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世说新语》个人心得体会 > 导航 > 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合集4篇)

《世说新语》个人心得体会

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 (合集4篇)。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阅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篇一)

最近,我看了本好书—————《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蔡志忠漫画。蔡志忠把许多故事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故事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虚构的,但都诉说着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漫画,这些深刻的道理一下就容易被人理解了,寓教于乐。

比如:《舍命全交》。这个故事讲述了苟巨伯到远方探望重病的朋友时正好碰到了胡贼,他没有丢下朋友自己逃命,而是陪他留下。胡贼看到他这么有义气,深受感动就退兵了。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要有情有义。

又如:《谢安教子》。谢安的夫人常常亲自教育子女,而谢安只在一边做事,谢夫人问谢安为什么不亲自教育子女,谢安说我常常在教导呀。这个故事告诉我言教不如身教,做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

再如:《救人救到底》。这个故事中王朗在避难途中一开始考虑到实际情况不愿让人搭船,同意后在遇到水贼时也不放弃。他与同伴共同努力,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而华歆一开始劝说王朗同意,却在遇到水贼时要弃人而逃。通过这个故事我悟到了两个道理:第一,做事要多加考虑,要量力而行;第二,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底,要和大家共同努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故事,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蔡志忠还有很多这样的漫画,如《论语》、《老子》、《孟子》等。以后有时间我都要看,让自己尽情遨游在这好书的海洋之中。

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篇二)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篇三)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读《世说新语》个人心得感想(篇四)

《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讲述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流传的新鲜故事的一本书。那么何为层次?有钱或有权?现代人大多都这么认为。但真正有层次的人,他的层次感是从言行中表露出来的。

陈元方,出生在太丘长的家中,也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7岁时,他在门外玩耍时,来了一个人,是他父亲的朋友,他是来赴约的。但当时他父亲陈太丘因朋友未能按时赴约,而已经走了。朋友得知后很生气,甚至还心有怨言,骂了陈太丘。陈元方告诉他,赴约迟到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辱骂他的父亲,是不讲礼,友人听后自觉很惭愧,想要道歉,但是元方却自顾进了家门,不再理睬他。

有一个较为广泛的想法:不要以你不喜欢的方法去对待别人,友人已经无礼,是应该说说他。但是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层次感,体现了元方思想境界高。如果,只中说友人两句,叫他日后要改正,那就成了老子教训儿子了!相反,他用行动告诉了友人:你这是没有人会喜欢你的,包括小孩子。

层次,不是钱或权,也不是说出多么深奥的话,而是做出最有意义,却又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深奥,却又不做作的言行,才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层次感,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敬佩。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有关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最新范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了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最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最新范文【篇一】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很多的观点,我都很赞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局限了,方式越来越单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败,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寻求适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有的家长常常认为学校老师如何如何,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以为,孩子到学校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体成长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点在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在逐渐改变,我发现孩子又愿意与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诉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任。

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极其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发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也是造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原来的一位年轻的同事,曾帮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次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生理和心理),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一种和谐,要启发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思想变成视野,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前行目标,无论如何,只要不断坚持,总有实现自我的一天!

有关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最新范文【篇二】

孝,是一种境界,指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拥有对长辈的孝,就会拥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读了《世说新语》,让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亲情。

今天我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讲的是这样的一件事:王祥对后母也非常恭敬。后母让王祥去守护李树,有时忽然刮风,王祥就抱着李树哭泣。王祥一次在别的床睡觉,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来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动了,于是像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同样被王祥感动,当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决定时,是冒着多大风险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没有被王祥感动,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让人尊敬的孝子,就会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这样一条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远远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为先,王祥能对一个想杀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顺,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爱护自己的长辈更加尊敬,更加孝顺呢?我们在长辈们给予的优良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报呢?孝,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方式。

孝,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世说新语》这本小说集,对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解释。

有关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最新范文【篇三】

最近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

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己行为的随意性不强。当然,我是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现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将来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回味的。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了。确实是这样的,如果细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简直是太正常了。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许多启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

比如书中的乘兴而来,无兴而返。这个故事就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真实需要去决定我们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暂时不做。我们完全有对所要做的事做出我们做与不做的决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权利。没有人能够干涉我们的决定。只要我们做的合乎我们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常理,我们的决定就值得去做。

读《世说新语》有感


近来在读《世说新语》,一开始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许多词句看不懂,看着看着,却觉得好看起来了,里边每一个小故事都有着自己的道理,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比死读书好,不是吗?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在脑海里盘旋起来:书中所讲的魏晋文人倒底是干什么呢?

