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导航 > 电影《无双》观后感作文

观后感

电影《无双》观后感作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无双》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刚刚看完电影《无双》,还是有些小小激动的,所以匆忙写下几笔。

作为一个犯罪题材影片,这个故事在前半部分竟拍出了文艺片的气质。青年男女的恋爱、异国的打拼、名利的诱惑、艰难的抉择,一切都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节奏,甚至有点些微的沉闷。沉闷得我在朋友群里还发了几个微信,点评了一下发哥的英雄垂暮、城仔的炉火纯青,也八卦了下张静初愈发精致、不知是否有整容的嫌疑?

然而加拿大警察的出现,以及彼时香港女督察与这位同行的暗生情愫,却让我放弃了微信中的调侃,转而专心盯紧了大银幕。这个线条的加入,使我意识到,这部发哥、城仔两大影帝加盟的电影,绝不会如此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几个男女,一定在这惊天大案中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

果然,当所有人都发现上当了的时候,郭富城才暴露出他的凶残本质,与他前半部分的唯唯诺诺书生形象判若两人。

而当加拿大骑警惨遭不测,我才知道为什么这位香港何姓女督察出场以来一直以短发示人,而且冷若冰霜。

至于一人分饰两角的张静初,才真正配得上“炉火纯青”四个字。在这个片子里,她秀身材,也大秀演技。

在几乎每一部犯罪题材电影里,几乎都有张静初饰演的秀清这个角色:弱势的女人,被男主角救过,从此死心塌地,但在最后还是发现自己只是男主角的玩物、替代品或者工具,于是万念俱灰,选择与男主角同归于尽。

角色是相同的,演法却各有各的精彩。

张静初的表现可谓让人眼前一亮:她把一个陈旧的设计,演出了新意;她把一个俗套的角色,演出了自己的风格。

她保释郭富城时的高贵冷艳,让我惊讶于她的蜕变;然而这种惊讶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很快,她又在镜头前展现了她与郭富城激情之后的妖娆;这种妖娆给人的视觉冲击尚未平息,她在了解郭富城将其视为替代品之后的绝望,却真正让观者叹为观止了——她点燃一支烟,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嘴里喃喃道:好,特别好。声音极轻又极脆,轻地像魂在飞,脆得像心在碎。

总之,这是一部好戏,不愧为今年国庆档的票房赢家。

FwR816.com小编力荐

《无双》观后感


《无双》观后感

每个人都想要上天堂,但没有人愿意死。

一个声音说:天堂是美好的,我应该上天堂;另一个声音说:生活是美好的,我不能死。

两个都是我们的真实想法,但是只有死了才能上天堂。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并非只有一个自我。

你说的是哪个我

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提到过一个细思极恐的实验

一个小男孩患有癫痫,医生为了治疗切断左右脑之间的连接。脑科学家将这个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等功能,右脑则主要负责形象思维相关的功能[注2]。

实验人员首先问这个小男孩,你长大了之后想做什么?小男孩(的左脑)回答说

我想当制图员。

为什么说是小男孩的左脑在回答呢?因为右脑不会说话,而且左右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经切断。制图员,是小男孩左脑的理想。

之后实验人员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换了方式:

把问题写在一张字条上,并且遮住小男孩的右眼,让他用左眼看这个问题。然后给了他很多带字母的卡片,让他用卡片拼出自己的答案。这次他的答案是

赛车手。

一个声音说:当制图员吧,工作稳定,没有危险;另一个声音说:当赛车手吧,又酷又刺激,多棒啊!

要知道他只是有癫痫,并没有什么精神疾病。这个实验说明,大脑中本来就不只有一个自我,只不过正常人的大脑中,信息可以充分交流,总有一个声音最终胜出,做出反应。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些重要选择,可能会纠结,可能会进退两难。但我们最终总会选择其一,做出决定。

那如果有一天,我们对这个选择,这个决定后悔了呢?如果我们对做出选择的那个自我,心生厌恶了呢?

