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大学呼兰河传读后感 > 导航 > 呼兰河传读后感2100字2024

大学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2100字2024。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呼兰河传读后感2100字2024。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确切地说,萧红的《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小说,每一小节更像是一篇散文,缓缓地叙述着自己印象中的童年、家乡。萧红的观察很仔细,看着书中所有事物的描述,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书中好多描写我印象很深:东二道街泥坑子下雨天吞吃动物,泥坑子水干后车子又如何陷进去,巷道里的人又如何帮忙拖上来,路人又如何躲避着过这个大泥坑避免掉进去;扎彩铺作品中厨子、使女、物品等人物及摆设描述活灵活现;一家主妇买麻花,四个孩子相争大麻花、黑手摸来摸去又不要了,把卖麻花人气得直哆嗦;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热闹的场面及接女儿女婿、小外甥的场景;老胡家怎么样把团圆媳妇虐待致死;冯歪嘴子遭遇不幸仍乐观地生活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受感动的是作者描述跟在祖父屁股后面,与祖父在花园里玩耍的场景,祖父栽花她栽花,祖父拔草她拔草,后来还偷偷给祖父头上戴玫瑰花的样子把看书的我也逗笑了。

我的童年也是在农村度过的。读着萧红作品中与祖父相处的描述,勾起了我对奶奶的怀念,我也在回忆着我的童年。

我小时候住的是两家人合用的四合院,爷爷是在我两三岁时去世的,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爸爸在外上班,妈妈为一家人的生计也忙碌着。平时我都是与奶奶住着。奶奶有一双典型的三寸金莲,奶奶的脚是我看到所有人中最小的。

晚上我们都上炕后,奶奶的鞋子总是很整齐地摆放在炕沿。我在小时候下炕时,会故意穿上奶奶的鞋子下地,不知道长到几岁,下炕时想穿奶奶的鞋已经有点挤脚了,再后来就穿不上奶奶的鞋子了。我每天晚上会看着奶奶洗完脚,剪了指甲,慢慢缠上裹脚布,再穿上改制过的袜子,因为她的脚头是尖的,买来的袜子需要把肢趾处修改一下。

鞋子也是大部分都自己或是我姑姑做的,后来集市上有出售那种老人穿的小脚鞋,我妈就会买回来给我奶穿,所以后来奶奶还穿上过机器做的所谓的买的鞋。睡下后,奶奶除了给我们讲故事外,经常会讲她年轻时如何从晋东南一路逃难乞讨追随爷爷到山西芮城县这个小山村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天黑都要上厕所,而农村的厕所都在后院,有一个简易的木门把前院与后院隔开。

后院里存有家里日常用的煤碳,是孩子眼中很大的一堆煤碳。煤碳靠着后院的东南角,西边和北边用砖块围起来,高度大约到大腿部。后院还有一个破房子,里面存放了好多杂物,应该是间杂物存储间,在晚上,我总想着破房子里面会藏着鬼或是妖怪。后院还有一个鸡窝,晚上鸡都进了鸡窝,安静的晚上不知是公鸡还是母鸡发出的咕咕咕咕的声音,让小孩子听起来特别恐怖。所以晚上去后院,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吓人的事情。每天晚上我在上厕所,奶奶拿着手电,靠在那一堆围着碳堆子的砖围旁边,跟我说着话,讲着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是奶奶唯一的亲孙女,我一度以为我奶奶不亲我,甚至在内心深处与表姐表妹争风吃醋。比如,家里来了我姑姑的女儿,奶奶会把爸爸从永济买回来的麻花给表姐吃,而我只是在旁边咽着唾沫,姑姑说给慧慧吃,奶奶说她不吃;表妹来家里玩,奶奶会给她梳辫子,我也会想着,奶奶一定是更喜欢表妹。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表姐表妹不经常来家,至少不会每天和奶奶住着,奶奶一定是在情感上补偿不能经常疼爱的表姐表妹,而我每天都沐浴在奶奶的关爱中而不自知。

