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步履不停》读后感 > 导航 >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1】

看完,竟然泪水模糊了眼。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衰老,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而死亡,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衰老和死亡都是不可逆转的。

小说以缓缓的笔调叙述着主人公和父母在一起的两天中的所思、所感、所想,看似作者对父母的不耐烦,却字字句句体现了主人公的后悔和遗憾。

早逝的大哥是藏在母亲心中无法释怀的痛,这种痛,就连作为老二的小良也不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不是母亲,他体会不到母亲的痛。而这些痛也只能用“恨”来转稼。我感觉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没有人可以恨的话,就只能自己承受痛苦了。

所以让那个用儿子生命换来生命的人,承受一天的不自在和不安,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母亲为此失去了最爱的儿子。

其实小良是深爱自己的父母的,文中几次提到答应陪父亲去看一次足球,却没能如父所愿,没有让母亲坐上儿子买的车,这成了父母去世后,主人公后悔不止的原因。

所以趁父母还在,好好陪陪父母,陪他们说说话,散散步,吃吃饭,看看电视,有一句话,不仅对于恋爱中的人适合,对于渐渐老去的父母更是适合,那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不要光顾着自己的自由与舒适,不要嫌母亲唠叨,不要嫌父亲越来越孩子气,年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孩子的爱和关心!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2】

人生总有一些来不及,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普通平常家庭的细枝末节,有温暖,有感动,有嫌弃,也有不甘心。可就是这种混合着各种味道的爱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年少轻狂时,我们不理解父母,感觉家是束缚,我们期待着羽翼丰满有一天能飞出这个牢笼,可是当有一天我们真正长大时,看着父母鬓角多出的银丝,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身体,我们的心酸以及没有好好陪伴父母的悔恨都已经来不及。龙应台曾经说,父母与子女关系一场,不过是在人生的旅途上 ,你望着她的背影越来越远,而她告诉你不必追。我的父母和纯良的.父母一样,整天互相吵吵闹闹,有时候我想,这么不相同的两个人是这么样生活了这么多年,可能其中的更多是忍耐吧。我和纯良好多相似又不相似,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父辈,而我的出生打破了父亲想要男孩的愿望。我记得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想要将我送人,小时候悲惨的童年经历一直让我特别敏感,自卑。我努力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努力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好女儿。可是再怎么努力,感觉和他们还是有着无形的隔阂,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爱我,因为我知道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无私,可以拿生命保护我的人,但是还是感觉差点啥。或许有一天,我成为父母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她们隐藏下那涓涓细流的爱,感受她们生活的无奈和心酸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3】

人生,有许多的来不及……这是主人公的觉悟,也是作者给我们的提醒。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因从小就被家人和其他人拿来和自己优秀的哥哥作比较,导致心理就不舒服,同一家学校学习,压力也大,家人的,老师的,自己的;种种原因让他选择了一条不怎么被人看好的路,让人觉得男主人公可怜的是,他选择画画,居然是因为只有这一点比哥哥好,这,真的是拿自己的人生来任性。如果接下来是哥哥的顺顺利利和弟弟的不相牵连,这个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可结果确是:哥哥为了救起溺水儿童而英勇牺牲了,家里失去了唯一骄傲的接班人和希望,主人公也没什么对手了。就是这样,主人公才慢慢发现父母亲的老去,父母亲的伤心和自己的力不从心。从以前的不打电话,不怎么回家,也不怎么喜欢和父母亲说话,发展到一年固定什么时候回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出去散步,这些,对主人公来说,是艰难的,是要跨越心里的那一道坎的,慢慢的懂得……也意味着慢慢的失去……

没有和父母亲一起居住,洗手间已装上了扶手,父母亲什么时候摔跤了……都是后来才知道的。父母亲陪我们长大,而我们却不能陪他们慢慢变老,是人性?还是无奈?从懂事开始,慢慢就懂得要多陪陪家里人,心,总是想出去闯的……趁年轻,闯几年,就要懂得回家了,因为,他们在等着你……

愿我们都来得及,别错过了父母亲“返老还童”的过程,耐心点……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4】

最早接触是枝裕和,就是这部同名电影。一贯的胶片风格为故事抹上怀旧的色彩,夏日高温直射下变形的公路,透过层叠的树叶罅隙投下的光斑,老式庭院里玩耍的孩童,细琐中一切都这么温柔,温柔而又克制。

