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芙蓉镇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古华《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读后感1500字

古华《芙蓉镇》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华《芙蓉镇》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华《芙蓉镇》读后感【一】

复活节,比较悠闲的几天,翻看了大陆小说“芙蓉镇”。

小说情节并不复集,是描写一个山区小镇的几户人家在文革前後十几年的不同遭遇。对於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和那种生活的人来讲,是十分沉闷的。记得十几年前,由这部小说改拍成的电影来香港上影,我们一大幚朋友去看。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几个香港长大的年轻人大叫很闷,看到斗争牛鬼蛇神的场面又哈哈大笑。而那几个从内地来的朋友却看得心情沉重,久久不能言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做豆腐小贩,勤劳致富的女主角被人批斗,没收财产,而好食懒飞的人却可以不劳而获,靠斗争他人好食好住,飞黄腾达。今天再看这部小说,印象最深仍然是这些。

今天上班路过中环,又见到标语号召准来港大陆孕妇上街游行,向政府要求医疗福利。回归这十年来,有人“爲民请命”,先是“贫穷人士”“新移民”,再是“南亚难民”“外地爱滋病人”,现在又是“准来港大陆妇人”和“港产大陆bb”,完全不问这些人对香港的贡献,一味要求政府支出福利,难道钱真的可以从天上掉下来,从树上长出来的吗?到最後,是否又要用“行政手段”再行“分配财产”,建立一个“公义”社会,消灭“贫富悬殊”?

我不敢再想下去,但愿在“芙蓉镇”发生过的故事不要在香港再重演吧。

古华《芙蓉镇》读后感【二】

《芙蓉镇》这本书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则是文革中饱受冤屈的一个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文革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

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文革终于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

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怎么就成了犯罪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玉音是坚强的,这点让我十分钦佩。面对挫折、坎坷,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顽强地等待着这一畸形时代的结束,永远积极、乐观、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自杀。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终相信混乱的社会终将过去,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时代的我们更不应屈服于小小的困难。想想胡玉音,我们有何理由不乐观、自信、坚强呢?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芙蓉镇,一个美好的名字。连片的青山,交汇的溪流,绿茵扶岸的水芙蓉,幽深的青石板街,湘南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赋予了这个小镇特有的美好。
  读罢《芙蓉镇》,心中的感慨,惋惜,凄凉便油然而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主人公,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的农村妇女却饱受了那个时代的风霜雨雪,人情冷暖。作为一名乡村老百姓却不能过自己向往的简单的朴实生活。胡玉音因生得漂亮,热情大方,人送美名“芙蓉仙子”。她跟忠厚老实的黎桂桂凭借自己的做米豆腐手艺,辛勤劳作,成为当地小有名声的个体户。小俩口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将小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眼看生意日益兴盛加上夫妻俩平日里省吃俭用,很快他们便赚够了添砖加瓦的费用。在房屋建成后,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好生热闹。
  可是好景不长,令人痛心的“四清”运动开始了。早就对胡玉音生有嫉妒心的李国香荒而唐之的当上了工作组组长,依靠好吃懒做的土改根子王秋赦大搞阶级斗争。不幸的事就此拉开了序幕。胡玉音戴上了“新富农”的帽子,丈夫自杀,生意倒闭,她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


同样是在这个时代,对党一向忠诚的大队支书黎满庚也遭到迫害,仗义忠厚的南下干部谷燕山因曾卖给胡玉音碎米而被撤职。祸不单行,“四清”的呼声仍在继续,“文化大革命”的旗号便轰然想起。此时,令人生厌的王秋赦又当上了镇党支部书记,老百姓的困苦生活显而易见了。
  那个时代的人是悲哀的。满腹墨水的秦书田不得不装疯卖傻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自己知道,即便被人称作“人癫”也比受辱壮烈自杀好,活着就有希望。古语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扫街三年的胡玉音与被打为右派的秦书田在这个人性泯灭的时代里同病相怜。两颗早已被时代抹杀的心灵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俩人惺惺相惜,真心相爱。幸福总是来得那么突然走的又那么决然。本想安稳度日的他们再一次被现实生活击垮。秦书田被判刑十年,胡玉音判刑三年,因怀孕监外执行。十年一晃而过,这十年间,胡玉音遭遇种种不幸,甚至因难产险些丧命。最后,她盼回了秦书田,米豆腐生意又做了起来。于此不同的是,王秋赦成了满街游走的行尸走肉。
  在那个年代里,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对真实的扭曲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悲剧故事揭示了文革期间的黑暗历史。生活在一个黑白不分,昼夜不明的荒谬时代是最可悲的。作者用讽刺的笔法,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将时代特征描绘的淋漓尽致,深刻地揭露了时代带来的社会现实。


  面对胡玉音,我想说,她既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历尽艰难收获了最终的光明。
  面对李国香,我想说,嫉妒心过强,不仅害人也会把自己推向深渊。
  面对秦书田,我想说,有时的隐忍是智慧的体现。
  面对那个时代,我只有叹息和无奈。我只能说,活在当下的人们,请反思历史,珍惜现在!

