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学习科学发展观解读医专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之心得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解读医专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之心得。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学习科学发展观解读医专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之心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科学评价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学习解读医专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之心得
党委书记 江才妹 2009.6.16

一、客观地、充满自豪地评价医专的办学优势、鲜明特色和
人才培养质量
1、医专是全国、全上海市最早一批建校的老牌公办高专,有近50
年的办学底蕴;
2、医专依托的行业背景“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发展最迅猛的朝
阳产业,也是关系民生健康,社会平安的产业;
3、医专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的高等专
科学校,已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领域培养输送了2.5万个高技能人才;医专杰出的校友高度集聚在全国30个省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和监管系统,为老百姓健康事业和中国平安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医专已成为支撑我国和上海先进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企业
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的重要基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培育院校(高职211)、上海市文明单位;
5、医专人才培养质量和口碑在全国,在全社会享有盛誉,吸引祖
国各地优秀考生报考医专,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考生,85%以上以当地二本分数线进入我校。医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四高”特点,即: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社会评价高。连续十余年学校已形成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性循环;
6、医专已赢得上海市政府积极支持,沪发改社【2009】025号文
明确支持学校创办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尽快解决办学空间长期不足的矛盾,同意学校在浦东新区建设新校区项目。

二、客观地、充满自信地评价医专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
1、医专以明确的办学理念,开拓“校企医监研”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校
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实践“医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医疗器械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专家组认为“医专在校企合作办学上有重大创新、重大突破,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该 成果为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医专作为示范重点培养院校,在教改和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
国高职院校的前头。
⑴从2007年申报示范高职到2008年示范申报成功,两年多以
来,学校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和需要,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共同修改制订并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共同实施工学交替、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共同落实校外企业、医院等多渠道顶岗实习。
⑵学校主动服务行业,承担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开展监管
法规课题研究和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岗位职业培训等。
⑶学校设立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课改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享有良好口碑,做到了
三个“三结合”:一是学生基础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三结合;二是职业技能培养做到课内与课外、培训与考证、基础与专能三结合;三是人才培养实现“企业、医院、监管部门”三结合。学校毕业文凭已成为“行业准入资格证”。做中学、做中教,订单培养、项目引领等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实质性进展,为全国高职院校树立了榜样。
⑷学校注重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近三年加大引进、培养专业教师和从企业、医院聘请兼师的力度,建设成效突已经初步显现。
⑸学校注重面向中西部地区发挥“高职211”辐射作用。实施了
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对口专 业援建工作。
⑹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规范管理工作,对示范高职院校
建设重点培育项目开展扎实有效的监测绩效考核工作,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项目监测管理制度。
我们已经探索了一条有鲜明特色的医疗器械高职人才培养新路子,从我们的发展目标、办学模式来看,我们已经走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我校作为重点培育的示范院校,如周济部长所说:在这方面要有充分的成就感,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三、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医专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5号文件评估指导思想:学校和与专家组一起共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注重实际成效,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内涵建设上来。
2、医专查找的问题应该是109所示范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的、
深层次的,也是今后深化教改要着力解决的。
3、医专自评报告中的问题分析,立意要高,问题要准,分析要
透,志向要大,思路要清、措施要实。
第一个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创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赢得企业、医院和监管部门真正的、稳定的、持续的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教学任务与保证企业、医院生产质量和安全运行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突出问题:师资职教能力;
一方面,示范建设对专职高职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很高的实践技能。我们要清醒看到教师质量,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质量仍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医院聘请合适的,有一定精力投入教学的兼职教师又非常困难。
第三个突出问题: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两个系统”改革建设还有待深入推进。
第四个突出问题:实践教学资源;
受学校发展过渡阶段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学校存在着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
第五个突出问题:教学质量保障。
目前学校督导人员缺少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

