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 导航 > 数学家读后感

数学家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数学家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数学家读后感范文一

那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了《三个数学家》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希帕蒂亚。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亚诞生在埃及,她还没满六岁就开始跟着她爸爸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他总是不闻窗外种种诱惑,而专心致于面前的书本。当时,她只有六岁!

我不禁想了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点动静,我就东张西望,怎么学得好呀!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部分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她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四询斋节到了,一群暴徒奉西瑞而=尔的命令,拦截了希帕蒂亚乘坐的马车,残忍地撕去她的衣服,用尖锐的刀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流出了眼眶,我恨,恨那些残忍的暴徒,恨那个不公平的世界

数学家读后感范文二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一)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一妈一一妈一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二)

暑假,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他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读完中学后,因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一精一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一爱一数学的兴趣,他从此开始了自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着名的数学家!

玖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首先要热一爱一它,才能有学习的自觉一性一,也才能做到坚持不懈,最后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

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范文二

1985年6月12日,一个中国人民为之哀伤的日子。华罗庚这颗蜚声国际数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巨星陨落了。但是,蚕耗尽全身的精华,吐出的丝却能化为最美的衣裳;燃烧的流星划过天际,仅仅一瞬,却能够撕裂夜的暗淡。华罗庚便是那只蚕、那颗流星。

华罗庚从小就特别淘气,一会用椅子当马骑,一会拿起父亲给他做的青龙偃月刀乱舞一阵。但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怎样会成长为一位享誉全世界的数学奇才呢?

贪玩的华罗庚,上小学的时候靠着小聪明还能蒙混过关,可上了初中却玩不转了。幸好到初二时来了一位新老师王维克 ,他讲课生动,华罗庚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的课。从那以后,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家境贫寒,高中时只好辍学回家。但是,这并没有打消华罗庚对数学的探究,他决定自学。每每夜深人静时,总有一盏菜油灯燃烧着微弱的光芒,而在光芒下,便是华罗庚入神的读着所谓的天书。与他相比,有些自惭形秽,在明亮的灯光下,并不是津津有味的读书,而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优越的环境并没有让我们将它用到学习里去,而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929年的一场瘟疫在江苏一代肆虐,华罗庚也未幸免,他的妻子变卖了所有家当治好了华罗庚,痊愈后左腿落下了残疾,可是华罗庚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气馁,而是更加顽强地努力着。千年前的司马迁,在遭受严酷的宫刑后,没有向身体上的残疾和痛苦低头,也不向众人的讥笑和嘲讽投降,而是全情投入,一笔一划,一点一滴,最终铸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史书《史记》。华罗庚就是这样在逆境在默默地钻研着!

华罗庚是一位追求真理的人,他写的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反驳了人们早已认同的定理,这种勇气是常人之所不能的。

华罗庚为了科学,远涉重洋;为了家人,拼命挣钱;虽然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在向他招手,但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却毅然放弃,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就像老师说过的这是一种境界。在茫茫人海中有几人能将机会拱手送出?

如今千年已逝,岁月无声。《史记》却仍为我们所瞻仰,保留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时光流逝,虽然华罗庚已经退出光鲜亮丽的舞台,但是他在数学界的贡献却永远的铭记在我们心里。

逆境中奋斗,追随着梦想,执着于追求,全力以赴!这便是华罗庚的一生写照。

数学家的传记读后感


数学家的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传记》,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读《数学家传记》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的传记》读后感范文二

1985年6月12日,一个中国人民为之哀伤的日子。华罗庚这颗蜚声国际数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巨星陨落了。但是,蚕耗尽全身的精华,吐出的丝却能化为最美的衣裳;燃烧的流星划过天际,仅仅一瞬,却能够撕裂夜的暗淡。华罗庚便是那只蚕、那颗流星。

华罗庚从小就特别淘气,一会用椅子当马骑,一会拿起父亲给他做的青龙偃月刀乱舞一阵。但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怎样会成长为一位享誉全世界的数学奇才呢?

贪玩的华罗庚,上小学的时候靠着小聪明还能蒙混过关,可上了初中却玩不转了。幸好到初二时来了一位新老师――王维克 ,他讲课生动,华罗庚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的课。从那以后,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家境贫寒,高中时只好辍学回家。但是,这并没有打消华罗庚对数学的探究,他决定自学。每每夜深人静时,总有一盏菜油灯燃烧着微弱的光芒,而在光芒下,便是华罗庚入神的读着所谓的天书。与他相比,有些自惭形秽,在明亮的灯光下,并不是津津有味的读书,而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优越的环境并没有让我们将它用到学习里去,而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929年的一场瘟疫在江苏一代肆虐,华罗庚也未幸免,他的妻子变卖了所有家当治好了华罗庚,痊愈后左腿落下了残疾,可是华罗庚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气馁,而是更加顽强地努力着。千年前的司马迁,在遭受严酷的宫刑后,没有向身体上的残疾和痛苦低头,也不向众人的讥笑和嘲讽投降,而是全情投入,一笔一划,一点一滴,最终铸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史书――《史记》。华罗庚就是这样在逆境在默默地钻研着!

华罗庚是一位追求真理的人,他写的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反驳了人们早已认同的定理,这种勇气是常人之所不能的。

华罗庚为了科学,远涉重洋;为了家人,拼命挣钱;虽然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在向他招手,但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却毅然放弃,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就像老师说过的这是一种境界。在茫茫人海中有几人能将机会拱手送出?

如今千年已逝,岁月无声。《史记》却仍为我们所瞻仰,保留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时光流逝,虽然华罗庚已经退出光鲜亮丽的舞台,但是他在数学界的贡献却永远的铭记在我们心里。

逆境中奋斗,追随着梦想,执着于追求,全力以赴!这便是华罗庚的一生写照。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00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00范文一

那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了《三个数学家》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希帕蒂亚。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亚诞生在埃及,她还没满六岁就开始跟着她爸爸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他总是不闻窗外种种诱惑,而专心致于面前的书本。当时,她只有六岁!

我不禁想了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点动静,我就东张西望,怎么学得好呀!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部分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她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四询斋节到了,一群暴徒奉西瑞而=尔的命令,拦截了希帕蒂亚乘坐的马车,残忍地撕去她的衣服,用尖锐的刀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流出了眼眶,我恨,恨那些残忍的暴徒,恨那个不公平的世界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00范文二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着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女数学家传奇读后感


女数学家传奇读后感范文一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女数学家传奇读后感范文二

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她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至今,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