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 > 导航 >

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2024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范文,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大全

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字2024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字2024

仅仅用了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不是一本小说,是一本书信集。龙应台,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偏僻渔村,留学于美国,也曾扎根在德国,如今辗转于香港台北上海,游走在于书香飘逸的校园,徘徊在文人与政客交界线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丰厚的生活阅历,有苦难生活留下来的纯朴印迹,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也有四海为家的无奈。

在众多人生角色中,也许母亲是她最愿意担当却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职。因为她的出色,因为她与儿子们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更因为工作使得母子曾经四

查看全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2024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2024

这几个星期的阅读真

查看全文>>>

篇一:龙应台作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2024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 36 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

查看全文>>>

两代人,不同的时代,两国人,隔着一个东西文化。时光如梭,在曾经被从传诵的经典被推翻,换来一些自认为奇怪,不可?a href='/zhuanti/jiazuo/zhuanti/yueduzuowen.html' target='_blank'>阅读,让我明白,信息技术如此快地发展,也无法彻底逾越东西两地、年龄之间的鸿沟。对于这一封信,我的体会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两代人的沟通而得出的。

椴树,听名字或许就很普通,或许第一印象跟菩提树的印象比较起来,是少了点儿灵活与神秘,却多了一些乡村田园气息。椴树,是中欧人心中甜蜜的家乡之树,也是一颗小神树,以前的德国人总是好好地植椴树,觉得树长好了,孩子也很健康、快乐了。这就像我们的精神寄托一样,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若?菩提树?真的改名成了?椴树?的话,或许有人并不觉得神秘不可qinfan了。反倒有一些普通。而人们对歌曲的最大改变就是歌名了吧!改成?椴树?之后或许一开始的印象不同,听歌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故意误译的原因。翻译将近犯了一个世纪的错误,却带给我们了无限美好与遐想。这件事可悲也可喜。我看到了文章背后的所蕴含的深意,可以说一个词的误差,大到一辈子都不会发觉。

不过,我要是看到歌曲名叫?椴树?,反倒会有一些莫名的亲切感呢。

其实,(星辰ww)整本书讲的无非就是这篇文章最后讲到的文化的创意误解这种东西罢了,而最后一段话我的私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是什么?亲爱的,大概就是去找出椴树和菩提树的差别吧,找椴树与菩提树的差别,或许就是中西方文化之差,而现在却又有很多元素将它们混淆在一起,让我们真的很难辨清了,就像信开头说的李叔同的歌词恰淡典雅,像宋词,却发现这些曲子都是从美国或德国的歌曲改编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多元的东西,真的还能一一分辨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又是西方的吗?

或许不会吧。真的,要不是真正了解过,看过,又怎么能明白椴树和菩提树的差别呢?

查看全文>>>

一口气读完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此书记录的是龙女士与儿子安德烈三年的家书往来,看似平常,但细细读来,回照往昔自我人生,其实一切都是混沌不堪的;而此书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烛释黑暗,让我明白人生要义就在生活的细节里,在亲人间的沟通中。世人容易把《论语》看做道德说教,其实孔子师徒间屈膝谈心似的对话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获得感染、感动和感悟。

单从标题来看,《亲爱的安德烈》就有一种母爱的光芒闪现,如兰似桂,浸润心脾。曾经读过《傅雷家书》,那种感染如同聆听大家的教诲,对照出自我的渺小与无能,与我等凡俗之人总有种距离感。读《亲爱的安德烈》,几乎无一字是说教,无一处有做作,那是母子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爱的清流,超越一切教科书的价值。

反省我们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一言以蔽之:无知;反省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一言以蔽之:愚蠢。安德烈是在德国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深烙着西方文化的印迹;母亲龙应台深受东方文化的浸染他们间的交流却不是吵架,不是不欢而散,更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和谐与美好,多么令人萌生期待与效仿的冲动。

