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2000字 > 导航 >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2000字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读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有感(一)

阅读了【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对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感触很深,她说:现代教育中,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时间和心思,不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吗?我由衷赞成作者的很多观点,比如不要捉弄孩子;让孩子一爱一上阅读;培养学习兴趣大于看重分数的高低;惊叹孩子想象中的河流是粉一红色,云朵是蓝色;父母要自己带孩子;母亲对生命的热一爱一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陪着孩子长大是收益最高的投资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学专家,也是一位教女有方的一妈一一妈一。她既是好一妈一一妈一又是好老师,写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她用自己多年来教育女儿的亲身事例来论述教育观点,因其举例充分、语言生动,这本书比晦涩呆板的教育论着要好读得多。

作为一名教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会有惊喜的发现,书里有很多的理念对我来说是耳目一新的。比如作者认为要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强,不是去上各种提高班,有一种魔杖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她反对给那些阅读经历尚浅的孩子去上所谓提高写作技能的作文班,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她还提出了好多关于阅读方面的建议,比如应该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距少;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正因为在她正确的引导下,她的女儿小学时就读完了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共十四部。说起作者的女儿,也是让人羡慕,小学时跳过两次级,10岁便上初中,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个一性一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可在作者的书中,却处处被描写成一个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而且也经常犯错误的孩子,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一妈一一妈一。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平日,老师们总是花大量的一精一力和时间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无形之中,好像把这样重大的责任全放在了学校教育上。作者指出,对于这一张白纸,最先画上一笔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家长。儿童养成好习惯的起步应该是身边朝夕相处的家长,一妈一一妈一给孩子文明的氛围,孩子就将在这文明的氛围里生活。作者举例说,当年教女儿整理东西时,也曾大费周章。尽管反复提醒女儿要提前准备上学所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还是丢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学校送东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门钥匙,而这也是母亲在出门前反复提醒过的。针对这一情况,母亲果断地决定这次不再送东西。这样,女儿回家,进不了家门,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门外苦等了一个多小时,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晚上,母亲找女儿谈话:往常这时候早做完的作业,耽误到现在,什么原因啊?女儿回答:因为钥匙没带,进不了家门。不方便吧?嗯。这时候,母亲从女儿懊恼的神情中已经知道,孩子已经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丢三落四带来的不便,就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母亲发现孩子在出门前特意确认了一遍钥匙带了没。从此,忘带钥匙的事再也没发生了。

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点,但却让我看到了一位颇具教育智慧的一妈一一妈一。带钥匙是家里的事儿,带文具书本是学校的事儿。学生常常苦着脸告诉你:老师,我忘带文具盒了!这时,老师是不是也该换个方法呢?

有些无伤大雅的错,就让孩子犯吧。听起来,这是很多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所不能容忍的。作者提出,儿童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大人永远不能期待一两次犯错之后,孩子就会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见影。绝大多数情况是,你教育、惩罚了千百次,孩子还是照样犯错。这时,如果你还是无法容忍,那只能把自己一逼一上绝境,糟糕、愤怒的情绪笼罩头顶,进而殃及孩子。而一旦孩子对大人产生恐惧,将会筑起心灵的防线。无疑,这会严重妨碍更深层的沟通。所以,有些错,如果无伤大雅,就让他错吧。你不能一精一确估计孩子改掉这个错误的时间,那就踩踩刹车,让儿童在成长中自行修正。

书中的很多观点来源于生活,被作者一提炼后显得生动准确,而且极易让读者接受。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不是用天平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反而,让我这个天天要跟儿童打交道的小学老师,获得丝丝启发。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我的家长朋友们都能读一读【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读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有感(二)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孩子不得不管】,【千万别管孩子】,【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等书,但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许是自己刚刚做了母亲,非常想把自己的女儿教育好的原因吧,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全书。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一妈一一妈一,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一爱一、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一爱一上它。

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不谈学习,每个孩子都可一爱一。换言之,在学习上,这孩子是不可一爱一的,是让人头疼的。可是在学校、在家长眼中,学习却是最重要的,学生学生,不学习那哪行啊?于是,这孩子就被贴上了不可一爱一差生的标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时都是那么活泼可一爱一,聪明机灵,而在学习这件事上就变成差生了呢?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这是老师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一爱一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峻、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和老师肯定都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行的培养。