2003年,爸妈计划是在5月份给奶奶筹办九十大寿的,妈妈在筹备过程中过度劳累病倒了,同时非典来袭,九十大寿寿筵取消,只是我们家里人热闹一下。同年冬天,奶奶90岁高龄去世。我们几个孙子孙女们在守灵。前半夜,我们会一起或聊天、或打牌,当我们吵闹时,我们应该都会想起平时喜欢安静的奶奶一定会说别吵了,吵死了!,但是那天奶奶没有喊我们。

我们几个回头看一下躺在帘子后面的奶奶,表哥也随声说,咱们声音太大了,把奶奶都要吵醒了!。后半夜,大家都睡了,我好几次搬了一个凳子,坐在奶奶旁边,拉着奶奶冰凉的手,时而用手摸摸奶奶冰凉的脸,看着奶奶慈祥的犹如睡着的脸,想着奶奶生前的各种往事,哪一件不显疼爱?我禁不住泪如泉涌。有一次表妹看到我坐在奶奶旁边,说你不害怕吗?我说怕什么?(星辰ww)自己的亲奶奶怕什么?她无论在哪种情况,只会无限度地保佑你!

奶奶出殡那天,要合棺了,亲人们最后看奶奶一眼,我知道永远不会见到奶奶了,我趴在棺木边哭得起不来,泪如雨下。姑姑拉起我说,不敢把眼泪掉到奶奶身上,那样以后就不能梦见奶奶了。姑姑说的话让我担心以后真不能梦见奶奶,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是不是把眼泪掉在了奶奶身上。十多年过去了,奶奶来到过我的梦里好多次,看来那天还没有把眼泪掉到奶奶身上,或是眼泪掉到奶奶身上了,奶奶知道我想念她,她在天堂也想念我,忍不住到我的梦里与我见见面。

书中多次出现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可能就是茅盾说的,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孤独的。她的祖父去世时,她应该也是那么地伤心吧!与她家院子相反,在我印象中,我家的生活是蒸蒸日上的!我上小学时,我家从童年与人合住的四合院中搬出来,住到了独院中。我上初中时全家搬到了城镇里面上学、生活,后来搬到了县城。再到后来我上大学、到运城工作、结婚、生子!在奶奶在天之灵的庇佑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以后也将会更加美好!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2400字2024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的萧红便丧母,后父亲续娶梁氏做为萧红继母。从小其父对其冷酷无情,不疼不爱。童年时的萧红没有得到父母的丁点疼爱,记忆中的家永远都是书中多次提到的,甚至看了叫人觉得有点啰嗦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是很荒凉的这样的描述。生活在旧时封建地主家庭里的萧红,生活虽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总是孤独的,寂寞的。没有亲情、没有伙伴,只有祖父和祖父的的园子陪伴着她。萧红从小顽皮、天真又不失聪慧的性格,倍受其祖父的喜爱。萧红祖父曾教其背诵古代诗歌,这为萧红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启蒙基础。

《呼兰河传》完稿于1940年12月香港,本书通过作者童年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家乡呼兰河的思念、对祖父的深切回念之情。同时也对当时旧中国的东北农村人们落后、愚昧以及受封建思想禁锢的现状的无情鞭笞。

萧红对呼兰河童年回忆,从字里行间似乎永远定格在了祖父的园子,那是她幼年时期唯一美好的记忆。那里有着她喜欢的红蝴蝶、金蜻蜓、绿蚂蚱,有密密麻麻的蒿草堆,有她能翻箱底寻宝的储藏室。只是一到冬天下了雪,园子就没什么玩的了。她害怕下雪,雪后的园子除了厚厚的白雪,只剩下凄凄凉凉。看得出,萧红幼小的心灵已遭受孤独和寂寞的吞噬。

