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读悲惨世界有感范文 > 导航 > 优秀!读《悲惨世界》有感作文范例3篇

读悲惨世界有感范文

优秀!读《悲惨世界》有感作文范例3篇。

读《悲惨世界》有感作文【篇一】

今天,我读了妈妈给我买的《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国人。我看完后回想一下,故事的内容、情节都十分感人,催人泪下。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

“奉献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现。”在这句话里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现就是奉献,无私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就好像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断的付出他们的爱。在这书中我看到了冉阿让的奉献精神。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读《悲惨世界》有感作文【篇二】

《悲惨世界》是19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维克多·雨果留下的一部传世著作,他创造的《悲惨世界》描写了法兰西大革命前社会上各级人的注定的命运,穷人死,富商活的社会局面,反应了19世纪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奴役的下层劳动人民真实生活。歌颂了当时像好心的冉阿让、慈祥的卞福汝主教、可怜的芳汀、善良纯洁的珂赛特、勇敢聪明的马吕斯、知恩图报的彭眉胥这样的人,也鞭策了固守法律的沙威、贪得无厌的德纳第一家人。

《悲惨世界》以主角冉阿让的经历作为线索来写的:冉阿让一家非常穷,一年冬天冉阿让实在无法赚钱了,所以家中没有饭吃,但冉阿让因为不忍心看着弟弟挨饿,于是便去面包店去偷了一块面包给弟弟吃,但没想到被发现了,从而被抓了起来,期间因为他十分惦记家中的情况企图越狱回家,照顾弟弟,但是他非常的不幸,越了四次狱全部被抓了回来,结果一呆就是19年,当他出狱后,却面临着没有人接待他,都十分怕他、畏惧他的情况。直到他找到了卞福汝主教,卞福汝主教留他吃过晚餐,并且拿出银餐具来招待他,但是冉阿让趁着卞福汝主教睡着偷走了餐具,但被发现了,可是主教原谅了他,从此冉阿让便帮助人们,还当上了市长,但是好景不长,沙威揭发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他又一次入狱了,他被戴上了终身囚禁的红帽子,在船上他救了一名海员,自己却被海水淹没,所幸他没有死,他又在法兰西大革命上出现了,在法兰西大革命的战场上他英勇地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和敌人斗智斗勇,帮助那些在苦难生活中的老百姓。

《悲惨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巨著就是因为它反映的社会现实是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所以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上学会关心他人,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

读《悲惨世界》有感作文【篇三】

这本事原名叫《苦难》,后来雨果被流放在盖纳西岛,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写完了,1861年写完,和出版商拉克鲁瓦签订合约,最后获得很大的成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芳汀把孩子放在德纳第那,但他以孩子生病接口老让芳汀寄钱,但孩子穿得破破烂烂,吃都吃不饱,最后德纳第的孩子死的死,走的走,他也落魄了;而冉阿让就不同了,在他被沙威追捕时,受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帮助,如割风老伯帮助他逃走,因为他救过割风老伯。

一个人他强,不是权力,不是财力,而是精神,精神所大,才是强者,而冉阿让他精神力量非常大,是一直追捕他的探长沙威精神出轨,选这里自杀。

FwR816.COm小编推荐

看悲惨世界有感精选6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看悲惨世界有感精选6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看悲惨世界有感(篇1)

这本书以冉阿让刚刚出狱的情景为开头,讲述了法国_前夕人们的痛苦。冉阿让坐了十九年的牢,其中企图越狱的四次,就占了十四年!他因为用石头砸破了面包店的玻璃,拿走了一个面包而被判刑五年。当刑满释放时,他已经是个中年人了。而他当初拿走面包,只是为了让姐姐和她的两个孩子不再挨饿!

冉阿让的罪行只代表过去,但人们还是对他冷嘲热讽,即使是好意也常常被人们误解。他救了一位名叫割风的老人,却暴露了真实身份——他撑起了马车,让老人能从车轮底下脱身,而警探沙威知道,只有被称为“千斤顶”的冉阿让才能撑起马车。他结识了一位穷苦的妇女芳汀,!她为了维持生活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了阴险、恶毒的唐纳迪夫妇家。可是唐纳迪妈妈却把她当奴隶,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吃饱穿暖整天玩我一读到这儿,就有一种冲动——把珂赛特带回自己家。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我憎恨它,亦想除掉它。可是,社会的文明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我号召大家做一个正直的人,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事物,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看悲惨世界有感(篇2)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辉圣洁的灵魂,回想他一生走过的坎坷艰苦,不得不赞叹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走投无路的他,遇上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发展成了受人尊重的马德兰市长,他不忘教主的仁慈与善良,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冉阿让的遭遇,不正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体现吗?不正好揭露了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吗?当今的世界,当下的中国,又将如何应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我不经发出这样的疑问。纵谈社会,我的脑海里不经浮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正是这其中的最好答复吗?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正是冉阿让所追求的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正是做人的基本吗?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面对多元化的现实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的生动局面,共同推进我们祖国前进的风帆。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是国家希望之所在,责任之所在。青年人的价值观就是未来国家的价值观。而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把个人追求与价值观融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拥有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做到真正立足于社会实践,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完美的展现出来。

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的穷苦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唯利是图的小人?何尝没有像教主一样博爱的人?也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过从善的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个时代的追求与信仰。

雨果走了,却给世界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他的思想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与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做出了一份贡献。

看悲惨世界有感(篇3)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悲惨世界》这部世界名著吧,这就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又一部著作。看着书名,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以悲剧为主的文学著作。主人公冉阿让因饥饿过度损坏了面包店的玻璃偷了两块面包,他的悲剧就由此产生,被判五年苦役。在这几年间,冉阿让尝试着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出狱后的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帮助他,就这样,冉阿让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让他从今后的遭遇中从一个犯人摇身变成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一位富人,但终究还是躲避不了罪犯的事实,警察一直在追捕他,他也不得隐姓埋名。他还帮助一位小女孩长大成人,但始终没有逃过悲惨的命运,最后病死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很悲愤。在黑暗的社会中,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那他的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又有谁看得到!他凭借着他那颗自强不息,刚硬如铁的心走过了一切的风风雨雨,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悲惨世界》不是说世界的不公平和悲伤,而是赞颂那些和悲剧相斗争的人们,赞颂他们的心!是的,人生中总会有悲剧。冉阿让遭遇这些事情时,坦然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被那些小问题打倒呢,只有向冉阿让学习,那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看悲惨世界有感(篇4)

今天,我读了妈妈给我买的《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国人。我看完后回想一下,故事的内容、情节都十分感人,催人泪下。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

“奉献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现。”在这句话里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现就是奉献,无私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就好像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断的付出他们的爱。在这书中我看到了冉阿让的奉献精神。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看悲惨世界有感(篇5)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听过这句话吗?最初,我对这句话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我看了《悲惨世界》这一本书后,就觉得信赖是一个重要的东西。

冉阿让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经历了长期的牢狱之苦,终于得到了自由,但谁也不在相信他了,在这衣食无着的困境里,他得到了主教——米里艾的关照。然而,因为冉阿让曾经是一个苦役犯,人们无法接受他,从此谁也没见过他。等他再次出现,他很乐于助人,人们不知道他就是冉阿让,都很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他又一次被捕了,在船上服苦役。一个海员在工作时,不小心掉进大海,他救了海员,自己却掉进大海里!但他没有死,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救助被人。

可当人们知道他是冉阿让的时候,一双双冷酷的眼睛望着他,眼里充满了憎恨。这说明,如果别人不相信你,你用任何办法都很难擦除自己的罪过,让人相信你。

这都说明,你信任别人,别人会觉得很好,也会信任你;当两人互相信任,或者是更多的人互相信任,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看悲惨世界有感(篇6)

小说《悲惨世界》的诞生引起了人们对三大社会问题的思考“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小说人物芳汀展现的就是饥饿如果使妇女堕落。

芳汀,曾经是欢乐的化身。她闪光的牙齿显然从天主那里获得一种使命,就是笑。她浓密的金黄色的头发,老是飘起来,很容易松开,需要不断束住,仿佛天生是为了让伽拉忒娅逃到垂杨之下。她曾经快乐、美丽得像仙子一般。她同时也是贞洁的化身,透过年龄、季节和轻浮的爱情散发出来的狂热,从她身上逸出的是节制和谦逊的难以抑制的表情。然而,罪恶的爱情骗子玩弄了她的纯洁,他用尽一切花言巧语来骗取芳汀的信任,让芳汀错误地把他当作依靠、当作可信赖的情人。然而这个情人却只给她留下了一个得不到承认的他们的孩子就一走了之了。从此芳汀就开始走上了那条通往地狱深渊的道路,离她的纯真贞洁越行越远。

自从有了孩子,芳汀就有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天性,那就是不顾一切地守护孩子。即使情人抛弃了他们的孩子,但是芳汀还是勇敢地独自承担了抚养这孩子的责任,她甘愿放弃一切自己曾经珍爱的美丽的衣裳和配饰而换上了难看粗糙的女工服,为的就是给她的孩子一身漂亮的衣裳还有一个存有希望的未来。她以为她的宝贝在寄宿的家庭里一定活得很快活,就像她看到的寄宿的人家的那两个小女孩一样,她哪知那人家会欺骗她,就像当初她不知道她的情人会欺骗她一样。

