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以病人为中心的演讲稿 > 导航 > “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的演讲稿

“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人们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正在着力化解因各种人为因素和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交通拥堵矛盾。可是,在整治交通顽症和依法严管交通违规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车与车、人与车、生命与金钱、速度与秩序、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其中,既有法治观念的问题,更有一些对社会秩序、社会规则认识的问题。归结起来,一个根本性的争论,就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不同认识。比如,在高架路上,车辆明明违章了,而司机却强词夺理:我有急事,所以才超车的,你们缠住我,限制我自由行动,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吗?在实际的交通行为中,持这种想法的交通行为人不在少数。有些人就是以此为理由,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肆意违章的。因此,实施交通排堵保畅,首先要对“以人为本”思想来一番“排堵保畅”,疏通人们思想上的“路障”。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正确了,障碍排除了,城市交通的排堵保畅才能顺利实现。首先,“以人为本”的“人”是一个“类”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应该说,从“以物为中心”、“以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换,的确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实质性发展,这一点无可置疑。因为,从理论上讲,“以人为本”是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发展要实现人的“实质自由”。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性压迫和缺乏法治权利与社会保障的状况。发展就是要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所有的物化过程只是人的发展的手段。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市场要为人而设计,资源的分配也要以人为中心。要从人的活动以及能力出发来研究发展的问题。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形式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对于从人治社会走出来并不太久的当代中国社会,要建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治国家,“以人为本”还蕴涵着更多、更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更为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更高水平的性别平等,更为理想和清洁的自然环境,更为公正的司法体系,更加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以及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有这些合理合法的需求,都是社会整体发展所提出、也只有社会整体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以人为本”的第一要义,就是把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看作人的“类”概念,而不是把个体与群体相对立。其次,“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但是,违法违规却不在尊重和保护之列。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又是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所以,必须认识到,一切发展都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包括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的权利。因为只有人才是发展的主体,人既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特别应当重视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这就必须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又必须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以人为本”尊重的是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或错误的行为,从来称不上是基本人权,也不可能受到尊重和保护。如果容忍少数人的违法或错误的行为,就会损害大多数人的权益。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抽象地谈“以人为本”。第三,在排堵保畅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还必须正确处理个体自由与公共秩序、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城市交通中,人人都希望得到充分的个体自由,然而个体的自由恰恰来自于个体之间的自主和谐和公共秩序。漠视公共秩序不会得到充分的个体自由。这个道理很明白。而个体的自由则来自于对于个体权利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尽一定的责任自然会享有一定的权利,而享有权利则必须尽一定责任。只享有权利不负责任或只尽责任而没有权利,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当每一社会个体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同时也只有整个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个体发展才具备更高一层次发展的条件。人与车、车与路的发展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


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回眸篇)
毛安中学 吴金泉(教科室副主任)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的显著加强、更多惠及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体。我是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乡村教师,十多年的读书经历和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洪流中教育公平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城乡差别的缩小,更是我县教育公平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一、城乡学生的入学率、就读率差距大大缩小。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因。一类是发展性原因。历史形成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另一类则是制度性原因,城市中心、等级化的公办学校制度等不合理的安排和公共政策,加剧了客观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这个地方经济比较落后。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我们学校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班只有几个学生,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生读书的极少。我们这里农村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很低,不到百分之三十。但是,城里中小学生入学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这种现象在普九阶段大大缩小。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巩固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17年进一步扩大到99%。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我县农村中小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春风吹拂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县的逐步深入。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刻改变,使广大农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科学文化教育。我们农村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就读率空前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2017年,我县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部分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这成为我县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消除了农村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城乡学生入学率、就读率的差别在我县基本消除。
二、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办学途径的拓宽,大大缩小了城乡学生读书的环境差距。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完善,政府责任更加明确。在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基础上,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制度不断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面显著扩大,每年大量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国家资助。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县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一些破旧的教室校舍被拆除,一栋栋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近年来,县政府对全县中小学重新进行了布局,通过拆校并校的途径,整合学校资源,优化校园环境。还投入大量资金,改进教学设施,许多农村学校实验室、电教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校园绿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也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城乡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差别大大缩小。另外,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县在政府财力不够的情况下,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办学,在我县县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努力下,皖江职校,宏艺职校应运而生。大闸民中、文凯中学等民办中学也相继诞生。这解决了农村中学学校短缺的难题,提高了农村孩子高中的入学率,使高中学校班额过大的压力得到改善。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自由的选择学校进一步深造,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书读的现象基本消除。
三、农村师资的大力建设和城乡师资的合理调配,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素质明显低于县城,一度成为城乡“师资天平”失衡的主要症结。为此,我县出台许多政策扶持农村教育,补足教师数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要确保城乡‘师资天平’不失衡。近几年来,我县以改革教育投入方向为切入点,以资助和扶持贫困学校、薄弱学校为重点,把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学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我校为例,记得我初入学校任教时,教师的学历基本是中等师范或高中,还有很多代课教师,师资不足的现

