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讲稿 > 导航 >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讲稿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我国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战略措施,对农村的科学发展和乡镇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如何建设?从何抓起?笔者谈几点看法:

生态乡村建设面临五大挑战

一、化肥农药激素超施滥用。据统计,我国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高达318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施用农药12公斤,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什么增长素、增红剂、膨胀素、防腐剂、除草剂等各种药物激素的普遍使用,导致粮食、肉食、禽蛋、蔬菜、水果的味道远远不如从前,而且,有些蔬菜带有残留农药人吃了经常发生中毒事件,残留药物和化学激素人畜共食,最终将各种有害物质积淀在人体内,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畸形人、癌症等各种疾病的增长,直接挑战人类食品安全问题。

二、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运用,使残留薄膜逐年增多,超过2/3的废膜被弃之于农田,加之食品塑料袋的普及使用,林带、水渠,沟道,河边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生活垃圾乱排乱放。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打工族在集镇和城郊租房过渡性栖居的人口剧增,加之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批量化、毒害化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已呈现“垃圾围村”之势。全国农村每年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大都未经处理,被随意丢弃和排放。每年产生的6.5亿吨农作物秸秆,多数被焚烧,综合利用率也很低。

四、过密养殖隐患重重。以前化肥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农家肥”一直是农民种地施肥的首选,人畜粪便在当时是农民生产的必需品。而如今,化肥逐渐成为农民种田的首选,使用农家肥的人少了,人畜粪便的处理变成了一大难题。现在畜禽养殖业呈现集约化、机械化的趋势,千头猪场、万只鸡场大量涌现,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笔者经常遇到路边积攒成堆的牲畜粪便,刺鼻的气味让行人避而远之,人蓄粪污随意排放、生活废水乱泼乱倒,多数地方水源严重污染,对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五、城市污染蔓延农村。城市污染包括工业“三废”向农村蔓延的势头有增无减。各类矿渣到处堆弃,重金属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大量使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土壤重金属跨区域污染特征明显,有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6%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部分河流水质变坏,群众说:“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引水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如今现在癌症灾害”,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

多措并举,严守生态红线

建设美丽中国,当前亟须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田野,通过切实有效的综合整治,踩住农村污染的“刹车”,严守生态红线,还乡村一片美丽的净土。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各级政府加强建设生态乡村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城乡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要将生态乡村建设目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将农村生态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凝聚生态乡村共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深入持久的生态乡村宣传推广活动,形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社会共识和公民担当,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健全农村环保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完善现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等法规。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等,严禁对动植物滥用各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化学激素 。

综合治理地面源污染。可借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的示范经验,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处理。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有机复合肥料和能被土壤溶解的地膜。

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进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

推进绿色美丽示范乡村创建。创新农村环保活动载体,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组绿色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收取和处理以及污水、粪便的处理问题,推行农村绿色生态创建“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省、市、县三级资金奖励机制,对完成创建任务的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组分别给予奖励和命名,实现向重实效、重过程转变。

建立农村垃圾回收处理机制。废物利用,利国利民。农村的很大一部分垃圾是完全可以再利用的,如塑料制品、纸质食品包装盒、橡胶制品、钢铁制品等。过去农村垃圾回收率低,主要由于回收量小成本大,因此,对于农村垃圾回收再利用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得农户愿意整理垃圾,回收人员愿意收购垃圾。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为把这项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特建议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对照“五个好”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措施,以治理“五乱”、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为突破口,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2、要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切实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大力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指导工作全局。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由县建设局指导,各乡镇负责,从实际出发,突出适用原则和村街特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帮助村街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具体目标,使创建工作近有方案、中有目标、远有蓝图,保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长期化。
4、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权责分明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明确创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定严格的督导、考核、评价措施,保证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长效性、持久性。二是建立健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督促各职能部门切实承担起各自职能和任务,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完成时限,努力建设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建立健全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依法建立一套完备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投入、管理机制,实行群众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创建活动规范化、经常化、法制化。
5、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筹资的路子千万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整合国家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采取“五个一”的办法,即:县乡财政拿出一点,包村单位、有关部门专项资金重点倾斜帮一点,动员社会力量筹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群众集一点。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活动投资机制,整合各方面财力资源,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全力支持创建活动。一是争取外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并主动与本村在外工作人员联系,发出公开信,动员他们捐资捐物,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二是村企帮建。积极争取本地企业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支持,吸引企业自愿给予资金和物质帮助。三是结对帮建。组织县直单位和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与临近穷村结对子,富村帮穷村,共建文明生态村。四是自力更生。“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凡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决不对外承包,干部、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头出义务工,能省则省。

