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看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德智体 > 导航 > 有关《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看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德智体

有关《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

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君子不器 自信无限》

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

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帮助勾践,能够含辛茹苦,最后一举再反败为胜,建立越国。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这样一个人,他以后一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功受赏、荣华富贵。他的同事文种当时也这么认为,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范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这个国家不需要我们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这个人就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传说中带着美女西施去小舟,从此是江海寄余生了。

但是两三年之后,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是他开始成为一个天下最成功的商人。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这在于他自信,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他散尽了千金,一挣钱又回来了呀。 我们可以想一想,范蠡他可以说是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几个愿望他都能一个人一生做到。其实我现在如果问问大多数成功的男士,你们的愿望都关乎于哪几点?无非是政治的权力、美色还有金钱。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在于他永远敢于否定自己。他永远可以去做得更远。

所以其实有很多人,他之所以不愿意伸手去帮助他人,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不够自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

君子不器

大家知道论语里面还有一句话,说得很简单但是很好。四个字,叫做君子不器。器是器皿的器。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做成一个容器。我就是一个瓶子,或者我就是一个杯子,我就是一个话筒,或者我就是一辆火车。你一旦说我自己就是什么,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为其它。

所谓君子不器,是指一个君子的生命,他是流动的、变化的、提升的,他可以应时运。

温暖世道 农村妇女亦是圣贤

当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时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怀始宽,他还有什么仁爱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实,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了当下的行为。你可不可以就在一个最为朴素的,没有什么身份的情况下也对人抱着这样一种内心的友善呢?这是取决于你内心的一种道德、一种伦理的支点。

中国大陆现在每一年由中央电视台,最大的媒体要做一个评选叫做“感动中国”,就是它会把全年度中国一些普通人物的作为提升出来,最后全国有一个28人的推委会,大家来遴选,选完了以后由这些评定

委员选出来10个年度感动了中国的人物。然后他们最后的颁奖盛典,每一个人会有一座封杯,上面盖着一个幕布,掀开上面都会有四个字,是这个推委会给他们的一个评定词。

那么今年,有一个人我印象非常深,是一个六十多岁,中国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位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主动地去赡养这个村子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贫困,她跟人家讲说反正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吃窝头,我们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么你吃什么,但是我一定会给你们养到老。所以有些人她养8年,有些人她养13年,也有些人养了更久,一定是送了终。她自己的四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这些爷爷奶奶就是他们家人。所以在妈妈忙的时候,他们从5、6岁就去给老人洗脚、剪指甲,就一直这样做。

那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她做了一生,她一直做到老。其实这个人的最后的推荐词是我来写的,我写推荐词的时候,我说,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个穷人可以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她不可以用很多的物质去完成拯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让这些老人得养千年。其实这是什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还不够吗?所以最后她的那座杯掀起来四个字,叫做温暖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很多苍凉的市道。其实,什么是仁人?就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我看来,她是圣贤。

篇二:指出于丹谬解《论语》 的三篇网文

《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来信评于丹教授“讲授《论语》心得”

的文章——《鸡子馄饨》

“除非有硬伤,我会让人立即通知我,并且马上改正。至于理论探讨,我的态度是三个字——不争论。”易中天教授至理名言。

楼难看一点没关系,只要能经得住地震。可如果地基打不牢,房子再漂亮,砸死人也是早晚的事。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论语》心得”,想来是想以《论语》为地基来盖自己的大楼吧。

“音形义”是理解一切文章的基础。于教授是在电视台录像,“口传心授”,无字形可言。但音、义之误,比比皆是。先说错音。开坛第一讲中的“天地混沌如鸡子”,“混沌”,hùndùn念成了

“húntún”——离“馄饨”不远了。余者念错的——如“便辟”(便,pián误读为biàn——离“便秘”不远了)、“无适也”(适,dí误读为shì)、“大庇天下寒士”(庇,bì误读为pì)、“讷于言”(讷,nè误读为nà)、“吾与点也”(与,yù误读为yǔ)——真是不胜枚举。这些字大凡现在好好上完了高中的人都不该读错的。

再说错义。“小人怀土”,土应训为本土、乡土,教授说是家里的房子。“乡党称弟”,弟即孝悌之悌(儿女对父母好为“孝”,弟妹对哥姐好为“悌”),读如tì,教授不仅按dì读了,也按“兄弟”解了,于是“乡党之人都称赞他具有“悌”这种美德”就成了“乡党都引以为兄弟”……

至于《交友之道》一篇,则是从头到尾都建筑在误读的基础之上。“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于丹教授把“谅”(诚信)解释为“宽容”;“便辟”(谄媚奉承)解释为“脾气暴噪”;“善柔”(工于媚悦,背后反复)解释为“优柔寡断”;“便佞”(夸夸其谈)解释为“心怀鬼胎”(至于把“友”字“结交”之义解为了“朋友”,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了)。由此生发,讲了整整一节课——正如在豆腐渣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盖了一栋古怪的大楼,偏偏说孔老夫子当年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