《呼兰河传》中有几个重要人物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值得一提。一个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一个是有二爷,还有一个是偷藏媳妇王大姐的冯歪嘴子。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其实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之所以叫团圆媳妇可能是东北方言,我想大概是旧社会的童养媳或者是家中有病人,听信迷信娶个媳妇用来冲喜的。书中的团圆媳妇无名无姓,自从进了老胡家,完全丧失了自由和尊严。因不服婆婆的调教,团圆媳妇遭受了非人待遇,用绳吊在房梁,用皮鞭抽打,最后落下病根,不仅不请医生看,反而听信迷信认为团圆媳妇这是要出马了,于是请来神婆给瞎折腾。团圆媳妇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脱光衣服,放进水缸里,用滚烫的热水浇身体。几次昏迷过去,又被用冷水浇醒。可气可恨的是,周围的看客们,看到团圆媳妇被折腾的生不如死,仅仅是嘴里念叨着:这孩子可不要死了呀?再不行,我听老人说还有什么偏方可以试试。。。。。。看客的麻木,愚昧实在是令人发指。最后,团圆媳妇被折腾了几个回合,老胡家也是花尽了钱财。神婆一句话:这小团圆媳妇这次真的要出马了,神仙也救不活了,直接拿了钱跑路。团圆媳妇死了,花一般的年纪。两个黑溜溜的大眼睛,永远闭上了。

有二爷,给人的形象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和作者的祖父同族,算是这个封建家族中的一份子。只是,他虽穿着不长不短的长衫,却永远是个下等人。他悲观、失望、颓废,没有任何念想。他认为穷人就是穷人,穷人就不要去想有钱人的生活。他满脑的封建思想,开口闭口都用封建礼教约束自己,规范别人。作者多次提及有二爷偷祖父家的东西拿去卖钱,有一次还被自己的父亲毒打一顿。有二爷为此曾寻死觅活,又是上吊,又是跳井,但一次也没有动真格的。他还是想活着,虽生的艰辛,但又不愿死,不敢死。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活着,虽生犹死。

冯歪嘴子的媳妇王大姐,关于她的生世作者在书中没有过多的提及。想必也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我很好奇冯歪嘴子是如何和王大姐搭伙过起了日子,也想知道冯歪嘴子这张歪嘴是如何给了王大姐当爱情突然来临时的承诺,但书中没有提及。他俩的结合,没有形式简单的婚礼,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放在现在来看,定个偷情、非法同居也是不为过分的。这在作者的小村庄当时可真是稀罕事一件。后来王大姐给冯歪嘴子接连生了两孩子,只是结局很悲剧,王大姐生完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除了有点做黏糕的手艺,别无所有。孩子没了妈,冯歪嘴子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既当爹,又当妈。生活虽苦,但他总坚信日子就是这样过的,孩子也总会长大的。

冯歪嘴子是作者祖父家的租客,租着祖父家的一间茅草屋。冬天冻的要命,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正值冬天,东北的冬天,冷是可想而知的。可就是这样的寒冬,冯歪嘴子的孩子出生后竟然没有盖的,身上盖着茅草,小脸冻的通红。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依然艰难生存的冯歪嘴子,我觉得是呼兰河里三观较正的。这里我似乎能明白萧红为什么把冯歪嘴子安排在书的最后出场。

在呼兰河的那个小镇上所有的人生存的意义似乎就是活着吃饭、睡觉,偶尔拿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的事来作为生活的娱乐。在前面出场的如有二伯、团圆媳妇一家是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落后愚昧无知的生活方式与风俗。当然相比于团圆媳妇一家,有二伯似乎有着某种觉醒,但这种觉醒是不自知的,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而冯歪嘴子,我不想上升到觉醒这种高层次的精神界面上来,也许他是觉醒的又或许不是。但他不搅和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事情,即便邻里拿他开心,他也根本不介意。这让我觉得他似乎是一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那爬满黄瓜的窗子似乎暗示着这种意义。他安静赶驴推磨。即便生活再艰辛,即便老婆走了留下两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即便在所有人眼里他定是完蛋了,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朴实善良,会偷偷给作者吃免费的黏糕,好好照顾老婆尽着丈夫的责任;好好照看孩子,尽着父亲的责任,他对百般嘲笑他的邻里也丝毫不介意。这就是冯歪嘴子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在贫穷陋习里生活,不卑不亢,却也充满希望。