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象也很严重。现在我校教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生学历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我校教师也基本上都获得了专任教师资格。师资不足的现象也不再成为学校头疼的问题。针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低于城里学校的问题,我县还制定了相关的城乡帮扶政策,鼓励城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对于支教老师给予优厚的待遇。经常组织成立优秀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得到农村学校讲课,传授教学经验。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力的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我县各种促进教育公平措施的构想和落实,正是贯彻了党的十七大中关于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了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相信在我县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不久就会形成。

坚持“以人为本”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

●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是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呢?因为后者的涵盖面更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天谈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不但涉及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所有人能否生存。这样的内涵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为广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含义,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源远流长,一直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并且产生了不少分支和变种。这一思潮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说成是超越历史、超越阶级、超越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在本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因此,决不能认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有什么渊源关系。当然,也不要一看到以人为本的提法,就敏感地认为这种提法和人本主义思潮没有划清界限。



准确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


准确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

本文作者:飞 原创投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做一个具体的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以人为本”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必须坚持作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做多方面的具体考察,最终认识到这个命题在不同的境况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强调要对“以人为本”的命题做具体分析和把握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搞清以“人为本”的“人”之所指。“人”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指“人人、每一个人”;二指“人民”;三指“个体的人”。在以人为本里的“人”,应该是这三种意思的综合,即是所有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究竟是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上的“本”。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本”就是“基础”、“主体”之意,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本”就是“目标”、“中心”、“根本”之意。我以为,在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个价值的命题,一个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践理念,带有鲜明的价值定向的意义。也就是说,它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又要抵制和防止各种“物化”、“异化”现象,即“以物为本”或“以钱为本”等错误思想。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坚持要在具体的条件下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我们在实践中就不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在具体的领域里灵活运用。具体说来,如:在经济领域里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宏观上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这要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实行者要以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人民群众为本,思考问题、做出决策。在微观上推崇“人性、创造、自由”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以企业员工为本,把员工当作丰富、全面、有特色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对待。在法律领域里的“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执法、司法部门要关注人的尊严、人权的维护、人性的尊重,改变敌我简单对立的两维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里的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广大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和地区差异,以保证全体公民更好地享受到公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要求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在医疗领域里的“以人为本”,就要求管理者既要以医护人员为本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又要以患者为本,以完成医疗机构的职责等等。总之,人是生活的创造者,生活的主体。每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社会生活的层次和社会生活的方面,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运用以人为本。
当然,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我们也要防范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只是要求我们通过“人”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二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以人为本”蕴涵着社会公正原则,它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但并不主张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主张充分发挥社会各成员的能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的局面。

浅谈以人为本与治县


浅谈以人为本与治县文章标题:浅谈以人为本与治县
免费网/-找文章到免费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人本地审视社会发展,并将人本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怎样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笔者担任___省___县长以来,对此深有体会。
一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___县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需要面对诸多发展难题和挑战。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来讲,首先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特别是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就是要从粗放开发、外输初级资源产品为主向集约经营、就地转化利用为主的资源开发格局转化,充分实现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其次,要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增长不等于发展,有时还可能是负发展。发展是质量和速度的统一,但对于一个具有相当发展程度的经济体而言,质量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提高发展质量,就要破除指导思想上的GDp崇拜,拒绝虚假繁荣泡沫。政府在提高发展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特别是要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解决好总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这方面,___焦炭行业的发展就有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再次,要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县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免征农业税;县财政每年安排近亿元,加上中央、省、市各类专项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要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仅靠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需要政府依法监管,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平衡,决不以牺牲基本生存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高标准、严要求推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快实施“五小工业”清理整顿、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工程,推动全县环境质量的稳步提高。二是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基点,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首先当然是要抓好经济建设,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现在我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的也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后,精神文化需要就会变得迫切起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就___而言,应该说,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这一点的认识还是很明确的,也为之做出了很大努力,开创了今天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也应该看到,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相比,我县的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影响了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具体言之,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全省教育强县;围绕能源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实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工作,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工作,创建全省县级一流医疗条件,抓好重大疾病预防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就医成本,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优良的就医条件;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独具特色的文化事业,积极主动地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建设文化大县。三是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按照现代人权理论,生命权和财产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维护和发展人权,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物质日益丰富,生

