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澳门史读后感 > 导航 >

澳门史读后感,2024澳门史读后感范文,澳门史读后感大全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一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动一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还有朱孝远老师,上他的课时总以为这是一个留洋归来,外语华丽,更多体现西方特质的颇一爱一碎碎念的男一方小老头儿。可是,一日读他那本【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时,不由大为改观。散文的笔触,诗化的语言,将历史研究这样严肃的学科写的那么唯美和高雅,温文尔雅之态鲜明地跃然于纸上,俨然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读到附录一【学史之

查看全文>>>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一)

这里要说说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两人的关系很复杂。他们是晚清那段历史的一个写照,有人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就没有晚清。此言并不为过。

鸿章的父亲是曾哥老朋友,因此鸿章24岁中进士的时候就拜在曾哥门下,然后偶尔去拜访一下讨论些扯淡问题拉近关系。6年后,曾哥被派往湖南一团一练,鸿章被派往安徽协助侍郎吕贤基一团一练。这几年两人没什么联系,光打仗了。此时,鸿章和侍郎吕贤基被太平军围在舒城,正好鸿章的老爹此时死了,死的很是时候也救了儿子一命,鸿章赶紧借机跑路,留下侍郎一个人留守,没多长时间就被破城自一杀了。

不久鸿章被安徽巡抚福济聘为幕僚,福济这哥们被太平军追着打,鸿章就说了:这么跑不行啊,要决战啊。福济就问能打赢吗?鸿章二话没说就说能赢,还写了军令状,福济看了看军令状,没错,按了手印均,就把军权叫给了鸿章:你去打吧。也不知道鸿章为什么这么有把握,不过从后来的战绩看,他绝对是在扯淡。他被打得比福济还惨,不但被追着打,老婆和儿子都被杀了,都被追到炕头上了,多牛一逼一的军事将领。后来他就到各处督抚去请战,人家一看鸿章来了就跑啊俱的,生怕沾上。后来他听说曾哥在江西督军,就想法设法写了信过去,好歹也是个脸熟啊。结果曾哥早忘了有这么个人了。后来还是曾哥的手下说了好话,主要意思是鸿章虽然原来干过些傻一逼一事,但是那是人家一宝贵的失败经验啊,失败是成功之母啊。最后曾哥让鸿章当了一个幕僚,掌管文书。但是这两人一性一格不和,主要是生活习惯不和。曾哥早睡早起,按时吃饭,所有人到齐了才开饭。鸿章呢?晚睡晚期,可是又不敢迟到,因为他不到曾哥不开饭。后来曾哥也急了,当着人跟鸿章说:我的地盘就讲诚信二字?扭头就走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不过鸿章批阅公文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时间长了,曾哥觉得鸿章这方面表现不错就表扬了几句,鸿章这才高兴的屁颠屁颠的。

一方面曾哥想磨炼他,而鸿章逐渐觉得自己挺牛一逼一,比老哥还牛一逼一。后来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第二次攻破了,朝廷任命曾哥为两江总督,其实没吊用,因为两江都在洪秀全手里。就像共产一党一任命你当美国加州州长一样,扯淡。鸿章借机劝曾哥建立水师。曾哥同意了让鸿章全权办理。等鸿章把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曾哥也满意,但是朝廷说,不行,别弄了。鸿章又只能当文书了。

后来,曾哥想把大本营建在安徽祁门,这里地势很低,像个锅底,鸿章又跳出来反对说

查看全文>>>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奋斗史》。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者最详实的纪录,一部坦诚的有益于后人的史无前例的传记。

富兰克林之所以写《奋斗史》,目的是为后代留下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他在1771年写了前三部分,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被迫停止写作,直到1789年才完成其他部分。1790年,已84岁高龄的富兰克林试图继续写他的传记,但刚写了一点便一病不起,从此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提笔,记事终止于1757年。因此《奋斗史》实际上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他轰轰烈烈的后半生,特别是那些最值得纪念、也最丰富多彩的经历都来不及提及。