其实,这一个问题,书中的序里已有解释书中大部分讲的都是关于清谈的内容,即魏晋的名士们谈论的政事和玄理,但不管谈论的事有无依据,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们对于清谈的热情显然很高,好像不善于清谈就算不上是名士贵人了似的。从许多篇目中都可以看出来,比如言语篇的第二十八篇和第三十一篇,都有趣极了。

第二十八篇讲的是谢尚年轻的时候去拜访殷浩,听他谈论玄理的事,殷浩讲得很生动,谢尚直听得注神倾意,不觉得流汗交面,殷浩却从容地叫人取来手巾帮谢尚擦脸。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又觉得很钦佩。

第三十一篇讲的则是殷浩与孙盛一起清谈,不知两有多激动,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甚至有些针锋相对起来,卿莫作强吗,我当穿卿鼻、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这样的话也无伤大雅,由此可见他俩对于清谈辩论的热情有多高了。

魏晋也许是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了,但它一定是精神上最富有、自由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志士们无一不好学、好辩,在现代,恐怕很少有人了解他们。但我觉得他们与名垂青史的那些古人一样值得尊敬,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仍保持着对道理、文学的热爱,这正是现代许多学生所没有的。

《世说新语》是通往魏晋时期文学、历史、习俗的一扇窗。对我来说,也是一本关于当时人的学习、生活的故事书。现代的我们学习生活远远没有他们那么艰苦,但他们浅谈仍不亦乐乎,我们读书也乐在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乐于学、勤于学。

读《世说新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我们如何去领会《世说新语》的内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整理的“读《世说新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仅供参考。

读《世说新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一】

《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道理也教会了我们不少的生活行为。第一章的第四则。原文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子托,宁能够急相弃邪!”逐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意思是:华歆,王朗一道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有什么不可呢?”之后强盗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当初我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答应理解了他的请求,怎样能够因情景危机而抛弃他呢?”于是和最初一样携带救助了那个人。社会上便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两人的品质优劣。

读完了这段我的心中只剩下了两个字那就是诚信。中国的文学家鲁迅说过:“诚信是为人之本。”人如果没有了诚信那么即使他再富有再伟大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无过的当初答应好了别人,就不应当再反悔不能言而无信不能不守信用。一个人如果想让别人对自我讲诚信那么自我应当先想想自我是否对别人讲诚信。如过连自我都不讲诚信那为什么还要要求别人呢?所以说诚信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的重要不能随随便便就不受信用。诚信是一个人最关键的品质,如果连讲诚信都做不到,那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讲诚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到的。

是我在那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此刻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读《世说新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经历了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的又一乱世,一乱就又是快400年。乱世,史家之不幸,诗家之大幸。皇帝们忙着争江山守江山,没空抓意识形态。于是,脱了缰的“名士”们,就在允许的自由范围内放浪形骸,狎妓、嗑药、裸奔、群殴……如同全国上下都在办行为艺术展,比较著名的有“竹林七贤”。

相比之下,闲散刘宋宗室刘义庆还是个正经人——他召集了一批文人,记录了从汉末到刘宋时期,名士们的那些正经的、不正经的故事。比如对“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就写道:“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肆、意、酣、畅,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不过,此文的主角并不是在书中一抓一把的“名士”,而是一位几年前刚被掘了墓的乱世枭雄——曹操。

大多数中国人了解曹操是通过《三国演义》,小说家的倾向性让曹操坐实了“坏人”的位置。而《三国志· 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武艺过人。简而言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且会武术的文艺男青年。

而当翻开《世说新语》,曹操一生的各个细节暴露,一个更加血肉饱满的曹操便冉冉升起。小歌星唱的“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倒真是略懂曹操。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作为“官三代”,曹操小时候也是一个爱好恶作剧的洛阳少年。《世说新语61假谲第二十七》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这讲的是,曹操和袁绍这对好基友,闲得没事偷看人家娶媳妇,还声东击西劫持了新娘。被人发现后,身手敏捷的曹操逃出去了,袁绍却陷入了荆棘丛。鄙视归鄙视,曹操最后还是救出了(猪一样的)队友。

但曹操不相信永远的朋友

他后来凭借官渡之战统一北方,正是因为打败了昔日好友袁绍。然而,当他在袁绍坟头哭的时候,也未必不是真感情。在此,不妨问一句:“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起抢过的新娘吗?”

魏晋时期,名士们有个爱好——看相,以自己慧眼识人为荣。曹操就属于大家特别爱看的类型。《世说新语·识鉴》记载,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比曹操大45岁的乔玄不愧为东汉名臣,一句“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算是为曹操定了性。

不过,也许是曹操的长相一点都不含蓄,因为连匈奴人都看出他不是一般人。《世说新语61容止第十四》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讲的是,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不行,在外交场合有损国格,就让相貌俊美的崔琰(字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扮作侍卫提刀站在一旁。崔琰的长相是没得挑,史书记载“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但匈奴使者居然不是外貌协会成员,观后感是,魏王美则美矣,但旁边那个提刀的才是真英雄。