均童和成一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而事实上,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如帮一妈一一妈一洗菜,洗得很干净帮邻居一奶一一奶一收衣服扶受伤的同学上医务室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动承认错误劝阻同学玩危险游戏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对孩子要谨言慎行。

在这本书中,这位一妈一一妈一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用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她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个个巧妙的方法来促进女儿的成长。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便开始反思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多以发火、批评、惩罚等方式来处理、对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始去了解学生,遇到一些事情全班商议,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四、绝不可急功近利。

家长和老师们很多不恰当教育行为都来自于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我提出一个要求之后,就一下子记住,不许再犯。如果再犯就会受到惩罚。可能孩子们会很快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他们之所以养成了习惯,并不是因为觉得这样的好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而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老师的惩罚。这样的好习惯不是真正的好习惯。

以上是我读【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我觉得收获不仅仅是具体方法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一性一,一爱一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一爱一中。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玖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幼儿园推荐阅读尹建丽老师编著的【好一妈一一妈一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并以此书作为本学期读书交流会的作品。虽然还没有成为母亲,但是作为几十个孩子在幼儿园共同的一妈一一妈一老师,我觉得更加有必要学习、了解书中关于教养幼儿的方法与策略。

打开书,刚看到第一章,标题为打针有点疼,再往后阅读内容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打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说到打针,很多孩子都会谈针色变,痛感和恐惧感会让孩子失去理智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如满地打滚拒绝打针、无论家长和医生怎么哄骗威胁,无止境哭闹等。虽然孩子被强行按在了父母的怀里成功的完成了任务,但是这样的一陰一影和恐惧并没有从孩子的心理抹去,这样的恶一性一循环只会让下一次的打针变得更加痛苦,家长会怪罪孩子太胆小任一性一,而孩子则会把小小的打针事情当做洪流猛兽,甚至终身都会从心理抗拒,可能耽误病情的调理和身一体的健康。

绝尹建丽老师在书中,用很好的方法巧妙的化解了众多家长头疼的事情,让她的女儿从容的面对打针这件事情。首先,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无止境的抗拒是表明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惧,作为成一人,我们要客观、理一性一的告诉孩子,我们将要做的事情,并不像狮子、老虎那般可怕。其次,作为成一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以孩子可以接受的程度客观的告诉他,可能会有一点点的痛感,但是那就像从小椅子摔下来一样,不会非常严重。最后,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你可以告诉他:今天你非常勇敢,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经常会听到家长在我跟前抱怨说:李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家这个孩子在家是特别的调皮,做错事情还不准大人批评,大人的声音只要稍微大一点点,他立刻就会倒地大哭大闹一番,反而显得他很委屈一样。在家挑食,不一爱一吃蔬菜,不一爱一喝水,每次都要谈好条件才会吃上几口。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一性一,一爱一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一爱一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一精一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一柄一锄头。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一浪一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一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最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尹老师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一爱一的质量。

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点讲得都很详细,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把教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伤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真。