  《芙蓉镇》读后感1000字
  芙蓉镇,一个美好的名字。连片的青山,交汇的溪流,绿茵扶岸的水芙蓉,幽深的青石板街,湘南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赋予了这个小镇特有的美好。
  读罢《芙蓉镇》,心中的感慨,惋惜,凄凉便油然而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主人公,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的农村妇女却饱受了那个时代的风霜雨雪,人情冷暖。作为一名乡村老百姓却不能过自己向往的简单的朴实生活。胡玉音因生得漂亮,热情大方,人送美名“芙蓉仙子”。她跟忠厚老实的黎桂桂凭借自己的做米豆腐手艺,辛勤劳作,成为当地小有名声的个体户。小俩口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将小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眼看生意日益兴盛加上夫妻俩平日里省吃俭用,很快他们便赚够了添砖加瓦的费用。在房屋建成后,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好生热闹。
  可是好景不长,令人痛心的“四清”运动开始了。早就对胡玉音生有嫉妒心的李国香荒而唐之的当上了工作组组长,依靠好吃懒做的土改根子王秋赦大搞阶级斗争。不幸的事就此拉开了序幕。胡玉音戴上了“新富农”的帽子,丈夫自杀,生意倒闭,她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

《芙蓉镇》读后感750字2024


说起文革,印象最深的是大学时读刘心武的《班主任》讲的是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那个时期孩子们的思想荼毒以及造成的心灵创伤,看得时候感觉匪夷所思又可气。然后印象深刻的是杨绛书中,一家人被文革坑得体无完肤,真是一把辛酸泪,满世道的荒唐人。今天读了《芙蓉镇》窥一斑而知全豹,再一次了解了文革。为什么说是十年浩劫,也从新理解了改革开放的美好。

文章讲述了在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摆了个米豆腐摊子并攒钱盖了新房子,被大龄剩女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嫉妒坑害,后被化成富农备受欺凌,与五类分子秦书田在绝境中相互扶持,后被平反。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真像是一场梦,是勤劳、自由、热爱生活的人的一场惊悚的噩梦,是是虚伪、善妒、好吃懒做的人的一场黄粱美梦。

胡玉音,秦书田和谷燕山在这样一个荒谬不堪,见缝插针的时代里还能保持自己良心里的善实属难得,王秋赦和李国香我只能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其实满庚应该是那个时代下很多人的缩影,没有勇气保持正义的内心去被批判,只能收起良心敢怒不敢言的在夹缝中生活,背叛的侥幸和良心的谴责不断的在心里打架,懊恼忏悔又无可奈何。

最喜欢文中的秦书田,我想被批斗的五类分子应该像玉音最开始的状态,痛不欲生,坚强点的可能会为了生存麻木些。可是我们书田哥,却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和谐相处的反抗,众目睽睽下收放自如的黑鬼舞,扫大街时华尔兹般脚步的优雅不断被他的魅力折服。他用他的乐天和他的达观演绎了那个年代的生死价值观。仿佛是他诠释了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这句话,那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算那个颠倒黑白的时代过去了,再次给邓小平爷爷点个赞,给改革开放点个赞。感谢古华的《芙蓉镇》让我了解一段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芙蓉镇》小说读后感800字2024


《芙蓉镇》小说读后感800字2024

大家好,我今天来讲讲“芙蓉镇”。这本书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则是文革中饱受冤屈的一个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文革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文革终于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感想。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怎么就成了犯罪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玉音是坚强的,这点让我十分钦佩。面对挫折、坎坷,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顽强地等待着这一畸形时代的结束,永远积极、乐观、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自杀。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终相信混乱的社会终将过去,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时代的我们更不应屈服于小小的困难。想想胡玉音,我们有何理由不乐观、自信、坚强呢?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芙蓉镇》小说读后感800字2024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文化大革命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镇》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但若拘泥于规矩,文学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数学题,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这一点上,古华先生跟路遥颇为相似。

《芙蓉镇》是以写时代为目的的小说,人物是古华先生表现时代的工具。或者说,芙蓉镇是浓缩了的文革背景下的中国,《芙蓉镇》上的人物,是文革背景下,国民的代表。基于此,读者会看到,古华先生在描写某个人物遭遇时,忽然笔锋一转,转向当时的中国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同胞们。作者只是借题发挥,《芙蓉镇》是古华先生抒发感伤的窗口。所以,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人物不多,但是全书的表现力极强,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心跳,与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所谓阶级斗争,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谓革命,不过是人革人的命。在本书中,文化大革命本身已经成为了书中人物打击报复的工具,提供了发泄的机会。这就使得这本书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芙蓉镇》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卷入文革的那些人物,使读者随作者一起反思人性。

文学作品不是胡侃。优秀的小说是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呐喊。一字一泪,一字一血。

《芙蓉镇》小说读后感800字2024

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一溪一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欢畅流过。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的腹地,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故此,镇子得名“芙蓉镇”。而后十三年的故事,便发生在平静而又混乱的芙蓉镇里。

《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小说,同时也因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优雅与美丽。书中有背叛盟誓的黎满庚,也有坚守承诺的秦书田;有出卖自我的王秋赦,也有忠于良心的胡玉音。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真实与虚假,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一个幽灵般的声音在喊。

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性格,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

回过头张望张望我们的世界,一个多月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撼动了整个华夏大地。大灾大难中,年轻一代挺起胸膛,揽下了更多的责任。被舆论评论为“娇气”、“懦弱”的80后、90后带给社会太多太多的感动。黑暗的废墟中,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支撑了整整九天九夜的生命;而生死战场上一张张稚气未脱却满是认真的脸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田。“小雪,你一定要活下去……”的祝福和“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的请求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人性的美好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抵抗着自然发出的怒吼。

如今,芙蓉镇热闹如初,大地的裂痕也在渐渐愈合。人们兜兜转转,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而我们——这群青葱少年,也将继续前行在清馨的时光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