电影或者是书其实只是叙述了40岁的良多带着二婚的妻儿回老家的一天。大概每个非独生子女家庭都会面临父母没法做到对每个孩子都绝对公平这样的问题吧,在三个孩子的传统家庭中,良多是相对受冷落的一个。备受期待的大哥因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牺牲而成为父母心中永远的痛,更成为良多心中过不去的坎。

活着的人是永远无法跟逝去的人比的。

东方传统家庭的含蓄使得整个家别别扭扭。

而父母的老去并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子女刹那之间的发现。良多是什么时候发现父母不再是当初那个权威的存在的呢?大概是从他发现洗手间装上了防摔倒的扶手开始的吧。整本书记忆最深的是一直由父亲看诊的邻居突然发病,而父亲只能等待救护人员到来,被晾在一边不知所措。我们一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我们又花了多少心思去关怀他们呢?

等到后知后觉的良多终于明白了父母,谅解了父母,却早已来不及了。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5】

记得第一次看到“步履不停”这个词,是淘宝一家卖的很好的女装店铺,当时想店主也太文艺了,难怪衣服也会卖的这么好。今天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书名啊,抱着读读看的心理,翻开第一页,结果第二第三,一口气地读了下来。

一篇纪念父母题材的小说,跟很多这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除了写父母的优点,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琐碎小事写父母的缺点,父亲的霸道暴躁母亲的挑剔虚伪,作者也不回避自己对父母的那种厌烦情绪,但字里行间又充满温情,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人也是,我们不能接受别人身上的缺点,但也迷恋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点,爱与恨总是很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比如自己有时候打电话听着母亲唠叨些没用的小事,用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干涉别人的生活,总是不自觉的恼火。但一听到母亲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心疼,总是想去多赚点钱给母亲一个好的安逸不会因为金钱而操心晚年生活。也许这就是肯在骨子里的一种叫亲情的东西吧。

很多感情只有在彻底失去了才会懂,所以才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莫及,或许人生总会有些费尽力气也无法挽回的错过。我们看着别人犯错后忏悔,还是走在同样的道路上。我失去了父母,而我又变成了父亲,在这一代接替一代的延续中,生命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6】

人生总有一些来不及,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普通平常家庭的细枝末节,有温暖,有感动,有嫌弃,也有不甘心。可就是这种混合着各种味道的爱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年少轻狂时,我们不理解父母,感觉家是束缚,我们期待着羽翼丰满有一天能飞出这个牢笼,可是当有一天我们真正长大时,看着父母鬓角多出的银丝,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身体,我们的心酸以及没有好好陪伴父母的悔恨都已经来不及。龙应台曾经说,父母与子女关系一场,不过是在人生的旅途上 ,你望着她的背影越来越远,而她告诉你不必追。我的父母和纯良的父母一样,整天互相吵吵闹闹,有时候我想,这么不相同的两个人是这么样生活了这么多年,可能其中的更多是忍耐吧。我和纯良好多相似又不相似,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父辈,而我的出生打破了父亲想要男孩的愿望。我记得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想要将我送人,小时候悲惨的童年经历一直让我特别敏感,自卑。我努力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努力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好女儿。可是再怎么努力,感觉和他们还是有着无形的隔阂,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爱我,因为我知道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无私,可以拿生命保护我的人,但是还是感觉差点啥。或许有一天,我成为父母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她们隐藏下那涓涓细流的爱,感受她们生活的无奈和心酸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7】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莫名想到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真像啊,后悔、愧疚以及怀念。相处时的不耐、矛盾、小心眼,经过时间沉淀后显得如此混账和可笑。原来人们都是在失去后才开始成长的。