《呼兰河传》写于三四十年代,当时的白话文也许还不太成熟。书中有些语句在现在读来,觉得有点拗口,甚至从现在语法角度来讲,甚至觉得是病句。再加上作者萧红在书中东北方言用的比较多,因此,在我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些困难,读来比较费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看看,建议字斟句酌的读,读后还是受益匪浅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2024


在几天前,我有幸阅读了民国才女萧红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小说。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我对这部小说的整体认识是,萧红用平实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一群普通的人的故事,却表达出了不平凡的意境。

笔者细腻地描述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城。顺着文字的表述,我渐渐走进了80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败的小镇。在这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地交替着,人们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就像小镇一样萧条。村镇里,街道是灰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社会是灰色的遍布小镇的暗灰色的凄凉,如同一层层暗灰色的烟雾,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愚昧的人们。灰色遮住了人们本该如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即使偶尔有阳光稀疏地洒下来,也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转瞬即来的,还是一层层阴郁。

灰色的色彩,冷静的叙述,又将我带到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封建、迷信。随处可见的是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悲剧。文中的人们让我觉得悲哀,他们宁可顺应天命,也不愿意相信人定胜天,不愿意相信自然法则。他们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生活没有半点色彩。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欲哭无泪,不知道应该去怜惜还是痛恨!

呼兰河的生活就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用灰色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寂寞、落寞的世界。那里的人们是在萧红那个年代最普遍、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命运驱使着他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里除了迷信还是迷信。人死了,是要到阴间去的,阴间怕没房子住,没衣服穿,于是要活人给他做一些,用火烧了,就都有了。穷人们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事实上,呼兰河就是旧中国的整体写照。(星辰ww)

《呼兰河传》读完了,我的心情也沉浸在那一片灰色当中。面对和煦的暖阳,我深深呼出一口气,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想起那个年代国家的弱小,感慨如今的发展和强大,想起那个年代百姓的贫瘠,感慨如今的小康与富足,想起那个年代人们的愚昧与无知,感慨如今的科技与发达。想到那些拼了命都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了。至少在我们这个年代,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突然又想起那句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3500字2024


终于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以前就几次三番的看过,可就是几次三番的看不下去,实在是措辞平淡到令人狂躁,这两天耐着xing子,老老实实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不得不说萧红真的不堕民国四大才女的名头。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小说,是在萧红短暂生命的最后两年,拖着病体写成的,也许是预感到了结局,萧红写这部书,回忆这些事时,显得格外寂寥与悲哀。整部书的基调平淡到近乎呆板,但却在这平淡里又满是压制不住的哀伤和愤懑,而这种哀伤和愤懑又是那么悲怆压抑,就像狂风被圈进四壁无门无窗的空房子,想要发泄却找不到出口。可是写这样深沉浓烈的感情,萧红的笔调却一直是灰白的,仿佛五线谱上去掉了高高低低的音符,单单只剩下了平直的一根黑线,就连讲她多舛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童年的时候,语气都不见丝毫波澜,但却又让人清晰的感到那根黑线明明是变了温暖的颜色。

突然就想起《红楼梦》里宝钗做的《咏白海棠诗》里的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极淡反而衬的极艳,而《呼兰河传》不正是这样,所有的一切都像一个局外人那样,用极平淡的语调缓缓描述,反而更衬得温暖越温暖,悲哀越悲哀。

全书进行到三分之一时,都只是讲了一些卖馒头的,卖烧饼的,卖麻花的,卖豆腐的,几条街,一个大泥坑,扎彩铺子像素描一样,虽然枯燥却真实,需要阴影的地方就加深加黑,不需要的地方就轻轻几笔带过,可就是这样白描的手法,却依然让人不止一次的感叹:满天星光,满天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她写扎彩铺子,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死了的好,阴间世界好的一律都有,而坏的不必有。她写人活着,只是为了穿衣吃饭,生老病死,糊里糊涂的就过去了。她写呼兰河的四季也只是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她写唯一的娱乐,也仅仅只是傍晚看一看火烧云。