富兰克林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许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他是《独立宣言》草拟者,他是电荷理论的提出者,他是新式火炉的发明者,他是《穷查理年鉴》的作者,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他是热心公益的出版商,等等。他有许多荣誉和头衔,但是他只钟爱一个身份,那就是他墓碑上刻着的印刷工富兰克林。《奋斗史》体现了他做人谦逊的风格,书中没有说教,没有板着面孔训人的口吻,而是以最坦诚、最直率的方式回顾他从贫穷到富有,从自私到无私,从无知到睿智,从平凡到日趋完美的过程,对他所犯下的错误毫不回避,对其成功的经验也绝无保留。因此,富兰克林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凡人,是可以接近,可以理解,可以效仿的人。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伟大心灵的对话。虽然,《奋斗史》年代久远且地域隔离,但是它仍然带给我许多启示。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奋斗史》中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道德计划。虽然它在《奋斗史》中仅占一章,但是它却在整部书中熠熠生辉。富兰克林是人类史上少有的道德趋于完美的人,但是他却从未炫耀,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美好品质,然后保持着这种别人不愿,或者是不屑保持的品质。如果说知识和能力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道德是一种更大的力量和成功的源泉。如果要对他的成功追本溯源的话,我想最重要的是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做事勤勉。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勤勉必将与之为伴。富兰克林十四岁开始练习写作,十五岁开始投稿,他自学论辩、几何、游泳等知识,他27岁开始学习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他38岁开始电学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他的勤勉为其赢得了人生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并不是都能实现,究其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缺少勤勉,缺少为梦想而全身心努力的精神。《奋斗史》不会创造梦想,但是

查看全文>>>

  《道教史》读后感1000字

  从历史上来看,道家是在哲学上的概念,道教追求的则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仙术。神仙故事起源于春秋之前,而在春秋之后“道”就被附上了玄学的意义,而且在战国时代专门有神仙家。这些神仙家把传说故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山海经》和《楚辞》中够有反映。古代的神仙体系渐渐完善。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为道教准备了思想依据。而道教的思想应该说是分裂于道家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论,思想,组织。在中国的古代也起着一定了推动或是阻碍作用。在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儒家学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是君主专制,中国的皇帝都做着“万岁”的美梦,求长生,求享受,这也是给研究长生之术和神仙之术的道教一个机会。

  说起道教,就不得不说宗教。宗教的历史起点似乎不是很明确,但是远古万物总是有灵气的。慢慢得就产生了巫师这一职业。对于外国的传教士来说,这一职业是阻碍他们传播天主教或是基督教。而要控制政权就得通过思想传播来鼓动人们,宗教侵略也就是主要手段之一。道教的思想中有玄想的部分,而其他宗教如墨家,阴阳家等也汇入其中。

  道家思想的起源不如儒家和墨家早,但在战国末年,《老子》的思想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人称“黄老之术”。这也是因为老子学说和阴阳学说混合起来的原因,阴阳家推崇的是黄帝,由于与道家的思想有相一致的地方,黄帝也成了道家推崇的人物。然而至今都有人他提出疑问,到底又没有老子这个人?有人认为是老莱子,有的说是周太史儋,而最让人信服的是老聃这一说法。

《道德经》又称《老子》为老子所著。《老子》一书对人生的阐述较为详实。它主张的是一种尚古主义,对于君主的管理,其认为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理天下,既要做到无为,又要做到有形。到底是要无所作为呢?还是任其发展,束手旁观?老子的观念给人感觉即使矛盾又是合理,所以,一切就感觉超乎现象,混混沌沌。在古代,在君主统治的时代,既要超脱制度,甩掉制 查看全文>>>

有一个民族,它以智慧著称。然而就是这个为世界贡献了《圣经》、《十诫》,贡献了马克思、爱因斯坦、斯诺、毕加索等伟大人物,当代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商业巨头的优秀民族为什么曾经惨遭灭绝,并一直受到世界的排挤?零落分散在世界各处的子民为什么依然能够团结如初,卓尔不凡的屹立于世?神奇的犹太民族勾起了我无穷的探索欲望。 向书寻找答案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就象一位睿智的朋友,他纵横天下、融汇古今,将犹太民族的历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从巴比伦之囚算起,到五百年之后的罗马人大屠城,再到两千年之后的以希特勒为首的世界性大屠杀,犹太人为回归故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战后发现的一名犹太被囚者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悲剧,一个对德国人怀有刻骨仇恨的民族,只有为敌人的胜利效劳才能使自己免于灭亡,而这种胜利正意味着在欧洲甚至全世界灭绝了这个民族。事实正是这样,以色列彻底的亡国了,但这样一次亡国的经历不但没有击垮这个民族,恰恰相反,这反倒成了它浴火重生的一次奇迹般的契机: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秘密开展纳粹禁止的教学活动,最终用辉煌的科学、艺术成就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犹太人对主权深切的渴望、对上帝忠贞的信仰、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是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够理解的,而这早已化为了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呐喊! 每一个犹太人,无论身在何处,当他向上帝祷告的时候,都一定会面朝耶路撒冷!因为之前所有的苦难与复活都已化成了经久不衰的朝圣的理由! 感谢这部《犹太史》,让我对犹太民族的精髓、对人类要怎样才能更加坚定繁荣的走下去有了更深的领悟。是的,每一本好书都闪耀着思想与 智慧的光芒,都能够给你你想要的最完美的答案。 与书结友,受益无穷。