这就是最近热映的电影《无双》想要探讨的问题。

逃避责任的自我剥离

之前的文章《什么是好的垄断》中提到过:有选择必有成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高代价。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是点睛之笔,正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代价;就算你现在说不想要了,也还是要付出!

我们的主角面临一系列的选择,换句话说,他需要付出一系列代价。

想要成功么,想要配得上你爱的人么?那就把你画的画卖出去,卖很多很多钱,成为世界闻名的画家。

没人买么?想要体验画画的快乐么?那就帮我作假,临摹大师的作品卖钱。

想要钱么?那就跟我们一起印假钞,一起干掉对手,一起枪林弹雨。

选择 = 获得 + 成本

每一个获得都是那么诱人,让他憧憬,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每一项成本又都是那么高昂,让他害怕,于是他在回过神后拒绝付出。

不,我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前途的艺术家。总有一天我会成功,会有很多人高价买我的画。我会住上大别墅,衣着光鲜,喝最名贵的红酒,在最有名的画廊办个人展览,我为什么要干违法的事?

什么?杀人?我这样的老实人,看到别人拿枪都会害怕,听到炸弹响都哆嗦,怎么可能会杀人!只有为了最爱的人,我才会鼓起勇气冲入险境。我不会为了赚钱冒这样的风险,就算有人拿枪指着我也不行!

什么?失去心爱的人,却拿别人当替身?不可能,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做不到。

可你分明都做了,一步一步地越陷越深,做的时候,你的脸上甚至还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不不不,这肯定是另外一个人!都是他拉我下水,都是他自作主张,都是他逼我、骗我、误导我才会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

可你分明在羡慕他的敢爱敢恨,雷厉风行,你时刻都想要变成他。

不,我可以给他一个名字,一个身份,一张脸。

别傻了,他就是你自己,你所厌恶的那个自己。

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人不总是理性的,总会在诱惑面前做自己清醒时不会做的事。可以一生小心谨慎不做这样的事(比如老实人),或者做了之后承担责任,又或干脆放弃良知(比如连环杀手),都能达到自洽和平衡。

但如果良心未泯,又不愿承担应有的代价,那就只好否定自我,想要把那个自我剥离出去,就要受到最深的煎熬。

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是珍珠。其他的印假钞、杀人、剧情反转,都不过是装珍珠的盒子。说来说去都是人性,演来演去都是内心戏。


电影观后感作文


刚刚一口气看了两部片子《枪王之王》、《猎艳》

两部片子两种不同风格。

但两部片子都让我有很沉重的感觉。

首先《枪王之王》,就像其中的一句台词:百分之八十的犯罪认为自己是被逼的。

其实,真的是社会把你必成这样吗?其实不是的,更多的是你自己在逼你自己。

就好比,每个人都说,你适合这种风格的衣服。可是你自己一点也不喜欢,你可以选择我行我素,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听从别人的意见,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说出了你的心声,他说你穿这衣服不好,于是你说你是被别人逼的,别人真的有逼你吗?

《猎艳》风格完全不一样,主人公一次无意的拍摄拍到了一幅偷情的画面,故事就照着正常的脉络发展,只是慢慢的她的姐姐卷入其中,到最后,她的姐姐竟然是这场闹剧的总导演。

整个故事平淡无奇,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最后那条丁字路,每个人从丁字路走过、消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谁是谁的前传,没有谁是谁的外篇,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

其实,有点偏题了,但是,我主要是忘了我想写什么了。唉。

[电影观后感作文]

