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独立的今天读后感 > 导航 >

独立的今天读后感,2024独立的今天读后感范文,独立的今天读后感大全

独立的今天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一情燃一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一爱一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一性一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幼儿园的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幼稚。在幼稚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一性一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一精一神的幼儿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一体忙碌但内心轻一盈。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一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

查看全文>>>

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一)

和所有善于鼓动人心的政客一样,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这份宣言从言语上看就不是一份仅仅要让人们拿来读的文件,在那些充满傲气和战斗一精一神的字里行间,他分明的鼓动人们:拿起武器,然后为美好未来而战!如果先不管后来各种别有用心的人们为【独立宣言】加上的各种划时代意义,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费城签订的这份宣言就是要宣布北美洲十三块英属殖民地脱英独立而已。其他的生存权,自一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是为要独立而找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认为这个事实也是不证自明的。

纠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生命去努力的事,毕竟因为英国议会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从宣言中我们知道英国议会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实行了在最野蛮时代都难以找到先例独一裁暴政,然而我们要怀疑,怀疑难道北美的殖民者遭受到的独一裁暴政比他们施加在印第安人身上的独一裁暴政,比他们施加在非洲人民身上的独一裁暴政要更加难以忍受么?不会。他们只是不想让他们的英国弟兄把无理的管辖权拓展到他们那里。事实上,由于同种同宗的原因,英国议会不会对北美的殖民者进行等同于其他殖民地的掠夺。但是对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在英国过惯了自一由生活的北美殖民者来说,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公正都是他们无法忍受的。所以当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却拒绝殖民地的代表进入议会时,他们反抗了。

这样的反抗当然是正义的,为日后千千万万的被殖民者追求生存和自一由的斗争做出了表率。但是必须看清楚的是,他们宣言中的无限大义斗争远没有达到人类解放和民一主共和的高度。当时几乎所有第一次读到独立宣言的人都会问到:为什么在这一份卓越的关于人权平等的宣言中,唯独对奴隶贸易只字不提?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美国的几个建国之父恐怕也会因此蒙羞。当时就有评论家批评他们各怀鬼胎,比如托马斯杰弗逊在主张人权平等的同时暗地里却却还在进行奴隶贸易。或许人们大都不愿相信一个赞成奴隶制的人,怎么可能以如此的灼一热的激一情和雄辩的才华写出关于人权平等的宣言和民一主共和国的承诺,所以又有一种说法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的原本里谴责了奴隶制和奴隶买卖,但是在大一陆会议审核的时候被删掉了。不论怎么样,有一个事实是明明白白的,那就是殖民者从未对人权平等和民一主共和达成过一致意见,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被统治者排除在他们的自一由之外。

【独立宣言】真正的光荣首先在于它引导人民解决了独立这个主要的矛盾,美国人之后一直努力在填补宣

查看全文>>>

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这本书,我受到的启发很大。通观王老师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分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但他在书中一再强调、提倡的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的核心理念,我觉得不外乎两个词:科学与民主。

第一,以人为本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王老师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不能目中无人,仅仅把学生当成产品;更要注意避免这样的误区:教师只要提高师德、责任心,只要反复诵读师爱之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教师不能不区分职业之爱与私人之爱的区别,更不能把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曲解为师爱的内涵,进而用它们代替科学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本质意义在于,教师以自己高素质的教育管理水平,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对症下药,尽量又快又好地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哪怕是对于一些社会化程度很深的学生和所谓的惯偷学生,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不要轻率地给他们贴上道德品质问题的标签,而是要尽可能把他们看做有心理疾患的病人,科学施救,即使实在无法挽救,也要给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面离去,做到仁至义尽,而不是斩尽杀绝,落井下石。

第二,研究型教育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路径和方向。王老师把面对学生的烦恼,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的教育称之为非研究型教育。与此相反,研究型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工作简单化,遇到问题不简单归因,具有科学的诊断意识,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逻辑地、科学地思考。具体来讲有三点:(1)研究型教育常用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换位思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否则理解和沟通就是空谈。(2)研究型教育的工作方法不是狭隘肤浅地就事论事,而是既包括横向的扩展性询问,又包括纵向的历史性追寻。比如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再针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帮助问题学生理清思路,给他以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3)研究型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反思精神,要有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自我追问和反驳的思维习惯。因为,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她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她想出的点子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还要访谈家长、访谈校长,与孩子上学年的任课老师交谈。在提倡科学教育上,王老师的研究成绩的确是令人赞佩的,但是,我觉得其中也有一些令人遗憾

