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摔碎的心读后感 > 导航 >

摔碎的心读后感,2024摔碎的心读后感范文,摔碎的心读后感大全

读完《心胜》之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序言那句话"穷,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弱,不仅指体格,也只内心"。本书的主要骨架就是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其中对我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精神强弱对战争胜败的影响远远大于武器装备及军队人数的影响。回顾我国的战争历史,清末年间,国富民强,武器先进,人数众多,但偏偏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欺负的体无完肤,连皇帝都深夜出逃,一败涂地,割地赔款,种种耻辱条约被签订。我觉得那时的领导人与国民弱在内心,无力抵抗,才落得"东亚病夫"的称号。而在抗日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武器方面根本无法和对手相提并论,但是偏偏依靠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将敌人击败。就像美国军官评价的那样: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方面。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影视凭借坚强不屈的精神将敌人逼到谈判桌上投降。我非常喜欢看《亮剑》这部电视剧,因为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展现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亮剑精神,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正像李云龙说的那样:就算是面对天下第一剑客,明知必死,也要敢于亮剑!我们那个时代的领袖,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亮剑精神。我觉得新中国的成立就是靠着领袖坚定的意志、军队视死如归的精神。精神比任何武器都具有杀伤力。我觉得就是这种"死磕"精神才得以使中国的军队让世界刮目相看。可能大家在对待某些事情上时往往就缺少这种"死磕"精神。凡事太容易放弃,轻言放弃者难成大器。

二、就是对将帅之风的理解。首先就是朱老元帅,就像传说的那样"朱毛红军,没有朱,哪有毛",朱德元帅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他从一个"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到成为一个统领全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向即将崩溃的队伍树立起高山一样的信仰。他的坚定的信念犹如一团烈火,可以感染每一个官兵,让濒临崩溃、一哄而散的军队气势转变为义无反顾、英勇顽强的革命火焰。西方领导科学认为领导力的形成依赖三大要素:一曰恐惧,二曰利益,三曰信仰。恐惧迫使人们服从,利益引导人们服从,信仰则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然而,朱德老元帅则是通过信仰认识利益,在通过信仰和利益驱散恐惧,真正的领导力和领导威望,在严重的危机中凤凰涅槃一般重生。我认为真正的领导者正是应该具有这种人格魅力与独特的领导方式。拿自己日常的工作来说,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不一定是好事,要懂得如何分配工作,如何将工作效益最大化,这才是一个真正

查看全文>>>

一个普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他非常不稳定。

父亲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可是钱还是不够做孩子的心脏移植手术,况且也没找到合适的心脏。父亲只得东拼西凑。能借的都借了,可是还不够医药费。父亲想去做危险的工作,我们劝他他说那里的工资高,还包吃包住。他执意去了。有一次人们意外发现他的床单下有一份人身保险和一封写着将自己心脏植入女儿心脏的信。不久后,他从5米高空摔下来,临死前还用手握住胸口。心脏不能移植,因为心摔破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父爱是多么伟大,他能为了孩子不惜去做危险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维持女儿的性命,哪怕在生命结束前,还用手捂着胸口,希望将自己的心脏送给女儿,这是一种多么深沉而博大的父爱。这使我联想到了我的父亲。

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突然发了高烧,妈妈给我一量,39度!妈妈赶紧叫爸爸起来,爸爸二话不说背着我就往医院跑。我到了医院,医生说我的挂两瓶盐水,那时已经凌晨2点多了,爸爸又陪我在医院挂了整整一夜的盐水,早晨他又匆匆赶去上班。

是呀,父爱是多么平凡,又是多么伟大,它总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我----那就是父亲!

