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匆匆》有感 > 导航 >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记得上初中时,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曾国藩这个名字。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忘记了是书中介绍,还是老师讲的,曾国藩又叫曾剃头,从此以后,曾国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胖胖的身材,臃肿的脸上长着双三角眼,一副贪一官、坏蛋的模样。

后来,先生看【曾国藩】小说,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看可恶的人,他说曾国藩很了不起,被称为历史上的千古完人;还说一毛一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我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所以也没兴趣看曾国藩这部小说。

再后来,办公室同事从图书室借了【曾国藩】,无聊时,我拿了其中一本翻阅。结果我迷上了这部小说,一看不可收拾。三本厚厚的书,我用一个月时间看完。小说中的曾国藩比较完美,做事很周到,我以为这是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方法在褒奖曾国藩,把他在历史上的过给缩小了。我并完全相信小说中描写的曾国藩竟然有这么高尚的品德。

前几天从图书室借来【曾国藩家书】,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追求所深深吸引,被他高尚的人格所折服。相信【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

【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提倡勤俭。他说大概凡是带兵的人,大都渐渐地填满了自己的腰包,我禁止不了别人随便索取,只求我自己不随便索取。他从自身做起,以身示范,勤俭节约,给官兵们做了榜样。他不仅自己在军营中以身作则提倡勤俭,几乎在每一封家书中,他都提醒家人一定做到勤俭,并告诉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勤俭想到了时下兴起的穷养男富养女这个话题。我对富养女这一观点不认同,应该无论男一女从小炯应该穷养。父母担心女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虚荣心,生怕别人一个汉堡就骗走,所以提出富养。其实一味地满足着女孩子,会适得其反,让她的虚荣心更加膨一胀,试想有多少钱能满足一个一爱一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孩子的欲一望?相反,从小教育她勤俭节约,她会懂得父母劳动的艰辛,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如曾国藩所说家败离不开奢字,个人败离不开逸字,叫人厌恶离不开骄字。

做事持之以恒。他告诫儿子大凡人做事,就必须对此事全神贯注,始终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军营中,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还对曾纪泽说:读书记一性一平常,这不值得忧虑。所忧虑的第一怕不持之以恒,第二怕随笔带过,并没看懂。这告诉我们,事业有成得人,不一定记忆力好,先天素质好,而可能在于他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得卡尔。威特把坚持不懈看做是孩子应该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他时常教育卡尔,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今天,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求孩子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父母的也应该身一体力行,影响子女,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好榜样。因为人生只有持之以恒才是首要的美德。

时常反省自己的所做作为。内省是儒家提倡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责。他说回忆往事,没有一件不后悔,没有意见不狭隘。无论在品德修养上、还是治家上,还是教育子女上,很多信件中,都能感受到曾国藩时时处处都在反省中,把有用的告诉家人,让他们坚持去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告诉家人,让他们以此为鉴,防止在他们身上发生。我生平三大羞耻:各类学问都大致涉猎到,其边际唯独天文历法毫无所知,这是第一耻;没做一件事情,进行一项事业,往往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鞋子,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造成多次变换致使书法没有成就,迟钝而不适用,这是第三耻。他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和缺憾,告诉儿子,并希望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争取做的完美。曾国藩之所以有着这样高的声望,被称为千古完人,应该与他一生的内省有着很大关系。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如果我们也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有点和优势继续发扬,对缺点和不足敢于面对和改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也会大有进步。

做人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曾国藩说自己贫穷无知,竟然官到一品,身居高位,还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见他是多么谦虚的人。他不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还通过书信经常提醒家人时刻不要表现出傲字,他说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都因一个傲字招致失败。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看到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可见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表现出肤浅和无知。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使自己进步。正如一毛一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畅想在别处:假设曾国藩把一部分一精一力、能力用到研究自然科学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说不定他会成为那个年代的着名科学家,他会用自己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都是假设,历来我们的民族崇尚文学,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曾国藩家书】的字里行间,绝大多数是教导家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书籍也是限于历代经史,只有一处提到让曾纪泽学习天文历法。联想到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些片面。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读书、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多数是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已。如果教育的内容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动手实践内容;少一些子乎者也的死记硬背,多一些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少一些整齐划一的空间限制,多一些自一由想象的空间;少一些圆滑的出事规则,多一些简单、坦率的诚信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兴趣、一爱一好会是怎样的情形?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凯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一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一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