只要通读过任何一种带注疏的《论语》——从三国何晏到现代杨伯峻——上述望字生音,望文生义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就连画漫画的蔡志忠,也要比于丹教授严谨得多。

于教授这样讲了,央视这样播了,15岁的孩子们就这样信了。这是在努力地弘扬传统,还是在变相地杀死文化呢?既然于教授是讲《论语》的,就应该知道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因此,予“虽不敏”,“不敢不告也”!然而我更希望是我辈读书太少,于教授腹笥渊博,自有所本。期盼教授能拨冗撰文,以教面墙。

天津 梦泽

论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文本的两处误读 (2007-03-16 15:01:01)

【内容摘要】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论语》文本存在两处明显误读,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注疏家及近现代学者对论语的注解证明了于丹教授释义的失误,同时给出符合作者本意的正确释读。

【关键字】 《论语心得》历代注疏近现代学者注释 正确释义

近日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使人受益匪浅,但在观看过程中,鄙人不无遗憾地发现了于丹教授对《论语》文本的两处误读,在此提出,以供大家探讨。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诸子集成·论语正义》,357页页,中华书局,1978年)

其一,对“谅”字的误读。

于丹教授把文中的“谅”解释为“宽容”,认为孔子的“友谅”是指与“宽容的人交朋友”。遗憾的是,历代注疏家无一例外地把此处的“谅”解释为“信实、诚实”,毫无分歧。于丹教授这里以古虑今,忽视了词义随时代演变的特性。

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说:“谅,信也。方言众信曰谅。《周南》、《召南》,卫之语也。经传或假‘亮’为‘谅’。从言,京声。力让切。十部。”(《说文解字注》,9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信,诚也。《释诂》:‘诚,信也。从人言。’《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晋切。十二部。”(《说文解字注》,9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念孙在给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作序时曾指出:“《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说文解字注》,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江沅在此书后序中也提到:“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意而已。先生发明本意之要,在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而已矣。”(《说文解字注》,78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由此,我们知道,“谅”本义为“诚”,即诚实、信实的意思。

那么《论语》中“友谅”的“谅” 用的是其本义吗?通过查阅历代注疏家对《论语》的注解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梁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云‘友谅’者,二益也。所友得有信之人也。谅,信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义疏》278页,中华书局,1998年)

宋代邢炳也持相同意见,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者,‘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注疏》,450页,中华书局,1998年)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集注》,658页,中华书局,1998年)

清代刘宝楠也与以上各家之言无异,他在其《论语正义》中说:“据何注则三友三乐皆指人君言。直者能正言极谏,谅者能患信不欺,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正义》,983页,中华书局,1998年)

康有为给论语作注时则完全引用了朱熹的解释,他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251页,中华书局,1984年)

不仅历代注疏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将“谅”释为“诚实、信实”,近现代的研究者也都持相同观点。

无论是探究词义演变发展的《辞源》,还是讲求释义周全精准的《辞海》,在“谅”字“信实、诚信”的义项下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论语·季氏》中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作为例句。

丁纪在对“谅”字作注释时,采用了朱熹的观点:“谅,诚实可信。友谅,朱子谓‘则进于诚’。”(《论语读诠》,456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文选德在其《论语诠释》中说:“关于‘谅’字,这里德‘谅’字是从积极意义上说的,意即诚实守信。”(《论语诠释》,70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傅佩荣也认为“友谅”就是“与诚信人为友。”(《傅佩荣解读论语》,295页,线装书局,2006年)此外,唐满先的《论语今译》、鲍鹏山的《论语新读》、林觥顺的《论语我读》、金池的《论语新译》、黎孟德的《四书感悟》、钱逊的《论语浅解》、王世舜的《论语孟子词典》均把此处的“谅”释为“诚信、诚实”。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论语·季氏》中“友谅”的“谅” 用的的确是其本义,应解释为“诚实、信实”。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不断繁缛分化,“谅”才有了“宽容”的意义,至近代,“宽

容”已成为“谅”的常用义。其实这种现象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并不罕见。比如“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闻”古指“用耳听”,今指“用鼻子闻”; “谢”古指“赔罪”,今指“感谢”等等。

其二,对“便辟”的误读。

于丹教授把文中的“便辟”解释为“性情暴躁”,认为孔子的“友便辟”是指与“性情暴躁的人交朋友”。但历代注家却均将“便辟”解释为“逢迎谄媚”。

魏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友便辟,马融曰:‘巧辟人所忌以求容媚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正平版论语集解》,76页,中华书局,1998年)

梁黄侃的《论语义疏》也引用了马融的观点:“马融曰:‘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者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义疏》,278页,中华书局,1998年)