查看全文>>>

一个普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他非常不稳定。

父亲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可是钱还是不够做孩子的心脏移植手术,况且也没找到合适的心脏。父亲只得东拼西凑。能借的都借了,可是还不够医药费。父亲想去做危险的工作,我们劝他他说那里的工资高,还包吃包住。他执意去了。有一次人们意外发现他的床单下有一份人身保险和一封写着将自己心脏植入女儿心脏的信。不久后,他从5米高空摔下来,临死前还用手握住胸口。心脏不能移植,因为心摔破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父爱是多么伟大,他能为了孩子不惜去做危险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维持女儿的性命,哪怕在生命结束前,还用手捂着胸口,希望将自己的心脏送给女儿,这是一种多么深沉而博大的父爱。这使我联想到了我的父亲。

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突然发了高烧,妈妈给我一量,39度!妈妈赶紧叫爸爸起来,爸爸二话不说背着我就往医院跑。我到了医院,医生说我的挂两瓶盐水,那时已经凌晨2点多了,爸爸又陪我在医院挂了整整一夜的盐水,早晨他又匆匆赶去上班。

是呀,父爱是多么平凡,又是多么伟大,它总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我----那就是父亲!

查看全文>>>

今天,我读了《桔子的心》这篇文章,它讲了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的对话。 小女孩问了妈妈两个问题:妈妈,桔子为什么是要剥皮的?为什么它的果肉是一瓣一瓣的而不是一整个的?妈妈一下子讲出了三个道理来。我觉得妈妈说得很对,只有付出了劳动,才有丰收,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前,我写的字乱七八糟的,常常挨妈妈的骂,后来我参加了书法班,学会了写字是要认真,一笔一划的写,万一有一个字没写好,就影响了整面的美观。现在我的字写的比以前认真了,整齐了,我还要争取把字写漂亮。我还懂得了我们得到好东西时,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和别人一起快乐。也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要浪费。

查看全文>>>

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读后感才安心地合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

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冲突的形成和变化有多深的认识,对于此矛盾就会有多透彻的理解。不一样的结局只能从不一样的人性中去寻找答案。况且,没有矛盾不成小说,正是这样才反映出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对人性的深思当中。所以,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是结构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现,又有无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时候,又总免不去大学时代的单纯气息。你甚至可以说书中探讨的是难有定论的人生话题。故事里人性激烈地冲突着,当看到善与

查看全文>>>

看完了,眼睛湿润的好舒服,心理多了些酸楚。天空升起了一颗星星。这颗极亮的星星告诉我,我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我要沿着星光去做属于我的事情。

人长大了,也学着慢慢的远离父母,父母也在逐渐的失去我们。当我看到关于父母的那些文字,泪就自然的滑落,而且落的让人心痛,每个人都是从十月怀胎做起,然后一路走到了今天,现在可以上着大学,可以有一件保温的衣服,可以每天吃到饭菜,可以肆意的欢笑与疯闹,这就是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父母用他们的一切换回的幸福。

偶尔会走在一条拥挤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有的年纪很大,有的很小,有的正是我们的年纪。每个人都在忙碌着,是等待顾客的到来,是正在和顾客讨价还价,总之都在为生活而劳作着,累也好,苦也好,都在坚强的做着他们自己的事情,也许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正等着他们拿挣回的钱去买饭,别说这样的事情没有了,有,而且还很多。看着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手,他们的身影,就想到了父母,想到了自己。自己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是回家帮父母做饭,洗衣服,擦地。还是说上一句;妈妈,您辛了。然后扑向母亲的怀里。不管怎样都可以让父母感到高兴感到安慰,对于父母来说真的会很幸福,不要说这样没用,只有你做了才知道,做了才可以感受到。

记得这样一个情景,过年夜的那天,外面的爆竹声震的玻璃都发出翁翁的声音,屋里面有香香的饭菜,精彩的电视节目。我无意间看到了外面的那一幕,心马上就沉了下去,一个母亲和一个很小的孩子在拣燃烧过的爆竹,火花桶。因为这些的皮都是用纸壳做的可以卖到钱,看着他们一步一步的走着,弯腰的拾起,然后在一步一步的走着。好难受。是在今晚,在这个温暖的年夜里,在进行着他们这样的生活。因为只有在今晚可以拣到更多的纸壳,就可以卖到更多的钱,就可以吃上一口饺子。讲这个事情就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因为现在的一切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不要抱怨父母,不要抱怨生活。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我还没有毕业,也没有妻儿,更没有工作,但看过那些真实的文字,自己的心就是在那里停留了,停留就是感谢,感谢所能感谢的。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

文章的尾声讲的那个故事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过了,是在一堂音乐课上,大概也是这个时间,因为母亲节快要到了,所以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教了我们这首歌《感恩的心》。