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一府一操一办一团一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一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一奶一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一陽一,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恰好又逢曾国藩的父亲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乡太久,曾国藩趁机将愁苦倾诉给皇上,希望能给他职权。不料咸丰皇帝逞起妇人之智,以为太平军势力已经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顺水推舟允许曾国藩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遭受当头一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竟换来如此结果,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刻,自己却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两年间,极端痛苦的曾国藩拿起老庄着作,像闭关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终日不出。他像放电一影般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遍遍回放。慢慢地,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大悔大悟。

通过反思,他看清了自己的致命缺点,那就是太自傲,一味蛮干,一味刚强。咸丰八年,太平军势力再度复苏,咸丰命曾国藩从新出山。朋友们惊讶的发现,曾国藩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转变。他不再自命清高,学会包容其他官一场生存者,体谅他们的难处。待人处事他变得周到谦虚,对待皇帝也不再直来直去,而是学会讲究方法。官一场上一些以前他所不齿的虚文俗套他也开始讲究,令自己不再成为异类。这些改变使他来自外界的阻力大大减少,渐渐如鱼得水,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到了晚年的曾国藩,权倾天下,成为晚清为数不多的封疆大吏之一。

一个单线思维、愤世嫉俗的愤青,通过在与世界的战斗中一次又一次跌倒而变得圆融通达。虽历经千折百磨,但曾国藩的初心却无任何变化,依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由一名文人赤地立新创建湘队最终战胜太平军,成为成功的军事家;他在做官时花费大量时间育人,对自己的属下亲信进行道德学问的培养,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他对有才能的属下和年轻人提携举荐,不遗余力,至晚年时,由他提携的官员文武错落半天下;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圣人。

在曾国藩身上,真正使我读到了四个字:外圆内方。行一事太过刚强的人,表面是强者,实际却是弱者。庄子说江河之所以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其善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意义尤为深刻。处事做人时懂得柔软变通,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减少碰壁的几率;而内心坚持自己的一操一守和理想,包容大度,海纳百川,才能调动各方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读《晚清重臣曾国藩》有感


晚清重臣曾国藩毅力

晚清的一个晚上,在湖南的曾家老宅里,只有一间屋子还亮着灯。一个贼在这个屋子的房梁上站着,他是今天下午来到这里的,他本想晚上下来偷点东西,可是他看见下面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儿一直没有睡觉,他在背书,背的什么书呢?《岳阳楼记》现在的中学课本上也有这篇古文,不算太难背。那个贼认为富二代一般学习都不太用功,小男孩应该学一会儿就去睡觉了,但这个小男孩很有毅力,可是他有点笨,总是背的磕磕绊绊,到了深夜,他还没有背会。那个贼很困,想:这个笨小子一时半会也背不会,我先睡一会吧。想着想着,他就在房梁上睡着了。

天刚蒙蒙亮,贼睡醒了看见那个小男孩还在背书,快气死了,在这个房梁上呆了一晚上还什么也没偷到。他跳了下来。小男孩见上面跳下来一个人,先是一愣,然后十分害怕,连话也不敢说。那贼说:你这个笨小子,这有什么难背的?,我听你读了一晚上都背会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说着,他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拿起书重重的砸在了小男孩的身上,头也不回的走了。他被小男孩气的连偷东西的心情都没有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但他有毅力,总和自己叫真,背不会书就不能睡觉,考不上举人接着考,直到成功为止。他正是凭借这一点,从最小的七品官做起,慢慢努力往上升官,最后终于成了晚清第一大重臣。[/duhougan/

【1】 【2】

读《曾国藩》有感800字


子岁新春之际,时之隆冬岁末,心静之余复读《曾国藩》三卷,比昔年耶岛排解寂寞添趣而读时,更有新的理解和感触,也更使我感到的其人、其事、其思、其语的博大和精深,也明白为何上朝国君的敬佩,渊出于何。

