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 导航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在他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

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在他14岁时,龙应台离开德国,应邀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184公分高的18岁的高校学生,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作为作家、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安德烈已经让她非常陌生,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对他的一切好像一无所知。

这样的局面似乎本该如此: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岁;他们也是两个国别的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认识成熟的安德烈,龙应台决定与他协议共写一个专栏,在香港的一家媒体上连载刊发。于是,龙应台母子两人用三年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互相通信,阐释自己对人生、情感、教育、工作、价值观等等方面的认识,在各自的独立中相互沟通、理解,由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有媒体说: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亲爱的安德烈》令人赞叹,她的文字也有着万丈深情。其实,任何一对正常的母子之间,都不乏万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对话到如此坦诚、如此深刻的程度,无疑是寥若晨星。

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就是这样,沟通仅仅是琐事,那不是心灵的沟通。然而,多少伤害都假借爱的名义进行!安德烈说,你要明白,你儿子不是你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应该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的沟通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

《亲爱的安德烈》收入两人的35封通信,以龙应台《十八岁那一年》对人生18岁的回首开始,以安德烈《伟大的鲍布迪伦和他妈》对母亲戏谑式的亲昵结束,充满了母亲的认真、知性、关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满了儿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轻的真诚。这些被安德烈认为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展示了他们为消弭代沟、跨越文化隔膜而进行的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展现了有着东西文化差异的家庭教育,也让人感叹百年树人之不易。

龙应台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给安德烈的信中,龙应台依然对这样的不平等关系深为怅惘:和你(安德烈)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她对安德烈说,父母亲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给你温暖和安全,但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对惨败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视。但天下父母,不都是这样的老房子吗,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亲爱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万丈红尘,熙熙攘攘的来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红尘,归根结底的,是快乐。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禄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在与儿子的信中,龙应台写道: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天下母亲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龙的表达与总结更趋理性和高度。

为了这样的目的,龙应台认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认为,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可是,她又认为,玩不能没有限制和规则。当安德烈说,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乐:性、药、摇滚乐时,她大惊失色,单刀直入地问他这样的说法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在得到儿子当然是隐喻的回答后,她才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安德烈怎么解释这些隐喻?他说,所谓药,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让你全新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摇滚乐不仅只是音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味的总体概念: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不可知的关于探索,对人与人关系的联系加深从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独立的成人,其思考问题的深度、表达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但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更能独立思考,强调自我,西方的社会土壤培植着这样的种子。

比如,他们在谈到文化时,安德烈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艺术。龙应台就在回信里说道,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战、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闲暇和逗留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钱学森之问大概需要这样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也一再强调,有自由,才有创新。

龙应台是东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会者,她将它们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后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话题,完全是知识分子之间探讨的大问题。比如,她谈归属感:全球化的趋势这样急遽地走下去,愈来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语言,没有国家;很可能他所持护照的国家,不是他心灵所属的家园,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国家,却拒绝给他国籍;或者,愈来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了所谓效忠的概念?她谈权力与理想: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性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不能不感叹,龙应台女士这番与孩子说的话,放在咖啡馆里与知识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逊色的吧!

毫无疑问,在思维的对撞中,龙应台大胆地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成熟,可以与他谈一些大问题,比如她说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达。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邪恶,多到你简直就不知道谁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饥饿的小孩吗?某些伊斯兰世界里受压迫的妇女吗?被邪恶的政权所囚禁的异议份子吗?而这些人共有一个特征:他们都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过自己要过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们表达自我的权利被剥夺了。在这里,龙妈妈又原形毕露了。但这点,才是龙应台之为龙应台的根本所在。