为了她的孩子,她努力工作赚钱。为了她的孩子,她又丢掉了工作,然后她甘愿卖掉了自己那令人欣羡的洁白牙齿和美丽的长发去支付她孩子的赡养费,那时候她还是那么的年轻,年轻的女孩子有哪一个不是追求美丽珍爱所以自己的美丽的东西的,更何况那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但是,芳汀不但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同时还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的母爱大大地超过了她对自身美丽的追求和珍惜,为了她的宝贝,即使要她变成丑陋不堪的巫婆她也愿意。可是即使她放弃了美丽,她也没法还钱她的债,她欠社会的债,一个她永远还不清的债,她不得连她最后的尊严也放下了,那就是她的贞洁。曾经,即使她再穷,即使要拔掉她的牙齿,即使要剃光她的头发她也不会想到要出卖贞洁,然而一想到自己的宝贝要忍受饥饿之苦,她放弃了,她怀着巨大的悲痛放下了她最后的尊严。

悲惨世界好句摘抄


1、良心的觉醒是灵魂的伟大。

2、重大的错误和粗绳子一样,是由许多细微的部分组成的,分开细看都没有什么,但许多小错误合在一起便会形成大错误。

3、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4、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5、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6、冉阿让拥有着善良的心,当他发现那块硬币掉在他的脚下后,他十分震惊,也包含着他对刚才的小男孩的歉意。

7、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8、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9、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10、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1、人心是广漠辽阔的天地,人在面对良心,反省自己胸中抱负和日常行动时往往黯然神伤。

12、爱,便是众天使向群星的膜拜。

13、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4、执迷于某一种信念的人,在放纵自己时,有一种无情而诚实的欢乐,这样的欢乐,莫名奇妙的竟会是一种阴森而又令人起敬的光芒。

15、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16、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7、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19、把全世界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大到像上帝那样,这才是爱。

20、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21、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22、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23、他后退了几步,停下来,无法把他的视线从刚才他踏着的那一点移开,在黑暗中闪光的那件东西,仿佛是一只盯着他的大眼睛。他站着发抖,好像一直受惊后要找地方藏身的猛兽。

24、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25、人心是妄念,贪欲和阴谋的污地,梦想的舞台,丑恶意念的渊薮,诡诈的都会,欲望的战场。在某些时候你不妨从一个运用心思的人的阴沉面容深入到他的肚皮里去,探索他的心情,研究他的思绪。在那种寂静的外表下就有荷马史诗中那种巨灵的搏斗,密尔顿诗中那种龙蛇的混战,但丁诗中那种幻想的萦绕。

26、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27、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28、冉阿让高尚的品格使他去了天堂,渲染了冉阿让离开人世后的悲伤氛围,最后一句是作者对这个主人公的希望。

29、历史人物往往有光明和暗影两种不同的形象,统帅的光荣后常伴有他本人的黑影。

30、在不变的世界面前,人类一切变幻的风云又算得了什么呢?

31、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32、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33、冉阿让在绝境之中遇到了主教。迪斯科的童年也遇到冉阿让。

34、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35、人在幻想中,往往会无视于实际。

36、马吕斯吓得心惊肉跳,两腿发软,匪徒们也人人战栗,而那奇怪的老人只是微微有点紧蹙,当那块红铁向冒着烟的肉里沉下去时,他若无其事地,几乎是威风凛凛地把他那双不含恨意的眼睛紧盯着徳纳第,痛苦全消失在庄严肃穆的神态中了。

《悲惨世界》观后感范文


《悲惨世界》原著雨果,有了这一权威,我因此更确定这部电影会比较虐心。咋一看,竟是充满着闪闪的人性光辉!

主人公冉阿让只为了挨饿的外甥偷了一小块面包,就被判了19年的苦役,照射出了时代的悲哀。十几年的苦役生活,因一首具有恢弘气势的开头曲《Look Down》,得以完美诠释。

获释以后的冉阿让却因身份的低贱而走投无路,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谁知冉阿让却恩将仇报,半夜里偷了教堂里的银器,然后逃跑。特别紧张,一旦他再次被抓,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牢狱生活,永远也没有翻身之日。戏剧性的是,主教在官兵面前,为冉阿让洗脱,才让他逃过这一劫!这一劫,对他来说,意义有多大!

善良的主教把冉阿让带回了教堂,还另外的多赠送冉阿让两个更贵重的银器,然后做了个祈祷的姿势,祝福眼前这位可怜的朋友。看来,西方的宗教信仰跟东方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还是有相通之地。

深夜里,空旷的教堂里,面对博爱的神像,冉阿让唱出了那曲荡气回肠的《Bring Him Home》,那是一个人对欲望、诱惑、人性最重要的自省。其实善恶之间本就没有明显的界限,稍有不慎,一个人便会陷入深渊,万劫不复,正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是一个人多么重要的能力。

冉阿让后来改名换姓,努力恪守着内心的那一份善良,最终收养了一个女儿。

但洗心革面并不代表将功补过!多年来,警官沙威一直未放弃对假释的冉阿让的追捕。沙威像极了那个年代法律的化身,正直,铁面无私,甚至不讲情面。忠于法律的沙威不放过每一次逮住冉阿让的机会,甚至在冉阿让千钧一发救芳汀、马吕斯之时。别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似乎也激发不了沙威警官的善心,他一直想的便是,抓住冉阿让,回去复命。

终于,沙威没有抓回冉阿让,因为沙威自尽了。在沙威被抓的时候,冉阿让却意外放了他。一个自己痛恨的梦寐以求追捕到的犯人却救了自己,如何,如何面对严明公正、至高无上的法律?一个人尽职尽责到一定的地步,会把之当做一种“信仰”,哪怕一次失误,一点自责,都足以让自己毁灭!这种近乎患了强迫症的心态,让坚守法律的沙威选择了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人世,似乎,这样,可以免受内心的谴责!

抠门旅馆老板的女儿爱潘妮爱上了热血青年马吕斯,而冉阿让的女儿(柯赛特)却与马吕斯两情相悦,最后,爱潘妮为爱为马吕斯挡了一枪,最后看着眼前的爱人在雨中微笑死去。而冉阿让为了成全女儿与马吕斯的婚姻,不顾生命危险救了马吕斯。之后,成全了,自己却孤独离开。如此伟大的父亲,因为有了一个女儿,他从此对这个世界有了留恋。可到最后,女儿长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过去连累女儿,为了女儿的幸福而选择离开了他世上最爱的人!

死去的那一刻,他隐约看到了芳汀(魂灵),最终可以无憾死去。

《悲惨世界》是一部洗涤人类灵魂的经典电影。

[《悲惨世界》观后感范文]

《悲惨世界》初中读书笔记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翅膀,是生活的方向盘。读一本好书就是找到了一位好老师。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的确,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一本好书,可以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一本好书,可以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悲惨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经历了长期的牢狱之苦,终于获得了自由,由于他犯有前科,尽管他有着强健的身体,仍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就连他的好意有时也往往会遭到人们的误解。他收养了一个女孩并把她抚养成人,他还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救助别人。

我很佩服冉阿让,他是一个英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化名马德兰,有一个罪犯被认定是冉阿让,准备被处死时,马德兰(也就是冉阿让)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救下那个罪犯,当我看到这一部分时,我十分感动,我对他的敬意便油然而生。冉阿让是一个正直、勇敢、善良的人,他为他人做出了许多贡献,却不求回报。他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帮助别人找回珂赛特,他这种为他人、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精选(6篇)


非常荣幸为大家带来一篇有关“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的好文章。好的影视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观感体验,每一次观看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观后感可以是我们对于未来的规划和期望,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实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能正在考虑如何才能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希望这些指南能够为你的创业提供支持!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1

《2010年悲惨世界25周年演唱会》观后感

此篇观后感主要从“视频录像”、“舞台美术”、“大屏使用”三个方面浅谈《2010年悲惨世界25周年演唱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

一、 视频录像

1. 前期准备充分

看完整个演唱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每一个细节我都能感觉到视频团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对整体故事节奏的把握十分到位,其次对每个人物、唱段特点的良好掌握。在前期设计好详细分镜头后,录像时,做到了镜头有的放矢,十分准确及时地抓住了演出细节。