回顾我之泱泱大国,伟人英雄辈出,却无过于与我辈如此之近者,唯曾涤生此人尔。读此书令我增智许多,看先贤也从年轻豪迈成长,历程艰辛磨难,后又感悟人生,夺其命者!实为常年之思劳也。然其思又于其笔流传于世,不妄后辈幸事。

曾国藩值得我深思的转折有二,一为事业成功后的转变;二为行将离世的转变。也可以说成是,首先为为人处世的行动上转变,此借助于老庄,次为精神思想上的蜕变,此借助于帝王霸业之术,变称可为经世济民之法。前者是其由成功走向成熟,后者使其由成熟徒生遗憾。曾国藩以挺经律己,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本应该世人称贤,但是却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非议,使其徒生变故,处于惊险之中,只能自减羽翼借故归隐,虽迎合了古语中福祸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处世的含义,儒家经世之论毕竟被老庄无为而替换,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练,然若无年龄和时世的熏陶,何能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说却难做也!观当前之时世莫过于此,出事业、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务,当以才能为建功立业之手段,以柔善为盘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为我等之大戒也。每岁增过天命众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败,或痛苦,或欢乐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复古重来,由衷之言脱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过因人而异,皆由环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罢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呼!此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岁增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之一吧,如能参悟朝起而闻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红尘之外了。

读涤生之生平,境界难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处惊不变之境、日常勤笔之法,皆是我等学而习之。呜呼!乐哉!此实乃静心修习之良法也!

读曾国藩有感1000字


我本非文坛大家,也不是经世学者,粗略读完《曾国藩传》和《曾国藩家书》之后,心中略有不平之处,有慷慨之气,因此故作文雅,记录文字,仅为自娱耳。

曾国藩是一代文坛大家,军事统帅,中兴之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买主求安的卖国贼,是封建伦理的卫道士,这一点我们总所周知。

曾国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没有什么成就,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自幼饱读诗书,刻苦钻研,潜心休学,主张经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这是他以后能够被赏识重用,官之极品,披坚执锐,叱咤风云,光宗耀祖的前提条件。

身怀绝学,渴望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的曾国藩,自己在上京之后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赏识,就必须投其所好,于是委身于唐鉴名下,在一帮士大夫的保荐之下,终于在朝廷能够为官做宰,这是他以后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义上的转折点。

曾国藩在两次回家奔丧之间,都是临危受命之际,在忠孝之间他明智做出选择。由于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人发起的反清农民起义,身处红尘乱世国运衰弱的他,敢于抓住机遇,操办湘军,创立水师,创办安庆内机械所,设立审案局,跟太平天国将领一决雌雄,他要应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国的重重围截,而有咸丰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还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战斗实力,例如招兵买马,粮饷问题等。在与之较量中,无论是官场或是战场,幕僚之间或是兄弟之间,军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间,总能够权衡利弊,进退自如,明哲脱身,真不愧为一代文武枭雄的杰出典范。在天平天国后期,天京破陷之后,位高权重的他身兼钦差大臣,两江直隶总督,督办苏、浙、赣、皖四省军务,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调遣、指挥。其实在攻破天京之际,作为这样一个老谋深算,处事圆滑,城府极深,心思缜密的大将之才早就想过是否要成为第二个赵匡胤,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改弦更张,这一点又体现出了传统文人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特点。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军力量,在能够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国藩变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禄两全。

再者,曾国藩残忍暴虐,湘军杀怒成性,这是事实。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委曲求全,投降卖国,只求自保,残害同胞这也是事实。但是我觉得曾国藩本人比起他的学生李鸿章来,无论是才学、修养、治国、平天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还是不要把曾国藩与李鸿章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着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家书》的读书笔记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

2014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曾国藩在书信中几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简简单单的八字家训,又有几家能够做到?

待人

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2014年一个最为走红的字眼土豪进入了BBC节目,也进入了牛津字典,越来越多的人在争做土豪,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怪美国的兰德公司评价国人说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而这种自私、冷漠和无情毋容置疑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养生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法国作家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但是三代。《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但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用心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潜力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就应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就应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潜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务必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能够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

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六):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给了借鉴和参考。带给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七):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八):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会节约之风,蔚然成行。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就应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持续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用心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礼貌的这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职责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十):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