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风建设研讨发言 > 导航 > 在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讨会上的典型发言

学风建设研讨发言

在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讨会上的典型发言。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在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讨会上的典型发言》,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龙港镇委、镇人大、镇人民政府对出席在我镇召开的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将全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研讨会安排在龙港,使各位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能进一步认识龙港、了解龙港、支持龙港,给龙港传经送宝,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我将龙港建镇十八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情况简要向大家汇报。

一、龙港建镇以来的改革发展概况

龙港镇地处温州南翼,位于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1984年建镇,经过1992年和2000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现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户籍人口23.1万),其中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下辖9个办事处、23个居民区、107个行政村。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0.5亿元,工业总产值87.5亿元,市场商品成交额42亿元,外贸供货值3.32亿元,财政收入2.67亿元,人均收入6066元,经济总量占全县的四成多。是苍南县的经济中心、温州市和浙江省综合实力主要强镇,是温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浙江省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项目试点镇。

可以说,龙港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和试验田。建镇之初,就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股份合作企业制度“三大改革”,吸引周边广大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自寻岗位就业,实现了龙港建镇初期的人口、资金和产业集聚,使龙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镇,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1995年6月,龙港镇又抓住了国家十一部委将龙港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历史性机遇,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从1996年开始,全面实施龙港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体制、财政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城镇建设和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城镇运行的管理机制,实现了龙港经济社会的四个转变,即政府行为由滞后型向适应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建设方式由城镇型向城市型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由居民型向现代市民型转变。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市场商品成交额和财政收入分别是综合改革前1995年的3.3倍、3.6倍、2.3倍和3倍,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

二、龙港镇改革发展过程中主要做法和经验

龙港建镇十八年来,历届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抢先发展,积极通过各项改革,不断营造新的优势。

一是用活土地有偿出让政策。建镇初期,面对5个只有6000人口、工农业总产值不到500万元的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在一没有资金、二没有人口、三没有产业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建设一座相当规模的小城镇,单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我镇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推出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当时小城镇没有规划理念的情况下,率先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向周边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宣传龙港的发展蓝图,吸引他们进城建房安家落户,以每间地基(长)按不同地段分6个等级(最高5000元、最低700元),通过收取市政设施配套费的形式,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到1985年底,就征收了1000多万元的市政设施配套费,基本上解决了当时“三通一平”建设所需的资金,从1987年开始,对非工业用地实行招投标。我们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土地供应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级差地租,避免土地资产不应有的损失,实现了以地生财、以土养城。1992年最好地块每平方米出让价格为15000元,全年收取出让金5800万元;1997年最好的地块每平方米出让价格为53750元,全年收取土地出让金7556万元;1998年以来,共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5.8亿元,并将收取的大部分资金又投入到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形成收取——投入——再收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投资机制,建镇18年来,全社会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达81.7亿元,确保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要。

二是做好市政设施经营文章。作为小城镇,在没有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要想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大胆改革创新,做好城市经营文章。我们针对龙港经济发达、民资丰厚这一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镇建设市场化道路。第一,积极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将一些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推向社会。现在已推出的公交车线路营运权、街道保洁权、城区河道保洁权、公厕保洁权、垃圾拾荒权、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等经营权均实行公开拍卖、竞价招标,使收益型项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项目成本最低化。如在浙江省最早实行的城区河道保洁权招标,环卫部门对我镇城区内河的保洁成本进行低限估算后,将城区内河的保洁权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谁出最低价就把内河全年保洁权让给谁,经测算,城区13段内河保洁的成本标底为23.2万元,通过向全社会招标,最后以16.88万元中标,仅这一项为城镇管理节省费用6.32万元,而保洁效果明显改善。同样,我们对城区的主要街道实行了保洁权拍卖,确保了主要街道的全天候保洁,环卫部门则对街道的保洁情况予以督查。环卫工人变扫垃圾为找垃圾,保洁质量大大提高。通过保洁权招标,既降低了城镇运行成本,又提高了保洁效果。第二,我们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把专业市场、学校、医院、宾馆等公用配套设施推向市场,吸引民间投资,现镇内20多个专业市场、128所幼儿园、5家上档次宾馆餐饮、7所中小学、1所县级中医院均由社会力量承办。第三,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公建性项目