作文: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我之所以称其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部很好的放映教育,教师,音乐教育,的一部告知来那个的电影。特别是片中的童声合唱,深深地打动着我。《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克蒙特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号称“池塘底部”的寄宿学校,他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的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样的寄宿学校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工读学校,同样装满了大群的问题孩子,但在电影里我看到了那个温情的克蒙特,在身边看到的是这几张在工读学校中不曾遇到过克蒙特的脸。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这是生活告诉我们的,这样的工读学校寄宿学校到处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到处都是,但是这样的学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天生厌恶的老师,而很少有克蒙特出现。所以我们会感动,我们会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动,因为他给了一个现实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动,让我们在现实中失落的心灵在观赏影片时得以抚慰。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克蒙特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雅克贝汉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这个在演员和导演双重身份上都取得杰出成绩的人,他让《放牛班的春天》几乎成为了又一部《天堂电影院》,同样在两部影片中担当着制片人,又同样在两部影片一个几乎相同的开篇中饰演了一位回忆者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家,《天堂电影院》中的导演。但是由于有《天堂电影院》这样珠玉在前,难免让《放牛班的春天》这样一部不错的电影留下暗伤,与经典失之交臂。同样个人以为影片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在于学生们对克蒙特老师的情感宣染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作为莫杭治而言,他的人生因为克蒙特而改变,却似乎一直对于他和克蒙特老师的相互情感着墨太少。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不论是《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摇滚校园》也能让人为之动情。但法国电影就是如此与美国电影不同,他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确能做到这一点。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作文: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作文


鬼子来了观后感(一)

新闻评论学课上,老师给大家放映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一部以抗战为背景题材的电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黑白电影、压抑的山城、挂甲台的唐山人和“日本子”是影片的主题元素。含泪微笑式的幽默叙事,讲述的是一段远去的历史;真实无华、原生态的解读,剖析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鬼》的色彩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影片采用的是黑白胶片拍摄,“黑白”传达出了全彩色难以营造的和阴雨天一样的阴暗、压抑、沉重和不安的情调,令人产生无可逃遁的逼仄感。这不仅传递出对历史的还原,也把远去的痛苦记忆变成黑白,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回顾和反思历史的氛围。

看《鬼》,我们不时会被唐山人特色的腔调、幽默的语言以及因语言障碍制造出的各类荒谬滑稽的笑点所逗乐。甚至,我们不自觉地会被贯穿始终的日本海军军歌吸引。但笑过与欢愉过后,思考这种幽默的方式,不免感到深刻的疼痛。或许,当幽默淡化了人物命运的历史印记,在大喜和大悲的对比中,痛才更显得刻骨铭心。这幽默是“愁人”的。

唐山人的憨直和幽默也在他们的各种对话中时时流露出来,他们还懂一些民间技艺,在“军民联欢会”上,他们还可以不失时机的“露几手”。《鬼》中的插曲是日本海军军歌,影片中反反复复奏响的乐曲,看似欢乐喜庆,深深体会后,那重复奏响的曲调不免让人觉得压抑、恶心。因为,这些音乐曾经伴随着当年日军屠杀中国人的血腥味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洋洋自得的日军统领,出行还带着乐队,招摇在中国的村落。在影片的结尾海陆军联欢盛会上,海军军歌再次奏响。挂甲台的百姓们天真地和这些友善的“日本子”联欢,却绝望、悲愤地在军歌中遭到大屠杀。乐与悲的对比呈现,表达入木三分。

在心理动力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鬼子来了》采用的正是运用了精神分析的视野来解读抗战中的中国农民。挂甲台的孩子们正是“本我”人格的体现,而唐山村民正是传统审美模式下“自我”人格的典型。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民族代表——“马大三们”,他们是“自我人格”的化身。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远远达不到民族大义、“超我”人格的高度。他们并非什么英雄的化身,也没有什么真、善、美的高尚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算盘,只为生存打算。狭隘的道德驱使他们只知道“我们没杀人,不杀人,杀不了人”,也驱使他们为了一己私仇对手无寸铁的“日本子”砍杀报复。就像俗话说的,农民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

一部《鬼子来了》,就是一个民族性格的切面。这个切面打破了主流电影意识形态的枷锁,打破了阳春白雪式的集体合唱和完全为受众期待的“超我人格”量身定制的模式,奏响了下里巴人的人性化呼喊和展现原始的“本我、自我”人格的生命个体。或许,只有回到本源,才可以更好更清楚地剖析我们的民族。

