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幼儿关于量的教案 > 导航 >

幼儿关于量的教案,2024幼儿关于量的教案

幼儿关于量的教案

这篇《小班健康教案:量一量 称一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体检的项目有哪些,学习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一量、称一称,并对比以往的数据,感到自己在随着年龄不断长大。 3、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一台。记录以前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的表一份。 活动过程: 1、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2、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教师出示体检用的仪器,问: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来用用它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再请个别幼儿帮助不断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 3、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教师: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那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4、对比以前的测量结果,知道自己在不断长大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通过拍沙袋游戏活动,体验没有得到五角星的感受,知道在愿望没有实现时不灰心。 2、能真实地讲述自己遭遇挫折时的心理感受,初步探索调整心态的方法。 3、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与态度,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情。 活动准备: 1、沙袋、球拍若干。 2、五角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拍沙袋比赛。 1、介绍跑步比赛规则:听教师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球拍向上拍沙袋,比一比,谁拍的多。 2、组织幼儿分批上来拍沙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拍沙袋的数量,最后比较幼儿拍沙袋的数量,评选出前6—8名幼儿,并发五角星。 二、谈话活动:五角星的感受。 1、教师:谁愿意说说你得到五角星的感受?心里是怎么想的? 2、教师请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想法,鼓励幼儿谈:一谈:为什么没有得到五角星? 三、探索调整不愉快情绪的方法,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 1、幼儿自由讨论:没有得到五角星怎么办? 2、教师小结:当我们的愿望没有实现时,首先不能灰心,再想一想失败的原因,接着继续努力。 3、教师:请小朋友讲一讲,自己还遇到过哪些困难?我们一起来想一个好办法。 4、教师小结: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不能害怕、灰心,要向别人请教,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得到五角星的。 四、激发幼儿继续努力,激发幼儿的自信。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体检的项目有哪些,学习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一量、称一称,并对比以往的数据,感到自己在随着年龄不断长大。 3、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一台。记录以前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的表一份。 活动过程: 1、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2、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教师出示体检用的仪器,问: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来用用它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再请个别幼儿帮助不断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 3、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教师: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那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4、对比以前的测量结果,知道自己在不断长大。

查看全文>>>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来源教案网)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查看全文>>>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 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 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 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文章.出自.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2.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筷子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里有一盘沙,我想知道有多少沙,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2.幼儿第一次粮沙并进行统计记录。 (1)怎样让别人知道这堆沙有多少呢?(记录) (2)出示统计表格并观察:这是一张统计表,横排的格子里画上你使用的工具,竖排的格子里记录你使用这个工具量沙的次数。 (3)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4)幼儿操作 (5)引导观察数据,表扬会想办法记录的小朋友。 3.幼儿第二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4)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桶来量沙,量的结果又会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沙到教室试一下吧。

查看全文>>>

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里挖个洞做小动物的家。。。。。。他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玩沙,相互比着各自沙的多与少,常常争执不下。(因为大班幼儿对于长度、高矮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但对于沙、米类的量的测量,幼儿缺乏经验。)针对他们在玩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量沙》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实验、记录,集体统计、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量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操作记录中的数据作用。量沙活动始终结合在运沙游戏中,游戏性与探索性恰当地结合,使幼儿探究既有兴趣,又有目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2、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沙: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沙,验证。 (1) 统计运沙次数 (2) 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沙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 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 幼儿操作 (3) 统计数据 (4) 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沙,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查看全文>>>

幼儿关于量的教案

范文资讯网幼儿关于量的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幼儿关于量的教案,2024幼儿关于量的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