。如河底高村利用集体经济创办了龙华大酒店;方岩村投资建成了龙港影剧院、长途客运车站、陶瓷用品批发市场;新渡村创办的纺织工业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7亿元,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些公建性项目转由村集体经济投资建设后,既减轻了镇政府的负担,又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三是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龙港是靠农民进城自办企业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就没有发展和竞争的优势,也就很难留住企业,进入农民城的企业家又可能走出农民城到大城市去发展。因此,我们始终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首先是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近年来,我镇相继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园区3个,其中印刷类工业园区2个,塑编工业园区1个,并以龙金大道经济走廊为发展轴,规划了面积5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以城东广阔的海积涂园规划了面积10平方公里的综合工业园区,使之成为龙头集聚、品牌集聚、生产要素集聚的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最优越的地理位置,最优惠的用地价格,最优质的服务”来吸引企业投资,降低用地价格,放低企业进区“门槛”,在园区建设全过程充分体现优惠政策的导向性,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跟踪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当前,相继有占地350亩年产5.5万吨带钢生产线,占地150亩的礼品生产园区,投资2.2亿元的BOpp项目及投资1.8亿元的BOpET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其次是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龙港印刷业凭借庞大的业务网络、灵活的经营机制、快速的技术创新和迅猛的区域集聚,而一跃成为我镇的第一支柱行业。目前全镇共有印刷企业400多家,2001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0,占全市印刷总产值的40,占全省印刷业总产值近六分之一,从业人员4.5万余人。龙港已成为国内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印刷业集散地,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批准命名的“中国印刷城”,是我市正在全力打造国际轻工城十个“国”字号轻工产业基地的一张“金名片”,通过印刷产业基地建设,举办一年一次的龙港国际印刷设备及材料展览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有影响力的印刷会展和产品交易会,以及与温州服装、鞋革业的“穿在温州、印在龙港”产业互动联谊活动,在国内外打响“中国印刷城”的区域品牌,进一步扩大龙港印刷业的影响。

四是注重提高城镇品位。龙港作为农民城,其主体是农民,由农民变迁过来的居民是城镇化过程的产物,随着城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居民的文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把革除小农意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社会进步的一大战略措施来抓。首先是以教育培养人。建镇以来,镇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投入教育经费达5.2亿元,逐步把龙港建设成为浙江省的教育强镇,在办学体制上逐步探索出一条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新路子,形成公办、民办一起上,普教、、特教、成教、五教一体、各具规模、颇有特色的教育新格局,现全镇有中小学校55所,其中民办学校占13,幼儿教育全部民办化。其次是以环境熏陶人。在城镇建设和管理中,我们十分注重环境建设,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来吸引人、熏陶人。近年来,在绿化建设中投资1亿多元先后建成江滨外滩公园、龙港大桥公园等,近三年增加绿地面积25多万平方米;并积极实施旧城“改缮工程”,促进老城区亮化、美化。同时,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积淀,丰富文化底蕴,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举办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如99年举办了中国电视吉尼斯龙港200架钢琴大演奏,2000年外滩广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等。通过硬软环境的改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品位。再次是以制度约束人。为了加强城镇管理,我镇先后制订了《市民文明卫生八不公约》、《市容市貌管理办法》等制度,在城区范围划定噪音和烟尘控制区,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实行严管重罚,逐步消除一些居民的不良生活行为;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城区的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居民的文明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

三、下步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迈入新世纪的龙港,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镇要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指导,加快龙港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步伐。努力把龙港建设成为鳌江流域的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是做好“五个加快、五个提高”:

第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

以鳌江港口为依托,做好鳌江两岸整体协调规划,加快城区跨江桥梁、高速公路接线、东海大通道、城市道路骨架以及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城市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以提升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扶持重点骨干企业上规模、成气候。重点抓好印刷产业基地、综合工业园区、塑编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做大做强印刷、纺织、塑编等一批优势产业,做好“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以温州礼品城为窗口,加快礼品行业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不断延伸产业链。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高素质的第三产业,拓宽就业门路,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通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建设“信用龙港”。