南征北战观后感(二)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体现在画面上的战争气势十分壮观。它主要讲述了在1947年时我军和国民党为争夺土地而不惜一切代价去打仗的故事。

在建党九十周年里,爸爸讲起他参军时的经历,他所在部队是陆军第28集团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领导的一支抗日劲旅。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这句当年国民党军队中流行的一句话,今天也时常挂在了一些年轻人的嘴上。10纵坚守的阵地固若金汤,再强的对手也休想越雷池一步。1947年5月,10纵组建后的第一场大战就是莱芜战役,也就是电影《南征北战》活捉李军长的那个战役。爸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历史就是对昨天的总结,对今天的激励,对未来的昭示。

正是这些英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宁和平的生活,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啊!我要以解放军叔叔为榜样,奋发图强,长大后一定也要为祖国做贡献!

太行山上观后感(三)

抗战电影《太行山上》这部历史巨片中所展现的一幕幕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场景,使我再一次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太行山上》 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史实。电影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影片精彩叠现,其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鲜明形象,更是引起了现场全体观众的共鸣,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在全场响起。影片中战士们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其中记忆犹为深刻是:一名已经丢了刺刀的八路军和一个日本鬼子肉搏,鬼子把刀顶进了八路军的肚子,八路军嘴里喷着血往前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军,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握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这种视死如归、为国家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感,也让我感受到今天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多少战士的流血牺牲下我们才能有现在这么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我们绝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我们必须要珍惜,要用现在的好条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不辜负革命先烈们洒下的鲜血。

在电影结束后,我激动的心情还是久久无法平静,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英勇无畏、为保卫自己祖国而战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通过这次观看《太行山上》,使我脑海里原有的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变得立体起来,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我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习,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为标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达到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要求,早日加入党组织,为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九四二观后感(四)

1942年,抗战的第5个年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三千万中国人,这是事实。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着名作家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小说改编的。电影以1942年抗日战争中的中原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在那场饥荒中,当地农民饿死300万人,3000余万人逃亡。出身河南的刘震云经过实地调查和对老人的采访,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小说通过中国农民的粮食被中国军队夺走,反而由日本侵略军“返还”的奇怪现象,来揭示战争的愚蠢荒谬。这部小说于1993年发表,并导演冯小刚拍摄成电影刚刚公开放映。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引起关注,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数次的割地赔款,日益腐朽的清政权已无力抗拒欧风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1942年,据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过去5年了。过去5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占领了华北,攻破了首都南京,蒋介石只好躲到重庆去了。经过5年抗战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河南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忽视民众的力量与侵略者的险恶用心。通过电影也有助于观众了解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失败原因是因为他忽视了尊重农民的必要性。日本为什么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于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为了生存,逃荒的饥民吃了日本的粮,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就像当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候,有人帮助列强攻打清政府一样。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自酿的恶果。

第三,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1942年,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又有多少人能记住那些在饥荒中饿死、病死的河南灾民。70年过去了,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实力全球第二的国家。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如今太平盛世,和平富足的生活弥足珍贵。8年后,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名河南人,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发明创造,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电影《后天》观后感作文


篇一、电影《后天》观后感作文

《后天》这部电影很早就看过,很少看灾难片,而它是少有的让我觉得震撼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温室效应所引发的极端的气候变化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灾难。看过之后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是恐慌,担忧,压抑或是其他,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

那种恐慌和担忧或许来自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现在这个世界和以前太不一样了。还记得以前那个所谓落后的时代,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山林是茂密的,土地是用来耕种的。可是如今,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曾经我们向往已久的时代。我们基本上吃穿不愁,足不出户就尽晓天下事,可是就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极大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愈演愈烈。

《后天》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我们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也许很多人会想,气候变暖有什么不好,冬天就可以不用受冻了。可是他们不知道,全球变暖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灾难。