匈奴人说这番话时的自信程度,就像道观门口的算命先生看到奥巴马,说:“这位兄台,你面色发暗,恐近期有一劫。”曹操听后,想必是十分得意。但也不知为什么,崔琰后来为曹操所杀。

曹操不相信下属,这些人对他来说无非是工具,为了目的,工具可以随用随丢。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记载,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这讲的是,曹操和身边人说:“你假装要持刀杀我,我就说我有预感。放心,事后亏待不了你。”结果,不明真相的亲信为了配合他演一场戏,让谋逆者相信他有特异功能,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

其实,曹操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写过一首《塘上行》,诗中借思妇的口吻写道:“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很难想象如此缱绻,会出自曹操的手笔。

但曹操不相信女人,不是项王,也不期待虞姬

在《世说新语》中,曹操的婚恋故事是不堪的:夺袁熙妻甄氏,可这姑娘最后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世说新语·惑溺》);去世后,曹丕又把他宫中的宫女侍妾一个不落地接收了(《世说新语·贤媛》)。不过,曹操估计也不在乎这些,他在接收别人的妻子时,对对方的儿子也宽容对待;在临终前,又人性化地让大小老婆们全都改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又一段历史拉开了序幕。

谨以此文感谢清华大学王晓毅教授在我初入大学时,授课《与魏晋风度》

读《世说新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篇三】

志人小说,由“德行”到“仇隙”计三十六篇,主记述从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遗文轶事。尤以东晋为主,魏晋文人常现其中。因多传闻,不可尽信,然而史料价值不可质疑。

原文译文上下对应的格式,翻译用心,包括典故等,有些原文不看翻译确实不知其所以然。

擅长细节、白描等手法,寥寥数语,少则十几字,多也不过两三百字,片语只言,便能栩栩如生的描绘出其人的音容笑貌哪怕面目气韵来。那些在其他著作里浮云一略的历史人物,在这里都活灵活现的生动起来。

然而由于古今价值观不同的缘故,有些行为的正误评断无法理解并且其中部分因果关系以为颇有些胡扯……不由令人联想传言如何变化传出。

这些篇章段落里,读来有欣然一哂,亦有不虞之叹。且竟有女子占一章。言行、政事等分类也颇有岐见。然而……居然有整整一章讲述容貌!没错!就是容止!各种美貌形容,个个不是凡人自带光环……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个评论倒是有趣。

中学生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体会 (3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世说新语》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请您阅读范文资讯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中学生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体会》,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学生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体会【篇一】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中学生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体会【篇二】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齐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搞笑,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别人不要把自我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方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理解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明白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我“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所记清谈场面,往往描摹如画,使读者若临其境,若见其人。“文学”篇记孙安国(盛)与殷中军(浩)共谈,往复辩论,不暇用餐。左右侍者一再重温冷饭,而两人只顾奋挥麈尾,争锋口舌,以致麈尾脱落,布满餐饭,抵暮犹未进食。最后情急,竟至反唇相稽。殷谓孙:“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谓殷:“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彼此以“口”、“鼻”讥嘲,皆从辩论出发,读之失笑!一时热烈气氛,活跃纸上,《世说》所写,真善传神。“排调”篇记王文度(坦之)与林法师(支遁)讲析义理,林每欲小屈,孙兴公(绰)曰:“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说理以通达为贵,一有滞碍,即难成胜解,孙之诮林,恰当无比。“轻诋”篇记庾亮谓周顗:“诸人皆以君方乐。”周问:“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乐令,指乐广,为当时以清谈著称的名士,周顗认为以他相比,是贬低了自我,就说:“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无盐,丑女;西子,美人;美丑攸分,不宜相拟,设喻亦妙。又“政事”篇的“桓公在荆州”一条,叙桓温治荆州,政贵宽和,耻用威刑,桓温的第三子桓式

(即桓歆)见令史受杖,仅从朱衣上擦过,即谓温曰:“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思是讥诮刑杖没打在人身上。桓温是否真这样政简刑轻,姑置不论。“上捎云根”言举杖之高;“下拂地足”,谓着地多,着人少;措语形容,巧用夸张,可见晋人之善于辞令。

《世说新语》中的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如“德行”篇记郭林宗称黄叔度(宪):“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谓其气量深广,不为物牵;“赏誉”篇记王夷甫(衍)称郭子玄(象)“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谓其辞采缤纷,议论不穷;“容止”篇记山巨源(涛)称嵇叔夜(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谓其风神俊异,潇洒出众;“文学”篇记孙兴公(绰)于潘安仁(岳)、陆士衡(机)二人之文谓:“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比较恰当,评价极公;“言语”篇记顾恺之描摹会稽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些话全都形象鲜明,比喻精妙,能把丰富的资料概括为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言,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又“言语”篇记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谓胸襟开阔,则无往不适,随处怡悦,觉万物无不可亲,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中学生读《世说新语》个人感想体会【篇三】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