第三,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水平。

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科教投入,推进科教优先发展。引导帮助企业与国内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长期协作的机制,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镇建设推向更高层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对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对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内容显示中
农村小城镇发展一直是农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小城镇、大战略”一直是指导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为农村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肯定,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还应看到,对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村小城镇的定位应是城乡结合部
它肯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大中城市,今后一般的也不会“长大”成为大中城市,它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城市。因此,不能把农村小城镇当成若干年后城市的“童年”来看待和培养。严格地说,农村小城镇是一个农村的概念。它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有希望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形态。
另外一点需要弄清楚的是,城市和乡村在人类历史上是同时作为不同的人群聚集形态而存在的。有资料记述,从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形成之日算起,城市已有大约一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类在城市中大约已经生活了一万年。当然,城市比乡村有更完善更进步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一万年中,特别是近200年来,城市生活方式以其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乡村人口不断地迁入城市。现在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人口城市化成了世界各国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爆炸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这一系列问题并确定解决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思路。有意思的是,城市化以及城市爆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可能最终求助于农业解决。这个观点是科学的有远见的,如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我以为“城市求助于农业”的思路应该锁定在农村小城镇。
我们现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以繁荣发达的小城镇带动和提升农业和农村,也为最终倒过来解决城市问题留一条后路。
因此,我们在认识上应该明确,既不能以大中城市作为目标发展农村小城镇,也不能以传统的农村集镇的观念来看待和建设小城镇。它一头和城市相连,具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一头和农村相接,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二、县城的发展应该区别于农村小(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城镇
一般的县城应以建设中小城市为目标。虽然目前我省多数县城在规模、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总量诸方面还是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少数县城还不如一个好一点的镇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和指导思想上看,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认识发展县域经济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作为一个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在一个县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情况下,应把建设中小城市作为县城发展的目标,而不要与农村小城镇混为一谈。目前我省十个地区已全部设市。除个别城市有可能成为大城市外,一般应以建设租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而全省106个县市区(杨凌区除外)中,已有23个为区建制,属城市的范畴。3个县级市。80个县的建制。这80个县的发展一般地应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当然其中一些县城可能因资源或其他因素而成为中等城市,有的则在较长时间还只能是小城镇的规模。据有关资料介绍,我省的城固、岐山、神木等县已基本达到设市的标准,勉县、蒲城、富平、乾县、略阳、黄陵、礼泉、户县也正在向设市城市努力。只是由于国家在控制县改市的情况下,未能审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推进县城城市化的进程,并不影响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县城。恰恰相反,我们的县级领导应该用市长的理念和目光对待县城的发展。
而我省小城镇的状况不一样了。据统计,全省共有乡镇1719个。加上一些不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集镇约近1800个。其中建制镇930个。这应该成为我省发展农村小城镇的基础和框架。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些农村小城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上连城市、下接乡村,就会构架成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局面。事实上,我省少数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富平县庄里镇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咸阳秦都区马庄镇、户县秦渡镇等15个小城镇也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因此,我们应该把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在定位上区别开来,分类指导。
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随势应变。不失时机”的指导思想
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观点。费孝通先生认为,研究小城镇的发展,目的在于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实质上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发展路子。费孝通先生在80年代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后又提出了“珠江模式”。其实他在考察了西部的内蒙、宁夏和甘肃等地后提出了这些地方必须走以牧为主,农特结合的道路。这为我们发展农村小城镇提供了重要思路。
我们不是一定要弄出一个“关中模式”、“陕北模式”、“陕南模式”。而是从这里应该产生两个认识或观点:一是农村小城镇如何尽快地兴旺繁荣起来才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二是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随势应变”。
小城镇怎么会兴旺起来呢?在我国农村,从古到今曾有许多兴旺繁荣的小城镇驰名中外。纵观这些城镇,可以看出,它们首先是一个集镇、一个商品集散地、一个方圆几十里人聚会聚集的地方。它们曾经表现为门店林立、作坊聚集,后来是有如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这些工厂、公司、店铺吸引农民从田里走出来去当工人,集镇人口多起来了,新的建筑一座一座盖了起来,宽阔的马路,各类生活服务行当应运而生,城镇的面貌大变。它们便成为方圆一定范围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样的城镇在温州可能是纽扣家庭作坊和市场,在珠江三角洲,可能是两头在外的玩具生产厂家。在我省的关中,可能是果品批发市场和果汁生产、果品分级、果品包装,也可能是乳品厂、奶牛场。当然,也不是过去的“三就四为”,而是随势应变。比如过去我省长武县城曾经是全国有名的槐米市场,自己却很少生产槐米。乾县的三眼桥布料市场也没有当地的纺织业,而是从广州那边贩运过来的、但这些都说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有市场。而这些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随势应变。
四、加快我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1、抓紧编制和深化小城镇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由有关经济建设管理部门、十市一区政府和规划设计单位参加成立农村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根据改革、开放、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计划的编制,抓紧完善、修编全省、市域、县域三级小城镇体系规划,由市县负责组织有资质的单位对没有编制建设规划的小城镇抓紧编制详细建设规划,对已编制详规的进行修改完善。要加强规划的组织工作,完善规划机制,放开规划市场,提高规划质量。
2、加紧鼓励政策和法规制度研究,尽快取得改革突破。组织有关部门,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小城镇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农村安置等政策、制度改革措施,力争尽快提出突破性改革方案,解除其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健全促进人口、资金、技术、项目向小城镇集中的市场化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自我集聚发展的能力。
3、突出重点,加大支持建设力度,加强示范试验作用。重新审视全省小城镇布局发展,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省市两级小城镇建设布局重点,在项目布局、没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议由投资管理部门将有关建设资金打捆、财政再新注入一部分资金,设立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确定一批集聚程度高、产业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农村小城镇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使其发展成为跨县域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地方的经验,使其起到示范、幅射的作用,同时及时总结推广。
4、积极引导和支持小城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在具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省市确定的重点小城镇,积极引导和支持加强乡镇企业园区、民营企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对条件具备的可按省级开发区对待,促进小城镇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加大机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扶持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集聚项目、壮大产业实力、加强国内外联合合作,带动建设和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速度。
5、尽快组织调查研究,为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组织综合管理、城建、农业、乡企、土地、公安、统计等部门,对全省农村小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重点就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解决对策,提出实际可行的分析报告,以供省委、省政府就新时期我省农村小城镇如何加快发展做出决策。



