是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二、三产业“带”、小城镇建设“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发展空间,畅通致富渠道。去年全镇劳务转移万余人,涌现出了以魏庄、刘楼等村为代表的“打工村”,以吕屯为代表的“带车打工”队伍等,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

总之,在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做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与兄弟乡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下步,我们决心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认识上再提高,措施上再完善,领导上再加强,围绕“两片一线两市场”,抓调整,抓示范,抓服务,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由农业大镇向经济强镇的跨越,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落实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加快交管站改革进程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落实乡镇配套改革政策加快交管站改革进程》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站是进一步理顺交通职能关系,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厅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落实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坚持“政府主导,交通推动,部门配合”12字方针,大力开展乡镇交管站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除乡镇交管站改革正在进行之外,其它县市区乡镇交管站改革全面完成。现有交管站30个,同比减少14个;268人,同比减少274人。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认真研究部署,精心制定改革方案

对于交管站改革,过去由于人员多、包袱重、资金缺,我们一直存在畏难情绪,下不了决心。2004年,以咸安改革为模本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湖北省乡镇全面推开。2005年,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认真研究部署,精心制定交管站改革方案,加快交管站由“收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

一是结合实际制定站点设置方案。我们按照咸宁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的统一部署要求,利用两个月时间,先后十多次深入全市乡镇交管站,制订“三定”方案,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原则和交通业务量的大小,确定每个县市区设立5个交管站,全市交管站由44个调整为30个。

二是科学制定人员分流方案。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我们深入调研,指导各县市区交通局对所辖区域内交管站的人员构成、资产数量、债权债务全面摸底和汇总,形成详实的调研数据。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制订交管站改革实施意见,出台乡镇交管站人员定员定岗方案,按照规定的编制,选择1到2个交管站作为前期工作试点。

三是稳步健康推进改革。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我们组织召开各乡镇交管站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广泛宣传交管站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人事纪律,要求各级、各单位恪尽职守,顾全大局,遵纪守法,廉洁公正,严禁在改革中违章调度资金、转移资产、私分财物、挥霍财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环境。

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联动推进改革

乡镇交管站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这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交通系统自身的积极主动,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局面。

一是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各级党委政府将交通部门纳入乡镇机构配套改革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分管领导负责交管站改革。市县两级交通部门都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乡镇交管站改革领导小组,认真筹划安排改革工作。各级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就业等相关部门将乡镇交管站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具体参与指导。

二是层层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为确保乡镇交管站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做好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介绍到本地招商引资企业和沿海地区打工就业,使全市72名辞退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三、采取有力措施,多种方式分流人员

人员分流,难点在资金,重点在政策,关键在方法。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各项社保优惠政策,为分流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想方设法从日常经费、规费返还、乡镇客运盈利中筹集资金500多万元,为人员分流提供保障;采取“六个一批”方式分流人员,做到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跟踪服务到位。

一是竞争上岗分流一批。主要通过公开投票、考核、面试三个程序竞选正副站长;通过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人员。全市先后有471人报名参加竞选,有256人竞争上岗。对落岗人员,我们做到逐人见面,反复沟通,稳定情绪,争取他们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环境。

二是放宽条件退休一批。改革前,交管站干部职工中年龄偏大或接近退休的人员有100多人。对这些人,我们积极争取各级社保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放宽条件予以退休。对已达到退休年龄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30年的放宽条件,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对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实行内退,并按照工龄长短确定工资标准。对提前退休人员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发退休费;对内退人员在内退期间参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连续工龄,待到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三是待业人员辞退一批。针对全市交通系统一批家属子女在乡镇交管站临时就业的实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两手抓”,即一手抓优惠政策补偿到位,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使他们走得安心,走得愉快。

四是买断工龄减少一批。对一些自愿买断工龄的干部职工,我们按照实际工龄长短给予工龄补贴,每满一年补给1个半月至2个半月的标准工资。在这些职工当中,工龄长的一次性补给了5万多元,短的也有2万多元,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是就地安排转化一批。在竞争落岗人员中,我们对年龄较轻且有一技之长的,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到各乡镇客运站、交通企业以及路网工程建设工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特长。去年以来,崇阳有5位落岗人员被任命为乡镇客运站副站长,咸安有6名年轻干部安排到交通企业担任基层干部,赤壁安排15人在出租车公司就业,全市还有一批落岗人员上了建设工地。