这是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吗?不是的,没有那么简单。过世大哥的忌日将一家人聚到一起,现实的逼仄,沉重的回忆,别扭的父子关系,这场悼念对于男主角而言只是一场过于形式的茶话会。可以看到,一家人的形象十分鲜明,不像是情景喜剧里面那样的欢乐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私心和不讨喜的一面。只是普通人而已。正是这份普通让读者默然,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些。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童年经历、对亲人的怨怼、嫉妒和依赖,这种别扭的关系与血缘连在一起,斩不断也解不开。所以,要把一切都说开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相处,说错了就立马指出,做错了即刻纠正,无话不说,无话不可说?既然是一家人,坦诚相待不是很正常吗?大错特错!不要低估了人性。自私、傲慢、懒惰,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做错事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何逃避这不是很正常吗?希望集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不愿与他人共享这并不奇怪吧?父母偏心更优秀的孩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所以,人类不是那种可以完全相互理解的生物。该抱怨的就去抱怨,想后悔就去后悔,享受温馨和欢愉,接收歉意与和解,这才是家庭,正常的、不完美的普通家庭。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你成长,那些琐碎的回忆成就了你,即使你不认同现在的自己。

步履不停是这本书的主题,说得很对啊,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前走,伤心时生活也不会暂停一秒让你歇息。我们都走的太快太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去和解,于是误会和矛盾悄悄地随我们同行,直到因果消散、尘埃落定,才开始后悔、怀念。想想真是矫情,明明做错了却不肯承认、后悔了却不愿弥补,待到时间将彼此冲散,一切只如初见。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8】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拥有的错过的都是人生的财富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是枝裕和的书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仿佛像是过了大半辈子后往前翻人生阅历一样,淡淡的,过去了,但对于过去的事又很深的感情,未过去,时光消逝又到了我这个轮回,人生路步履不停,无法停止。对家的感情对父母的思念对自己的责备以及对过去的追念。

记得看《我家那闺女》的时候,高亚麟老师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父母是死神和自己之间的一道墙。”父母在时,尽管嫌弃父母的唠叨,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但其实在心里还是觉得还有父母我还是个孩子,而当父母不在时,真的就剩自己了,没了那么多年的依靠,只能靠自己,死神好像也离自己不远了,所以这时才更能体会到父母的唠叨是多么怀念,父母对自己的重要。人生路漫漫,从生到离开,人生的每个阶段,年纪都在不断增长,经历过的事情越来越多,而父母永远都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地方。时间从不会停止走,我们能做的就是我们应该珍惜还有父母的时候,不管怎么样,在时多陪伴,足矣。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9】

看到最后泣不成声,短时间内再也不想看这样的书了。

我们都知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事实上却往往反复经历着许多“来不及”,许多“悔当初”,许多“擦肩而过”……笔者用简单细腻的文字,婉婉道来那些我们内心深处不敢面对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每天日出日落并未改变,而我们却总在改变着,日复一日发现离我们想要的自己越来越遥远。我们又能改变什么呢,生命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花开花落中准瞬而逝啊……我们各自失去的人和事,回忆和情感,谁说不是最沉重的呢?

20xx又要终结了,这一年我们整个人类都失去的太多太多。《人间失格》中太宰治说,身而为人,我很抱歉。而正是人世间这些凡俗的琐事和情感牵绊让他“尽管我对人类满腹恐惧,但却怎么也没法对人类死心”。

20xx,愿我们每个人平安顺遂,至少认真的活着吧。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10】

我想要寻求一份平静,在人楼空的出租房里,对面的灯光全部暗掉,听不见任何一个人的声音,只剩下夏天的蝉叫,此刻我是多么怀念曾经被我嫌弃的楼上黑人聚会,我知道我开始烦躁了,我看到了《步履不停》,我知道它一定是一部清淡与素雅的片子,我祈求它触动我的思绪,把我拉回最平实的感动,有些复杂,我有几点想说。

1、影片一开始就是生活在小镇上的父母等候在东京的儿子一家回来吃饭,女儿和母亲聊着家常,儿子与妻子和小孩三人在列车途中,这一切都像极了《东京物语》。

2、前面说到像《东京物语》,但东京物语的的确确有一种缓慢柔和的生活流动感,而《步履不停》更像在设计问题和化解问题,导演似乎想要做出一种淡淡的温暖,又将生活流动包装着这些问题。

3、影片通过老式家庭的样板性人物构造了这些问题。传统固执脾气执拗的爸爸(但其实有些小孩子气)、看似客气和蔼其实内心有许多心结的妈妈、一个十分能说又很实际的女儿、死的大儿子、父亲与二儿子的矛盾、二儿子妻子寡妇的身份融入到大家庭中,可以说矛盾重重。影片前半部分我没太大感觉,可能是看了《东京物语》再看这个片子多少有些设计的痕迹,有了典型人物和事件却少了些平实的细节。