她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呼兰河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除了唱秧歌,其余的也都是为着鬼神,为着死人,为着天地,并没有为着活人的,而唯一的为着活人准备的唱秧歌,却只是几个字带过: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

书到三分之一后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已经开始转了调子了,在整曲凄凉的二胡声里夹杂了些许唢呐欢快的音节,这里开始提到了她的童年,她家的院子,以及她的祖父,萧红不得父母疼爱但有个很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应该是全篇最温馨的引线,贯穿了全书,让人在那种压抑的悲愤下可以得到暂时的舒缓。整书这样温暖的音节太少了,就像穿过云层的光线,朦胧又模糊,睁大眼睛去看的时候,又缥缈不见了。紧接着重点写了她家院子里的各种人物,漏粉的,养猪的,赶车的,推磨的不管是什么人吧,但都是贫穷善良又麻木低微的,萧红不止一次的说她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可不就是吗,院子里住着那样多的人,空有形体却少了血xing的灵魂,就像没有点灯的灯塔那样,虽然在那里,但却又空旷到荒凉。

整本书的色彩都是灰色的,深的灰,浅的灰,蒿草是灰色的,房子是灰色的,天空是灰色的,没有太阳,就是有也必定是灰色的。

就在这样灰色的天地间生活着一群灰色的可怜人,他们缺衣少食,每日不眠不休的辛苦劳作,可依旧住在四壁透风、天为屋盖的房子里,依旧只能吃便宜的瘟猪肉、吃不起一块豆腐,依旧衣衫褴褛、鞋不蔽足这世间的黄瓜和玉米都比人活的恣意,黄瓜原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这世间的猪、狗、鸡、鸭反而倒比孩子娇贵的多,白天人会给小鸡赶苍蝇,怕小鸡被苍蝇咬醒了会睡眠不足,小鸡的腿上让蚊子咬了个疤,人会赶紧泡艾蒿水给它擦擦,而人的孩子却是扔在旁边自己长大的,蚊子咬咬,臭虫咬咬,身上带二十几块疤也不算多,孩子踩死个小鸡也会被打个三天三夜,这样本末倒置的世界,戚惶的悲哀下也只是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可是这些可怜人也会有满心冤屈的时候,打了一只碗,丢了一根针,把裤子跌破一个洞,这么不顺心时候,就总想要用手打人,可是打谁呢?打猫,猫会丢;打狗,狗会跑;打猪,猪会掉斤两;打鸡,鸡会不下蛋!唯独打人好,就像小团圆媳妇这样的,没一点毛病,打了也不能跑,又不下蛋,又不是猪,又不过称,管她掉不掉斤两呢!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这样一群可怜人,作践起同类来麻木不仁,可是真到要把人作践死了,却又在作践里的带了一丝哭笑不得的良善,这样的良善充满了麻木、愚昧、无知,小团圆媳妇活着时,拼了命的逃命,可并没有一个人上去帮她,反而只是把她拼命的按下去按下去,按进滚烫的苦水里去,等她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那些良善人偏偏又都跑去救她,把人救回来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作践,如此反复,直到她死去,作践她的人都认为是为了她好,花了大把的足够倾家荡产的钱,给她抽贴算吉凶,给她请神去污秽,给她扎纸人烧替身,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错乱、癫狂的封建世界,正常人像疯子,疯子却真的是疯了。

全书唯一清醒着善良的人就是萧红的祖父,在我看来,颇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关于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他只是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二月让他搬家。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私自成婚生了孩子,被磨坊掌柜认为破了风水赶出了磨坊,也只有祖父帮他们安置个落脚处:搬到磨坊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冯歪嘴子被赶出磨坊,平常只是给萧红家里做点杂事,祖父总招呼他来吃饭,饭毕总是招呼他带上几个馒头回去。看看!这就是全书唯一清醒的善良人,他在萧红笔下智慧,慈祥,善良,温暖,祖父是全书最有文化的人,教萧红背诗、给她启蒙,他看的明白一场场闹剧和悲剧,但却什么也不做,不落井下石也不多管闲事。这仅限于他自己的、与旁人无干的清醒,也许只是因为他知道他的无能为力吧。