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文章标题: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大家围绕**历史文化,从历史的纵向上追根溯源,从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整理,一些看法很有见地,使我很受启发。我就历史文化问题也谈几个观点。
一、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发展普遍联系看,中华民族文化构成是“一体多元”,内容丰富多彩
从世界历史看,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孕育了世界四大古代历史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四个古老文明摇篮所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华民族文化是惟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惟一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过历史断层的民族文化。追根溯源,究其原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丰富多彩,本质是“一体多元”。她既充分吸收了印度、阿拉伯、中亚和东南亚等多种外来文化,形成了“东方文化圈”。同时,更吸收涵盖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汇后的结晶体。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得以不断延续、丰富、发展的根本原因。过去提及中华文化,很多人都有一种观念上的局限,好像只有“仰韶文化”、“蓝田文化”、“大汶口文化”才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根,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认为她是封闭在长城以内孤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其成因主要是儒家“三代同源”、“万古一系”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所谓黄帝“一统疆土立华夏,劈开荒昧缔文明”,“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尧、舜、禹、稷皆出黄帝,稷、契、尧同父,但各异姓”,于是“内诸夏而外夷氐”,华夏居中央,蛮、夷、戎、氐居四方,由此而确定中原地区为华夏文明之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人们才把目光逐渐延伸到长江流域,确定南方文化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它的文明程度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时代;长江中游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有着庞大的古城群落;长江下游则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它的玉器制作非常精致,还发现了大型祭坛和贵族坟山。进入20世纪后,考古发现日益增多,史学界逐步认识到中国北方是另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北方古文化不是中原古文化的衍生,而是同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北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可从几个方面来见证:一是在史实记载中有据可查。北方民族文化很早就见诸我国的历史记载。大量的史料证明,自三代、秦、汉以后,北方各族与中原民族接触频繁,不断融合,继匈奴独霸漠北建立匈奴国之后,鲜卑、回纥、契丹、女真等都相继建立过地方政权,有的如昙花一现,有的则立国达数百年之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包括黑水靺鞨、女真以及满族、赫哲族等不同民族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以蒙古族、满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几经沧桑,他们或雄踞北方,或逐鹿中原,跃马挥鞭、崛起朔漠,最终统一了全国,为今日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考古发掘中有证可考。考古学的发现对北方文化的历史与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世纪70年代末,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一带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数以千计的旧石器重见天日,早的可追溯至50万年以前,迟的也在1万年前,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大致和远古的“北京人”、“和县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大窑村遗址同后来的“河套人”、哈尔滨附近顾乡屯一带的远古居民、宁夏水洞沟地带的远古居民、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远古居民以及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细石器文化的创造者,相互构成了一条北方文化的历史源头。三是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我国许多文学作品都对北方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与北方突厥族战事的频繁。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撰写的文学作品《碧血剑》,提到的“渤泥国”应该是自628年大祚荣立国至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前后立国219年的“渤海国”。毛主席在《沁圆春.雪》中也用“一代天骄”词句对成吉思汗这位征服了亚欧大陆大部分,开疆拓土、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领导人卓越才能的认可。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北方文化功不可没。没有北方文化的滋润与充实,很难造就出如此绚丽多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正是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类型的文化区域在逐步取得“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才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上,我们一定要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不能一提中华文化就是大汉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应是: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所构成。二、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延续,不难看出,三江地区在历史上并不是亘古荒原,而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三江平原地区曾是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在三江平原的各族人民一同为开发、保卫祖国的辽阔疆土做出过卓越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三江地区的各民族发展与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发展同样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年以前这里就生活着从事渔猎经济的人群。肃慎、挹娄、勿吉、女真、满、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先后世代生息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史书上最早记载三江地区的居民是肃慎。据《史记》、《山海经》、《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北方白山黑水之间,有国曰肃慎。白山黑水之间,就是指长白山、黑龙江这一带。肃慎不仅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肃慎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最早记载是《竹书记年》:“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这说明,在舜帝时期肃慎和中原地区就建立了联系,也是东北各族中同中原联系最早,关系也比较密切的一个民族。到了夏禹、商周之时肃慎仍和中原保持经常联系,《大戴礼记》、《少间篇》、《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汉魏时期三江平原成为肃慎的后裔--挹娄人活动的区域,挹娄人在三江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遗址就有350余处。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遗址是郊区前董家子遗址,其规模之大,让很多史学家叹为观止。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居住在三江平原的是黑水靺鞨部。唐开元十四年,唐政府在这一地区设黑水都督府管辖三江地区,是历史上最早对三江地区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契丹灭渤海国后,黑水靺鞨从辽,改称五国部,所以我们这里又称“五国盛地”。辽金时期我们这里叫五国部,存在着五国城。依兰叫头城,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就在头城,二城在汤原,三城在桦川。二城、三城、四城都是紧紧相连的。关于第五城一些专家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境内,有的说也在**。五国部当时是东北比较强大的部落。桦川境内的瓦里霍吞古城就是五国城之一,其城池建设不亚于阿城的金上京。现在遗存的古城墙有一丈多高。城池临近松花江,当时这里就是交通要道,特别是水路交通非常便利。辽史、金史都有很多记载,这时的三江地区的女真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中原的盐、粮食都是通过松花江运到这来的,这里的皮毛等产品又通过船运到中原。