六是自谋职业放活一批。鼓励干部职工停薪留职,创办实体,自谋职业。对停薪留职自谋职业人员帮助寻找就业门路、提供致富信息,并给予相应待遇:停薪留职期间不影响本人工资晋级、职称晋升、工龄计算;夫妻双方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另一方确保就业;单位负责交纳养老保险金。如崇阳白霓交管站职工汪某,停薪留职后到深圳自办电线厂,年收入达50多万元。

四、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乡镇交管站改革后,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减轻了负担,队伍建设和交管站的职能得到加强,单位形象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队伍结构从“老化”向“优化”转变。改革前,交管队伍过度膨胀,人员严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执法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通过改革,交管队伍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3岁降到现在的35岁,大专以上人员比例也由原来的70%上升到现在的95%,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工作职能由“收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改革前,交管站主要履行代收规费职能。改革后,随着农村路网的建设,乡镇交管站的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主要是协助乡镇基层政府负责辖区所属公路、渡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计划的编制、申报和实施;协助乡镇基层政府搞好辖区内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监督使用;协助乡镇基层政府做好辖区内的水上安全工作;执行各项运输法规,培育和管理农村运输市场;协助配合交通征稽、运管机构规费征收,让交管站更多地参与市场管理。尤其是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运输市场和行业安全管理等方面,要让交管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基础设施由“简陋型”向“现代化”转变。改革前,全市80%的交管站办公设施十分简陋,有的靠租借民房办公,征费车辆几乎都是已报废的无牌无证的“面的”、吉普车,安全系数极低。近两年,我们在交通建设任务重,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建设。目前,全市绝大部分乡镇交管站都有了标准规范的征费厅,配备了标志齐全的工作用车,实现了征费微机化、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展示了基层交通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是规费征收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改革前,交管站系统年完成交通规费1430万元,人均年征收交通规费2.64万元。改革后,交管站年完成交通规费1854万元,人均年征收交通规费6.92万元,人均净增4.28万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全市乡镇交管站改革的同时,近两年来,我们还在全市交通系统进行了其它各项配套改革。截止目前,全市水监体制改革已经完成;收费站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全部结束;公路、运管、征稽等部门定岗定职、竞聘上岗等工作基本完成;公路监理机构、油库等已完成公司制企业化改革;咸运集团、兴达路桥公司、交通技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交通驾校、交通幼儿园加快资产清算,积极走市场化新路子;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分线路实行养护招投标,推动了养护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探索,下决心走出新时期农村公路养护的新路子。

改革无止境,创新需要无止境的改革。我们的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和各市州兄弟单位的经验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厅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湖北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立足特色 挖掘潜力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加快发展之志、谋加快发展之策、鼓加快发展之劲、增加发展之效,抢抓机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实施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战略”,带领全县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破浪,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20xx年,我们又迎来了国家大幅增加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发展契机,如何把握时机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升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付诸行动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实际,全面分析,把准经济发展脉