爱是需要智慧的。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形于色,动于口,缺少方法。要么把爱强加于人,要么对人宣示其爱;爱的内容仅限于物质层面;沟通的方式也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暴的。我们的家长,或者充当老黄牛的角色,或者扮演独裁者的形象。我们最最缺乏的是一种理xing的爱,shenru骨髓的爱,令人敬畏的大爱。因此,要爱,就要有智慧,就该有诚恳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中国父母潜意思地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于是自己拥有绝对的专属与支配权。其实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群体,他们属于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们属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和喜好的兴趣,甚至,他们属于作为单独个体的自己。我们喜欢发号施令,我们总是居高临下,我们忘记了祖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多么重要。十八岁的安德烈透着一种独立的冷,让母亲觉得有陌生的距离,于是龙应台女士不是唠叨,埋怨与责备,而是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自然就有了我们所见的36封家书。初衷是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结果

查看全文>>>

历经35天,完整读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这本书的时候比《目送》多了很多很多的共鸣,安德烈应该就是我的同龄人,而龙应台应该就是跟我妈妈一个年龄段的人。所以一本书是不是用心读进去,是不是边读边思考,多数还是取决于这本书能让我们产生的共鸣有多少。在读《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无论是mm口吻的信还是安德烈口吻的信,我竟然都能找到很多的感同身受,但是却并没有把这些问题都考虑的像他们那样深刻,就想起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我到底曾经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我父母的教育对我是如何的呢?还有在那个本该认识世界的年龄我到底都在干什么?对于安德烈询问母亲的那些话我是否曾经也想问过我的妈妈,而龙应台的回答是否也是我妈妈想要回答的呢?答案肯定无从得知,因为我早已经不是十八岁的我,也不是二十五岁的我,而我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在社会也已然磨练了八九年,所以起初的我们或许只能在记忆中了,而又因现实的参照会认为当时的记忆特别的美好。我就从爸爸妈妈的教育说起吧。

我出生在普通的河北农村,妈妈没什么学历,没什么工作经验,但是确是任劳任怨、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除了家里的家务活就是照顾一家老小的起居,然后还要适时地做农活。妈妈不善言谈,更不懂得花言巧语讨好婆婆喜欢,所以在有妯娌的农村家庭,这样的女人尽管很能干,但是不讨好,也就因为年轻时总生闷气而落得如今一身病!爸爸呢,有些学历,据说爸爸曾经是脑袋好用文笔也不错的学生,只是在那个年代的政治帽子太多,爸爸也是受害者,尽管有才能却被迫退学,也在很年轻时他就进入社会。爸爸手巧,所以走上了技术道路,至今为止爸爸都是在靠手艺吃饭,当然农活跟地必然也就不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支柱!

我家就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爸爸主要就是靠手艺赚钱养家,妈妈就是安置家里的柴米油盐以及老小的日常生活,看着还不错昂~

也因为这样,老爸从没过问过我的学习情况,在从小的成绩单填写意见那一栏,我爸永远只是大笔一挥三个字【没意见】,这三个字大概一直伴随我到高中毕业,因为我爸的思维就是:你们兄弟姐妹,各凭本事,能考到什么阶段我就供到什么阶段!所以从小就也没敢指望过爸妈在学习中能帮些什么,都是自己去钻研,想办法。当然可能是继承二老的优良思维基因,脑袋一直还算不难用,尽管一到大考就掉链子,名副其实的非应试型人才-这是我高中语文老师的评价。。。。。不过那从小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各种证书那也是多得很,奖学金也

查看全文>>>

用了很长时间细品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合著《亲爱的安德烈》。两年前,儿子购得此书,推荐与我。由于颈椎原因,一直没能读尽。近几日,端起此书。这本书用母子间互通的三十六封家书来抒发母子情,同时又将两代人的相左勾画的淋漓尽致。其实对于我来说,看到这本书着实晚了些。所以我把此书的观感记录下来,告知有需要者。狗旁谄椒康某樘肜铩?春笕梦艺鹁p湃昧μ缸尤旰i掀煊铮缧浅侥缭律常绫诤?hellip;

龙应台曾用清狂二字形容儿子青春期变化,而我要用傲满来形容现在的孩子们,清狂绝非轻狂。轻狂含举止轻佻之意;清狂则谓:放荡不羁。杜普《壮游》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苏东坡时: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我相信他所写的就是清狂。而傲满不只是骄傲,更不是充溢,而是自大、自恋、自清、自狂。