金代在辽之后在中国北部建立了区域性政权,与南部中国的宋朝并存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由于和中原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密切往来,促进了三江平原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是三江平原古代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元灭金后,元朝就在黑龙江平原设立行政机构,建立开元、南京万户府管理当地的女真人。三江平原属于水达达路管辖,在今汤原和桦川分别设立了桃温万户府和脱斡怜军民万户府。1368年明朝建立后,对东北平原采取了军事征讨和招抚政策,并建立了最高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当时它管辖西起斡难河,北至外兴安岭,东北达鄂霍茨克海和库页岛,南临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以及库页岛的广袤地区,同时开辟了全长2500公里的海西东水陆城站,成为三江地区先民与外界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其意义不逊于“丝绸之路”,堪称“中国东北方的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明朝对整个黑龙江流域统治。“白山黑水”是满族及其先祖的故乡,清朝的“龙兴之地”。满族是肃慎、挹娄、女真的后裔。明朝时,三江平原的女真人因忍受不了蒙古族的掠扰,大举南迁至建州,形成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即出身于建州左卫贵族家庭。市博物馆里有一幅图,叫建州女真南迁路线图。建州女真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迁到辽宁新宾地区后才形成了满族。所以满族的真正故乡是三江平原。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在统一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后,大举南下统一了中国。清朝政权建立后,以原来的血缘氏族和地域村寨为基础,建立了八旗制和姓氏长、屯长制两种统治形式,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实行了更严密、更有效管理。由此可见,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是同时期并存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三江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在各民族的融合与斗争中逐步发展。三江平原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江地区各民族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出现了众多的部落之战和民族之争,辽与金、金与契丹、契丹与渤海国、金与宋、女真人与辽、满族与中原各民族等战争连绵不绝。也正是在争斗、迁徙中,各民族才得以很好的融合,为三江地区各民族带来了学习和借鉴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机遇,同时也把三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了中原,使商品贸易畅通起来,使三江地区的各民族素质显著提高,并使三江地区的文化得以兴起与发展。三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肃慎的后裔女真、满族先后入主中原,统辖过大半或整个中国,成为中国历史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三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同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不间断的密切关系,这说明本地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存有整体向心力。总之,三江地区的古代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以来,为了抗击沙俄等外来势力侵略,三江地区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我们这里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联军发祥地和主要根据地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三江地区就己经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阵地,各族人民组建抗日义勇军,自发参加抗日活动,积极配合抗日联军的活动,“九.一八”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曾经战斗于此的老革命家们亲切地把**誉称为“东北的小延安”。涌现出赵尚志、李兆麟、夏云杰、孙西林等一批民族英雄。3、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与中原历史文化的伴生性和互动性。东北地区的先民曾两次入主中原,女真文化、金辽文化、赫哲文化、满清文化、朝鲜族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过去我们有一定的历史偏见,一讲秦灭六国,这是中国人统一之战,属内战。但一讲到金宋之争,那就是抗拒外敌。本来岳飞和金兀术同样都是民族英雄,但在过去一些狭隘民族观的作家笔下,岳飞是民族英雄,金兀术成了一个入侵者。据史书记载,金兀术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应该说,我们不是缺乏文化,而是缺乏对三江地区文化的研究;我们也不是缺乏历史,而是缺乏对自身历史的了解。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全面地看待三江地区历史文化,正确看待三江地区与中原历史文化的历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要从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中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真正发掘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价值。三、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三江历史文化,把**建设成为文化大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来到**后,我就反复强调,要在挖掘历史中弘扬历史,在继承文化中发展文化。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我曾经讲过,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苍白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城市不能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积,也不能只是人流物流的汇集,而应是一个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载体。**有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这么多的历史资源,我们应当把这些资源利用好,让历史和文化作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成为一种独特的财富。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做到历史的传承而不是历史的墨守;优势的转化而不是优势的僵化,文化的弘扬而不是文化的抱残守缺。一要加强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三江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文化是发展的根基。我们打造“三江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要从历史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思考,才能看得真、说得清。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不知晓本民族的文化,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文化,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倍加珍惜,切实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让先进的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发掘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此来提高**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给我们的城市发展带来活力,使其更具魅力。同时,要尽力充实市博物馆的内容,把其作为展现我市历史风貌、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建成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形成保护文物的传统,把文物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对郊区的前董家子遗址、桦川的瓦里霍吞古城、汤原的桃温万户府以及抗联、“东北小延安”等文化遗址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代三江地区各族人民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的保护一定要列入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加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手中毁掉了,我们就是千古罪人。二要把文化作为城市的“名片”,积极向外界展示宣传**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本身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品牌,它有着无限的潜在价值。对一个城市来讲,文化也是城市综合实力之一。我们提出要打造“三江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把它当作一张宣传**的“名片”,通过充分挖掘三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形成**的个性和竞争力。