浅谈以人为本与治县活质量也空前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也接踵而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___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县,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县近年来安全生产保持了平稳势头,未出现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以煤炭生产为例,百万吨伤亡率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放松警惕,必须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把各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限度;要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要强化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排查隐患,将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以安全促生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要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预案,提高应对能力;要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应该说,许多安全问题表面看上去是天灾,实质上也是人祸,所以只要我们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了,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幸事件的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其次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工作。生态环境恶化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生态安全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失去了生态安全,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皆成枉然。所以,我们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注意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将之作为一项长久之计,而不是权宜之计。生态环境建设要讲究科学,注重质量,健全机制,不搞运动,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通过持之以恒地造林种草、封山禁牧等治理活动,建成“绿色___”,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并扩大发展工业的环境容量,造就更多的“工业肺”。

《浅谈以人为本与治县》来源于免费网,欢迎阅读浅谈以人为本与治县。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 以德治校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 以德治校 以情育人

竹溪县延坝中学 肖高峰

xx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它摆到了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等重要的地位。随后,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使“以德治国”方略进一步走向落实。如何使“以德治国”这一宏观战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落实。通过观看《师德启思录》,我认为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以德治校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道德规范以及利用他们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一、教师要以德修身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仪表风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张再昌老师自身对农业技术的热爱与执着,终于培养出像高才这样的一批农业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教师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正面地影响学生。必须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持重、明达、和善、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典范。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德修身呢?我认为抛开学识等因素不谈,教师必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大成者,忠、孝、仁、义、礼,一样不能少,忠于家庭,忠于祖国,忠于教育事业,忠于心灵的感受,真正要做到“要正人,先正己”。孝敬父母、尊重别人、谦虚恭谨、彬彬有礼、言行一致。试想,一个朝三暮四对工作缺乏忠诚的教师怎么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呢?如北京第五中学的一名女教师,班上有个学生在教室里玩青蛙,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差点影响了英语课,这位教师不是施以体罚,而是很尊重这位同学的兴趣。用一只盒子装上这只青蛙,放学后让这位学生带回家,做蚂蚁斗青蛙的实验,并写好观察日记。结果,这位学生不仅写好了观察日记,而且还做好当天的作业。由此可见,当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些善花再加以爱的灌溉培养,结出的将是多么丰硕的德育之果啊!

以德修身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这些魅力包括爱,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爱他们的天真,也爱他们的调皮捣蛋,如在第三集中的李忠义老师从教十八年来找回三百多名流失学生。如果都象她一样,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父母般的爱充溢于自己的心胸时,便会少一些责骂,讥讽,冷漠,多一些温柔和笑脸。也包括尊重、尊重我们的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无论老幼病残,以平等礼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遇到学生问一声好,上课时要讲究课堂礼仪;自己出错后,要真诚道歉……长此以往,道德的感召力将不言而喻。这些远比条条框框的约束要“美丽”。

二、学生要以德立身

学生是一棵棵稚嫩的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光有阳光雨露及良好的土壤环境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要成才”的强烈欲望,经过不断学习,最终达到枝繁叶茂,这就要求学生从小明白要以德立身。树立德育的典范,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他们从身边做起,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帮助一次老人,孝敬一回父母,做一次礼貌待人的好孩子,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并享受被尊重的乐趣。这种精神需要,他们便会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做德育要求他们做的事。以德立身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在当今中国,坚守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应从儿童抓起,教育学生要诚实地面对知识,面对生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一切;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不致偏差,只有坚守信用,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信待人,我们才有希望。

三、教师要以情育人

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家指出,人的成功,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不是智商起主要作用,而是情商和心商起主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呢?除了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提高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如何把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放在首位,也就是教师把情感教育融洽到教育教学中去。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习好,就必须使他们在课堂上心情好,对学习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合在课堂上。如教师每节课面带笑容,课前向学生们问好,谈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授新课时,方法灵活多样,在训练时要采用适当的游戏,这样,学生有兴趣,学得快。又如:学生无论回答对错,都要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使他们有信心,让他感觉到成功不是那么难,以后他会下功夫做得更好。

综上所述,以德治国这样一个大的政治方略,必须作用于社会每一个细胞才能实施,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学校,在其中承载着重要使命,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学生、家长互为德育的客体又共为主体,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学校”——这个德育教育主阵地将坚如磐石,全民族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指日可待。