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念

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建议》强调“必须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有综合和专项规划之分。本文着重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气、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探讨。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第2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
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
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按这一原则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4.必须依法行政,坚持以严肃的态度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既要以认真的态度编制规划,又要以严肃的态度实施规划。目前,不少地区对此态度不够严肃,有的地方热衷于对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具体实施时却对规划视而不见,把规划当儿戏;有的地方是“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使规划失去了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有的地方领导随意干预和频繁地变更规划,使得规划形同虚设,所有这些均使规划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严重影响了规划作用的发挥。规划具有严肃性。乡村建设规划是经过科学论证,依据资源环境条件,适应各地发展要求,为实现政府发展目标,经过人大讨论,县政府批准和乡镇政府公布实施等法定程序制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规划一旦确定,应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人都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变更规划。当然,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一些动态的调整,以保持规划的超前性和指导性,这是必要的,也是允许的。为了依法行政,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要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乡村建设规划既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和蓝图,需要逐步付诸实施,又是乡村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和准则,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有效监督,严格监督各行为主体,督促其按规划的要求进行乡村建设。对违规违法行为不能手软,必须严肃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样方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对扶植生态文明村庄的思虑


二、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塑料大年夜棚和地膜覆盖技巧的大年夜面积应用,使残留薄膜逐年增多,跨越2/3的废膜被弃之于农田,加之食物塑料袋的普及应用,林带、沟渠,沟道,河畔成为农村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

多措并举,严守生态红线

强化当局主导义务。各级当局加强扶植生态村庄的公共办事本能机能,推动城乡情况根本办事均等化。要将生态村庄扶植目标纳入各级引导干部政绩考察体系,按照建立公共财务体系的请求,将农村生态扶植资金纳入本级财务预算,并逐年增长。

凝集生态村庄共鸣。应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深刻持久的生态村庄宣传推广晃荡,形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社会共鸣和公平易近担当,稳定建立生态红线不雅念。

四、过密养殖隐患重重。以前化肥还没有普及的时刻,“农家肥”一向是农平易近种地施肥的首选,人畜粪便在当时是农平易近临盆的必须品。而如今,化肥逐渐成为农平易近耕田的首选,应用农家肥的人少了,人畜粪便的处理变成了一大年夜难题。如今畜禽养殖业出现集约化、机械化的趋势,千头猪场、万只鸡场大年夜量出现,畜禽粪便、养殖废水滴不到有效处理。笔者经常碰到路边积攒成堆的牲畜粪便,刺鼻的气味让行人避而远之,人蓄粪污随便排放、生活废水乱泼乱倒,多半处所水源严重污染,对周边村平易近的生活情况造成很大年夜影响。

生态文明扶植是十八大年夜提出的我国五大年夜扶植义务之一,是进一步落实科学成长不雅,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方略办法,对农村的科学成长和乡镇工作提出了新的成长课题,若何扶植?大年夜何抓起?笔者谈几点看法:

扶植美丽中国,当前亟须我们把存眷的眼光投向野外,经由过程切实有效的综合整治,踩住农村污染的“刹车”,严守生态红线,还村庄一片美丽的净土。

五、城市污染伸展农村。城市污染包含工业“三废”向农村伸展的势头有增无减。各类矿渣到处堆弃,重金属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大年夜量应用城市污水浇灌农田。泥土重金属跨区域污染特点明显,稀有据显示,我国已有16%的泥土受到了重金属污染。部分河道水质变坏,群众说:“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引水浇灌,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如今如今癌症灾害”,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而是实实袈内涵的产生。