而在很多地方,精确的镜头语言更加直观,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力。

例如:一、沙威第一次出现在冉阿让身边时,画面准确地切到了冉阿让的特写,不仅表现了对话关系,而且捕捉到了当时冉阿让的表情。

二。特别是当舞台上有很多演员时,充分的准备使镜头切换更加精确。

2. 特殊镜头设计

有许多巧妙的镜头设计,不仅紧跟表演情节,而且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例如:一、冉阿让与沙威针锋相对的一幕,表现了舞台用镜头语言无法表现的紧张。

ii. 芳汀死后下场时与珂赛特擦身而过,两人相视一望。

3. 技巧为情节服务

在整场录像中,摄像及导播使用了一些技巧手法,这些技巧手法的使用恰到好处、拿捏准确,切换的快慢,推拉的速度,紧贴剧情与唱段。

例如:i. 德纳第夫妇第一次出场时,配合德纳第的欢快唱段,镜头切换、游机、摇臂移动速度一改前一场景的风格,也变得欢快起来。

ii. 在珂赛特、艾潘妮、马吕斯三人同台的唱段时,镜头的虚实正好表达了三人复杂的关系和各自内心的感情。

iii. 依旧是三人同台这一场,叠化使用恰到好处。

二、 舞台美术

1. 机械运动装置

本场演唱会唯一的机械运动装置便是舞台上方装有电脑灯的几根横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最高处悬挂作为普通电脑灯使用,在故事高潮部分的战争场景中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虽然整个动作很简单,但由于所有电脑灯的动作,战争场面极具感染力。因此,在机械装置方面,不必动复杂,有时只需在细节上加以修饰和创新,就能事半功倍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舞台布景

i. 整个舞台被布置为19世纪的巴黎街头,简单的酒桶、木椅、推车等营造出了当时贫民窟的景象;两边的楼梯上是一间小木屋,这样的设计又极符合德纳第夫妇所在酒馆的风格。

二。舞台上唯一的上下入口就在舞台的正后方。借助灯光,它已成为舞台布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场景中发挥着功能性的作用。

a) 在开头监狱一幕中,沙威从冉阿让正后方上台,此时镜头焦距也从冉阿让身上转移到沙威,为剧情起到铺垫作用。

b) 芳汀死后下场,与正上场的珂赛特擦身而过,两人相视,在昏暗如剪影的氛围中,给了观众一种穿越的感觉。这一幕正是配合正后方上场口设计的。

三、 大屏使用

音乐会的大屏幕不仅起到了场景描述的作用,而且在很多地方为整个音乐会增添了艺术感染力。采用三块分开的大屏而不是一整块巨幕,是为了在某些地方能够辅助表达人物关系。这样的大屏设计达到了一屏多用的效果。

一。利用预先制做好的图像数据,渲染出当时的场景,弥补了场地有限、台上人数有限的缺点,营造出当时剧情应该具备的环境氛围,使整个作品更加充实。例如:

i、 在冉阿让与面包店老板发生争执的现场,大屏幕用自制的市场图片说明了事发情况。

二。冉阿让在战争中救出了马吕斯,并用影像资料展示了整部作品的标志性环境——巴黎下水道,并与冉阿让一起帮助马吕斯从舞台的前后进行了演奏,视觉效果是虚假而真实的。

三、 沙威跳入大海的场景,由三块大屏幕共同呈现的海水画面,清晰地说明了故事的发展过程。

2。三个大屏幕分别切换到一些地方的现场座位,帮助表达人物与故事的关系。

i、 在冉阿让和沙威的二重唱中,三个大屏幕分别切换到舞台上的三个人物,并通过视角展现人物的针锋相对,使表演更加立体。

二。在革命前夕的场景中,中间的大屏幕切换为场景画面,左右两侧的大屏幕是巴黎街道,清晰地展现了人物的环境。

《2010年悲惨世界25周年演唱会》使我感触颇多,也使我联系到今后工作中应当注意和学习的地方,概括来说:

1. 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我看来,这场演唱会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期准备充分、完善,使现场和视频效果达到较高水平。

虽然这个道理很浅显,但真正扎实做到却是很难,特别是对于实战经验欠缺的我来说,更是需要首先做好功课。

2。情节性强的程序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场景来增强其表现力。对于情节强烈的舞蹈、音乐剧等节目,我们可以用一些设计场景加以点缀。

3. 一切技术技巧为节目服务。技能和技巧的使用应该是适当的。应根据情节或需要使用,发挥丰富舞台表演的作用,但不应喧哗。

4. 舞台美术设计可以做到以小胜大。在某些情况下,根据节目需要,舞台设计不必一味追求大,有些时候细节创新同样效果不俗。

5. 大屏幕的使用可以灵活多变。大屏幕不必一味地采用事先做好的影像资料,这样会使其永远成为一个背景而已,可以巧妙地通过影像和现场结合的方式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吴寒2011年11月28日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2

关于米里埃主教

在第一部《芳蒂娜》以后就不再出现的米里埃主教,让我从始至终印象深刻,对他无微不至的细腻描写,探访到他内心深处大街小巷。让这的人物的行为,行为的动机,动机的来源,他的疑惑,他的坚定,他的一切都展现了出来。要是没有这一切就无法撬动那根改变一个十九年苦役犯让瓦让的杠杆。

对他的描写是我见过最完整,最细致,也是最富有技巧和难度的。毕竟是一个主教,对其宗教生活的探寻对其精神世界的描写,是极其困难和需要真正理解的,否则这个人物的一切,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信仰上,如果对他的信仰描写得不准确,不细致入微,不深入边边角角,读者一定会怀疑,因为高尚的人总是会面临从头到尾的质疑,例如雷锋,例如孔繁森,当代的中国人都在怀疑这些当年的道德楷模的真实性,他们的行动动机。他们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推敲他们行为。

有人质疑雷锋的日记,一个每天就只干好事,还要写在日记上,整个一为好事而生,现在的群众不相信,他们质疑,他们觉得真正干好事的人是不会把好事总写进日记的。有人翻出孔繁森先生的在援藏工作时,还有别的女人,他和爱他的工作一样爱他的女人。这些我们道德楷模在行为上和米里埃主教一样,都圣洁高尚,但是我们的群众无法理解。因为他们除了为人民做好事,居然没有一点私欲,简直是一个完人,完全利人毫不利己,他们也就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雕塑,只能远观,而完全无法学习,因为绝大多数群众根本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我们渴望看到了楷模是可以触摸的,有着更多人的特性的,甚至哪怕我们能对他或她的了解多一些的模范。

在米里埃主教的身上,雨果做到了。米里埃主教做的事也近乎不可思议,把自己的屋子让给医院,自己住在医院,发散钱财,去有强盗出没的郊区巡视,留宿让瓦让,赠与让瓦让烛台。这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在米里埃主教身上却合情合理,这便源自雨果对主教宗教信仰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分析。这是支持米里埃主教一切行为最为深刻的原因,这是他高尚的来源,这也是他行为的指南针,这就是一种深刻的信仰。这是理解米里埃主教的唯一路径,这也是改变让瓦让最重要的一笔,米里埃主教的合理,让瓦让这个人物才能成立。这是从一而终的美。

他没有理论,但又许多善行。深奥的思辨使人晕头转向;毫无迹象表明他涉猎过有关来世论的作品。

玄学的大门可怕而神圣,幽暗的洞口仗着大嘴,但有个声音在对你这个人生路途的过客说:“不要进去。”谁进去,谁就会遭殃!那些天才们再高深莫测的抽象和纯理论的研究中,可以说站在教条之上,向上帝提吃自己的想法。他们祈祷时敢于和上帝争论。他们对上帝的崇拜带着自己的疑问。这是直接与上帝对话的宗教,对于企图攀登的人来说,充满了忧虑和责任。不管怎样,尘世间有些人——是普通人吗?——在梦幻的尽头清楚地望见了绝对的巅峰,看见了连绵不断、惊心动魄的山峦。比安维尼大人绝对不是这样的人。比安维尼大人不是天才。他对这些超凡的思想可能望而生畏,有一些甚至像斯维登堡和帕斯卡尔这样伟大的人,都因为沉湎于这些思想而精神失常。当然,这些威力无比的空想对人的道德自有好处,通过这些险峻的道路,人们越来越臻于完美。可比安维尼大人选择了一条捷径:《福音书》。

他丝毫不想让他的祭披打上以利亚法衣的褶皱。他对变化莫测的世事不做任何预测。他不想将星星点点的微光凝聚成火焰。他丝毫不是先知和星象家。这个卑微的人有一颗爱心,仅此而已。

有些人致力于开采金矿,他则致力于发掘同情。悲惨的世界便是他的矿藏。遍地存在的痛苦,不过是他行善的好机会。“你们要互相热爱”。他宣称,这“互爱”概括了一切,无须再有别的。这就是他的全部教义。一天,那个自以为是“哲学家”的人,前面提到过那为元老院医院,对迪涅的主教说:“你瞧一瞧这个世界吧,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最强者最有头脑。您那个‘互爱’是蠢话。”比安维尼大人不作争辩,只是回答:“好吧,如果说这是蠢话,灵魂就应藏于其中,正如珍珠藏于蚌壳里一样。”因此,他藏在“互爱”中,生活在里面,绝对心满意足,将那些既诱人又吓人的奇妙问题撇之一旁,那都是高深莫测的问题,人类思想和巨神们再潜心研究;那是个无底深渊,卢克莱修、魔奴、圣保罗和但丁曾以炯炯的目光凝视过,那透亮的目光,注视着无限,仿佛迸发出许多星星。