可以从许多方面打造**的历史文化品牌,比如,打“东北牌”是一张“名片”。文化中很多东西就是平民文化,三江地区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反映了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吃、穿、住、行、玩。比如说我们的东北菜系中的全鱼宴、杀生鱼、猪肉炖粉条本身就是一种代表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菜,这些都反映了三江地区的特色,也是一种文化。发扬三江历史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的发展渗透到我们民生中间去,使老百姓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进而通过老百姓、通过民间把一些文化民俗传承下去。打“民族牌”也是我们的一张“名片”。人们了解一座城市,浮光掠影是看城市建筑,深入一点就要看风土人情。看风土人情往往是从民族宗教入手。**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富,有很多民族宗教文化遗存可以展示,赫哲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对三江地区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功不可没,发挥我市民族宗教文化遗存这些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三江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这项工作做好了还有利于民族团结。通过展示**的人文历史这张名片,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热爱**,通过历史人文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到**来投资兴业。三要做好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转化,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己成为一个既有自然风光又极富人文历史内涵的旅游城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历史景观,都要注意突出文化特色,赋自然以生命,寓景观以文化。宣传文化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我市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特别是要加强对赫哲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独特风情优势的开发。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景点开发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走发展旅游与保护文物双赢的路子,使文物既得到有效保护,又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使其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它也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三江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度开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强势打造文化精品,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精心打造赫哲族之乡的民俗文化品牌、东北小延安等历史文化品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市博物馆的相关改造,把市博物馆建设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叫得响的的文化品牌。要以市场为主体,把引进、培植和壮大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大力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表现历史文化内容的文化产业和产品。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采用各类高科技手段整合与提升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文化名牌、文化名作,使“三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丰富,支撑力更强。同志们,正像大家所形成的共识一样,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三江平原的文化,早日把**建设成为边疆文化大市和“三江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对此,我们任重道远,又责无旁贷,我想,这次讨论会的目的也在于此。最后,我想用郭小川的几句诗来结束我的发言:继承下去吧,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常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在**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大家围绕**历史文化,从历史的纵向上追根溯源,从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整理,一些看法很有见地,使我很受启发。我就历史文化问题也谈几个观点。
一、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发展普遍联系看,中华民族文化构成是“一体多元”,内容丰富多彩
从世界历史看,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孕育了世界四大古代历史文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四个古老文明摇篮所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华民族文化是惟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惟一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过历史断层的民族文化。追根溯源,究其原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丰富多彩,本质是“一体多元”。她既充分吸收了印度、阿拉伯、中亚和东南亚等多种外来文化,形成了“东方文化圈”。同时,更吸收涵盖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汇后的结晶体。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得以不断延续、丰富、发展的根本原因。过去提及中华文化,很多人都有一种观念上的局限,好像只有“仰韶文化”、“蓝田文化”、“大汶口文化”才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根,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认为她是封闭在长城以内孤立发展起来的文化。其成因主要是儒家“三代同源”、“万古一系”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所谓黄帝“一统疆土立华夏,劈开荒昧缔文明”,“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尧、舜、禹、稷皆出黄帝,稷、契、尧同父,但各异姓”,于是“内诸夏而外夷氐”,华夏居中央,蛮、夷、戎、氐居四方,由此而确定中原地区为华夏文明之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人们才把目光逐渐延伸到长江流域,确定南方文化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它的文明程度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时代;长江中游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有着庞大的古城群落;长江下游则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它的玉器制作非常精致,还发现了大型祭坛和贵族坟山。进入20世纪后,考古发现日益增多,史学界逐步认识到中国北方是另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北方古文化不是中原古文化的衍生,而是同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北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可从几个方面来见证:一是在史实记载中有据可查。北方民族文化很早就见诸我国的历史记载。大量的史料证明,自三代、秦、汉以后,北方各族与中原民族接触频繁,不断融合,继匈奴独霸漠北建立匈奴国之后,鲜卑、回纥、契丹、女真等都相继建立过地方政权,有的如昙花一现,有的则立国达数百年之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包括黑水靺鞨、女真以及满族、赫哲族等不同民族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以蒙古族、满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几经沧桑,他们或雄踞北方,或逐鹿中原,跃马挥鞭、崛起朔漠,最终统一了全国,为今日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考古发掘中有证可考。考古学的发现对北方文化的历史与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世纪70年代末,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一带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数以千计的旧石器重见天日,早的可追溯至50万年以前,迟的也在1万年前,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大致和远古的“北京人”、“和县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大窑村遗址同后来的“河套人”、哈尔滨附近顾乡屯一带的远古居民、宁夏水洞沟地带的远古居民、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远古居民以及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细石器文化的创造者,相互构成了一条北方文化的历史源头。