全面认识并深入分析现状和差距,是科学决策,明确思路和制定措施的先决条件。同样,**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创造地方经济的独特性,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现状和差距。区位上:**位于贵州边缘的黔桂结合部,北联贵新高速公路,南出广西,东接贵州南大门独山县,西靠贵阳后花园惠水县,应该算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区过渡交汇区域,但相对周边一些县(市)来讲,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直接经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运输成本。产业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96%以上,现在的主要产业仍然是农业,而且农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抗灾抗风险力弱,农业产业小而零散,没有规模效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一产大,二产弱、三产薄的局面。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各种制约因素,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很多产品难以突破县内的小市场走入县外省外的大市场,产业发展仍在低水平徘徊。资源上:我县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导致现有的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用。观念上:干部队伍中开拓意识不强,小成即满,固步自封,瞻前顾后的思想较为普遍,遇事先争不先干,在争论中错失了发展机遇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特点和优势。一是生态气候优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森林覆盖率高达46%以上,山地和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98%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旅游资源优势。**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岩溶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河谷深切、峰林谷地应有尽有,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卡蒲毛南族乡,又有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近年开发的掌布“救星石景区”和正在修建的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一个是旷世天然奇观,一个是顶尖科技基地,均举世无双,是我县两张响亮的旅游王牌。可以说,**的旅游资源兼具了唯一性、奇特性、科考性以及生态的完美性,很多方面都是其他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条件,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三是煤矿、水利等矿产资源优势。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电力和动力支撑,对增加我县的经济总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抓优势,强化措施,推动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和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很多领域开发的程度不高,正因如此,**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但潜力不等于实力,优势不等于竞争力,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强化措施,抓住主要难点逐个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凸显效应,汇集小优势变为大优势,实现经济协调快速推进、跨越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展不够快的根源在于思想不解放,思维不开放,理念不先进,思路不超前,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最大的落后和真正的落后。因此,首先要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的保守性,思维成旧,思路局限的状况。打破凡事看上级讲没讲,别人干没干,过去有没有的思想禁锢。不为成绩所累,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自有公论。第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把解放思想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束手无策,在矛盾面前不畏首畏足,在利益面前不争来争去。以开放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近期让利和长远受益、直接让利和间接受益,局部让利和全局受益、部门让利和企业受益、政府让利和社会受益的关系。第三是树立科学灵活的用人的导向。破除机械僵化的政绩评价机制,完善干部提拔任免和监督机制,使让干部能上能下,给有创新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干部营造环境,创造平台。大力提升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干部奋发有为,独当一面,勇于负责,敢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冲锋陷阵。从根子上解决求稳怕乱、甘于平庸、不敢超越的保守风气,充分调动干部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第2页

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进而鼓舞人心,凝聚发展合力。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多年来,我们地方经济始终难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工业的带动和支撑。可以说,抓好了工业,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就解决了我县产业不平衡的软肋,很多发展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所以,要改变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就要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备足发展后劲。利用好国家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工业产业,为工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同时严格落实县重点工作承包集团责任制,实行定期汇报督查,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确保取得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二是着力使矿产水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水电站和合法煤矿的建设,增加税收,同时为工业后续突破发展奠定动力基础。三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要求建设工业园区,争取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了集约发展的高效平台。

(三)坚持抓紧旅游业不放松。旅游业是**经济的一个“亮点”,旅游业也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期效应不会很明显,但一旦开始步入正轨,就会呈几何速度地增长,应该作为我县的重点产业来坚持长抓不懈。要凭借我县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和独特魅力,努力将**旅游做成“绝品”,形成贵州南线旅游的热点和重点。一是加快掌布景区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文化、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景区级别,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规划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选址的对外参观旅游设施,争取与射电工程同步建设,及早显示经济拉动效应。三是借助独特的旅游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县城沿河开发力度,积极打造贵州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城,串起**旅游景区“链”,促进整个旅游景区开发。四是积极挖掘整理民俗民风精品,提炼包装,抓好景区民族歌舞表演队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五是科学策划,积极筹办各种节会,做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促进招商引资,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六是继续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推介攻势,加大力度强化**在综合旅游区的绝对优势,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积极借助省、州各项活动开展以及主动与周边省(区)、县(市)重点旅游区合作,联合对外推介,整体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同时探索与各地旅行社的协作的有效机制,挤入各大旅行社的黄金旅游线。七是积极探索旅游管理新体制,把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推向市场,用市场机制推进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大提高。八是结合旅游开发,抓好牙舟陶、刺绣、纺织、花石、克度藤编、玉水毛尖、黄金应子以及其它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经济。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争取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还是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强化“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本事,新上项目是硬政绩”的意识,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意识和“你投资,我服务”的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狠抓投资环境建设和治理。在招商引资上我们区位优势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件不足的弱点,这就需要我们从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上来弥补。要加大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行为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特别是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招商部门开展好“一站式”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客商到我县投资发展。凡外来投资项目,只要有利于gdp增长,有利于增加税收,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可以大胆引进。

(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重点实施市场驱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投资拉动的联动举措。把我县建设成为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农畜产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农业强县。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引进、推广适应加工和市场需求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名特优新品种,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典型示范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方面和结合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县引进的“一天锅”肉类加工企业对我县发展规模养殖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要做好扶持工作,将其培育本地较具拉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以实现我县畜牧产品转化增值。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共同利益保障机制。把产、加、销、贸各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主导产业系列开发链,在企业、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真正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享机制,建立企业、农户二者牢靠的纽带关系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高效运转。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同时,营造和改善农业产业的投资环境,加大农业开发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满足农业产业结构的投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