四、科学谋划,明确医专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结合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任务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目的要求完全一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医专科学发展实际和党员干部及教师的思想实际,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的始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
1、发展思路
⑴要突出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核心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医专科学发展思路,完善科学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措施,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想明白、看清楚医专改革发展走什么路。
⑵要在“有特色、高水平”上下功夫。
医专的“有特色”就是办学有优势、有个性、有竞争力。医专的“高水平”就是人才培养要有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坚持内涵发展模式,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
⑶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抓教改。
改革教学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医专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⑷要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医专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是医专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⑸要高起点建成新校区。
尽早建成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示范性高职鲜明特色的医专新校区。
以上是医专在今后国家示范建设高职常态建设中软硬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总思路。
2、对策措施
⑴推进示范性建设教学改革。
分解、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完善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构建凸现医疗器械特色的能力本位培养体系。
⑵推进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思路:抓住当前难得的引人机遇,实施“存量提升,增量盘活,总量优化”计划;以教师职教能力提高为导向,启动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测评工作;着力解决好聘请企业、医院兼职教师的体制、机制问题。
⑶按照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建设新校区。
建成现代化的亚太医疗器械职业培训中心;建成填补我国空白的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建成校内的附属医院和生产性实训工厂;建成……
总之,提高医疗器械高等专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全体医专人共同的承诺和自觉行动;医专人开拓创新、扎实进取,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211”建设,进一步发挥医专在全国1200所高职院校中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献身的崇高事业!
以上是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点滴体会,也是解读学校自评报告的初浅心得,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小康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读十七大科学发展观


解读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内容显示中党的十七大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如何正确把握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局的发展也会产生现实和深远影响。下面我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一、认清形势,客观定位,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在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发展这个词用了六十多次,是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在一些专家和教授统计各国政府要员的英文讲话中,develaop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为什么我们总书记和各国领导人都把发展作为重要的国策呢?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给予了这些诠释: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马克思指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当看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第三,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国际国内,无论历史和现实,无论单位和个人,历史都召示着一个事实或者说硬道理:谁发展了谁就强大、富裕、先进,谁不发展谁就弱小、贫穷、落后、挨打。秦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是秦国励精图治后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盛唐发展后,就出现了拓疆扩土和贞观之治;汉武帝之所以几次率兵拓疆是在农业和冶炼发展的基础上有了雄厚的实力。甲戊以后,清政府之所以签订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和一战后我们不能获得战胜国应享有的利益,也都是别人发展和我们落后的必然结果。现在我局的人均工资在全行业倒数第二,我们的基地建设和职工住房与其他局相比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与别人相比落后了。回顾我们局所走过的历程和所面对的现实,广大干部职工为了煤炭地质事业的发展,转战南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为国家的建设和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我们的单位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初,实施全行业转产,两业并举,两轮齐趋,在国家计划任务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并先后实现多经总收入5000万元、利润0的突破和收入过亿元、利润过百万元的重大突破,在煤炭资源匮乏、财政补贴资金锐减的情况下,维持了队伍的稳定,积累了一定的发展资金,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局在全行业相对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全局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不发达的经济水平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改变