生态村庄扶植面对五大年夜挑衅

推动绿色美丽示范村庄创建。立异农村环保晃荡载体,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组绿色创建晃荡。加大年夜农村干净工程扶植,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立“财务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按期收取和处理以及污水、粪便的处理问题,履行农村绿色生态创建“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省、市、县三级资金嘉奖机制,对完成创建义务的生态市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组分别赐与嘉奖和定名,实现向重实效、重过程改变。

健全农村环保律例。建议国度尽快制订《农村生态情况保护法》和《食物安然法》;完美现有农村生态情况保护、生态家当成长的处所性律例,加快制订和完美资本竽暌剐偿应用、生态情生补偿、成长轮回经济、干净临盆、公共环保工程举措措施有偿办事等律例。建立农村情况治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农产品德量安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等,严禁对动植物滥用各类伤害仁攀类身材健康的化学激素 。

一、化肥农药激素超施滥用。据统计,我国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高达318公斤,是全球平均程度的2.5倍;施用农药12公斤,也远超世界平均程度,什么增长素、增红剂、膨胀素、防腐剂、除草剂等各类药物激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粮食、肉食、禽蛋、蔬菜、水不雅的味道远远不如早年,并且,有些蔬菜带有残留农药人吃了经常产生中毒事宜,残留药物和化学激素人畜共食,最终将各类有害物质积淀在人体内,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畸形人、癌症等各类疾病的增长,直接挑衅仁攀类食物安然问题。

成长轮回生态农业。推动畜禽粪便的┞酚气化应用,推动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应用,林业残剩物的材料化应用,慢慢建立“植物临盆——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轮回体系。

三、生活垃圾乱排乱放。跟着城镇化办法的加快,打工族在集镇和城郊租房过渡性栖居的人吵嘴增,加之农村生活方法的改变和生活程度的进步,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批量化、伤害化现象日益凸起,一些地区已出现“垃圾围村”之势。全国农村每年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大年夜都未经处理,被随便丢弃和排放。每年产生的6.5亿吨农作物秸秆,多半被焚烧,综合应用率也很低。

综合治理地面源污染。可借鉴农村情况连片整治、大年夜泉源上控制农业污染的示范经验,大年夜力履行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本化综合处理。大年夜力推广高效登ネ督低残留农药、高效有机复合肥料和能被泥土消融的地膜。


建立农村垃圾收受接收处理机制。废料应用,利国利平易近。农村的很大年夜一部分垃圾是完全可以再应用的,如塑料成品、纸质食物包装盒、橡胶成品、钢铁成品等。以前农村垃圾收受接收率低,重要因为收受接收量小成本大年夜,是以,对于农村垃圾收受接收再应用要赐与必定的财务补贴,使得农户愿意整顿垃圾,收受接收人员愿意收购垃圾。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文 吴玉萍 张淼 玮娜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的一个新部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已孕育在党的行动纲领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完整阐述是在2012年7月23日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起了党内外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含义也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人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 )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形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如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看,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关系看,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再者,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看,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

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最后,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看,二者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立足于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工业文明主导的工业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文化财富,但传统工业文明的极端逐利性、贪婪性,为加速财富积累、资本膨胀而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物圈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第三,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第四,应动员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人人树立从我做起,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2)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面来推进污染综合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3)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发展引导和实现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技术、保护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技术、可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的综合治理技术和绿色过程的技术、生态微生物工程、环境友好工业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核心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是建立六大体系: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四是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五是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的广大环保工作人员,应及时捉住当前的战略机遇,勇于探索,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和措施,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美丽中国在切实的环保行动中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昊玉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张淼,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院;玮娜,北京师范大学

