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书籍读后感演讲稿 > 导航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让生活快乐起来

书籍读后感演讲稿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让生活快乐起来。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让生活快乐起来”,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于丹《论语》心得——让生活快乐起来

《论语》迄今为止我没有很好的读过,之前我对《论语》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听于丹教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论语》中的新语句,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是大彻大悟,却也触动了心灵。

【书中片段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的感悟】:

我觉得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遗憾时,不应该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怨天忧人,殊不知这样只能加重内心的痛苦而已,其实只有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接受现实,摆脱过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用的地方,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也让别人快乐起来。《论语心得》中有一则关于一个日本茶师的,是讲茶师以一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战胜了一个武艺高强的浪人。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这时只要你能走出阴影,保持一颗从容镇静的心,你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书中片段二】: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象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象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好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我的感悟】:

这里作者引用了大才子苏轼与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以前曾经读过这个故事,这次在这里再读,不禁联想到教育界流行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即提倡教师用激励、夸奖的办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可是结果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奏效,于是大家开始怀疑赏识的力量。我想这并不是赏识的错,而在于我们表达这种赏识时的心中所想。当你嘴上说:“你是最棒的!”心里却认定这个学生将来没什么大出息,这种赏识便没有任何力量。这不是我们的学生有了多大的不同,也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妥,而是我们心中的那份悲观的情结阻碍了我们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使赏识失去了力量!“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我们能够赏识别人的好时,我们的心中也就多了一份美好。

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论语读后感


于丹论语读后感(一)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一供一份温馨的劝导。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一精一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一精一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

但它改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鹰无法改变天空的高度,

但它却改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

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于丹论语读后感(二)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一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一精一辟阐释表示喝彩!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一精一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读后感(三)

首先,她的书中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一精一神,也正是现代人严重缺失的东西,如果写论语心得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那倒是很奇怪了。而并不能因为于丹是女人而认为她是完全靠感人来吸引眼球的,这是本质差别,况且于丹也不能算是美一女作家。我认为,书中有两个缺点,一是她把孔子放在了圣人的位置确实有待商榷,毕竟孔子他自己肯定不是完人,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二是她的语言,很感一性一,比如温暖圣人这类的词出现的比较多,因此看得出来她对孔子的敬一爱一有加。

其次,对于论语的现代化解读,特别是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读,有利于大众对论语及儒家思想的重拾。用一个时髦的意思来说,儒家文化特别是论语中所阐述的这些道理,正是目前如火如荼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教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并不是只有学院派的教授和博导们才有资格谈论的东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它已经不单单是几个学者或是几部著作组成的文学而已。论语也不单单是一本仅用来顶礼膜拜的著作,它的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的那些个道理才是其一精一髓所在,难道说它被有些所谓的儒学学者研究着,就不能被小学生们从教科书上学到、背诵么?就不能从没多少文化的老太嘴里说出来么?于丹的书和她的讲座,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论语,虽然属于流行的快餐文化,却让人们能够停下忙乱的脚步去审视心灵,这不是现代人最稀缺最急需的么?

于丹讲论语读后感


于丹讲论语读后感(一)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生当乱世,各种社会矛盾暴露无遗,周天子管不了众诸侯,天下成群龙无首之势,各个小诸侯一爱一怎么干就怎么干;人才流动于国际之间,思想争鸣,群雄争霸,人人自危,是个民生涂炭而思想学术蔚为繁盛的奇怪时代。孔子好学深思,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四处奔走,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究竟应该往何处去,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很可惜那只是他理想之世界,如同黑格尔所言之合理的必然存在,而真正的历史大势却是另一番走向,是武力统一了天下,西秦并诸侯为一,上演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现实之世界。孔子若寿命足够长,看到这身后之事,或许会修正一下他的学说也未可知。但孔子所言者,乃是利天下万民之道,而秦吞六国,依赖的是霸王之术,所以老孔也许必将考虑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谋划新措施,在秦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来发扬广大他的政治理想吧。孔子被孟子称作圣之时者也,也就是善于与时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思。

孔子的许多思想其实体现在他所修订的书中,【论语】是个例外。这本语录体的经典历两千年而不衰,除了汉武帝董仲舒的功劳之外,也是这本书的魅力巨大,回答了许多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抉择问题问题,无论他们身份如何,虽然,这本书更多是给统治者和读书人看的。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内圣外王,北师大于丹教授就如何内圣一事,借论语之名,讲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有些也很难说就是伊的看法,这其实并不是论语真实的面目,甚至连于丹的论语也不是,而是于教授的思想碎片,挑几个孔子的语录,嫁接而成,用的是三十六计里面的借一尸一还魂之计。