解读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内容显示中。而解决上述困难和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展。增加设备投入要靠发展,吸引和留住人才要靠发展,提高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要靠发展,改善基地建设要靠发展,稳定离退休老同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首先要发展,要改变我局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增加我们的发言权也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总之,发展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发展是我们兴局富民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在座各位和全体职工的历史使命。二、改革创新,又好又快,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解决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之后,就是要怎么发展的问题。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就在这次全会上,中共中央鲜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十七大报告的许多新提法、新表述里,不少仅是“一词之差”。比如,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从“总量”gdp到“人均”gdp、从“就业”到“创业”……表述上的这些细微差别,不仅给人以新风扑面的感觉,更蕴含着深远的涵义。“一词之差”,宣示着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信心和决心,反映了中共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十七大精神,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其目的就是在关注和支持国家发展、行业发展的同时,为我们单位的发展,谋划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我想在把握单位发展脉络时,不容忽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局的现状。现状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两个没变)我们局全员在册人数人,其中离退休人,在职职工人,在岗职工人,总资产元老派,净资产元,资产负债率%,人均资产占有元/人,可以说在行业里我们是较低的。目前开展的经营项目主要是地勘及延伸业,房地产开发有一定的发展势头,机加工和商服规模小,盈利能力低。2016年人均收入15600余元,在行业里倒数第二,创利能力弱(据2016年的统计是人均年创利不足2000元的三个局之一),虽然仅15600元的人均收入,但却是一个人工成本居高的局,其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效率的不合理和低下造成的(与山东、河南、江苏比较)。二是优势与劣势。优势:一是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较高(湖北是文化教育的大省)。二是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工业化发展对资源和矿产的需求旺盛,使得地质市场的回暖,矿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增加,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及灾害治理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增加。三是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武汉正在逐步发展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以及三峡地区的发展潜力,都将给我们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劣势方面,我在多次会议上都讲过,集中起来就是资源相对匮乏、主业经济不突出;人均占有资产少、资产质量差;职工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事业情节较浓、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各类人才储备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相对较高。2016年,在全国33个煤炭(田)地质单位中,我局的人均利润排名第三十一位、职工人均收入排名第三十二位。学习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思考我局的发展与定位,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大地质理念,加快主业发展。要围绕地质勘查及延伸业,拉长地质服务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产业、井下物探、灾害治理、矿山环评治理、城市地质等领域,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坚持动态的市场发展理念,紧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第二,坚持大市场理念,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近两年,全局干部职工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有了较大转变,经营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外部煤勘市场的拓展、与外单位的联合经营、各类资质的提升、地质灾害以及国外市场的突破,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呈现一些好的气象,市场拓展的力度在我局是空前的。但现在仍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由于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这方面我们还要不懈努力。第三,依靠技术和创新,积极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我局目前的发展方式是落后的、粗放的。基础施工、勘查施工长期处于打工地位,与个体户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生产施工效率低下,台月效率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00多米;基础施工在我局产值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发挥安置养人作用,盈利能力差。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搞好矿业权的经营和运作,充分利用好新疆合资公司和崇阳钒矿权两个平台,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突破。第四,继续推进企业化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去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大公司改革,整合了基础施工和地质勘查主业,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尽管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协调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主业发展所呈现的新气象也是可喜的。关于第二步改革,有的同志有些顾虑,也本着大局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希望相关部门,特别是规划、财务、人事劳资部门,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周密,尽量减少磨擦和改革的阵痛。基础公司、勘查院也要统筹规划考虑本单位的整体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第五,全面加强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尽,为经营工作服务。管理工作要重点围绕如何增收节支、如何提高质量、如何保障安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等生产经营活动展开。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也要出效益。第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经营能力提升了,摊子也相应辅大一些,随之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产一线的机班长、能独挡一面的经营人才、懂专业有组织能力的管理人才、技术专业领域拔尖的技术骨干都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是08年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同志们,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08年的各项工作,是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次中心组学习的主题,希望大家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的态度,认真学习,用心领会,深入思考,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为湖北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人民网》近日转载。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生活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树立科学人才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后我了解到,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就存在着对世界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存在着时代发展的阶段性,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如果我们不顾时代和科学发展现实状况,继续恪守它,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本质。所以,我们更需要根据今天科学发展的成果和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勇敢超越。实际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他们根据中国具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的超越,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更是一次与时俱进的伟大超越。落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需要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就党的理论建设来说,特别要做好深入研究和阐释的工作。胡锦涛同志对此有明确的指示。他说,我们“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要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树立科学工作理念,讲究科学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总之,我们身为党员,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求真:追求发展的合规律性

“真”,即规律性。求真,就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意识和追求。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新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是科学发展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实践,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求善:追求发展的人民性

“善”,即合目的性。求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一种情感意识和追求,反映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历史客体对历史主体的价值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发展的价值目的问题,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目的,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科学发展,不是人民群众被动参与的发展,而是我们党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统一起来,把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依靠人民统一起来。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求美:追求发展的和谐性

“美”,即合理想性。求美,就是历史主体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对历史客体的艺术性构想和能动性创造,对美好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享受。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集中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在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追求的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世界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面对的是一个深刻而迅速变革中的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世界既不安宁,也不和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究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究竟应该怎样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时代发展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科学发展观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科学发展观对现实世界追求的美好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基本观点,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潘绍龙蔡晓东: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教员)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

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五个统筹”的战略布局要求,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中国发展战略的新模式。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
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发展教育
要使教育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而关键就是一定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周部长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统筹协调。这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的人才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教育,一定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来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要求,对教育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新的教育发展规划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进行,要根据“五个统筹”的要求制定。这就应该包括既要使各级教育发展均衡,各类教育发展均衡,又要使区域教育发展相对平衡,统筹安排,布局更为合理。
3、要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和谐教育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通过教育改革我们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教育,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各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尊重人,关爱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形成学校各类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学生、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和员工内部与群体之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提倡多元共存,和睦相处;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和建设,建立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秩序;积极开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品位地美化校园环境等等。
4、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发展是有周期的。学校的生命力来自所有与学校有关的人,生成于学校中人们积极的、合作的、创新的精神中。关爱师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立足现状,也面向未来,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长期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并且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
另外,面对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而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世界观形成时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