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余华读后感1500字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余华第七天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一)

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死的、有卖一肾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活着】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一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一爱一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一爱一,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一奶一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二)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一逼一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一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一爱一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三)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一爱一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一逼一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一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一性一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余华。

第七天绝对是一本非常荒诞的小说,说的俗一点:都是瞎编的!没有任何生活基础,简直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小说里的每个故事又确实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的,现实生活比小说更荒诞。

我的朋友说,在你读这本书之前,一定好好看新闻联播。说的极是,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源自我们的身边,并且都上了新闻联播。余华将这些互相没有任何联系的事件巧妙地串到了一起,让所有的人物都在死后相见,并相互述说自己在人间的悲哀故事,比如主人公的父亲因为没钱治病,自己离家出走,死在野外;而主人公本人也因为餐馆煤气爆炸丢了xing命,并在阴间与自己的父亲相见;比如主人公的妻子因为羡慕虚荣而离开了他,做了高官的情人,并在高官落马之后自sharen亡;比如商场大火,死了很多人,而政府掩盖事实真相,让死者家属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死是活;比如争锋强拆,将上夜班回家白天睡觉的一堆夫妇在光天化日之下掩盖在废墟之下,留下可怜的小女一人在世上;比如政府医院强制人工流产,将孕妇肚子里活活的婴儿生命致死,并抛尸野外;比如死者没有钱买墓地,活着的人卖掉自己的肾给死去的人买墓地,是在黑暗的地下医院卖的,然后自己也因为手术感染而失去xing命,等等等等,一起都是现实的悲哀。

读这本书,心里有些颤抖。这世界是多么地不公平,多么地残酷。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等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余华)

我读过许多余华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沉重,都深深地挖掘底层社会人民的苦难处境,比如《活着》《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太多的浮华粉饰,更需要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余华先生正是通过他的作品像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感谢作者用《圣经》里的第七天作为标题: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创世纪》。盼望有一天我们世上所有的人都在神的国里安息,没有苦难,没有哭泣,也只有在神的国里,(星辰ww)我们可以实现这一愿望。在人间,无处不悲哀。

如果你的心够坚强,够宽阔,推荐你读这本书。

《第七天》读后感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是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或喜或悲。

读完全书后,我重新认识了生与死。生生死死还不如说是一场单程旅行,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在本书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另外这个世界可能会丝毫不在乎。而有些东西,将从这个世界带入另外这个世界里。本书以荒诞的视角行文,即一个死去的人。他回忆着和正经历着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从他死去的第一天写到第七天,作为七个部分,书中开头就以雪、雾、雨这些意象来营造出模糊的环境和视线,朦胧和荒诞的世界。在刚开始会给人一种困惑或不确定感,继续阅读下去后就能发现另一片天地。在书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见的人和发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对应,从而将全书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内容上,这本书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社会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个死去的人视角,从权利、金钱到现实人们的yuwang再到人xing的阴暗面:虚伪、攀比、恶毒、幼稚、冲动......这些在书中展露无遗。

小说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钱的话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有高档的骨灰盒,可以买到一块土地埋葬,最终能够得到安息。没有钱的人,不能买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一直在那个叫死无葬生之地的地方。在殡仪馆里,有钱的人可以坐沙发,没钱的人只能站着或者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而那些有权力的人更是豪华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从这个情节里就将社会的许多方面暴露出来,现实中,在候车厅里,同样是设有贵宾区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翘着二郎腿。而普通人则是拥挤在一起,你推我搡,拖家带口。(星辰ww)

在小说中,还涉及到了社会舆论与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一个商场发生火灾,而负责人对社会称仅仅有7人死亡9人受伤,而网上的舆论则是说相关人员删除了大部分的死亡名单,那些人的亲属也被送了封口费。最后主人公在那个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遇到了那些在死亡名单上被删除掉的人。这样重大的事件就这样被上面的政府敷衍了过去。同样,主人公的母亲花了二十年时间终于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当警方的惊雷行动打击yin秽组织的事公开后,社会媒体将全部的焦点集中到这次行动中,各种人物的剖析,信息的公开,社会已经忘记了主人公与他母亲的相识。这是因为现实社会里的媒体往往是过多去迎合大众的yuwang吧。

小说是以生与死的世界展开,由于不久前送走了爷爷,因此每每读到离别或生与死的时候,便潸然泪下,也会想到当初送别爷爷时候的情景,想到爷爷生前时候的样子,爷爷以前的经历也是那样的艰辛,和奶奶一起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最后竟是落了这样的结局,此刻千言万语,也难能表达思念之情。

小说正如标签上所写的那样,比《活着》更悲惨,比《兄弟》更荒诞。但是作者还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第七天读后感1500字


余华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很独特,既有鲁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钱钟书似的幽默。最早接触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时看根据他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后来上大学第一次买小说,就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旅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

距离他创作出长篇小说《兄弟》后的七年,他精心酝酿出了《第七天》这部在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说。有人说:余华把七年的光阴浓缩为七天来度过,未免也太短暂了!但我个人觉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总能在短时间的表演中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一生的思考和触动。

今天下午我大块朵颐的读完了《第七天》,觉得它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以至于有些评论者认为它很荒唐,并认为它 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 。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个人理解是余华创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巨作《活着》这部代表他人生高峰的小说后,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而 《第七天》无疑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它 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独的,死后也是孤独的,但死后当孤独与孤独相遇,大家围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且人人平等时,那便是永生!