以上是作者在《他的思想》这一章中的描述,这能见得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把握到了如何的深度。之前几章,米里埃主教的行为,他的起居,他的花销,他的善举等等如数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他的思想呢,何况他刚刚G议员死前的质疑,他刚刚遇到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行为需要思想,动机的支持,才立得起来,这个人物才真实可信。这一章里作者仿佛熟悉米里埃主教最深层的思想,一个主教思想的局限,一个主教思想自愿的局限。在我看来这是极难描写和形容准确的,但是作者却说得清清楚楚,把米里埃主教的思想和超凡的思想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他不是个天才,他是个专心耕耘信仰的一亩三分地的人,他是个执着于信仰的人。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作者一定是先对这些问题,宗教的哲学的进行过研究,找到了交集和区别。行善信仰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主教不会执迷于深奥的问题,他眼睛看到了苦难的世界,把世界与信仰联系在了一起,他知道世界需要这些,需要他的爱,需要他来传递信仰,他看到了这么多,他的经历和他信仰告诉他,为这些事已需要他付出所有,他没有必要再去想那些复杂的问题,善良高尚的品性让他没法放下眼前的一切,沉溺于思考。也是因此,米里埃主教帮助了无数的人,其中就有本书的主角,让瓦让。

只有当你看到芳蒂娜那悲惨的遭遇,你才知道这善举不是无用的,不是不应该的,而是这世界太缺少的,太渴求的,这便是作者要说的,互爱改变悲惨的世界。

那是让我十分感动的一节,在《赶了一天路中》,让瓦让在涅迪城内,被旅馆,被酒家,甚至被监狱,被一个农民拒绝留宿,最后甚至被狗赶出狗窝。而在《聪明人要谨慎》中,唠唠叨叨的马格卢瓦太太对米里埃主教说了半天,今天在好几个地方听到了有个像坏人的人在城里游荡,她游说米里埃主教把门闩从新装上去,她正在不停的说着。

这时,有人用力敲了一下门。“进来。”主教说。

一个观点用感想式的方式说出来,是远不如说一个故事列举个实例来得有震撼力的。这就是经典作家啊,这是何等的有说服力啊,这时技巧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主教四两拨千斤,“进来”两个字,展现了信仰和爱的力量,伟大,温暖人心。每个读者这时都已深入了让瓦让的处境,什么人啊,什么人应该遭受这样的处境呢?犯了多大罪的人,连一口水,连冬天里寄宿的地方都不应该有呢?世人的偏见,世人的狭隘,把一个苦难的人逼到了这样的地步,连狗窝都不容他,谁能想到主教的家里,迪涅小城里和市长一样尊贵的人,马格卢瓦太太还在一旁拼命的唠叨着,一有人敲门,米里埃主教未有一刻的犹豫,“开门”。紧接着一章的名字叫做《惟命是从的英雄气概》,太准确了,这是英雄气概,这是信仰。我们不需要吗?作者肯定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用故事来问我们,我们不需要吗?这个世界不需要吗?让瓦让这样的人不需要米里埃吗?还是的这,是艺术和感化的结合。

关于辛普利斯嬷嬷和艾波妮

本书的主题是大爱,大的善和大的准则,那些一切人间的律法人间的准则,在这些大爱和大的善面前都显得渺小,显得不堪一击,可以商榷。

辛普利斯嬷嬷只是一个小的角色,在让瓦让是马德兰市长时是和另一个嬷嬷是他的佣人。作者很详细的说明了她是如何的正直忠于上帝,严守律法,从不撒谎。在芳蒂娜将死之时,她都很难说谎,让她可以宽慰,在内心严苛的界限里,她万分纠结。但是在雅韦尔来搜捕让瓦让时,她撒谎了,连撒两个毫不犹豫,面不改色,可能是她有生以来唯一一次。这是让一个最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最不可能的事,动机是什么,是大爱,是信任,是真正的正直,并非守住自己的清白,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真正的是非,原则也可以改变,因为那并非真正的原则,真正的原则存在人的心里,真的公理要将心比心。

这就是雅韦尔的自杀的原因,因为他的狭隘,他以为人类的法典便是天,便是一切道义的尽头,以下是作者的原文:

“他不得不承认,正确的东西不见得绝对没错,信条也可能有错,一部法典说话时,不可能说全,社会不可能完美无缺,权利可能会动摇,永恒的东西可能会爆裂,法官是人,法律可能会出错,法庭可能会搞错!在无垠苍穹的蓝玻璃上,出现了一条裂痕。”

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作者在探讨真正的道义,作者意在说明上帝是一切的终点,公理在上帝那,而不是在人这。

我还喜欢艾波尼这个角色,她是罪大恶极的泰纳迪埃的女儿,她和加弗洛什这两个优秀的儿女恰恰是反血统论的,人性卑劣的父母同样能生出优秀高尚的儿女,并非龙生龙凤生凤。这是人道主义的。

波妮埃尽管显得行为粗鄙,被贫穷困扰,为父亲做一些骗取钱财的勾当。但是她善良的内心未曾泯灭。作者表现波妮埃的手法也十分高超,也可叫做“拧着写”,先写她看上去如何放荡,如何轻浮。再写她的高尚,最后她的死令人动容。

这个被出身限制的姑娘,天生生活在狼窝中,这让她的青春她的美丽无处生长,在压抑和罪恶之下,她性格扭曲,无法去爱,缺乏自信,但是她一点不缺爱的真诚。在花园外她一人不惜性命的阻挡泰纳迪埃犯罪团伙进入花园,为了保护马里尤斯。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在狼窝长的小狼,竟然会保护一只羊,这恰恰说明了人称为人的原因,因为爱和善,能使人战胜恶战胜自己的环境。

关于革命的讨论和滑铁卢战役的描写

看电影的时候,最大的冲击就是,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啊,王朝复辟的失落,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众生象,再到新一轮的革命,法国这个国家似乎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正遭遇着种种危机,压迫,社会的不公,但是有英雄的人民,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向往着自由和真理的人民,那哪怕是在泥泞中行进,在黑暗中行进,只要有终会觉醒,绝不麻木的人民,时代会觉醒,终将走向光明。我看到了雨果对巴黎对法国人民的爱,和他身为法国人深深的自豪。

再没有比这更奇怪的事了。这是巴黎**的特点,其他任何国家的首都都不会这样。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两样东西:巴黎的伟大和巴黎的快乐。必须是伏尔泰和拿破仑的城市。

不能出其不意,让人民超出自己意愿加速前进。谁强迫他们,谁就倒霉!人民是不任人摆布的。否则他们会抛弃起义者,会像躲避瘟疫那样躲避他们。P1307

减了五个,加了一个,这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真是值得法国人民好好骄傲,革命也有人道,而不是狂飙突进,粉碎一切,流血牺牲。革命是一种人道,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凌驾与生命,正如我们的革命口号,革命必须自愿。人道的革命更显珍贵。作者在革命的问题上绝不大跃进,是非常理智的,非常冷静的,因为这不能光由激情主宰,无数人的生命,无数人的家庭,难道不是革命者先考虑的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幸福是对的,但是真的那么容易实践吗?我们的革命真的换来了千万家庭的幸福吗?我们有这样的人道吗?

“公民们,昂若拉大声说,他有点气恼,声音发颤,”“共和国的人还不多,不能作无谓的牺牲。图虚荣是一种浪费。假如有些人的责任是走,那这个责任和其他责任一样要履行。”P1254

在战场上,让有妻儿有家室的人回家,这是闻所未闻的,这是美好的,优雅的,法国革命,值得赞美!

我们的心容易激动,人的生命神秘莫测,即使谋杀是为了公民利益,是为了拯救人类——假如真有这样的谋杀——杀死一个人带来的内疚,远远超过为人类谋利益带来的快乐。P1251

这是革命的悖论,这终究是残酷的事,对于所有的心怀正义的人来说,正如昂若拉击毙那个中士一般,那是痛苦的,革命的胜利似乎从根源上,也永远不属于革命者。他们用生命及道义上的牺牲来换取他人的幸福,这是伟大之处。

第二部珂赛特伊始,作者亲临滑铁卢战场,凝视战场遗迹,为读者娓娓道来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对那场战争的描写可谓巨细靡遗。甚至不是亲临现场,甚至不是身临其境的人能描写出来的,那还有对人物内心精确的把握,对史实细致的掌握,还有天才般的想象,和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才能将那场滑铁卢战争写得那样震人心魄。

这就是史诗的气魄,这就是时代的气息,这就是世界的中心,作者抓住了,就像一首抒情诗一样,但是那么的写实,使读者那么的身临其境。

湿滑地面上拿破仑的炮兵,陷入暗沟中的龙骑兵,和前仆后继的的英勇的战友,A字型阵地的反复争夺,英勇的进攻者,同样英勇的守军,还有那瞬息万变的,无法掌握的命运,战场的一切,都尽在书里了。

说的还是一个主题,探讨谁是主宰。作者赞扬伟大的英雄主义,赞扬英勇无畏的法国战士,赞扬蓬梅西,但是他还是那么冷静,他看到了拿破仑的限制,看到了这场革命的问题,看到这场革命的过头,滑铁卢战争可以说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是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站在人民的角度,找到了这战争必败的根源,因为革命渐渐背离了人民。