感受还很多,自己慢慢体会吧。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尹xx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还是两年前在当当网上看见买的,可是买来后就一直放在书架上了,暑假没事翻看了几页,才发现这本书特别的好,看晚了,尹xx老师是一位成功的妈妈,从她叙述的一件件平常事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我们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尹老师在书里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答案.我以一边读一遍后悔,原来我这反面做错了,原来我那儿也出错了.还好读的还不是特别的晚,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就像作者的女儿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尹xx老师在书中记叙了许多,很多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比如文中写的开"小卖部",我的女儿也自己在家玩过,经常在家把鞋子一双双的摆好,然后向我们卖,也是讨价还价甚至给了她钱她还学着给我们找钱,我基本上都是陪孩子认真的把游戏表演下去,但是没想到要发挥这种游戏的更多的作用,更没有坚持下去.再比如给孩子讲故事,我也知道从小给孩子讲故事对孩子以后有很大好处,但是我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我担心孩子听不懂,总喜欢把故事给口语化,正如尹老师说的:"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原来给他读故事就是最好且最简单的。还有古诗滋养的孩子、好阅读与坏阅读、“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不考100份、学会开家长会、不上学前班等等,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思。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很多家长和我交流的时候都说孩子在家不愿意和家长交流,逆反心理特别强烈,还有的孩子经常愁眉苦脸的样子,我想这本书应该推荐给家长,让家长也学习一下怎么样当好父母。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当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训斥孩子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将近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要想有一个又乖又聪明的孩子,除了先天条件以外,最最重要的是妈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素质。孩子就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遭的环境中慢慢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如果小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出让大人们认为不好的行为,其实那些都称不上是错误,只不过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小事。硬是归结为错误的话,也应该先寻找错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先从大人们身上去找问题的根源。大人们的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说好妈妈是个关键。每个妈妈都想当好妈妈的。可是往往到最后总是会抱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对如何做个好妈妈总结如下:
1)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控力。
2)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
3)要和孩子建立信任而且轻松的母子关系。
4)要恰如其分地给孩子多多鼓励。
5)要想办法使用聪明的方法来代替批评教育孩子。
6)不要求孩子考100分。
7)注重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8)把孩子的“小事”都看成“大事”。
9)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10)好妈妈要懂得尊重孩子。
身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做个好妈妈,还要做个好老师,做个胜过妈妈的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书中的尹妈妈是何其的伟大!我要学的还有好多好多

每读一篇,我都会对照一下我自己。字里行间都是尹妈妈对女儿圆圆的理解和尊重,让我反思在平时对儿子的学习教育有过急躁,不耐烦而感到愧对儿子。

曾记得,大学班主任跟我们谈人生时替我们发愁:你们这代人太幸福,都不晓得如何照顾好自己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当时我不以为然,如今有了娃后才真正开始懂得那时老师的焦虑太准。

我一直简单的认为,儿子健康快乐,真实善良,在学校不惹事就好。期末考试那天,妹妹一直送哥哥到校门口,倚着门卫那扇铁门,妹妹挥着小手带着外婆的口吻对哥哥说:哥哥,今天考好一点哦。儿子头也不回的应答:哦,知道了。一年级结束了,朴素的成绩报告单我泰然接受了。但是他和妹妹的一段话颠覆了我的观念。妹妹说:哥哥,我也长大了,我也能读书去了你会后悔的!儿子面无表情冷冷的回答让我原本刹不住车的安然瞬间跌入冰谷。原来我就是老师说的那其中一个

期末考试前一周,星爸狠抓了儿子的复习,当然还有我的不反对。而星仔一定是无奈接受了一些超出他预期的事。尹妈妈在第一章中指出提高爱的质量关键在于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而我自认为对儿子的这份深如大海的爱,相比之下却大打折扣。在送女儿去外婆家的那一天,都准备最后一步穿鞋出门,一旁的儿子突然提出暑假就想呆外婆家。从未有过的亏欠感涌上心头,以往都是只有我和他爸爸一起住下他才愿意留在外婆家,也从来不敢一个人睡觉的他这次是受了多大委屈要离家出走。我帮他准备了行李,停掉了补习班的课,也准备好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反省和改变。幸运的是我遇见了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错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方式。书中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轻松学习,小学阶段能让孩子成绩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而且她还强调,阅读的动机就是有趣,这样才会保证孩子爱上阅读。

首先我得引导他,陪他一起阅读,养成良好的的阅读习惯。学习是从兴趣入手的,勤奋是从习惯中养成的,习惯是从坚持做每一件小事情开始的。

再者父母的言行格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甚至会是一生。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榜样,更多时候他们无法辨别是非,只能是无意识的效仿爸妈的言行举止,我们要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孩子,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好玉得有好工匠雕,才能出艺术品。

我想成为好工匠必须马上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惯,儿子才会慢慢改变自己已经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想办法让他对学习感兴趣,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能让他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向尹老师学习,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做一个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好妈妈,也希望能在多年后,我手中的这块玉,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在别人的推荐下我看了 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

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