对于母亲,对于孩子,都应该认真仔细的阅读这本书。读后会令你清新明了,母子相处之道能少走不少的弯路。

查看全文>>>

在图书馆寻觅,意外地发现了它《亲爱的安德烈》。在看过《目送》之后了解到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著有她称之为的人生三书,《亲爱的安德烈》是其系列之二。发现它时心中顿感惊喜万分,等不及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读了起来,翻阅几页后便不忍放下。

作者身为一位母亲,亦经历一如寻常母亲的悲喜,同儿子的长期分离,再一转眼安德烈便已褪去了婴儿肥,长成了一个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她不能再同儿时般给他一个热情的吻,不能再轻易地索要到一个拥抱,她感觉到他们之间有点陌生,没有了以前的亲腻。她想要了解这样一个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个她深深爱着,却与她因年龄、时代甚至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些许隔阂的亲爱的儿子。为此她同安德烈达成约定,定期的通信,以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并把他们的通信稿件整理出版。三年,不短的一段时间,他们用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的交流,没有太多的家长里短,少有刻板的说教和无谓的抱怨,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交流中思想的火花。他们的勇敢尝试使彼此都敞开了心扉,对对方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更能相互理解和体谅,借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包含36封他们的通信,涉及内容很广,讨论话题涉及文化差异、道德伦理、普世价值、国际政治问题等。身为母亲对于孩子长大后的自身角色的思考,带着些许伤感仍理xing地学着放手,并用尽可能不伤及孩子感情的措辞去表达她对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自己的真实看法,给他的学习生活带去帮助和引导,其中也不乏睿智的见解。如她对儿子将来是否能有一番作为,她回答道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和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和自己比。话语中饱含着爱与智慧。安德烈作为一个于西方长大的孩子,有着自在的生活方式、有着对自由独立的强烈追求,他一语道出众多青年人的心声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chengren,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他强烈地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希望享有作为成年人独立决断和行事的权利和自由。(星辰ww)遇到成长中的

查看全文>>>

《亲爱的安德烈》讲述了一位母亲因为害怕自己渐渐长大的儿子会慢慢疏离自己,而通过与儿子通信的方式增进交流,希望有助于巩固感情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龙应台先生与她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对话,通过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让我们读者也产生了很多共鸣和给予了我们面对未来的启发。

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可能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价值观也可能不同,所以五六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龙应台与出生于八九十年代在德国长大的安德烈在通信中的对话撞击的很明显。例如谈到身份认同,安德烈总是以德国为荣,但由于纳粹历史问题,总是不敢太流露出自己的爱国之情。而龙应台先生基于目前台湾的归属问题,她无法明确自己怎么定位自己,但其实她也不屑于这种民族主义,而耻感才让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属:很多台湾人仗着自己的政治地位或者有钱有势就欺压他人或者蔑视他人,这是让她感到作为台湾人而羞耻的地方。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对香港的文化进行了讨论,安德烈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发现了香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一直在上班,工作,开会,总是停不下来为自己做点什么,比如享受一个下午茶,比如走在路上欣赏一下路边的景色。可能欧洲文化认为舒适闲散的生活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星辰ww)但正如很多反对安德烈和龙应台这种声音的读者说过,香港有文化,她的文化在于这是一个勤奋拼搏努力向上的城市文化。生活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精神充足,而非shenti的闲适,如果真的有一天让他们停下来,享受一杯咖啡,在阳光的沐浴下阅读一本书,或许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因为奋斗和工作才是他们的本质。

看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应该和很多其他读者一样,面对母子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看待。在中国,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什么都听从父母的,甚至有的人离开父母就什么都做不了了,也有的人内心里很渴望能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出去闯荡,但在父母的高压下,不能得偿所愿。中国人的观念里面,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那孩子就得听我的。与欧美国家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孩子长到了18岁,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人格是独立的,他的生活也是独立的,父母不会对孩子做过多的干涉,而是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去承担。归根结底,中国人生孩子最重要的观念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孩子一出生,身上就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中国的孩子

查看全文>>>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dou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

查看全文>>>

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600字、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800字、亲爱的安德烈第2封信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