但这样的叙事还是在作品中的,这是故事的基调,这是故事的底色,这是故事的气魄。这场伟大战争的失败,这正确道路上的游离,为后来的故事定下的基调,那是灰色的年代,那是游移不定的人民,那是王朝复辟,那是正在寻找新的出路的法国,那是一次革命的波谷,下一次革命的起点。这个时候泰纳迪埃出现了,就像光明褪去,黑夜到来,出现的食腐动物一样,猥琐的肮脏的东西出现,这是无与伦比的人物出场,这是充满隐喻这是时代和故事完美连接的出场,作者仿佛如出戏般说了很长的滑铁卢,最后请出了泰纳迪埃,这是转折一笔,这是神来之笔,光辉的序曲结束,沉默的时代吐出几个阴郁的音符。

关于让瓦让的自首

让我最为感动的有两处,一处是米里埃主教为让瓦让“开门”,第二处便是让瓦让去阿腊斯的法庭自首。

一章《脑海里的波涛汹涌》作者再一次明察秋毫的洞悉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整章的心理描写,探访到了让瓦让内心的边边角角,我读来只觉得极其的真实,极其的准确,也深感不可思议,这样的描写哪怕是自己写自己的想法呢,也难写得如此细致如此清晰,如此详实呢。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面对内心良心即信仰拷问的最真实写照。这是我的认识,我的经历,无法否认,我觉得这是真实的,精彩的,天才般的描写。

将人的内心世界写成诗,哪怕只写一个人,哪怕只写最微不足道的人,那也是将所有的史诗融进一首卓越而最终的史诗中。人的内心,是妄念,贪婪和企图之浊地,梦幻之熔炉,可耻念头之巢穴,诡辩之魔窟,激情之战场。

以上是原文,这几句话就像一首诗,这么看似乎有些抽象,随后,作者对让瓦让内心的描写,把以上每一个比喻都落在实处,我的感受就是确实啊,人真是这样呢。

在某些时候,你不妨穿过一个沉思者的苍白面孔,看一看面孔的后面,研究一下这个灵魂,探测一下这个黑暗,可以看到,在平静的外表下面,有荷马史诗中的巨人大搏斗,弥尔顿诗中的龙蛇鬼怪大混战,但丁诗中的缭绕上升的幻想。人人内心皆有的这种无限,实在是幽深莫测!人的大脑的愿望和一生的行动,无可奈何地均由它来衡量。

多么难以形容的事情啊,人的内心。我无法多说一个字。

那天上苏牧老师的课,他说情节是影片最低端的东西,最上面的是生命的体验,从这一章中,我获得了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

作者先道出了让瓦让的两条原则:埋名隐姓和圣洁生命。以这两条原则间,就自首与不自首展开生死拉锯。

首先他克制住了立即产生的英雄主义情结,即自首。开始寻找是否有回旋余地。

只考虑自己怎么做,最后恢复了平静,就像斗士又捡起了防御的盾牌。其后,他想既然没有人怀疑他,不妨去那里观看审判。回到卧室,便开始沉思默想

过了一会,他吹灭了蜡烛。亮光使他不自在。他觉得有人会看见他。有人,是谁?

诶!他拒之门外的,早已进来了;他想蒙住眼睛的,正瞪大了眼睛在看他。那是他的良心。

他的良心,就是上帝。

回屋后他的良心开始对他进行敲打,他在质疑他的命运,为什么,为什么他花了所有的力气只是想埋名隐姓都不行,而命运恰恰给了他选择的权利,让良心来质问他。为什么偏偏冒出个尚马蒂厄呢?、他给了自己一个结论,就是这便是上帝的旨意。尚马蒂厄如果定罪,奖再无人怀疑他,他在蒙特勒伊事业蒸蒸向上,不断净化着灵魂。这是上帝旨意。

顺其自然!听从上帝的安排!这是他的第一次决定。

“行了,”她说,“不要多想了。就这样定了。” 可是,他丝毫也不感到快乐。恰恰相反。

人的思想总会回到同一个问题,正如海水总会返回海岸,这是不可阻挡的。对水手来说,这叫潮汐,对罪犯来说,这叫做悔恨。上帝会在你的心里掀起波涛,正如在大海上掀起波涛一样。

很快他否认了自己的决定。

明明是命运和人犯了错误,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止,保持沉默,袖手旁观,其实,这是最积极的参与!是登封造极的卑鄙和虚伪!是一种怯弱、卑劣、阴险、下流和丑恶的罪行!

他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做出了去自首的决定。他认识到,埋名隐姓和圣洁生命这两个想法未必能共存,人类伟大的理性,开始明辨是非,从这种找到了人的私心和恐惧。

这两个想法,其中一个必然是好的,而另一个却可能变坏;一个利人,另一个利己;一个嘴上挂着的是他人,另一个张口闭口是自己;一个来自光明,另一个来自黑夜。

作者极其精细的描写体现在细节上,这时,他想起几天前,在一个旧铁器商那里,看到了一个待出售的旧钟,上面写着这样的名字:罗曼维尔的安托万 阿尔班。

这是无关情节的一次走神,或是一次恍惚,连这些作者也没有放过,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的确如此,这样的细节还在这一章与后面的一些情节相呼应,后来他又想到了罗曼维尔,觉得它是巴黎附近的一个小树林。再如做梦时就有罗曼维尔的出现。这是大脑深刻而神秘的反应。

然而让瓦让突然想起芳蒂娜,继而又联想起整个蒙特勒伊的市民们,想起了他可以为他们造福。他突然又觉得自己不能去,他得为这一切负起责任,而不是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倒霉人而牺牲这一切。

钻石要到地底下才能找到,真理只能在思想深处才能发现。他下到了最深处,在黑暗的地方摸索了许久,他感到自己似乎发现了一颗钻石,一个真理。他捧在手中,凝望着它,觉得眼花缭乱。

让瓦让觉得心意已决的时候,烧掉了旧衣服,眼看就要烧掉烛台,他的内心又再次来拷问他了,正如作者所说,要挖到最深处,上前几次的挣扎还未到达最深处,还差几寸的劲,他就能发现真理。

让瓦让仿佛听见有人质问他,他无法把上一个决定的阵地守住了,他又一次溃退了。波浪又无可阻挡的打了回来。

他发现两个决定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他只能悲叹命运。

——多么悲惨的命运啊!偏偏有个尚马蒂厄被错当成他,上帝起初用来加强他做人的信心的办法,恰恰在把他推向深渊。

无论他做什么,总是回到令他沉思默想、揪心彻骨的两个选择上:留在天堂当魔鬼!或者,回到地狱里做天使!这时他已经筋疲力尽,苦苦的思考只发现了两条绝路。诶!他依然这样踌躇不决,没有比开始时前进半步。

这恰恰是我们思考难题时的常态啊,日思夜想,起床时发现昨天想过的问题尽是枉然,今天还得从头再想,仿佛永远没有结果一般。

我看这一章的感受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再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这样的心理描写来得惊心动魄。作者让我们认识自己,作者极其勇敢的往内心掘地三尺,让读者看见了让瓦让一直逃避,不敢面对的事实,也让读者看见了真理善良的绝对和无可辩驳,真理仿佛是尽极纯粹的,也是硬梆梆的,冰冷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敢面对的,“脑海里的波涛汹涌”,的确如此,作者一窥让瓦让的内心,也如一面镜子一般,每个人都能看到人性里的自己。

那也许是让瓦让这辈子最难过渡过的一天吧,《路遇障碍》一章,让瓦让从梦魇中醒来,现实同样是冷冰冰的,需要他来面对。我觉得这一章十分生动。尽管他已经做出了决定,还是去阿腊斯看看,但是有趣的是,让瓦让的内心是一点也不愿去阿腊斯的,他的行动和内心的欲望正好完全相反,他是凭良心去做这事的。良心和我们的本性常常是违背的。在路上的每一次障碍,让瓦让都尽全力去解决,他同时在试探上帝的心意一般。

显然,这是天意。是上帝弄坏了轮子,让他半路停了下来。上帝第一次发出警告,他没有屈服。刚才,他为继续赶路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想了一切办法,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在寒冷,疲劳和费用面前没有退缩;他没有什么好内疚的了。加入他不能继续赶路,就不是他的事了。这不能怪他,不是不想去,而是上帝不让他去。

让瓦让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他看似做出了决定,但是内心依旧非常软弱,这是人物啊。尽管是十九年的苦役让他几乎已无所畏惧,这十年来的圣洁生命让他高尚。但是他依旧是个人啊,总有什么让他无法承担的,失去自由,终身苦役,这是让瓦让所恐惧的啊。他怎么可能面对自己的后半生苦役而无动于衷,慷慨激昂呢?这莫不是人类的可敬之处吗?本我的利己主义并不能指导一切行动的,道德和良心让人们逆着自己的本性,逆着自己的愿望而行动。但是这条路是难走的,作者把一个挣扎中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反差描写的的极其真实可信,几经曲折他还是到了阿腊斯。其实这路中发生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如果让瓦让心意已决,他都终将为了尚马蒂厄而自首,换他的自由。其他的一切都不能干扰这件事。但这一切是如此的艰难呢,以致于任何看似能阻止他去的事,都能在让瓦让的心里激起万丈的波澜,每一根稻草似乎都能救命呢。看到了这几章,我想起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对于让瓦让来说,难道不是命运来敲门吗?难道不是那命运把他高高举起,再重重砸下,一次又一次吗?但是他蹒跚,无助,他还是走到了那扇门前,勇敢的打开了门。这是人类的光辉。