查看全文>>>

对于蒙古大草原,作为一个看惯了小桥流水的南方人,一直充满着天马行空的遐想。想着匈奴在那片广阔的草原上策马扬鞭,想着篝火升天的豪放,想着酥油奶茶的香浓。这是一片圣洁的土地,她有着无穷的魅力,在这里,你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何为苍天。这片土地以她的阳刚之气孕育着神勇,彪悍的马上民族,也创造了一种粗犷的草原文化,匈奴从这里开始,一代天骄从这里驰骋欧亚。她,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就是外蒙。

当你查阅中华民国地图时你会发现,在他们的地图上外蒙仍然是中国的疆土。这不免让人产生困惑。秋海棠叶是如何变成一只大公鸡呢?近现代以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关于外蒙独立这一节,我们根本无法从中学或者近现代史的教科书上得到,因此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

外蒙古独立成为现在中国一个敏感的话题,甚至是不能碰触的话题。前几日偶然在图书馆翻到《外蒙古独立内幕》这本书,看书名以为应该会写得很激进,还纳闷着学校图书馆怎么会有?后来翻开一看,写得还算客观。

早在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早已凯觑外蒙的沙皇俄国,利用清朝政府危在旦夕,无暇顾及边防时,策动外蒙的活佛和王公们脱离中国,成立大蒙古国。

1946年,蒋介石为取得苏联的支持以及苏联不帮中共的保证,与之签订中苏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蒋介石以苏联违反条约,拒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因此现在的中华民国地图外蒙古仍然是中国的疆土。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赴苏联访问时向斯大林提出要收回外蒙古,可是迫于苏联老大哥的力量未遂。后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中共方面仍然不放弃对外蒙的主权问题,周恩来在中苏会谈中又重申了这个问题却遭来赫鲁晓夫的拒绝。最终,蒙中边界划定了,随着苏联的解体,外蒙完全独立出来。

关于外蒙古独立,至今仍然是很多国人心中的痛,于是有人指责蒋介石卖国,有人谩骂中共软弱,到底谁是谁非,我想都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盲目地骂这个骂那个最终只能落得个反动的下场,对于这么复杂的历史问题,不仅仅也不可能全错在一个人身上。有一些海外人士称外蒙的独立是到中共这里才得到承认的,你中共不是说建立新中国不承认之前缔交过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吗?为什么在外蒙问题上就妥协了?于是就此称毛泽东卖国。可是,其实在当时,我们是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没有飞机大炮,完全依赖于苏联老大哥的援助,斯大林是想吃定外蒙古的,在那种情况下不管是哪个政党

查看全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000字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因此,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 查看全文>>>

  面对学生,曾经多少次内心茫然;面对学生,曾经多少次手足无措;面对学生,曾经多少次黔驴技穷;我该拿你怎么办,我的学生。多少次问自己,只有脾气严厉的老师才能教好学生吗?多少次问自己,你是当老师的料吗?因此,当我看到《今天怎样“管”学生》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读了重要章节,自感获益匪浅。不仅给我以深深的启迪,更多的是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以师生互动交往为方式,最终达到共同发展。我觉得这是今天我们怎样管学生所应遵循的准则。   《今天怎样“管”学生》这本书里,收录的管理学生的策略,覆盖师生关系的方方面面,有近百条之多;所体现的原则,则只有一个:专业。相信所有读过这书之后都会受益匪浅,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心中有一个清晰、明确且坚定的专业态度,那么,他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就不会迷失方向。   当然,仅有专业态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技巧和方法。这本书就是在操作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帮助,通过阅读此书就可以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用得上的方法。

  这本书提炼和总结了西方优秀老师的教育艺术,从课堂纪律到作业的管理,将各种充满智慧的管理方法娓娓道来,细致而真诚,缜密而智慧,使教育理念得以轻松落实。作者把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用最为妥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与追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其中许多的方法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尝试的。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又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智慧的教师吧!得心应手地去应对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变化与差别。

查看全文>>>

《今天怎样当教师》读后感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的兴奋与激动,时光匆匆今年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第11个年头。11年来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疑问。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着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我常抱怨没有时间,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家庭、生活、学生、训练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应接不暇。真正静下来充实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真的很是遗憾。虽然这次也是如此的匆忙,但是总算把书给磨完了。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充满闪光点,博得喝彩。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贫乏,往往会被学生的突发状况而搞得手忙脚乱,有时不能处理就把学生的状况放在一边、置之不理,结果我教得费力学生听的吃力。

我这才明白,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天或者几小时来备课,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效果当然有差距。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呀,多么精辟的言语呀!为什么我以前总是做不了呢?我开始回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了。我该努力去学点好东西了,学会看书。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双援助的手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很多经验,如你如果想教