故事听的时候,很多人哭了,歌学会了并且也学会了用手语去完成这首歌的时候,很多

查看全文>>>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灿烂;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就没有暖融融的人生。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富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看了

《感恩的心》这本书,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惊。感恩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学会感恩,拥有谦虚之德;学会感恩,怀抱敬畏之心;学会感恩,生命中爱多恨少;学会感恩,懂得人生需要忏悔;学会感恩,不要再沉溺于财富和权力;学会感恩,永远不忘说声谢谢。当别人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时,也请你记得回报一个微笑。感恩让每个人学会了储存快乐,积极的信息,记住别人给予的好处,学会了时刻提醒自己与世界的真实联系。.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可以前行,我们就可以快乐。感恩让世界充满真情!感恩让生活多姿多彩!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给予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接受大自然最大的恩泽,所以感恩不单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间,在西藏,人们祈祷的时候,不是祈祷佛祖保佑自己和佳人,而是感激佛祖保佑天空永远碧蓝,大地永远丰盈,所有的人都快乐安康。在西方国家的许多家庭里,用餐前都有一个感恩的仪式:感谢上帝赐予谷物和食品,感谢赐给亲人和家园,怀着如此的感恩的心,不仅看世界的一切都美好,更以敬重之心爱惜所拥有的一切。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保鲜剂,催化剂,是推动每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学会感恩,学会随时拥有给生命加油加水的金钥匙。学会感恩,这也是一种美德,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又云: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有的也许是令人毕生铭记的慷慨援助,有的也是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无论哪一种帮助,或许都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值得我们感激一生。我喜欢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快乐!更喜欢带手语的那首

《感恩的心》,每次听到这首歌,我的心都被深深的触动。情不自禁用歌声和手语演唱,深刻认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感激!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能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

查看全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几年来这首歌一直在感动着亿万人的心,但你们知道吗?它的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却又感动人心的故事。

有一个可怜的女孩被人遗弃在火车站,被一对拾破烂为生的夫妻发现了,他们抱起了这个女孩,并决定把她抚养成人。为了抚养这个女孩,父亲劳累过度,最后因病离开了美好的人间,于是,重担压在了母亲身上,历尽千辛万苦,母亲终于盼到了女儿考上名牌大学的好消息。女儿也很懂事,大学四年中,一直自己打工赚取学费,为了省钱,她已经四年没有回过家了,大学一毕业,她迫不及待地回家看妈妈,可是,她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村民告诉她妈妈已经去世了,女儿说:不可能,我妈还按时给我寄生活费!村民说:你走后一年,你妈就死了,她把肝、肾...能换钱的都换了,并且拜托医生每月给你寄生活费!女儿痛哭了一场,写了一首诗,后来被人们发现,为这首诗谱了曲,变成了这首感人的歌曲---《感恩的心》。

听了这个故事,一瞬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女孩的父母真是太伟大了,更何况他们只是女孩的养父母。

妈妈给我爱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却更象三月绵长而温婉的雨丝,润物无声般滋润着我们天天成长,要说人生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夜行,唯独母爱才是我们心中的明灯。

母爱是困难中的一根杖,当你软弱无助、步履蹒跚时,是她帮你支起一方湛蓝的晴空;母爱是回荡在耳边的优雅旋律,当你心烦意乱,迷失方向时,是她为你梳理零乱的思绪;母爱是春日里的一缕暧阳,当你寂寞惆怅时,是它给你带来贴心的呵护和温暖。母亲也许是很平凡,但却把她全部的爱毫不保留地给了儿女,静静地托起这份厚重的爱,幸福的光辉会笼罩着我们永远幸福下去。

感人的旋律还在我耳畔流转,在这落英缤纷的季节,东风款款而来,携着花香,轻轻的飘进了我的心,花香好象幸福一们随风散开,弥漫的到处都是。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定会珍惜......