宋代邢炳的《论语注疏》和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及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也均采用此说。《辞源》、《辞海》也将“便辟”解释为“逢迎谄媚”,并以《论语·季氏》中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作为例句。

东方晨悟将文中的“便辟”解释为“善于逢迎谄媚和善辩的人。”(《论语的大智慧全集》,449页,海潮出版社,2006年)

黎孟德在《四书感悟》中说:“便辟,善于察言观色,以求谄媚于人。”(《四书感悟》,220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王世舜则认为:“便辟,谓谄媚逢迎之人。”(《论语孟子词典》,84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

我们看到,古今注疏家对“便辟”的解释十分一致,“便辟”义为“逢迎谄媚”。这与于丹教授给出的“性情暴躁”的解释相去甚远。显然,于丹教授对“便辟”的解释存在失误。

以上两处释义,鄙人在此提出,与于丹教授商榷。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参考书目:

(1)《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2)《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4)康有为,《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6)《辞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7)丁纪,《论语读诠》,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8)文选德,《论语诠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9)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论语》,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10)唐满先,《论语今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鲍鹏山,《论语新读》,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12)林觥顺,《论语我读》,台湾:九州出版社,2006年

(13)金池,《论语新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

(14)黎孟德,《四书感悟》,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15)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

(16)王世舜,《论语孟子词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东方晨悟,《论语的大智慧全集》,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

不知道“友”的动词用法吧?——二十三问于丹教授于丹谬解《论语》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篇三: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

一、孝敬之道

1、 百善孝为先,孝为行、敬为心。

2、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美德。

3、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表达方式很重要;最近的人最伤不得。

4、对父母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顺者为孝;真正爱父母就是要尊重和包容他所有的习惯。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心灵之道

1、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

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心灵的勇敢。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三、处世之道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3、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4、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5、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6、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世界上不缺锦上添花,只缺雪中送炭。

7、慎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四、诚信之道

1、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人生顺达,而小人的人生也可能免于祸害,但只是侥幸而已。

4、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5、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6、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观相关。

7、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五、交友之道

1、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聞;损者三友:友便辟(暴躁)、友善柔(优柔寡断)、友便ni(心怀鬼胎的人)。

3、过分的苛刻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更长久。

4、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想一二”。

5、人生有三个坎:青少年时,戒之在色、壮年时,戒之在斗、老年时,戒之在得。注:青少年时的坎在婚姻上、壮年时的坎在与人争斗上、老年时的坎在因所得的失去而抱怨上。

6、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六、理想之道

1、我们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达理想的切实道路。

2、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3、表面上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七、人生之道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知天命(知命、知理、知言)就是内心有一种力量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八、天地人之道

1、孔子带给我们的是大地上生长的信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九、学习之道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学习。

2、一个人要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学习时要确认消息是真实的吗、确认消息是善意的吗、确认消息是真的这么重要吗?

3、真正的学习使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到实处。

4、不耻下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容易变通难。

5、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十、治世之道

1、“德政”是儒家思想。

2、真正的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能够为社稷、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

3、为政的“五美”、“四恶”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之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

4、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教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5、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十一、忠恕之道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3、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4、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省——认知;宽容源自于理解;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5、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6、“恕”——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8、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9、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10、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感悟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小编 http://)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小编 http://)

教师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感触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跃床而起,舞笔畅言。该书从天地人、心灵、处世之道等为我们解读了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时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瞬即间涌上了心头。

感悟之一:幸福与贫富无关

《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些追求幸福的人们往往认为,幸福的定义是足金足银。一天a君这样对我说,他为了获得足够的幸福,每日超负荷工作,眼睛视力日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听后心里隐隐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劝解。看完《论语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孔子在一次和子贡谈话中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还具有一种清亮的快乐。假若他是一个富贵而骄奢者,他仍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胸怀,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夫妇反目成仇,礼又从而谈起。

感悟之二:宽容是给自己一片乐土

仁者不忧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将会遭遇很多不幸,失业、婚变、朋友落难、亲人离去,假设受到伤害的是一名娇娇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渐消极。相反面对灾难的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可能会化悲痛为力量,转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因为悲与不悲的结果是一样的,惨剧依然不能还原为喜剧。因此,遇事不顺,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生活才会快乐起来。

有一次,朋友b君对我说,她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人,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在悲哀与痛苦中渐渐瘦去。我在劝解b君时说,一个人生活和两个人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对婚姻中突然击起的巨浪,风浪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内心强大可填补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远不会有开阔的心胸。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爱,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有个风吹草动,大家伙儿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现在住上了楼房,街坊邻里的关系也逐渐淡泊,同处一楼的竟然从不打招呼。所以人们总会有时无时感到惶恐、担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同时也能填补其中的遗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规划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的这个人生坐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人都是从曾经的意气风发走到不惑之年时才逐渐表现得淡定从容,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能够感悟四五十岁的境界,能够把生活中的压力变为一种生活的反张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规划才算成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