《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同时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芸芸众生的图像。余华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近十年来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极像一个冷静而又客观的旁观者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他写的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 ,而是直面生活,如拆迁、墓地涨价、女强人的孤独与爱情、 死婴、卖肾、iphone4s、理发店 洗头工凄美的爱情 、 火灾、车祸 , 枉死的 袖管上戴着黑纱 的老人。仿佛我们置身于一个绝望的境地,生是无望,死后也无望,以致作者 思绪里突然出现 了这样 念头,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它超越了鲁迅在 绝望的同时 不 放弃希望,在绝望中,反抗绝望 并升华为希望的诗句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种虚妄,它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成为小说的主线,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它。同时也比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泪下的诗句更独孤的绝唱!比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毁灭更具有震撼力的表达 。也即是我读出的 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的主题!

而这个主题,恰恰说明了余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随着思考深度的递增,也像其他的作家一样趋向于宗教的怀抱,他的宗教就是他的作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即它心中的天堂,那里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它的名字却叫死无葬身之地!而这个地方只有死后才能抵达,多么荒诞,但荒诞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

《第七天》的出版,让我再一次见证了余华作为一个资深作家所具有的创作潜力,他总是与底层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艺术化的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表达出他们的心声,这也许这 就是他创造力的源泉!

第七天读后感1800字


这个时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毫无节制的毁坏大自然,最不可饶恕的是毁坏世道人心!我选择做一个边缘人,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我漠视社会,害怕大都市,远远地避开人群。唯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用我自己的方式告别平凡却并不优秀。

很多时候,我如梗在喉,想说想呼吁,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到底哪里不对了,真要有人要静下来听我诉说,我说不出,责怪一切都是自已的偏执,大家都这样,大家都生存在同一个社会,大家都活得挺好, 而你自已也不赖,每个人活在自已的世界里,痛并幸福着!可是,我还是认为这个社会真的有问题,于是我明白了,是人心,是人心被毁坏了,是人心向这个滚滚的机械化的宠然大物妥协了,佛家说,一切皆空,全在一念之间,心妥协了,关进坛子里也能快乐,何况还有这么一个精彩的五光十色的大社会,所以芸芸众生麻木的过着自已的一生,很多不合理,很多古怪荒谬,都可以视而不见,当下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的生活是自主的,这样就够了,变态的社会自有变态的生存道理,自有合乎生存的爱的准则。

看吧!我唠叨了那么一大段也说不明白心中明了的那一个道理,相信读者也看不明白,这就是读者和作家的区别,时常对某一位作家怀着感恩的心理,他们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走在我认知和行动的前面。比如眼下我要说的余华和他的《兄弟》。

《兄弟》上部,我的眼泪一直都没有停过,几次哭出声来,要放下书,扑在桌上痛哭出声,余华的小说就是这样,憋着一口气,悲伤的喘不过气来,读完一气呵成,那个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那个年代给我切身的体验只是,我埋怨那个年代没有让该受教育的我的妈妈得到应有的教育,我的妈妈在该读书认字的年龄学校不开课只教唱红卫兵之歌,因此我的妈妈是个文盲不会读书认字,因此我的妈妈总是给不了我想要的爱,她的爱令到我喘不气来,却一丁点都不是我想要的,这就是代沟,互不理解!

读完上部,我禁不住骂道:这帮***时的畜生,人性本是丑陋的。我想余华也完成了对我 的一次教育吧,尽管***年代的事我早就从各种海外文章中有过更多的了解,也早已和余华一样有深刻的认知。

上部尽管人性都被扭曲了,混世太保当道,人的精神都被摧毁了,多恐怖的年代!可以想像在那个物质贫乏心灵又被极度摧毁的生活里面,人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之久,人们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只是一场错误,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每天被人批斗,忍受非人道的身心刑罚这便是生活,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谁能想到那只是一场十年浩劫呢,人们以为就那样一辈子了。可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没有一丝希望的年代,我在《兄弟》中,仍能时常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李兰和宋凡平那动人的爱情,李兰在丈夫死后七年不洗头的忠诚,宋凡平为了信守爱的承诺要去上海接李兰拼了命;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读着读着时不时也令读者感动。

对比下部吧!上一代人的人间惨剧我们都明白那是时代犯的错误,那是政治的迫害。而在下部里,兄弟两人各自不同的悲剧又是因为什么呢?是谁给造成的呢?我们说这兄弟俩的命运真是悲哀呀!哀哉!哀其不幸也哀其不争, 不争气的争!

我用差不多与上部相同的时间读完了下部,因为余华在下部里,省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更多的是在平平的叙说整个时代的故事,几乎是一目十行了。余华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方式再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古怪滑稽和丑陋的现实世界,他所描写的现实恰是我眼中的,所以我感激他道出了我想说的话。

哦!所谓亿万富翁就是这样发家的,余华用李光头这样一个人因为捡垃圾发家真是妙极了!这个社会的财富是过剩的,不停的生产,商品过剩,就是这个商业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有些人没有饭吃,有些人为了孩子的学费要去卖血,有些人却富得钱对他的意义只是一个数字。富足的人们把完好的商品扔进垃圾箱,而穷人的孩子还要忍受寒冷和饥饿。这就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只是在余华的笔下放大了,爱情铜臭化了,红灯区普及化了,美女都一个样了,单纯的女子变成虚荣的追逐富贵的荡妇,金钱决定着一切,人们像苍蝇追逐腐尸一样扑向金钱,种种的种种让曾经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千疮百孔,爱情何尝不是?

评论说《兄弟》的社会意义胜过了文学意义,我很赞同,而这正是我尊敬余华的主要原因,一个作家若是没有引导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一个好作家,好作家不会脱离社会埋头写作,好作家所应作的事就是洞穿这个社会的千疮百孔,引导人们更清楚地去看,去感知,我们都是迷茫迷失的一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