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内容显示中文章标题: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解决人口问题,而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今后十年要“初步形成新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这一目标是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任务摆上重要议程,发动全社会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它不仅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新型生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与旧的、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相比,更科学、更文明、也更人性化,它摒弃了旧的生育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因此它必然对社会的前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新型生育文化形成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然赋予它很高的技术含量,而科学技术的介入,又进一步拓宽了生育文化的范围,给生育文化带来质的变化。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时间跨度很大,特别是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生育观念对人们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我国新型的生育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历程,虽形成初步框架,但与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相比,尚为年轻和稚嫩,加之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惯性,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消失,它仍与新型生育文化交织存在,相互影响。在现阶段,从总体上说,新型生育文化虽已经成为我国生育文化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生育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生育文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医疗、卫生、养老保障还不完备,给落后传统生育文化提供了潜在存在条件,新型生育文化要全面占领历史舞台尚需一定的过渡阶段,还需在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政策激励等方面做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育文化是涉及到千家万户、亿万人民群众的大事。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教育,要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型宣传媒体的优势,大造新型生育文化的舆论,营造出浓厚的新型生育文化的氛围,使男女平等、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目前,我国的生育文化正处在旧的传统生育文化向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转轨的时期。如何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以人为本是加快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以人为本,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内涵也很多,主要是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这些内容。它包含婚姻自主、男到女家等等新型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与旧的那种“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没有男孩就是断子绝孙”等愚昧、落后的婚育观念形成了强烈对比,是新世纪的主流文化,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是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传统婚育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落后的观念和理论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姑舅亲亲上亲”、“同姓不婚”、“多子多福”、“早生贵子”、“养子传香火”、“男尊女卑”、“女儿非子”、“三从四德”,还有许多落后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习俗,如上门女婿受歧视;生女孩被人看不起等等,长期以来束缚着人民群众的婚育行为,造成了许多人间不应有的悲剧。也是多胎生育、计划外生育(非法抱养)、溺婴、弃婴以及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政府必须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些落后守旧的婚育文化,运用各种反面的典型,教育群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认识落后婚育文化的危害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敢地摆脱旧的婚育文化的禁锢和束缚,以推行婚育新风尚为荣。改造落后的婚育文化,还应从改造落后的婚育习俗开始。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宣传教育的主体是人,受众是广大育龄群众。因此说,以人为本是宣传教育成败的基础,是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基石。宣传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计生工作形势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育龄群众的接受和欢迎。因此,宣传教育应尽快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用心、用感情去做入脑入心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新型的生育文化,得到群众的欢迎和认可,使旧的传统婚育观念淡化,新的婚育观念加快形成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内容显示中。二、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仅凭说教式的宣传是收不到好效果的,必须按照“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实行有情操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和宣传教育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活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其思想上受教育、灵魂上有触动、观念上有改变、生育行为上有变化。一是媒体宣传要鼓舞人。在电台、电视台、报纸、有线广播等大众传媒上,除抓好经常性的新闻宣传外,迫切需要抓好计划生育栏目的宣传和公益广告宣传,切实提高栏目的质量,保证栏目的数量。二是环境宣传要陶冶人。在城区,要让婚育文化进街道、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使婚育文化融入渗透到城区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在农村,要建设好生育文化一条街和人口文化大院,将人口形势、国情、市情、县情、村情、计生法规主要条款、婚育科普知识等上墙、上街,形成浓郁的生育文化氛围。三是宣传品要温暖人。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多设计制作适合不同育龄人群需求,具有可读性、实用性、收藏性的宣传品,发放到育龄群众家庭,使其成为常在身边的计划生育宣传员。四是开展活动要凝聚人。在城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增强宣传教育的辐射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三、综合治理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保障在开展好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做好结合的文章,用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行政的力量来保障。一是要与利益导向机制结合起来。要通过兑现优抚优待政策来感召人、吸引人,让群众亲身感受到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切实做到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养老上有依靠,从而带动更多的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二是要与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结合起来。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就要用先进的理念去帮助群众摒弃旧的传统的生育观念。要充分利用乡规民约,约束生育行为,使晚婚晚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快富奔小康、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成为时尚。三是要与加强法规教育、依法行政、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结合起来。只有加大法律法规特别是计生法规的宣传教育,才能进一步增强群众遵守计生法规和依法生育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型生育文化的传播。四是要与发展生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生育文化产业,搞好新型生育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与发行,让有关企业在宣传新型生育文化的同时,宣传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学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心得


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使广大党员干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转变成自觉行动。

在刚刚过去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积累了新经验,同时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腐败案件依然多发,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土地和矿产资源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监管薄弱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这些情况表明,只有打牢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行为准则和衡量标准,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拒腐防变,建树良好党风政风。

打牢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关键就是要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正确政绩观,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都要全力做好,凡是对人民群众不利的事情都坚决不做。

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尊重信任干部;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都要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这样,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