查看全文>>>

《今天怎样管学生》读后感

工作之后,看书只能是茶余饭后或者忙碌之余的插曲,能够腾出一大段时间出来静心看书简直是一种奢望。很怀念拿到喜爱的书不分昼夜地啃的阅读享受。于是,趁着假期,贪婪地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从事教育工作后,就一直想多看教育类的书籍,拿到《今天怎样管学生》这本好书后便爱不释手地读。我觉得《今天怎样管学生》不仅是工具性的教育类书籍,更是一本有思想价值的书。我从此书中收获的不仅是方法、技巧,还有一种态度、价值观。

首先,在书中我收获了一种态度,一种作为教师的专业态度。记得大学学教育学时,提到自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明确提出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什么是专业性?仅凭一纸聘书或在讲台上能教书吗?此书引起了我的思考。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仅仅因为你是教师学生就会尊重你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过去的师道尊严未必适用于现在的学生。

的确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去赢取顾客,为什么教师就不需要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去赢取学生。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必须凭借自己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去赢取学生的尊重。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就可以拥有特权,其实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更需要我们承担更大的责任,接受更专业的要求。

书中指出心平气和、心态积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广义的)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态度。反思自己为人师以来的工作,还是有做得未够专业的地方。态度决定一切,我想如果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心中有一个明确而且坚定的专业态度,那么,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就会做得更好。我们将不再会恶狠狠地训斥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将不会再对那些学不好的或者屡教不改的学生不耐烦。将不再会,我想教师以专业的态度管理学生,将会赢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爱戴。

当然,仅有态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方法和技巧。此书针对教师管理学生时经常碰到的问题,精选了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提供了数百个管学生的实用方法,涵盖了纪律管理、学生激励机制、师生互动与沟通、班会和日常班级活动、家校沟通和合作、家庭作业管理等几大方面。我通过阅读找到了一些适用于自己的方法。例如:

1、每个月和学生一起选定一个奖励重点,如9月份是课堂纪律,10月份是课堂准备,11月份是课间操,等等。通过奖励把班里存在的问题各个击破。

2、当学生违纪时,可以给予学生书面警告书,当学生表现有所改善时,他可

查看全文>>>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文/余艳艳

今年暑假我读了郑杰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受益非浅。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读完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理,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分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

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

这种带有

查看全文>>>

今天我是升旗读后感

黄蓓佳阿姨的作品,我已拜读过好几本了,可在我脑海里最深的还是她那本儿童作品《今天我是升旗手》。今天偶尔拾起这本书,令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震撼。 主人公肖晓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是一位勇敢、学习好、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可总也实现不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在快要小学毕业时,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圆了自己的旗手梦。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升旗,第一次升旗,旗手理所当然是班长,肖晓是副班长,没戏。四年级,肖晓在国旗知识竞赛中名列前茅,当升旗手没问题,可他倒霉,偏偏在升旗那天生病了,急性肺炎,错过了机会。五年级,肖晓聪明反被聪明误,别人摔了一跤,只蹭掉了一块皮,他却把人送进了医院,原来已定他是升旗手,肖晓说出实情,失去了升旗的机会。升入六年级后,肖晓意外捡到了一笔巨款,间接救了一条人命,因此获得了一次升旗的资格。他为此做了许多准备,还在家里反复练习升旗动作,花费了许多心血。可勇敢地站了起来他没有放弃做升旗手的愿望,加倍努力:团结班上所有的同学,林茜茜抢走了肖晓升旗的机会,肖晓不但不记恨她,还帮助冷漠的学习尖子的她,让她变得开朗活泼,帮助追星族祝小娜改掉追星的坏毛病,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擒偷猴贼,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冒险一个人去北京看升旗,在火车上,和怀娃、小狗孩孩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当他遇到困难时,从不屈服,总是笑脸相迎,他只有一个愿望,但他却能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坚持不懈,努力向上。 与肖晓相比,我们是多么的无能。他有理想,有愿望,会为此行动,而我们却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从来都是有始无终。他是说到做到,而我们却是嘴上说说,言行不一致,他是为了理想去奋斗,去付出,而我们却是有理想但又没有实际行动。 有一次奥数班的一位同学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而她又和我有过口角,就一直都在我耳边吹嘘,我烦了,怒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的,别烦了,要是我高兴的话我一天能拿十个奖,你信不?她和我打赌,只要我在下一次的比赛中得奖,她就和我道歉,而最后我却没有收到她的道歉,因为我根本没有去努力过,所以我没有成功收到她的道歉。 同学们,虽然肖晓的理想并不远大,但是他去努力,去奋斗了,我们也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

查看全文>>>

独立的今天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独立的今天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独立的今天读后感600字、独立的今天读后感800字、独立的今天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