三是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我国许多文学作品都对北方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与北方突厥族战事的频繁。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撰写的文学作品《碧血剑》,提到的“渤泥国”应该是自628年大祚荣立国至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前后立国219年的“渤海国”。毛主席在《沁圆春.雪》中也用“一代天骄”词句对成吉思汗这位征服了亚欧大陆大部分,开疆拓土、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领导人卓越才能的认可。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北方文化功不可没。没有北方文化的滋润与充实,很难造就出如此绚丽多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正是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类型的文化区域在逐步取得“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才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上,我们一定要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不能一提中华文化就是大汉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应是: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所构成。二、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延续,不难看出,三江地区在历史上并不是亘古荒原,而是一片具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三江平原地区曾是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在三江平原的各族人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民一同为开发、保卫祖国的辽阔疆土做出过卓越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三江地区的各民族发展与中原地区的各民族发展同样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年以前这里就生活着从事渔猎经济的人群。肃慎、挹娄、勿吉、女真、满、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先后世代生息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史书上最早记载三江地区的居民是肃慎。据《史记》、《山海经》、《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北方白山黑水之间,有国曰肃慎。白山黑水之间,就是指长白山、黑龙江这一带。肃慎不仅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肃慎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最早记载是《竹书记年》:“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这说明,在舜帝时期肃慎和中原地区就建立了联系,也是东北各族中同中原联系最早,关系也比较密切的一个民族。到了夏禹、商周之时肃慎仍和中原保持经常联系,《大戴礼记》、《少间篇》、《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汉魏时期三江平原成为肃慎的后裔--挹娄人活动的区域,挹娄人在三江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遗址就有350余处。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遗址是郊区前董家子遗址,其规模之大,让很多史学家叹为观止。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居住在三江平原的是黑水靺鞨部。唐开元十四年,唐政府在这一地区设黑水都督府管辖三江地区,是历史上最早对三江地区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契丹灭渤海国后,黑水靺鞨从辽,改称五国部,所以我们这里又称“五国盛地”。辽金时期我们这里叫五国部,存在着五国城。依兰叫头城,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就在头城,二城在汤原,三城在桦川。二城、三城、四城都是紧紧相连的。关于第五城一些专家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境内,有的说也在**。五国部当时是东北比较强大的部落。桦川境内的瓦里霍吞古城就是五国城之一,其城池建设不亚于阿城的金上京。现在遗存的古城墙有一丈多高。城池临近松花江,当时这里就是交通要道,特别是水路交通非常便利。辽史、金史都有很多记载,这时的三江地区的女真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更加密切,中原的盐、粮食都是通过松花江运到这来的,这里的皮毛等产品又通过船运到中原。金代在辽之后在中国北部建立了区域性政权,与南部中国的宋朝并存了一百多年,这一时期由于和中原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密切往来,促进了三江平原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是三江平原古代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元灭金后,元朝就在黑龙江平原设立行政机构,建立开元、南京万户府管理当地的女真人。三江平原属于水达达路管辖,在今汤原和桦川分别设立了桃温万户府和脱斡怜军民万户府。1368年明朝建立后,对东北平原采取了军事征讨和招抚政策,并建立了最高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当时它管辖西起斡难河,北至外兴安岭,东北达鄂霍茨克海和库页岛,南临日本海,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以及库页岛的广袤地区,同时开辟了全长2500公里的海西东水陆城站,成为三江地区先民与外界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其意义不逊于“丝绸之路”,堪称“中国东北方的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明朝对整个黑龙江流域统治。“白山黑水”是满族及其先祖的故乡,清朝的“龙兴之地”。满族是肃慎、挹娄、女真的后裔。明朝时,三江平原的女真人因忍受不了蒙古族的掠扰,大举南迁至建州,形成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即出身于建州左卫贵族家庭。市博物馆里有一幅图,叫建州女真南迁路线图。建州女真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迁到辽宁新宾地区后才形成了满族。所以满族的真正故乡是三江平原。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在统一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后,大举南下统一了中国。清朝政权建立后,以原来的血缘氏族和地域村寨为基础,建立了八旗制和姓氏长、屯长制两种统治形式,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实行了更严密、更有效管理。由此可见,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是同时期并存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三江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在各民族的融合与斗争中逐步发展。三江平原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江地区各民族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出现了众多的部落之战和民族之争,辽与金、金与契丹、契丹与渤海国、金与宋、女真人与辽、满族与中原各民族等战争连绵不绝。也正是在争斗、迁徙中,各民族才得以很好的融合,为三江地区各民族带来了学习和借鉴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机遇,同时也把三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了中原,使商品贸易畅通起来,使三江地区的各民族素质显著提高,并使三江地区的文化得以兴起与发展。三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肃慎的后裔女真、满族先后入主中原,统辖过大半或整个中国,成为中国历史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三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同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不间断的密切关系,这说明本地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存有整体向心力。总之,三江地区的古代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以来,为了抗击沙俄等外来势力侵略,三江地区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我们这里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联军发祥地和主要根据地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三江地区就己经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阵地,各族人民组建抗日义勇军,自发参加抗日活动,积极配合抗日联军的活动,“九.一八”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曾经战斗于此的老革命家们亲切地把**誉称为“东北的小延安”。涌现出赵尚志、李兆麟、夏云杰、孙西林等一批民族英雄。3、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三江地区历史文化与中原历史文化的伴生性和互动性。东北地区的先民曾两次入主中原,女真文化、金辽文化、赫哲文化、满清文化、朝鲜族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过去我们有一定的历史偏见,一讲秦灭六国,这是中国人统一之战,属内战。但一讲到金宋之争,那就是抗拒外敌。本来岳飞和金兀术同样都是民族英雄,但在过去一些狭隘民族观的作家笔下,岳飞是民族英雄,金兀术成了一个入侵者。