书归正传,广播局领导要求大家看于丹教授的讲座,非常英明,看后确实有收获,记住了不少小故事,还有寓言和传说等等。于丹老师的特点是类似于中国画的布局法,谁也不挨着谁,把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作为新发现郑重其事的讲上一遍,被称作励志凉拌。而有些真的道理,需要真见功夫时她却没能讲透。

但我确实深受教益,首先佩服于教授的勇气,充分证明了大学毕业时候我老师的教诲参与就是机会,表现就是能力这一理论的正确一性一和巨大现实意义。其次,在于丹老师讲三十而立之时,她老人家半生不熟的讲解也让我豁然开朗。以前看到别人做片子,拍的素材明显不够,事情也没能具体弄清楚,都以为他要继续再拍摄了解采访之时,人家片子开始播出了,真是跨越式发展啊。当时甚觉不解,客户没瞎眼吧,都是县里的一精一英啊;是人家看出来不说吗,人家下次还是找这次做片子的人,得渠道者得天下啊。于丹老师让我明白,这就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一精一神。有机会就要去做,其他的不要管。如同耐克的那句着名广告语justdoit!连学术上的事情都能迷迷糊糊过去,其它又算什么呢?

于丹老师说三十而立,是要在内心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不忧不惧。但在这个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剧烈变革时代,能够立得下来又谈何容易!能够强大到对抗得了时代一精一神的人到底是少之又少,更多则如我辈,被时代裹挟而前,身不由己。德国诗人席勒说,谁不具备时代一精一神,谁就会遭受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幸。每当看到这句话,不少人都会有不幸被言中的无奈之感。

前文说过,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是内圣外王,于丹讲论语讲的内圣,是一个人如何面对他的心理修养问题。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很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外王已经足够强大了,或者需要让内圣的东西洗礼一番。而且以他们的境界,也会在一些小故事上玩味出大道理来。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或许是外王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去做好我们的事情。在这个变化急剧的背景下不落人后,能抢得先机而作而行,而获取到成果,而发挥出价值。很遗憾,这些东西都不是于丹老师所关心的。

百年之后,或者在几十年十几年之后,后人研究现代的我们之时,于丹讲论语胡须会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个案。与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但我耳旁回响更多的,还是局里面惟一一位在电视业务上让我无限憧憬的做片高手的话,八个大字,叫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对我说时,手上做了一个数钱的动作,意味深长地说道,发展才是硬道理啊。

这是个绝对的真理,谁也无法回避,谁也无法绕过。时代需要什么,咱就亮出来什么招式,管他是玉女心经还是九一陰一白骨爪。单位需要咱哪方面能力,咱就抓紧修炼,多做贡献,做单位里最可一爱一的人。

先在外王的层面上立住,再追求于丹老师所阐述的内圣层面上的三十而立吧。因为,所有那些能让我们变得软弱可欺的东西,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最可怕的敌人。

于丹讲论语读后感(二)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一精一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一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一操一、品一性一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一精一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讲论语读后感(三)

一直对中国文化中动辄扯出的神圣一词心存疑惑,甚至于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组一起使用的字词,而不加以辨析。

可当我看到于丹所说的神于天,圣于地时,我才恍然惊觉,这原来神圣可以这么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遥遥远望,缠绕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飘忽感和出尘感,像是遥远到天际的巴别塔传说,被口口相传,却从未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圣却是贴近土地的,带有一种泥土的朴实的质感,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氧气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强调,因为它一直在。

中国古代的文人,骨子里有种也许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可能会嗤之以鼻的神圣责任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者是穷则独济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都明明白白的体现了天、地、人的观念:头顶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脚踏一片现实主义的土地,勤劳务实肯干;一身铮铮傲骨,两袖清风,潇潇洒洒的活在这凡世尘嚣中。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话我翻来覆去思索良久,确实如此。

我们的社会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终求得封王觅侯,求得人生的意义,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讲,社会理想的确是功利的。我们也许是为了名声、地位、生活质量而开始采取行动,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天祥早在几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无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罢了。

但是,有时候又难免会产生倦怠的情绪。觉得就这么得过且过,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就是我们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说: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老话有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圣贤之所以被奉为后世的行为准则,大抵是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一套完整的行为体系。

这才是最应该镌刻在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东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