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观后感 > 导航 > 《建党伟业》观后感:热血沸腾的青春礼赞

思想汇报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热血沸腾的青春礼赞。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党伟业》观后感:热血沸腾的青春礼赞”,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青春是什么?是奋斗,是激情,是热血沸腾。也许炎炎的夏日带来的酷热让人无法忍受,但是,属于年轻人心中那熊熊燃烧的青春之火却让人更加的奋进。我是一名新生代共产党员,虽说也算是接受过了高等教育,但要说对与我们共产党历史渊源的了解其实还是算比较薄弱的,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这一部《建党伟业》中,我们又重温或者说是又一次重新解读了一次建党的历史。
影片的第一幕从辛亥革命揭开。灰色战场上的滚滚浓烟和遍布的尸体,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共和”成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心声,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就像吝啬鬼之于自己珍藏的财宝,怎么肯轻易丢掉自己的利益,加上孙中山当时手中没有什么军队,没钱、没兵,于是,袁世凯趁机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以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更过分的是秘密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然后大摇大摆地称帝。
如果说,影片的前一幕让观众深感压抑与愤懑,而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却又令人倍受鼓舞,重生希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在思想领域继续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禁锢人们的思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与人们灵魂的觉醒,人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心动不如行动,酝酿已久之后,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一举措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冲击,闪耀着希望之光茫的锋利矛头直指儒家的腐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观看影片中这一段的时候,身为年轻共产党员的我特别地受鼓舞,北大在当时新时期新是思想交锋的阵地,各种人物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影片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与辜鸿铭这场辩论甚是精彩,这种思想交锋的氛围在现代社会中还真的是难得一见。
做足了种种准备之后,五四运动的激情爆发,代表了中国的觉醒,是无限热血青春的完美绽放。特别是影片中一个女学生申冤的片段更是震撼人心,她的那句“我是为四万万中国人申冤”,代表是国耻,是中国的屈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证实了顾维钧的那句“弱国无外交”。五四运动的爆发,就像在一片沉寂的土地上突然爆发的火山,它的炽热与光芒,使广大工农阶层思想觉醒,它带着鲜明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这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建党伟业》它是一部红色爱国主题的电影,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在那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是怎样绽放的热血青春,是怎样唤起的民族的觉醒。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们激情欢度中国共产党90周岁生日的时刻,也让我们深深的记住,在这历史背后人们是在一个何等艰难的境地下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指引出光明的方向。《建党伟业》这是一部热血沸腾的青春的礼赞。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建党伟业》观后感:我们是幸福的


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如古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会暂时降低对幸福的感觉,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

《建党伟业》让我重温了革命先辈们的纯净信仰,那股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再一次的净化了我的心灵。为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后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的活着。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用最初的平实心态,去携手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建党伟业观后感:汇浩然之气,建丰功伟业


xx年7月1日,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慕名前往观看《建党伟业》。两个小时,随着影片推进置身于风起云涌的历史真实中,身心经受双重洗礼,观后感慨良多。

汇浩然之气,点燎原星火

影片气势宏大,拉开中国那段复杂的历史,特定历史背景孕育了崭新的共产党———肩负拯救人民与水火的重任。

学生时代最头痛的就是清末那一段历史,历史事件密集,历史人物众多,颠来倒去地背,还是晕头转向。影片比较巧妙地处理了事件的大小,人物的轻重,在迅速变化中突出了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一大的召开这些重要情节,而刺杀宋教仁、讨伐袁世凯、军阀混战、张勋复辟、孙文护法等事件则一笔带过,与宏大的电影主题配合得相得益彰。随着剧情推进,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袁世凯、各路军阀、张勋……他们都是为一己之私,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都湮没在历史的风尘里,了无痕迹。

时势造英雄。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影响了广大学生。陈独秀、李大钊等站在文化思想的最前沿,传播马列思想、苏联革命经验,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五四运动爆发了,爱国学生高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用一颗爱国心、一腔热血高举爱国的大旗,一心为国为民奔走呼号。自此,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有农民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开明人士的努力(洋务运动)、也有民主革命派的努力(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努力(辛亥革命),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在这个时候,怎样引导这些力量,怎么探索中国的前途?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正一天天成长和成熟起来,这些进步的爱国人士把世界上先进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寻找一条全新的救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大召开时,人少势微,小心翼翼地辗转在上海和南湖的红船上,过程极其不易。但是共产党一旦诞生,却如燎原星火,迅疾点燃了神州大地。

片中有很多经典台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热血沸腾。

李大钊、陈独秀说:“积压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我们应该顺乎潮流,推波助澜。彻底改变这个世界!”

爱国学生答:“我们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

毛泽东演讲的时候说:“工人的工字怎么写?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结合起来就是个天字,这个天,是天下的天!工农大众就应该是天下的主人……我们中国的工友们,应该起而效仿,推翻我们中国黑暗的、腐朽的、只会欺压、压榨我们的反动政府!”