回想影片中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棒球大的冰雹袭击日本东京,原本繁华的城市在那一刻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刹那间支离破碎;海水汹涌而来淹没了整个纽约,甚至大海上的巨轮都被冲到了市中心;温度急剧下降,整个纽约瞬间冻结成一片冰城;暴风雪、龙卷风、洪水、海啸各种灾难席卷而来??当看到那电闪雷鸣,那惊慌的人群,那到处横飞的汽车,那由于燃油冻结儿坠下的飞机,以及探出头来就瞬间被冻结的飞行员,不知道在你的心里是否有过一丝颤抖。这就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

近几年经常会从别人那里听到“暖冬”这个词,这就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再联系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512汶川大地震,台湾强震,08年南方特大暴雪,09年新疆的雪灾,北京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旱灾,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再看国外,智力和海地的大地震,美国的飓风,东南亚大海啸。灾难频频发生,让人猝不及防,不禁心中一颤??如果我们依然不采取什么措施的话,那么总会有一天,电影中的画面将变成现实。

中国有句古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何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我想还是要从我们人身上找原因。

人自诩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古时候就有“人定胜天”的说法,人们认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很久以前人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各种途径发了家致了富,可是山穷了水尽了,然而人还是永远不知道满足,人们开始开挖各种矿藏,大海中开发石油,带动了工业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人口开始剧增。可是当人们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日渐征服自然的时候又是否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食物甚至我们生命我们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离不开她却还要破坏她。

还有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自然是有很大的包容力,可是总有些无知的人们肆意的破坏来挑战大自然的容忍度。达到了这个度,大自然就开始了它的反击。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等等这些不都是大自然的反击么?而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当灾难真的来临,人类的璀璨的文明也悠久的历史也变得不足为道,灾难会夺走一切。想想看影片中,为了取暖烧尽了整个图书馆的书,关于税法的,关于历史的,还有那本珍藏的圣经,那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人们的思想在挣扎,可是,为了生命的延续,最终将它们化为灰烬。看到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巨大惶恐,还有谁敢说“人定胜天”的?恐怕没有。

相信每个人都拒绝灾难,可是我们不应该逃避对灾难的思索。让我们再回过头说说影片中引发灾难的温室效应。这又让我想起一部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它是一部关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纪录片。从片中我们就能知道,全球变暖引发的这些灾难正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剧增,也就是说是由我们人类直接导致的。人口的增加,树木的砍伐,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等都最终导致了全球变暖。

人们总是在灾难降临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总是亲眼目睹了悲剧的发生,才后悔当初做了错误的决定。《后天》将这个可能会发生的灾难以一种预演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提醒我们如果依然不采取措施,那么我们的“后天”就是灾难来临之时。

地球,迄今为止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人希望看着她灭亡,那就让我们共同来拯救她。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多种一片林,少伐一棵树,不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塑料袋,尽量搭乘公交车,尽量少使用空调。从大的方面,政府要利用宏观调控加强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加强对购买私家车的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燃料使用。

看完《后天》虽然有恐慌,但也或多或少有些庆幸,至少毁灭性的大灾难还没有来临,我们依然有挽救的余地,我们需要将这种恐慌,演化成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地球才会日渐美好,我们才能有生存下去的机会,文明才得以被传承??

篇二、电影《后天》观后感作文

“ The day after tomorrow”我们是否还有后天,看了这电影后,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以前,一直说自己喜欢白皑皑的一切,那么纯洁那么神圣,可是当看到电影中冰川瞬间断裂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有时候圣洁的白色也只不过是掩盖尘埃的表面而已。看着那一片冰冷的白色,我的心都寒了,内心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压抑。大自然,是那么的强大,倒塌的那一刻似乎在嘲笑人类的无能。