查看全文>>>

在以前中国有七处地方被强掠去,其中香港和澳门就是其中两处,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3月奋笔写出《七子之歌》,他把七处地方比喻成祖国的七个儿子。

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在1842年把香港岛让给了英国,1860年又将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1898年新界也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从16世纪中叶开始,葡萄牙人也开始盘踞澳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澳门被葡萄人实行了殖民统治。

随着改革开放邓小平开始想收回香港和澳门,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第二次访问的时候定下了1997年将收回香港。双方都非常高兴签定了合约。在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五州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人雪洗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澳门也回归祖国近十年。港人治港,澳门治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都是因一国两制而生,因一国两制而长,也必然因一国两治而富,因一国两制而强。实实在在的历史有效而令人信服验证了一个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模式。

在以前中国有七处地方被强掠去,其中香港和澳门就是其中两处,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3月奋笔写出《七子之歌》,他把七处地方比喻成祖国的七个儿子。

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在1842年把香港岛让给了英国,1860年又将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1898年新界也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从16世纪中叶开始,葡萄牙人也开始盘踞澳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澳门被葡萄人实行了殖民统治。

随着改革开放邓小平开始想收回香港和澳门,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第二次访问的时候定下了1997年将收回香港。双方都非常高兴签定了合约。在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五州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人雪洗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如今

查看全文>>>

最近看了些资料,很喜欢胡适先生,便想要去阅读他的著作,《白话文学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前看过《建党伟业》,里面的胡适真的很亮眼,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模样也十分俊朗。说起话来不疾不徐有理有据,即使在很激烈的争辩或是面对学生的诘问时,依旧淡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自是一种风流姿态,让人有一种清风拂过的舒适感。

对于影片中这个形象记忆尤为深刻,也不知道和他本人的形象有没有什么不同。

有几件关于他的轶事让人记忆深刻。清华大学曾出过对联考题,用孙悟空去对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之,还曾引发争论。还有以前流传的胡适之打牌的段子,有网友在翻阅资料后说其实没有段子里这么夸张,打牌只是在闲暇时候偶尔用作消遣而已。

想必胡适先生还是很醉心学术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著作。本书与《中国哲学史大纲》,这两本书都只有上卷,故而被黄侃调侃为著作监,写作总是绝后。

能够青史留名的人一般都有其独到之处的,不过像胡适先生轶事这么多也是比较有趣的。

这本书只有两编,一是唐以前,二是唐朝(上),是由他最开始做的讲义拓展补充起来用于出版的。做文学评论还是要学术型的人来做的,要有对中国文学全方位、精确的掌握才好作出这样的作品,统筹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经久不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价值。

民国时期文人一般都是有真才华的,读书门槛高的年代能读书本就是天之骄子,能读得好更是苦心钻研,诸多成就加身。做这本书理顺白话文学史,也好推广白话文的使用,这也是胡适先生当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所想表达的,是《新青年》所追求的。在那个大家都在苦苦求索救国之法的时代,五四运动是成功的,《新青年》作为喉结传播其思想,功不可没。

说回本书,对于这种文学评论类的书籍我只能看看,因为水平太低阅读量太小,大多数提到的东西我都没有认真读过,不能做出评论。我觉得这本书看起来完全不像百年前的作品,遣词造句和现在基本相同,不能确定是不是我看的这个版本经过了后人的删改和通假字纠正。

比起现在的一些关于文学评论的作品,我还是更推崇这本书。今人的作品肯定也会有能流芳百世的,但我做不到慧眼识珠,不能够分辨出来。

本书只讲到白话诗歌,从屈原到元白,从战国到中唐,那么长的时间文章可能还不是那么通俗易懂,但是诗歌在不用典的情况下很多都是平易自然趋于口语的。

胡适先生认为唐以前三百年是一切韵文与散文的骈偶化的时代,但陶潜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

查看全文>>>

《辽史》读后感

文/林梦雪

唐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但此时的北部游牧民族地区却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在耶律阿保机领导下崛起的契丹。

阿保机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契丹族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之际,阶级社会的出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阿保机适应历史需要,排除种种干扰,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契丹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智勇如阿保机者,也不能避免死后儿子们的权利争夺。中原民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

阿保机与述律后有三子:长子也是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但阿保机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按照中原政权的继承制度,应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便是实至名归的。难道耶律德光也效仿唐太宗制造了玄武门之变,从而夺取了其兄太子耶律倍的皇位?