法庭一样无情,没有惊喜,尚马蒂厄被三个苦役犯毫不犹豫的指认为让瓦让。坐在一角的马德兰市长已经不可能有退路了。

“布雷韦,舍尼迪厄,科舍帕依!看看这边。”

和主教的“进来”一样,没有多余的词。让瓦让也开门了!作者用了数个章节的建构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到千钧一发时,他不再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描写了,只要一句话,我们就什么都了解,在天崩地裂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立了起来,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人性力量。

杂感

我能深感到《悲惨世界》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高山仰止,但是读者能看到这部作品他高在哪,它的巨大的成就是如何一点点的建立起来的,这座高山是由一块块的泥土和岩石构成的,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巧和看到了他的天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拙,他的苦功夫。

作品中作者,在交代庞杂的人物的同时,他的笔下也清晰的出现了十九世纪初的巴黎,关于那里的地理人文,点点滴滴,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互为补充。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有:巴黎郊外的戈博旧宅,对戈博旧宅的描述是细致到门窗的,这样的细致直接关系到了后来的叙事,马里尤斯是如何与泰纳迪埃一群人周旋的。

有小皮克斯区的隐修院,这个常人都不知道的地方,直接决定了让瓦让和珂赛特的命运,作者把其地理位置,内部结构,历史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建立在真实的地理情况上的叙事,读者没有去过哪,但是那样精细准确的描述只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他们不会怀疑那个夜晚让瓦让带着珂赛特从那堵墙上翻进了修道院。艺术不是现实,但如此根植与现实的艺术创作只让人觉得格外的有说服力,真实可信。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那堵墙下徘徊,用手抚摸着突出的墙砖,看着街对角的路灯,他在思索着如何让他的主角在这样的地方死里逃生。当然修道院他肯定在之前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早就研究了一遍,作为前提放在那只差一个漂亮的引子了。

还有巴黎的下水道,还有那供孩子们藏身的大象,还有街垒与市场,那些数不清的街道和建筑,在我们的脑海凭空描绘出了一个巴黎的形象。这对我的启示就是,我如果想写福州戏,那我对那么多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是不行的,我不能只是经过它们,想当然的创造,我得深入到边边角角,哪怕到类似戈博旧宅这样没有人去的地方,去研究区调查,去想象,借助它们来构筑我的故事。

当然从书中我还看到了丰富的技巧。很多段落似乎在现在的电影中故事中常常见到,例如让瓦让逃到了小皮克皮斯修道院,遇到了福勒斯旺大爷,他想着用棺材将让瓦让运出去。

那是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描写,情节十分精彩扣人心弦。一切仿佛都在福勒施旺大爷的计划之中,但是这就是故事啊,麦基的《故事》里说,一旦你从一个视点创造了一个真诚的瞬间,你便在你的宇宙内四处寻找,就连无生命的领域也不放过,找到另一个视点并潜入其中,创造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反应,并在期望和结果之间劈开一条裂缝。

作者果然没让事情顺利发展,万事俱备,偏偏梅斯蒂安大爷死了,这使得让瓦让命悬一线。又是这时,福勒斯旺大爷居然鬼使神差的偷走了格里比埃的通行证,让瓦让有机会死里逃生,可是当棺材打开,福勒施旺大爷却发现让瓦让已经死了,痛哭起来,结果他一哭,让瓦让又活了过来。

这一段里果然没有一处是所谓的无用的节拍,关于墓地通行证的描述,也是福勒施旺大爷急中生智埋下伏笔。《故事》中说,“一旦想象出一个场景,你应该一个节拍一个节拍,一个鸿沟一个鸿沟的写下去”。这就是剧作的技巧吧,之所以现在总觉得似曾相识,那一定是因为这样的描写成了经典,成为了人们情节写作的范本反复学习使用了吧。

但是本书并不卖弄情节,这样的情节大大增加了可读性,但是作者有时恰恰不怕舍弃可读性,在情节进展到高潮时,常常会有一大段论述,把读者从剧情里拉出来,听作者阐述观点。这证明了这不是一部情节小说,这是一部有着更高理想和要求的小说,通过故事通过人物,作者在论述他的世界观,并且通过故事和人物更有说服力的传递他的思想。这是他的目的。

《悲惨世界》在我看来,最好的地方,还不在那精彩的形容上,那些描写上,而是那样的气魄上!

探讨了人类的法律,个体关怀,热血的年轻人,火热的爱情,社会的底层渣滓,巴黎的流浪儿,如火如荼的的革命,这些在结尾一章中,作者铺好的涓涓溪流,或是奔腾的大河都交融在一起,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奔流到海势不可挡,热爱,疯狂,激情,伤痛,天真,龌蹉,坚强,自私所有的这些东西,仿佛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合奏,气势恢宏,令人动容。大时代,大背景,大小人物们,仿佛都在作者的指挥棒中粉墨登场,哪怕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是这故事中的一员呢,他和伽弗洛什是一样的鲜活的形象,他的成败,不也是决定了接下来登场人的命运吗?

这是气魄,作者站在一种什么样的高度来看人,来说这个故事,来看这样的世事无常。既有极好的人文关怀,从作者那么精细的呈现了一个底层的苦役犯的形象便可看出,但是又不拘泥于同情,沉湎与关怀,陷入其中,他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看革命,来看社会的变动,其实也是这样,同情是无用的,作者深知人类但凡往前迈一步,都伴着血和泪,他精心描写的整个ABC社团的青年人,个个那么棒,那么年轻,那么鲜明,在街垒的战争中全部阵亡,还有可爱可怜从未受过关怀的伽弗洛实,还有艾波妮,还有马德兰老伯,这都是前一阵子都过着平平常常生活的人啊,都还好好的活着呢,完全不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似的呢。然而革命就是有牺牲,他们都牺牲了,作者不会这样的对自己的角色留情,他那么写他们,让读者知道革命的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圣人,把他们当做圣人不过是我们冷漠的表现。死去的人不过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者不是用普通的价值观来说这件事的,该走的应该走,该留的就留,人从来不是为活而活嘛。这在电影的那首《One day more》里体现的特别明显,音乐提取出了小说中的蒙太奇感,再来一天,一切都会改变,敢叫日月换新天。每个人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快马加鞭,在不会停滞的时间里,他们终将汇聚。作者是用一种运动的联系的,一种俯瞰人世的感觉来写的。我最为惊叹和震撼的是那种无与伦比的气魄。

遇到这部书我很幸运,也非常感激。以上只是我看完《悲惨世界》的一些感想,没有太多的逻辑性,几乎是随性而发,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篇文章算是一个纪念吧,纪念在生命的一段旅途中遇到了一样什么也无法替代的事物,一种什么也无法替代的体验。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3

看电影似乎是谈恋爱的年轻人的专利,自从结婚以后我就很少走进电影院了。以前是孩子小没时间看,现在是电视、网络上的优秀影视剧多的看不过来。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电影院,看了一场音乐剧《悲惨世界》,顿时久违的那种来自高雅艺术的震撼瞬间传遍了全身。

在对人性的把握上,电影清晰地关照了人在善恶面前的抉择困难,不是无法选择,而是身不由己。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身陷囹圄无助和苦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所宣泄的情感和思考有着很强的刺透力。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在电影中的戏份并不多,只是集中的一小段,但正是这有限的时间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的楚楚动人的样态。海瑟薇从柔美的长发到剪短的碎发,从光滑的肌肤到脏黑的面庞,就在一夜间,一个年轻母亲的香消玉损的故事催人泪下。她的唱段唯美地抒发了曾经少女的思春情怀,但是在悲惨的世界里,男人的欺骗摧毁了她关于爱的梦和像梦一样的爱,其忧伤和悲哀弥漫在银幕上,久久不能散去。这个角色就像《白鹿原》中的小娥一样,看似是配角,其实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美的生命绽放。

此外,电影在摄影上很有特点,一开头的大俯拍镜头,营造了恢弘壮阔的气势,展现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众生的苦难景象。之后的大量远景镜头,将人物置于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和混乱的世态里,其孤独感油然倍增。每当单个人物面对镜头时,电影总是将脸部特写放在画面的左三分之一处或右三分之一处,恰好是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让人成为画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画面的中心。唯一的例外是在沙威准备跳河时,电影给了他一个脸部特写,位于画面的正中央,这是对他的这一行为的尊重。

尽管在这个版本之前,《悲惨世界》已经有了19个电影版本,最经典的是1935年的第一部,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它仍然有可被继续改编的空间,到了那时,再回头看汤姆·霍伯的版本,会有一个更合适的定位。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无疑是最华丽的一次创作,它所取得的成功既是电影的胜利,也是文学的胜利,还是音乐的胜利。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4