据史书记载,金兀术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应该说,我们不是缺乏文化,而是缺乏对三江地区文化的研究;我们也不是缺乏历史,而是缺乏对自身历史的了解。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全面地看待三江地区历史文化,正确看待三江地区与中原历史文化的历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要从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中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真正发掘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价值。三、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三江历史文化,把**建设成为文化大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来到**后,我就反复强调,要在挖掘历史中弘扬历史,在继承文化中发展文化。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我曾经讲过,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苍白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城市不能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积,也不能只是人流物流的汇集,而应是一个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载体。**有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这么多的历史资源,我们应当把这些资源利用好,让历史和文化作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成为一种独特的财富。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做到历史的传承而不是历史的墨守;优势的转化而不是优势的僵化,文化的弘扬而不是文化的抱残守缺。一要加强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三江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文化是发展的根基。我们打造“三江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要从历史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思考,才能看得真、说得清。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不知晓本民族的文化,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个城市不能没有文化,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倍加珍惜,切实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让先进的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对三江地区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发掘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此来提高**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给我们的城市发展带来活力,使其更具魅力。同时,要尽力充实市博物馆的内容,把其作为展现我市历史风貌、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建成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另一方面,要形成保护文物的传统,把文物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对郊区的前董家子遗址、桦川的瓦里霍吞古城、汤原的桃温万户府以及抗联、“东北小延安”等文化遗址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代三江地区各族人民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的保护一定要列入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加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手中毁掉了,我们就是千古罪人。二要把文化作为城市的“名片”,积极向外界展示宣传**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本身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品牌,它有着无限的潜在价值。对一个城市来讲,文化也是城市综合实力之一。我们提出要打造“三江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把它当作一张宣传**的“名片”,通过充分挖掘三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形成**的个性和竞争力。可以从许多方面打造**的历史文化品牌,比如,打“东北牌”是一张“名片”。文化中很多东西就是平民文化,三江地区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反映了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吃、穿、住、行、玩。比如说我们的东北菜系中的全鱼宴、杀生鱼、猪肉炖粉条本身就是一种代表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菜,这些都反映了三江地区的特色,也是一种文化。发扬三江历史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的发展渗透到我们民生中间去,使老百姓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进而通过老百姓、通过民间把一些文化民俗传承下去。打“民族牌”也是我们的一张“名片”。人们了解一座城市,浮光掠影是看城市建筑,深入一点就要看风土人情。看风土人情往往是从民族宗教入手。**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富,有很多民族宗教文化遗存可以展示,赫哲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对三江地区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功不可没,发挥我市民族宗教文化遗存这些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三江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这项工作做好了还有利于民族团结。通过展示**的人文历史这张名片,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热爱**,通过历史人文特色吸引更多的人到**来投资兴业。三要做好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转化,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己成为一个既有自然风光又极富人文历史内涵的旅游城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历史景观,都要注意突出文化特色,赋自然以生命,寓景观以文化。宣传文化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我市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特别是要加强对赫哲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独特风情优势的开发。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景点开发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走发展旅游与保护文物双赢的路子,使文物既得到有效保护,又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使其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它也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三江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度开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强势打造文化精品,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精心打造赫哲族之乡的民俗文化品牌、东北小延安等历史文化品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市博物馆的相关改造,把市博物馆建设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叫得响的的文化品牌。要以市场为主体,把引进、培植和壮大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大力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表现历史文化内容的文化产业和产品。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采用各类高科技手段整合与提升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文化名牌、文化名作,使“三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丰富,支撑力更强。同志们,正像大家所形成的共识一样,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三江平原的文化,早日把**建设成为边疆文化大市和“三江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对此,我们任重道远,又责无旁贷,我想,这次讨论会的目的也在于此。最后,我想用郭小川的几句诗来结束我的发言:继承下去吧,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常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生:太快了。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1)怎么来比?(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