万丈豪情与万丈深情本是相通的,爱与恨都不会无缘无故,龙应台与安德烈的对话可以给人很多的借鉴与思考。要知道,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容易淡弱,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却难消除,龙与儿子的四手联弹,给我们提供了弥减文化与代沟的范版。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此书记录的是龙女士与儿子安德烈三年的家书往来,看似平常,但细细读来,回照往昔自我人生,其实一切都是混沌不堪的;而此书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烛释黑暗,让我明白人生要义就在生活的细节里,在亲人间的沟通中。世人容易把《论语》看做道德说教,其实孔子师徒间屈膝谈心似的对话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获得感染、感动和感悟。

单从标题来看,《亲爱的安德烈》就有一种母爱的光芒闪现,如兰似桂,浸润心脾。曾经读过《傅雷家书》,那种感染如同聆听大家的教诲,对照出自我的渺小与无能,与我等凡俗之人总有种距离感。读《亲爱的安德烈》,几乎无一字是说教,无一处有做作,那是母子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爱的清流,超越一切教科书的价值。

反省我们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一言以蔽之:无知;反省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一言以蔽之:愚蠢。安德烈是在德国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深烙着西方文化的印迹;母亲龙应台深受东方文化的浸染他们间的交流却不是吵架,不是不欢而散,更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和谐与美好,多么令人萌生期待与效仿的冲动。

爱是需要智慧的。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形于色,动于口,缺少方法。要么把爱强加于人,要么对人宣示其爱;爱的内容仅限于物质层面;沟通的方式也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暴的。我们的家长,或者充当老黄牛的角色,或者扮演独裁者的形象。我们最最缺乏的是一种理xing的爱,shenru骨髓的爱,令人敬畏的大爱。因此,要爱,就要有智慧,就该有诚恳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中国父母潜意思地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于是自己拥有绝对的专属与支配权。其实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群体,他们属于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们属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和喜好的兴趣,甚至,他们属于作为单独个体的自己。我们喜欢发号施令,我们总是居高临下,我们忘记了祖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多么重要。十八岁的安德烈透着一种独立的冷,让母亲觉得有陌生的距离,于是龙应台女士不是唠叨,埋怨与责备,而是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自然就有了我们所见的36封家书。初衷是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结果是让更多的人获益匪浅。家长们不妨反省一下,你是怎样同孩子沟通的?(星辰ww)

平等、尊重、容纳、理解是永恒的主体。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深感东西方文化的融通而不是碰撞。平等不是一句口号,更不尽是政治生活的专有,分分秒秒都该融入家庭生活之中。近日观看《莱茵伯格家族》,侧面感受那家庭生活的温情,再冷酷强势的人对于家庭、夫妻、子女都透了几分平等与尊重。我们东方的文化,无不巨献家长制的yin威,集权制的魔影。缺少平等、尊重、容纳和理解,于是,也就没有了倾述与倾听,于是也就没有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当你以审查者的身份对待孩子时,就没有了互动。

学业永远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看《亲爱的安德烈》,双方几乎未涉及学业话题,他们谈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龙女士绝不是灌输式,强加式的教诲。探讨交流分享是一以贯之的主旋律。说到三观,我们的很多家长都不能自觉。我究竟信仰唯物还是唯心?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这一生为了什么而活?凡此总总都没思考过,谈何与孩子交流沟通。于是三观于人自生自灭又自生自灭。在我看来它来自于自然的环境,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培养。一个老师仅止于授业解惑,绝不是好老师;一个家长仅限于抚养而缺少养育,绝不是称职的家长。我们评判孩子的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学业水平永远也不能替代孩子的全部;再者,古人的学业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古代金榜之人总能担当治国重责,文韬武略在手,绝不是调书袋,考试机器。你不要为家里出了个清华、北大沾沾自喜,今天的清华北大是工厂化制造出来的,腹无诗书何来自华。

你去看一下别人母子间讨论的是什么,你不汗颜才怪呢;或许你能醍醐灌顶,受益万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200字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 36 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又过了一段日子,又读了一段时间,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开始写读后感了。

我觉得《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豪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其实用书信交流是一种非常棒的交流方式。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烦恼,也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向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存在的代沟,他们会给我们回一封带着他们爱意的信,我们也就更能时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