人类有时是那么的愚蠢与无知,透支着自然,没有限制的索取,只顾着自己眼前的利益。看到美国气候学家杰克发现,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地球地球的大灾难,北极冰川的融化,会让地球回到冰河世纪那样的劫难。当他把研究报告给副总统时说:“我们地球的环境已经脆弱到几乎要崩溃了,再不采取行动,一切就晚了。” 副总统却说“:我们的经济和环境一样脆弱,你们就只懂科学,根本就不懂政治。”并且到后来副总统不愿听杰克的解释不愿疏散民众,怕引起混乱。看到这里,我真是咬牙切齿,对这个副总统以及只考虑眼前利益的人深恶痛绝。然而,面对大自然索取无度的我们,不正是像那些人一样只顾眼前利益贪婪地把大自然的血抽光,把大自然的皮扒光,把大自然的肉啃光。为此,我们还洋洋得意到底人均GDp增长了多少,却从未考虑过,大自然到底被我们破坏了多少?在对他们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不 禁要深思:“我们是否也在透支着自然,在对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

也许,人都是一样,总是在失去后才后悔,总是在错过后才悔悟。在影片中,当人们开始相信美国气象学家杰克的时候,是当飓风,洪水,冰雹一切大自然的灾难,席卷而来的时候,建筑倒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在飓风与洪水中摇摇欲坠,车子翻了,有的人被龙卷风卷走,有的人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冰雹砸死。剩下的只有支离破碎。当看到一位极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还在和妻子谈话,后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场面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恐慌。在那一刻,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在灾难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残骸。这部电影何尝不是对现在的我们的一个警示呢?在破坏自然的同时,是否考虑到我们的明天也许就会像《后天》的情景一样?

在电影中,人类在大灾难面前,亲情 友情 爱情——人类的情感经受了重大的考验。当灾难发生的时候,纽约在一天之间变成了冰天雪地。白雪覆盖了一切。气象学家杰克的儿子也因此困于国家图书馆,当杰克知道儿子的消息的时候既感到庆幸又感到深深的担忧。并告诉儿子不要出学校,外面很冷,会被冻死的,他会来救他的。于是,在他明知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去救儿子,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却义无反顾。让人觉得感动的是杰克的两位两位朋友愿意冒着生死的危险陪同杰克前往纽约搭救他的儿子——山姆,在途中杰克一位朋友的死使整部剧蒙上了一丝感伤。

同时也让我们被这种深深的友情所打动。记得在影片中,杰克的朋友问杰克:“你觉得我们能活下来的概率是多少?”杰克回答说:“我只知道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的是山姆”是啊,他的话让我们感动,他说他欠儿子,自己忙于事业从未好好陪过儿子,他后悔了,他不希望自己再犯这样的错误,一定要补偿儿子,实现自己的诺言。这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为了儿子爬台买橘子,也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幸福,也庆幸自己的父亲不是像杰克一样不会因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我。看到山姆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在他述说自己最快乐的经历时,竟是与父亲去做考察,两人遇险被困十多天,罗拉问他这怎么算最快乐的经历呢?是的,对于我们来说,与父亲相处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又怎么会感觉到不一样呢,何况当时还遇险?我清楚的记得当时山姆脸上洋溢的幸福的表情,他说:“仅仅只有我和父亲相处了十多天。”而这种深切对父亲的爱,我们是无法切身体会的,我们比他幸福,可是我们往往会忘记了父亲对我们的给予。对于山姆的勇敢不得不让我们汗颜。当在与罗拉一起被困后,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并说:“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我相信!”于是,他靠烧书籍来取暖,等着父亲。正是这个坚定的信念使他顽强的度过难关。在大自然面前,人道主义熠熠闪光。最终,父亲信守诺言,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儿子并且解救了儿子与其他人。

在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也感到了大自然的强 大,更是让我们开始反省对于大自然是否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索取,为了所谓的GDp就忘了地球是否还能负荷,是否要等到发生像《后天》里面一样的惨剧才知道后悔呢?本片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再不为大自然做点什么,如果我们再不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做点什么,或许几年、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人类真的就会迎来另一次的冰河期,那个时候可能就是你我的末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