4、我有两个触动的地方。一是是枝裕和偏爱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这部片子中最暧昧的存在,他的眼神灵活,他置身在这个大家庭之外来看待整个局面,同时又从属于这个家庭。我看到了人和人的缘分,我能感觉到爷爷其实是喜欢他,他其实也喜欢爷爷,这是一种缘分的奇妙。奶奶却始终是把他当做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对待。爷爷却是把他当做一个可爱的小孩对待。是枝裕和对待孩子的偏爱,让他对严肃、深刻的事情不以为然的嗤嗤的笑,让他用最直接的感受面对身边人的复杂。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一家人在吃晚饭的时候,奶奶找到她买的唱片放出声音来,原本尴尬的氛围多少有些缓和,我看到了人在面对美好的音乐时和自己想维持面子的挣扎,我看到了美好的力量。

5、我觉得人在降低自己个人欲望满足整个家庭的和谐有序时多少回使自己内心变得黑暗,那些无法满足的东西一天天的累积总会表现在对其它事物的憎恨上。片中的奶奶就是如此。

5、再次,音乐很美好,这是一部好片子的前提,节奏也是好的。

6、我好希望自己生活在临海的小镇,2层楼房错落有致的安插在各个地方,有些蜿蜒的山路,有许多不高的树木,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每天慢慢的做些喜欢的菜。

7、爷爷应该是有外遇的吧。片子的开始也太直接了吧。

8、分享一句台词:你爸爸在你里面,你的一半是他制造的,另一半是从我这里来的。那RYO呢?RYO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慢慢的,确定的。

9、这依旧是一部美好的电影,我喜欢他的名字。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11】

亲情啊,真的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也不能简简单单的自以为是啊。

在小时候,良多受到父母关注很少,父母老是用哥哥来对比,父亲不爱表达,脾气暴躁,母亲给哥哥姐姐爱更多……少年的良多遭遇了原生家庭的伤害,导致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家庭相处,永远觉得融不进去的充满隔阂感。

明明小时候也那么期待成为身为医生伟大的父亲啊,明明小时候也会把花给母亲看啊,明明小时候那么别扭的仅仅是想让父母注意到自己啊。什么时候就改变了呢?

借由在哥哥忌日这天家庭的相处,描写了一个絮絮叨叨时常交代孩子要看牙医的母亲,(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虽然没有良多期待的爱,但在日常中,仍然有关心)描写了不善言辞传统固执的父亲,插叙了后来几年父母的离去。最终还是想表明,亲情是一生的牵绊。

我想:也许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可以选择放下,可能他们不是称职的父母亲,但你可以当一个合格的孩子。这是你的新生,是你重新接纳一个有缺陷的自己。

《步履不停》读后感范文【篇12】

看到1/3的时候,我和老大一起走在往地铁站的路上,我跟他说我正在看他推荐的这本书。他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暂时没什么感觉,节奏很慢,什么也没看出来。他说看到后面就转折了,日本的小说节奏总是这么慢。

最开始看男主也蛮可怜,父母总是念想着已经死去的优秀的大哥,却对活着的自己既讽刺又不上心。于是我开始幻想转折是父母终于放下了死去的哥哥开始看到了他。没想到剧情没有转折,是我的心态会转折。

这样的场景搬到每个人身上都适用吧。做为儿女总希望随着时间的`变化父母会按着我们期待的想法对待我们,总是幻想着自己扬眉吐气的一天。然而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彼此的想法都不会变,改变的只有我们失去了他们这一件事。

无论有多少的矛盾,还是要珍惜眼前。

外婆走的时候那段时间妈妈每天都在家里哭,一直说我已经没有爸爸了,现在也没有妈妈了...每次连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一方面想到自己的妈妈已经步入中年,还是会脆弱得像个想要妈妈在乎的小孩;另一方面想到若干年后的我也要经历这些,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妈妈对外婆已经照顾得很上心了,外婆活着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妈妈变成这样,我也许也没办法做到形影不离。然而即使她付出了那么多,依然是满满的后悔...

我对父母也有很多芥蒂,父母对我的选择也不全赞同,所以现在的我还是选择了远离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矛盾的悲哀。看完这本书也忍不住一直在哭,却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