这些火热的台词今天听来依然让人振奋人心,不是他们的嗓门大,而是他们发出了人民的声音,是百姓的代言人。这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都清晰地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汇集了八方浩然之气,是为四万万人民的福祉而诞生,它的诞生和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为国为民众,建丰功伟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看了这部电影,对照历史更能理解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引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引导中国走向光明。”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带领人民取得八年抗战胜利,历经三年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今天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欣欣向荣,日新月异,国家建设走上快车道。

没有人民大众,就没有共产党。即使伟大如太阳,也有黑子。抚今追昔,今天的共产党人是不是应该思考:共产党的根基扎入人民百姓的土壤深处了吗?浮躁,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私心杂念冒头,是不是严重地割裂了党与群众的关系?红船一旦脱离了南湖的湖水,就将举步维艰。一小部分败类为了升官发财,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上演了一幕幕荒唐的把戏,一旦不遏制必将撼动共产党的根基。新闻网络信息无限畅达的今天,没有败类能逃过群众的雪亮眼睛。

这部影片带领新一代共产党人走近历史,追根溯源,明白当年共产党发出的是人民的呐喊,代表的是四万万民众的利益。今天依然不能忘了建党的初衷是热忱为国为民谋福利,唯有葆有共产党的本色,党的事业才会千秋万代。

年轻一代都该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学习前辈不顾反动政府阻挠威吓,冲破重重困难,一心爱国,试图造福天下的精神。现在的社会教育因为短视和溺爱,造成很大一部分少年缺钙贫血而软骨羸弱。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唯有像五四青年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图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值此建党九十年之际,大众观影之后最强烈的心声是愿共产党能一如建党之初,扎根群众,为国为民,建丰功伟业,带领四海九州飞向幸福光明的彼岸!

影片的主题曲《有一天》悠扬的旋律又萦绕在耳畔:

总有一天炊烟回到村庄

那隐约是稻谷晚来香

总有一天天使安心梦乡

在妈妈的怀里轻轻晃

我的祖国再不忧伤

我的祖国到处是安详

《热血教师》观后感


对待问题的态度决定解决问题的效果
幼师国培二班8组 敖楠琰
今天,我和参加幼儿教师置换培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推荐下,共同观看了美国电影《热血教师》。观影过程中,同学们有笑有泪;观影之后的讨论,同学们都觉得有所收获。我记得有本书书名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看完电影我想说这样一句话:“对待问题的态度决定解决问题的效果。”
《热血教师》讲述的是一位叫做克拉克的青年男教师离开家乡到纽约哈林区小学任教的故事。他任课的班级,是一个纪律和考试成绩全校最差的班级,一个在他任教前一个月里,一连气走五位任课教师的班级。
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原型是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老师,罗恩·克拉克23岁开始在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5年后来到纽约市哈莱姆区,年仅28岁时就荣获“全美最佳教师奖”,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教师。在《热血教师》的影片最后,克拉克老师如同现实中的罗恩·克拉克一样,带领着这群曾经的问题学生,在小学毕业州统考中,获得了班级成绩全区第一的殊荣。
结局,很美好。但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看完整部电影,对于我自己而言,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学习和反思的是——克拉克老师在出现问题时对待问题的态度。
片中的克拉克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了无数的问题:任教前对学生的家访,家长不配合,学生不欢迎;任教后定制的班规,学生不但不遵守而且故意违反;精心布置的教室被学生恶意破坏;家访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却引来家长反感,并投诉到校长室;校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疑自己的教学方式……同为教师,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是我们自己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学生,这些问题,我们会是什么态度?我们首先会想到些什么?反正我觉得自己很惭愧,因为我自己诚实地讲,我首先会想到的是:为什么这么倒霉!碰到了这样的问题班级?遇到了这么棘手的问题?当然,想过之后我也会去想办法去把问题解决掉。但是,在这样消极的心态影响下,解决方法难免简单粗暴,看问题容易片面,最终可能解决掉的只是表面问题,冰山一角,发生问题的根源还是不清楚更不用说消除掉。如果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问题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出现。
我们反观影片中的克拉克老师,首先,他是主动接受了这个所谓问题班级的任教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其次,开始任教后,问题接踵而来,他并没有报怨,也没有退缩,而是充满热情地去解决并努力去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当一种方式宣告失败的时候,他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他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了问题,带领着他的学生们一同取得了各自领域的成功。而且在影片里克拉克老师任教的后期,他不仅仅安于出现问题才去解决,而变成主动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甚至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把它解决了。这是对出现问题才去解决的态度的又一次改进。
影片中克拉克老师很多的教学方法都很新颖独特,我们都可以通过影片观摩到。为什么我觉得他对待问题的态度这一点才是我们最值得借鉴、学习和反思的呢?因为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一切理论、教学方法和经验都只能做为我们教学活动的参考,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个性的、变化的、独一无二的,相应的教学方法也是随机而灵活多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唯一不变的是,时刻保持自己对于教学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学习影片中的克拉克老师,像他一样充满爱心、激情与热血地投入教育事业,及时用心发现、分析问题,态度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并努力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用心,用爱,用我们学到的教育理论与技能,教导每一名学生。
在教学中,对待问题的态度决定解决问题的效果。要像克拉克老师一样,时刻保持一份对教育工作的热忱。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也用于自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