读悲惨世界有感范文

《悲惨世界》,这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佳作。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悲惨世界》是一本伟大的书籍,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对社会下层人士的'同情,对善良与邪恶的了解 。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我刚接触这本着作是我对主角冉阿让我首先是对他同情。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这不仅让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当他被释放出来时接受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歧视。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当人招待。环境改变人的本质。在服刑期间他早就养成了那种恶习。一开始他并没有被主教的那种仁慈所改变,并且他偷了主教德银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谅了冉阿让,并且把他偷得银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冉阿让。终于冉阿让醒悟过来了,他带着主教给他的一点点温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国的北部。他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尽心尽力,人们都被他感动了,他做了这个城市的市长。

命运是折磨人的。冉阿让并没有以这样的结局结束他的一生。他的命运就这样的折磨他,让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让的一生是让人感慨的,也是让人深思的。一个人从一块面包彻底的变坏,在从一幅银器和人们对他的改变变为一个彻底的好人,作为市长。这是多么让人吃惊的变化啊!人性的两种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幸福快乐的活着。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5

寒假期间,我有幸读到了《悲惨世界》这本小说。读完这本小说,我仿佛看到了法国战争时期百姓们的艰难生活,从而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的维克多·雨果写的。它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们饿死就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他出狱后找不到工作,是一位主教教他重新做起了好人。他后来改头换姓,当上了市长。再后来,法律因乱判好人,他为了不让好人替自己受刑而勇敢面对自己的真名。他不甘牢狱生活,又逃了出来,期间还救助了一位孤女,孤女长大后却误解了他。可怜他一生舍己为人,到头来却一直被人误解,晚年孤独。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感叹,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啊!雨果是经历了人性的种种变化才写出了这本书!

人性是黑暗的,社会是虚伪的。冉·阿让,舍己为人,为社会不公而拼搏,尽管结局是悲惨的。

这本书把社会黑暗面揭露得十分彻底。比如说马里尤斯得知冉·阿让曾是苦役犯,不让柯赛特和他往来;比如泰纳迪埃夫妇,为了钱财进行诈骗……

我们很庆幸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虚度光阴才是对这个年代最好的报答!

最新《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6

悲惨世界观后感

钟依然

最近看了电影《悲惨世界》,之后又翻了翻书,感触颇多!也上网看了看别人写的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写的很好,有的从社会的角度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下从在的种种问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去谈人性的真善美丑,还有的从金钱的角度去探讨贫富所带来的人间区别,等等等等,可是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这些,因为我认为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没有经历过就可以说清楚,只有各自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历程中用心去感受。而我要谈的主题是“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的。”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个因为给自己亲姐姐的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做了十九年的苦役,首先我想分析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他会是怎么一种心情呢?我想一定是愤怒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是我自己,还是在坐的各位,对于这种不公正的判决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为了饥饿偷了一块面包所犯得错,相比较法律在处理此事方面犯的错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法律在对穷人和富人不公正的裁决方面犯的错更严重,更恶劣。愤怒是疯狂的,也是荒诞的,盛怒可以使人失去理智,进而犯错。可是人如果不是在某一方面确有理由,他是不会愤怒的。冉.阿让此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他认为社会应当对他的遭遇负责。原书有这么一段,是作者加的旁白:在冉.阿让看来社会上的人之所以和他接触无非是要达到迫害的目的,因为从他失去母亲和自己的姐姐之后,再也没有听见一句友好的语言,一副和善的嘴脸;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而且在这场战争中他只是一个败兵。除了仇恨以为他没有别的武器,真正的武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仇恨。就这样,仇恨在冉.阿让心里肆虐蔓延着,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会和他们算账。

之后冉.阿让出狱了,可是出狱的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由于世俗的偏见,出狱的冉.阿让仍旧背负着罪名,由于带着一张黄护照,他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即使拿着钱也找不到住所。饥饿与寒冷进一步肆虐着他心中的恨。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在他无助的时候遇上了卡福汝主教,一个善良的人。原书的开篇,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这个人,他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贵为主教却把自己的主教院献出改建为平民医院,生活平淡俭朴,可是对于穷人,却毫不吝啬。主教收留了冉.阿让,甚至于用自己珍贵的银器招呼了他——冉.阿让,仅仅只是一个囚犯。可是冉.阿让并没有为此感激,他居然以怨报德,偷走了主教的银器。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冉.阿让又被捕了。如果此时主教大人指正他就是偷走自己银器的贼,那么我想他肯定不会再活着走出监狱的大门,为了一块面包尚且被关十九年,更何况是银器。要知道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银子比金子还值钱。可是主教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冉.阿让只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他救了冉.阿让,没有责备,只有一句告诫:“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冉.阿让走了,他被震撼了,仅仅只是因为主教的以德报怨。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侮辱,甚至是他对自己之前二十年所受遭遇愤怒心情的发泄?迷茫,当时他一定很迷茫。性善的一方面被主教激活了,而性恶的一方面仍在疯狂肆虐,他被两种感情控制着,矛盾,痛苦。恰此时,一个叫小瑞尔威的孩子走过他身旁,迷茫中的冉.阿让抢了小瑞尔威的钱,一个和他一样的可怜人的钱。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一定是他从狱中带出来的那种恶念的最后影响,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不会说清楚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抢瑞尔威的钱的时候,抢东西的并不是他,而是他心中的那只兽,由于兽的本能和习惯他抢了他的钱。等清醒之后他才后悔,才痛心。因为主教形象的日渐高大衬托出的是自己的愈发渺小,灿烂的光辉终究会占据冉.阿让的心。

再之后,他更名为马德兰,创办工厂,居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钱,可是并没有像一般的富人那样恶掠,相反他用自己的钱办医院,救济穷人,在之后被追捕的过程中仍然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实践着对穷苦女工芳汀的诺言,将芳汀可怜的女儿珂赛特从水货中救了出来,并使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后的故事我不再讨论,我只是想说,正是由于主教大人的宽厚与以德抱怨传染给了冉.阿让,才使一个满心怀恨的人居然学会了爱,不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只是在麻木的心中植入了一根爱的神经,就这么简单。

朋友们,人生的旅途上最糟糕的不是贫困,不是厄运,也不是地位的底下,而是精神处于一种麻木无知觉,甚或被恨充斥的疯狂境地,此时感动过你的不再能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也不再能吸引你,那么这时你就应当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因为当你抱怨自己没有漂亮鞋子穿的时候,请你想起还有许多人没有穿鞋子的脚。学会爱人吧,他会使你变得宽广,犹如大地,或者海洋,甚至天空一样广阔。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一个简单的帮助,也许就会改变许多,许多。

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有不少麻木,不少骗局,甚至不少假象,但是比起他们:冉.阿让,芳汀,我们又是幸福的,值此伟大祖国繁荣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之际,身为祖国明天建设者的我们就更应该挑起这样的大任:用自己的爱去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大爱终究会成为我们泱泱中国最主流的时代情感。

相信吧,因为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的!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晚

悲惨世界观后感通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悲惨世界观后感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悲惨世界观后感【篇1】

我觉得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每个人都可能会被当时的社会所感染,而迷失自己的道路。但人生的成长不是体格上的发育,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审视。我曾经认为,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是肉体上行为活动的表现,但实际上是人们大脑中精神层面上成熟程度的表现。冉阿让在不断的磨练中,不断成熟。虽然也曾有过迷失,但最终走向了成熟。

我也坚信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我,不管面前的道路是何种迷茫,我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并顽强的走下去。人生可能就是在不断是挫折和迷茫中成长的。我不奢求自己能够达到冉阿让那样功成名就慷慨解囊,但我会在社会中勇当冲锋者,而不是拖累社会进步的蛀米虫,不管未来有多么险恶,我都会带着美好的信念顽强的走下去。

同时,我也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总有迷失和犯错的时候,而我们应当积极的给予鼓励,而不是落井下石的用有色的眼镜去对待。每个人生存在世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以及能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就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和引导他们以帮助其摆脱迷茫,实现自身的价值。妈妈曾说过“错过不重要,改过才是金”我想这句话和“浪子回头金不换”有异曲同工之意。只要我们用真心去引导和帮助别人,我相信一定能帮助很多人。同时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向米埃尔主教看齐争做像他那样的拯救者,努力的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悲惨世界观后感【篇2】

寒冬时节。可是,我认为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却是我们人类自己。表演完,同学们为我鼓起了掌?”只见他迅速钻进一个沙洞,那只便急切地寻找着。小白杨从树枝中抽出嫩绿的新叶。”我这样想着,自己便自作主张地打开妈妈的钱包,只拿了一张20元的票子,出去买我想要的东西!