带着疑惑,我去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最后终于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传奇》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四:

其一是契丹族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我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契丹族相对于中原政权比较落后,处于奴隶社会的契丹,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导致了耶律倍在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中原政权中皇太子所具备的优势。

其二是述律后对次子耶律德光的偏爱,这也是导致耶律倍没有继承皇位的直接原因。在阿保机死后,述律后成为了契丹族的直接掌权人。因此,没有述律后支持的太子耶律倍自然就占据了下风。

其三是太子耶律倍当时已经远离了中央政权,而耶律德光则不然。在攻打渤海国时,太子耶律倍有功。因此,在攻下渤海国之后,太子被封为东丹王,管理渤海国事务。耶律德光则继续四处征战,胜仗连连。因此,耶律德光更受中央官员的拥戴,掌握中央军权。

其四则可以说是耶律倍生不逢时。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看,耶律倍都处于下风。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其实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耶律倍足智多谋,耶律德光军事才能出众。这或许分不出胜负,但如果放在处于崛起时期、四处征战的契丹里面,优劣就可一眼看出。此时的契丹,更需要的是耶律德光。如果此时的契丹处于和平时期的话,事情完全是有转机的。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最后,我要说的是,虽然耶律倍在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留下了不少遗恨。但耶律德光孙子之后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不知道耶律倍知道这一趣事之后,他的遗憾和失意会不会减

查看全文>>>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一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获益良多。

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要再看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二、第二,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话,读读无害,我个人认为他这种写法是非常有想法的。我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

三、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必须要把导论读明白,导论没读懂的话,下面两卷读起来不是很顺畅,所以我读了两遍才开始正文的阅读。

四、葛的这套书有千页之多,所以必须要弄清楚他的写作思路。看目录会发现,他分两卷,把唐代前后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这之下又进行了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百家争鸣,比如新儒学,比如佛学等等,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理解,不然就可能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五、读的时候会发现,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全是用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用总分结构来写的。它一章一节一段都有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它的开始段、开始句,后面的全是围绕这个主旨来写的,所以,当你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后,也就是看懂第一句话后,后面的那些围绕主旨的阐释性的话语就可以跳过去直接看后面的,这样,一段弄清楚了,一节的主干也就抓住了,一章的内容也就把握了。这本书每一节都至少有二十多页,完完整整地去看一节的话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要把整书看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六、思想史是一个承上启下而且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看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就是看到某一段的时间把它与它之前的思想联系起来作个比较,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能促进你对思想史的理解。

七、这本书里通常是用年代而不是朝代来标记时间的,所以最好把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写在书的首页或者尾页,作为一个工具。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范文二

1895年,既在

查看全文>>>

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敢以写作长篇史诗为文学抱负,更不是每个作家都能以完成煌煌巨著为此生作结。陕西作家群却不乏胸怀如此大志的作家,黄土作家群更是集结了一批发愤著书、至死不渝的作家。这种追求与气度,当首推柳青为写完《创业史》而洒下的汗、为写不完《创业史》而流下的泪。而同样以农村乡土为写作资源、以现实主义为写作手法的陕西作家王汶石,处在与柳青相近的年代、相似的环境,占据他创作主体的却是中、短篇小说,长篇仅有二十余万字的小说《黑凤》(1963 年)出版。以此对比,用这种追求与气度浇灌日常写作并且结出硕果,黄土文学流派成员何止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与耐力。

诚如众多文学评论者所概括的那样,作家前期的中、短篇及至小型长篇创作,往往都是在做后期长篇巨制的铺垫工作。柳青本人对此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作家所有的作品,从广义上来说,都是为他后来的作品做准备——思想上的准备,艺术上的准备。”

从不曾离开过“生活的学校”、并不断进修于“政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中,彼时柳青对于《创业史》的构思可谓“蓄谋已久”——包括由生活过程中作者自己思想感情发生变化和创作过程中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变化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完整的构思过程,因此他做出了分四部写的长远规划。在认定作品的主题越单纯越好的基础上,柳青将前两部的主题设定为农民如何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而将后两部的主题预定为农民如何习惯公有制、捍卫公有制,前后一致围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正如柳青所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一个作家的考验:不单单在考验他劳动的坚韧性,也在考验他的生活基础、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而柳青的经验就是自我克制与忍耐,还有坚持工作。正是以每日反复锤炼、不过千八百字的谨严态度,柳青硬是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创业史》第一部(初稿),又用十余年的精力改定了十二万字的《创业史》第二部的上卷,后在《延河》连载了下卷的前四章。作品前后四部,笔触所聚焦的下堡村已从几个互助生产组发展到一个初级合作社,再将出现另一初级社作为竞争对象,而后二合一联合为高级合作社。这一变迁历程,从个体层面来讲,涉及人们思想的、感情的变化过渡;从整体局面而言,也遍及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变化过程。这不能不说具备史诗的品格——为了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揭示新旧事物的矛盾、反映新旧力量的斗争,以新事物获得肯定从而否定旧事物、新力量获得胜利

查看全文>>>

澳门史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澳门史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澳门史读后感600字、2024澳门史读后感范文、澳门史读后感800字、澳门史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