查看全文>>>
心的出路读后感 愿上帝赐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去明白两者的区别。这是出自世界临终关怀第一人、美国精神科医师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的笔下,她在自传中言之为座右铭。《心的出路》这本书是由伊莉莎白与戴维合著,书中的个案与个的经验取材自两个的演讲、心灵课程、与病人及家属的谈话。 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1926年出生于瑞士,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精神科医师,并在精神医学领域前无古人地选择了生死学。她一直关怀临终病人,改变了数百万人处理死亡、面对临终病患的方式。在长期陪伴临终者的经历中,她发现很多人死时心里有很多未了的事,极少人是了无遗憾的。人生要学习的课题太多了,一辈子是不够的。人在将死之时总能有很多体会,只是往往已来不及实践。在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眼里,很多人只是存在,从来没有真正活过,而且耗费极大的精力去为这些未完成的事而压抑。1995年,她本人中风瘫痪,其后几年一直在死亡面前徘徊,于是,她和另一位长期共事的临终关怀专家戴维凯思乐,联手写成了这部充满生命真理与智慧的著作《心的出路》。 该书从临终病人的濒死经验中,精选了真诚、关系、失去、力量、愧疚、愤怒等十五堂功课,告诉读者怎样才算真正地活过。就像作者戴维凯思乐所说:临终者身上展现出一种英雄的特质,足以超脱任何困境,凸显出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最大潜能。我说的不只是活着,更要能感受生命的跃动。 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一直幸福平安、一帆风顺,可是我们是否曾经问过自己:我们真的用心活过吗?我们到底要怎么样的生活?阅读这本书,对于怎样的生命才是丰盛的便会有新的认识。

随意打开书页,那充满智慧与哲思的语句瞬间抵达你的心灵,让你跟随作者的思绪而思考:因为在生命的悬崖边缘,我们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时候,生命与爱才显现出它的光华盈满;你所追寻的完整与圆满,就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来,没有人会愿意陪你远渡重洋;你不必等到离开时才知道自己是谁 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是:人一生只有一次,你再也不会扮演同样的角色,拥有同样的经验。即使再来一次,你的世界也不完全一样,你不会有同样的父母、小孩、家人、朋友,地球也不会是同样的面貌。千万不要等到最后一次的机会去看海洋、天空、星星、家人,现在就睁大眼睛看。 这本书因为是来自最前线的人与人面对死亡时心灵的对话,所以能给人一种亲切感与真实感,正如笔者感受的一样。这本书不仅 查看全文>>>

长篇小说《被磕疼的心》在此停住。我的视线离开纸页,白纸黑字的人物却蜂拥而至,栩栩如生地盘旋于脑海:清雅而随和的康素沁,有才学、多思的熊晓科,外表秀美、性格不乏粗犷的艾美,风情万种的肖杏,刻苦、孤僻又有点冷漠的单子,自卑又仗义的罗冒,踌躇满志的王雁之,雄心勃勃的尤嘉,谦卑、纯正的花樱。

一群如花似玉的少男少女。他们置身于同一张升学网罩下。他们为前程不敢太多松懈,在休息日奔波于课外班。但是当学校成立剧社的消息传出,他们依然投入巨大的热情报名、排戏、演出、捧场。他们热衷集体的活动。他们尽情的调侃、打闹,精力充沛地关注日常的物质和生活。他们享受、挥洒并且责无旁贷地承受属于这个年龄段所有的一切。

浓郁的时代感涌动于全书。从学子们的话语、使用的物品、住宿环境和管理、生活方式乃至观念、交往,到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矛盾冲突等诸多方面,都清晰的凸显当下的社会与生存情状,同时折射出校园既封闭又开放的两面性,让我们也看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这发展中,生活以及人类封闭、开放的对立和呼应。

但是小说显然没有停留于只是呈现生活。在如潮水般起伏的故事中,文学和艺术的气息弥漫在字里行间,它似乎悄无声息,却如火花闪烁,萦绕在这些男生女生们中间,它对应着年轻的呼吸,向我们传递他们的梦想和心思,在积累和碰撞中的思考、选择、走向。

这就是十六岁的时光。一代又一代人正是这样忙碌地穿梭于黑暗与光明,倾斜年少的轻狂,相互依托,用各自的方式,追寻着渴望的真情,也努力开辟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路。每个人亲手为自己点燃一支小火苗,顶着它前行。

[关于《被磕疼的心》的读后感]

查看全文>>>

摔碎的心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摔碎的心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摔碎的心读后感600字、2024摔碎的心读后感范文、摔碎的心读后感800字、摔碎的心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