在书中,因为偷了些面包,为此服刑十九年的冉阿让,在滑铁卢战役那年获释。多年来的苦难生活和他人的排斥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在一天夜里,十分疲惫的冉阿让敲开了大主教米里哀的大门。大主教收容了他对于冉阿让,主教并没有歧视他,而是像其他人一样对待,那天夜里,冉阿让趁主教不注意要去偷他的银烛台,冉阿让被发现后,主教并没有怪他,而是将两个烛台都送给了他,并嘱咐他好好做人。冉阿让十分感动下决心要改过自新做一个好人。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经过奋斗,他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出身草根的他,深切的懂得社会底层人民的辛苦他于是一直在帮助穷人,广施乐善的他被选为市长。这是全书的高潮,从中我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内心全是对社会的仇恨,那么他的人格就会一步步走向恶魔。要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苦难,这更不是堕落的理由。只有真诚待人,才会取得别人的真诚、信任。后来他遇到了芒汀,在她悲惨的死去后。冉阿让找到了她女儿。解救并抚养了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在1830年,马利尤斯参加了共和派的革命。可在战斗中,同志们大多都牺牲了,马利尤斯也受伤昏厥,可是突然出现的冉阿让救了他。在逃亡路上他伟大的人格感染了沙威,沙威无地自容,让开了路,在强烈的精神斗争下,他跳下了河。最后冉阿让将他的过去对马利尤斯坦白,自己孤单的走了。看完书后,我感受到作家雨果通过作品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讽刺。但在这本书中,作者一直以“善良”、“宽恕”、“友善”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中心。告诫人们随时不要放弃希望,坚守心底那一份纯真,坚信人生会迎来春天,这样才能在重重困难中崛起。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冉阿让”。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走极端,都会对一些不公平的事物而愤怒。可是,人性的光辉是不会被磨灭的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欺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隔阂。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悲惨世界观后感【篇3】

原作很优秀,电影更出彩。悲惨世界(20××, directed by Tom Hooper)显然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名著翻拍电影之一。

电影方面,作为小金人最佳音效获得者,悲惨世界20××的音响效果从一开始就把我带入了电影中的世界,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作为改编自音乐剧的电影,电影全程95%使用歌唱的方式进行对话,而这也是有讲究的。每一首歌都是那样的应景,旋律就如歌唱者当时的心情一般。精美的场景布置,绝妙的艺术渲染,马蹄声、地板吱吱声、叫喊声就如交响乐一般为歌唱者伴奏。Anne Hathaway可谓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尽管她并没有很多戏份,但是Fantine在钢琴声中,饱含着沧桑、呐喊与绝望,演唱i Dreamed A Dream的场景,可谓是全片中最动人的场景。悲惨20××中Anne的表现,可以说是她所有演过的电影里最棒的!整个歌曲中,没有任何场景和动作的变换,只有她躺在浴缸中,饱含深情地演唱i Dreamed A Dream,只需要面部表情,就能将观众深深折服。第二大亮点是marius唱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一个陶醉于爱情,却又勇于为了革命而献出生命的人。

剧情方面,作为一个第一次观看"悲惨世界"系列的观影者,我得说它带给我的感触很深。整个电影围绕着JeAn VAlJeAn自我救赎的过程,同时多次提到了dream这个词。只要有梦想,无论现在的世界多么黑暗,总是会有光明的未来。电影中多次出现光明和黑暗的对比,比如受尽19年牢狱之苦,最初想要报复社会的JeAn VAlJeAn和那位仁慈、伟大的富人。剧情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JARVeT。就如他自己所说,出生在狱中,成长在军队中,他就是一位被严苛法律、旧思想所禁锢的法律执行者。他的转变令我深思。JeAn VAlJeAn完全有机会杀死他,可是却在明知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时,选择了放走他。当他将自己的胸章颤抖着放在Gavroche,这位至死还明亮地睁着双眼的男孩,的胸前时,我想在他心中对于起义者从憎恨也有意思敬佩了吧。而当他站在下水道前时,JeAn VAlJeAn没有选择逃避,心中却还想着coSeTTe的男朋友的生命。JeAn VAlJeAn传承了那位拯救他灵魂的富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打破了JARVeT心中的枷锁。的确,作为法律与传统的象征,死亡也许是JARVeT最好的救赎吧。

悲惨世界观后感【篇4】

这个世界仿佛是为悲惨而生,我们在他们并不算幸福的人生中挣扎着悲哀。冉阿让、珂赛特、芳汀、沙威一个个本不相关的人被命运的齿轮碾压着相连。所幸的是在最后的最后有着烛光中那一丝摇曳着的光明与串联着传递的感恩。在雨果的笔下,主人公冉阿让和芳汀以及她女儿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法国各阶级的生活,也以此体现了穷人的悲剧。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无一不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就如雨果在序中所说的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是哪个时代无可避免的悲剧。冉阿让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然而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7个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并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强不惧强权的个性使探长沙威对他深恶痛绝,他过人的气力也使沙威对他印象深刻,两人于是结下一生相互追逐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在我的心中冉阿让是一位极具悲怆美的好人,他死后灵魂会得到主的宽恕,他会和无辜死去的人们一起在天堂守护那一对幸福的爱人,这也算是悲惨世界中唯一的温暖,人性的纯良与延续的感恩会使无望的世界散发出希望的光芒。

悲惨世界观后感【篇5】

在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尽管我刚刚读完它,但故事里主人公的遭遇深深吸引着我,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给大家,这本书就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巨作《悲惨世界》。

冉阿让,一个从小无父无母的穷苦人,被姐姐收留抚养长大。长大后,为报姐姐养育之恩,而姐夫又因意外不幸去世,二十出头的他代行父职协助支撑起整个家庭。

有一年冬季,原本困苦的冉阿让失业了,无奈之下只得去偷面包。他被抓起来,一次又一次的试图越狱使得刑期增至十九年。十九年后,他被释放,没人肯收留他,最终他敲开了教堂的门,主教收留了他,为他准备了美味可口的晚餐,还让他同自己一起生活,对待他这样有前科的人如同对待尊敬的宾客,冉阿让自己感到十分惊讶,我也是疑惑不解。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迷茫中的他,竟趁着夜深人静偷走了盛饭菜的银制碗筷,逃走了。偷东西终究不是好事,没跑多远,冉阿让就被抓了起来。警察把他带到主教那儿,想问明情况。这时,主教进到里屋,没过一会儿,他拿着两只烛台出现在门口,说:“他走得太匆忙,忘记带走它们了,这是我送给他的。”

冉阿让一怔,感到极大的震惊。就这样,一个灵魂被救赎了。冉阿让从此洗心革面,改名换姓重新做人,还救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

这本书里所写的故事跟以前那些我最爱看的童话一点也不一样,它没有了童话世界里的浪漫,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悲惨世界。但是,在那个残酷悲惨的世界中,仍然有一束光照亮人们的向善之路。它让我明白人的善恶不是天生注定的,恶可以通过帮助和引导变成善,冉阿让就是最好的证明。

雨果在书中说道:“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人心里有恶魔的影子,也有天使的种子。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由恶转善最重要的一点,要不是主教对冉阿让的信任,不畏惧他由于牢狱生活而变得可怖的名声,就不会有冉阿让的新生。

莎士比亚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善良不仅能感化他人,还能使自己不被恶所染污。冉阿让就是被主教的善良而感动,也是因为自己的善,就算又被打入黑暗,也没有再次堕落。

所以,人要穿上帮助、信任和善良的铠甲,才不会变的邪恶,还能让身边的人变得纯洁、善良。

悲惨世界观后感【篇6】

《悲惨世界》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雨果著名的作品之一。当我读完这本书时,主人公冉阿让的形象在脑海中久久地挥之不去,强烈的感动和崇敬在心中油然而生。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阶级冉阿让过着艰辛的生活,时常挨饿被欺负,就是因为一次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们因为挨饿而哭泣而去偷了一块面包,被罚做了十九年的苦役犯。后来出狱后,收到了汴福汝主教的感化,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冉阿让从一个罪恶黑暗的人变成了善良正义的人,从一个对社会充满仇恨的人变成了心怀爱心善于关心下层穷苦人民的人。他用自己力量无私的帮助别人,兴办工厂,救济穷人,救助孤儿珂赛特,释放折磨自己的沙威,勇敢的从战场上就出了重伤的马吕斯······这种毫无保留帮助别人,原谅伤害自己的恶人,表现了他宽大的胸怀,真挚而感恩的心灵。

是呀!正是他懂得感恩,懂得将爱和温暖传递下去,他才真正的变成了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人。我深深的感动于到他用自己的力量传递了温暖,给了整个世界最美的祝福,点亮了自己人生。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如果遇到困难、挫折就畏惧退缩的话,那等待自己的只会是失败。我不愿做生活的弱者,我要向冉阿让学习,拥有一颗勇敢而又善良的心,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和光彩。

《悲惨世界》观后感400字


电影《悲惨世界》是我最近观看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部音乐剧,所有影片中的那动人旋律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久久不曾散去。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该剧于1980年在法国巴黎的palais des Sports首次公演,原本预计上演八周,结果延长加演,共演出了16周,因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首演是法语,之后被英国著名的音乐剧监制喀麦隆·麦金塔斯(Cameron Mackintosh),也就是我们说得麦叔,也就是本片的音乐指导改编,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Barbican Theatre开幕演出。百老汇的版本则在1987年开幕,并在东尼奖12项提名中夺得八个奖项,包括最佳音乐剧和最佳原创音乐,而且上演直至2003年。在百老汇历史中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悲惨世界排行第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感受那动人的旋律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