生态文明新城区战略构想思考建议


生态文明新城区战略构想思考建议

区委熊书记最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我认为非常正确。这里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我区现在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展工业,二是建设城东新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只有这两件事情都做好了,两个轮子都转起来了,才能加快我区发展。发展工业,要求我们打造工业区,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有根的产业项目。建设城东新区,要求我们规划先行,逐年推进,使我区迅速向中心城区迈进,使我区为**做强做大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东新区呢?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构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构想?首先,是我区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区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区为核心战略,其他战略任务乃至一切工作恐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战略来推进。其次,我们只要看一看**做强做大的整体态势,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核心战略了。
**市的城市建设是按照东拓、西进、南延、北突的思路推进的。东拓,是我区的城东新区和高新开发区的科技新城。这些年以来,城东的变化最为迅速,一些专家学者常常对城东的变化赞叹不已。西进,则是西湖区的朝阳洲的开发建设,这块**储备多年的土地今年已经启动建设,并要将其打造成为“新四城”。南延,有**县全力推进的南大门建设,将莲塘县城打造成昌南新区和**新城,并计划以红谷滩的标准建设和打造,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与**市区的无缝对接。还有青云谱区雄心勃勃规划了一个新昌南城,并要将其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副中心。北突,在一江两岸,建设大昌北新城的总体框架下,红谷滩新区作为**市加快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无疑处在领跑的位置。新建县则以红谷滩为依托,基础设施与红谷滩区全面对接,迅速融入大**,并要将其建成大**的核心区,实现从城郊新建向**新城的历史性转变。**的未来到底属于谁?这是一个房地产商在推介他的楼盘时说的一句广告用语,却道出了当今**各地城市开发建设的热闹场面和竞争态势。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城市建设的8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重点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分期实施低洼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围绕20xx年承办第七届城运会,今后几年**必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在今年的在建项目中,与我区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几个项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洪都大桥,**隧道、高新大道三期、艾溪湖综合改造、火车站东广场、天香园扩建,解放东路二期,紫阳大道改造等项目。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今,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争夺今后发展主动权的制高点。**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区发展必将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我区自改名为**区以来,已经迈进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新阶段。如何利用好城市资源,如何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区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文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区发展最大最重要的项目。而要实施这个项目,就必须抓紧制订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完善一核二区三带的功能布局,全面启动罗家板块,储备“留白”扬子洲新区,逐步将我区开发建设的重心东移,用3-5年的时间,力争在罗家板块上再造一个**经济总量。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外是树立形象,吸引眼球,是影响力。对内可以统一思想,激活内力,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客商则是吸引力,是投资环境。
这个规划要达到的效果:为我区未来发展作前瞻性,概念性的战略思考;对我区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个性特色进行系统性的全面设计;使我区有一个可以操作的、逐年推进的开发建设的总体安排。
这个规划的内容包括:(一)市政道路扩建改造规划。东西向的道路有阳明东路延伸,南京东路、北京东路、洛阳东路、解放东路;南北向的道路有洪都大道,上海路、**大道、高新大道、京东大道、昌东大道。要求交通通畅,绿化美化亮化各有特色,路两侧建筑各具风格,现代服务业布局合理实用。(二)核心商务圈规划。即以恒茂国际都会为主体的城东核心商务圈。这个商务圈应成为我区的中央商务区。(三)特色街规划。比如解放东路市场物流带,上海路商贸餐饮一条街,顺外路欧式建筑商贸特色街,湖东路网特色商业街,洪都中大道商住购物特色街等等。(四)工业园区规划。主要是民营科技园和昌东工业区二次创业规划;罗家针纺特色产业园规划;湖坊村工业园转型规划;一批村级工业园规划等等。(五)乡镇街道规划。主要是罗家新区规划和扬子洲列入改革与发展试点乡镇的规划,也包括其他乡镇和两个街办的规划。扬子洲作为**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如何规划更值得关注。(六)城中村改造规划。打造进顺、湖坊、青湖、彭桥等一批城中村改造的亮点工程。每个城中村都应该有规划,要求有现代气息,节约用地。(七)低洼老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八)特色农业基地规划。(九)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如城东示范学校打造,第十医院搬迁,传媒大楼建设等,都要作整体考虑。(十)生态旅游规划。主要是天香园国际品牌的规划建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