祖父是温暖的,而全书另一个让人有暖意的人却是冯歪嘴子,尽管贫穷使他麻木,却依旧有一颗善良的心,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每次看到小萧红都要给她切块糕吃,能善待妻子,在那个对女人非打即骂的年月里,他疼老婆,还愿意买上二三十个上好的鸡蛋,好让他女人补身子,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是很温暖的,但是这样的温暖结束的太仓促,第二天早晨天空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

一句话就了结了一条生命了,就如同吃饭那样简单,依旧用不带感情的语调淡淡陈述,但却让人悲伤到忍不住哭,萧红最善于用平淡的语调突兀的终结那一抹若有似无的色彩,把原本乌云压顶的天空里那一丝仅有的光线也完全遮蔽。整部书到此已接近尾声了,表面看是淡极了的简笔画,细看竟是隆隆作响着汹涌而来的炸雷,带着一切决绝的姿势想要劈开碾碎这世界,却终究也只有几声轰鸣罢了,像极了萧红,多么让人无奈又痛苦的一生啊!(星辰ww)

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活不下去了,他却依旧乐观的和邻人打招呼,依旧乐观的喂养他自己的孩子,依旧乐观的在苦水里挣扎,。他在这个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书里的人看冯歪嘴子看的绝望,而看书的人看书里的人何尝不绝望,何尝不觉得他们也已经完了,只是他们也没有想过。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如此愚昧,迷信,绝望,而呼兰河也只不过是那个时代中国的一个小小缩影,站在呼兰河的这边,看向远方,她说究竟还有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究竟有什么呢?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的呼兰河啊!所以她努力逃出了生养她的呼兰河,却终究逃不脱她那甘心将命运依附的呼兰河,所以死前,她也是后悔的吧,才会亲笔写下这样的心情: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何能甘呢?可是不甘又能怎样,她没有逃脱的方向,就像呼兰河的人们一样,悲苦过后依旧是悲苦,麻木过后依旧是麻木,他们勤劳又愚昧,善良又无知,即便是那样凄凉的人生也只是全盘接受,从不曾想生活为何如此凄凉。

他们这样的悲苦,却从没有打碎悲苦的念头,就像那被圈进四壁无门无窗房子的风,只想找个洞出去,却不想摧垮那间房!就像书里开头写的那个路中央的大泥坑子,淹死过小猪,陷进过马车,为难过行人,可是人们只是逆来顺受、战战兢兢地情愿被它为难,却从不想干脆填了它,埋葬了它!

萧红在书里写道: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这写着呼兰河的人们,也写着她自己她看到了深深的苦难,却看不到希望;她也激烈的反抗,却终究离不了她反抗的对象;她一次又一次的想抓个依靠,却终究爱到绝望。不知道萧红在她临死时,是不是依然问着:人生到底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2024


假如有一天,只有一缕阳光洒向人间,那这缕阳光一定是乐观,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认识了冯歪嘴子,我似乎突然懂了许多

冯歪嘴子是个乐观向上,敢于打破封建传统的人。尽管他生活艰难,一到冬天,磨房里连面袋子都盖不得,瓦盆都像座小冰山。但是,他仍然过得很幸福;尽管他整天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说三道四和排挤诽谤,但是,他仍然好好地活着;尽管他的女人去世了,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镇定下来,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一步步走向光明。冯歪嘴子就是这样,心无旁骛地行使着做人的权利。其中,令我最感动的片段就是当他的女人去世了这段,人们越用绝望的眼光看他,他就越用实际行动想让看热闹的人感到失望,在艰难的生活中,冯歪嘴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着一切,照样活得自由自在,一如既往地担负着他那份责任。

想想自己,在考试失利时,总是觉得这门学科没学好,而不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被人误解时,我总是很苦恼,伤心甚至生气,而不是一笑而过,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误解是常有的事,对自己说声:没关系!乐观地面对它。

只要拥有了乐观,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乐观能让困扰越跑越远,乐观可以改变黑暗世界,乐观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网站地图