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国学经典演讲稿1000字 > 导航 >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1000字

国学经典演讲稿1000字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品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论语有感1000字


读论语有感1000字(一)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玖】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一性一、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一精一、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一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一由一精一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一由一精一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一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一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一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一性一,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一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读论语有感1000字(二)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一党一】、【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一陽一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一精一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一精一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一亲。为了贯彻亲一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一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一爱一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一精一、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一性一,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一性一。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一性一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一爱一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一性一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一爱一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一精一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一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一爱一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一精一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读国学经典有感3000字


涉及到国学的定义,季先生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当听到中国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心中还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反正我是感到很沉重的压力和很肃然起敬的自豪感。呵呵,也许很矛盾吧。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使命啊。国学,一国固有之学问也。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的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记得曾经在豆瓣的哲学小组看到过一篇很激进的文章,把科学说的一无是处,虽然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部分,我和作者有一样的想法,然而,说我们应该回到过去,科技一无是处,那在我看来恐怕也太偏激了。我认为,发展是必然的,引用季先生的话就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文化的发展是这样,恐怕一切的发展都是这样。我喜欢季先生说的科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的说法。算不算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举。我认为这样我们的名族才能真正的强大。也就是不仅要成为思想上的巨人,也要成为行动上的巨人,两者缺一不可。

季先生说,只有东方文化才可以救人类。对此我的看法是,其实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东方文化,我们都快把什么孔子老庄,什么易经佛教的,早就被我们遗忘到哪里去了。其实中国的文化真的很博大精深,很经得起推敲,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人,是不会对这句话有太大反对的。

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段话我也非常喜欢,很值得细细推敲。 礼义廉耻,国之思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季先生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世界上任何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远、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世界看来,中国是唯一的。

季先生说,他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的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变现是在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琢等。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解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季先生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

这里季先生谈到了佛教,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下,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的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庞朴先生说:加入说希腊人注意人与物的关系,中东地区则注意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是注意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的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知生,焉知死。

评价中国文化,探讨向西方文化学习这样的大问题,正如我在上面已经讲过的那样,必须把眼光放远,必须把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放在眼中,更必须特别重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观。我是主张人类文化产生多元论的。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

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这一条。他在其著作《历史研究》的结尾处,写道:当作者进行他的广泛研究时发现他所搜集到的各种文明大多数显然已经是死亡了的时候,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结论:死亡确是每个文明所面对的一种可能性,作者本身的文明也不例外。  季先生说,中国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看法,只有一种评价。撇开唐汉盛世不论,只谈十六七世纪以后的情况,也是剖有启发的。在这一段时间,在中国是从明末到清初,在欧洲约略相当于所谓的启蒙时期。在这期间,中国一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大量西传。中国经籍西传,不但影响了欧洲哲学,而且也影响了欧洲政治。

(中国传奇)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动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 -- 歌德《歌德谈话录》

这是歌德晚年说的话,他死于1832年。我认为政治和文化真的有很大关系。他死后没多少年,欧洲对中国的调子就逐渐改变了。鸦片战争使中国这只纸老虎的一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西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读《国学经典》有感300字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富,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来说吧。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过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名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就像《愚蠢的狼》这篇文章讲述的一样:愚蠢者总会被聪明着战胜。这就如同聪明者总会骗的了愚蠢。因此,现在就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变的更聪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