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导航 >

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4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篇《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

查看全文>>>

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乡愁》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谈生命》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的哲理性思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  3、注重朗读和背诵。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此外,结合朗读和揣摩文意来学习语言。本文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可以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在朗读和背诵的同时,对文中一些语句进行仿写、扩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课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2、把握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导入: 地球养育着无数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你常常感觉不到他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二、解题: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翻译的《说部丛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

查看全文>>>

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那树》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内容说明:《那树》是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地下森林断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内容说明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另外还应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讨论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多层思考,全面发掘课文的各种资源,力求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人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内容说明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应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

查看全文>>>

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音乐之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影片奖、导演奖、音响奖、改编音乐奖和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查看全文>>>

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

查看全文>>>

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包含的深情;

2. 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从分析意象入手,把本诗同直白表达感情的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相比,体会本诗运用意象委婉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特色。本设计的教学对象是语文程度中等以下的学生,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把握运用意象委婉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特色这一点上。

课前准备

1. 搜集并欣赏(朗读或学唱)歌唱祖国的诗歌或歌曲;

2. 查找舒婷及朦胧诗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检查课前准备。

请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歌或歌词。

2. 教师播放殷秀梅演唱的《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听后说说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欣赏歌词《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刘合庄)

生我是这块土地,

养我是这块土地,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尽管你还清贫,

啊!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

尽管你还有忧虑,

啊!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

啊!亲爱的祖国,

无论我走向哪里,

我的心紧紧贴在你的怀抱里。

生我是这块土地,

养我是这块土地,

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哪怕我是一棵小草,

啊!也要为你增添一丝新绿;

哪怕我是一滴水,

啊!也要为你荡漾起美丽的涟漪,

啊!亲爱的祖国,

无论我走向哪里,

我的爱深深埋在你的心坎里。

这两段歌词分别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用具体的语句说明。

第一段表达了对祖国的理解,第二段表达了对祖国的奉献和热爱。

这首歌词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语言直白,非常明确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却与此有些不同,大家可以把它与上面的歌词进行比较。

二、朗读诗歌

1. 听磁带录音,初步感受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的深深的理解和诚挚的爱。

2.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前后有什么变化?

──由低沉缓慢到高亢急速。前三节末尾的“──祖国啊!”和全诗末尾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直接显示出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

3. 朗读诗歌:与作者达成感情的共鸣。

集体读──感悟诗歌感情。

分组读──体现集体力量。

个别读──展示个人风采。

三、赏析诗歌

1. 分节朗读,体会各节之间在意义上的关联。

第一节,写出祖国贫穷

查看全文>>>

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范文资讯网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4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